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说课稿幼儿园实用(8篇)

说课稿幼儿园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2 15:44:47
说课稿幼儿园实用(8篇)
时间:2023-04-02 15:44:47     小编:admin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课稿幼儿园篇一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但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信息特征的认识。

本课教学难点是:信息的含义。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2.探究新知:

师生共同举例,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应该获得的知识。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1)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 信息可以增值;

(3)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 信息资源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4、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5、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10加3得13。6、解决“踢毽的和跳远得各有多少人?”

a、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

b让学生在画面中收集数据。

c、学生独立列式,并让学生将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7、分利用教材资源,尝试提出新问题。

a、收集信息及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运动场上除了踢毽和跳远之外,还有哪些比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

b、小组交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加法计算的问题?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c、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说课稿幼儿园篇三

《动物吃什么》是省编教材大班上册主题五:有趣的动物中的活动内容。本活动是在了解了动物的外形之后,继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激发幼儿探索动物食物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选取《动物吃什么》作为活动素材是因为:

(1).幼儿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他们眼中的动物是他们的好朋友。能和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内容易激发幼儿兴趣。

(2).幼儿的知识水平.进入大班,幼儿对一些动物吃什么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动物种类繁多,他们了解还很肤浅,而对草食,肉食,杂食知道的应该更少。《纲要》中说:教育内容的选择即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即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

(3).灵活性强.本活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执教者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去准备。有足够的空间收集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只要本活动留着,什么时候都可以执教。

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 激发幼儿探索动物食物奥秘的兴趣

2. 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本活动就是为达到目标1、2,这也是教材提出的目标要求。为什么我又加上了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目标呢?因为我有时感觉到虽然实施素质教育了,也启发了,也探索了,然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却没有同步发展。半句话,一个字,一个词的说,我觉得利用本次活动在充分完成目标1、2的基础上还有很大空间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动物小狗,开始小狗来动物园了——我想给小狗送骨头——我的好朋友是小狗,它喜欢吃骨头——我的好朋友是小狗,我把它放在3号桌上,因为它喜欢吃骨头。《纲要》中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兴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本活动就为幼儿提供了语言交往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探索动物食物奥秘的兴趣。

难点: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

为了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我做了如下准备。

1. 动物卡片.20多种动物卡片。

青草、竹子、桃子、骨头、玉米等图片

2. 动物聚餐餐桌图三幅

1. 情境教学法

本活动把幼儿带入动物园参观动物为情景,了解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 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与幼儿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思维碰撞或思维发散,本活动中讨论的内容是由教师发起的,动物园还有许多动物,它们喜欢吃什么呢?这样运用已有的经验,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对于吃杂食的动物也逐渐认识起来。

3. 示范法

即有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为幼儿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也有能力强的幼儿为其它幼儿提供的范例。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效果会更好。

当然教学中还灵活运用了其它教学法:如:提问法、观察法、操作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开通了幼儿多种感知通道。这也正象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认识对象的体验也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

浅显的谜语,逼真的动物叫声,引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幼儿听的习惯和说的习惯。活动情景的设计把幼儿带入一个动物世界。他们迫不及待的去喂小动物,精练的提问:你想给谁送什么?你的好朋友是谁,它喜欢吃什么?在这样有梯度的提问中,幼儿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的内容呈螺旋上升,表达能力自然提高。听的习惯、说的习惯也在培养。小动物坐位置更是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即得到乐趣,又活跃了思维,即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动物吃什么》是一个综合活动.包含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其基本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采用环环相扣的组织形式,活动流程为: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找朋友感知发现——组织讨论。扩散思维——动物分类。提升经验——活动延伸,扩展视野。

1. 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一半。动物园又来了新朋友。谁来动物园了?紧紧吸引了幼儿,通过听声音,看动作,猜谜语把动物们引出来,一下子就把幼儿带到了动物世界,激起他们的兴趣。

2. 找朋友,感知发现

(1).饲养员叔叔给动物准备了好多吃的,它们是什么?

教师逐一出示食物图片,鼓励幼儿说出这是什么。

(2).你给谁送什么?

幼儿说出给谁送什么,并动手操作。然后扮演动物的老师说谢谢小朋友。送给我……引导幼儿说出不用谢。这里的师幼互动,即为下面的语言训练提供了示范,也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同时也为下面幼儿之间的互动打下了基础。

(3).你的朋友是谁,它喜欢吃什么?

部分能力差的幼儿,有了前面的语言示范,也能试着说出来。这里注意了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通过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即了解动物吃什么又发展了语言。

3. 组织讨论,扩散思维

动物的种类繁多,前面几种只是代表。经过幼儿讨论想象,会说出更多的动物,能激发幼儿探索动物食物奥秘的兴趣,使本活动重点得到突破。还有许多小动物它们是谁呢?它又吃什么呢?当老师问讨论结果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有些动物只吃草,有些动物只吃肉,这样就为下一步动物分类打下基础。

4. 动物分类,提升经验

如果简单的让小朋友给动物分类,即生硬、又不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动物联欢、共进午餐的场景。你的朋友是谁?它应该在几号餐桌上,为什么?为了减少盲目性,每号餐桌上先送上两个小动物。老师简单总结,幼儿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放置其它小动物。每位幼儿都非常兴奋和愉快。兴奋和愉快是幼儿活动的最佳背景。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幼儿都敢说,敢做,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积极性比较高。在这里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认识了许多动物,了解到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落实化解了难点。

