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说课稿篇一
(1)教材内容分析: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喜爱动物又是孩子们的天性。此活动故事情节简单,充满童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且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孩子年龄小,独立性差,常常爱模仿别人,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活动目标:
主题活动目标:幼儿通过本主题活动,产生对动物的兴趣,愿意亲近小动物,加深对小动物的关爱;能运用各种感官,初步了解自己喜欢的几种动物,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动物是人类朋友。
幼儿对“小动物”认识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还有距离,我制定了以下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次活动目标:
1、引导
幼儿在模仿小动物的活动中获得快乐。
2、培养幼儿大胆地用自然音说话、正确发音并能够表演出几种典型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模仿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活动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与艺术领域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中的故事为主,主要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够模仿出几种典型动物的叫声与动作;难点在于理解故事中的词汇:轻、响、快、慢,并能用自然音说话、唱歌。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自己来通过模仿叫声、创编动作加深对动物的印象;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练习与游戏的多次重复性,使幼儿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从而理解词的意义,明白道理。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主要以直观法、谈话法、表演游戏法三个方法为主。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因此在活动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
1、直观法包括:操作演示法和示范法。
通过操作演示课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故事、影音课件具有生动、具体、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多媒体特有的声像并茂、动静结合等优点,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便于理解、易于记忆,从而使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正确的示范则是教幼儿掌握语音的基本途径。通过示范,不仅要求
幼儿能正确地感知语音的微小差别,而且还能让他们掌握发音的部位和方法,而培养幼儿正确发音又是小班语言教学的重点任务。
2、谈话法:由师生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3、表演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表演游戏是要按照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故事规定的内容进行游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思想内容。
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练习法、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活动前的准备:
1、课前请家长利用休假日带幼儿到动物园、动物市场观察、认识各种小动物。
2、搜集各种有关动物的故事、图书、图片、影碟资料,充实到各区域角。
活动中的准备:
1、故事《唱歌比赛》课件;小动物声音课件。
2、故事角色中小动物头饰。
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坐。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动中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做一做(练习)等多种方法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是引导
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表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根据纲要中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使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在开始部分着意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有什么声音"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在欣赏故事中借助于想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解说,以及我声情并茂的重复,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然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模仿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多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游戏体验法: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表演游戏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实际体验,获得愉快感、轻松感与成就感。在游戏中,幼儿边游戏边练习对话,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
1、听辨声音,模仿动作。在开始的部分播放声音课件,让孩子们倾听辨别:“你都听到了谁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孩子仔细倾听分辨各种声音,有意识地让幼儿模仿所听到的小动物的动作,给幼儿一个创造性地表达、表现的机会。通过用耳朵、用脑、用手、脚、用身体来体会,内化着自己的理解,为突破重点做了铺垫。
2、欣赏故事,了解内容。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强化“小鸡唱得太轻了,小鸭唱得太响了,小狗唱得太快了,小羊唱得太慢了。”使
幼儿对难点有一定的认识。根据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特点,我的提问指向明确,幼儿易于表现,如:“小鸡唱得怎么样?他是怎样轻轻唱歌的?怎样唱才好听?”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模仿。
3、表演故事,复习巩固。《纲要》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幼儿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小班幼儿基本上是以模仿性游戏为主,要在成人的不断提示启发下才能展开游戏。在表演时,我也加入到游戏中,既担任着“兔子裁判员”的职责,又能够适时指导幼儿表演。在游戏中,我不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体态进行暗示性的帮助,与孩子共同参与,享受快乐。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总结评价,适时教育。在总结的过程中,我对每个(组)幼儿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及时肯定、表扬其表现,并且教育幼儿懂得:说话、唱歌声音不大也不小、不快也不慢才是最好听的声音。
此活动内容体现了根基性、直接兴趣性、人文性、情境性、活动性、整体性与发展性,课程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原理,始终以动静融合的形式展开:倾听声音(静)——模仿声音动作(动)——欣赏故事(静)——表演游戏(动),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
根据故事内容及幼儿年龄特点,我用flash软件制作出多媒体
课件,其画面色彩鲜艳,动物形象生动、可爱、充满童趣,配乐明快、解说清晰,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幼儿园说课稿篇二
1、活动生成的原因: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正面临着污染蔓延和生态平衡的变化的严峻形势。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正如一句公益广告词所说:“您已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只是需要做得更彻底。”因此我设计了这一亲子活动,让“节约用水”这一行动进入家庭,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让环境教育从幼儿园走向社会。
我班幼儿虽然知道要节约用水,他们一边说节约用水,一边在洗手、喝水、上厕所等过程中浪费水,因此我设计了这节课,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感知、讨论、动手合作设计节水流程图等一系列活动,意识到节水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能承担起节水义务宣传员的责任。
教材简析:《节约用水》是一节大班社会亲子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录相、设计节水流程图、送标志等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幼儿总结出节约用水的经验并自愿去宣传他人。
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个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埃里克森认为:“如果父母能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自主性。”皮亚杰道德认知发理论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实在论中解放出,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根据我班幼儿实际情况①幼儿虽然知道节约用,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浪费水的现象②已具有绘画环保标志的经验,但部分幼儿动手能力较差。③家长非常支持本班的保教工作。④幼儿特别喜欢看电视,发现电视中有自己会更加兴奋。
因此我制定了三条目标:
1、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讨论积累节约用水经验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喜欢参与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培养节水意识。
3、感受与同伴、家长合作的快乐。
材料是为目标服务的,为了达到目标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它包括:
1、物质材料的准备:
①影像资料:电视、录音机、摄像机、钢琴曲磁带。
②美术制作材料:水彩笔、蜡棒、剪刀、胶水、8k白纸、透明胶布若干。
③环境材料:环保图片若干,节水标语,节水标志若干,家庭节水流程图一幅,节水卫士标志若干,小星星标志若干。
2、教师素质的准备:
①心理准备:头脑要清晰,心中做到有条理,充分考虑到在活动中可能要出现的情况,若出现该怎么办,该说些什么。
②技能准备:由于这个活动要用摄像资料、节水流程图,所以我必须做到:
a、录像的录制与播放。
b、简笔画的基本技能。如:花盆、衣服等的画法和流程图的制作。
3、幼儿的准备:
①知识经验的积累:水有哪些作用?没有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些经验在活动前要掌握。
②技能经验的积累:会画实物的简笔画,会制作环保标志。
4、家长准备:
通知家长活动的时间,向家长交待一些活动中必要的常规。
以上这些准备活动要充分,力求达到每个材料都必须能为《节约用水》的目标服务。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说说这个活动的重点:让水勤劳起来,多做几份家务,尽量减少净水的使用。
而这个活动的难点是什么呢?就是怎样才能做出最节约用水的流程图来。
如何去突破重难点呢?幼儿做游戏→讨论→总结节水经验→在家长的指导下设计出流程图。
我的这个活动采用了①讨论法:幼儿通过讨论,自己积累节水经验②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录像等手段让幼儿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③图表法:理清思路,一目了然④表扬法:鼓励幼儿⑤对比法:将浪费水的现象与水的重要作用进行对比,使幼儿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采用①自主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分析、讨论怎么样去节约用水;②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幼儿与家长合作制作节水流程图,节水标志;③创新式的学习方法,设计出具有自己家庭特色的流程图来。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水”的主题:
首先播放一段流水的声音,请幼儿说出哪里有水,引出家中的自来水。其次通过讨论水有什么作用,从身边的小环境中和周围的大环境中去了解水的重要性。
㈡播放录像引起兴趣,总结出如果浪费水,地球就会遭殃。由水的作用引出问题:他们做得对吗?幼儿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然后进行第二次讨论:如果没有水天池就会干的,花也会死的,地球就有会有人存在。
㈢第一次区域活动:
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节水流程图,并展示最节约用水的流程图,鼓励、奖赏有新意的流程图。
㈣第二次区域活动:
提出问题: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节约用水呢?引出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环保标志和节水标志去宣传他人。
这些标志做出来,怎么样让更多的人知道呢?就由小朋友来当义务节水宣传员,拿着节水标志去到中班、小班张贴在水龙头上方,并向小朋友们宣传。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⑴家长工作和幼儿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在活动中幼儿和家长的嘈杂声较大,以致于听不清教师的指令,无法了解幼儿介绍流程图的情况。
⑵在制作流程图中家长有包办现象。
⑶在讨论中,幼儿的知识面较狭窄,只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而没有考虑到生产建设等方面的大问题。
幼儿园说课稿篇三
我所执教的中二班,孩子的年龄相对来说有点偏小,入园时间是寒假后,小班的教育只接受了一半,就匆忙升入了中班,因此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丰富。但幼儿普遍喜欢听故事,与不知不觉中发展了语言能力。个别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较好,大多数幼儿也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是个别幼儿好奇心强,但不善于表达或急于表达,课堂常规欠佳。针对本班幼儿的这些情况和本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各方面的规律特征,我对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
《牵牛花》是省编教材中班下册语言第六单元的活动十一,是一首连锁调儿歌。内容为:“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上下句尾首蝉联,通俗押韵,句式简短,适于幼儿诵读和记忆。并且儿歌中的牵牛花形象可爱有趣,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这首儿歌既给幼儿提供了锻炼朗诵的机会,又丰富了幼儿对牵牛花生长特点的认识经验。还使幼儿对连锁调儿歌加深了认识。因此说该教材的编排内容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
1、活动目标:
根据本班幼儿情况和教材特点,我认为该活动应达到如下目标:
(1)借助诵读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认识牵牛花的生长特点。
(2)利用挂图,学习理解新词——篱笆。
(3)通过理解诵读儿歌,是幼儿获得快乐,促进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2、重点难点是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能从中得到快乐,达到正确的背诵。
3、准备:为了较好的突破难点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根据本班幼儿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点,我准备了一幅教学挂图:牵牛花爬上高楼,树梢,墙头和篱笆的挂图。有一朵躺在地上,拟人化处理,可以移动,必要时再现出,以保证新鲜性,有助于凝聚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总是对新鲜有变化的事物感兴趣,并且总是把周围的一切看作与自己一样的有生命,有感情。挂图这样处理比较容易激发幼儿的感情和兴趣,易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挂图也可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
1、说教法。枯燥的说教对幼儿不起作用,因为幼儿是一个活动的个体,其注意力的集中是短暂的,需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接受新指令,借以维持其注意力。因此我决定采用广泛的谈话法和直观教学法,以适应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面向全体的谈话,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把握每位幼儿的思维。
2、说学法。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和幼儿同时参与的过程,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仅有教师的教,还要有幼儿学的配合。本班幼儿比较活跃,课堂气氛把握不好,就会走向混乱,因此我决定采用集体问答于个别问答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幼儿学习。答案明确的请幼儿集体回答,分散型的问题请幼儿个别回答,做到动静结合。这样一方面扩大了幼儿参与面,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练习巩固的环节中,引导幼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游戏法熟悉儿歌,进一步激起幼儿兴趣,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3、说教学程序
(1)开始部分: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观察挂图,初步感知画面内容。
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好看的画,想看吗?
