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9篇)

最新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17:55:04
最新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9篇)
时间:2023-04-07 17:55:04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篇一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

七、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篇二

⑴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课题 力 (教案)。

⑵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⑶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⑷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⑴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⑵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⑴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⑵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1、重点: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难点: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5分钟)投影“神舟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舟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你的想法!刚才的宣誓中,大家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又有谁见过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方的?圆的?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来探究学习力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课件出示力的课题)(这样的设计,语言幽默风趣,也能一下子激发学生认识力的积极性,上课伊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5分钟)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利用携手助学中刚刚学过的freemind,制作思维导图服务教学,脉络清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学生对照提纲,认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5分钟)经历了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不太清楚的问题,先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由物理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向组长提交问题,然后组长安排会的学生进行帮助学习,教案《课题 力 (教案)》。(这一环节要注意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作出指导,毕竟中学生爱动。学生可以借助手边的学习用品等进行简单实验,对本节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学生的思想学生很容易沟通,学生的语言学生更容易接受)

(15分钟)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会再次解决一部分问题,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组长提交到班级进行交流,对于这部分问题,我则采用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来进行,这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别的小组能解决的,教师坚决不讲,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同时还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间竞争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

1、对力的概念的认识通过大屏幕举多个例子,

⑴ 手拍桌子

⑵ 人推车

⑶ 磁铁吸引铁钉

⑷ ……让学生对照屏幕进行总结体会,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然后引领学生总结: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⑵要有力产生,至少有两个物体,必然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⑶有力产生时,物体不一定互相接触。

2、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让学生结合书中插图和身边的物品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难点在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此时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补充钟表的摆运动情况、小孩荡秋千、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等图片,强化学生对此的理解和认识。

3、对于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对于力的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的认识,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计划采用让学生过来推教室门的方法,先让学生清楚力的作用点的含义,然后,学生亲自体验来感知,效果应该会好一点。再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扳手拧螺丝的现象,帮助理解作用点对作用效果的影响,然后通过让学生解释大力士不敌小孩童的幽默漫画的原因,轻松化解难点。

4、力的相互作用原来没有打算讲,可是作为本节课比较重要的知识还需要强调,用课件展示书中插图和补充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用鸡蛋碰石头总是鸡蛋受伤引入相互作用力的特点,为后续对比平衡力做好准备。

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1、《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

2、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力和弹簧测力计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生活中常用物理量的多少,比如1厘米有多长、1秒钟有多长等问题的答案,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力的大小是如何测量的,力的单位是什么,甚至不清楚力的大小应该怎样表示。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尺子、温度计、量筒、天平、钟表等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基于此在《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发展需要的,对各种测量工具的回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建构有关“测量”的.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知道测量不同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

动手操作,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同时学会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统计梳理已有知识,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自己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篇四

教学要求:

1.知道风力以及利用风力的实例;了解风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

2.经历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探究过程,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材料:纸、铝片、小钉子(大头针)、小木棍、铁丝、剪刀等;演示材料:风向标、电风扇、风力发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2.学生准备:制作风车的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风做哪些事情?

让学生说一说放风筝的经验,学生这时可以说出很多,比如如何放得高、如何收下来等。教材上呈现了三幅小插图,分别是放风筝、扬场、帆船竞赛,下面一幅大插图是风力也能用来发电。通过这几个例子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更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风力的具体实例。如利用风力表明风向、利用风轮提水灌溉、利用风轮吸海水制盐等。

二.探索新知

1、制作风车。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几个不同形状的风车,材料可以选取纸、铝片、竹、木等,形状由学生自行设计。

2、制作风车后带学生到室外亲自去实验,回教室后进行交流。

1)要考虑的是上课当天是否有风、是否适合于本课的教学;

2)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①我们制作的风车在风中能转动吗?②哪一种风车转动快?③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去探究,否则,实验只能成为学生玩风车的机会。如果学生所做的风车不能转动,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调整。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3两个问题,对第3个问题,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一些猜想,如增大风力、增加与风接触的面积、使风车与风的方向垂直、减小风车与轴的摩擦力等,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去室外不是去玩,而是去观察研究问题;

3)回教室后不仅要求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也要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所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的交流,只要是学生亲自做过了,说得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呢?

