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通用五篇)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通用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5 06:00:16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通用五篇)
时间:2023-04-05 06:00:16     小编:zd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篇一

(一)基质:简要介绍物理化学性质、特点、性能。

(二)细胞器:讲解细胞器的概念。

1、线粒体:——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粒状或线头状小体。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实验研究能力。)

从了解分布特点入手,推测该细胞器的功能。因为其他方法会伤害细胞不能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准确作用。而且提取出来的细胞器必须在了解功能的前提下,人为设置相应的环境才能进行活动。

提供资料供学生分析推测:

每个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一般为1~50万个。大鼠肝细胞平均800个(500~1400);小鼠肝细胞有2554个;人的肝细胞2000个;精子尾部20~30个(密度极高);人肾小管上皮细胞800个;多核变形虫内50万个;玉米根冠细胞100~3000个。一般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少。生理活动高的细胞如脊髓的运动神经细胞和分泌组织的分泌细胞数目多。

①分布:所有活细胞中。耗能多的细胞中数量多。

②作用:为生命活动供能。(大约占95%)

学生阅读:26页课文并进行分析讨论,了解线粒体的作用。(为第二章的学习做准备)。

(1)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2)葡萄糖怎样释放能量?一般需要哪些条件?

(3)主要场所的含义?

如此重要的动力工厂一旦受到伤害结果不堪设想,因此需要重点防护。

③结构:(双层膜的保护,以示重要)

问题讨论:线粒体的结构特点对其生理功能的意义?(嵴:面积大、基粒:集中高效率)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介绍线粒体的自主性遗传和线粒体的起源。对于一般学生只介绍线粒体内含有遗传物质,可以相对独立的控制其本身的遗传和变异。点到即可,不要展开。

线粒体的自主性:(相对独立遗传的基础)

具有环状dna、rna等与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有关的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性。

与线粒体同等重要的另一类细胞器是质体。

2、质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其中的叶绿体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细胞器。

在番茄果肉细胞、红辣椒果皮等果实、花卉组织中可见到成红色的质体——有色体。有色体使植物组织呈现黄——橙红系列的美丽色彩。

在叶肉细胞、绿色幼茎的皮层细胞中、未成熟的果皮内、衣藻和水绵等植物细胞内均可见叶绿体。

①分布:植物体特有。

②类型: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1)白色体与有色体的关系;原质体与白色体和有色体。

(2)有色体的颜色、分布、表现效果。注意区分类胡萝卜素与花青素的色彩和位置等特点。

(3)叶绿体的分布、形状、行为;叶绿体与叶绿素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及词组的正确使用。

③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数量:一般叶肉细胞内10~100个最多可达260个。

形态和行为:大约10倍于线粒体。光镜下清晰可见。在高等植物细胞内多数为扁椭圆体(长轴一般为3~10μm,厚1~5μm)。可以根据光线强弱移动或转换方向……。有应激反应是生命的体现。

叶绿体在弱光下以面积转向光源;强光下则以侧面或顶面朝向光源,或叶绿体向细胞侧面转移,或者堆在一起互相挡光。因为直射的强光会形成光抑制,使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伤——生命的化设计。

与线粒体进行比较。注意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问题讨论:

(1)与线粒体结构方面相似的是?不同的是?

(2)基粒的特点(与线粒体的不同)?意义?

叶绿体的膜面积:1克菠菜的叶绿体外膜面积大约为400cm²,内膜面积大约60m²而一个植物体的光合作用膜面积是非常大的!

