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汇总(17篇)

2023年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19:26:39
2023年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汇总(17篇)
时间:2023-04-03 19:26:39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一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二

教学内容:《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下课”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刚才,这位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谁能再来补充?……那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板书:神态:惨白 哽住     语言:法兰西万岁      动作:使出 *着)

⑵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

⑶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思考: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现在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刚才,同学们讨论很积极,发言也很踊跃。大体上已经把要点说出来了,只不过语言组织方面有点欠缺。现在,老师进行小结:“脸色惨白”是因为教堂的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内心无比悲痛。因为悲痛,所以说话哽往了。还有韩麦尔先生用一连串有力的动作,写出“法兰西万岁”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失去国语后,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他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板书:爱祖国   恨敌人)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依次打出课件)

1、神态方面:①“脸色惨白”②“哽住”

【组织形式: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对了是因为悲痛。“所以我们只要以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色惨白”即可。请几位同学试表演一下。(刚才,前几位同学演得不够自然,后几位同学演得很自然,很有感染力。)那么,“哽住”该如何表演呢?刚才,有位同学说到:用平常被哽住神情来表演,说得很好,那位同学你来试来表演“被哽住”的神情……这位同学表演得很好,同学们想一想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哽住”……对了,要带着着无比悲痛的感情去演,现在再请那位同学来演一下……演得很形象,很逼真。韩麦尔先生就是这种神情】

2、语言方面:①“我的朋友啊,我——我——”②“法兰西万岁!”③“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对了,悲痛)同学们再注意看一下第二句“法兰西万岁!”,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还有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对了,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现在,请几位同学试朗读这几句话。……(同学们,感情方面把握得很到位,只是语气上有所欠缺。)现在,

同学们听录音磁带朗读,注意录音磁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接下来,同学们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也可以自行设计朗读。对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对朗读很好的加以肯定。】

2、    动作方面:①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②他呆在

那儿,头*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现在,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他朗读小黑板上的内容,我来表演。……刚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表演的时候,加了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是什么?……(对了,就是写字时,“手在微微的颤抖”和“粉笔被折断好几次”)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对了,为了更能突出韩麦尔先生无比悲痛的心情)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同学朗读,另外一个同学根据朗读进行表演。同学们可以模仿老师的表演,也可以自行设计表演。】

4、这部分除了写韩麦尔先生之外,还写了小弗郎士,那么小弗郎士该如何演呢?此时,他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可见他很理解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我们只要让小弗郎士用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即可。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现在,叫几个男生把韩麦尔先生整个过程试表演一下,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充当韩麦尔先生角色;另外选三个学生分别充当小弗郎士、敲钟手、吹号手的角色;剩下的同学充当“最后一课”的学生,配合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同时读出这一句话的内容。)

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这四位同学上台为我们表演, 

刚才这四位同学演得相当棒,我们再以热烈的掌声,为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表示感谢。

三、拓展性学习

过渡:刚才,同学们演得很好,把韩麦尔先生无比悲痛的心情,表演得淋漓尽致。韩麦尔先生似乎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没有说出来,同学们请看“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会想对学生说些什么话呢?请同学们把它补充出来。可以是课文里面的内容,也可以自己想像进行补充。

【明确: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踊跃,从你们回答的内容当中,我可以归纳出大体上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四、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板书设计

10、最后一课

都德

神态:惨白 哽住

下课 ———韩麦尔先生     动作:使出 *着         爱祖国  恨敌人

语言:法兰西万岁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三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奥战争后,法普矛盾加深。

课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

三、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

四、介绍小说常识 : 

a、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五、1、看题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

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3、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4、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诧异---难过---懊悔-----依恋----热爱

六、课文情节

1、“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1-6)开

2我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7-23)发展

3、下课时韩麦尔先生悲壮、不屈的精神。(24-29)高潮和结局

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天气”“画眉”风和日丽

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幼稚、不懂事的心态。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设置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埋下伏笔。

5、从全文看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人?

六、课文研读

1、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老师却很温和地教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

此外阅读:

1、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

2、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3、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

4、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5、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四

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但需要主要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理念

1.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长文短教”。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可学点、可教点很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教学设计时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

2.读写相联,以读促写。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本文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三种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

1.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切入,抓住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贯穿对文章语言、情感的体味。

2.从学生的欣赏点切入,根据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到的欣赏点,分别从叙述角度、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3.教师在课外选一篇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实施

一、 导入  新课

以爱国为话题引入新课。

二、 查预习

1 给生字词标上拼音

2 畅谈阅读感受

3 朗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a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表现怎样?

讨论并归纳:

a.对背不出分词用法,心里挺难受。

b.小弗郎士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c.每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有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都不分心。

d.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念书声,又想笑,又难过。

e.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b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a.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b.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的心理活动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五、课外比较阅读

最后一课(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免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上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吸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思考:

1. 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本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 谈谈两文的异同。

作者邮箱: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小说的特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1、3

三、教学用时:3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六、教学步骤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导入  新课

由神州5号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告诉学生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jù    踱duó    挟jiā    皱zhòu    督dū    叟sǒu    摊tān    

旷kuàng 懊ào     隶lì    钥yào     匙shi   哽gěng   赚zhuàn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介绍小说常识

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

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⑵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⑶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内容分析

⑴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

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⑵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⑶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二)

—(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最后一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感情发生变化:由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也热爱学习;

三(24-末)宣布下课(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⑷分析第一部分:学生齐声朗读并在文中划出有关环境的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

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⑸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练习一)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      ——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       骂        ——         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                              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                                  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5、作业 布置

尝试完成课后练习三。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请学生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2、阅读前10段 

⑴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幼稚的性格,但他还能管住

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表明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

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但内心爱憎分明,

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

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

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

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压抑的感觉。

⑵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

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

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

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

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

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⑶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

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的,现在对再也不能学

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而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

忘了,对老师充满同情、理解、尊敬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

起来,用“这些坏家伙”来称呼他们。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

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同情、理解、尊敬,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的爱

国意识正在成长。

⑷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

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

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

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他不会,感到难受,

说明他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

心教,因而能听懂。

⑸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同情、理解、尊敬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