通过制作风车、用风车做实验、使风车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和阅读资料等活动,最后期望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结论。

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篇五

课时:1课时.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参见本书图12—3),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篇六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 、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 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 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 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 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28+5=? 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 {图})

28+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 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 应怎样计算?

(附图 {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 这时水到渠成:20+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 {图})

想:

(附图 {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 {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

(附图 {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

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5.推导:例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 示下列图形(教具)(1)(表象)

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 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用→示意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 的长是多少cm?(多种计算思考方法)

(附图 {图})

(1) (2)

生:列式1. 6cm+4cm+6cm+4cm=20cm

生:列式2. 6cm+6cm+4cm+4cm=20cm

6×2+4×2=20cm

生:列式3. (6+4)×2=20cm

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3,进而归纳出(长+宽)×2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 象概括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 —概念系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 ”是认识的起点,“表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识形成的中介 ,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 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 说算理和公式的由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 思维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

程的始终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 的结果。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儿童是通过具体的物体理解抽象的数,认数中包含了对数形、数义、数序、大小比较及数组成的理解。教 材按着数的自然顺序,采用在原数上再增加1得出新数;新数减少1就得原数,使学生获得新数大于原数,原数 小于新数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建立了基数的概念,又增强了对数序的认识,对“增加”、“减少”含义的理解 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教材从认数2后运用图的直观作用,让儿童在“相等”的基础上认识“不等”,同时认识表示相等和不等的 符号(=、>、<)并用符号表示新数大于原数,原数小于新数,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数的大小 及顺序的理解。从认数7以后出现了式与数大小比较,从图到式、从式到数使学生感受到式与数、数与式大小的 比较是数与数大小比较的发展,式只不过是表示数与数间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对加强数的认识,渗透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是极有利的,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起点。

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篇七

洛伦兹力、圆周运动、圆心、半径、运动时间

确定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

1、洛仑兹力

叫洛仑兹力。通电导线所受到的安培力实际上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洛仑兹力的。

2、洛仑兹力的方向

用左手定则判定。应用左手定则要注意:

(1)判定负电荷运动所受洛仑兹力的方向,应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的方向。

(2)洛仑兹力的方向总是既垂直于又垂直于,即总是垂直于所决定的平面。但在这个平面内电荷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却不一定垂直,当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应用左手定则不可能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方向的同时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这时只要磁感线从手心穿入即可。

3、洛仑兹力的大小

f=,其中 是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1)当 =9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时,f=,这种情况下洛仑兹力。

(2)当 =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平行时,f=最小。

(3)当v=0,即电荷与磁场无相对运动时,f=,表明了一个重要结论:磁场只对相对于磁场运动的电荷有作用力,而对相对磁场静止的电荷没有作用力。

4、如何确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半径及运动时间?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上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圆心找到以后,自然就有了半径(一般是利用粒子入、出磁场时的半径)。半径的计算一般是利用几何知识,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及圆心角等于圆弧上弦切角的两倍等知识。

(3)在磁场中运动时间的确定。利用圆心角与弦

切角的关系,或者是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计算出圆

心角 的大小,由公式t= ×t可求出运动时间。

有时也用弧长与线速度的比。

如图所示,还应注意到:

①速度的偏向角 等于弧ab所对的圆心角 。

②偏向角 与弦切角 的关系为: <180°, =2 ; >180°, =360°-2 ;

(4)注意圆周运动中有关对称规律

如从同一直线边界射入的粒子,再从这一边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

【典型例题】

例1、图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纸面的平板,它的一侧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带电粒子从平板上狭缝o处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v射入磁场区域,最后到达平板上的p点。已知b、v以及p到o的距离l,不计重力,求此粒子的电荷e与质量m之比。

解析:粒子初速v垂直于磁场,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而做匀速圈周运动,设其半径为r,由洛伦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

有bqv=mv2/r

因粒子经o点时的速度垂直于op,故op是直径,l=2r

由此得

例2、一个负离子,质量为m,电量为q,以速率v垂直于屏s经小孔o射入有匀强磁场的真空室中,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离子运动方向垂直,并垂直于纸面向里,如图所示。如果离子进入磁场后经过时间t到达p点,则直线op与离子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跟t的关系式如何?