(3)叶绿体颜色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简单介绍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影响因素:

叶绿素含量高;温度等因素对色素的影响;不同色素对光的吸收不同;不同环境中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别。

结构:

叶绿体的自主性:叶绿体有自己的adp和atp库,不与细胞质中的进行交换。 含有dna、rna、核糖体。但是受细胞核控制。

叶绿体内有淀粉粒、脂类滴等,对于维持渗透压有意义。

总结: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异同……。(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体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细胞器

分布

作用

结构(被膜、基粒、酶、色素)

线粒体

活细胞都有

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双层膜

基粒在内膜上非膜质

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无色素。

有核酸

叶绿体

能光合作用的细胞

光合作用的场所。

基粒为膜质结构。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有光合色素。

重点强调要点,引起注意。

3、内质网

①分布:外连细胞膜内接细胞核核膜。

学生观察描述:内质网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意义?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②结构:单层膜质囊、泡、管连接而成。

③作用以及意义:加大代谢面积;空间分隔;加工运输的通道。

外运的蛋白质多是由粗面型内质网加工运输,并靠出芽方式形成运输泡。运达高尔基体后分泌出细胞。突出体现膜的流动性,及细胞内膜系统是有机整体的特点。

内质网上的颗粒是另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4、核糖体

名称的来历:核糖核蛋白体

成分:蛋白质、rna、酶。

核糖体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说明什么?数量上与其他细胞器有什么区别?细胞内还有什么前面没有提到,而对于细胞不但必不可少而且需求量很大的物质呢?

作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实际上是合成肽链的场所。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捕捉核内输出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控制氨基酸的组装制造蛋白质。具体内容见遗传变异部分。)在细胞中它们多成团聚体存在,意义?(充分利用信息,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问题:不同细胞二者比例不同,肝和胰腺等腺体细胞中附着型核糖体可高达80%。这是否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肽是如何变成蛋白质?又是怎样加工并分别分配到到细胞内外的呢?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是如何分泌出细胞?

科学家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或标记氨基酸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5、高尔基体:(突出连续变化的特征。体会生命的运动性)

结构:膜质囊、泡。

高尔基体具有极性,靠近细胞中心的是形成面,另一面是成熟面。这两个面的形态、化学组成、功能都不相同。在形成面有许多小囊泡,它们是由附近的粗面型内质网出芽形成的运输泡。他们不断地与高尔基体的扁平囊融合,使之扩大。成熟面的大囊泡也叫分泌泡或浓缩泡。

高尔基体的作用是把内质网的分泌泡接收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运到细胞的特定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交通枢纽。将各种物质分离、浓缩、转运。

一个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数量与细胞的发育和状态有很大关系数目可以从0到上万个。如腺体细胞、藻类假根处的细胞(分泌粘多糖)高尔基体特别多;细胞分裂快结束时在赤道板处会聚集好多高尔基体。(微管牵引高尔基小泡到达一定位置与内质网等共同构成细胞壁)

根据放射自显影技术、细胞碱性染料标记原料(跟踪糖的形成)和分析高尔基体的分布特点总结高尔基体的功能是什么?

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细胞核附近,还有一种细胞器叫做

6、中心体:

分布: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观察其表现,在细胞分裂时特别重要。(见39页图)中心体的含义是什么?(位置、行为)可以用磁铁吸引大头针运动来进行演示

作用:参与细胞分裂。

成分:蛋白质 微管结构

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

7、液泡:一般植物细胞都有。单细胞动物体内的伸缩泡也可看作是液泡。

(1)你估计液泡是如何产生的?(来源、形成、描述发育过程。)初中根尖细胞的发育部分曾经学过。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否一样?分布特点?

(3)结构特点?

结构:膜质泡

(4)液泡中可能会有哪些成分?

(5)液泡的作用?(提醒注意:细胞液与细胞质基质不同)

作用:储存水、盐、花青素、有机养料等;保持植物体形态;影响细胞吸水。

8、溶酶体:简单讲解。

学生总结归纳整理笔记:

(1)比较结构特点方面的异同,将细胞器归类?

