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怎么去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1、细致的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难点)理解“我”(中年人)对于生活的使命感
1课时
同学们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吧!一家人手牵手,轻轻地,自由地漫步田间、道旁。清新的空气,秀丽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散步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恰恰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散步》,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让我们来体会一家三代之间那种互敬互爱的深挚感情吧!
1、学生自由发言,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师归纳:感受最深的句子往往是:优美抒情的句子;带有生活哲理的句子
2、“这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十分和谐”,从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来? [来源:]
明确:
情节 发生:母亲老了、身体不好;我提出“散步 ”(爱母) 内容
波澜 发展:母亲走大路 ,儿子走小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爱幼更尊老) 真切
起伏 高潮:母亲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听从儿子更爱 孙子) 感人
3、人物活动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散步”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后齐读第4节。问:景物描写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 大地新绿(铺) 大自然的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 树 上的嫩芽(密) 生命 写 抒
田野的冬水(起) 景 情
人类社会的生命
春天生机盎然的特征,写景为抒发对生命的热爱
4、设计“我”这个形象的好处?
“我”(祖孙间的桥梁)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心理描写
(人到中年 承前启后)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责任使命
破读是一种先将原先语言作一些临时性改变(或调、或换、或删、或改)然后与原文作比较品读,最终达到理解原文目的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那种语言凝练、语意隐蔽的文章,如《散步》
摘句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抱”不如“背”,母亲不能去抱,背,一是稳,二是视野开阔。
摘句3、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话不是在写“散步”。可是没有它,散步就成了一般意义上的散步了,因有些老人挺不过严冬,必然影响母亲的心情。所以,我必须在她最后的日子里,陪她欣赏这大好春光。这是多么重大的使命啊!岂能一删了之?
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三月桃花水》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文章词如玑、语如诗、景如画,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美”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融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教学活动应真正着眼于学生的言语发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为需要而学,教师为学生的真正需要而教。注重学习过程,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
实实在在,想象出最美的画面;简简单单,诵读出最真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2、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3、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春天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便称这为“桃花水”。“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字词检测
3、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完成书后思考题,把握文章结构
一方面写声 ,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二方面写色 ,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三方面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三丹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从读好词语入手,用声音和表情来表达出词语的意思,并能发现每组词语的特点。
课件出示:第一组:绚丽的朝霞、明洁的丝绸、袅袅炊烟、
第二组:草如茵、柳如眉、如雾如烟
第三组:应和、低语、谈心、催促
用心地去读这几个词语,就能读出它的画面,读出它的色彩,读出它的感情……同样的,用心地去读文章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的感受。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谈感受
2、老师范例:批注式阅读
课件出示:教师在诗歌第二小节上做的一些笔记,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
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二)、学习第三、四小节
1.自由阅读,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做批注。
2.交流研读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融入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引导学生从“轻柔的弦、纤细的低语、谈心、催促……”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桃花水的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第五、六小节
1、请快速默读第五、六小节,看看在三月桃花水的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2、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3、仿诗练说,拓展画面
4、指导读出省略号的味道
[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最真的情;静静地想,想出最美的画面]
全文配乐朗读,师生共同合作美读
试着仿照课文的任意一小节来写一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夏季散文诗。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是那样惹人喜爱。小水珠喜欢她,小蜻蜓喜欢她,小青蛙喜欢她,小鱼也喜欢她。这绿色的跳动的音符,在召唤小朋友走进夏季,感受夏季,感受小伙伴们快乐的心情。
1、通过结合课文的词句、创设情境来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叶”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认读生字,初步感受课文的美。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在学习过程中重在激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重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师生互评。课文、生字都在一定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多媒体课件。
上课前,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样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图片)
你看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谁来夸夸这么漂亮的大荷叶?
(学生自由发言)
有个小作者也在夸这美丽的大荷叶,你们瞧。
(出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大荷叶!
(指名读,齐读)
1、小朋友,满池的荷叶是那么美,难怪引来了这么多的小伙伴呢,都有谁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自由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准确。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汇报。
1、是啊,美丽的荷叶引来了这么多的小伙伴,那么这些小伙伴又是怎么夸奖大荷叶的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读一读。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在句子中初步识字。
4、集中教学生字。
猜字谜。
1、学生自由读读课文。
2、指名读分小节读课文。
(儿歌复现)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读。
3、齐读。
1、学生观察。
2、范写。
3、生写。
4、反馈。
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愚公移山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1、认识寸、益等9个生字,会写寸、落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读写生字。
体会韵文的韵律感,感知成语,培养学生学习、收集成语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他言简易骇,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简洁的成语,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借助本课教材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成语,激起阅读、积累成语的兴趣,并能在阅读和交流中,悟出生活的哲理。生字时,让学生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认识字形。朗读课文,以诵读为主。让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想象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把知道的文中成语故事讲给同学听,掌握知识,启迪思想。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杯弓蛇影。)
1、出示识字4中的成语。
2、听示范朗读。
3、学生自己朗读,读准字音。
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成语大意或故事内容。
1、学生自愿上台交流:
我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我能讲××××这个故事
2、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1、自由朗读,不会的字看书上的注音拼读。
2、自愿读,师生正音。提示: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
3、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4、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5、指导读全文,读出韵味,巩固认字。
1、读本组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与本课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请学生认读: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拔苗助长 徒劳无功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2、自己读,然后抢答。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7个生字:
寸 落 补 拔 功 助 取 所
小组内读生字。
2、识记字形:
请你仔细看一看这些生字有哪些特点?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
3、书写生字:
⑴ 小组内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
⑵ 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边评议边写。
4、巩固生字:
学生独立练写,教师巡视评价。
识字4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拔苗助长 徒劳无功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本课很多成语非常绕口,字音较难读,学生在掌握时难度较大,出错的很多,而且个别成语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虽然有的同学知道一些成语的意思,但很多同学还是不太明白,需多加指导。
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教学方法:读中感悟、以操作促理解
两课时
㈠、揭示课题
1、用夸张的手法画一头又大又重的象,占满黑板。看到这头大象,同学们会议论些什么?在象身上板书“大”、“重”等关键字。
2、谁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板书学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回答)板书:称象
3、谈话:这是一件发生在古时候的事。那时候,既没有……也没有……小朋友说的办法很多都不能用。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
㈡、范读课文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㈢、读书天地: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⑴、交流认字情况。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⑶、读通课文。
㈣、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投影仪上(或小黑板事先写好)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㈤、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㈥、读书评价:在自己读、小组读、老师检查的过程中,感到读书的收获怎样?
