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篇一
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公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国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为名的绩优股。然而,我们第一眼看见我们的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点儿像从某个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农民!你看他肤色是那么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精瘦,皱纹是那么的深刻。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篇二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被公认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票”是中国股市唯一的流通股。但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我们的校友,第一印象就是他太普通了,有点像一个从山村出来的农民!你看他肤色那么黑,身体那么瘦,皱纹那么深。
记得有一次,一个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把照片下面“农民丰收后的喜悦”这几个字错配了。虽然这是出版界的小意外,但也说明袁隆平太像农民了。他走在街上,真的属于那种很快就会淹没在人群中的人。
“谈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向母校汇报的题目。这个话题似乎也很常见,没有任何修辞的运用,也没有任何学术上的卖弄。但我们深深知道,这个看似平凡的话题背后,有太多不平凡的。
我们手捧鲜花簇拥着袁隆平,涌向他的演讲厅。我们那么热情,不比追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可能没有完全理解他说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心去领悟大师说的每一句话。
他的第一句开场白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够了,哪怕我们只懂这句话,也够了!从袁隆平身上,我们知道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袁隆平给我们的主要感受,确实够了。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篇三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篇四
在一些人眼里,似乎袁隆平很有钱,但他是一位拿国家俸禄的科学家,每个月的全部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总共4000多元钱的样貌。他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所以,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此外,他还出资捐助过教育事业。
他对于金钱的观点,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他说:“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饭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钱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对钱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
对人生,对金钱,对地位,乃至对家庭,袁隆平悟得很透彻明了,他向来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有一份古道热肠,侠义肝胆,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会尽全力帮忙他人。他是博士生导师,带过许多博士生,其中有一个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生活较困难,有一次,这位学生打电话给他,说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十分同情,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给那个学生寄去了两千块钱。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篇五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以先进对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事迹材料很是头疼的,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袁隆平优秀事迹材料【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昨天下午,妈妈和大姨在讨论袁隆平爷爷逝世的消息,我不知道袁隆平爷爷是谁?于是我问妈妈,妈妈说:“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虽然我们这里不种水稻,也不种旱稻,但对搞农业的科学家就是热爱,农民的心底里感恩于农业科学家的奉献,老一代的人们普遍务实,不慕名利,因为他们挨过饿,知道什么最为重要,除了国家安全便是国家粮食的充足,爷爷那一代人特别的珍惜粮食,珍惜每一粒米。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让我明白成功是要拿汗水和心血交换来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灵感才能做出卓越的成就。相信袁隆平爷爷的故事感动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激励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就让我们这些早晨八点钟的太阳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吧。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以后我们要做到不随便浪费一粒粮食便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袁隆平爷爷,虽隔千里,但祝您一路走好!
1960年罕见的天灾,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终于来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袁隆平获颁“马哈蒂尔科学奖”
袁隆平获颁“马哈蒂尔科学奖”
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学生有邓华凤研究员,黄培劲。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9月,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10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2003年,袁隆平指导博士生开展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将一批外源dna转基因进入水稻。
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5、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习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习,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中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袁隆平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国内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最后要学习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同时,还不如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关心员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以各方面的标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进步。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材料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那么拟定事迹材料真的很难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袁隆平简要事迹材料(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最高兴的事。“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的要求。他对“见利而拼命,干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厌恶。他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些人连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现在一定很高兴,因为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平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因为他给了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梦。
学习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个有价值的人!
