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九篇(优秀)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九篇(优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5 08:23:56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九篇(优秀)
时间:2023-04-05 08:23:56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第一章节- ,在本文的阅读中了解到了什么是顺从,人们为什么会顺从。也理解什么是人性的初衷-言行一致。一另外,精读印读者所阐述的,他观察的角度是文章原作者通过怎样的逻辑顺序来阐述或表达作者自身想要表达的观点(相信对未来我编辑课程,及授课时逻辑排序有了深思之处)。

第二章节-互惠,在本章中就阐述了互惠的好处-当给予他人施于好处时,对方心理将产生愧疚感,他将会想办法来“报答”的。另一方面,互惠还谈到了,当当事人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对方无法满足时,当事人再提出了一个相对低得要求时,对方绝大部分都是能够答应的。这也就是传说中的让步法-留给他人情面,也等于多给双方一条后路。

第三章节-承诺-一致,承诺有很多种方式:1. 口头承诺&书面承诺;其实这两种承诺都是十分有效的;(这也让我想起培训销售技巧部分,一直强调“需要确认客户是否接受”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了,因为这就是得到客户的口头承诺,因而在客户的心理将会搭建一系列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给予的承诺和确认)2. 内在的威慑力比来自外在的大很多,这也意味着无论对于大人或小孩,奖励机制的设立是否以大奖及物质的形式就能改变其自身内在的行为驱动力?因此总结两点:1. 儿童教育。在劝告不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拿一些事件来威胁孩子,这样的威慑力很短暂,需要让孩子知道这样是不对,或不可以的(可以说明原因,自己的担心及心情如何),就足矣,让孩子内心组建信息来自控和通过自身的责任感来控制自身的言行。2. 对于成人(企业员工),奖励机制的初衷对于企业而言,是希望员工从自身内在的驱动力及责任感来控制自身的行为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但仅仅通过物质上过多的奖励并不能触动员工的神经皮层及触动驱动力的感知,这样也无法真正激发员工内在的责任感。

3.“抛低球”的效应:先给出甜头(低价,或事件好的一面),当对方同意了之后,再取消甜头,或给出事件不好的一面),研究发现对方大部分竟然都欣然接受了。*(想起今年在福建老家办喜宴的时候,也遇到了“抛低球”,爸妈预订好了2200元的车队,在爸妈同意后,在正式举办的前一天对方需要再加800元的费用,最后也只能欣然接受了,原因就是父母已经自我主建了意识来接受自己承诺的事项)

(文中讨论的顺从技巧,都是既可为善也可为恶,全看使用者的心术如何了。)

(肠胃不是感觉特别敏锐的器官,只有人明明白白是受骗了,它才能反应过来,向大脑传达信息。)

心灵深处:在发现事情有所不妥时,先不要立马下决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退回事情刚发生之前,我还会选择吗?如果感觉说会,但是给出不是很清晰的理由,就不要下这样的决定。因为感觉和理性的判断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言行过于一致有时候也需谨慎: 需要思考内心-心灵深处的想法,包括理性的分析。尤其对于自身“个人主义”过强的人来说,容易答应了对方一个小的要求后,受到影响力的作用,会容易掉入“陷阱”。