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

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

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⑹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①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②受到老师的影响;

③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3、作业 布置

①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②尝试从语言、衣着、神态、动作等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总结全文。

1、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2、分析:

⑴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更是一位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学生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韩麦尔先生穿着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用以表现他对将要失

去国土的敬意。

⑵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

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

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⑶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第19段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

很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

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十分负责。

⑷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

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

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⑸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

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洛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

情。

⑹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

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号

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两者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的民族语言、祖国的

语言告别,这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我”从

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

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我”

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

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

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⑺“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即语音的延长。从

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到来了,

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

地包容这一切。

⑻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

人的恨。

⑼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

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

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

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⑽“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

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

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3、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

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

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七、全文总结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朗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板书

(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宣布下课(高潮、结局)

认真上课(发展)

情  节:

上学路上(开端)

线  索:“我”的见闻感受 

小弗朗士

(心理描写)

贪  玩

怕老师

幼  稚

热爱法语

理解、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感到

诧异

态度:和蔼、严肃

自责:教学的不足

讲课:精心设计

生动感人

脸色:惨白

语言:哽咽

行为:书写“法

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

(语言、衣着、神态、动作)

衣着:庄重

语言:柔和

严肃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六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评析]

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

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 ,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七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 导入课文。

2、  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  学习生字。

4、  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  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  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  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八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情节,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以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沉重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1.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2.普法战争:(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是作者在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二年,1873年写的。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篡夺可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而当时普鲁士首相仳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这是一场掠夺性的战争。但在战争发生后不到两个月,9月,法军色当一役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巴黎,那破仑三世被俘。法国政府实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二、感知课文

(一)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请同学说说韩麦尔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想象。

明确:韩麦尔老师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4.再说说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明确: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他在小说中是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二)、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

可从下表看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2.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

讨论:从小弗朗士的表现,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什么?

明确:(贪玩:不想上学;幼稚: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没有意识到侵略军占领了阿尔萨斯。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说明有辨别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平常的情况,有哪些呢?

明确:(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静静的;②老师的态度很温和让他快坐好;③老师的穿戴比平时郑重;④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⑤教室后边坐着好多镇上的人。)

4.上课之中,主要分析韩麦尔老师的表现和他对小弗郎士的影响。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再把这一层细分几个小层次进行研读:

(1)老师宣布上课,提出希望。①韩麦尔老师说话又柔和又严肃,心情是沉重的。②小弗郎士万分难过。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内容是不许法国人学习法语。他理解了教室里的异常气氛,理解了老师的心情。

(2)老师上法语课。韩麦尔老师叫小弗郎士背书,小弗郎士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韩麦尔老师从学习法语和热爱祖国的关系上指出学不好法语的不幸,同时责备了家长,更责备了自己。又用十分形象、贴切的语言赞美了法国语言及学好法语和摆脱奴役的关系。对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丧失了自由,犹如关进监狱;记住本民族语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语言把人民组织起来反抗侵略者,法语就像一根团结敌占区人民的纽带,韩麦尔老师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听懂了。

(3)老师上习字课。韩麦尔老师精心设计了习字的字帖,使学生产生联想: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小弗郎士很聪明,不仅理解了学习法语,掌握法文书写的重要,还对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让法国孩子学德语,产生了反感(“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韩麦尔老师对旧地的留恋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觉并加以理解。

(4)老师上历史课又给初级班上语言课。老师非常珍惜、留恋着最后一课。不仅影响了小弗郎士也影响了赫叟老头和初级班的孩子,使小弗郎士对这感人的最后一课永远忘不了!

5.宣布下课。(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因为情节发展到高潮戛然而止。)

着重描写韩麦尔老师动作、表情、语言。

他听到教堂的钟声,意味着这最后一课的结束,他将离开40年来他苦心经营的学校和他熟悉的孩子、村民。他怀着留恋、遗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复杂心情,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凝结了他的爱国深情,表达了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这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

三、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二)、问题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外在装束、他的语言、他的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伟大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这一番话,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

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四、总结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通过这最后一课,体现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课后阅读有关都德的资料及其作品。

练习说明

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那么,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伟大语言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时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这一番话,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考答案: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九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听读、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默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

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

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

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请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的。(板书作者:都德)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文章思路为何?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

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默读——感悟思想,体验情感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念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默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作业 布置:

用笔勾画出韩麦尔先生的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参看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一、自由朗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有何感受?(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当堂完成

要求: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③不少于300字

3、请学生互相评议习作

三、作业 布置:

再写一次《<最后一课>之后》,要求500字以上,结构完整

【教学后记】

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目标,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预习阶段,学生就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有关作者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对都德的全面了解,使学生能在教学过程 中迸发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导入  阶段,就让学生自己跳读,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第一个教学板块,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听与说。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默读并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使学生必须要说,既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自己来判断情感取向,并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突出了“写”的重要性。作业 中再写一次同题材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反思,并从优秀作文中吸取养分,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根据本教案教学,本人发现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以后,学生更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十

复习目标:

1、 掌握文学常识。

2、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 了解本文结构。

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时间:一课时

过程:

一、 导入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 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三、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 熟悉本课结构

1、 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 第二部分(7—23 )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3、 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另外:①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②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③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 小弗郎士的变化。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②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③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 韩麦尔老师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六、 朗读全文。

板书:

最后一课

1、 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 韩麦尔①外貌②语言③动作神态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十一

快速阅读课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采用感悟的方法,教师提出要求:(1)快速阅读,至少一遍。(2)查出不会读的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3)了解课文主要军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4)将你不懂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5)记下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第三步,互动交流。学生快速阅读完后,通过初步了解,完成以上问题时,有些学生比较困难,因此就采用互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教师不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注意控制时间,这一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认识课文中的人物。

第四步,引导阅读,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结合阅读后的交流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兰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法语课,爱国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感情更强烈。)

2、教师讲述: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阅读小说时,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1)这篇文章,可按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教师板书)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2)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兰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开端:贪玩、幼稚、怕老师

