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一
王玲湘,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儿童、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昌市小学语文教研员。人教社课标版教材培训团成员,江西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兼职教师,南昌市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通识培训辅导教师。参与指导四位教师获全国阅读、作文教学大赛一、二等奖。先后被评为教育部课改先进工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南昌市“优秀教师”。多次赴安徽、广东、贵州省上课、讲学。执教《庐山的云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获得省、市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2006年参加江西省阅读教学选拔赛,以优异成绩胜出。30余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刊物,主编和编写教材、教参、教辅百万余字。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 走 让 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 , 总是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摆
整 21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昨天咱们已经见了面,还记得我姓什么吗?喊我一声。
生:王老师。
师:男同学喊我一声——
男生:王老师——
师:够洪亮的,女同学亲切地喊我一声——
女生:王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知道我从哪来吗?
生:江西。
师:江西和湖北是邻居,还是一衣带水的邻居,这水指的是——
生:长江。
师:是呀,我们是非常亲密的朋友。看我这位朋友带来的几张照片,(出示师在滕王阁的照片)知道这是哪吗?
生:(异口同声)黄鹤楼。(众笑)
师:是挺像的,不过,这是我的家乡南昌的滕王阁,和你们武汉的黄鹤楼一样,都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先后再出示八一起义纪念塔、秋水广场的月牙形喷泉,师生交流)
师:我是第一次来武汉,谁能介绍一处武汉的景色?
生1:我建议王老师去田汉大剧院,武汉人有一句话:不到田汉,终生遗憾。(众笑)
师:为了不遗憾,看来我得找个时间去田汉。
生2:我觉得王老师应该去黄鹤楼,那是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方,很多诗人在那题了诗,很值得去看。
……
师:是呀,为家乡骄傲!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课题
(生看师板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
(生再读)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生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师: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相机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
(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
(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六、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七、总结,预告下节课内容。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板书:
21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附课文
21.搭石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尽量放得平稳。如果别处都有搭石,惟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两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会不免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石头搭得好巧妙——也谈《搭石》
去年在武汉听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竞赛活动,对王玲湘老师的《搭石》一课深有感触。从老师看似随意却是有心的课前交流开始起,到紧扣词语反复朗读品味,再到对文章感情的体会,环环相扣、步步铺陈,既有对朗读的巧妙指导,又有对文章意境的诗话感受,情理交融,情趣交融。
回来后我又在网上找来实录,对照自己的听课笔记,反复回味,忍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模仿着上了这一课,也跟在王老师的背后走了一回“搭石”。课堂效果还不错,得到了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其实,我知道,与王老师比起来,那仅仅只是形似而已,内中的神韵相差何止是十万八千里。
今天对照高老师所说的“抓住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一说,再来看王老师的课,又从中读出了很多意蕴深长之处。
王老师的课堂魅力到底何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课堂去感受感受吧。
说明:,红色字为我的个人感受。请大家多指教。
课前交流
师:昨天咱们已经见了面,还记得我姓什么吗?喊我一声。
生:王老师。
师:男同学喊我一声——
男生:王老师——
师:够洪亮的,女同学亲切地喊我一声——
女生:王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知道我从哪来吗?
生:江西。
师:江西和湖北是邻居,还是一衣带水的邻居,这水指的是——
生:长江。
师:是呀,我们是非常亲密的朋友。看我这位朋友带来的几张照片,(出示师在滕王阁的照片)知道这是哪吗?
生:(异口同声)黄鹤楼。(众笑)
师:是挺像的,不过,这是我的家乡南昌的滕王阁,和你们武汉的黄鹤楼一样,都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先后再出示八一起义纪念塔、秋水广场的月牙形喷泉,师生交流)
师:我是第一次来武汉,谁能介绍一处武汉的景色?
生1:我建议王老师去田汉大剧院,武汉人有一句话:不到田汉,终生遗憾。(众笑)
师:为了不遗憾,看来我得找个时间去田汉。
生2:我觉得王老师应该去黄鹤楼,那是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方,很多诗人在那题了诗,很值得去看。
……
师:是呀,为家乡骄傲!