第四章节:社会认同。 在本章节中,没想到有许许多多由于社会认同而导致的效应。有些之前的不解之谜现在就茅塞顿开了。首先,经常在电视机里看到节目里的“罐头”笑声,原来觉得这是机械的笑声并无太大的效用及作用,但是通过文章的解释才了解到这种方式正好因应了“社会认同”的效用-完全无意识,条件发射式的,相对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榜样的力量,印象最深的是榜样的力量是无法预估的(例如:给自闭症儿童观看儿童之间互相沟通的影片,在结束播放后这些自闭症儿童以影片中的行为作为榜样,进行效仿,促进了这些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这也让我深思给儿童看怎样的影片才是健康的,另外对于香港之前播出的“古惑仔”又影响了多少的年轻人。在之前对于城市冷漠的事件,都不断阐明的是都市人的冷漠;但是通过阅读了社会认同的章节,才了解到多少在闹市中人们在病苦中死亡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冷漠,而是由于社会的顺从所导致的(当在马路上大家发现了有人倒地,并会第一时间考虑路上这么多人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另外也会将社会责任感分摊到每个路人的身上,这样就导致当你发现路上有病人,第一时间是观察四周其他人的反应,再做出判断);在媒体那里所呈现的就是社会的冷漠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路上有人倒下,路上经过了一个路人他漠然的走过,大部分人应了社会顺从的心理跟随着漠然的走过;但是,当路上没有行人,只有倒下的人时,大部分的人还是去救那位路上倒下的人)。如何处理在闹市中自己如果出现突发情况的方式:指向具体的人(陌生人),然后叫救命,及让其拨打电话。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其个人的责任感加强,从而得到应有应急的施救。(心理学家也做了相当容量的测试,得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模仿自杀:这是一个可怕且真实的课题,“社会条件论”(要是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人自杀并导致多加一个人自杀的事故;要是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人自杀导致多人死亡的消息,之后增加的就往往是导致多人死亡的车祸或坠机事故),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斯所研究出的“维特效应”-商业航班失事,发生一个星期后的事故,其平均死亡人数也会高出3倍多。这也让我想到最近马航失联消息刚报道的前三天,媒体是铺天盖地地来描述,但是三天后将会发现大部分媒体的信息会放到第3到4行,原因是不希望“维特效应”的发酵。还有要注意的是当报道了飞机失联消息的第3-4天和第11天将出现飞机事故的高峰,这样让我想起当马航失联消息发布的一个星期后,国内吉祥航空出现的迫降,及美国航空飞机头着地的消息—这可能就源自于“维特效应”—当机师的心理受到了马航新闻的影响(当时的报道以坠机来宣扬)导致的模仿相应。随大流:是大部分人的认同心理所造成的,不能以好和不好来评论。例如:最近在长沙街头有人造谣砍人事件,所有的人都处于随大流的状态。

第五章节-喜好。人们倾向于向自己有好感的人提出要求。每个人都喜欢被恭维,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在我们培训如何辅导员工,也一再强调先学会赞赏他人的优点,看样子这样的处理方式与喜好章节诸多提及的不谋而合。)消除敌意:消除敌意的做法是减少相互的竞争,让双方意识到需要合作,共同努力得到更大的利益,这样是消除敌意的最好方式,而非双方进行隔离处理,当然实际的应用是需要时间包括环境和规则的设置的)外表魅力:确实能够导致对方增加好感,无论男女。 相似性:相似性(与自己相似的人群)更愿意轻率的答应请求。熟悉感:反复接触确实能增强熟悉感,能够使对方更愿意答应请求。(这让我想起了在培训销售技能时,我们对于拜访路线的安排在如果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反复接触会面的次数多过加长拜访的时长的应用。)关联原理:有隐性人格缺陷的人,由于没有自我实现的愿景,就将与自己有着明显联系的人的成功建立关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使用过“关联原理”,即使成功的事项自己并没有出力,但是与成功的人是认识的(例如:高中同学,同事,朋友等)。如何面对过度好感,做出理智的判断:警惕过度的好感,(把请求者和他提出的请求分开),例如有意识的让自己明白购买的决定是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本身,而非销售人员。 自认为自己的顺从功力还可以,但是通过喜好的章节,确实我还需要更深入了解喜好应用的影响力,一方面如何通过喜好影响他人,另一方面是如何避免因为喜好的影响而在做决定的时候出现了误差或错误的判断。

第五章-权威:确实“权威”的威力真的很大,它的威慑力可以驱使人们做出他们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权威不仅仅限定于“人”,它的威慑力包括使用的语言-字句都足够有威慑力。(另外电视广告中经常用穿着白大褂的专家-通过这些演员的“权威”来影响消费者购买)。“头衔”-对人的影响甚至是身高感受都不一样,如果一个人的头衔越高,观察人员将认为高度随着头衔的高低而不一,头衔越高身高感觉越高。(在精读引路人的指引下,发现自己阅读影响力,不应该仅仅因为“权威”的影响而限于仅理解作者的佐证及结论,更应该对“权威”有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这才是精读的精髓啊)