发慌:感到诧异、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高潮和结局:理解尊敬老师

(3)归纳小弗兰士的形象及意义:

a.小弗兰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b.小弗兰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兰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溶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步,合作探究。分析韩迈尔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十二

最后一课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合作文《记一堂生动的课》,要求学习本文写法,紧扣"生动"一词,写出课堂的环境气氛,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同学们听课时的情景。

四、教时安排,三教时。

五、预习:

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查字典,为带点字注拼音:思量 捂耳朵 诧异 哽住 祈祷

4 把预习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写在小纸条上,课前交给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讲读中有机地插入讨论、解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一10)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解①、④、③)。

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要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井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分段方法比较灵活,不必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参前)

三、读讲课文

1.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

教师归纳指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唱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婉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土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

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答后归纳:(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到普鲁土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齐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井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2.读讲(7-10节):

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臾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

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往,值得学习。

四、作业 :

1.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

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 摊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推开 锻炼 观察

安静

3.认真读课文,为11-23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第11-23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

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答案见上一教时教案)

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

1.指名读第11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案: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又……又"联系并列着的两件事,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答案: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2.引入学习第12-16节(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指导朗读第12节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让学生轻声自由读第12-16节,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小结:小弗郎土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提问:-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指出:

(1)第13、15节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独语句)。它们比一般陈述句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情。(举例:"你这个坏蛋!"与"你是个坏蛋!多么灵巧的手啊!"与"这双手很灵巧!"比较。)

(2)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文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

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节。

3.提问引入下一段: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指名读第18、19节。

讨论:

(1)为什么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欺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 串讲第20节:"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这是一种又需要提又顺便带过的写法。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提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小结:这一层里韩麦尔先生责备了人们以及自己以前忽视孩子学习的过错,并说明学好祖国语言的意义。

5.单讲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和"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了。

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教师归纳: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②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提问: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归纳: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致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提问:第22节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中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想象、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提问:初级班学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朗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6 小结:21-23节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11-23节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三、作业 :

1.反复朗读全文,结合"思考练习五"体会本文用词的确切。

2 联系"思考练习题二",有感情地朗读第11-16节。

3.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4 比较下面几句话在说法上有什么不同?

(1)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使他伤心。

(2)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可是我说不上一个字来。

(3)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

个个人专心,教室里安静。

(答案(1)的疑问形式比一般陈述语气强;(2)用"连……也"强调了"一个字";(3)用"那么"表示强调。)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读讲24-29节。

二、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哪些语句表现了教师认真教与学生认真学?小弗郎士过去不爱学习,为什么现在这样认真?

答案:1.认真教学表现在:①教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一下子塞进……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②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个个那么专心……也算是法国字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发抖了。"2.小弗郎士感到了亡国的痛苦,激发了爱国心,懂得了学好祖国语言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之一,而现在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后悔过去没有好好学,就全神贯注十分珍惜这一堂课,恨不得一下子都学进去,所以变得这么认真。"塞"字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二、读讲第24-29节

范读后指出:钟声和号声说明了放学的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用在这里又说明了什么呢?

答案:这说明了大家学得十分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又,"这么"跟上文的"那么"一样,也是起强调作用。)

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答案: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该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指示学生练习读第25、26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归纳答案:这两个字含有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串讲第29节。指出:他写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说出"散学了"三个字,因为这就是宣布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其他一些听课的镇上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碎了!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学生自由练习轻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然后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作表情朗读。

三、讨论主题: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大意)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四、总结写作特点:(如果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只需要作简要的归纳、提示或补充。)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就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 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服装: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

(2)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

(3)动作、表情: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节)。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路上的景物描写:(1)显示了小弗郎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2)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普鲁士占领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发生的。

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五、作业 :

1.说说下列句子中省略号和破折号表示的意思。

(1)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3)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5)"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答案:

(3)(4)两题的破折号都是注释的记号,其余三句中的用法见以上备课。

2.设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3.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4.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答案:

(1)把"就"移到"上气"的前面。(2)"外"改成"后","锻炼"改成"操练"(3)"小黑丝帽"改成"三角帽"。。"(4)"小弗郎士他"都改成"我","韩麦尔先生"改成"他"。(5)全句改成"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附注:如果学生语文基础不牢实,分段就放在总结课文时进行。)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十三

1. 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最后一课》

2. 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二. 学习重点:

1. 熟记这两篇课文的文学常识。

2.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3. 学习《最后一课》中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 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五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介绍作家作品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作此集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2. 词语正音释义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shuài)           缠(chán)络

觅(mì)食   竹筛(shāi )      渊(yuān)博           鼎(dǐng)沸

倜傥(tì tǎng)    书塾(shú)  桑葚(shèn)斑蝥(máo)

臃(yōng)肿           攒(cuán)        敛(liǎn)     秕(bǐ)谷    油蛉(líng) 人迹罕(hǎn)至    叵(pǒ)   

拗(ǎo)      窦(dòu)          厥(jué)       锡箔(xībó)

确凿:确实。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安心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方正:正派。

质朴:朴实,不矫饰。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开了,发出的响声。

倜傥:洒脱,不拘束。

缠络:缠绕联结。

多音字:

攒  3. 重点与难点:

(1)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文章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表面上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实际上作者是将这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那里的生活丰富多彩,无拘无束。三味书屋虽看似枯燥、呆板、压抑,但小伙伴们在一起也可感受另一番乐趣。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乐观的心理。

(2)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碧绿”“紫红”是从色彩角度来描写景物,“高大”“肥胖”能让人想起皂荚树、黄蜂的形体;“长吟”“低唱”“弹琴”“窜”是从动态写景,而“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都是静态的景物;“黄蜂”“蟋蟀”“叫天子”“蜈蚣”“斑蝥”是动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都是植物;这样具体与概括相衬,动植物交杂,动态与静态互补,内容丰富。作者又将这些多彩多姿的景物有条不紊地加以描绘。先由低处写到高处,再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视觉写到听觉,这样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使文章条理清楚。阅读文章时还要注意作者对冬天百草园的描写,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了“雪地捕鸟”一事,用了九个动词生动有层次地写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冬天的百草园同样充满情趣。