感受:课前交流是很多老师用在借用学生上课前要用到的一招,因为它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缓解学生以及授课老师的紧张情绪;可以调试话筒音量大小等等起到很多作用。但王老师把这常用的招数用得自然得道,她这里最妙的就是最后一句“为自己的家乡骄傲”,把看似随意的课前交流落到了一个“熟悉家乡、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点上,既为前面的交流起到了收尾的作用,又不露痕迹的为下面学习课文《搭石》打下了情感铺垫。这真是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呀。
教学过程: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感受:情境图画面简洁,色彩雅致,轻音乐如水般轻轻流泻,与课文的文字相互呼应,创设了一个朴实宁静隽永的意境。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感受:要认识搭石在乡亲们心中的作用,必须先走进他们的生活,体会搭石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由一句“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老师看到了文字背后的四幅画面,老师在教学中把复句化成单句,把长句化成短句,把四幅画面一幅一幅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一点一点地体会到搭石在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这是文本细读的工夫,这个关键词抓得准。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
感受:好一个“协调有序”。既从字面上理解了,又从上下文中理解了,用合作朗读这一巧妙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增强他们的心理体验,用体验促进理解,用体验深化感悟。幽幽的步子迈起来,轻快的脚步提起来,渐走渐快的一行人似乎幻化成了一幅剪影画,那样默契有序,那样整齐有序,定格在搭石上,定格在学生心上,此时, “协调有序”这个词已经“我心入词,词入我心”。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感受:好一个“理所当然”。从年轻人不需要老人道谢,到老人没有道谢年轻人也不会生气;从老人年轻时一定也曾经背过老人,到年轻人老了也一定会有年轻人背他;老师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回地走,来回地品。对“理所当然”的理解如春风化雨般自然浸润到了孩子们的心中。家乡人民淳朴善良的民风也自然“理所当然”地留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搭石》教案3
王玲湘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摆
整 21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 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二
1、对句子的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子含义深刻。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对词语的理解:
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
绾裤:“绾”指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绾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三
【江苏省启东市第一实验小学 李伟忠】
〖“读”出语文味〗
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阅读贵在“读”,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景美、境远、情深,需要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新课标指出:小学生应该具有“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充分的时间,加强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采用浏览、默读、自由读、轻声读、个别读、互相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如《搭石》一文,抓住一个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通过朗读读出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就能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文字的美。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杏坛小学 林润生】
〖在浓缩处放飞想象〗
有的语段,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浓缩精华,必须通过想象,把浓缩的内容释放出来,以便更深刻体会蕴含在里面的情感。比如,《搭石》一课的结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有哪些人走搭石,他们会怎么做。
师:是啊,每天有多少人来走搭石啊?假如……
生:假如是抱着孩子的人来走搭石……
生:假如是残疾人来走搭石……
师:假如我们都把这当作理所当然……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吧。假如不熟悉这里的人来走搭石……假如……还有很多很多的假如,我们回去再写吧……也许有一天,家乡会铺上桥,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消失了,但是,走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放大浓缩的内容,可以使蕴含在里面的情感释放出来,深深打动同学的心。
〖在情境中读〗
在情境中读,可以是用语言创设情境,也可以借助画面、音乐,甚至是多媒体创设情境。比如,《搭石》,宛如一幅清丽的民俗画,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师:同学们,刘璋爷爷在山里生活了3年,每一天都有……他曾看到这样的情景。
(生读。)
师: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读。)
师:刘璋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地数……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境。
(生读,再读。)
老师以“刘璋爷爷三年的一天天,一遍遍地走搭石”创设情境,学生宛如置身其中朗读,入情入境。
【天津市塘沽区博才小学 王 涛】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本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如,《搭石》中的“我明白什么是‘搭石’了”;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街道城北小学 叶其涵】
〖立足文本、基于学生、遵循小学语文教育特点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文本中蕴涵的精髓往往不显山露水,但总有一条丝线将全文联结。通俗地讲这就是文眼。小学生要自主通过文眼进行阅读,颇有难度。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小视频,将文眼放大,使之显性呈现,将时空联结,以此引领学生阅读全文。如教学《搭石》,奉化实验小学教师郭昶将绘有几块搭石的彩色图片投影出来,自始至终围绕图片串讲全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这些无声的图片,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答答的搭石声、人们的互相问候声,仿佛看见了绰绰的人影、谦让的身姿、忙碌而有序的人流,感受到了和睦的人际关系、淳朴的民风。这声音、人影、乡情,学生都是通过阅读文本和观看图片得到的。
【湖南省浏阳市淳口中心学校附属小学 王启明】