(2)分布特点:

细胞壁(动物和人的细胞没有)

质体、大液泡(植物细胞特有)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有)

(3)各结构的功能: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分泌

内质网——代谢工作面、膜库、加工和运输的通道

液泡——水和养料的仓库;维持形态

中心体——参与细胞有丝分裂

溶酶体——水解酶的仓库,可使死亡的细胞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细胞核(续示例二)

三、细胞核──细胞中最为重要的结构

1、位置、形态:

“一般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核,有时还不止一个。”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红细胞、血小板、筛管细胞)哪些细胞不止一个细胞核?(骨骼肌细胞、草履虫)

细胞核的形状一般是什么样?(链球状多页、肾状、网状、分支状)位置?(一般在中心,有时在边侧)

搜集证据: 证明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结构

(1)变形虫显微去核实验: 不食、不动、不分裂繁育然后死亡。

如果1、2天后再移入细胞核,复活。

(2)事实: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120天死亡; 血小板7天死亡。

(3)对单细胞伞藻的实验进行分析

(4)克隆技术——多莉羊的产生(简单叙述过程和结果,分析原因)

问题: 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细胞核里有什么重要物质?遗传物质的成分和作用是什么?

(核决定生物的性状;核内具有全套遗传物质)

鉴于遗传物质的重要性,遗传物质应该如何生产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复制与合成的异同?细胞在何时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原因?

2、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要控制细胞质内核糖体上的蛋白质的合成,如何克服空间上有距离的现实?如何实现呢?细胞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结构:

(1)、核膜:两层;与内质网连接;有许多核孔。

既然要保护遗传物质,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孔?孔是做什么用的?是否破坏了膜的屏障作用?细胞核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要控制细胞质内核糖体上的蛋白质的合成,如何实现呢?细胞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孔内有丝交织、有一层不定型物质隔膜──屏障。只有特许证的大分子物质才可以进出。

究竟是那些大分子物质呢?什么物质是细胞核内产生,却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呢?细胞核内主要做那些工作?需要细胞质内提供什么物质方面的援助呢?

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的运输通道。

(2)、核液:

(3)、核仁:

致密、无膜、多球状、染色很深、数目不定(处于分裂时期的细胞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数目多、个大其他细胞可能没有。)

经试验证实:与核糖体rna合成有关。(影响核糖体的组装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rna的合成需要遗传物质dna的控制。遗传物质dna在细胞核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当科学家用碱性染料对细胞核进行染色时,发现在细胞核内存在着一些容易着色的物质,定名为染色质。经过化学分析得知他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dna组成的。

(4)、染色质:

①、成分:dna和蛋白质

②、状态:松散的丝状体。

④、意义:染色体:可以保持大分子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中保持分子的完整性。

染色质:确保遗传物质的复制;保证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进行。

总结: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同一物质成分,不同时期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

(从中体会生物体化的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完美。)

自然界的生物千奇百怪种类繁多。在微观世界里,还存在着另一类结构简单的原核生物。主要包括……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细胞结构呢?与真核生物存在什么区别呢?

原核生物

1、主要类型:蓝藻类、细菌类等。举例……。

问题讨论: 观察细菌结构图,找出与真核细胞的不同……。

2、结构特点:体积极小;缺少“膜结构”所以没有成型的细胞核等结构。

思考讨论问题: 原核生物体积小、结构简单生殖方式单一等诸多特点的根源是什么?

——遗传物质简单,所承载的遗传信息量少……。(dna分子呈环状独自存在,很少与蛋白质一同构成染色体)

复习细胞结构与功能,进行知识梳理。

学生讨论:

(1)哪些事实可以说明:细胞是一个有生命的结构?(细胞结构是有生命的结构与非生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生命性)

(2)举例说明:生物体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之中。

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也具有物质的基本属性——运动性。

(3)哪些事实可以说明:细胞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体会细胞结构的严整性——有序、高效、整体协调。

(4)哪些事实可以说明:细胞结构与功能是相互适应的?

