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通用(7篇)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通用(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4 08:18:51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通用(7篇)
时间:2023-04-04 08:18:51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教科书第46页例题、“试一试”,第46—4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在问题情景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6、7减几的计算方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愿意与别人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到了,智慧爷爷要带同学们到课外去学习一些知识。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观察情景图

(1)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建立模型

1、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哪种方法更能表达图意呢?

(1) 学生评价,教师引导。

(2) 学生讨论并列出算式。7-3=4 7-4=3

2、“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列式,并简单表述想法。

四、应用拓展

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智慧爷爷很高兴,他要奖给你们一些礼物只要你们答对问题,礼物就属于你们。

1、“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列式。

(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交流时重点探讨第3幅图。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说图意,再填写算式和得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再自己画线连一连。

4、“想想做做”第5题。

7只蜻蜓,飞走几只,还剩几只呢?

填完7-□=□后,再交流。

5、“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回答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提问题的能力。

6、“想想做做”第4题,“吃蛋糕”比赛。

蛋糕上写着3组算式,让学生比较每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智慧爷爷带我们到课堂外面去,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得到他的礼物的?

七、 六、教学后记:1 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 学会通过数的分合来学习新知识。

3 对于利用加法求减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利用。

4 计算的时间太长,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快的反应出来。

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完美

基督教

医院

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知错能改

小巧

学习用品

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 38 + 27 = 3018 = )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让我们再显身手,拿出计算器和学习工具。把得数写在练习纸上。

(课件出示书上第101页的试一试)

交流得数

师:你有什么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便捷,是我们的好帮手)

重点讲解816 68 27 是怎样输入的 ?

5、比一比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题目)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我们来一次计算比赛如何?

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有几题可以口算的)

师:其它同学看出来了吗? 是哪几题呢?(25 4 128 8 6180625)

小结:是啊,能口算的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解决实际问题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课件出示: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水12千克,按照一年365天计算,这个水龙头一年会 浪费( )千克的水。

师:你知道一年要浪费多少水吗?(36512 =4380 千克)

读完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说

小结: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题。)

师:想不想继续接受挑战?

问:观察式子有什么特点?(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

问:那么它们的积和乘数142857有什么关系呢,先计算,再交流。

全班交流得:积都是由乘数142857里的数字组成。而且还有回文的特征。

2、教学11111111111111=

师:数字1也给大家带了一道难题,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

学生计算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遇到了困难,是吗?

指名说遇到的困难。

指出:显示器上显示了错误的标志,即使显示了一部分数字,也是不准确的。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呢?

交流得出:找规律

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指名说得数,观察这些算式得出规律。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11111111111111=的积怎么填了吗?

指名说。

师:你有没有想说的 ? (计算器也有不足的地方,人脑更胜一筹)

3、课件出示

99=81

9999=9801

999999=998001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规律

师:再让你用9写几个这样的等式,你会吗?

展示两位学生的式子。

小结:同学真棒,已经会用规律来解决问题了。

师:同学想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吗?

课件出示图片和配音文字。

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最想对计算器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小学数学教案篇四

1.学习看标记把吃的和玩的分类。会说“xx是吃的,xx是玩的。”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1.玩具:玩具车、娃娃等

2.吃的:苹果、香蕉、橘子、果冻、酸奶、饼干

宝宝们,你们看,妈妈在我们的旁边给宝宝们准备很多好玩的和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吃一吃、玩一玩吧。

提问:你刚才赶什么了?(学说xx是吃的,xx是玩的)

现在妈妈想请宝宝们帮我一个忙,好吗?

出示大筐里混合的东西。你们看妈妈这些筐里有很多吃的和玩的东西,请宝宝把这些吃的和玩的东西分开来。把吃的给嘴巴吃,把玩的给小手玩。(幼儿分类)

宝宝门很快帮妈妈把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分开来了,让妈妈来检查一下,看宝宝们分的饿好不好。(如果有错,就请大家一起纠正)

今天宝宝们真能干,帮妈妈把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分开来了。做饭的阿姨今天也给宝宝们准备了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1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1、导入活动

“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2、出示图片

(1) 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

(2)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3)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4)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5)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3、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4、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多彩的春天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幼儿园的小花园里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柳树抽出了嫩芽,桃花开得正艳,在午后散步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新奇的发现着,交流着。与季节相结合,最近我班正在开展“小花园”的主题。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爱幻想,喜欢艳丽的色彩,所以我开展了此活动。

1、发挥想象力说说心中春天的颜色,感受春天的美。

2、在装扮小花园的过程中,练习涂色的能力。

vcr、画有线条的纸 油画棒

1、师:小朋友们,春天来了。幼儿园的花园里可真美丽,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可是,王老师,认为春天是绿色的。你们猜猜为什么呢?