〖走向课外,真实体验〗
为了学生的安全,现在不提倡带学生到校园外去活动,这其实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我选择安全较近的地方带学生步行到校外去上语文课,反响特别好。这学期我准备带他们去外面上《搭石》一文,因为离学校不远有条小河,那里真的就有搭石,而且现在河里的水很浅,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过搭石。
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的确很简陋,但只要我们肯动筋、肯想办法,变不利为有利,语文教学一样的会精彩,甚至某些方面比现代教学手段还实用。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中心小学 周红芬】
〖看图写话〗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即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形象思维,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对学生进行美感的熏陶,更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素材。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展开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把画面仔细地描绘出来。也可以是老师提供和课文内容无关的精美图片,让孩子们根据画面加以想象,只要想象合理就是一篇好文章。如教学《搭石》一文,我就从网上搜寻了几张与搭石有关的照片,让孩子们进行观察,并给这张照片起一个名,孩子们起的名有“协调有序过搭石”、“携老扶幼过搭石”、“无私无畏修搭石”等,课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依据图片,围绕自己起的名字,写出一篇文章来。同一画面,通过学生的想象,演绎出一篇篇富有创新性的各具特色的好文章。
【湖北省仙桃市郭河镇第二小学 陈芳秀】
〖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捕捉寻求美〗
运用电教媒体,出示电教课件,不仅能创设一种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寻求一种特殊的美。如:我在教《搭石》一文时,首先,我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赏刘章爷爷家乡的风景,正在学生兴趣怏然之时,我趁机话锋一转:“然而,刘爷爷家乡更美的要数搭石了。”并随机板书“搭石”,于是,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想从文中寻找搭石之美。此时,我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搭石美的中心句后,又让学生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去文中捕捉人们走搭石的语段,并理解感悟,发现了图画中不曾见到的人们走搭石的心灵美、人性美。这样借助电教课件,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更重要地是让学生捕捉到了作家想赞颂的那种画面中见不到的美,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旨。
【广西柳州市公园路小学 容文伶】
注重并且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的课明显减少。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如《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四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常规课堂布置。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⒉生据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⒈讨论商定自学方法。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深入局部,探究体验
该环节是本课时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有效引导,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环节将采用朗读、默读、圈划、思考、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读内容预设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顺序将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视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研读重点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引导学会抓住“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关联词语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学会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2.生感情朗读。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三、提纲挈领学习2——4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①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②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③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来理解最后的段落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六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本案例中通过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并能在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上发现美。
片段一:
师: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说明搭石和与搭石有关的事情让作者觉得很美,你从哪里感受到美呢?
生:我从这里感受到美"家乡老人心很善良,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看见老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见到不平稳石块,一定会放下东西,摆好石块,才肯离去。我从老人身上感受到他们一心想着别人。
师:我们来模仿老人找搭石吧!老人遇到什么急事?
生:小孙子得病了,需要找医生。
生:老伴得病了,需要找医生。
生:乘车去给儿子做事情,晚了就坐不上车了。
师:可是看到搭石不稳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表情是什么样子?谁来表演一下?
生模仿老人的样子摆搭石,语言朴实,动作形象,真实再现了一位好心老人搭石过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片段二
师:谁来读读你发现的美。
生:我发现的美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如此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确实发现了美。我们先来看看几个美的词语,出示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谁想读读这几个词语。
生读。
师:谁来说说你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生:“清波漾漾”让我看见了清清的水面上微波在荡漾着。(师做动作便于学生理解。)
生:我知道“人影绰绰”就是人的影子在水里一晃一晃的。
师:那么这幅画里除了绿绿的水和水里晃晃悠悠的人影,还有什么?