(3)课文的第9自然段,是个过渡段,在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文中三个“也许”写出童年的鲁迅的一种猜测心理,表明当时对家人送他进三味书屋的不理解,也流露他当时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两个“ade”则风趣地表达了他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的感情。

第六课《最后一课》

1. 正音释义:

哽(gěng)   赚(zhuàn)钱          踱(duó)步  惩罚(chéng  fá)

祈祷(qí dǎo)     诧(chà)异         钥匙(yào shi)       郝叟(hǎo  sǒu)

挟(xié)着   强(qiǎng)迫          字帖(tiè)

祈祷:信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惊奇。

2. 文常: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他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著名的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他的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3. 重点、难点:

(1)《最后一课》表现人物性格有哪些方法?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中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逐步展示出来的。小说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既交待了时代背景又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文章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地方还有很多,都贯穿了爱国主义这根红线。此外文章还写了韩麦尔先生的外貌,着重写了他的衣着“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重视和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最后一课》怎样描写小弗郎士的?

《最后一课》多次对小弗郎士的心理进行描写,反映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想逃学——约束自己——痛恨侵略者剥夺学法语的权利——懊悔没能好好学法语——专心听讲。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前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尊重老师,这种感情的变化来自韩麦尔先生的教育和影响,也来自小镇上的人们对小弗郎士无声的教育。透过小弗郎士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国人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 重点语句的理解

阅读下列几段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回答问题。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他在上最后一课时也穿戴呢?)

解答:这是对人物的服饰描写(也叫衣着的描写,都属于外貌描写中的一部分)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含义?)

解答:这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性。“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语。

全句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解答:钟声、号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时间到了,从此将和法语告别。“惨白”是内心痛苦的表情,是对失去祖国的巨大悲痛。

小弗郎士完全理解了先生因失去祖国而痛苦的心情。“觉得……高大”是对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崇敬,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举止和表情?)

解答:先生的举止(动作描写)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表情(神态描写)表明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5. 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一是破,二是折。所谓破,就是解释或补充说明。所谓折,就是语意转换递进,跳跃或转折,说话意思中断,引申出有声音延长,副标题的前后等。

例句: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解释说明)

(2)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解释说明)

(3)“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声音延长,话未说完)

(4)“散学了,——你们走吧。”(话题转换)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选出加点字拼音正确的一组(    )

a. 倜傥(dǎng)      惩罚(chéng)          确凿(záo)  菜畦(qí)

b. 踱步(duó)         犀利(xī)         气氛(fèn)        秕谷(bǐ)

c. 桑葚(rèn)          皱边(zhòu)盔甲(kuī)     捕鸟(bǔ)

d. 褪色(tuì)          蝉蜕(tuì)   绣像(xiù)        脑髓(suǐ)

2. 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字,将词语补充完整。

长(yín) (yōu)愁          海(ōu)    

(zhuàn)钱 操(liàn)  懊(huǐ)     

(wǎn)转    皂    (jiá)

3. 用横线划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中改正。

我一纵身垮过板蹬就坐下。我的心稍为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道,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票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    )

4.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释整个词语。

(jiàn)赏 人迹    (hǎn)至

(chà)    (yì) (sù)儒

5. 选出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远看大斗笠像蘑菇,是那么美。

a.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得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b. 我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国旗在飘扬。

6. 选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偶然。

b. 我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c. 我就要和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分别了。

d.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小刚在人声鼎沸地说话。

7. 选出问号使用错误的一项(    )

a.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b.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c.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d.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

8. 《最后一课》开头有一段环境描写,写了天气、画眉、草地以及普鲁士士兵的活动,还有布告牌,它的作用是(    )

a. 烘托小弗郎士天真活泼的性格,表明他贪玩。

b. 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c. 为下文小弗郎士没好好学习,旷课做铺垫。

d. 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沉闷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暗示国土已被侵略,为下文做铺垫。

9.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课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说明郝叟老头认识到没文化的危害,不顾年老体弱,要从头学起。

b. 表明镇上的人们在国土沦亡之际,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热情的崇敬。

c. 表明镇上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d. 是为了给小弗郎士做个榜样,教育他要好好学习。

10. 关于作家作品联系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b. 《最后一课》——都德——德国

c. 《我的老师》——魏巍——当代作家

d. 《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当代女作家

二.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百草园、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场所,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快乐生活的心理。(    )

2. 作者在文章中所写的关于美女蛇的传说、雪后捕鸟和寻蝉蜕都是为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

3.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说明三味书屋的老先生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对学生教育方面的开明思想。(    )

4. “我用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句话中“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作者在这里活用贬义词,表现出一个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

三.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

a.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钥匙。”

b.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这两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写韩麦尔先生(    )

① 外貌    ② 动作   ③ 语言   ④ 心理   ⑤ 神态

2. 填出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韩麦尔先生把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喻作      ,把       喻作“钥匙”。

3. b段的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      的信念,又表现了他对国土被侵占       的心情。

4.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    )

① 揭露侵略者的罪行。

② 表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 表现小弗郎士感情变化。

④ 表现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教书育人的崇高品格。

5. 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愤激动作的句子           ,描写韩麦尔先生木然动作的句子   

6. 这个语段集中对韩麦尔先生的         、         、         进行了描写。

7. 这段集中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     。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 不必说(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 括号里依次应填写的词语是(    )

a. 碧绿    深蓝    乖巧    敏捷

b. 深蓝    紫红    臃肿    灵活

c. 紫红    碧绿    肥大    轻快

d. 碧绿    紫红    肥胖    轻捷

2. 第②句中“单是”的作用是(    )

a. 表示仅仅泥墙根一带有无限的趣味,其他的地方都没有。

b. 突出泥墙根一带有无限趣味,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c. 符合儿童心理,他们只对泥墙根一带感兴趣,因为那里有吃了可以成仙的何首乌。

d. 说明泥墙根一带最安全,是玩耍的好地方。

3. 本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和         。

4. 本段文字中叙述了四件趣事,请依次进行概括是哪四件。

①       ②       

③       ④       

5. 本段描写中,作者视野开阔,涉及广泛。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整体写得概括,局部写得详细。

b. 整体是由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由动物写到植物。

c.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物。

d.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长句是在说“单是”之前所写的景物是作者所不感兴趣的,“单是”之后所写到的景物才是作者所喜欢的。

【试题答案】

一. 1. d

2. 吟;忧;鸥;赚;练;悔;宛;荚

3. 垮——跨;蹬——凳;道——到;票——漂;绉——皱

4. 鉴;罕;诧、异;宿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诧异:惊奇。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5. a    6. d    7. c    8. d    9. c    10. b

二. 1. √    2. √   3. √    4. √

三.

