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五篇)

最新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0:06:02
最新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五篇)
时间:2024-03-20 20:06:02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篇一

泗阳县科技局

(2010年11月18日)

泗阳是最早引种推广南方型速生杨树新无性系获得成功的县(区)之一,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杨树之乡”称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的总体目标,以科技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大力发展杨树特色产业。目前,杨树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我县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全县现有速生杨树成片林60万亩,杨树年生产量100万立方米,农田林网100多万亩,林木6000多万株,活立木蓄积量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7.8%,居全国平原地区之首。全县意杨深加工企业总数为431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达183户,资产总计19亿元以上,从业人员3万多人。近年来,杨树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区”,2007年被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是全国首批的“平原绿化达标县”和“平原绿化先进县”。2008年,杨树产业被省科技厅列为首批科技特色产业,县木业园区被命名为省级杨树产业园。我们在发展杨树产业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规划引领,政策扶持,统筹推进杨树产业科学发展—1—

首先,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和独有的比较优势,我们以杨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目标,以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四大工程为抓手,制定了《泗阳县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2010-2012)和《泗阳县科技工作三年发展规划纲要》,着力构建杨树种植、深加工和技术研发三大中心。其次,依托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专家团队,根据我县产业发展现状,编制《泗阳县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十二五”期间杨树产业定位、重点项目、主导产品和政策措施等。第三,加大政策扶持。一是搭建行政推动平台。我县引种推广南方型杨树30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杨树产业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为杨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出台扶持政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木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杨树产业的决定》、《关于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工业规模企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明确了发展目标,为杨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大力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我县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杨树节,使更多的人了解泗阳,了解杨树,了解发展南方型杨树对推动我国木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和重要贡献。县政府每年从财政和税收中划拨500—800万元用于城乡绿化造林,每年植树300—500万株,林木资源得到不断丰富。

二、多方合作,科研攻关,着力解决杨树产业技术难题 我们依托高校院所,以科研攻关为核心,集中抓好杨树产业领域内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创新领域,着力解决杨树产业技术难题。一是以科技项目为依托,逐步加大校企合作。积极组织县内木材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项目对接,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2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5项,其中承担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杨树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开展技术合作,承担国家科技部“863”攻关项目《苏北意杨材性欲frp符合结构研究》,与江苏省农林技术学院合作,承担国家林业局“948”攻关项目《杨木变色病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三大项目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20多对,承担科技攻关项目30多项。“人造科技木大径材”、“板式家具工业化生产”和“漆化珍贵薄木贴面胶合板产品开发”等项目均被列入省星火计划项目,“杨木绿色(高档)家具表面装饰技术研究与开发”、“人造板无醛胶研究与开发”、“秸秆无醛家具关键制造技术研究”等项目均被列入省农业攻关项目。二是以院校为依托,全面开展院地合作。我们围绕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积极寻求高校院所与我县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近年来,我县与南京林业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签订《关于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框架协议》和《共建杨木技工利用

技术研究院》,通过一系列协议的签订,进一步推进了产学研合作。三是积极与高层次人才合作,着力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聘请杨树产业方面的资深专家教授为我县科技顾问,并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专家来我县开展木材企业调研活动,现场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企业与技术专家的零距离对接。

三、建立平台,强化服务,推进杨树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为了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推进杨树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建立了四大研发平台。一是建立产品研发平台。以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为切入点,不断加大杨树产品研发力度。联合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签约共建“泗阳杨木加工利用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创新,研制杨木新产品、开发杨木新技术,以提高产品性能、提升产品档次、拓宽产品用途、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建立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推进杨树深加工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杨木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木制品检验检测中心”的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木制品检验检测服务,帮助企业组织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多个,获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20多个。三是建立人才服务平台。我们联合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建立“泗阳木材加工技术服务与推广中心”和“泗阳木材加工产业创新人才服务中心”,将适合我县推广应用的技术成果在“中心”进行展示,将技术人员作

