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过硬,这是教好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得准备一桶水。这话广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师们的座右铭。很多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仍然继续提这句口号固然无可厚非,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必须得弄明白。
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学生那碗水多一点,还是要跟个水缸一样?这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凭借着四年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平,很多教师基本上都符合这个“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够把语文课给教好吗?
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层面之上,把教师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之上,每一堂课都很乐于把自己所遵从奉行的道理讲给学生们听,如同古代私塾里的老学究一般滔滔不绝。其实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往往听得如坠云雾之中,昏昏欲睡。而这样的教师并不一定真的在乎学生是否真得听进去,只要把课堂四十分钟注满内容就行了。
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做到高效、务实、有趣呢?
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教育界焕发生机呈现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比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等模式。
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试想一下:如果一种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么这个方法还能适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千差万别的教学实践活动吗?实际上,它只能作为教学实践的一种参考和借鉴。不过这些新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点: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搞“一言堂”了,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者、领导者转变为参与者、指导者。那么谁又成了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了呢?学生。
学生是校园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更是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唯一对象。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教师只有转换角色观念,下定决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好一个服务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现实中,由于区域间资源配置、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历史因素,各地的同层次院校之间的硬件和软件水平也因此呈现出高低参差、极不均衡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硬件主要是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配置管理。硬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风貌,更直接展现了师资力量和群众口碑。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学生形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平台),再形象的语言也不如一张实景图片的展示来得生动。课堂教学中,因为缺少必要的器材设备,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无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观和文化的魅力,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听课呢?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又如何完成?
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教学环境较好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这种就业意向的趋势充分说明了提高学校硬软件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过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足够使用的层面之上,势必会一步步落后于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而软件则是指学校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各地高级中学的在职教师大多来自本科师范院校,从学历文凭上比较并无太大差距。可为什么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越往后就越能体现出优劣高低了呢?关键在于人才的继续教育。
考察、学习、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落到实处,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人才强国毋庸置疑,人才强校亦是此理。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实践主体的凝聚力和进取心是提高基层教育水平和实效的必由之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师本课堂,也就是教师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兴趣被压抑,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很高。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是生本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探讨教材内外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陷入一个不良循环: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提前充分备课,准备好了满满一桶水,然而在课堂上等着让学生来提出疑问时,学生常常因为承受多门学科作业的重压而未做好预习,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如往日一般将那桶水分别注入学生的碗中。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也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如果这块阵地都无法守住,那么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就此一蹶不振。解决这一问题,是关键所在。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在于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用心去理解和体会世界,用脑去思考和探究科学。如果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机械性的重复操作和毫无意义的形式上,那么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学者都将无力回天。每节课的时间都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短暂而宝贵。与其让学生牺牲课余活动时间去做作业,为何不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呢?
当教师们能自由地采用适合自己、切合实际的一些教法将自己的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课堂上时,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这才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学状态,也是教师们最乐于体现价值、成就感最为强烈的时候。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自由多样的。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北大的教育教学风气是很开放的,这得益于蔡元培校长倡导并践行的“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理念。教授之间对某个争论探讨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抨击批评其他人的观点。如胡适和钱穆,两者是师生关系,但钱穆在不认同胡适观点的时候,仍然敢于在众多学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对方;而胡适依然对钱穆的学问持尊重和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佳话成为北大学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
恰恰是由于对不同风格、不同见解甚至不同立场的包容,才使得当时北大的学术风气领先国内,学术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难以撼动,而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履行了自身应尽的责任。
四 、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果说,教师转变角色是首要条件,改善教学环境是物质基础,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特点是思想准备,那么创新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践行课改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思考性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去接受、理解、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法。