提出要求:安静地,认真地看,把画记到脑子里。
提问:画上画的是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的牵牛花是在什么地方的?牵牛花为什么要爬到这些东西上呢?(随机介绍篱笆)
(2)、介绍牵牛花的生长特性
蔓细长,软,不能自己直立,必须缠绕着别的物体往上爬。
可是有一朵牵牛花却没有往上爬,她在那呢?(出示活动牵牛花)她为什么躺在地上呢?过渡到下一环节
(3)中间部分,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a、示范朗诵,掌握儿歌主要内容
提问:现在知道牵牛花为什么要躺在地上了吧?先来告诉老师别的牵牛花爬到哪去了?(集体回答:幼儿看挂图,听老师提示回答,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只有这一朵,哪也没爬上去,为什么呢?(幼儿个别回答)
小结: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用儿歌语言找出原因。
b、学习朗诵儿歌
这朵牵牛花既有趣,又可爱,我们来学一下她的儿歌好吗?
(用跟学法结合挂图朗诵儿歌)
采用各种方法熟悉儿歌内容,如老师小声说,幼儿大声说;请一幼儿指着挂图领大家说。
c、联系巩固儿歌
连接背诵,老师一句,幼儿一句,激发幼儿兴趣
(4)延伸部分,连锁调:小苗圃
谈话:这首儿歌读起来感觉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儿歌叫什么?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这样的儿歌是《小苗圃》。
(5)结束部分,背诵《小苗圃》《牵牛花》,体验其相同的地方,即连锁调儿歌的特点。
幼儿园说课稿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制作月饼》。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节日有许多,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月饼是幼儿熟悉并喜爱的一种点心,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综合活动《制作月饼》此活动让幼儿通过对月饼制作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月饼的种类、特征的理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幼儿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制定本次活动目标如下:
(1)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掌握做月饼的整个过程,练习团、压、捏、刻、印的技能。
本活动在注重健康、社会的同时突出了艺术领域的发展,所以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月饼的整个制作过程。活动难点为掌握团、压、捏、刻、印的技能。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如下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在活动室准备8张方形桌子,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不同造型的月饼实物、面团、馅泥、月饼模型;
3、《爷爷为我打月饼》歌曲磁带、中秋节录像、制作月饼的录像带。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操作,主要是将面揉好,用手团、压,然后选择一种馅泥,一手托皮,一手沿皮的边缘包上、捏紧,练习团、压、捏的技能。第二次是将包好的面团放入模型,摁一下,然后磕出来,练习刻、印的技能。
2、演示法:我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观看制作月饼的录像带,让幼儿对月饼的制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感受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3、情境教学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间互相帮助,教师对幼儿的赏识激励,使幼儿对此活动有了健康和谐的理解和体验。活动中的《月饼展览会》让幼儿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4、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对月饼实物及制作月饼录像带的观察,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想象思维的发展。
2、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参与到制作月饼的过程中,通过制作不同造型的月饼,锻炼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游戏法:大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在制作活动中我设计了"面团变变变""魔箱按一按"等游戏,让枯燥的制作过程变得趣味无穷。
4、小组合作法:在活动过程中,让每个幼儿都发挥其独特的才华,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其群体力量,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达到共同提高,使幼儿在表现、交流中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一)课件欣赏,激发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活动开始时,播放中秋节录像带,让幼儿通过观看热闹的中秋节进一步了解中秋节,并让幼儿说一说中秋节都做些什么,从而引出活动主题——月饼。
(二)观察、讨论首先出示让幼儿观察讨论月饼的特征及品尝月饼,然后示范月饼的制作方法,然后通过制作月饼来吸引他们,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去探索,充分调动起幼儿对动手操作制作月饼的兴趣。
(三)共同探索,及时评价启发幼儿通过观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幼儿之间进行讨论,议一议月饼的制作方法,初步尝试月饼的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通过游戏活动"面团变变变"在教室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团、压、捏的技能制作出月饼,在通过游戏"魔箱按一按"练习刻、印的技能,在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我修正,制作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月饼。
(四)制作完成后,采用小组形式开展了幼儿自评、互评活动。首先是幼儿展示并评价自己的作品,说出自己制作月饼的意图及方法,然后让其他幼儿参与到评价中,找出其作品的优点、缺点,教师同时给予随机评价。此环节较好地完成了对幼儿情感、语言能力、动作等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创造新事物的乐趣。
幼儿园说课稿篇五
思想美是一种艺术,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在我们的儿童时代更是发展为强烈的审美情感。幼儿园的审美启蒙教育是将各领域的审美体验交织、渗透、强化,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就美术活动而言,应该将启迪智慧与美好的心灵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努力在创设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中,给幼儿以丰富的感官刺激,鼓励他们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自由地释放出来、从而得到审美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升华。所谓美术,美是体验,术是表现。两者必须和谐统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很容易出现两者对立的情况:一是有美无术,幼儿只是在接受一些十分概念化的图式,因而失去了表现和创造美的热切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美与术的统一,如何将各种美的因素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我想这是我们审美启蒙教育要努力追求的目标。所以我想在这一方面作一个初步的尝试。
《背太阳》这一内容选自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带有一丝童话色彩,情节不断变化的故事。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人人熟知的太阳作为主人公,将房子、大树等比作地球上的朋友,为了让太阳工作得轻松一点,朋友决定轮流出来背太阳。故事虽简单、却充满了儿童情趣,而在幼儿绘画创作中,欣赏感受始终是第一位的。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只能通过充分感受才能萌发,又只有在表现创造的亲身体验中才能领悟美的真谛。这里所说的情趣即为审美情趣。在绘画创作中。技能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情趣是不能没有的,所以我想用这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背太阳》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营造一个优美动人的意境来感染幼儿,大胆地表现美,创作美。
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十分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孩子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在技能目标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运用重叠的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在构图上,那些连成一片的房子,郁郁葱葱的树林或是手拉手的云朵等衬托着一个半圆形的大大的太阳,大与小、名与少的对比配合。给人以平衡的美感。
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孩子感受道德情感的美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群体之间的互相帮助及团结的巨大力量,这些抽象的情感品质通过内容语言及图象会给孩子一种具体、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体会到这些美丽情感品质的美、而这种美会使整个活动极有光彩。
说活动准备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工具将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本次活动中,我除了供给他们常用的水彩笔和蜡笔外,还提供了记号笔和多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及大号的水粉笔,便于幼儿表现大面积的色块,尝试多种作画方法,可以用记号笔描线,可以用蜡笔勾边,也可以用油水分离法。这样一来,无疑又构成了美术创作中的形式美。
1、主题引入为了更好地把握幼儿对内容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满足幼儿运用更好的方法大胆表现自己体验的要求,我设置了这样的主题引入:“太阳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们商量着怎么让它工作得轻松一点。”从而引出后面的演示讨论,许多房子、许多大树、许多花草都来背太阳。使这种情感体验逐步深化与升华,并能贯穿于整个美术活动的全过程。
2、提问设计在感受物体重叠关系时,我用了简单的动画效果,视觉效果较好。在活动设计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创作技能或为了提出让幼儿争论的话题、我很注重设问的技巧。如:一级提问(较为笼统的问题)、二级提问(有各种答案的问题)、封闭式提问(即寻求标准答案的问题)等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往往会注意了设问的内容如何为目标服务,而忽视了完整性,教师则成了既是情景的创设者又是情景的破坏者。
为了设问内容与情景巧妙地结合,在引导观察房子间重叠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一幢房子背太阳背得动吗?”提示幼儿应有许多房子才能背太阳。演示二三幢房子后又问:“咦!这幢房子怎么造了一半就背太阳了?”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这幢房子给别的房子挡住了。所以只看见一半。让幼儿感知房子怎么挤进去呢?从而告诉幼儿重叠的表现方法:看见边就停,看不见当看见跳过去,提示房子与房子可以不断地重叠。当许多房子终于将太阳背起的画面出现后,孩子们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以上的观察感受,下面的尝试就变得简单了。用大树作为相关绘画经验的迁移为孩子在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同样的,教师在示范讲解时所用的设问都围绕着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而设计的。
3、活动拓展在引导创作时,我用“一年有几天”的问题激励幼儿想像各种图象、拓展创作思路。如果说,在欣赏与讨论环节教师面对的是幼儿整体的话,那么在指导创作中的教师面对的则是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个体。教师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幼儿创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奇的构想或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并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将信息整理反馈给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幼儿充满激情地投人创作。
为了保持活动的完整性,这个环节教师富有情境性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创作中由于儿童对重叠与省略的认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幼儿时期也只是这一过程的初步认识阶段,在这里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教幼儿一种方法,只是为了让幼儿更大胆地表现,而不是限制。美的构图形式是多变的,对于幼儿所表现出的各种图式,教师的随机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讲活动特色审美教育的根本在于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背太阳”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体验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快乐。我想在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中教师不应单纯功利性地评价谁的房子画得好,谁的小花画得美,而应从请来了哪些背太阳这个角度进行评价:第一天房子背太阳、第二天请了谁背太阳?……在不断介绍幼儿创作内容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这样一来,将重叠与省略这一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融会在优美感人的文学作品的意境中。这样幼儿最后得到的体验是“勤劳工作的太阳得到了地球上许许多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仅仅学会了重叠和省略。
幼儿园说课稿篇六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小班健康活动《小动物找家》课后反思《小动物找家》是一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体育游戏。在小班身体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平衡能力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增加进行平衡练习的机会,用反复游戏、增加情境、引发兴趣的不同方法,对这一重点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小动物们和妈妈一起跟随老师入场,随音乐一起做热身操。
1、激发兴趣,认识去小动物家的路线。
妈妈告诉老师一个好消息“请老师和小动物们一块去看新家”,教师引领幼儿找到各自的家,并介绍回家的路线。(小鸡家门前有草地要爬过去,小猫家门前有平衡木要走过去,小兔家门口有山洞要钻过去)。
2、妈妈首先回家,给幼儿做走、爬、钻、跑的示范动作。
3、三位妈妈分别带领各自的宝宝回家,体验回家的路线。
4、游戏“小动物找妈妈”。教师将家中的幼儿喊出,组织幼儿玩“捉迷藏找妈妈”的游戏,让幼儿分别体验三条不同的路线,练习各个动作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游戏进行两遍。
5、跟随音乐做放松运动。