为“团队”编入“中心”人才库。四是建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通过对杨木深加工技术、杨木改性技术、木材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推动木材制品向多功能、高档次方向发展。近年来,我们根据县内木材加工产品小而散,没有区域主导产品的实际,结合我县现有的产业、资源和技术等优势,围绕杨木加工利用,在深入研究杨木精深加工的相关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重点推广“杨木复合地板、科技木和杨木单板层积材”等3种(类)以杨木为主要原材料、市场前景广、适合推广加工的产品,通过三类产品的推广,预计每年新增经济效益10多亿元,带动农民就业达2.5万人。

各位领导,泗阳杨树产业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贯彻此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以求真务实的责任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奋力拼搏,不断开创特色产业发展新局面。

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篇二

泰安市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泰安市科技局

(2011年3月18日)

“十一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中心任务,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线,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有力引领和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十五”末的245.65亿元增长到1397.0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1.81%增长到34.19%,圆满完成了省政府考核目标,涌现出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好、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输变电设备、非金属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2010年8月,山东省尤洛卡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成为深交所创业板的一支新股,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1的典范。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2010年8月,市政府启动实施了技术创新支撑“双千亿”工程,3年内筹集

1.5亿元资金,拉动县市区以及各类金融和投资机构、企业配套投入30亿元以上,实施100个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组建30家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150家企业创新平台,集中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层次,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泰邦生物、诺和诺泰生物等新医药项目,富硕光电等新信息项目,银河光电科技、博达光电晶体材料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项目已成为全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亮点。

(三)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全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03项,获得市科技奖励498项、省科技奖励248项、国家科技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比“十五”期间有明显提高。全市专利申请由“十五”末的810件增长到 6738件,增长了7.31倍;发明专利申请量由“十五”末的181件提高到1899件,增长了9.49倍;到2010年底,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25847件,居全省第6位。山东蓝光软件公司自主研发的三维cad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的“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与软件开发”项目列入2009年“863”计划重点项目;泰安航天特车公司依托航天科技集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司的主导产品重型越野特种汽车被列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的9409工程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增补了省内空白;华鲁锻压机床公司开发了世界最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船用卷板机,列入科技部2010年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山东蓝景膜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渗透气化膜及组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围绕全市工业调整振兴目标,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传统产业中提升出一批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和产品。全市4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泰安华鲁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山东泰开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泰安泰山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属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十一五”期间,全市传统行业取得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如:康平纳研制出“智能化微波烘干机”,实现了纺织行业烘干技术的突破;泰鹏集团研制出“高铁ca砂浆灌注袋用纺粘热轧无纺布”,解决了高速铁路路基减震难题;金山橡胶取得“橡胶粉脱硫工艺”重大突破,解决了废旧橡胶处理二次污染难题;泰山石膏研发了“燃煤大型石膏板线热能梯级利用技术”,实现了能源高效综合利用。

二、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与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也不平衡,特色和聚集效应不够突出。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16万亿元,而我市仅达到1397.04亿元,占全省的4.4%。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85家,我市仅有46家,占全省的3.6%,并且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分布、产业领域都较分散,其中东平县仅有1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平台和载体还不多;市域内拥有的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均是依托山农大建设的。

(三)创新机制还不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鼓励创新的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特别是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仍待继续深化,在落实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方面应加大力度。

(四)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目前,我市缺少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的协调服务机构,难于落实合作过程中的具体事务,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实施缺少必要的中间环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缺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

策,导致驻泰高校科研单位一些好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重要原因。

三、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科技招商引资,切实在引进“大、高、新”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坚持引进项目与引进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相结合,力争做到引进一批关键设备,掌握一批先进技术,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借助外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整合现有技术,推进集成创新,引导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重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大力培植优势产业,通过优势产业的聚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在已经初步形成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予以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

(二)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重点,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一企一校(院、所)等形式,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撑,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863”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等,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三)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创业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尽快吸纳、孵化一批创新创业企业,提升承接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快创业中心公共eda实验室、公共温度计量实验室、公共矿用高低压电器设备检测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拉长服务链条,更好地发挥其孵化功能和服务平台的作用。三是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进法律咨询、会计服务、金融咨询、风险投资、担保服务等中介机构,为孵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支撑服务,创造局部优越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公正规范的法制环境;尽快制订并组织实施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完善创业风险投资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设立驻泰院校专家创业专项资金,鼓励高校教师以拥有的高新技术成果自主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市人才发展规划的部