第七章-稀缺:物以稀为贵; 如果做宣传,可以站在不做什么就有什么损失什么的立场上宣传,效果明显比强调什么能带来什么要好的多。 (案例中提及到的夫妇购买电器的经历-看中一台电器后,销售员说这架已卖要看看库存,然后再和夫妇确认这个价格如果库存有是否购买来影响夫妇的购买驱动力—这与我自己与老公购买电器时的经历很类似,原来我认为导购说的是真实的,现在看来导购估计是被培训过这个销售技能的);时间有限:这也是营销手法的一种,通过营造时间有限-最后期限来影响消费者,促进消费者的购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存在着逆反心理,越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同样的,两岁男孩也正处于逆反期,这是由于两岁男孩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体。(试验中如果只是使用物品来激起逆反心理,男孩比女孩情绪波动大,但男孩和女孩对于来自他人的限制产生的逆反行为是一样的);成人的逆反心理也是如此,因此不因以教条的方式予以沟通,否则适得其反(这也让我想到原来我在做辅导员工的时候,以平等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谈话,而且是建立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想这样应该可以尽量避免出现逆反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吧)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在谈感想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刚工作半年的神奇经历。承蒙学校及领导的厚爱,我在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接到了一年级一班班主任的工作。虽然这项任务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却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能力,也让我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次出现在他们面前时,都是明星般地待遇。孩子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我团团围住,让我动弹不得。另一方面,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磨合,我和所教信息学科四五年级的孩子们也成功地打成一片,亦师亦友,赢得了他们的喜爱。

在阅读《影响力》之前,我没有用心去思考过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只是单纯依着自己的性子,亦或是凭借对孩子们好的一颗本心出发。而现在的我明白了,这是自己在影响力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并做下来的成果。

对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承诺和一致。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孩子们来到学校第一次见到老师,第一个选择是信任自己的老师。

在这一个方面,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晟轩这个孩子。有一天他曾向我求助,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由于当时还有其他孩子在,我觉得他的问题不那么着急,便敷衍的说老师等会再帮你解决。多次求助无果后,他不再来找我。再次提醒我想起这件事的,是好几天后发生在晟轩身上的事。当时,由于孩子间发生了口角,昇轩和高年级的孩子打了起来。事后我问道,“晟轩,老师平时怎么教你的,遇到问题第一件事能不能动手。”

晟轩自知理亏,低下头说:“不能,第一件事是找老师。”而后,我听到他不经意间说道:“但是上次老师也没帮我解决,是我自己想办法的呢!”

听完这句话,我当时就愣住了。可能是不经意的随口一句承诺,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之后我一方面批评了他随意动手打人的行为,另一方面肯定了他懂得自己解决力所能及问题的行为,对自己言而无信的行为进行了自我批评。说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理服人并以情感人,这些都是我和孩子们相处中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另一个我想提到的是,社会认同这个因素。对于孩子们而已,老师和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教师,想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就要学会从多方面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善于运用榜样的模范作用。不仅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之间互相的影响力。还记得在我接过班级一个月后。不少老师反映我们班的孩子在有和没有老师在教室的表现截然不同。我为此百思不得其解,救助经验丰富的黄主任之后,她给我的回答是——班级缺少能站出来的领头人,没有学生榜样。

我不禁回头反思这一个月以来,我处处亲力亲为,反而让他们过于依赖老师,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通过对孩子们性格的初步了解,我把全部55个孩子分成11个小组,每个组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通过自评、组评、师评、家评等多种维度的相互认可,组与组间、孩子与孩子间形成了良性竞争,班内风气也越变越好。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工作伊始就遇见《影响力》,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总结。我也非常感谢这次机会,能让我和同行们、学弟学妹们一起分享自己“新师”乍到的两个小感悟。最后,我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作结——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同前行。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20xx年2月3日,中午12:27

这还是第一次在白天给你写信,卡在一个不上不下的时间点,展开信纸。上午好,下午好,周六这一整天都很好,最好是你好,童童。

郁金香的颜色很温暖。

天气特别特别冷,从窗户望出去,天空阴沉沉,白茫茫,看不见一丝云,和太阳。

我穿上了一件毛茸茸的外套,外套上又套了一层羽绒服。弯曲一下胳膊肘都是一件艰难的事儿。手指尖还是冷冰冰的。在键盘上互相擦身而过的手指,彼此都嫌对方冷。

昨天是周五,我没有加班,很早就下班了。走到路边等拼车的车主, 天上在下雨,比小雨稍微大点儿,比中雨稍微小点儿,是那种懒洋洋吃饱了躺在家里看电视的冬天才会随手下出来的雨。

我穿着一件很厚的外套,有个帽檐宽大的兜帽,每次戴上兜帽,我都会想到刺客信条,想象中的自己遮住大半张脸,沉默地行走在人群中。

简单来说,就是穿着这件外套,戴上帽子,走在这种程度的雨里,一点儿雨我都感受不到。

除非掏出手机,看到屏幕上迅速布满了水珠,我才能意识到:“哦,下雨了。”