课后反思:本节教育活动,我把三位老师扮演的动物妈妈请进了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来说,这样的形式很少有,所以他们玩的很开心。跟动物妈妈们一块做游戏,孩子既新奇又高兴,妈妈的示范更让孩子们有了标准的参照,这样在孩子跟随妈妈回家的过程中,钻、爬、走、跑得动作自然而然的得到了锻炼,身体平衡性有了很好的发展。在游戏“捉迷藏”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孩子找到藏在不同家里的妈妈们,这样每一条路,每一个动作都得到了锻炼,当他们找到妈妈后的那种成功感,更是让人愉悦。总结这节课,各个环节衔接很好,孩子兴趣高昂,唯一不足的是再设计课时考虑上课时间问题,捉迷藏游戏做了两遍,结果整节课只要能够了15分钟就结束了,孩子和妈妈还有听课的老师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给我以后的执教提了一个醒,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所有的细节,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遗憾,总体效果来说还是不错的,我比较满意。
幼儿园说课稿篇七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标志。而且会询问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那个标志代表什么?幼儿的这种兴趣及好奇。正是我们向幼儿介绍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突破口。常用的标志活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幼儿通过找一找,认一认,画一画等了解标志的外形及含义,从而发展幼儿的想想力、创造力,本次活动综合了社会、艺术、语言等领域的内容,运用了多种手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难点是: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
通过教材内容和设计意图,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兴,认识常用的标志,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对各种标志理解的含义。
2、在认识常用标志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创造,设计标志。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公共场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种标志,并想办法通过查询、查资料等办法理解标志的意图。(可通过照图片、图标、网上等办法收集各种图标)。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常用标志的资料作补充。同时为幼儿提供各色彩纸、彩笔笔等制作用品等。
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种标志的卡片,有代表性的录像片断,如:禁令标志:禁止通行、禁止进入、禁止鸣喇叭、禁止停车、、警告标志:注意危险、交叉路口、铁路道口、、军人的标志、电视台得标志等
3、心理环境准备:为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下学习,在幼儿园墙壁上设置一块展览版,把幼儿找到的标志拿到幼儿园放在展览版上进行展示。
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寻找标志――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标志小游戏――讨论设计图标――制作图标――”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带来幼儿观看展览版,“请小朋友看看展览版上都是什么”?将幼儿引到“标志的世界”。目的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该活动中来,此环节在1分钟以内。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这部分是重点,需8钟左右。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孩子在“标志”情景中,与标志零距离接触,通过看、摸、听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你认识哪些标志?它有什么含义?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个环节:标志小游戏,加强对标志认识的环节,需4左右分钟,教师准备各种标志的图片,让幼儿快速认出是什么标志?是什么意思,看看谁的反应快。这环节是难点。
在游戏中幼儿对常见标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保持了浓厚的持续探究的愿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四个环节:过渡环节,需1分钟,讨论设计图标,请幼儿想一想,我们幼儿园什么地方需要挂上标志?设计什么样的标志?同时把幼儿引到坐位上。
幼儿园说课稿篇八
一、说内容:人教版教材七年级《雪绒花》,主要教学内容是唱《雪绒花》,欣赏《do-re-mi》、《孤独的牧羊人》
二、说教材:歌曲介绍:《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唱好歌曲,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课中,还有两首情绪欢快活泼、演唱形式多样的欣赏歌曲,因此本课第二个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绪,扩大音乐视野。
三、说教法、学法:1、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热情,本课教学环节进行如下设计:介绍电影剧情--听《do-re-mi》--猜谜雪绒花--学唱歌曲--用英语演唱--欣赏片段《孤独的牧羊人》。
2、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断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拓展学生思维。
2、在学习歌曲时,以教师语言启发为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操作、歌唱比较分析歌曲旋律,使学生能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并通过演唱歌曲,再从歌词中感受旋律,以表达歌曲的情绪。
3、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欣赏电影片断和听老师演唱前,都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和问题,让他们明确欣赏目的,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雪绒花》这首歌曲的旋律许多学生都很熟悉,。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大了一些,音乐课的气氛已不像小一点的孩子上课好调动,我安排了由教师抑扬顿挫的语气讲故事,70多年前的奥地利萨尔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性格活泼、美丽善良,喜欢唱歌,会弹吉它。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位退役的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上校的七个孩子很调皮、每次家庭老师都会被他们气走,玛丽亚是他们的第十二为老师,她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玛丽亚教会了孩子许多歌曲,使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得到慈母般的温暖。介绍《音乐之声》的剧情入手,讲到这里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影片产生好奇感,自然过渡到听电影中玛丽亚教孩子们的一首歌曲《do-re-mi》。
2、猜谜导入歌曲:一说到猜谜,学生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植物,我再介绍雪绒花的得名。《雪绒花》的歌声随着影片的放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我们看歌词(多媒体出示歌词)你能试着把歌词中人们对雪绒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学生带着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3、学唱歌曲: (1)首先听老师演唱歌曲,再带问题听录音,回答老师的问题看看这首歌的调号和拍号,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聆听熟悉歌曲旋律,很快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再通过用“lu”哼唱旋律后,让学生提出节奏有不太顺的地方,老师拿节奏卡片指导练习八分休止符用“哒”演唱节奏,再让学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
(2)在进行歌曲处理时,也是从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歌曲的旋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以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学生唱好歌曲后我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将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歌声很动人!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歌唱的好方法:那就是“要想把歌唱好,情感的表现很重要”。指导学生把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唱得明显一点。
4、拓展感受:学生唱好歌曲后我发给学生英语歌词,我用英语演唱歌曲,让学生欣赏后说说英文发音和中文不同感受,使学生产生也想用英语学唱歌曲的愿望,我给学生介绍汉语、英语发音的不同,英语里有些音要连读。教读edelweiss,evry,greet,blossom,bloom,grow,bless等英文单词后。让我们带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跟着音乐伴奏分别用中文和英语演唱《雪绒花》。
5、欣赏电影歌曲片段:学生已经学唱好歌曲后,我继续介绍在一次家庭音乐会上,玛丽亚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出木偶戏,把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得非常有趣,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电影片断。(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正是有了这三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贯穿于整部电影,才使《音乐之声》更加吸引人。音乐课带给我们快乐、欢笑、愿同学们都能唱出歌曲中对祖国的爱。最后回到本课的重点《雪绒花》,学生演唱歌曲走出教室,使他们能够领略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幼儿园说课稿篇九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的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袜子拿错、穿反。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子、袜子、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找朋友》数学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
活动的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
1、认识目标:
(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活动准备是服务于活动目标,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上,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鞋子、袜子和鞋垫。这些物品让小班孩子具有亲切感,愿意去动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师共同探索。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鞋子、袜子、鞋垫各人手一份、鞋架一个、夹子若干、玩具小熊一只。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转换活动场所,衔接下一个活动环节。知识准备是已学的儿歌《袜子歌》
四、说教学方法、重点
(一)这是一次数学配对活动,其中有机整合了语言领域的儿歌改编活动,但教学仍以配对游戏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幼儿认识、形成“双”的概念和正确为鞋子、袜子、鞋垫正确配对这一环节上。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找朋友”里面,以幼儿为主体,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让幼儿为鞋子、袜子、鞋垫配对,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形成“双”的概念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1.说课的要素
说课者、听说课者、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说课的教材(包括教师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构成说课的四个基本要素。另外,切实可行的教具也是辅助要素。
2.说课的基本特点
(1)理论性
不但要求教师说出“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求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教”。这个“为什么这样教”,就是“说理”,它使得说课十分必然地带上了很强的理论性。因为要对“为什么这样教”作出解释,教师就必须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去阐明内中的道理。
(2)合理性
说课中的教学环节设计,必须要符合教学实际。也就是说,不仅要能说出来,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实施。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创新,无论是对教学手段的筛选应用,还是对评价手段的探究实践等,都必须说出合理的依据,摆出充分的理由。
(3)综合性
说课需要说课者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评价方式、板书设计甚至精彩教学片段等多方面说明自己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理由,其综合性既体现在说课环节的多样化,也表现在说课者素质的全面化等方面。
(4)灵活性
说课,所说的是针对教学正常实施的情况。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备课时意料之外的情况,比如对学生情况的估计偏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欠缺,对实际生活的联系不紧等,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说课中体现对临场异常情况的处理办法,也就是针对具体学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幼儿园说课稿篇十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小番茄也是小朋友们早已认识并喜爱的水果。我还采用了盐用辅助材料,让幼儿观察物体在清水和盐水两种不同状态的奇妙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小番茄在清水和盐水的不同的奇特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还为幼儿提供了简单而可操作的材料,用小番茄做两个不同的实验,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仔细观察运用实验得真知的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番茄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2)、学习用猜测、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感知番茄在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看见的东西。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小番茄在两种水里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透明塑料瓶(红色、蓝色)、番茄、盐、记录表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小番茄在两种水里的秘密。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1、猜测活动
“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个番茄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番茄放在水里,番茄会怎样?”