幼:因为春天里有柳树姐姐是绿色的……

师:恩,说的真好。

小结:因为春天到了,绿绿的小草发芽了,所以我觉得春天是绿色的。

2、那么你们认为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呢?(先想一想再回答)

幼:红色的,黄色的……

3、幼儿相互讨论。

师总结:我听到有的宝宝说春天是红色的,有的说春天是蓝色的,看来春天真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季节。春天美吗?

1、师:看看我今天带来的是什么,你们来猜猜看

2、其实这是老师的花园,黑黑的线是花园里的小篱笆。我在这块种上绿绿的草坪(边说边涂色,指导语:要让草坪长的满满的,可以有小白点吗?)你们帮老师想想花园里除了草地还会有什么?如:花丛,花丛会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黄色的

3、师:可是,这么大的小花园王老师一人装扮,有点累。所以,我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忙。看,哥哥姐姐装扮的小花园漂亮吗?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在花园里种了什么呢?一起来看看vcr

4、幼儿操作

师:剩下的,请你们去用各种美丽的颜色来打扮你们的小花园吧。

1、暖暖的春风出来,引来了蝴蝶姐姐,我们跟着蝴蝶姐姐一起去看看你们的小花园吧。

2、幼儿边做蝴蝶飞边看看伙伴的作品。

自评:

本次活动是在春天《小花园》的主题下进行的,这段时间我们利用午间散步、森林公园春游等等机会中,一起和孩子们找找春天里的颜色。本次活动分三个环节:说说春天的颜色、装扮春天的花园、和蝴蝶姑娘一起参观花园。

这三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目标所设置的,教师目标意识较强。在第一环节中,老师用说说自己心中的春天引导孩子说说他们心中春天的颜色。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语言表达比较完整,基本能说完整话,如:“春天是**色的,因为…..”老师可以根据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适当的调整一下,在小结的时候可以加强为幼儿感受春天美的体验,如“春天是嫩嫩的绿色的,因为….春天是粉粉的红色的,因为…”但是在幼儿自由交流的环节,也许由于有客人老师在的缘故,讨论的气氛不是很热烈。在第二个环节中,由于看了vcr,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在装扮涂色中,孩子们的表现很好,很投入。在第三环节中,老师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完成花园的装扮,这样孩子们才水到渠成的跟着蝴蝶姑娘参观花园。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结束活动的时候总是有着很多的遗憾和不足。但是也正是有着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有不断改进的动力和方向。

1、认识1和许多,了解他们的关系.

2、学习滚接大皮球.

1、小猫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两个幼儿一个大皮球.

1、通过游戏”小猫学本领”,学习认识1和许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出示一个猫妈妈的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位猫妈妈.

(2) 桌子上面放着许多个小花猫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许多小花猫.

(3) 请每个幼儿拿一个小花猫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幼儿说出许多个成了一个,一个的.

(4) 妈妈带小猫集合去玩球,启发幼儿说出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

2、小猫学滚接球的本领,双手将球向前滚.

(1)1只小猫学本领.(2)许多只小猫学本领.(3)两只小猫相对滚接大皮球.

在计算角内提供许多1与许多的实物或图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继续学习小猫捉鱼。

1、创设玩具城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和同伴共同学习的愉快情绪。

2、通过看看、说说、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内数量,发展思维能力。

3、能有序的进行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玩具车幼儿人手一辆、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教师示范教具一套

1、我们小朋友喜不喜欢玩玩具?你喜欢玩什么玩具?(幼儿自由讲述)

2、随律动《开火车》进入活动室

1、幼儿第一次玩玩具,感知轮子能滚动的特性,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

小结:原来轮子都会滚动,而且都不一样。

2、幼儿互相交换第二次玩玩具,感知不同数量的轮子,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3、送玩具回家,幼儿按点送物

1、玩具宝宝要去参加装轮子大赛,可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装几个轮子,怎么办呢?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思考

这是什么车?它应该装几个轮子?(根据幼儿讲述示范粘贴一种,其他的请幼儿思考并轻轻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相互进行验证,适当启发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

4、集体验证

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帮什么车装了几个轮子?是不是每一个玩具宝宝都会数自己的轮子了?

1、我们小朋友想不想跟着玩具宝宝一起去参加比赛?

2、请你们动一动小脑筋,变一变,你想变成什么车去?