我的背包里有伞,但是我想,车主很快就来了,还要撑开,还要举着,还要在上车前小心翼翼地收起来,于是干脆懒得拿出来。

然后我就双手插在口袋里,站在路边上,等车来。

还没等一会儿,忽然,我听到从右边传来一个小小的声音“给你撑一会儿吧”,再一抬头,我看见了旁边站着的一个女孩,和不知道什么时候偏过来,笼罩在我头顶上方的伞面。

好像是天蓝色的。

女孩没有再看我,继续低头看手机了。

我忘了自己有没有说话,可能说了句“哦,谢谢”,也可能没有。

我原地站着,脑子里涌动着乱七八糟的想法,又感激,又不安(她知道她在给一个包里有伞的人撑伞吗,为此她的肩膀可能会被雨打湿了,我胆怯地不敢扭头去看),还有最大的一个想法:震惊。

她怎么能把刚刚这句话说得那么自然?就好像我们是很熟悉的人了。

我是很难自然地接受他人帮助的人,但那个时候却没有。想和她说我带伞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没说。想掏出手机加她微信,但又下意识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纯粹的时刻,我不能做多余的动作破坏它。

最后我的车先来了,我说“我的车来啦,我先走了,谢谢”,她微笑着抬头看了我一眼说,“没事”。可能是这两个字。我有点记不清她到底是怎么说的了。

那是匆匆的一瞥,我才看见了她的脸。后来我坐在车上,最后一次看见她撑着伞的身影在窗外一闪而过,忽然感到难过。

今天我要和你说的书是《影响力》。昨天晚上看一会儿,睡一会儿,最后睡着了。上午八点五十几醒来,接着看,现在看完了。

有两个结论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说,你根本分不清楚,你的选择是真没错还是假没错。

是真的对你有利,还是因为你已经做了这个决策,在这条路上走了太远,因此你必须,也只能告诉你自己,你当初的决策是对的,或者至少比你没选的那个选项要好。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小红看到一条裙子(或者鞋子、包…什么都行)的广告,宣称它多么高级,穿上它将会多么耀眼。头脑一热花三个月工资买了,穿上发现没有想象中的神奇效果。由于这个决定是无法挽回的(假设定制不能退换),如果承认这条裙子不行,那三个月工资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受骗损失。这个时候小红很有可能会说服自己,它是美的,甚至会更加频繁地穿它,当别人问起小红,小红还会低调地数一数这条裙子的品牌多么的高端,面料多么舒适,设计多么别致……找各种理由,证明这笔钱花得值。

书里提到“承诺和一致”,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形象前后一致、有诚信、守诺言的人,而不是一个出尔反尔、犹疑不定、不讲信用的人。

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我们都喜欢有诚信的人。

简化问题的话,可以说,这个社会里有诚信的人多,这个社会的合作才能更融洽,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我们个人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好。

因此,对于自己之前做过的决定,会不自觉地迫使自己去遵守它,哪怕之前那个决定是错的,也要沿着这条偏离的道路继续越走越远。

还有就是,如果别人给我们安上了一个人设,而我们恰巧也不反感这个人设,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往这个人设上靠拢。

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同事们都说小花总是笑眯眯的,就算小花原本露出笑容的次数和其他人没啥区别,最后都会逐渐变成一个爱笑的小花。

不用太担心,大多数时候,遵守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承诺是好的,“承诺和一致”这一条之所以长久保留下来,成为了我们无意识默认的行为准则,恰恰也是因为它是好的。

就怕被别有用心的人瞅准这一点,利用我们对承诺的遵守,从中攫取他们想要的利益,这个时候,这一点就变得不好了。

其实这整本书,说到的点,都是这样,大部分情况下都适用的行为准则,人类社会训练我们形成的条件反射(用以应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快速做出决策),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时,我们该怎么去防范。

怎么防范?偶尔在关键节点停下来,多花点心思去做判断。条件反射仅适用于我们懒得思考的时刻,也因此容易被人抓住出错。当我们用上逻辑,从头开始梳理,仔细一点,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可能吧……)