(出示实验的材料,直接揭示课题并质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众说纷纭,表达自己的观点。)
2、记录活动
介绍表格“小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
探索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记录下来”
“请你们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蓝色瓶子的旁边。再把动手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小手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
3、操作活动
“请你们去做实验,仔细观察一下小番茄放在清水里会怎么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有趣、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既提高了幼儿间的交流,又提升了幼儿在实验中兴趣。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将你们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板上,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的实验结果。”
引导幼儿用“我发现小番茄在清水里会沉到水底”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
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猜想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4、猜测活动
“现在再给你们一杯清水,还有一小杯盐,怎样让清水变成盐水呢?”
(教师示范制作盐水,这里没有直接出示盐水,而让幼儿自己来制作盐水,给幼儿一个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并且可以观察到盐溶解的过程。)
“请你们猜猜看将小番茄放在盐水将会怎么样,将你们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
5、操作活动
幼儿操作,先将清水变成盐水。
“请你们去做实验,然后把结果记录在记录板上。”
6、交流总结活动
总结实验的结论:小番茄在清水里会沉到水底,小番茄在盐水里会浮在水面上。
7、总结,迁移
出示两瓶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
猜猜看哪瓶是盐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
8、延伸活动
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放在清水里沉下去,放在盐水里却会浮起来?请你们回家后试一试,再把你发现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更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着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幼儿园说课稿篇十一
这是一首具有傣族风格的歌曲,旋律具有浓郁的傣族风情,歌曲优美有很强的.感染力,听完后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歌曲中的歌词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学习的兴趣。
1、通过游戏熟悉基本旋律,初步学唱歌曲,感受傣族歌曲的风格。
2、根据图谱的提示,分别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出歌曲,知道旋律上的前后变化。
3、在歌唱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和表达与月亮婆婆亲密的情感和快乐的情绪。活动的重点为通过游戏学习的形式让幼儿学会歌曲。难点是让幼儿学会连贯和跳跃的方法演唱歌曲。
1、活动导入:引导幼儿边听《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无歌词旋律,边做声势练习。这个活动的教育目的一方面可以带动幼儿的情绪,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歌曲的节奏,二分、四分、八分音符以及四分休止。
2、师生共同游戏,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老师做月亮婆婆,带领幼儿按歌曲旋律一边说“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一边做游戏。这里将难点前置,主要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幼儿熟悉歌词,并体会四分休止,以及理解歌曲内容的趣味性,再通过提问和说悄悄的形式,熟悉前两句歌词:“月亮婆婆喜欢我,她做了什么事?”
(老师还可以通过用右手掌心顺右脸颊慢慢向上举起的动作进行暗示。)这样不仅对歌词有明确的暗示作用,增加亲切感,还使幼儿歌唱的声音自然向上,在情感上仿佛得到一种升华。
3、完整学唱歌曲。先随音乐朗诵歌词,感受歌曲的优美意境,再引出图谱,根据图谱连线和脚印的暗示,探索歌曲的不同唱法。连线和脚印组成的图谱,不仅让幼儿对歌曲有整体的概念,还形象的提示幼儿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出歌曲的前后变化。再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意境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再请个别幼儿指图谱,集体演唱,再次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最后,老师和幼儿边歌唱,边游戏,可以老师当月亮婆婆,也可以让幼儿当月亮婆婆,这样在游戏中充分体会与月亮婆婆亲密的情感和快乐的情绪。
4、放松活动让孩子们躺下身心放松,倾听一首傣族音乐《金孔雀》。这样能使孩子的情绪平覆下来,在安静的气氛下欣赏音乐,更加深了孩子对傣族音乐的体会。
纵观整个歌唱活动,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减少了“教”的痕迹促使幼儿主动的学习。主要运用了以节奏入手、难点前置、动静交替,使用了图谱和分组游戏巩固的教学方法,对歌曲中音乐元素的提炼如连音、跳音、四分休止的重点感知,更有助幼儿理解歌曲的优美、生动、趣味的音乐感。
幼儿园说课稿篇十二
《小马过河》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说一段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说出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经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案。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清,一段话的先后顺序,按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情况是本问的重点和难点。
学法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1、图片导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开场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本课我用主人公小马的图片来提问,让学生马上进入角色。揭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小马过河》。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可以和同桌讨论。在这里安排讨论是因为问题较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在讨论结束后,我安排他们自由读课文,朗读时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几次来到河边?小马过去了吗?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初步知道故事情节。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了解了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几次来到河边。接着我按课文顺序分段进行教学。第一自然段主要训练用用“什么地方”“住着”“谁”说一句话。第二自然段主要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来朗读小马的话。三至五自然段对话较多,我注意指导学生以不同的语气去读不同“人物”的话。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用课件展示事物,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第七段主要是小马与老马之间的对话,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觉,。第八段主要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在细读课文时,我主要用不同朗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等。
4、课堂小结,突出主题。
由于没有图片,所以我用最简单字体来表现文中各“人物”大小的不同。这样既直接又简单,学生一看便非常明了。
幼儿园说课稿篇十三
小班的年龄都处于3~4岁之间,这个时期,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明显改善,感知觉也逐渐趋向完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其思维也是在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中进行的,较多依赖于生动、鲜明的形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这个教学内容是通过对儿歌的感知和理解,让幼儿来感受诗歌中天真活泼的情趣,从而激发幼儿有朗诵儿歌的兴趣。
此教材富有形象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知识经验,而小班幼儿已经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并对小动物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内容在小班教学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 ,所以我选了这个内容,以促进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1. 感知小鸭、小鱼、小鸟的行走方式,乐意学习儿歌。
2. 学习儿歌《谁最羞》,体验小袋鼠的羞的心理。
3、知道要自己走路,不要大人抱。
重点:感知小鸭、小鱼、小鸟的行走方式,乐意学习儿歌。
解决策略:结构图能帮助幼儿直观的感知儿歌中的动物形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难点:了解小袋鼠的羞是难为情。
解决策略:小班的幼儿也有自己的是非观念,能简单判断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在出示图片袋鼠妈妈抱着小袋鼠的时候,自然而然想到要妈妈抱石难为情的,并在理解难为情的情况下,教师再说一个好听的字“羞”,让幼儿对羞产生的深刻的理解。
活动准备:根据儿歌内容绘制的教学结构图,ppt(一些自己走路的乖孩子),音乐《乖孩子》
1、 感知图谱,认识动物。
出示小鸭、小鱼、小鸟,使幼儿对这些小动物产生兴趣。
2、 分析图谱,理解儿歌。
观察小鸭和鸭妈妈;观察小鱼和鱼妈妈;观察小鸟和鸟妈妈;最后出示小袋鼠和袋鼠妈妈。图谱的出示,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整个图谱说的是什么事。
3、 学念儿歌,深化情感体验。
(1)看图完整欣赏儿歌。
教师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2.看图完整学念儿歌。
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念儿歌并做动作。
(3)小结:鼓励小袋鼠自己独立行走,不要大人抱。
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劝解小袋鼠自己行走,不要妈妈抱。
4、 再次深化情感体验。
最后以ppt的形式播放一些平时幼儿园放学回家自己走,不要大人抱的乖孩子,并用背景音乐《乖孩子》。
幼儿园说课稿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小动物找家》是明天版山东省教材小班上学期《我的动物朋友》主题活动中得一节健康活动,本节活动是一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体育游戏。在小班身体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平衡能力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增加进行平衡练习的机会,用反复游戏、增加情境、引发兴趣的不同方法,对这一重点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
(二)幼儿现状分析。
新《纲要》强调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因此我在活动开始之前还对幼儿进行了现状分析。小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同时,小班幼儿年龄小、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我就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利用游戏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让幼儿有兴趣轻松快乐的学习。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新《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小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1、练习走、爬、钻、跑等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2、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
3、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使幼儿练习走跑动作及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这在整节课的每个环节中都始终贯穿渗透。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因为这些动作是本次活动的新授动作,所以在活动中以个别示范、个别练习、集体练习、强调复习等几种方法来突破此难点,并用贴小红花为奖励,鼓励幼儿积极表演,让幼儿在表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走跑活动的记忆。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小兔、小鸡、小猫头饰若干,小兔、小鸡、小猫的房子。
2、欢快的音乐磁带。
3、平衡木、地毯积木、山洞等等
1、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提问引导法,示范法这两种教学方法。
对于这两种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以启发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示范表演等手段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更直观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科学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学法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法、表演法来获得知识,通过认识小动物的家让幼儿用眼看、用嘴说、动脑思考,并能用动作进行表演,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首先,我对幼儿说“孩子的妈妈们来到这里和孩子们一块游戏”告诉孩子们“你们搬新家了,请大家一块去参观新家”活动中请三位老师扮演孩子的妈妈贯穿整节课。
2、练习走跑动作。
(1)先告诉小朋友:“请妈妈先回家看一下,告诉我们怎样回家“鸡妈妈爬过草地(地毯积木),兔妈妈钻过山洞,猫妈妈走过平衡木,只有这样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即回家的路线是固定的)后三位妈妈一同跑回孩子中间。期间教师点出回家时的注意事项怎么走、怎么爬,怎么钻,给幼儿以启发。
(2)幼儿在观察妈妈示范后,跟随妈妈一同回家,体验回家不同路线的乐趣,完成后跑回老师身边。
(3)捉迷藏游戏《找妈妈》,引导幼儿找到藏在不同房间中的自己的妈妈,让幼儿体验回家的不同路线,游戏反复进行多次。真正掌握走跑钻爬的动作,学会保护自己。
3、活动延伸。
老师和妈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模仿小动物跳舞。
本次活动我突破了以往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环节单一,整个活动始终围绕小动物回家的过程,配以动作的教学,避免了练习走跑动作的枯燥无味。另外,我将老师扮演的妈妈们,加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给幼儿以家庭班的温暖,并且我将小鸡、小猫、小兔的图片展示给幼儿,刺激了幼儿的视觉和审美观,使幼儿能更好的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并提高走跑动作的协调性。
幼儿园说课稿篇十五
(1)教材内容分析: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喜爱动物又是孩子们的天性。此活动故事情节简单,充满童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且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孩子年龄小,独立性差,常常爱模仿别人,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活动目标:
主题活动目标:幼儿通过本主题活动,产生对动物的兴趣,愿意亲近小动物,加深对小动物的关爱;能运用各种感官,初步了解自己喜欢的几种动物,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动物是人类朋友。
幼儿对“小动物”认识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还有距离,我制定了以下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次活动目标:
1、引导
幼儿在模仿小动物的活动中获得快乐。