生:有青青的山,。
生:有高大的树。
生:有野花和绿地。
生:还有小鸟。
师:确实是很美的风景。这幅画里还有声音呢?什么声音?
生:踏踏的声音。
生:像轻音乐。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美。
生读得有感情。
师:就是这样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在过搭石的时候,动作是如此的协调有序!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家乡的人很谦让。
生:我感受到家乡的人很有纪律。
生:我感受到家乡的人很有礼貌。
生:我感受到家乡的人很和谐。
师:是啊。过搭石的人们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风景美,还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和谐的人性美。
师:你已经走到美的边沿了。如果把“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四字词语读出诗的韵味就更美了。再读出轻音乐的美,我就像在音乐礼堂一般。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把我带到了美的境界里。谢谢你。
反思:
1、读中悟,悟后读。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其意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品读、体会,并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走搭石的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读、品的过程中感受美,在感受美的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努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2、在读书方面,本着“以读促解,以解助读,创设情境,体验角色”的思路展开教学。如在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几个词时,不是简单的理解就算了,而是通过反复的读来让学生理解,体会词语的内涵,感受句中蕴涵的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两人面对面过搭石的情境创设更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亲自演练来感悟故乡的景美,人更美。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七
师:今天络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
板书:
21、搭石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陌生的石,你的脑海里产生哪些疑?
生:搭石是什么?
师:搭石是什么?问得很清楚。
板书:
是什么?
生:搭石是怎样搭的?
师:怎么搭的,你很会提问(板书:怎么搭)。还有吗?
生:搭石是谁搭的?
师:我也想到这个问题(板书:谁搭)。
生:搭石搭在哪里?
师:在哪儿,在哪啊(板书:在哪?)
生:为什么要搭?
师:为什么要搭?搭的(板书:作用)是什么?
师:一口气提出这么多问题,我想你还有问题,这些问题在课文中都能解决,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读课文,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查字典。
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师:看看同学们读课文的效果。
师:出示幕:
谴责、懒惰、俗语、伏下、协调有序、人影绰绰
看看,这是新的词语,自由读读。
指名学生领读。
师:这些词语通过读课文,哪个词语的大概意思你知道?
生:谴责,是责备。
师:责备责怪的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
师:读课文联系前后知道的,很好。谁还知道?
生:伏下是把腰弯下来。
师:能不能做个动作。
师:如果你还有哪些词语不太懂,一会儿我们深入读课文在解决。
生:好。
师:单个的字你认识吗?这样老师点哪个你们读哪个。
生读。
师:果然不错。再往下看,加大难度,带着句子读。
出示:
1、如果别处都有。
2、家乡有一句。
3、每当上工。
4、清波漾。
5、假如遇上老人来走。
师指名学生分别读五个句子。相机指导人影绰绰等词的读音。
师:看来大家对生字已经认得不错了。不知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好。
生:有。
师:这样,几个人一起读课文,一人一个自然段,互相帮助,看看读得准不准。
生合作读课文。
师:好,孩子们大部分都读完了。这样,请几位同学读一下,请五位同学一人一个自然段。
五位同学连读课文。
师(第一位同学读完后):老师打断一下,其他同学听的时候就像刚才这样,认真一点,等一会请你来评。
师:好,读完了,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有个字读错了。平衡。
师:你在读一遍。
生读。
师;还有没有?
生:第二自然段有一个词东西没读好。
师:好,一齐读一下。
生读。
生:协调有序读出了感叹号。
师:把语气都读出来了,表扬你呢。
师:尽管有点小问题,但第一次读可以读成这样,我非常高兴。书读到这里有没有问题。
生:我知道是谁搭的?
师:谁搭的。
生:乡亲搭的。
生:我知道搭石是什么?
师:是什么?你读一下相关的句子。
生读相关句子。
师:这就是搭石,刚才他读得这段话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生:怎么搭的。
师:怎么搭?