署和要求,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依托重点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和创新园区,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逐步凝聚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规模大、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鼓励驻泰高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针对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唯论文倾向”,支持高校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成果纳入对教科人员的评价体系中。

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篇三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2010年,亭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半导体光伏、光电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0项,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搭建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载体。2010年,〃〃以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为契机,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着力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集成科技资源,重点抓好伯乐达光伏技术中心、微磁传感器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2010年,围绕led光伏、光电等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产学研重大科技交流交易活动2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与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院所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3个;签订产业技术合作协议书10多项。

二、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2010年,〃〃围绕“建设全市一流光电产业园”-1-的建设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配套先行的思路,着力抓好园区配套服务区的规划建设。光电园区规划核心区4平方公里,外部拓展区7平方公里,结合编制园区城市设计,在园区东南角、飞驰大道南侧规划了约1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区,布局了光电科技体验馆、休闲商业街、展览交易中心、研发中心、科学家工作室、产业学院、中小企业园、酒店接待中心、企业公馆、管理和技术人员公寓、花园式独立办公楼、商务办公区等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和优化创新氛围,服务产业技术创新

2010年,我市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产业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创新工作机制以及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等措施,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大辐增加,创新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光电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00万元,比2007年的500万元增长300%,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二是制定和出台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措施,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近年来,亭湖〃〃为了光电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和出台了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重点引进中科院院士、科学家1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8名,并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半导体研究中心、光电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三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亭湖〃〃把建立和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作为促进区域科技进步的首要工作来抓紧抓

好。成立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一把手抓科技创新”机制,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机制保障。四是依托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区内外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为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篇四

农业发展要强化科技支撑

2011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八连增”,成绩喜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但是,客观深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规划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应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基础薄弱的农业,尤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从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手,切实提高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开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发是前提。深入调研,在摸清各地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各种种植、养殖技术落后的实际问题,加大必要的投入,加强对农业高等院校的支持,大力研究农业基础应用技术,并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从而逐步扭转、改善这一被动局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是基础。要建立高等院校到农村技术合作社的无缝对接模式,完善研究成果的推广体系。在合作社,要建立健全农民免费培训机制,使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让科研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关键。科技元素还应该渗透到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中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性,同时也让农民从赚“辛苦钱”逐步过渡到赚“技术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巩固和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加强科技支撑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

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篇五

关于科技支撑我市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提纲

市政协

一、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

1、理念提升,促进科技创新环境优化

(1)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促进扶持农业科研工作和加强农技推广的政策情况;

(2)各有关部门和县市结合地域实际,研究制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情况;

(3)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情况;

(4)科技宣传与培训采取的多种形式情况。

2、科技提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2)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情况;

(3)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情况。

3、产业提升,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情况;

(2)提升特色产业优势情况;

(3)积极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情况。

4、设施提升,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1)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及标准农田提升工程项目,改良

1农田地力情况;

(2)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发展设施农业情况;

(3)加大农机补贴力度,促进农机化情况;

(4)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生态环境情况。

5、服务提升,创新服务机制

(1)以农民信箱为主要载体,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

(2)以作业服务为主要手段,构建专业服务平台情况;

6、管理提升,保障农业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情况;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3)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情况。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1、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实施科技创新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2、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3、科技要素资源的整合与培养优秀人才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4、抓好当前工作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三、对我市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建议

1、转变发展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保障,推进科技发展方面。

(1)明确工作重点;

(2)争取政策支持,推进项目建设;

(3)科学管理,依法行政。

2、转变服务方式,提升队伍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方面。

(1)加强农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

(2)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合作社;

(3)积极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3、转变生产方式,突出科技创新,全面放大农业比较效益方面。

(1)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培育;

(2)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3)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4、转变工作机制,调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方面。

(1)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设一支懂政策、有技术、会管理、善服务、廉洁高效团结的干部队伍;

(3)实行工作目标考核,对科研和推广成效显著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5、转变经营方式,充分发挥政策、投入、环境对科技的推动作用方面。

(1)强化政策保障。

(2)强化投入保障。

(3)强化社会环境保障。

6、转变组织方式,在科技项目、科技合作等取得新突破方面。

(1)做好科技项目的引进、审批和储备的工作;

(2)做好科技对外合作的工作;

(3)做好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的工作;

(4)做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