(一)

1. ③②⑤    2. 打开监狱大门的;监狱大门;法语    3. 法国必胜;悲愤    4. ②

5. 他转身朝着黑板……写了两个大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6. 语言、动作、神态

7. 爱国主义精神

(二)

1. d    2. b

3. 记叙;描写

4. ① 找蜈蚣   ② 按斑蝥   ③ 拔何首乌   ④ 摘覆盆子

5. d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十四

任课老师:格致中学 高润华

班级:初一(1)班

(预备铃后,师、生齐背:《宿五松下荀媪家》、《渡荆门送别》。)

(上课铃响)

师:我们前一阶段呢,读了几篇外国的短篇小说──我们读了小林多喜二的《母亲》,我们又读了契诃夫的《凡卡》。

现大在家的把课文打开来,今天要学习法国的短篇小说──都德写的《最后一课》,(板书:最后一课)我们昨天听了一遍录音,今天我们早读又读了一遍。现在我们看看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而是最后的一课呢?

现在我简单地把当时的背景介绍一下。(挂中学地理教学挂图《法国》)《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反映1870到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情况。(板书:1870—1871普法战争)我们看看注解,关于“普鲁士──”看看注解(4)。哪个同学把注解(4)读一下看?(学生举手)好,。

生(1):“(普鲁士)当时德意志境内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它在普法战争(1870—1871)中战胜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教师指地图上的法国、德国)

师:好,那么我们知道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在普法战争中,起先呢,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就出兵向普鲁士挑战,结果呢,普鲁士军队已经有了准备了,所以他去打的时侯,非但没有把人家打败,相反呢,人家把他打败了。结果就把阿尔萨斯,还有洛林东部两个地方作为割地,割给了普鲁士。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现在,我们同学已经知道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人物、情节,是比较集中的。那么按照地点来分,大概分几段?怎么分法呢?(学生举手)说。

生(2):分为两个部分。

师:分为两个部分。

生(2):第一个部分:小弗郎士在校外。

师:嗯,在校外。

生(2):第二个部分:小弗郎士来到学校。

师:那么你说说,第一个部分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2):第一节,“那天早晨上学”到“静一点,静一点……”。

师:到“静一点,静一点……”。坐下。(学生举手)说

生(3):第一节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师:“……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对不对?──这个时候还在路上呐。(板书:一、路上)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然后呢写到什么?在教室。(板书:二、教室)这是很集中的──两个地方。在教室里呢,就上这最后一课。

那么,现在,我们再看看这最后一课,大致写哪些内容呢?一跑进去的时侯,小弗郎士感到教室里的气氛是不平常的──教室里的气氛不平常,到哪里啊?(学生举手)说。

生(4):到“书上横放着他……”

师:响一点嘛。

生(4):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师:“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对吧?──做个记号。说明教室里的气氛。(边讲边板书:1.教室里的气氛)──教室里的气氛。接着,老师宣布了这是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呢就想得很多。这个到哪里呢?──到哪里?(学生举手)好,。

生(5):“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师:对的。145页“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对不对?所以,老师宣布这是最后一课了。(板书:2.老师宣布“最后一课”)做做记号呀!好,接下去,上课了。首先他们上的什么内容的课呢?语法课。那么到哪里?(学生举手)说。

生(6):“一下子塞进……”

师:响一点。

生(6):“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师:“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对吧?对的。上语法。(板书:3.上语法)同学们看看,上语法以后还上什么呢?──上什么呢?(学生举手)好,说。

生(7):上习字。

师:上习字课,──习字课到什么地方?

生(7):到“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师:嗯,好,坐下。“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板书:4.上习字)好,我们再看看,上了习字课以后,还上什么呢?──这里写了,看看还上什么?(学生举手)说。

生(8):上历史。

师:上历史。还有呢?

生(8):拼音。

师:上拼音。──上历史、拼音。(板书:5.上历史、拼音)好,最后一部分是什么?──这堂课上完了,老师宣布什么?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板书:6.老师宣布散学)

通过听录音,又读了一遍以后,我们对它内容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同学们,当自己的国土已经被割给别的国家,而在自己的国土上学习的同学、教书的老师,再也不能教和学自己的语言了,他们的心情是很悲痛的,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就更加热爱了。所以,这篇文章呢,通过两个人──大家一起说,老师叫什么名字?

生(集体):韩麦尔。

师:学生叫什么名字啊?

生(集体):小弗郎士。

师:小弗郎士。──通过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这两个人物集中反映了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

噢,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我们先看第一段,每个同学自己读一遍,读出声音来。

(学生各自低声朗读。)

一面读,一面划划看,小弗郎士有哪些行动?(学生继续低声朗读,约二分钟后,陆续举手,示意读毕)好──好──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

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读的时侯同学们注意:到底在这里──小弗郎士有哪些行动和心理活动?你感到这孩子是怎样一个孩子?想想看。“那天早晨上学……”预备──读。

(师、生齐读第一至第六小节:“那天早晨上学,……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好,现在我们思考一下,我们读了一遍以后,大家想一想,开始出现的这个小弗郎士,你觉得怎么样?想想看,这个孩子是怎么样的一个孩子?(学生举手),你说。

生(9):非常贪玩。

师:嗯,非常贪玩的孩子,好。是不是还有补充?(学生举手)好,你说说看。

生(10):不爱学习。

师:嗯,不爱学习的孩子。嗯,还有吗?(学生举手)好,说。

生(11):经常不去上学。

师:噢,经常不去上学的孩子。嗯,还有吗?(学生举手)好,说。

生(12):自己能管得住自己的孩子。

师:噢,自己能管住自己的孩子。还有没有?刚刚四个同学都讲了自己的看法。那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看,你们这些看法一定是从课文中间来的喽。是哦?刚刚有同学说,小弗郎士是一个很贪玩的孩子──从哪些地方反映出来,这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呢?(学生举手)说。

生(13):“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还有吗?说明他很贪玩。还有吗?想想看。(学生举手)。

生(14):“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师:噢,“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嗳,说明他贪玩。那么,刚刚[指生(11)]说,经常不去上学,你们同不同意啊?反映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学生举手)说。

生(15):“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地去玩玩吧。”还有,铁匠华希特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学生轻笑声,并有议论)

师:嗯,你们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你们来发表看法。(学生举手)说。到底是不是经常不去上学的?