解析:做出op的中垂线与os的交点即为离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轨迹如图示:

方法一:弧op对应的圆心角 ①

周期t= ②

运动时间:t= ③

解得: ④

方法二:弧op对应的圆心角 ⑤

半径为r,则qvb= ⑥

弧长:l=r ⑦

线速度:v= ⑧

解得: ⑨

例3、如图,在某装置中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oxy所在的纸面向外。某时刻在x=l0、y=0处,一质子沿y轴的负方向进入磁场;同一时刻,在x=-l0、y=0处,一个 粒子进入磁场,速度方向与磁场垂直。不考虑质子与 粒子的相互作用。设质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

(1)如果质子经过坐标原点o,它的速度为多大?

(2)如果 粒子与质子经最短时间在坐标原点相遇, 粒子的速度应为何值?方向如何?

解析:①质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其圆心在x= 处

其半径r1= ⑴

又r1= ⑵

②质子从x=l0处至达坐标原点o处的时间为

t= ⑷

又th= ⑸

粒子的周期为 ⑺

两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

由几何关系得: ⑼

又 ⑽

解得:

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

1.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带电的宇宙射线向地球射来,地球磁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宇宙射线中大多数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它们不能到达地面,这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假设有一个带正电的宇宙射线粒子正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来,(如图,地球由西向东转,虚线表示地球自转轴,上方为地理北极),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它将(a)

a.向东偏转

b.向南偏转

c.向西偏转

d.向北偏转

2. 图为云室中某粒子穿过铅板p前后的轨迹。室中匀强磁场的方向与轨迹所在平面垂直(图中垂直于纸面向里)。由此可知此粒子(a)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3. 如图所示,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的边界上,有两个质量和电量均相同的正、负离子,从o点以相同的速度射入磁场中,射入方向均与边界成 角。若不计重力,关于正、负离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运动的轨道半径不相同

b.重新回到边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c.重新回到边界的位置与o点距离不相同

d.运动的时间相同

4. 如图,在x>0、y>0的空间中有恒定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的方向垂直于xoy平面向里,大小为b。现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在x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x0的p点,以平行于y轴的初速度射入此磁场,在磁场作用下沿垂直于y轴的方向射出此磁场。不计重力的影响。由这些条件可知(d)

a.不能确定粒子通过y轴时的位置

b.不能确定粒子速度的大小

c.不能确定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d.以上三个判断都不对

5. 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粒子经过一段时间,受到的冲量大小为mv,不计重力,则这段时间可能为(cd)

a.2 m/(qb)

b. m/(qb)

c. m/(3qb)

d.7 m/(3qb)

6. 质子( )和 粒子( )从静止开始经相同的电势差加速后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则这两粒子的动能之比ek1:ek2=,轨道半径之比r1:r2=,周期之比t1:t2=。

1:21: ;1:2

7. 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1.0×107m/s与x轴成30°的方向从原点出发,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磁感应强度b=1t,那么圆运动的半径为m,经过时间s,第一次经过x轴。(电子质量m=9.1×10-31kg)5.69×10-5,5.95×10-12

8. 在图所示的各图中,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带电粒子的速率均为v、带电量均为q。试求出图中带电粒子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

f=qvbf= qvb0f=qvb

9. 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穿透磁场时速度方向与电子原来入射方向夹角30°,则电子的质量是。

2qbd/v

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篇八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①选择标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与45 n力的夹角是53°。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一、几个概念: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两分力的合力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的平衡教案 自理能力的教案篇九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