2、培养幼儿大胆地用自然音说话、正确发音并能够表演出几种典型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模仿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活动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与艺术领域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中的故事为主,主要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够模仿出几种典型动物的叫声与动作;难点在于理解故事中的词汇:轻、响、快、慢,并能用自然音说话、唱歌。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自己来通过模仿叫声、创编动作加深对动物的印象;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练习与游戏的多次重复性,使幼儿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从而理解词的意义,明白道理。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主要以直观法、谈话法、表演游戏法三个方法为主。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因此在活动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
1、直观法包括:操作演示法和示范法。
通过操作演示课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故事、影音课件具有生动、具体、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多媒体特有的声像并茂、动静结合等优点,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便于理解、易于记忆,从而使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正确的示范则是教幼儿掌握语音的基本途径。通过示范,不仅要求
幼儿能正确地感知语音的微小差别,而且还能让他们掌握发音的部位和方法,而培养幼儿正确发音又是小班语言教学的重点任务。
2、谈话法:由师生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3、表演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表演游戏是要按照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故事规定的内容进行游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思想内容。
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练习法、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活动前的准备:
1、课前请家长利用休假日带幼儿到动物园、动物市场观察、认识各种小动物。
2、搜集各种有关动物的故事、图书、图片、影碟资料,充实到各区域角。
活动中的准备:
1、故事《唱歌比赛》课件;小动物声音课件。
2、故事角色中小动物头饰。
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坐。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动中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做一做(练习)等多种方法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是引导
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表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根据纲要中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使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在开始部分着意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有什么声音"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在欣赏故事中借助于想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解说,以及我声情并茂的重复,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然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模仿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多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游戏体验法: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表演游戏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实际体验,获得愉快感、轻松感与成就感。在游戏中,幼儿边游戏边练习对话,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
1、听辨声音,模仿动作。在开始的部分播放声音课件,让孩子们倾听辨别:“你都听到了谁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孩子仔细倾听分辨各种声音,有意识地让幼儿模仿所听到的小动物的动作,给幼儿一个创造性地表达、表现的机会。通过用耳朵、用脑、用手、脚、用身体来体会,内化着自己的理解,为突破重点做了铺垫。
2、欣赏故事,了解内容。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强化“小鸡唱得太轻了,小鸭唱得太响了,小狗唱得太快了,小羊唱得太慢了。”使
幼儿对难点有一定的认识。根据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特点,我的提问指向明确,幼儿易于表现,如:“小鸡唱得怎么样?他是怎样轻轻唱歌的?怎样唱才好听?”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模仿。
3、表演故事,复习巩固。《纲要》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幼儿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小班幼儿基本上是以模仿性游戏为主,要在成人的不断提示启发下才能展开游戏。在表演时,我也加入到游戏中,既担任着“兔子裁判员”的职责,又能够适时指导幼儿表演。在游戏中,我不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体态进行暗示性的帮助,与孩子共同参与,享受快乐。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总结评价,适时教育。在总结的过程中,我对每个(组)幼儿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及时肯定、表扬其表现,并且教育幼儿懂得:说话、唱歌声音不大也不小、不快也不慢才是最好听的声音。
此活动内容体现了根基性、直接兴趣性、人文性、情境性、活动性、整体性与发展性,课程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原理,始终以动静融合的形式展开:倾听声音(静)——模仿声音动作(动)——欣赏故事(静)——表演游戏(动),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
根据故事内容及幼儿年龄特点,我用flash软件制作出多媒体
课件,其画面色彩鲜艳,动物形象生动、可爱、充满童趣,配乐明快、解说清晰,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幼儿园说课稿篇十六
1、活动生成的原因: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正面临着污染蔓延和生态平衡的变化的严峻形势。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正如一句公益广告词所说:“您已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只是需要做得更彻底。”因此我设计了这一亲子活动,让“节约用水”这一行动进入家庭,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让环境教育从幼儿园走向社会。
我班幼儿虽然知道要节约用水,他们一边说节约用水,一边在洗手、喝水、上厕所等过程中浪费水,因此我设计了这节课,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感知、讨论、动手合作设计节水流程图等一系列活动,意识到节水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能承担起节水义务宣传员的责任。
教材简析:《节约用水》是一节大班社会亲子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录相、设计节水流程图、送标志等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幼儿总结出节约用水的经验并自愿去宣传他人。
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个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埃里克森认为:“如果父母能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自主性。”皮亚杰道德认知发理论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实在论中解放出,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根据我班幼儿实际情况①幼儿虽然知道节约用,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浪费水的现象②已具有绘画环保标志的经验,但部分幼儿动手能力较差。③家长非常支持本班的保教工作。④幼儿特别喜欢看电视,发现电视中有自己会更加兴奋。
因此我制定了三条目标:
1、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讨论积累节约用水经验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喜欢参与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培养节水意识。
3、感受与同伴、家长合作的快乐。
材料是为目标服务的,为了达到目标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它包括:
1、物质材料的准备:
①影像资料:电视、录音机、摄像机、钢琴曲磁带。
②美术制作材料:水彩笔、蜡棒、剪刀、胶水、8k白纸、透明胶布若干。
③环境材料:环保图片若干,节水标语,节水标志若干,家庭节水流程图一幅,节水卫士标志若干,小星星标志若干。
2、教师素质的准备:
①心理准备:头脑要清晰,心中做到有条理,充分考虑到在活动中可能要出现的情况,若出现该怎么办,该说些什么。
②技能准备:由于这个活动要用摄像资料、节水流程图,所以我必须做到:
a、录像的录制与播放。
b、简笔画的基本技能。如:花盆、衣服等的画法和流程图的制作。
3、幼儿的准备:
①知识经验的积累:水有哪些作用?没有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些经验在活动前要掌握。
②技能经验的积累:会画实物的简笔画,会制作环保标志。
4、家长准备:
通知家长活动的时间,向家长交待一些活动中必要的常规。
以上这些准备活动要充分,力求达到每个材料都必须能为《节约用水》的目标服务。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说说这个活动的重点:让水勤劳起来,多做几份家务,尽量减少净水的使用。
而这个活动的难点是什么呢?就是怎样才能做出最节约用水的流程图来。
如何去突破重难点呢?幼儿做游戏→讨论→总结节水经验→在家长的指导下设计出流程图。
我的这个活动采用了①讨论法:幼儿通过讨论,自己积累节水经验②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录像等手段让幼儿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③图表法:理清思路,一目了然④表扬法:鼓励幼儿⑤对比法:将浪费水的现象与水的重要作用进行对比,使幼儿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采用①自主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分析、讨论怎么样去节约用水;②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幼儿与家长合作制作节水流程图,节水标志;③创新式的学习方法,设计出具有自己家庭特色的流程图来。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水”的主题:
首先播放一段流水的声音,请幼儿说出哪里有水,引出家中的自来水。其次通过讨论水有什么作用,从身边的小环境中和周围的大环境中去了解水的重要性。
㈡播放录像引起兴趣,总结出如果浪费水,地球就会遭殃。由水的作用引出问题:他们做得对吗?幼儿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然后进行第二次讨论:如果没有水天池就会干的,花也会死的,地球就有会有人存在。
㈢第一次区域活动:
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节水流程图,并展示最节约用水的流程图,鼓励、奖赏有新意的流程图。
㈣第二次区域活动:
提出问题: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节约用水呢?引出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环保标志和节水标志去宣传他人。
这些标志做出来,怎么样让更多的人知道呢?就由小朋友来当义务节水宣传员,拿着节水标志去到中班、小班张贴在水龙头上方,并向小朋友们宣传。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⑴家长工作和幼儿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在活动中幼儿和家长的嘈杂声较大,以致于听不清教师的指令,无法了解幼儿介绍流程图的情况。
⑵在制作流程图中家长有包办现象。
⑶在讨论中,幼儿的知识面较狭窄,只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而没有考虑到生产建设等方面的大问题。
幼儿园说课稿篇十七
我所执教的中二班,孩子的年龄相对来说有点偏小,入园时间是寒假后,小班的教育只接受了一半,就匆忙升入了中班,因此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丰富。但幼儿普遍喜欢听故事,与不知不觉中发展了语言能力。个别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较好,大多数幼儿也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是个别幼儿好奇心强,但不善于表达或急于表达,课堂常规欠佳。针对本班幼儿的这些情况和本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各方面的规律特征,我对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
《牵牛花》是省编教材中班下册语言第六单元的活动十一,是一首连锁调儿歌。内容为:“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上下句尾首蝉联,通俗押韵,句式简短,适于幼儿诵读和记忆。并且儿歌中的牵牛花形象可爱有趣,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这首儿歌既给幼儿提供了锻炼朗诵的机会,又丰富了幼儿对牵牛花生长特点的认识经验。还使幼儿对连锁调儿歌加深了认识。因此说该教材的编排内容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
1、活动目标:
根据本班幼儿情况和教材特点,我认为该活动应达到如下目标:
(1)借助诵读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认识牵牛花的生长特点。
(2)利用挂图,学习理解新词——篱笆。
(3)通过理解诵读儿歌,是幼儿获得快乐,促进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2、重点难点是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能从中得到快乐,达到正确的背诵。
3、准备:为了较好的突破难点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根据本班幼儿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点,我准备了一幅教学挂图:牵牛花爬上高楼,树梢,墙头和篱笆的挂图。有一朵躺在地上,拟人化处理,可以移动,必要时再现出,以保证新鲜性,有助于凝聚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总是对新鲜有变化的事物感兴趣,并且总是把周围的一切看作与自己一样的有生命,有感情。挂图这样处理比较容易激发幼儿的感情和兴趣,易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挂图也可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
1、说教法。枯燥的说教对幼儿不起作用,因为幼儿是一个活动的个体,其注意力的集中是短暂的,需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接受新指令,借以维持其注意力。因此我决定采用广泛的谈话法和直观教学法,以适应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面向全体的谈话,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把握每位幼儿的思维。
2、说学法。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和幼儿同时参与的过程,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仅有教师的教,还要有幼儿学的配合。本班幼儿比较活跃,课堂气氛把握不好,就会走向混乱,因此我决定采用集体问答于个别问答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幼儿学习。答案明确的请幼儿集体回答,分散型的问题请幼儿个别回答,做到动静结合。这样一方面扩大了幼儿参与面,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练习巩固的环节中,引导幼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游戏法熟悉儿歌,进一步激起幼儿兴趣,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3、说教学程序
(1)开始部分: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观察挂图,初步感知画面内容。
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好看的画,想看吗?