生(16):上学经常迟到。

师:噢,上学经常迟到。[指生(15)]你讲得不够确切,上学是上学的,但是经常迟到。对不对?同不们看看,这一节,他去的时间是早,还是迟到了?你们从哪里看得出来?(学生举手)说。

生(17):去得很晚。

师:去得很晚。对了。这天上学,他去得很晚的。(板书:上学:很晚)铁匠华希特就给他开玩笑:你“总是挺早的!”这是反话,说明他是一直很晚去的对吧?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有的同学说,他平时不用功,不爱学习。刚刚[指生(10)讲得很好。什么地方看出他不用功呢?──我们的小弗郎士是不用功的。(学生举手)说。

生(18):“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师:“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韩麦尔先生今天要问什么啊?

生(部分):分词。

师:问分词,对了。他功课没准备好。分词,是法文里动词的一种变化形式。注解里有。(边讲边板书:分词: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是哦?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好,同学们再看看,贪玩、不用功,这是他的一个方面。不过,另一方面,现在自己的国土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我们的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找找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家乡,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了,我们的主人公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学生举手)说。

生(19):“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师:“有趣多了”。噢,(学生举手)你说。

生(20):“我走过镇公所的时侯,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师:噢。(学生举手)还有补充,把书拿在手里。

生(21):“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师:找出来的句子是说明什么呢?小弗郎士是怎么样一个学生呢?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还认为这很有趣。对不对?布告牌上有坏消息,他在想:“又出了什么事啦!”他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已经被人家占领了。你想,这个孩子怎么样?糊涂吧?很糊涂啊!对不对?所以,我们评评看,就是说,一开始的时侯,小弗郎士出现在我们面前呢是一个贪玩、不用功,而且是一个糊涂的孩子。是不是?见那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他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边讲边板书:普鲁士兵操练:有趣)而且还认为是有趣多了。因此,一开始的时侯,在上学的路上,他所听到的、他所看到的、他所想到的,集中地告诉我们:小弗郎士呢是个不用功的、贪玩的,而且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好,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看,开始一出现小弗郎士,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说明他是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不用功的孩子?(稍停)想一想:一开始怎样描写他是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而且是不用功的孩子?用第三人称说一说看。(学生举手)说。

生(22):他上学去得很晚,功课没有准备好,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感到很有趣,这就说明他是一个不懂事的、学习不用功的、很贪玩的孩子。

师:嗯,好的。谁再来说?(学生举手)说。

生(23):这个小弗郎士那天上学去得很晚。他功课也没准备好,分词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起先,他不准备上学了。他听到画眉鸟在叫,他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他想这一切比分词要有趣多了。布告牌上贴出的是什么坏消息,他也不去看,只是心里在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充分说明了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糊涂、不用功的小孩。

师:嗯,好的。现在我们看看这样一个贪玩的、不用功的、不懂事的孩子,但是他毕竟还能管住自己,这一点还是好的。他没有逃学,今天,还是去的,而且去的时候呢,还是上气不接下气地赶着去的,急忙地跑去的。你们看:一到了教室里呀,气氛和往常不一样!哪个同学来读读看?(学生举手)好,。

生(24):(朗读第七小节)“平常日子,……‘静一点,静一点……’”。

师:嗯,坐下。哪个同学接下去再念?(学生举手)好,。

生(25):(朗读第八节)“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师:嗯,好的。哪个同学再接下去读?(学生举手)。

生(26):(朗读第九小节)“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师:嗯,坐下。哪个同学再接下去读?(学生举手)。

生(27):(朗读第十小节)“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

师:再读这一句。

生:(27)(继续朗读第十小节)“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书上横放他那副大眼镜。”

师:嗯,好。坐下。同学们看看,整个教室的气氛──书里有哪几句话?把它划下来。整个教室的气氛,是怎么样的气氛啦?(学生举手)好,说。

生(28):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师:对了,都划下来。今天教室的气氛,是不平常的,是严肃的。那么我们看看,小弗郎士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结论呢?现在我们自己出声地读一下,有哪几个方面得出结论今天是不平常、是严肃的气氛,归纳起来。读出声音来,出声读。

(学生各自朗读,二分钟左右后,陆续举手,示意读毕。)

好的。好──好──好,没有读完的继续读。(学生陆续举手,示意读毕)好,好的。好──好。我们要学会概括。为什么说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我们齐声再读一遍。想想看:怎么把它分成几个方面──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平常日子,……”准备了!预备──读。

(师、生齐读:“平常日子,……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师:好,同学们看看:为什么说今天的教室里,气氛是不平常的?(边讲边板书:不平常的、严肃)而且是严肃的?──气氛啊是不平常的、严肃的,你从哪几方面知道呢?(学生举手)。

生(29):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一切安安静静的。同学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而且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都很忧愁。

师:嗯,坐下。回答的时侯,××同学[指生(29)]应该开头说,我认为从两个方面──注意这点!一个方面,教室里很安静;还有一个方面,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还有什么?看看,为什么说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呢?(学生举手)好,说。

生(30):一切偏安安静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严肃,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师:嗯,那你觉得是几个方面呢?

生(30):三个方面。

师:三个方面。讲话要明确。有没有同学还有补充的?──有吗?没有了,都同意三方面。那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方面:从教室里安安静静来讲,是不平常的。同学们想想看,本来教室里情况怎样?