还有一个是说,压着自杀新闻不让报道,对社会,对我们的安全是有益的。因为人们心里或多或少都有自杀的想法,只是大多数时候不会付诸实践。

被大肆报道出来的他人自杀案例,会变成一种……范例。遇到困境,该怎样去面对的“范例”。

就像之前有报道说,王者农药成为社交游戏,很多玩家其实原本都没有玩游戏的习惯,仅仅是因为看到同事在玩,才做出尝试。

你会去做和你相似的人做的事,你会去做身边大多数人在做的事。尤其/即便这件事你之前没做过,也不知道怎么做。

你遇到了困境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铺天盖地的报道,有人遇到了和你差不多的困境,他自杀了,于是一条光明的道路就摆在你面前了。

只要参考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在某个心理动机充足的时刻,照着往前走,就行了。

如果书中的数据并非杜撰,那么每一次自杀新闻,都带走了额外的几十条、上百条原本不会提前赴死的性命。

闹铃声响,提醒我出门,电影就快上映,我坐上车,写下这封信的最后一句话。

14:16

下次见,童童。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甚至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有没有去探究这到底是为什么?比如:

1)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被一抢而空?

2)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个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

3)为什么一些二手车经销商在收购旧车时,会故意高估旧车的价格?

4)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求救方式?

5)为什么面值一元的错版纸币,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面值的几百倍?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这本书中,你会找到答案。这位心理学大师讲最容易使人产生无意识反应的力量归纳成6种影响力的武器,告诉我们这6种力量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且教授我们在这6种力量面前如何保护自己。

这6种影响力的武器分别是:

1.互惠原理

2.承诺和一致原理

3.社会认同

4.喜好

5.权威

6.短缺

了解了这些原理,就明白了许多营销策划案背后的原理和逻辑。比如说,商场里很多时候会做免费试吃活动,或给你寄送免费试用产品,为什么呢?他利用的就是影响力的“互惠原理”:给予是一种责任,接受是一种责任,偿还也是一种责任。

针对每一种影响力的武器,书中都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加以分析阐述,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识别这些武器,并告诉你如何回击。

我想,这本书不仅对销售人员及其有用,对我们其他职业的读者而言,也是非常受益的。有这些“武器”傍身,就不会被精明的商家“诱骗”了。当然,生活中处处需要我们通过运用影响力的武器去影响别人,改变自身的习惯。

寥寥草草写了几句,并不深刻,有时间还会去细看,回味,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经周围的朋友强烈推荐《影响力》一书,最近挤时间阅读了此书,作为略知心理学知识的我,读后感慨万千,受益匪浅!下面是本书的书摘,供大家参阅!本书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ni)先生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作为一名实验社会心理学家,他在顺从心理学领域勤耕不辍三十余年。

中国有句俗话: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互惠的道理其实就是通过人际交往中的“给予-索取-再给予-再索取”的模式,用相对自己较小的付出,换取相对自己较大的汇报。在社会总体资源(关系、声誉、时间、金钱)的交换和重组中,有计划地实现自身交际网络的延伸和资源水平的提升。

招式的要点是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而且应该是非常自然的好处。“情感帐户”中第一笔款应该是自己存入的,而不是预先透支。

在商业实战中,对方可能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极有可能会被拒绝的请求,然后,当这个请求被拒绝后,他可能会再提出一个小一些的、他真正感兴趣的请求,因为他觉得,第一个请求被拒绝后,你会有负疚感,做为互惠,你可能就会答应他的第二个请求。呵呵,这时就要小心了。同理可得,产品的“免费试用”也是为了通过消费者的负疚感而渔利;推销员对客户慷慨的赞美也是希望触发不等价的交换。

信守承诺和保持一致往往被认为是优良的个人品质,但很遗憾,也常常被“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当一个承诺具有主动性、公开性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时,人们更愿意努力维护先前建立的自我形象,也就改变了自己未来的行为。

招式的要点是见微知著、循序渐进,继而釜底抽薪!汽车销售员往往先向客户报一个总体的低价,在你表示出购买意愿后,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忘了把一个主要部件的钱算进去。由于部件的价格相对汽车来说微不足道,你会慨然应允,但就在你计划将车开走的一霎那,他又发现……这就是书中所举的例子,不乏真实性。

这也告诉我们,在商业实战中,应该促使消费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公司的倾向性,哪怕这种倾向性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一旦建立这种倾向,消费者就会在这个方向上凭借惯性越走越远,最终达到商家的目的。在公司内部管理上,应该让自己的员工尽可能地将工作计划和目标写下来,最好能挂在显眼的位置上。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每天接触太多的信息,需要做很多的决策,很多时候无法对整个局势进行周密的分析,因而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通常比较可靠的单一特征上,如社会大众对这个事物的判断来进行决策,但这种思维的惰性也就成就了形形色色的sales。

