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上好本课就要仔细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所选用的整本高中教材。本节是基础性理论知识,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对信息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相关概念缺乏系统提炼和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理解并能辨别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案例分析,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树立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并提炼其中与信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导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将共同学习一门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中会受益匪浅。也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门知识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社会的小主人。
板书:“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
学生活动:听讲、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提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出示电子板书。
(1)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个人信息。
(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信息?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你能总结出信息的概念吗?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互相传递消息,而传递的这些内容就是信息。深件展示:信息的正确概念。
师生反复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信息传递不同方式的认知,让学生能够自主说出不同方式传递的内容为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交流研讨
教师指导学生分成四组,从不同渠道寻找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及娱乐信息;指导学生按小组向全班汇报收集的信息。
学生活动:分组收集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公布信息的能力。
4、自主学习
师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获取信息的?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的?
课件展示:过去,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借助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取信息,这样获取的信息要受到时间、空间、感官灵敏度的诸多限制。现在,通过书籍、电话、广播、电视等,我们可以间接得到更多的信息。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我们获取的信息量在成倍地增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跟随教师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师总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事情,是因为获取了准确信息而成功的?是啊,没有信息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以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及时地掌握更多的信息。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6、拓展训练
用投影显示诸葛亮“空城计”,学生思考信息具有的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答案,提出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六、课后追思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学科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应用信息研究问题的引路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注重激发和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研究的兴趣。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更加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教学不可能是完美的艺术,而是不断改进的艺术,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今后要更加注意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由于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列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模拟,激情导入(信息与人类关系)
1、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
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2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同学自由讨论,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需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的结论。对于物质和能量学生能理解,但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深。
2、教师活动: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感觉剥夺实验”案例。教师结合以上两个案例,给出结论:
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二)信息定义
教师活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告诉我们信息:红灯停、绿灯行。
生3: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道等。
教师活动: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更确切地说,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师:古长城上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生:是。
师:其实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从而引出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关系,指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信息的载体。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喜怒哀乐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而存在。因此,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d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印刷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等。
(4)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信息的价值性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前,美国兰德咨询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猜测答案。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举例: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生产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增加产量,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3、信息的时效性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吗?
师:(举例)人们常说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说明过时的信息没人感兴趣。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大屏幕显示信息的时效性的特点: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或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4、信息的共享性
师: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结果今天同学们都带了雨伞。说明气象信息被同学们都接收了。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信息共享性的特点:
(1)信息资源可以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可以无损使用,公平分享。
(三)拓展训练:信息的其他特征
教师投影显示题目,请学生小组探究,回答问题,再点评答案。
1、诸葛亮“空城计”、“增兵减灶”→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2、盲人摸象→信息的不完全性特征。
(四)课程总结,学生实践
学生活动:完成p4页的实践,举一些信息,并注明信息的类别、用途、有效期、存储形式(载体),并且要与小组内其他成员相互评价一下你对信息的描述是否准确。分类、有效期、存储形式说明的是否正确,最后综合评价一下你这次实践的表现是优、良、中,还是差,填入评价表。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关于《信息及其特征》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
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在做教学设计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举了大量的例子,来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和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是课程改革后必修模块的第一课,学习内容是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和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经过几个班的教学实践后,有如下的一些感受。
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本节课做这样的`教学设计,除了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达到教学互动,展示学生的个性,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中。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愿意自己主动举例的不是很多。分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原因:其一,学生不是很习惯勇跃发言。理想中的状态是,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无论说得好或不好,关键是敢说,这也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现实中的学生明显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其二,学生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不够。将生活中的例子变成自己的例子,学生在思维上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达不到要求
新课程是非零起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然而实际看到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大部分同学不会或不熟,例如:开机关机、保存文件、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复制重命名、处理死机问题等。作为一门技术课,我们先不谈什么素养,掌握实用技能应该是根本,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他一生都有好处,我们不是说一切都为了学生吗,那就不要只是喊喊口号啊,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这种现状,将专门安排时间为学生打基础。
三、对教师的思考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怎样才能把这门课上好,是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也是对我们的极大考验。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道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组织艺术,既让学生玩好,也让学生学好。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体会信息的重要性;理解信息的5个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本节课所用教材是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信息技术》,新编教材总体上更适用,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设计上也较为灵活,给教师上课以很大的发挥空间。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是一节讲授课、理论课,主要介绍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书本上是一些纯文字、纯理论的知识,虽然有许多例子,但叙述性内容较多,学生一般没有耐心去认真读、去理解它。这是一节探究课,目的是探究新教材怎样上才能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要加强化学生的活动,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讨论、感受、体会,不仅要学习知识内容,而且要提高对信息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介绍课程的基本要求
师:从今天开始由我与大家一起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用的教材主要是从我们的日常事务工作的需求出发,按照事务完成的流程引领同学们学习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并把动手实践的广阔空间留给同学们,让大家在探索、应用中学习到一套完整的原则与技术。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认识到信息技术课与以往的计算机课的不同,我们现在先进行以下几个讨论。
第二环节:大家谈经历
师:进入本环节,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学习、运用电脑的经历,同时也锻炼一下大家的口才和勇气。大家针对以下几个问题先思考片刻。
(板书)
(1)你玩过电脑游戏吗?觉得玩游戏感觉如何?是否影响到你其他课的学习了?