体会生物体自身以及与环境间的——协调性、适应性

细胞的生命性: 运动性、应激性、协调性等均为生命性的具体体现。

(1)由于细胞膜结构具有流动性,因此使生物体具有如下特性:

①解决了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膜的问题。

(胞饮、内吞、分泌、核孔等)

②是实现膜的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③内膜系统:使细胞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从而奠定了细胞整体协调的坚实基础。

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相互转换是一个整体。

空间分隔保证了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各自有条不紊地进行。

(2)由于细胞膜功能具有选择性,因此使生物体具有如下特性:

①可以违反一般物理原则反浓度差运输。

可以根据细胞代谢的需要有选择地吸收需要的各种元素,与细胞外界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具有正相关联系。不需要的元素尽管外界浓度很高也可拒绝接受;有些物质细胞内浓度可以比环境中相应物质的浓度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②在一定范围内,是否被吸收与物质大小无关。

离子很小但不一定被吸收;有些氨基酸分子相对很大但是可以大量轻易地被吸收;尤其是脂类物质连载体都不需要,便可轻易通过。

③不能穿行过膜的大分子,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如胞饮、分泌、内吞等方式通过膜结构。

(3)应激反应。

①叶绿体对光的反应,可以判断光源的位置、光照的强度等。

②核糖体捕获mrna。dna和rna 之间、各种rna 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蛋白质的生产流程。

③中心体吸引微丝微管形成纺锤体。

④细胞的信号识别。

免疫识别功能;细胞的接触抑制现象;分泌激素或酶;神经传导;形成食物泡取食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4)生化反应、物质能量变化的调节。

①线粒体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条件完全不同与自然界。

物质燃烧的三要素在生物体中式不具备的:细胞内的有机物是在常温、常压、水环境中“燃烧”的——全是因为有了酶。

②进入叶绿体后,可以被活化近而转化为有机物;与此同时光能也被转化并储存入有机物葡萄糖中形成生物体赖以为生的能源物质。

③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会影响到产物的形成。

(5)整体协调性。

如果由学生总结归纳整理教学效果会更好。生命性贯穿于每一个知识点,需要认真体会挖掘。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以及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失水和吸水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细胞的体积与面积大小对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形式:试验并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

细胞是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由于细胞与环境的交换量很大,你认为细胞的体积应该是多大更合适呢?依据什么?设计一个让人信服的模型加以说明。

对一般学生可以介绍实验方法让学生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定性或定量实验均可以)

如:用不同体积的豆腐块(或琼脂块)浸泡于彩色的液体里,分别记录浸泡时间。切开从剖面观察染色情况。分析原因。体会细胞体积为什么要尽可能的小。(保证足够大的交换面积)计算相对体表面积对物质交换的影响,会更令人信服。

寻找可以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形式:根据已有的初高中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开展讨论

可以通过每个人自己查找资料后分小组交流

1、草履虫取食过程中食物泡的形成以及胞肛出废渣的排除。(初中:动物学)

2、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初中:人体生理卫生)

3、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高中:细胞结构部分)

4、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高中:生殖发育部分)

5、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断过程。(高中:细胞分裂部分)

6、高尔基体的产生和分泌泡的分泌行为。(高中:细胞结构部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篇二

1.解读:

(1)考查载体:遗传图解或遗传系谱。在高考中遗传系谱的考查形式较为常见。

(2)考查要点:考查显隐性状的判断、基因型的推断、概率分析等常规遗传学问题。

(3)基本思路:在掌握基本遗传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亲子代的表现型进行推理、计算。

2.特点:信息简洁,考查内容逻辑性强,思考量大,区分度高。

3.考查能力:观察、分析、推理、计算能力。

(2012•江苏高考)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①hhxtxthhxty或hhxty

②1/36③1/60 000④3/5

审题三明

一、明确基因符号

1.解读:

题目一般给出代表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的字母,应区分代表不同性状的字母,不能混用或另用其他字母。

2.应用:

题干文字叙述部分给出了控制正常与甲遗传病的基因为h、h,控制正常与乙遗传病的基因为t、t。注意该信息不能说明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相对性状的显隐性需要在遗传系谱中进行判断。

二、明确图例

1.解读:

在遗传系谱右侧,有用文字说明的正常男女和患病男女的图例。在涉及两种遗传病的系谱中,应分清患甲病、患乙病和两病兼患的图例。

2.应用:

根据系谱右侧的图例可知:横阴影代表甲病患者,竖阴影代表乙病患者,方格代表两病兼患者。

三、明确系谱中特殊个体的文字信息

1.解读:

遗传系谱中的特殊个体信息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这些信息对于遗传方式的确定、基因型的推断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遗传系谱时,应结合这些文字信息综合考虑。

2.应用:

根据系谱分析只能推测乙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题(2)中“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是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关键。题中“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说明在正常人群中h基因携带者的比例为10-4,该信息是对ⅱ-8信息的重要补充。

答题先分后合

一、解读

遗传系谱题经常涉及两种遗传病,此时应看清每一问涉及一种遗传病还是两种遗传病。在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的问题中,也应分别对两种遗传病单独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或加法原理进行综合。

二、应用

1.典例中第(1)小题可分别单独对系谱中甲、乙遗传病的特征进行分析。

2.典例中第(2)小题中①②需要同时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但在解题时应对两种遗传病分别进行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综合。ⅱ-5的基因型有2种可能,ⅱ-6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如果不对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分析,ⅱ-5与ⅱ-6婚配,可能的基因型组合有8种,思维过程比较复杂,且容易出错。

3.典例中第(2)小题中③④只考虑甲病即可。此时如果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会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浪费宝贵的解题时间。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篇三

1.解读:该类题目要求利用已有品种,依据遗传学原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培育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1)命题素材:培育植物新品种或动物新品种。

(2)考查要点:一般涉及两对相对性状,常出现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遗传相结合的问题。

2.特点:材料新颖、综合性较强、难度中等。

3.考查能力: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推理、文字表述等能力。

(2012•浙江高考)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

请回答:

(1)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________获得再生植株。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__种配子。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

【答案】(1)表达有害性基因突变

(2)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胚状体

(3)4

(4)

审题遗传学基本知识运用

一、明确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1.解读:

题目中若没有明确相对性状的显隐性,需要根据题意进行判断。明确培育新品种优良性状的显隐性。

2.应用:

题中明确了基因符号,即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但没有明确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培育目标是抗病高秆玉米,根据甲和丁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可以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二、明确育种原理、育种方法及其程序

1.解读:

(1)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育种原理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往往与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结合进行。

(2)基因突变是指组成基因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显微镜下不可见,而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往往涉及多个基因,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由此可以区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应用:

(1)第(1)小题中“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虽然该变异可能涉及多个碱基对,但仍属于一个基因内部的变化,属于基因突变。

(2)第(2)小题中培育抗病高秆品种首先对甲进行了诱变处理(诱变育种),然后又经过了乙和丙的杂交(杂交育种),最后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单倍体育种)。

答题规范书写遗传图解

一、解读

育种过程往往要求通过遗传图解表达出来。规范的遗传图解应包括:

1.左侧的文字或符号说明。

2.亲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正确的遗传学符号(杂交或自交)和连线。

4.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

特别注意: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选择的时机不是对花粉进行选择(花粉不表现优良性状),也不是对花粉经培养获得的单倍体进行培养(单倍体一般都比较弱小),而应在用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幼苗处理后对获得的纯合子进行选择。

二、应用

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涉及亲代和子代两代,这时一般需要把配子的种类列出,然后进行正确连线。若用图解表示多代的遗传过程,可以把配子种类省略。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在引导学生分析酶的特性时,引导学生与蛋白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注必定意味着酶的多样性,而且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酶的专一性催化关系密切。

3、使学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如何组织学生完成影响酶活性因素的选做实验并分析、讨论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组织学生操作、分析、讨论《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坐标曲线图,让学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第一节 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入新陈代谢的概念及本质

(1)学生在初中生物学课本、高中绪论课的学习或通过各种媒体的介绍,对新陈代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新陈代谢是如何理解的。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维持的,以此引入本节的学习,如:

①人体的脑细胞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营养?脑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的?