招式的要点是要有不确定性和相似性。不确定性是指对自己该怎么做不是很有把握,需要依靠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似性是指我们往往会仿效那些与我们类似的人,而不是与我们不同的人。

在商业实战中,国内很多大众消费品,如移动公司,就采用了这一招式。为何总是有一家人的画面在电视上出现呢?既因为它代表了多数人社会性的认同,也因为在那样的画面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或熟悉的`事物。

招式的要点是刻意建立好感时应该在时间上远离现实的利用(如在赞美别人之后,紧接着提出一个要求),而不必担心远离真相(如明显夸大某人相貌中的优点),当然,适度的策划和针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方式也是需要的。此外,人和人的接触并不能必然带来喜好,有时甚至是产生更多的冲突,只有接触并合作,最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的合作,才能真正建立喜好。

人们思维的惰性往往也表现为决策时,对权威意见的无条件顺从,在中国,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书中提到的电击实验非常引人思考,一群本性并非邪恶的人因为对权威的过度倚赖,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冷酷行为。教授更是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甚至有时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具有某项权威的象征,如穿了权威的衣服,有张尺寸略大一些的名片,我们就会对其毕恭毕敬。

招式要点是装扮成权威时,最好能在开始阶段说一些明显违背自己利益的话,如公司产品中无足轻重的缺点,以充分建立权威客观公正的形象,继而再对产品优点大书特书。“欧莱雅,稍微有点贵,但完全值得!”

在商业实战中,对于一些需要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购买决策的产品,广告宣传就要请用权威人士,哪怕这位仁兄只是在电视剧中扮演过“专家”!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失去某样东西或商品的短缺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往往愿意不加思索地用金钱去消除这种恐惧。人们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对短缺商品的(使用)体验,而是来自于对它名义上的占有。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今天是《影响力》读书笔记的最后一章,写完这本读书笔记,如果宝宝还没发动,那么接下来我就继续写《稀缺》的读书笔记,或者从孕妇的角度推荐一些好用的东西。

说实话,我觉得看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写的书,还是很有些困难的。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他们的逻辑与我们不同,还是由于译者的种种原因。总感觉书中的观点反反复复,不够清晰。

当然,最有可能是我的学术水平不能达到大师的级别,所以读起来略感纠结。《影响力》是,《稀缺》也是。因此,我决定,《稀缺》的读书笔记不按照章节来写,自己重新梳理归纳一下思路,分成三部分左右。假如你去买衣服,并且同时看上两件衣服。你很犹豫,不知道该买哪一件。此时,你突然从导购小姐口中得知,其中一件就只剩下你手里这最后一件;而另外一件则还有很多存货。此时,这两件衣服在你心里的地位还一样吗?

我想,显然是不一样了。如果你最终只买一件的话,很可能会买那件只剩下一件的衣服。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稀有的就是好的。

【《影响力》读书笔记15篇】相关文章:

1.《影响力》读书笔记

2.读书笔记

3.边城读书笔记

4.《简爱》读书笔记

5.简短读书笔记

6.简爱读书笔记

7.孔乙己读书笔记

8.论语读书笔记

9.见识读书笔记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回顾【影响力】这本书,作者把“影响力”描述为对生活和工作上的一把利器,使其可以勇敢,从容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挑战。我总结出“影响力”的以下几点特征:

1、互惠互利

2、承诺和一致

3、社会认同

4、喜好

5、权威

6、稀缺

以上的6把利器,都在各自充分的解释了什么是“影响力”,当我们在决策时频繁,机械地使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稀缺的原理时,每个原理本身都能够极为可靠的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加有力。更多时候,学会对生活,对工作说“yes”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对其中的“互惠互利”和“承诺和一致”在工作上有深刻的体会,在读完本书后,我晓得了,一些vip客户的产生,不是偶然,是我无意识中运用了这两种“影响力”武器,跟这些客户达成的一种合作默契。