所谓创新,自然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分析文中语法现象,分解文本信息,培养古文翻译的能力。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对学生而言不啻是天书,如果缺少兴趣,就很难融入其中领略古文魅力。试想我们教师能否转变观念,通过音像、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样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古人读书学习、为官一方的人生信条和道德操守等),先从思想上让学生对这一文体发生兴趣,继而在教学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迹、精神品质方面的分析,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强调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会不断变化。除了对传统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们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诗词鉴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是读意象、赏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骤,虽然这种方法是极为符合逻辑分析规律的,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反而束缚和禁锢了思维。
也许可以这样: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扮演诗词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声诵读作品,切身感受彼景,体会彼情,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还可以这样:让学生操作个人电脑,自己去查找诗词作品相关的资料,如古代前贤和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相关的歌曲影视作品等,让他们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这一作品讲得透彻明白,教师则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必须立足于以上各方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真正地将师生从传统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83年9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创造性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只有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勇于实践探索,才能使教育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篇二
所谓的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资料,教说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讲则是学生主动理解知识的过程。所以,如果教师想要一节课完成的有效率、有质量,就必须保证“教”与“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便要充分的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带动学生的课堂进取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才更加牢固、更加灵活。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技巧,需要教师来不断摸索、学习。
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进取性
“亲其师,信其道。”此刻的中小学生在某些方面来说,十分单纯可爱,他们喜欢一门课往往是从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开始的。所以,教师应注重自我的知识修养,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做一个“杂家型”的教师;同时,还应注意锤炼自我的教学语言,努力构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做一位时尚、知性的教师,知识面广,潮流感强,与学生交流起来没有代沟。仅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忙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而让学生喜欢你,从而爱屋及乌,爱上你的课。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教师注入式,课堂上教师是主宰,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简便、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学生创造简便、愉快的学习环境。其实,学生喜欢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民主的教学空气,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发表各种见解。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情景再现等多种活动培养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情感的幼苗,增长着知识,提升着本事,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进取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懂得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好的关键。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教学资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个精心的设问,一个及时的鼓励,一个动听的故事,一个巧妙的板书等等,这些都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起到过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本来就是训练资料之一,每一位教师都要练就这身硬功夫,从而提高课的魅力。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最好的交流方式,经过提问,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景,学生也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教师要善于课堂提问,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满信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应当做到:1、多点鼓励,使学生不再犹豫,大胆的说出自我的答案。2、多一点重复,使学生体会题意。3、多点观察、随时注意学生的表情变化。4、多点理解,使学生融入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听一听学生是怎样回答的,不能随意去否定学生的回答,因为教师毕竟是成年人,其思维方式不能与学生等同,有时学生的思维会超过教师的思维,会产生奇特的而新颖的想法。所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理解学生的世界,对学生的回答不能轻易下结论,可引导、帮忙,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鼓励学生。教师要想法设法鼓励学生全体参与,给一些勉励的语言,启发他的求知欲望,做到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和谐进行。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并且掌握“会学”的本领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会学,学生就会在成功的喜悦中,在以后的应用中就会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在欢乐中应对每一个学生,良好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愉快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所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眼睛,其次是耳朵,再次是其他感觉器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一味地靠讲,学生的视野局限于黑板的篇幅,往往只能从局部分析教材。而多媒体将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多媒体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工具,能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开发潜能、培养创新,提高课堂质量,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课件教学能有效地帮忙学生从知识体系上掌握教材。
课堂中学生的回应对一堂课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只要教师们肯为自我的课堂花心思,必须能够收获满意的课堂效果。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xxxx年7月9日至7月20日参加了纳雍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十三五)的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学习,在培训后我受益很多,让我明白了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排列是有序的。它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师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培训中听了几位老师的培训后,有感而发,个人认为:
听了吴旋丽、王艳两位老师的讲座后,我才恍然大悟,以前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导入的局限性在哪里了:
以前的教学目标都是形式,都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听了讲座后知道了要让学生学习知识,目标就要制定得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才有可操作性;而一堂课学生是否认真是否感兴趣就来源于一堂课的开始——导入,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等作用,而我在教学中很多的导入都只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缺少的新意,时间久了,学生就不感兴趣了,听了讲座后学到的很多的导入方法,在今后教学中要充分使用,真正去上好每堂课,对得起这神圣而光辉的职业!
王艳老师的讲座,我的最大感受是:他的教学组织很好,充分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了。而我的感觉是:在教学中我也用了这样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原因是很多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应该是在我的身上,平时没有加强学生训练,让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平时上课就怕时间不够,怕知识点学生掌握不住,于是就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学,又怕一放手学生又不听话,怕这怕那,一堂课下来,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就……
听了讲座后让我明白:什么都不去做是不会有进步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做、去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爱上学习!