生答。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作用是什么?
生:让乡亲们能从小溪另外一边走对另外一边。
师:走到对面,到秋天能像小桥小路一样给乡亲们带来方便。
师:初读课文解决了很多问题,轻松一下,来看看字。
出示:
供 暴 猛 涨 裤 惰 稳 俗
交流一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自己可以读一读,再交流一下。
师:这样我们在全班说一说,你觉得这些字哪个字要特别注意一下。
生:裤,容易写成示字旁。
生:伏字。容易写漏一点。
生:暴字。容易把下面的点提写成横撇。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结构的字。
生:上中下。
师:这样老师和大家一上写一下,上中下的字怎样写好。每一部分要扁一点。找一找竖中线横中线在什么位置,这样才能写在中间的位置。
师范写暴字(撇捺要舒展一点。)生书空。
师:还有哪个字。
生:衡字。中间好像一个鱼字,下面是一个大字,最后一笔是点。
师:把捺变成了点,这是什么结构的字。
生:左中右。
师:还能找到这样的字吗?
生:涨。
师:左中右结构的字要写得怎么样?
生:每一部分写得长一些。
师范写衡。
(中间注意紧凑,中间下面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师:还有哪个字需要注意?
生:惰字。下面的月字撇变成竖。
生:洪要注意最后是一点,不要写成撇。
师:看看惰是什么结构的字。
生:左右。
师: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成有什么共同点?
生:左边比较窄一点,
师:右边呢?
生:宽一点。
师:是不是都是这样呢,看看其他的字(出示一些左右结构的字)。来,我们写一下这个惰字。
师范写惰(师:注意左窄右宽,这样左右结构的字我们也写好了)。
师:同学们,今天要写的有特点的字我们写了一下,这样,现在你们挑一些你认为最难的字写一下,一会儿交流一下。
生写字,师指导坐姿。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两位同学的字,你们来评价一下。从大小从位置,或者哪些地方还需要提提建议。
生:第二个字暴字点写成捺。
师:哦,要注意一下。
生:裤没写在正中。
师:没写在中间,看上去好像有点,实际上写得还可以。
生:衡越写越低了。
师:成阶梯啦,注意要写得高一点。
出示第二个。
生:暴字太靠下了。
师:注意扁一点。
师:在课文中都有相关的词语,回去联系一下写一写,相信大家都能写得好。写完字,我们再来深入地读一下课文。这次我想看看大家除了了解搭石的作用等还读懂了什么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放松地读,也可以合作读。开始。
生自由读师指导。
师: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交流一下。
生读课文中的一句俗语。
师:你在这体会到什么,你发现了这句俗语,你对这句话感兴趣。
生:第二自然段我感受到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师:非常好。你从哪感受出来的。
生: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是不是心灵美呀!