首先。“互惠互利”原则,在最初和客户拜访时。都是低效率和不理想的,但在经过一次,两次,三次的小礼品拜访后(俗称礼多人不怪)。客户在无形中,渐渐接受了我,也愿意和我聊天,主动了解我的生活和销售的产品情况,并在近期尝试着使用我的产品。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接着我运用了“承诺和一致”的原则,借与客户聊天的机会,跟客户达成优先支持我的产品的承诺,让客户了解到产品的优势,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其原则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下,我隔三差五的间隔拜访,让客户意识到自己所承诺的立场,以此来达到一个客户使用产品上量的目的。

通过此书,也自身意识到,如果仅靠以上两点原则来与客户沟通还是不够的。如“社会认同”原则,也是相当重要的,让客户能真正认可,以及客户身边的同事,对产品的一致认同,才能让产品在客户的心中,留存的更久,更长远。

在得到客户认同的同时,我相信“喜好”就自然而然的来了,我觉得他们俩是共生的,到了这个时候,我的客户名会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或建议。

最后,我想说我喜欢这本书,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尽可能简单的分析,让我能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让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很好的寻找成功的捷径,少走弯路。也能让自己更加从容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上带来的各种挑战。根据“稀缺”原则,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的行动力。我的行动力来源于“穷”,每天都在把票子不断花出去,所以要更加努力的把票子已数倍的形式再赚回来。

自己以前也是学习营销方面的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本书啦。《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公司让我们读这本书,也使我受益匪浅。在没看《影响力》这本书之前,我对影响力的见解很简单。以为就是个人魅力。我在做业务的时候也大都靠着个人魅力去做一些事情,但真正读完这本书,我对影响力有了新的认识,自己也是在读书中总结了六条:

第一条:互惠原则,这也是我们平时工作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原则,以前不了解其中为什么这么做,后来才明白,每次拜访客户带点小礼品去拜访的成功率要远远大于不带小礼品的时候。

第二条:承诺和一致原则,这也是作为销售脸上必须要有的牌子,作为一名销售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否则不按原则去办事情会让自己自食其果。

第三条:社区认同原则,对于那些心里摇摆不定的客户我们通过身边人去影响他,是不是更加容易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第四条:喜好原则,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我们会装作和客户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会从各种角度客户的喜好。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五条:权威原则,人们潜意识里会服从权威,而且其程度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我们做好某领域的权威,在覆盖下面县市的时候我们能更好的利用权威宣传我们。

第六条:稀缺原则,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于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活动机会难得,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点进行上量。

这本书里好多的原则也都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应用,只是没有像作者那样总结归纳。读起来不是很费力,颇为享受。望公司继续推荐好书。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前言:该书为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所著,是一本通俗的社会心理学读物。本书语言较少用专业性术语,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且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

正文:书中介绍了六种影响力的武器,分别是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其实,这些都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1

互惠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作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互惠源于我们内心的负债感和感恩图报的心理。当别人给我们一些小恩小惠,就能提高我们照其要求做的概率。

2

承诺与一致

承诺与一致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里,无声无息地影响我们的行动。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为什么人的一致性动机如此强大?其实,依照人们普遍的感觉,言行不一是一种不可取的人格特征。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表里不一,易遭人诟病。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3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取决于他人是怎么做的,尤其是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时候。而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当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提个技巧:当我们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最佳的策略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的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尽可能精确地说明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判断,因为尤其是在人群里,社会认同原理有可能会使他们认为你的情况并不紧急。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由于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所以读了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影响力》,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这本书主要分析了心理学原理在社会营销活动和社会事件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作者通过很多例子将原理阐述得清晰易懂,书中提出的现象和观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我产生很多共鸣。

作者先介绍了影响力的武器,之后揭示了六种顺从策略,即:互惠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权威原理、稀缺原理,下面就这六个原理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作者在书中举了墨西哥与克利须那协会“先施恩再乞讨”的例子,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微信群里帮填问卷可以领红包的现象。问题是:是什么让我们愿意牺牲宝贵的时间而只是因为区区几分钱的红包呢?