②进入脑细胞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学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④想一想,人体的身体有哪些系统参与了新陈代谢过程,各是如何参与的等等?

(2)学生一般只能从生物个体、器官或系统水平上,说明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把讨论引向微观水平,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谢过程。如可以设问:

①你吃下的肉类蛋白质,通过什么途径转化成为你自身的蛋白质?

②你吃下的淀粉类食物,通过什么途径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在细胞水平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即“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后,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出无机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让学生分析出生物体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可以提问,如:

(1)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的进行呢?

(2)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这样可顺利地引出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即酶。

3、酶的发现史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也可发给学生相应的补充资料,尤其是某种酶的研究过程方面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对酶的研究过程、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对生物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学生阅读后,可提问:酶都是蛋白质吗?并做一定的说明。

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酶是细胞中促进化学反应速度的催化剂。现已发现的酶约有3000种以上。它们分别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催化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使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等温和的条件下就可顺利进行。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然而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 rrna前体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内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终形成l19rna。当时因为只是了解它有这种自我催化的活性,没有把它与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别报导了在rna前体加工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质部分,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则留下的rna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是说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证。

“酶不都是蛋白质”,这一科学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实验在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是发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对的,现在的科学事实可能在今后会被修正,甚至_。

另外,酶、激素、维生素之间的区别值得一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把这些物质和它们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学水平做一简单比较:

激素

维生素

从化学本质上看

蛋白质

蛋白质(如生长素、胰岛素等)、固醇类脂类物质(如性激素)

多种多样,一般为小分子有机物。 如维生素d是固醇类物质;维生素a是脂类物质(萜类);维生素c是抗坏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从生理功能看

可提高生物体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激素又称“化学信使”,是特定细胞合成的,能使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有机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强,很低的浓度就能引起很强的反应,但在细胞中不能积累,很快就会被破坏。

维生素常常与酶结合,是较复杂酶的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少,但这些极微小的量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是必需的,人体一般不能合成它们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可把酶的发现史与酶的特性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顺理成章。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案篇五

1、生物技术药物:

(1)概念:一般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

(2)内容:包括基因工程药物、酶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等。

2、基因工程药物

(1)生产过程:获得目的基因→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规模培养→产物分离纯化→除菌过滤→半成品检测→成品加工→成品检测。

(2)例子:大肠杆菌合成人胰岛素、干扰素等。

3、细胞工程药物

(1)制取过程:植物细胞株→固体培养→液体悬浮培养→收集细胞→提取纯化产物→药物制剂 。

(2)例子:人参、甘草、红豆杉、黄连、隐形、紫草和长春花等植物药物已经细胞培养成功;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以及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动物细胞培养药物。

4、生物技术疫苗:指基因工程疫苗。将病原体的某个或几个抗原基因转入适当的宿主细胞进行表达,获得的表达产物就可以作为疫苗使用。

5、dna疫苗的应用前景广阔。

(1)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是将致病微生物中,能够编码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抗原基因与适当的载体结合,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宿主细胞,并与宿主染色体整合,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翻译表达出抗原,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dna疫苗在某些肿瘤、艾滋病和肝炎等疾病的预防上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知识拓展:

1、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中,最主要的环节是构建工程菌,即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转入细菌中,形成基因重组工程菌。利用工程菌可以高效地生产出各种高质量、低成本的药品。

2、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培养的细胞通常取自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

3、生物技术疫苗的载体不仅可以是微生物、动物细胞,还可以是动物体和植物体。目前美国已经在14个州试种了300多种“制药”作物,如生产乙型肝炎疫苗的转基因药用西红柿、香蕉等。这种转基因植物为疫苗的接种和普及提供了方便。利用生物技术不仅可以生产抗原蛋白起到疫苗的作用,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敲除病原体中的某些致病基因,获得减毒更彻底、安全性更高的减毒活疫苗,如腺病毒疫苗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