3、幼儿随音乐出活动室

1、在数学区投放相应材料供幼儿巩固

2、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的变成轮子数量不同的玩具车

刚入园2个月的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还很不稳定,容易分散,不能时时注意教师的讲解,因此我以“苹果”这个孩子最熟悉的水果为主角,采用了活泼生动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逛苹果园”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感受数量,学习按颜色分类、配对,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不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引发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

1、发展幼儿对物品颜色、数量的感知能力,尝试简单的分类。

2、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

3、幼儿能愉快地参与活动。

1、音乐《郊游》、《苹果》。

2、椅子若干,皱纹纸铺成的小路一条(宽25cm),红黄绿篮子各2个。

3、彩色苹果夹若干,纸杯制成花状(比幼儿人数多,花瓣数分别为2、3、4)。

4、数码相机一个。

5、事先在门口为每个孩子发一张果园的门票,上面印有不同颜色的苹果。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一起去苹果园玩玩,瞧,前面有一条小路,我们必须走小路、跨过小沟才能进入苹果园,走小路的时候要当心,千万不要踩到旁边的小草。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2、幼儿走小路,跨过小沟进入苹果园(这个环节使活动更具真实性,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平衡与跨的能力)。

1、走进“果园”,师:“呀,昨晚刮了大风,苹果树上的苹果都被大风刮下来了,我们快来帮忙捡苹果吧!”幼儿分散捡苹果,老师参与幼儿活动。

2、幼儿集中,老师请小朋友们摸摸苹果宝宝、亲亲苹果宝宝,满足其好奇心。

3、老师出示自己捡的苹果宝宝,利用夹苹果的机会让幼儿集体数数。

师:“瞧,我也捡了几个苹果宝宝,你们来帮我数数吧!”

4、请幼儿把小苹果夹在自己的衣服上(让幼儿夹苹果,目的一是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目的二是为下面的活动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别人苹果数量奠定基础)。

⑴师:“哈哈,你们都变成了苹果树啦!我们一起来唱《苹果》歌、跳苹果舞吧!音乐一停小苹果树就不能动喽。”

放音乐,音乐声停,给幼儿拍照:“让我来看看哪棵苹果树是一动不动的,我来给他拍照。”(孩子都特别喜欢拍照,因此这个环节用拍照的形式能使活动更有趣味性。而且,小班的幼儿是好动的,拍照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遵守规则。)

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如果有超过4个以上的,可以让幼儿以“许多”表示。)

⑵第二次游戏,要求音乐声一停,幼儿坐下休息:“我们再来玩一次吧,不过小苹果树们刚才站得很累了,这次音乐一停,我们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

放音乐,音乐声停,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

再次拍一张集体照。

1、师:“现在苹果宝宝该回家啦,我们把她们送回去吧!看,那里有什么颜色的篮子?”

“红苹果宝宝应该送到什么颜色的篮子里去?……”

2、幼儿把苹果送到相应颜色的篮子里去,老师引导幼儿发现送错的苹果宝宝,并请幼儿自己纠正。(幼儿第一次尝试按颜色分类。)

1、引导幼儿按照自己门票上苹果的颜色去取相同颜色的纸杯花。

师:“我们在进入苹果园之前每个人都发了一张门票,小朋友看看自己门票上的苹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来为它们找个好朋友吧!瞧,那里有许多小花,请你去找一朵花心颜色和你苹果宝宝颜色一样的小花,会吗?”(幼儿第二次尝试颜色配对。)

2、师:“小朋友们,花心的颜色和你门票上苹果宝宝的颜色一样吗?看看小花上有几片花瓣?”(再次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

“听,那里的苹果宝宝也吵着要和小花做朋友呢,我们来帮帮它们吧。看看老师手里的花心是什么颜色的?那我该找什么颜色的苹果宝宝来和它做朋友呢?”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苹果夹子做花瓣,并强调一片花瓣夹一个夹子。

3、幼儿每人拿一只纸杯花,找相应的苹果夹子来装饰,先做好的可以再选择另外的纸杯花。(再次让幼儿用夹子夹物,渗透一一对应的概念,并第三次进行颜色配对的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放音乐《苹果》)

4、拍照留念,发现有错误的进行纠正。(利用拍照使幼儿迅速地集中到老师的周围,同时也便于检查幼儿操作的结果。)

师:“今天我们来到苹果园做了好多事情,大家都是能干的小朋友,现在现在让我们带着小花回家吧!”(播放音乐《郊游》)原路返回。

小学数学教案篇五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理解笔算加法的顺序和进位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谁愿意来算一算?(指名板演)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口算。(指名口答)

1. 用竖式计算。

53 + 21 34 + 12

2. 口算。

8 + 6 4 + 7 9 + 5 7 + 6

3 + 8 6 + 4 2 + 9 8 + 8

5 + 7 4 + 8 3 + 9 5 + 6

20 + 30 + 40 50 + 30 + 10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

师:是的,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题的情境图,标明小华和小明)。瞧,小华和小明正在欣赏邮票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6张邮票。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师:很好。你能把这道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学生口述)求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呢?

生:34 + 16。(板书:34 + 16)

师:34 + 16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算一算,算出得数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5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0根小棒的?

生1: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你算的是对的。能把你摆出的小棒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有50根小棒吗?