其实我们无形中陷入了对方给我们的一个看似“恩惠”的圈套里,它利用我们内心的负债感“迫使”我们主动花时间填完问卷,让我们以“涌泉”来回报对方开始给予的“滴水”。书中将互惠原理总结为:给予,索取,再索取。商业社会的本质是交换,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一种长期的关系,肯定是基于礼尚往来,双方都能够从这段关系当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个人认为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的社会里,互惠原理可谓是所向披靡。因为互惠原理允许了这样的情况发生:一个人靠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在描述人类文化围绕赠礼过程产生的社会压力时说:“人有送礼的义务、接受的义务,更有偿还的义务。”由此可见,互惠原理很容易遭到利用,可以触发不对等交换,毕竟,亏欠感让人觉得并不舒服,并且人们都不愿被贴上“忘恩负义”的标签。

当今社会我们都要在“互惠原理”下生活,按原则办事,以善意回报善意。但我们也要擦亮眼睛,对于别人强加过来的恩惠,超出原则底线的要坚决抵制,正如作者建议,一旦我们确定最初的恩惠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另有所图,就是一个顺从的伎俩,那么我们也不必受它影响,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它利用的武器便是: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坚信自己做得选择没错。心理学家很早就认识到承诺和一致原理对人的行为有着强大的指引力量,它经常令我们做出明显有违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为什么人的一致性动机如此强大?在我们的文化里,言行高度一致展现了一个人个性坚强、稳定和诚实的优秀特质。因此,许多营销高手就会利用这些引我们入“歧途”。书中举了冥想术的例子,很明显是骗人的把戏,却有人愿意追随,其实是他们在付出金钱的那一刻便做出承诺,愿意相信这件事,之后也就矢志不渝地追随了。

我们可以看到,承诺在这一过程中是关键,它相当于播放键,激活了难以抵挡的一致性磁带。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谨慎小心,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认知。它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前。尤其是你在众目睽睽下选择了一种立场,你便不得不去努力维持,显得前后一致。

美剧中经常会有“罐头笑声”,很多人都非常讨厌,但电视台高级主管却十分喜欢,因为实验发现用“罐头笑声”会让观众在看到滑稽节目时笑得更久更频繁,尤其对“糟糕的笑话”最为有效。这便是另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在起作用:社会认同原理。通俗一点就是“别人都在做的事前肯定错不了”,它为我们判断如何行事提供了一条方便的捷径。

人们对社会认同的方式完全是无意识、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以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书中展示了“看客袖手旁观”的经典例子,与国内老人摔倒无人扶的情景是类似的。在人们自己不确定或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最有可能等待看别人怎么做,也就形成了:我们和大多目击者一样,因等待其他人采取行动而显得“冷漠”。所以当我们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最佳策略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情况,最好指定一个人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帮助。

反过来,当我们作为旁观者时,我们需要谨慎判断情况,若明确是自己有责任插手的紧急事件,应义不容辞提供帮助。我们生活在群体中,而群体通常是“无意识”的,个体很容易被引诱,放弃了自主的思考投身于领袖思想的怀抱里,人云亦云。因此,我们在群体中要有意识地减少由于社会认同造成的影响,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保持警惕。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所以我们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或喜欢的人的要求。相似性、接触与合作、条件反射和关联都能增强我们对某种事物或人的喜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制造商总是急着把自己的产品与当前的文化热潮、与流行艺人联系起来。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识别出所有导致好感的因素,将注意力放在效果而非成因上,这是作者提出的拒绝方法。将交易与交易者区分开来,防御感性偏见对我们理性决策造成的影响。

书中开篇举了著名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我在阅读完之后感到十分心寒。受试者面对权威还是选择将电压加到最大,尽管他们内心是惶恐的,但仍不敌权威的压力。惊人的实验结果强有力证明了:人们对权威根深蒂固的责任心在很多情况下使我们丧失理性的独立思考,选择不假思索地服从。

尽管服从权威大多数能做出适当行为,但盲目服从产生的例外情况也不在少数。避免受到权威地位的误导,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发问: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些权威及资格是否与眼前的问题相关?最近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单从权威角度看,年幼的孩子们受到来自老师的权威压力下,加之缺乏相关自我保护的意识,最后酿成悲剧。因此,拒绝权威下的顺从,除了对权威资格的质疑,更重要的是相关知识的了解。

物以稀为贵,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越高,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处于本能的身体反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拍卖场里,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不停举牌。很多企业就是利用所谓“限量版”、“饥饿营销”的方式吸引大众,营造一种产品稀缺而珍贵的现象。

总体来看书中列举的六种顺从策略,本质上都利用了人们懒惰、走捷径、贪婪、无知的特点,但也正是这些糟糕的特质证明了人类的进化——融入社会、作为社会的个体活下去。《影响力》的初衷是帮助人们辨清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陷阱,个人觉得,作者提供的几种方法还可以教人自布陷阱。当然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顺从技巧,既可为善也可作恶,关键在于使用人的动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