生:是。
师:你说说。
生:假如遇上老人……
师:是不是一种心灵的美。同学们还有很多人想说,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一排搭石连起了乡亲们的情感。
师:为什么呢,你很会提问。同学们,回去以后把你喜欢的句子着重画出来,下节课我们听写一下词语,解决一下大家的问题,这节课就先上到这。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八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21 搭石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是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四、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九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阅读讨论、以读代讲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想象中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本篇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语言朴质,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以及一心为他人的人性美。编选本课的意图一是使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二是使学生学习作者从周边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生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此外,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的,可我们班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长大,她们缺失农村生活的体验,要他们体会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想象人们走搭石、修搭石的情景,体会乡亲们的朴实、善良也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学会“洪、暴、猛”等11个生字,认识“谴、惰、俗”等7生字,正确读写“间隔、懒惰、联结、清波漾漾、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小组合作等各种方式,理解课文,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乡亲们走搭石、修搭石等一系列简单平凡的事件中体会理解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反复诵读法、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学习课文1、3自然段,初步感知搭石以及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课文2、4、5自然段,深入体会理解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并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吗?农村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答)刚刚同学们畅所欲言的说了自己在农村的经历,以及农村给你留下的印象,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农村生活的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农村和你们印象中的农村有什么不一样。
2.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难写、难写的字词。
2、教师引导纠正,一行人的“行”“涨”“间”是多音字,“俩”读“liǎ”,“绰绰”是翘舌音,注意“衡”的笔顺书写。“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
3、交流读后感受:什么叫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搭石的便利,搭石是家乡的风景)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对母语具有一定的敏锐度,所以生字词主要让其同桌以及小组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解决,教师在一些易错的字词上适当指导纠正,做到点面结合。
三、再读课文,感觉风景美
1.引导:同学们都说到了有了搭石行走方便了,那么没有搭石的时候,乡亲们是怎样过河的呢?(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理解体会什么叫“脱鞋挽裤”
(2)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没有搭石的不便和危险:工人出工要脱鞋挽裤,收工要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去要脱鞋挽裤,访友去要脱鞋挽裤,访友回来也要脱鞋挽裤,学生上学去要脱鞋挽裤,放学也要脱鞋挽裤。
(3)不管干什么,只要过这条河,就要脱鞋挽裤,在这一次次的脱鞋挽裤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现在是夏天,脱鞋挽裤没关系,那么进入冬天呢?还能脱鞋挽裤吗?
2.引导:搭石给人们带来如此大的便利,这一排排的搭石在作者心中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走走那搭石,感受一下那美丽的风景。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和搭石有关的风景?你觉得美在哪里?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的学习分为四个层次教学:
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第一层:感受动作美
①通过举例子,想象,出示图片等一系列方式,紧紧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体会理解“协调有序”。
②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朗读这段话,读出协调有序的感觉。
第二层:感受声音美
学生自主发言为什么说人们走搭石的声音会像轻快的音乐(估计学生会从脚步声整齐,人们心情愉悦等方面进行理解)
第三层:感受倒影美
理解体会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出示“绰”的三种解释:宽,不狭窄;富裕;形容姿态柔美,供学生选择,从而加深理解。
第四层:感受心灵美
①读着这样的一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学生想象交流,讨论
③播放人们行走在搭石上的动画,配以音乐,使清波人影两相和的美好画面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要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品悟语言文字才能表现出来,语言不是无情物,通过品悟语言文字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升华情感;通过想象,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场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结: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也通过一行人走搭石感受到了这道风景的亮丽。文中还有许多描写和搭石有关的风景,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这篇课文把搭石写的如此美丽,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且积累你认为美的句子和词语。
(3)最后,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体会,再次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十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教材分析:《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能通过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在读、找、画、议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三)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针对上面的目标,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案。
二、依据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生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法: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上着重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更不宜分段训练,层层分析。那样反而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来整体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找、画、议”法、“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