(2)家里有电脑吗?你上过网吗?在哪儿上的?进过网吧没有?你对网吧有什么认识?
师:谁自告奋勇,请举手示意!如何不举手,我可就随机邀请了啊!
生:3~4位同学谈,掌握时间,控制夸夸其谈。
师:谈的非常好,很坦诚,以后希望能注意克制自己,多一些时间去学习。
第三环节:一起讨论信息时代的特点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都在说我们正处于什么社会?什么时代?
生:信息社会、信息时代。
师:今天,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报纸、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等等,信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从几个讨论看一下这些变化吧!
(1)成语补充
师:在新时代人们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开始变化了。现在考虑以下两个成语补充题目。大家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我不需要具体答案,只要方法。
天马()()屯()聚
部分学生:天马行空!
师:我就知道有人会这样回答,呵呵,看清了再说!再说我只要方法,即你如何去寻找答案。
生1:查成语辞典!
生2:第一个可以查“天”!把以“天”开头的成语找一找。
师:不错!第2个呢?
生:不好查!难办!……
师:在信息时代,我们用模糊查询,这种思维与传统是不很相同的。比如我们可以使用通配符代替这个不知道的字,让它去模糊查找。只要我们在google网站上输入“*屯*聚成语”,一下就可以搜出来了。包括解释、典故等信息。
(2)阅读
师:我们再讨论一下,信息时代的人们阅读的方法与传统有何不同。比如阅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和一些不知道的典故怎么办?又比如,我们读新闻时想了解相关的新闻,怎么办?现在让我们语文课代表的同桌来回答!
生:查字典、查资料。
师:如果我们需要太多的,甚至要一些太珍贵的,太难找的资料怎么办?
生:……。
师:看过《哈利波特》了吧?他的魔法书多好,用魔棒一点,里面就出现了相关的影像介绍,这样的书现在也很多,那就是光盘图书,比如大百科全书光盘。信息时代阅读的最关键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超链接”。比如,新浪网站上从“体育”链到“nba”再链到“姚明在nba的最新表现”……超链接就像很多条链子把各种信息联系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跳转,有选择地阅读。
生:也不是随心所欲,还比不上魔棒啊!
师:大家说得好!信息技术正在继续发展,你们要好好学习,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你们能够实现魔棒这样的超链接。
第四环节:大家讨论信息特征
(一)信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依附性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要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
1.观看一段录像:烽火(花木兰的片断)
师: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生:……
师:那么信息需要依附于什么来传递(它的载体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生:……
2.[体验二]:比划、猜游戏
要求:一个同学上讲台猜,当教师给出内容后,台下的同学不允许讲话,举手经教师同意后站起来比划,一人只准比划一次,动作不能重复。
[投影]:图片(大象、汽车)、文字(照相、打篮球、周杰伦)
[归纳]:信息的传递不仅可以通过声音,还有很多种形式(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肢体语言)
3.看投影并分析的例子
a.早晨闹钟响了,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依附于什么传递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b.晚上看课表,准备第二天的书籍,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的载体是什么?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二)信息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共享性
师:没打铃之前,投影仪上放的图片是什么?
师:我放映一幅图片为什么会有多个同学回答我?