在听王艳老师的讲座后,我充分认识到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以前在课间就只是吹牛,听了讲座后,我今后要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把上节课上的不足在课间充分思考后,争取下一次课有更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喜欢并爱上我的课;王艳所讲的以前我也在做,但现在一想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真正去反思去想,听了讲座后,才恍然大悟,要让自己的`教学能力逐渐提高,进一步了解学生实际,从而提高备课水平,是教师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今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写好教学后记。
通过培训使我明白:营造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可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淘汰!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余静
我有幸成为今年4月学校教师培训中的一员,这给我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课堂教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心,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好教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 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今后我会多参加教学方面的培训,把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加强平时的学习、积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让培训的硕果在职教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这次培训内容丰富,水平高,充溢着对教学技能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
总之,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理论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教师。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会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篇四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近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篇五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过硬,这是教好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得准备一桶水。这话广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师们的座右铭。很多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仍然继续提这句口号固然无可厚非,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必须得弄明白。
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学生那碗水多一点,还是要跟个水缸一样?这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凭借着四年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平,很多教师基本上都符合这个“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够把语文课给教好吗?
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层面之上,把教师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之上,每一堂课都很乐于把自己所遵从奉行的道理讲给学生们听,如同古代私塾里的老学究一般滔滔不绝。其实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往往听得如坠云雾之中,昏昏欲睡。而这样的教师并不一定真的在乎学生是否真得听进去,只要把课堂四十分钟注满内容就行了。
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做到高效、务实、有趣呢?
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教育界焕发生机呈现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比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等模式。
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试想一下:如果一种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么这个方法还能适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千差万别的教学实践活动吗?实际上,它只能作为教学实践的一种参考和借鉴。不过这些新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点: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搞“一言堂”了,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者、领导者转变为参与者、指导者。那么谁又成了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了呢?学生。
学生是校园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更是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唯一对象。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教师只有转换角色观念,下定决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好一个服务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现实中,由于区域间资源配置、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历史因素,各地的同层次院校之间的硬件和软件水平也因此呈现出高低参差、极不均衡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硬件主要是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配置管理。硬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风貌,更直接展现了师资力量和群众口碑。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学生形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平台),再形象的语言也不如一张实景图片的展示来得生动。课堂教学中,因为缺少必要的器材设备,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无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观和文化的魅力,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听课呢?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又如何完成?
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教学环境较好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这种就业意向的趋势充分说明了提高学校硬软件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过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足够使用的层面之上,势必会一步步落后于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而软件则是指学校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各地高级中学的在职教师大多来自本科师范院校,从学历文凭上比较并无太大差距。可为什么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越往后就越能体现出优劣高低了呢?关键在于人才的继续教育。
考察、学习、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落到实处,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人才强国毋庸置疑,人才强校亦是此理。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实践主体的凝聚力和进取心是提高基层教育水平和实效的必由之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师本课堂,也就是教师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兴趣被压抑,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很高。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是生本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探讨教材内外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陷入一个不良循环: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提前充分备课,准备好了满满一桶水,然而在课堂上等着让学生来提出疑问时,学生常常因为承受多门学科作业的重压而未做好预习,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如往日一般将那桶水分别注入学生的碗中。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也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如果这块阵地都无法守住,那么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就此一蹶不振。解决这一问题,是关键所在。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在于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用心去理解和体会世界,用脑去思考和探究科学。如果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机械性的重复操作和毫无意义的形式上,那么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学者都将无力回天。每节课的时间都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短暂而宝贵。与其让学生牺牲课余活动时间去做作业,为何不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呢?