四、教学基本流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家乡的搭石在作者心目中如珍珠般闪闪发光的美。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什么是搭石?在作者刘章的心里,搭石,却是他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搭石”,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不太熟知的词,以“什么是搭石?”复习导入,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这就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精读语段,自读自悟。以“美”领路,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一根主线,带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体验文中美好的情感,交流研讨,感悟家乡人美丽的心灵。以一个具有发散性的问题,通领整节课的教学,既让学生有线可寻,也便于教师的调控,给人以整体美。学生在阅读、自学、研讨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将课堂教学的氛围牢牢控制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下。另外给予了学生极大的空间,以学生汇报的思路带动课堂教学,不但体现了教师把握教材,控制学生的功底,更体现的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地位的肯定。所以,课堂上,学生纵横于文章之中,品词析句,畅谈感受,陶醉在家乡那流动着浓浓乡情的小溪里。不断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画龙点睛,烘托情感。达到了学生、老师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
1品读第3自然段,抓住重点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通过读—谈感受—想象说话: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场景?—再通过指名读,加动作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感悟乡亲们走搭石的那种无比愉悦的心境,真是一幅如诗如画的风景。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
2我让学生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意思。我是这样教学的(出示图片一)先让学生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出示图片二)同学们请看,这队小学生要去参加课外活动。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搭石上,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你抬起脚来,我——生:紧跟上去。大家就这样,你抬起脚来,我紧跟上去。我抬起脚来,他紧跟上去。声音踏踏,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出示图片三)家乡的人上工、下工了,他们也排成整齐的一行人走在搭石上,他们既不抢路,也不突然止步,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一切都是那么协调有序。这一切没有人指挥,但分明是有什么在指挥着他们。你知道是什么吗?有的学生说:“是他们的心在指挥他们”。对就是因为他们人人有一颗美好的心,人人心里想着他人。这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心在指挥着他们协调有序地走搭石。正是这颗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心,这份时刻关爱他人的情,使得这样的普普通通的景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人人有一颗美好的心,人人心里想着他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交流感悟,悟情悟法。以读带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情感丰富的过度语,带到了那个淳朴的山村,充满关爱的父老乡亲面前。在老人一节,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老人可贵之处,我及时引导“透过句子,(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一句句貌似平凡,情在深处的话语,调动了学生读的欲望,说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不但畅谈感受,而且真心体验,读来自然亲切,在情感上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使学生不但在说中训练了理解,在读中培养了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1因此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体会乡亲们早早搭石,特别是上了点岁数的人毫无怨言,埋头修搭石的可敬精神。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2(投影出示:老人摆放搭石的图片)这是家乡的老人在精心地调整搭石,你们看他们是多么仔细,多么耐心啊!放好了,还要亲自上去踩一踩,试一试,直到完全满意了才肯离去。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又让学生从“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与“生活”相连,拓展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品读第4自然段,拓展想象. ,书上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情景。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通过三次品读,三次感悟,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平台上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得到了阅读的精神洗礼。)以读代讲,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感情朗读,理解升华,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通过富有激情的过度“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又将学生从刘章的家乡带到了学生的身边,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演变成对身边人、事的思考。于是,也有了美是( ),它表现在( )。美是( ),它表现在( )。
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
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
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美是妈妈的微笑;美是老师的汗珠。
“美是爱护老人,它表现在帮奶奶提东西。
“美是勤劳,它表现在帮妈妈干活。”:
“美是团结,它表现在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
“美是勤奋,它表现在认真完成作业”。
“美是整洁,它表现在——一本本整齐的作业本上。”
等等发自肺腑,来自四年级学生的经典的话语。到这里,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也真正得到了他们应该在语文课上应该得到的东西。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
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刘章也说:生活是泥,我是树,生活是水,我是鱼。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中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请你带上一双慧眼再去找一找,并用笔记录下来吧》。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
(六)课堂延伸,深化提高
最后,伴着“爱的奉献”的乐曲,师生共同走搭石离开课堂,更给人以“曲已尽,意未终”的感觉。课堂教学在学生踏着搭石离去中结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七)板书设计: 21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摆 让 背 走
协调有序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常规课堂布置。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⒉生据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⒈讨论商定自学方法。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深入局部,探究体验
该环节是本课时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有效引导,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环节将采用朗读、默读、圈划、思考、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读内容预设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顺序将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视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研读重点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引导学会抓住“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关联词语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学会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2.生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研读重点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学生朗读本段,找出最能体现画面美的词语。
2.指导学生发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引导体会画面的美。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体会和谐相处,互相照顾的纯朴乡情。
4.生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研读重点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引导探究,怎样才能读好本段?