生1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为什么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呢?原来的4根小棒是4个一,6根小棒是6个一,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边在计数器上拨珠边说)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先在计数器上拨出34,再在十位上拨1颗珠,个位上拨6颗珠。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10个一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10颗珠去掉,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算出来也是50。

生3:我是这样算的,34 + 16,先算34加10得44,再算44加6,得50。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到黑板上写出竖式)先算4加6得10,再算3加1再加1,得5。

师:(结合学生的竖式引导)在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先从哪一位加起?

生:(齐)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上4加6得10,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表示1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为了和原来的加数区别开来,进上来的1, 要写得小一些。再算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加几?

生:十位上是3加1,再加进上来的1得5。

师:所以34加16等于50。(指个位上进上来的1)谁来说一说,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上进上来的1。

师:这个1在用小棒算时是什么?在用计数器算时是什么?

生1:用小棒算时是捆起来的那一捆小棒。

生2:用计数器算时是进到十位上的一颗珠。

师:很好。请小朋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道题用竖式再算一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师:会用竖式计算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了吗?(会)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请小朋友独立地用竖式计算。(出示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师:(请板演的小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先算个位上5加8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就在十位上写9。65加28得93。

师:他算得对吗?十位上是6加2得8,为什么还要再加1呢?

生:这个1是从个位进上来的,所以要加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完成课题的板书:进位)

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1. 完成下面的竖式。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 做想想做做第1题。

3. 改错练习。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4.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篇六

1、了解分数的产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利用类推与迁移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索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况能力

4、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平均分,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准备:各种图形纸,直尺,水彩笔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拍手游戏”。伸出小手,注意听要求:根据得数拍手,不用嘴巴回答。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游戏开始。

1、把个糖果分给2名同学,要分得同样多,每名同学分几个?(生拍4下手)

2、把4糖果分给2名同学,要分得同样多,每名同学分几个?(生拍2下手)

3、把2糖果分给2名同学,要分得同样多,每名同学分几个?(生拍1下手)

(老师在黑板上记录了4,2,1这几个数)

分得同样多,就是怎样分?(平均分)(老师板书:平均分)

(继续玩拍手游戏)

把一糖果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几个?(学生不拍手)为什么不拍手啊!(生答:半个不够拍一次)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认识数的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分数,学习了它之后,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分数)

1、认识1/2

拿出一张圆片

现在,谁能把这张圆片平均分成2份呢?(指名到讲台前)

(先将圆片对折,使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以后,有一道折痕,折痕的左右两部分分别是这张圆片的一半。)

(老师把这张圆片粘贴在黑板上)

现在老师沿着折痕画一条线,将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在这里,老师告诉你:这涂色部分也叫做这张圆片的二分之一。猜想:空白部分呢?

观察:老师就来写一写这个二分之一。

(板书:1/2)

谁来说一说,老师是怎样写的?

(先画一条横线,在横线下面写2,在横线上面写1)

我们由下往上读:二分之一。

谁能结合圆片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生汇报)

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分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其中的一份,也是分母的一部分,叫分子。(板书:分数线、分子、分母)

刚刚我们折出了圆片的1/2,那么,你能折出其他图形的1/2吗?(拿出学具,独立完成)

你发现了什么?

(所有图形的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来表示,因为不论图形的形状、大小如何,它们都被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们的1/2;整个图形大,它的1/2就大,整个图形小,它的1/2就小。)

2、认识 1/4

如果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猜想: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多少呢?(1/4)

(板书:1/4)

小组合作:折出圆片的1/4,看哪个小组的折法多。

(汇报,粘贴图形。)

以上我们认识了1/2,1/4,你还想认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呢?

(学生列举,老师板书)

1、用几分之一写出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

(图略)

2、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都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吗?(判断并说明理由)

(图略)

3、动脑思考:在这张长方形纸中,每种颜色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图略)

四、 总结收获

本节课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确切地说是认识了分数中的几分之一(老师板书:认识几分之一)。那么,在本节课中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小学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 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 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

(1) 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平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平均分,20天分完。

(2) 教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啦。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激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

(3) 汇报交流。等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安静坐好后,教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

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这时,老师要教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再找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教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行加工补充。10个组占了全班将近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整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4) 教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 除外。为什么是 0 除外呢?生:因为 0 乘任何数都得 0 。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相同、0 除外。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

(5) 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

教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

(6) 教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

(7) 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婪的猪八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1.我来问,我来答

(1)被除数乘 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 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判断对错。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 5 ,商就应乘 25 。 ( )

(2)两数相除的商是 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 3,商还是 6。( )

(3)已知14 ÷ 2 = 7,则(14×5)÷(2×3)= 7。 ( )

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直接由第 1 个式子到第 4 个式子,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用第 2 个式子和第 3 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 4 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

4. 自主评价,促进反思

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习内

容,教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说练习的内容

课堂作业:课本 p95 5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