㈦、教学效果评测
1、读句子,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读一读句子,做做动作,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想想曹操的心里在想什么。
3、自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读得正确流利。
㈧、拓展性学习看图片、插图捏出一头大象,以便下节课做实验用。
㈠、复习:游戏巩固
1、用转转盘的方法复习生字。
2、纠错游戏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㈡、学习重点段我们都来当一当曹冲,像他那样称称象,好吗?
1、拿出你们捏好的大象,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们捏的大象的样子,可以用上书中的词语和句子。
2、曹冲相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⑴、小黑板上出示写曹冲称象的句子。标出句子序号。
⑵、摆出实验的用具,说说你带了哪些东西?想想这些东西是用来代替什么的?
3、四人小组做实验。
⑴、要求:两人读句子,两人做实验,然后再交换。看哪一组配合得最好。
⑵、一边做实验,一边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4、课件演示称象方法:学生说一 句,演示一步。(如无课件,就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指挥”老师做实验。)
㈢、深入思考,还有什么办法
1、曹冲的办法怎样?想夸一夸他吗?
2、我们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3、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4、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5、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㈣、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㈤、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㈥、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自由读题,了解题意。小声拼读音节,想想连起来是什么词,再写下来。
2、读读备选的字,比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读句子,想想该选哪个字;再填一填。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还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㈧、拓展性学习
1、曹冲听到官员们议论些什么?他的心里怎样想。
2、我们学的这几篇课文,都充满着智慧,你喜欢吗?还想读这一类故事台吗?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造称官员们宰象 称船曹冲石头
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⑴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⑵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⑶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⑷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⑴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⑵教师出示挂图:
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⑶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⑷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⑸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⑴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⑵表演读:
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1.通过看图和朗读课文,会读12个生字。
2.体会烟村的小,烟村的美,书写“一”,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1.认字写字。
2.辨认“八、九”、“九、儿”。
cai课件
1.导语一年级的小朋友可真棒,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掌握了所有的拼音,认识了许多汉字,我们向在坐的老师们展示一下吧!
抽读卡片:
a.拼音sanyanjiacunzhijiuyizhisiwushi
b.熟字入、几、家。
2.为了使大家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我们进入到识字课型的学习,板书:识字(一)。
3.昨天晚上,在乡下的两位小客人打电话给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你们愿意吗认识他们吗?
4.(听录音、贴画)我叫豆豆,是男孩,我叫姐姐是一个女娃娃。今天,我们特意请大家到我们美丽的小村庄去看一看
1.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他们的家乡太美了,编辑叔叔阿姨们把它编入我们的课本里。
3.读课题。
为了让大家能来亲眼目睹,豆立和姐姐请画家把它绘成一幅山水画。
这就是那座小村庄,你看到了什么?(注意观察顺序有……有……有……还有……)。
讨论说,指名说。
1.小诗中又是怎样描写如诗好画的美景呢?自由小声朗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同座两个小朋友互读,用横线画出图上有的景物。
1.愿意把小诗读给大家听。
2.游戏
a.去拼音读生字的游戏。
b.看拼音找生字的游戏。
1.同学们再读一二行诗,看谁能读出山村的幽美。
2.自由读。
3.齐读。
4.引读,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住着几户人家傍晚炊烟潦绕着村子,显得幽美而宁静。
5.配音乐朗诵。
6.再读短文一遍、你就是豆豆和姐姐,向告诉别人你住多么多么美好的地方?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学写汉字。怎样才能把字写得端正,匀称呢?我们有一个好帮手。板书:谁知道他是什么?
1.认识田字格,正方形,中间有两条线把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小正方形。
2.左上方叫左上格,左下方叫左下格。
3.横在中间的这条线中一一。
4.手势表示。(手脑并用)
5.指导书写。
6.评议。
7.练习书写。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能用上这些表示数字的汉字。你能说几个吗?
(日历、班牌、报纸)
2.游戏
情境图游戏
教学设计方案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
用点。
教学难点:(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