如果说上述母亲对于袁隆平关于土地的启蒙只是“言传”的话,那她带领孩子们参拜神农洞则算是一种“身教”了。
神农氏即炎帝,是人类的始祖。相传5000多年以前,人类多食用肉食,饱受疾病之苦。为此,神农氏,创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为民疗疾,是人们万世敬仰的先贤。1936年秋天,袁隆平一家迁居到汉口不到一个月,平时就注重孩子德育教育的袁母,借此机会带他们兄弟游览了距汉口不远的“神农洞”。
“神农洞”相传是神农炎帝出生的地方,这里供奉着炎帝的塑像。这里青山环绕,香火鼎盛,时值秋季正是农民即将秋收的季节,来这里祭拜的人络绎不绝,许多农民准备好了三牲美酒,来祭拜祖先,祈望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爱提问的袁隆平看到这么多人朝向神农的塑像虔诚祷告,禁不住问母亲,为什么神农这么受到人们的爱戴呢?于是母亲便给他们兄弟讲了神农诞生的故事。
传说上界神仙,见人民疾苦,欲救苍生,于是便化作一个英俊青年,投入到一个牧羊女的梦中与之相爱了。这个牧羊女梦醒之后,便怀孕了,几个月,临产前她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这男子交给她一本神农书,嘱她将这本书交给他们的儿子,等儿子长大了,一定要按照神农书的点化,兴修水利,耕地播种,收获五谷,造福百姓。于是,便有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史。
“我们吃的粮食都是当年神农氏教给人们种出来的!”看着来往祭拜的人群,再听到母亲讲的故事,袁隆平听得痴了。不禁在母亲的引导下向这位光耀九州的神农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以表达他们一家人对这位先贤的景仰之情。
这次是袁隆平第一次听到神农的传说,通过这件事,在袁隆平的心里深深地打上粮食和民生疾苦的烙印。看着周围人们祈望和虔诚的表情,他似乎懂得了一点“民以食为天”的含义。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篇六
袁隆平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同时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中国农业乃至整个世界生活的影响巨大而久远,从一般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将我国水稻的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1987年袁隆平即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2007年4月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篇七
看了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名牌、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篇八
昨天下午,妈妈和大姨在讨论袁隆平爷爷逝世的消息,我不知道袁隆平爷爷是谁?于是我问妈妈,妈妈说:“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虽然我们这里不种水稻,也不种旱稻,但对搞农业的科学家就是热爱,农民的心底里感恩于农业科学家的奉献,老一代的人们普遍务实,不慕名利,因为他们挨过饿,知道什么最为重要,除了国家安全便是国家粮食的充足,爷爷那一代人特别的珍惜粮食,珍惜每一粒米。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让我明白成功是要拿汗水和心血交换来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灵感才能做出卓越的成就。相信袁隆平爷爷的故事感动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激励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就让我们这些早晨八点钟的太阳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吧。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以后我们要做到不随便浪费一粒粮食便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袁隆平爷()爷,虽隔千里,但祝您一路走好!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篇九
“隆平高科”是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20xx年上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现任该公司名誉董事长,持公司5%股份,每年分红20多万元。10月6日,重回母校、出席前身为博学中学的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的袁隆平,在回答记者“是否关注‘隆平高科’的股价”的提问时,平静地说:“我从来不管这个事。”
袁隆平是人不是神,他也要吃饭穿衣,自然不能脱俗地拒绝金钱。但是,他尊重自己,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袁隆平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
与此事业观相呼应的是袁隆平的平民生活观。他说自己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收入。这位八旬老人坦承自己的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
所以,袁隆平对“隆平高科”股价的“从来不管”,语气虽然“平静”,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名科学家对名利的淡泊,对科技事业的执着。没有正确的荣辱观,没有对毕生追求的事业的热爱,面对滚滚而来的股票红利诱惑,也许就不会有头顶烈日、脚踏泥地进行田间科研的耐心,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的纪录,也许就将作为袁隆平一生的终结标签载入历史。但是,我们的亩产现在达到了800公斤。袁隆平还说,杂交稻亩产900公斤有希望在20xx年实现,比预计提前3年。
有目标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不是说袁隆平就应该劳作一生,“每天都要下田”,用稻穗书写成大写的人,只是当我们听老爷子表述着自己只管自己份内的事,学有专长的事,我们才感到,人原来并不是万能的`主。袁隆平当然可以挂着他“杂交水稻之父”的招牌,坐在气派的“隆平高科”老板桌前“指点江山”,而且我丝毫也不怀疑以他的聪明才智,赚取的必将是大笔的钞票。但袁隆平的“兴趣”却让我坚信,即便他家中多出了成吨的票子,世界却少了亩产900公斤1200公斤的水稻田,袁隆平一定依然若有所失,视为人生的耻辱。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袁隆平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或许,他就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
都说“术业有专攻”。袁隆平对持有5%股份的公司“从来不管”,当是对许多自诩的“能人”当头棒喝。用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一心无二用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谋求更大的作为,这是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也是对自己一生的珍惜。学学袁隆平对“本职工作”内外的“野心”和“平静”,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能用平凡充实的人生创造出不平凡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