[总结]:信息的交换使得大家都享有了被交换的信息。
师:读肖伯纳的名言。
提示:苹果代表的是物质,交换之后不会再生,每个人手里就没有原来的了,而思想代表的是是信息,交换之后会多加,可以同时存在。
现场找实物作比喻。
(三)信息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时效性
1.师[讲故事]: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2.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质,而日历代表了信息,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渐渐失去效用。
3.举例让学生讨论回答:
交通地图、中奖兑奖、天气预报。
(四)信息的第四个基本特征价值的相对性
师:比谁举的例子多?(当场进行分小组)
[提示]:
相对性:旅游信息、田忌赛马、油价信息、中考信息。
可伪性: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银行自动取款机上的温馨提示。
(五)信息的第五个基本特征可伪性
师:刚才我们亲眼看的图片都可以欺骗我们的眼睛,造成视觉上的差异,大家都很快乐,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们被虚假的信息欺骗了,还会快乐吗?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伪信息,会使我们的财物受到损失,精神受到伤害,要提高我们的警惕意识,学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方法。
[总结]: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不真实的信息,不但不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错误,其价值可能为负。
第五个环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习了它的五个重要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并不想给学生非常科学的概念,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活泼、宽松,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学习更加民主化,活动更加主动。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深化概念的理解非常有益处。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
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乐高机器人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自动光控路灯;以通用机器人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报晓机器人。
[教学难点]
1、了解光电传感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做好机器人的测试和程序的调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课件演示结合实践操作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
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和具体内容]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编写了程序,然后将它“植入”了机器人的大脑,使机器人真正在我们身边动了起来。但机器人的功能仅仅是在我们身边运动吗?答案是否定的,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机器人来实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需求。
一、自动光控路灯
利用准备好的乐高机器人器材设计制作一个自动光控路灯。
1、所需器材:光电传感器一个、导线、rcx一个、灯泡一个、组件若干。
2、光电传感器的使用及原理:
乐高光电传感器被封装在两个2x4的积木块中,在传感器的一端,可以看到两个灯,光电传感器工作时,红灯发出光线,照到物体表面,白灯接收反射回来的光线,同时,在rcx上会显示接收到的反射光值。乐高光电传感器的光值以0至100的数的形式返回,光线越亮,数值越大;光线越暗,数值越小。(根据书上p91先完成试一试的内容)
3、自动光控路灯的设计
a、任务分析
白天马路边的路灯关着,天黑了,当光电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变暗时,rcx会自动打开路灯;天亮了,光电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又变亮时,这时rcx将自动关闭路灯。这样通过自然光的变化便能实现自动光控路灯。
b、具体步骤
a、搭建自动光控路灯(看老师演示);
b、程序的创建(看课件演示或多媒体现场演示制作、程序略);
c、下传程序(rcx是利用红外线发射塔);
d、运行程序,观察结果;
e、进一步修改程序和参数,完善任务。
二、报晓机器人
再以通用机器人为例,设计制作一个报晓机器人。
1、所需器材:利用通用机器人的左右光敏传感器。
2、通用机器人光敏传感器的使用及原理:
通用机器人有16个双向i/o(输入/输出)端口,打开和关闭不同的i/o端口,机器人就会有不同的反应。通用机器人的左、右光敏传感器分别位于车身前端下面的左、右两侧,端口分别是pin14和pin15[可理解为14号、15号(输入/输出)端口]。通用机器人的光敏感器只能分辨浅色和深色,其默认值为:
3、制作报晓机器人
a、任务分析
晚上,地面是黑色,(:pin14)和(:pin15)的值都为1,这时我们让机器人也安静地睡觉。天亮了,地面是白色,(:pin14)和(:pin15)的值都为0,这时我们让机器人为我们唱歌,叫醒我们。
b、具体步骤
a、程序的创建(看课件演示或多媒体现场演示制作、程序略);
b、下传程序(用机器人和计算机的连接方式完成);
c、运行程序,观察结果;
d、进一步修改程序和参数,完善任务。
四、探究活动
p99―p100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
一、学习方式
本节课以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使用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把握每次实践练习的机会,充分熟悉,熟练。理解搜索的要领,达到活学活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从教材地位上分析,本课在此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介绍搜索引擎的两种使用方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网络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网络使用技巧,提高上网效率。
教材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学生能够自的,自觉的使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从本课教学要求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并且学会比较,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其信息素养。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性分析,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从学生特点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精神不易长时间集中,需要教师始终掌握学生思维动向,激发学生兴趣,调节学习情绪,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考虑,对本课的讲授选用任务驱动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模式上使用探索研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分组式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让其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高度的热情以达到尽可能高的课堂效率。
四、教学媒体和工具
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
屏幕录像软件。
搜索骑兵软件。
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
五、学习起点能力
前几节课使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网络知识,基本能够使网络为自己进行较为简单的服务。但面对略高级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相关技巧。通过日常观察和了解,部分学生还存在不能正确有效地应用网络,没有养成较好的上网习惯的现象。这些问题通过本课都将一一进行解决或改善。