生(有些):不安静。

师:不安静。那么安静的反义词是什么?嗳。(学生举手)说。

生(31):喧闹。

师:喧闹,对。同学们把它划下来。本来这教室里呢,“总有一阵喧闹”。划下来。吵闹声音很响──哪些声音使教室喧闹呢?课文讲得很形象。嗳,看看,哪些声音呢?(学生举手) 说。

生(32):“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师:嗯,好。这说明教室很喧闹。开课桌啦,关课桌啦,还有什么呢?大家都在讲话,老师拿着铁戒尺敲着桌子:“静一点,静一点……”,而今天与平时不一样,他用了一个转折副词,划划看。如果说一向安静,他就不要用这个副词了。──究竟用了个什么副词呢?(学生举手)说。

生(33):偏。

师:偏。对了。所以说是不平常了,今天的教室里偏安安静静的,这说明不平常。[板书:(1)安安静静]如果这教室里天天安安静静,那就没有什么不平常了。现在,在我们的教室里,上课时很安静的,我们就不会用偏安安静静。对吧?正因为这个教室过去一向喧闹,而今天偏安安静静的,小弗郎士感觉得哎──今天不平常了!本来,“我”就可以借一阵喧闹这个机会一溜溜进去了,今天可不行了!因此,觉得不平常了。所以说,“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对不对?

第二个方面:[板书:(2)]为什么不平常呢?──从老师穿的衣服来讲,是不平常的。老师穿了什么衣服?大家考虑考虑看。(学生举手)说。

生(34):老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师:嗯,好。今天老师穿上了礼服了──绿色的礼服。大家把这句划下来,而且打了领结了──什么领结呢?皱边的领结打起来了。还有呢?还戴着帽子──是什么帽子?是绣边的小黑帽子,多漂亮啊!不要忘掉这是1870年!这套礼服是老师天天上课都穿的吗?如果天天穿来那也就没什么不平常了。这怎么来理解呢?(学生举手)好,说。

生(35):这套衣帽……

师:把书拿在手上。

生(35):“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师:嗯,对了。只在督学来的时候或发奖的时候,老师才穿戴这套衣帽的。而今天怎么──老师穿这套礼服了?[在板书“(2)”后面,板书:老师穿礼服]老师穿绿色的礼服了,打着皱边的领结了,而且戴上了绣边的小黑丝帽子了。所以说,这个不平常了。

第三个方面:同学们刚刚讲到,什么不平常呢?平时教室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没有人坐。今天什么人来了?(学生举手)。

生(36):“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师:嗯,好。[板书:(3)]同学们划划看。本来一向是空着的,而今天坐着人了。看看:一个空着,一个坐着,不一样。而从坐的人来讲,也很肃静,中间有郝叟老头,有从前的镇长,有从前的邮递员,而且他们脸上的表情个个怎么样?──用的什么词?(学生举手)说。

生(37):“个个看来都很忧愁。”──忧愁。

师:对了,忧愁。好。所以第三方面,从听课的人来讲,[在板书“(3)”后面,板书:听课的人]脸上表情怎样?忧愁。[板书“(3)听课的人”后面,板书:脸上忧愁]听课的人,脸上忧愁。这也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啊。因此,小弗郎士感到今天是不一样,他从一进教室,一直到最后看到听课的人愁容满面啊,最使他吃惊了。对不对?

好,现在同学们想想看,怎么把这些话都组织进去,用自己的话概括地来讲:为什么说今天的教室里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准备一下看,准备一分钟。──为什么说,今天教室里的气氛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注意:讲话要完整,要简明扼要。准备好了的就举手。

(学生各自阅读、思考;接着陆续举手,示意准备完毕。教师巡视、指导。)

好,第一个请讲。胆子大一点。

生(38):因为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很喧闹,今天却安安静静的。老师穿上了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里才穿的礼服。而后面一向空着的座位上,都坐满了镇上的人,他们脸上也都很忧愁。所以,有着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师:什么不平常、严肃的气氛?

生(38):教室里有着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师:嗯,好的。她[指生(38)]今天也勇敢地举手了,而且答出了。好。哪个同学再说说看?说得更好一些。(学生举手)说。

生(39):在平时上课之前,教室里总是吵吵嚷嚷的,开课桌的声音,关课桌的声音,大家把手按着自己的耳朵大声地背书的声音,还有那老师铁的大戒尺在桌子上敲打的声音,他嘴里发出的“静一点,静一点”的声音。可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老师平时只是穿戴着一般的衣帽,可今天却穿上了在督学来视察的时候、发奖的日子才穿的礼服。平时教室后面几排的座位,是一向空着的,可今天却坐着许多镇上的人,这些来听课的人,他们的脸上个个都非常忧愁。──所以说,今天的教室里充满着一种很不平常的气氛,而且是很严肃的气氛。

师:嗯,好的。(学生举手)还有同学想讲,说。

生(40):在过去,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开课桌、关课桌的声音,大声背书的声音,还有韩麦尔先生的大铁戒尺在桌子上敲打的声音,他命令“静一点,静一点”的声音,总是要吵嚷一阵。而今天的教室,为什么偏偏特别安静──安安静静的。我从打开的窗子偷偷地望进去,同学都不声不响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老师在踱来踱去。我想偷偷地溜进教室,现在不行了,只好心慌意乱地鼓起勇气走进去。奇怪的是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是很温和地对我说:快坐好,我们马上要开始上课了。──

师:好,讲得很好。继续讲下去;大家听好他讲的。

生(40):我很快地坐到我的位子上。心跳得好一点了,我立刻发现:我们的老师今天为什么穿了他平时不穿的绿色礼服,平时不打的领结,平时不戴的小黑丝帽子?──

师:嗯,好的。为什么今天的教室特别安安静静?为什么韩麦尔先生今天穿戴了平时不穿戴的衣帽?──继续说。

生(40):使我最惊奇的是:为什么教室后边一向空着的几排位置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为什么──而且为什么这些来听课的人,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看上去这样忧愁?──