当教师们能自由地采用适合自己、切合实际的一些教法将自己的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课堂上时,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这才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学状态,也是教师们最乐于体现价值、成就感最为强烈的时候。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自由多样的。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北大的教育教学风气是很开放的,这得益于蔡元培校长倡导并践行的“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理念。教授之间对某个争论探讨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抨击批评其他人的观点。如胡适和钱穆,两者是师生关系,但钱穆在不认同胡适观点的时候,仍然敢于在众多学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对方;而胡适依然对钱穆的学问持尊重和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佳话成为北大学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
恰恰是由于对不同风格、不同见解甚至不同立场的包容,才使得当时北大的学术风气领先国内,学术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难以撼动,而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履行了自身应尽的责任。
四 、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果说,教师转变角色是首要条件,改善教学环境是物质基础,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特点是思想准备,那么创新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践行课改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思考性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去接受、理解、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法。
所谓创新,自然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分析文中语法现象,分解文本信息,培养古文翻译的能力。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对学生而言不啻是天书,如果缺少兴趣,就很难融入其中领略古文魅力。试想我们教师能否转变观念,通过音像、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样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古人读书学习、为官一方的人生信条和道德操守等),先从思想上让学生对这一文体发生兴趣,继而在教学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迹、精神品质方面的分析,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强调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会不断变化。除了对传统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们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诗词鉴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是读意象、赏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骤,虽然这种方法是极为符合逻辑分析规律的,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反而束缚和禁锢了思维。
也许可以这样: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扮演诗词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声诵读作品,切身感受彼景,体会彼情,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还可以这样:让学生操作个人电脑,自己去查找诗词作品相关的资料,如古代前贤和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相关的歌曲影视作品等,让他们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这一作品讲得透彻明白,教师则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必须立足于以上各方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真正地将师生从传统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83年9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创造性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只有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勇于实践探索,才能使教育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篇六
所谓的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资料,教说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讲则是学生主动理解知识的过程。所以,如果教师想要一节课完成的有效率、有质量,就必须保证“教”与“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便要充分的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带动学生的课堂进取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才更加牢固、更加灵活。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技巧,需要教师来不断摸索、学习。
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进取性
“亲其师,信其道。”此刻的中小学生在某些方面来说,十分单纯可爱,他们喜欢一门课往往是从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开始的。所以,教师应注重自我的知识修养,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做一个“杂家型”的教师;同时,还应注意锤炼自我的教学语言,努力构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做一位时尚、知性的教师,知识面广,潮流感强,与学生交流起来没有代沟。仅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忙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而让学生喜欢你,从而爱屋及乌,爱上你的课。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教师注入式,课堂上教师是主宰,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简便、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学生创造简便、愉快的学习环境。其实,学生喜欢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民主的教学空气,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发表各种见解。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情景再现等多种活动培养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情感的幼苗,增长着知识,提升着本事,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进取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懂得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好的关键。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教学资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个精心的设问,一个及时的鼓励,一个动听的故事,一个巧妙的板书等等,这些都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起到过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本来就是训练资料之一,每一位教师都要练就这身硬功夫,从而提高课的魅力。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最好的交流方式,经过提问,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景,学生也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教师要善于课堂提问,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满信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应当做到:1、多点鼓励,使学生不再犹豫,大胆的说出自我的答案。2、多一点重复,使学生体会题意。3、多点观察、随时注意学生的表情变化。4、多点理解,使学生融入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听一听学生是怎样回答的,不能随意去否定学生的回答,因为教师毕竟是成年人,其思维方式不能与学生等同,有时学生的思维会超过教师的思维,会产生奇特的而新颖的想法。所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理解学生的世界,对学生的回答不能轻易下结论,可引导、帮忙,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鼓励学生。教师要想法设法鼓励学生全体参与,给一些勉励的语言,启发他的求知欲望,做到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和谐进行。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并且掌握“会学”的本领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会学,学生就会在成功的喜悦中,在以后的应用中就会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在欢乐中应对每一个学生,良好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愉快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所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眼睛,其次是耳朵,再次是其他感觉器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一味地靠讲,学生的视野局限于黑板的篇幅,往往只能从局部分析教材。而多媒体将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多媒体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工具,能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开发潜能、培养创新,提高课堂质量,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课件教学能有效地帮忙学生从知识体系上掌握教材。
课堂中学生的回应对一堂课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只要教师们肯为自我的课堂花心思,必须能够收获满意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