六、教学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学习习惯,自觉锻炼,动手动脑,勇于实践。正确认识网络的便利和信息化社会对于网络服务的使用要求。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启发及实践,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上网查找信息。并引导学生在搜索中建立分类查找的思想,掌握对关键词的提炼技巧和要领,提高上网效率,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与优势,令其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种搜索方式:相关专题搜索(即分类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每种方式的形式,特点,使用技巧是学生应该重点把握的。尤其是关键词搜索,使用熟练后将非常方便。而且此方法目前在网络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难点:
(1)分类搜索对学生分类能力的考察和要求。在学生没有正确把握搜索对象的归属分类的情况下,很难顺利使地用其完成搜索任务。这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类概念,培养其分类能力。
(2)关键词高级检索方式(使用”空格”,”+”或”&”连接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关键词搜索的核心在于关键词的提炼。要提高搜索效率,做到”用最少的关键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结果”这样三最的标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也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例练习要注意尽可能引导学生努力掌握提炼关键字的技巧,自觉培养提炼能力。
八、教学过程
略。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一)教学要求
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设计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定义、信息的载体和形态以及信息的特征等内容。
由于本节教材叙述性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黑板,投影或书写一些标题和纲要性的内容,用来强调要学习掌握“信息”这个概念,可以从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定义、信息的载体和形态以及信息的特征等方面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载体、信息的特征的理解,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信息的特征。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信息的特征。
“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教材中的这段话,既指出了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说明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本节的难点是要能明确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并能举例来说明。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并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机器人跳舞、演奏音乐。设疑:机器人可以演奏、跳舞,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呢?
(机器人不能呼吸、不能生殖等。)
教师追问:什么样的物体才能成为生物呢?我们怎样判断它是不是生物?
(二)新课讲授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问:小麦在太阳下生长,还需要浇水施肥、动物需要捕食、人类需要一日三餐,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物要存活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教师总结:可以归纳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这一特征。
教师追问:动物和植物的营养方式不同,是否都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
(像小麦等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动物需要进食获得营养,所以动植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鲸鱼呼吸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动物行为?生物是不是都具有这种行为?
(鲸鱼在进行呼吸。生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追问:
(1)人类溺水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陆生植物为什么不能浇太多水?
(溺水导致人无法呼吸,因而窒息死亡;陆生植物也需要进行呼吸,当根部积聚太多水分时,根细胞无法呼吸而死亡,造成烂根现象。)
3.生物能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人类出汗的图片,提出问题:人类出汗是什么生物现象?人体还有没有类似的这种现象?
(这是一种排出体内废物的现象。还有排尿、呼出二氧化碳、排便等类似现象。)
教师纠正:这里所说的“废物”是经细胞代谢产生的不能被生物体再利用的物质。而粪便没有进入细胞代谢,不能称为“废物”。
(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生物的几种重要特征并举例。
作业:课下预习生物的其他基本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自然界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像上一节课中大家看到的东北虎、乌贼、金鱼和菊花都是生物,而桌子、课本、石头等都是非生物。实际上,我们都能对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作出一些判断,但怎样按科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区别,或者说生物到底有哪些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却不十分明确。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生物的特征
[合作交流] (从生活出发,对比现实中存在的生物与非生物,得出结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小动物如猪、狗、牛、羊等,也有许多植物如花、草、树等,这些生物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而一些非生物如土壤、岩石、水以及教室中的桌子、书本和前面的生物相比有何不同?(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
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而非生物都是死的,没有生命的。
引导深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的手接触到烫手的火炉时,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把手缩回来,这是为什么呢?向日葵的花盘能够随太阳光的照射不同而转动,含羞草被人或动物碰到时,会自动收缩,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分析)
小结 在自然界中生物为了保护自己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这就是生物的应激性,[板书(1、应激性)] 应激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对刺激和反应的理解:刺激是指能引起生物反应的变化,包括温度、光照、声音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反应是指生物体作出的一些行为或行为的改变。如:有人一下子从门背后跳到你面前,这时你也许会跳起来或尖叫,因为这种出人意料的行为使你作出了吃惊的反应。非生物如岩石,无论你怎样敲打,都不会做出反应的,所以不具备这种特性。
生物除了具备应激性外,还有其它的特征,如“生长”[板书(2、生长)],什么是生长呢?