师:好。嗯,好的。为什么教室后面坐市面着这些镇上听课的人,而且他们每一个人的脸色如此忧愁?──最后,怎么样?──要总结了。

生(40):所以──所以,今天整个教室里的气氛很不平常、很严肃,使我很诧异。

师:嗯,好的。[指生(40)]讲得好的。他讲得比较完整,比较简明。

故事的情节发展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小弗郎士觉得今天这堂课不同寻常。──为什么说整个教室今天浸沉在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里?听老师说说看:本来啊,在开始上课的时侯,教室里总有一阵子喧闹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或者同学们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韩麦尔先生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说:“静一点,静一点”啦,但是今天教室却安安静静?这是怎么啦?[指板书“(1)安安静静”]小弗郎士感到今天可不平常啊。当他走进教室,看一看老师,哎呀,老师今天穿上了平时不大穿的绿色礼服,[指板书“(2)老师穿礼服”]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子。这又是怎么的啦?小弗郎士也感到今天可不平常啊。他再回头一看哪,这一下使他更加吃惊了,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座位上,却坐了好些镇上的人。他们是些什么人呢?有郝叟老头,有从前的镇长,还有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呢?而且他们脸上个个都非常忧愁。[指板书(3)听课的人,脸上忧愁]这更是怎么的啦?──这三个方面,使小弗郎士感到今天在整个教室里,充满着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噢,故事的情节还要发展下去。──怎样发展下去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今天回家以后的任务是:把课文全看完;然后把小弗郎士的人物提纲编出来。行不行啊?[生(集体):行。](下课铃响)行的。好。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也编过《母亲》的提纲,《凡卡》的提纲。今天编小弗郎士的人物提纲。编写人物提纲,要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行动、外貌来编。把它写在本子上。

现在下课。

板书设计 :

最后一课

1870──1871普法战争

一 路上

二 教室

1.教室的气氛

2.老师宣布“最后一课”

3.上语法

4.上习字

5.上历史、拼音

6.老师宣布散学

上学:很晚

分词: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普鲁士兵操练:有趣

不平常 严肃

(1) 安安静静

(2) 老师穿礼服

(3) 听课的人,脸上忧愁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十五

最后一课测试题

一、为下列红色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踱来踱去 adù   bduó  ()

2、惩罚 achénɡ  bchěnɡ   () 

3、挟着 axié  bjiā           ()

4、字帖 atiē  btiè           ()

5、祈祷 aqí        bqǐ              ()

6、强迫 aqiánɡ   bqiǎnɡ        () 

7、郝叟 ahǎo   bhè             ()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喧哗 喧闹  吵闹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得到。 

2、观察 检查  视察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________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3、严肃 肃静  严厉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_____的气氛。 

4、惊奇 惊异  诧异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__________,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5、后悔 懊悔  懊恼 

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___________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6、责备责怪 谴责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__________自己的地方吗?” 

7、肃静 安安静静  安静  平静  静悄悄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_________的。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_______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他们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_________的教室。 

我的心稍微_______________了一点儿。 

三、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各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⑴ 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⑴ 解释“哽”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给下列动词分类。(只填序号) 

(1)扩大(2)消失 (3)害怕 (4)要求 (5)命令 (6)责备 (7)发展 (8)出现 (9)请求 (10)下去 (11)讨论 (12)剥削 (13)渴望 (14)担心(15)拥护 (16)禁止 (17)是 (18)懊悔(19)有 (20)应该 

1、表示动作、行为: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发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存在、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示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示使令:__________________ 

6、表示能愿:________________ 

7、表示趋问: ________________

8、表示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划出下列句中的动词:

1、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a  3、a  4、b  5、a  6、b  7、a

二、1、喧闹  2、视察 3、严肃  4、诧异  5、懊悔  6、责备  7、安安静静 安静 肃静 静悄悄 平静

三、1、解释说明 2、递进 3、解释说明 

四、1、比喻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因此,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2、⑴ 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⑵ 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⑶ 小弗朗士的联想是他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3、⑴ 声气阻塞。⑵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朗士感到他不仅是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⑶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痛苦。

五、1、(6)(11)(12)(15) 2、(1)(2)(7)3、(8)(19)

4、(3)(13)(14)(18)5、(4)(5)(9)(16)6、(20)7、(10)8、(17) 

六、1、是 传 出来 2、听到想 笑 难过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十六

仓前中学  钟建华

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课文字词,了解课文主题。

表情朗读,感受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

课堂教学采用质疑、讨论、问答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                   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语言,发奋学习。

通过问答讨论,感受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感受课文表现的爱国主义感情。

抓住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来理解课文的主题。

1. 导入  新课:  请朗读下面的诗歌,然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2. 背景介绍

1870年7月,欧洲爆发了普法战争。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定了屈辱的停战协议,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而创作的。

3.     初读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然后谈谈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4.     感受小弗郎士

(一)(1)读一读:找出几个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划一划,有感情地读一读。

(2)写一写:品味已划出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3)谈一谈:把自己的感受在学习小组、班级里交流讨论。

(二) 了解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理解其爱国主义感情。

读了课文后,你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吗?

5.     体验与反思

我们可以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什么有益的东西?你怎样表现对我们祖国的热爱?

6.课后作业 

1.找几句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读一读,写一写感受,谈一谈看法。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提示: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最后一课课本剧剧本篇十七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3.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 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3.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

【教学设想】

1.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2.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2.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3.背景: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4.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③小说要素: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地、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整体感知

1.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怎样的不同?

气氛: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平时――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今天――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师:平时――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

“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今天――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老师却很

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这一部分通过对比渲染了教室不平常的严肃、悲愤气氛。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3.本人主要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4.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1-4、14、17)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1、10、24)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3、12、21)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感情的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5.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衣着、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①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③“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5.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

《最后一课》的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其他分法“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四部分;又如分为“上课前”和“上课时”两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23)写韩麦尔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上课)

第一层(7~10)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

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第17~23段),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无比悲痛的表现。

6.环境描写

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④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三、课堂小结

1.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

2.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他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来表现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这一痛心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

【课后反思】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