2.生通过默读思考,同伴交流所得,学会抓住“总会、总要”、“理所当然”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互相礼让,敬重老人的传统美德。
3.生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搭石”,从而走进淳朴的民情,感受美好的民风。】
(四)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指导联系课题,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搭石”的更深层次理解。
2.朗读升华。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升华情感,感悟普通“搭石”中所蕴含着的崇高的人性美,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视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内或课外完成
2.抄写生字、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恰当的练习,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反思:《搭石》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寻找文章的美”、“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样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我本着采用自读想象画面,自悟体会情感、把教学重点放在体味“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美”,我回味自己的教学,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虽然在教学设计时自己尽量考虑周全,但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语言不够自然流畅,学生谈体会时引导不够到位,还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美多多交流,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另外,还犯了一个教学生涯一来最低级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一行人”的“行”读错音,这充分说明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视野也不够开阔,外出听课的学习机会太少,今后应多向他人学习,补己之短,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十二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表演等语文训练手段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并且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
《搭石》课件,配乐磁带。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在这样一座美丽的小村子,搭石构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了人们许多美的享受,这种美,有看得见的,也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2~5自然段,结合重点的词句去感受体会作者为我们展现出的美,从而把文章读得更好。
1、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打开书,快速地浏览,用铅笔画一画“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美”。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 目的:
① 通过学生找到重点词句“无论、只要、一定、再在、直到”感受到家乡人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负责任的美好品质。“早早地、唯独”可以看出家乡人很勤劳;
② 读的指导──对于能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要重读。
⑵ 同学们找到这一句话,屏幕出示此段落,找同学读一遍。
同学们都找的是这一句话,我们先来读一读。
⑶ 学生谈感受:
教师把谈过的词语区别颜色。
教师点评的语言:我看到了这样一位负责任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⑷ 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眼前出现了一位善良、勤劳、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有没有同学通过读把老人形象再现出来?注意你们做找到的重点词。
⑸ 同学练读。
(自己在下面读。)
⑹ 指读。
⑺ 这一自然段,除了这一句话,还有其他的词语能感受到美吗?──“早早、地、唯独”──勤劳,这也是一种美。
过渡:(板书──调整搭石)调整搭石,让我们看到了家乡老人的善良,纯朴、勤劳、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情。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 目的:
① 体会词语“协调有序”感受家乡人们之间和谐之美。
② 想象“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什么样的画面,画里都有什么,帮助学生更好地读,并且训练学生语言能力。
③ 配乐读出美感。
⑵ “协调有序”怎样的协调有序?象事先排练好了一样,是不是排练好了?(不是)可以看出,人们之间的和谐、有序。──和谐之美。板书──协调有序。
⑶ 为什么要这样“协调有序”呢?──因为走搭石的时候要“急走搭石慢过桥”。
⑷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工,一抹夕阳,照在河边的小溪,溪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着一缕一缕的光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附和着踏踏脚尖点搭石的声音。
⑸ 练读。
⑹ 配乐,读出美感。
过渡:(板书──协调有序)家乡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画面,实实在在“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4、学习第4自然段:
⑴ 目的:
① 两个情景描写可以看出家乡人礼貌谦让的良好品质。
② 理解“理所当然”把谦让和尊老作为了一种习惯。
③ 表演情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⑵ 学生找美,谈感受:
谦让这也是一种美,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
⑶ 学生找“理所当然”:
把“这”这指“互相谦让,背老人过河”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在我的家乡随处可见,很自然,看来在那里礼貌谦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⑷ 演一演:
文中有两个情景,我们来演一演,演的时候要抓住文中提示的词语,把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演出来,可以合理地加上自己的想象演哪一组都可以。
屏幕出示两组情景:
① 两个人面对面走到溪边……(在这里注意“招手示意”)
② 在溪边遇上老人……(在这里注意“伏下身子”)
⑸ 学生点评:
过渡:演得好不好?在我的家乡这种情景随处可见,谦虚礼让(板书)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所当然的事,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⑹ 读第4自然段:
过渡: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每一块上面都刻着乡亲们美好的心灵,每当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心中就会涌动着一种情感……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⑴ 齐读第5自然段。
⑵ 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谈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⑶ 让我们包含深情地再来读一遍: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你们还有问题吗?
6、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
作者选取了家乡中最平凡、最常见的事情。但是我们学过以后,却感到这平凡中透着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回味。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而这些美就存在于一些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
正如一位名人说的一样: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我们要善于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相互的关爱,这样当我们把这种情感倾注于笔端的时候才会写出如作者这样值得咀嚼回味的文章。但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走向生活的时候,生命才会更有意义,人生才会更加美丽。
课后老师留一个小练笔──(幻灯片出示)
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搭石课堂实录王崧舟篇十三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文简说: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