提出要求:安静地,认真地看,把画记到脑子里。
提问:画上画的是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的牵牛花是在什么地方的?牵牛花为什么要爬到这些东西上呢?(随机介绍篱笆)
(2)、介绍牵牛花的生长特性
蔓细长,软,不能自己直立,必须缠绕着别的物体往上爬。
可是有一朵牵牛花却没有往上爬,她在那呢?(出示活动牵牛花)她为什么躺在地上呢?过渡到下一环节
(3)中间部分,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a、示范朗诵,掌握儿歌主要内容
提问:现在知道牵牛花为什么要躺在地上了吧?先来告诉老师别的牵牛花爬到哪去了?(集体回答:幼儿看挂图,听老师提示回答,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只有这一朵,哪也没爬上去,为什么呢?(幼儿个别回答)
小结: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用儿歌语言找出原因。
b、学习朗诵儿歌
这朵牵牛花既有趣,又可爱,我们来学一下她的儿歌好吗?
(用跟学法结合挂图朗诵儿歌)
采用各种方法熟悉儿歌内容,如老师小声说,幼儿大声说;请一幼儿指着挂图领大家说。
c、联系巩固儿歌
连接背诵,老师一句,幼儿一句,激发幼儿兴趣
(4)延伸部分,连锁调:小苗圃
谈话:这首儿歌读起来感觉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儿歌叫什么?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这样的儿歌是《小苗圃》。
(5)结束部分,背诵《小苗圃》《牵牛花》,体验其相同的地方,即连锁调儿歌的特点。
幼儿园说课稿篇十八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制作月饼》。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节日有许多,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月饼是幼儿熟悉并喜爱的一种点心,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综合活动《制作月饼》此活动让幼儿通过对月饼制作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月饼的种类、特征的理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幼儿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制定本次活动目标如下:
(1)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掌握做月饼的整个过程,练习团、压、捏、刻、印的技能。
本活动在注重健康、社会的同时突出了艺术领域的发展,所以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月饼的整个制作过程。活动难点为掌握团、压、捏、刻、印的技能。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如下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在活动室准备8张方形桌子,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不同造型的月饼实物、面团、馅泥、月饼模型;
3、《爷爷为我打月饼》歌曲磁带、中秋节录像、制作月饼的录像带。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操作,主要是将面揉好,用手团、压,然后选择一种馅泥,一手托皮,一手沿皮的边缘包上、捏紧,练习团、压、捏的技能。第二次是将包好的面团放入模型,摁一下,然后磕出来,练习刻、印的技能。
2、演示法:我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观看制作月饼的录像带,让幼儿对月饼的制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感受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3、情境教学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间互相帮助,教师对幼儿的赏识激励,使幼儿对此活动有了健康和谐的理解和体验。活动中的《月饼展览会》让幼儿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4、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对月饼实物及制作月饼录像带的观察,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想象思维的发展。
2、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参与到制作月饼的过程中,通过制作不同造型的月饼,锻炼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游戏法:大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在制作活动中我设计了"面团变变变""魔箱按一按"等游戏,让枯燥的制作过程变得趣味无穷。
4、小组合作法:在活动过程中,让每个幼儿都发挥其独特的才华,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其群体力量,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达到共同提高,使幼儿在表现、交流中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一)课件欣赏,激发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活动开始时,播放中秋节录像带,让幼儿通过观看热闹的中秋节进一步了解中秋节,并让幼儿说一说中秋节都做些什么,从而引出活动主题——月饼。
(二)观察、讨论首先出示让幼儿观察讨论月饼的特征及品尝月饼,然后示范月饼的制作方法,然后通过制作月饼来吸引他们,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去探索,充分调动起幼儿对动手操作制作月饼的兴趣。
(三)共同探索,及时评价启发幼儿通过观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幼儿之间进行讨论,议一议月饼的制作方法,初步尝试月饼的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通过游戏活动"面团变变变"在教室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团、压、捏的技能制作出月饼,在通过游戏"魔箱按一按"练习刻、印的技能,在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我修正,制作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月饼。
(四)制作完成后,采用小组形式开展了幼儿自评、互评活动。首先是幼儿展示并评价自己的作品,说出自己制作月饼的意图及方法,然后让其他幼儿参与到评价中,找出其作品的优点、缺点,教师同时给予随机评价。此环节较好地完成了对幼儿情感、语言能力、动作等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创造新事物的乐趣。
幼儿园说课稿篇十九
思想美是一种艺术,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在我们的儿童时代更是发展为强烈的审美情感。幼儿园的审美启蒙教育是将各领域的审美体验交织、渗透、强化,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就美术活动而言,应该将启迪智慧与美好的心灵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努力在创设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中,给幼儿以丰富的感官刺激,鼓励他们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自由地释放出来、从而得到审美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升华。所谓美术,美是体验,术是表现。两者必须和谐统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很容易出现两者对立的情况:一是有美无术,幼儿只是在接受一些十分概念化的图式,因而失去了表现和创造美的热切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美与术的统一,如何将各种美的因素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我想这是我们审美启蒙教育要努力追求的目标。所以我想在这一方面作一个初步的尝试。
《背太阳》这一内容选自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带有一丝童话色彩,情节不断变化的故事。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人人熟知的太阳作为主人公,将房子、大树等比作地球上的朋友,为了让太阳工作得轻松一点,朋友决定轮流出来背太阳。故事虽简单、却充满了儿童情趣,而在幼儿绘画创作中,欣赏感受始终是第一位的。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只能通过充分感受才能萌发,又只有在表现创造的亲身体验中才能领悟美的真谛。这里所说的情趣即为审美情趣。在绘画创作中。技能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情趣是不能没有的,所以我想用这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背太阳》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营造一个优美动人的意境来感染幼儿,大胆地表现美,创作美。
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十分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孩子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在技能目标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运用重叠的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在构图上,那些连成一片的房子,郁郁葱葱的树林或是手拉手的云朵等衬托着一个半圆形的大大的太阳,大与小、名与少的对比配合。给人以平衡的美感。
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孩子感受道德情感的美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群体之间的互相帮助及团结的巨大力量,这些抽象的情感品质通过内容语言及图象会给孩子一种具体、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体会到这些美丽情感品质的美、而这种美会使整个活动极有光彩。
说活动准备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工具将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本次活动中,我除了供给他们常用的水彩笔和蜡笔外,还提供了记号笔和多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及大号的水粉笔,便于幼儿表现大面积的色块,尝试多种作画方法,可以用记号笔描线,可以用蜡笔勾边,也可以用油水分离法。这样一来,无疑又构成了美术创作中的形式美。
1、主题引入为了更好地把握幼儿对内容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满足幼儿运用更好的方法大胆表现自己体验的要求,我设置了这样的主题引入:“太阳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们商量着怎么让它工作得轻松一点。”从而引出后面的演示讨论,许多房子、许多大树、许多花草都来背太阳。使这种情感体验逐步深化与升华,并能贯穿于整个美术活动的全过程。
2、提问设计在感受物体重叠关系时,我用了简单的动画效果,视觉效果较好。在活动设计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创作技能或为了提出让幼儿争论的话题、我很注重设问的技巧。如:一级提问(较为笼统的问题)、二级提问(有各种答案的问题)、封闭式提问(即寻求标准答案的问题)等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往往会注意了设问的内容如何为目标服务,而忽视了完整性,教师则成了既是情景的创设者又是情景的破坏者。
为了设问内容与情景巧妙地结合,在引导观察房子间重叠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一幢房子背太阳背得动吗?”提示幼儿应有许多房子才能背太阳。演示二三幢房子后又问:“咦!这幢房子怎么造了一半就背太阳了?”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这幢房子给别的房子挡住了。所以只看见一半。让幼儿感知房子怎么挤进去呢?从而告诉幼儿重叠的表现方法:看见边就停,看不见当看见跳过去,提示房子与房子可以不断地重叠。当许多房子终于将太阳背起的画面出现后,孩子们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以上的观察感受,下面的尝试就变得简单了。用大树作为相关绘画经验的迁移为孩子在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同样的,教师在示范讲解时所用的设问都围绕着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而设计的。
3、活动拓展在引导创作时,我用“一年有几天”的问题激励幼儿想像各种图象、拓展创作思路。如果说,在欣赏与讨论环节教师面对的是幼儿整体的话,那么在指导创作中的教师面对的则是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个体。教师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幼儿创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奇的构想或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并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将信息整理反馈给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幼儿充满激情地投人创作。
为了保持活动的完整性,这个环节教师富有情境性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创作中由于儿童对重叠与省略的认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幼儿时期也只是这一过程的初步认识阶段,在这里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教幼儿一种方法,只是为了让幼儿更大胆地表现,而不是限制。美的构图形式是多变的,对于幼儿所表现出的各种图式,教师的随机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讲活动特色审美教育的根本在于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背太阳”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体验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快乐。我想在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中教师不应单纯功利性地评价谁的房子画得好,谁的小花画得美,而应从请来了哪些背太阳这个角度进行评价:第一天房子背太阳、第二天请了谁背太阳?……在不断介绍幼儿创作内容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这样一来,将重叠与省略这一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融会在优美感人的文学作品的意境中。这样幼儿最后得到的体验是“勤劳工作的太阳得到了地球上许许多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仅仅学会了重叠和省略。
幼儿园说课稿篇二十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小班健康活动《小动物找家》课后反思《小动物找家》是一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体育游戏。在小班身体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平衡能力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增加进行平衡练习的机会,用反复游戏、增加情境、引发兴趣的不同方法,对这一重点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小动物们和妈妈一起跟随老师入场,随音乐一起做热身操。
1、激发兴趣,认识去小动物家的路线。
妈妈告诉老师一个好消息“请老师和小动物们一块去看新家”,教师引领幼儿找到各自的家,并介绍回家的路线。(小鸡家门前有草地要爬过去,小猫家门前有平衡木要走过去,小兔家门口有山洞要钻过去)。
2、妈妈首先回家,给幼儿做走、爬、钻、跑的示范动作。
3、三位妈妈分别带领各自的宝宝回家,体验回家的路线。
4、游戏“小动物找妈妈”。教师将家中的幼儿喊出,组织幼儿玩“捉迷藏找妈妈”的游戏,让幼儿分别体验三条不同的路线,练习各个动作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游戏进行两遍。
5、跟随音乐做放松运动。