讨论 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对“生长”一词作出解释?能不能举出一些生物生长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概念?
[点拨]
①生长的概念: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生长是发育的一个特性,生物都能生长和发育。
②生长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如:小象长成一头大象,体形增大了,体重增加了,就是生长;而池塘里的水由少到多,有浅到满则不是生长,是非生物(水)的量增多。
③生物的生长往往都有一定的周期,都不是无限长大的。
[设问] 母猪生下小猪、母鸡下蛋、植物结出种子等都是什么现象?大家能不能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能不能说出它的意义?
小结 ①这些都是繁殖现象[板书 (3、繁殖)]。所谓繁殖是指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它的意义在于生物通过繁殖能保持生命的连续性,增加生物的数量。②蜻蜓点水、太阳花结出许多种子等都是繁殖现象。
讲述
①小象长成大象,幼苗长成大树,在这些过程中,小象和幼苗都要吸收养料,消耗能量,这些都是新陈代谢现象[板书(4、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贯穿生物的一生,是生命的标志,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②生物的应激性、生长、繁殖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③生物在新陈代谢中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后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概述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与对实物的观察和比较,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兔子玩具和兔子、小鱼和玩具鱼(红色)、含羞草、仙人球和珊瑚、仓鼠、手掰模型、机器人等、生物的特征ppt课件。
(二)学生准备
学案、展示纸、马克笔等。
五、教学过程
【3分钟】设疑导入
提问:以下哪些是生物?
校园环境照片播放。
提问: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生物呢?
【板书】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生判断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采用贴近学生的材料――校园中的生物、非生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兴趣。
【15分钟】比较、讨论、提要求、小组完成学案
比较小组所分到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和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和概括生物都有什么特征?请把你归纳的结果写在纸上。
看哪个小组概括得准确、全面、效率又高。
分组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共同归纳概括生物的特征。
通过实物,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概况出生物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况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15分钟】分组展示
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达)。
总结学生的回答: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1.分小组展示。
2.倾听他人的回答,思考,提出问题。
3.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生物专业术语表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让学生自己总结生物的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提问
1.珊瑚和仙人球都会长大,但为何仙人球是生物而珊瑚不是生物呢?
2.仅凭长大这一条能不能判断该材料是生物呢?
3.那根据哪些特征来判断材料是生物呢?
1.思考;
2.不能;
3.思考、回答。
对总结概括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探讨:要判断该物体是生物,物体应符合多条特征。
【2分钟】总结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思考、讨论。
总结,再次强调生物的特征。
【5分钟】应用
枯死的含羞草是不是生物?
思考(辩论),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真正学会运用,而不是仅仅停留。记忆的层面。
练习题、巩固本节知识。
进一步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三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生物的特征。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过程与方法观察,总结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教法选择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法引导1.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学生准备生物标本。
3.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去观察珊瑚。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内容
什么是生物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学生拿出自带的物体。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结合自身,分析表述。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谁知道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
巩固练习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xx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xx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 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一)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二)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三)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四)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五)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五
【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培养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学会对古建筑的审美,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1、【导入】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一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请结合闽南古建筑的特色,说说你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读】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像这样的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从地域和历史(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其影响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一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 “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板书】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影响深远——民族文化瑰宝
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试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第一层次】(1-2段)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建筑自下而上——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建筑群落组成
左右呈轴对称
主要房屋朝南
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
有“户外的空间”
【第二层次】 (第3-5段)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中国建筑的整体结构方法
“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力学原理——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一样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下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作解释——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装饰作用(最显著特征之一)。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第三层次】 (第6至9段)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屋顶四面坡——屋角翘一起——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作比较:与其他建筑体系比较——翘一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中国建筑的着色特征
使用颜色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
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 中国建筑装饰部件
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 中国建筑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4、作者在具体准确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各方面特征之后,还有打大段的文字,试概括这些文字的内容。
【第二部分】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 一律”的一面;又可以“有多样性的创作”——“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
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建筑的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二、探究品味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启发】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启发】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 “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启发】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可译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哪些方面又表现出现代风格。写一篇短文,介绍你熟悉的一幢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