课后反思:本节教育活动,我把三位老师扮演的动物妈妈请进了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来说,这样的形式很少有,所以他们玩的很开心。跟动物妈妈们一块做游戏,孩子既新奇又高兴,妈妈的示范更让孩子们有了标准的参照,这样在孩子跟随妈妈回家的过程中,钻、爬、走、跑得动作自然而然的得到了锻炼,身体平衡性有了很好的发展。在游戏“捉迷藏”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孩子找到藏在不同家里的妈妈们,这样每一条路,每一个动作都得到了锻炼,当他们找到妈妈后的那种成功感,更是让人愉悦。总结这节课,各个环节衔接很好,孩子兴趣高昂,唯一不足的是再设计课时考虑上课时间问题,捉迷藏游戏做了两遍,结果整节课只要能够了15分钟就结束了,孩子和妈妈还有听课的老师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给我以后的执教提了一个醒,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所有的细节,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遗憾,总体效果来说还是不错的,我比较满意。
幼儿园说课稿篇二十一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标志。而且会询问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那个标志代表什么?幼儿的这种兴趣及好奇。正是我们向幼儿介绍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突破口。常用的标志活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幼儿通过找一找,认一认,画一画等了解标志的外形及含义,从而发展幼儿的想想力、创造力,本次活动综合了社会、艺术、语言等领域的内容,运用了多种手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难点是: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
通过教材内容和设计意图,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兴,认识常用的标志,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对各种标志理解的含义。
2、在认识常用标志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创造,设计标志。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公共场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种标志,并想办法通过查询、查资料等办法理解标志的意图。(可通过照图片、图标、网上等办法收集各种图标)。
2、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常用标志的资料作补充。同时为幼儿提供各色彩纸、彩笔笔等制作用品等。
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种标志的卡片,有代表性的录像片断,如:禁令标志:禁止通行、禁止进入、禁止鸣喇叭、禁止停车、、警告标志:注意危险、交叉路口、铁路道口、、军人的标志、电视台得标志等
3、心理环境准备:为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下学习,在幼儿园墙壁上设置一块展览版,把幼儿找到的标志拿到幼儿园放在展览版上进行展示。
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寻找标志――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标志小游戏――讨论设计图标――制作图标――”五大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创造力。
各环节的具体教法、学法及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环节:带来幼儿观看展览版,“请小朋友看看展览版上都是什么”?将幼儿引到“标志的世界”。目的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该活动中来,此环节在1分钟以内。
第二环节: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发现。这部分是重点,需8钟左右。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孩子利用情景、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让孩子在“标志”情景中,与标志零距离接触,通过看、摸、听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你认识哪些标志?它有什么含义?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个环节:标志小游戏,加强对标志认识的环节,需4左右分钟,教师准备各种标志的图片,让幼儿快速认出是什么标志?是什么意思,看看谁的反应快。这环节是难点。
在游戏中幼儿对常见标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保持了浓厚的持续探究的愿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四个环节:过渡环节,需1分钟,讨论设计图标,请幼儿想一想,我们幼儿园什么地方需要挂上标志?设计什么样的标志?同时把幼儿引到坐位上。
幼儿园说课稿篇二十二
一、说内容:人教版教材七年级《雪绒花》,主要教学内容是唱《雪绒花》,欣赏《do-re-mi》、《孤独的牧羊人》
二、说教材:歌曲介绍:《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唱好歌曲,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课中,还有两首情绪欢快活泼、演唱形式多样的欣赏歌曲,因此本课第二个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绪,扩大音乐视野。
三、说教法、学法:1、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热情,本课教学环节进行如下设计:介绍电影剧情--听《do-re-mi》--猜谜雪绒花--学唱歌曲--用英语演唱--欣赏片段《孤独的牧羊人》。
2、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断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拓展学生思维。
2、在学习歌曲时,以教师语言启发为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操作、歌唱比较分析歌曲旋律,使学生能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并通过演唱歌曲,再从歌词中感受旋律,以表达歌曲的情绪。
3、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欣赏电影片断和听老师演唱前,都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和问题,让他们明确欣赏目的,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雪绒花》这首歌曲的旋律许多学生都很熟悉,。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大了一些,音乐课的气氛已不像小一点的孩子上课好调动,我安排了由教师抑扬顿挫的语气讲故事,70多年前的奥地利萨尔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性格活泼、美丽善良,喜欢唱歌,会弹吉它。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位退役的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上校的七个孩子很调皮、每次家庭老师都会被他们气走,玛丽亚是他们的第十二为老师,她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玛丽亚教会了孩子许多歌曲,使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得到慈母般的温暖。介绍《音乐之声》的剧情入手,讲到这里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影片产生好奇感,自然过渡到听电影中玛丽亚教孩子们的一首歌曲《do-re-mi》。
2、猜谜导入歌曲:一说到猜谜,学生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植物,我再介绍雪绒花的得名。《雪绒花》的歌声随着影片的放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我们看歌词(多媒体出示歌词)你能试着把歌词中人们对雪绒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学生带着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3、学唱歌曲: (1)首先听老师演唱歌曲,再带问题听录音,回答老师的问题看看这首歌的调号和拍号,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聆听熟悉歌曲旋律,很快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再通过用“lu”哼唱旋律后,让学生提出节奏有不太顺的地方,老师拿节奏卡片指导练习八分休止符用“哒”演唱节奏,再让学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
(2)在进行歌曲处理时,也是从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歌曲的旋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以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学生唱好歌曲后我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将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歌声很动人!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歌唱的好方法:那就是“要想把歌唱好,情感的表现很重要”。指导学生把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唱得明显一点。
4、拓展感受:学生唱好歌曲后我发给学生英语歌词,我用英语演唱歌曲,让学生欣赏后说说英文发音和中文不同感受,使学生产生也想用英语学唱歌曲的愿望,我给学生介绍汉语、英语发音的不同,英语里有些音要连读。教读edelweiss,evry,greet,blossom,bloom,grow,bless等英文单词后。让我们带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跟着音乐伴奏分别用中文和英语演唱《雪绒花》。
5、欣赏电影歌曲片段:学生已经学唱好歌曲后,我继续介绍在一次家庭音乐会上,玛丽亚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出木偶戏,把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得非常有趣,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电影片断。(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正是有了这三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贯穿于整部电影,才使《音乐之声》更加吸引人。音乐课带给我们快乐、欢笑、愿同学们都能唱出歌曲中对祖国的爱。最后回到本课的重点《雪绒花》,学生演唱歌曲走出教室,使他们能够领略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幼儿园说课稿篇二十三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的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袜子拿错、穿反。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子、袜子、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找朋友》数学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
活动的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
1、认识目标:
(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活动准备是服务于活动目标,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上,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鞋子、袜子和鞋垫。这些物品让小班孩子具有亲切感,愿意去动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师共同探索。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鞋子、袜子、鞋垫各人手一份、鞋架一个、夹子若干、玩具小熊一只。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转换活动场所,衔接下一个活动环节。知识准备是已学的儿歌《袜子歌》
四、说教学方法、重点
(一)这是一次数学配对活动,其中有机整合了语言领域的儿歌改编活动,但教学仍以配对游戏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幼儿认识、形成“双”的概念和正确为鞋子、袜子、鞋垫正确配对这一环节上。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找朋友”里面,以幼儿为主体,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让幼儿为鞋子、袜子、鞋垫配对,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形成“双”的概念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1.说课的要素
说课者、听说课者、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说课的教材(包括教师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构成说课的四个基本要素。另外,切实可行的教具也是辅助要素。
2.说课的基本特点
(1)理论性
不但要求教师说出“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求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教”。这个“为什么这样教”,就是“说理”,它使得说课十分必然地带上了很强的理论性。因为要对“为什么这样教”作出解释,教师就必须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去阐明内中的道理。
(2)合理性
说课中的教学环节设计,必须要符合教学实际。也就是说,不仅要能说出来,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实施。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创新,无论是对教学手段的筛选应用,还是对评价手段的探究实践等,都必须说出合理的依据,摆出充分的理由。
(3)综合性
说课需要说课者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评价方式、板书设计甚至精彩教学片段等多方面说明自己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理由,其综合性既体现在说课环节的多样化,也表现在说课者素质的全面化等方面。
(4)灵活性
说课,所说的是针对教学正常实施的情况。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备课时意料之外的情况,比如对学生情况的估计偏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欠缺,对实际生活的联系不紧等,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说课中体现对临场异常情况的处理办法,也就是针对具体学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幼儿园说课稿篇二十四
这是一首具有傣族风格的歌曲,旋律具有浓郁的傣族风情,歌曲优美有很强的.感染力,听完后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歌曲中的歌词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学习的兴趣。
1、通过游戏熟悉基本旋律,初步学唱歌曲,感受傣族歌曲的风格。
2、根据图谱的提示,分别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出歌曲,知道旋律上的前后变化。
3、在歌唱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和表达与月亮婆婆亲密的情感和快乐的情绪。活动的重点为通过游戏学习的形式让幼儿学会歌曲。难点是让幼儿学会连贯和跳跃的方法演唱歌曲。
1、活动导入:引导幼儿边听《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无歌词旋律,边做声势练习。这个活动的教育目的一方面可以带动幼儿的情绪,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歌曲的节奏,二分、四分、八分音符以及四分休止。
2、师生共同游戏,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老师做月亮婆婆,带领幼儿按歌曲旋律一边说“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一边做游戏。这里将难点前置,主要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幼儿熟悉歌词,并体会四分休止,以及理解歌曲内容的趣味性,再通过提问和说悄悄的形式,熟悉前两句歌词:“月亮婆婆喜欢我,她做了什么事?”
(老师还可以通过用右手掌心顺右脸颊慢慢向上举起的动作进行暗示。)这样不仅对歌词有明确的暗示作用,增加亲切感,还使幼儿歌唱的声音自然向上,在情感上仿佛得到一种升华。
3、完整学唱歌曲。先随音乐朗诵歌词,感受歌曲的优美意境,再引出图谱,根据图谱连线和脚印的暗示,探索歌曲的不同唱法。连线和脚印组成的图谱,不仅让幼儿对歌曲有整体的概念,还形象的提示幼儿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出歌曲的前后变化。再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意境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再请个别幼儿指图谱,集体演唱,再次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最后,老师和幼儿边歌唱,边游戏,可以老师当月亮婆婆,也可以让幼儿当月亮婆婆,这样在游戏中充分体会与月亮婆婆亲密的情感和快乐的情绪。
4、放松活动让孩子们躺下身心放松,倾听一首傣族音乐《金孔雀》。这样能使孩子的情绪平覆下来,在安静的气氛下欣赏音乐,更加深了孩子对傣族音乐的体会。
纵观整个歌唱活动,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减少了“教”的痕迹促使幼儿主动的学习。主要运用了以节奏入手、难点前置、动静交替,使用了图谱和分组游戏巩固的教学方法,对歌曲中音乐元素的提炼如连音、跳音、四分休止的重点感知,更有助幼儿理解歌曲的优美、生动、趣味的音乐感。
幼儿园说课稿篇二十五
(一)教材分析:
《小动物找家》是明天版山东省教材小班上学期《我的动物朋友》主题活动中得一节健康活动,本节活动是一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体育游戏。在小班身体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平衡能力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增加进行平衡练习的机会,用反复游戏、增加情境、引发兴趣的不同方法,对这一重点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
(二)幼儿现状分析。
新《纲要》强调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因此我在活动开始之前还对幼儿进行了现状分析。小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同时,小班幼儿年龄小、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我就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利用游戏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让幼儿有兴趣轻松快乐的学习。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新《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小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1、练习走、爬、钻、跑等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2、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
3、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使幼儿练习走跑动作及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这在整节课的每个环节中都始终贯穿渗透。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因为这些动作是本次活动的新授动作,所以在活动中以个别示范、个别练习、集体练习、强调复习等几种方法来突破此难点,并用贴小红花为奖励,鼓励幼儿积极表演,让幼儿在表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走跑活动的记忆。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小兔、小鸡、小猫头饰若干,小兔、小鸡、小猫的房子。
2、欢快的音乐磁带。
3、平衡木、地毯积木、山洞等等
1、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提问引导法,示范法这两种教学方法。
对于这两种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以启发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示范表演等手段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更直观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科学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学法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法、表演法来获得知识,通过认识小动物的家让幼儿用眼看、用嘴说、动脑思考,并能用动作进行表演,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首先,我对幼儿说“孩子的妈妈们来到这里和孩子们一块游戏”告诉孩子们“你们搬新家了,请大家一块去参观新家”活动中请三位老师扮演孩子的妈妈贯穿整节课。
2、练习走跑动作。
(1)先告诉小朋友:“请妈妈先回家看一下,告诉我们怎样回家“鸡妈妈爬过草地(地毯积木),兔妈妈钻过山洞,猫妈妈走过平衡木,只有这样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即回家的路线是固定的)后三位妈妈一同跑回孩子中间。期间教师点出回家时的注意事项怎么走、怎么爬,怎么钻,给幼儿以启发。
(2)幼儿在观察妈妈示范后,跟随妈妈一同回家,体验回家不同路线的乐趣,完成后跑回老师身边。
(3)捉迷藏游戏《找妈妈》,引导幼儿找到藏在不同房间中的自己的妈妈,让幼儿体验回家的不同路线,游戏反复进行多次。真正掌握走跑钻爬的动作,学会保护自己。
3、活动延伸。
老师和妈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模仿小动物跳舞。
本次活动我突破了以往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环节单一,整个活动始终围绕小动物回家的过程,配以动作的教学,避免了练习走跑动作的枯燥无味。另外,我将老师扮演的妈妈们,加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给幼儿以家庭班的温暖,并且我将小鸡、小猫、小兔的图片展示给幼儿,刺激了幼儿的视觉和审美观,使幼儿能更好的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并提高走跑动作的协调性。
幼儿园说课稿篇二十六
小班的年龄都处于3~4岁之间,这个时期,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明显改善,感知觉也逐渐趋向完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其思维也是在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中进行的,较多依赖于生动、鲜明的形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这个教学内容是通过对儿歌的感知和理解,让幼儿来感受诗歌中天真活泼的情趣,从而激发幼儿有朗诵儿歌的兴趣。
此教材富有形象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知识经验,而小班幼儿已经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并对小动物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内容在小班教学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 ,所以我选了这个内容,以促进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1. 感知小鸭、小鱼、小鸟的行走方式,乐意学习儿歌。
2. 学习儿歌《谁最羞》,体验小袋鼠的羞的心理。
3、知道要自己走路,不要大人抱。
重点:感知小鸭、小鱼、小鸟的行走方式,乐意学习儿歌。
解决策略:结构图能帮助幼儿直观的感知儿歌中的动物形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难点:了解小袋鼠的羞是难为情。
解决策略:小班的幼儿也有自己的是非观念,能简单判断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在出示图片袋鼠妈妈抱着小袋鼠的时候,自然而然想到要妈妈抱石难为情的,并在理解难为情的情况下,教师再说一个好听的字“羞”,让幼儿对羞产生的深刻的理解。
活动准备:根据儿歌内容绘制的教学结构图,ppt(一些自己走路的乖孩子),音乐《乖孩子》
1、 感知图谱,认识动物。
出示小鸭、小鱼、小鸟,使幼儿对这些小动物产生兴趣。
2、 分析图谱,理解儿歌。
观察小鸭和鸭妈妈;观察小鱼和鱼妈妈;观察小鸟和鸟妈妈;最后出示小袋鼠和袋鼠妈妈。图谱的出示,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整个图谱说的是什么事。
3、 学念儿歌,深化情感体验。
(1)看图完整欣赏儿歌。
教师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2.看图完整学念儿歌。
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念儿歌并做动作。
(3)小结:鼓励小袋鼠自己独立行走,不要大人抱。
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劝解小袋鼠自己行走,不要妈妈抱。
4、 再次深化情感体验。
最后以ppt的形式播放一些平时幼儿园放学回家自己走,不要大人抱的乖孩子,并用背景音乐《乖孩子》。
幼儿园说课稿篇二十七
《小马过河》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说一段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说出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经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案。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清,一段话的先后顺序,按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情况是本问的重点和难点。
学法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1、图片导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开场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本课我用主人公小马的图片来提问,让学生马上进入角色。揭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小马过河》。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可以和同桌讨论。在这里安排讨论是因为问题较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在讨论结束后,我安排他们自由读课文,朗读时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几次来到河边?小马过去了吗?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初步知道故事情节。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了解了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几次来到河边。接着我按课文顺序分段进行教学。第一自然段主要训练用用“什么地方”“住着”“谁”说一句话。第二自然段主要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来朗读小马的话。三至五自然段对话较多,我注意指导学生以不同的语气去读不同“人物”的话。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用课件展示事物,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第七段主要是小马与老马之间的对话,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觉,。第八段主要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在细读课文时,我主要用不同朗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等。
4、课堂小结,突出主题。
由于没有图片,所以我用最简单字体来表现文中各“人物”大小的不同。这样既直接又简单,学生一看便非常明了。
幼儿园说课稿篇二十八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小番茄也是小朋友们早已认识并喜爱的水果。我还采用了盐用辅助材料,让幼儿观察物体在清水和盐水两种不同状态的奇妙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小番茄在清水和盐水的不同的奇特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还为幼儿提供了简单而可操作的材料,用小番茄做两个不同的实验,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仔细观察运用实验得真知的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番茄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2)、学习用猜测、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感知番茄在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看见的东西。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小番茄在两种水里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透明塑料瓶(红色、蓝色)、番茄、盐、记录表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小番茄在两种水里的秘密。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1、猜测活动
“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个番茄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番茄放在水里,番茄会怎样?”
(出示实验的材料,直接揭示课题并质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众说纷纭,表达自己的观点。)
2、记录活动
介绍表格“小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
探索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记录下来”
“请你们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蓝色瓶子的旁边。再把动手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小手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
3、操作活动
“请你们去做实验,仔细观察一下小番茄放在清水里会怎么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有趣、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既提高了幼儿间的交流,又提升了幼儿在实验中兴趣。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将你们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板上,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的实验结果。”
引导幼儿用“我发现小番茄在清水里会沉到水底”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
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猜想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4、猜测活动
“现在再给你们一杯清水,还有一小杯盐,怎样让清水变成盐水呢?”
(教师示范制作盐水,这里没有直接出示盐水,而让幼儿自己来制作盐水,给幼儿一个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并且可以观察到盐溶解的过程。)
“请你们猜猜看将小番茄放在盐水将会怎么样,将你们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
5、操作活动
幼儿操作,先将清水变成盐水。
“请你们去做实验,然后把结果记录在记录板上。”
6、交流总结活动
总结实验的结论:小番茄在清水里会沉到水底,小番茄在盐水里会浮在水面上。
7、总结,迁移
出示两瓶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
猜猜看哪瓶是盐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
8、延伸活动
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放在清水里沉下去,放在盐水里却会浮起来?请你们回家后试一试,再把你发现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更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着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