5. 活动延伸,扩展视野

动物范围的广大,让探索没有止境。如果就此结束。刚激起的兴趣也持续不了多久。本活动的生成、延伸也是一定的了。动物不同,喜欢吃的食物也不同。请小朋友注意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和图片,带到幼儿园来,大家互相交流。

说课稿幼儿园篇四

是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很多自然现象里都有学问、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走进自然的情感。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即知识。接着,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从奇妙的天书到不可思议的地书,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而且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

科普文教学与其他故事类、情感类、人物传记类课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这类课文的教学,不是着力于挖掘课文的深度,而是往往在于它的宽度。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 感悟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将大自然的文字描写的妙趣横生。

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 。

难点:感悟作者的写法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题质疑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盛放。

读着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到这句诗,就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你知道原因吗?

“大林寺桃花”是大自然的文字,从山上的桃花开得迟可以知道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

二、揭题,质疑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板书:齐读《大自然的文字》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呢???

3.评并总结:同学们问的都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思考,乐于提问。我们可以把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

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3.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它们?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明确任务,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并圈画,师巡视。

检查汇报

1.出示生词和几个难读的词语

小熊、耸立、预兆、铁砧 花岗石

解释铁砧,附图片介绍。

认识多音字:岗

2.通过自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的每一颗星,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 ;这句话也就是说 。)

课文分别介绍了这样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a注意观察;b到书里去寻找;c请教有学问的人。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是大自然的文字,言下之意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什么呢?(一本书)

2.为了有条理的介绍,作者还把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册呢,是哪两册呢?现在就请你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给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字。

阅读提示:建议大家注意研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它可能会帮助你很快理清头绪,概括出最符合作者心意的书名来。

3.交流:你是怎么概括的?(上册:天书,下册:地书)为什么这么概括?

(第二段,星星写成的天书;第四段,脚下这块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第四自然段在全文扮演了什么角色?(承上启下)

它是怎么“启下”的?(下面的5、6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地上的两种文字——指板书提示)

它又是怎么“承上”的?(提示仔细读这句话——“也是”的这个“也”字,告诉了我们,2、3自然段介绍的是天上的文字,所以上册可以概括为天书。)

(文章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不妨作为一个语言点,训练学生用上这种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去概括2——6自然段的内容。)

4.是的,你们很能体会作者的心意。明白了这段的作用,再观察课文的开头结尾,课文的写作思路就了然于心了。出示:

5.读一读这些选自文中的片段,试着说说课文是怎么样构篇成文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交流:先写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再写天书和地书上的四种文字,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懂。)

6.现在我们一起去向作者学习,学会读大自然的文字,成为聪明的孩子吧。四、精读课文

【学习第二段:星星】

1.情境质疑:茫茫大海,没有方向可实在危险,漫漫黑夜,又如何明辨方向?有经验的水手一点也不怕,他们抬头望望天空,伸手一指,大声说道:那就是北方!知道为什么吗?赶快读读第二段。

2.交流答案:(引用书中句子)原来北极星给他指明了方向。

3.你们想看看北极星吗?出示星图,适当介绍: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位于大熊星座,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熊星座,小熊星座里也有一个小北斗,熊尾巴方向最亮的那颗就是北极星。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天极的方位,所以找到它就能在茫茫大海上辨认出北方。

启发:仅仅只有北极星是大自然的文字吗?不,不,天文学家还会说——

满天的星星,都是大自然的文字,里面有无穷的奥秘。精确观测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宇宙天文方面的知识呢!

4.指导朗读:学到这里,你觉得星星这种文字怎么样?(神奇)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出示第3自然段

过渡:大自然真神奇!一颗星,一片云,居然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再来领略我们脚下文字的有趣吧。

请大家两人一组,自学课文的5-6小节,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在书上画一画,待会儿交流。

石灰石的来历,让我们知道了地质的变,花岗石的来历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质的迁移)

(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五、体会写法 过渡:从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里,我们又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呢?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气吗? 评:不仅神奇,还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拟人,用词准确)

【用问句激发兴趣,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举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是单纯的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放到具体的事情中写。

小结:作者用生动地语言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指明说并板书——伊林)

伊林

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十几部脍炙人口的科普文艺著作,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通过拟人、假设、推理、设问等形式,娓娓动听的讲述科学知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有了很多收获,课文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或者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说课稿幼儿园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山雨》一课。

说教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说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教学的难点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为此,我创设了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教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掌握双基,发展能力。

下面,我具体谈谈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了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的视频,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此时,教师相机引出课题。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阅读提示”中提出的“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

3、多读,多想,多感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的随机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特别注重课堂中的生成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合作平台、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本课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或抄写下来,积累优美的句、段。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从中感受到:如果我们热爱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天籁之音。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你可以用几句话写下来。

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而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新的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说、写当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山雨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读写联系、学用结合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个体现。

最后,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幼儿园篇六

《听听,秋的声音》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7课的课文,是一首现代诗,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大自然中秋的声音为视角,通过充满童趣、富有想象的诗歌语言,赞美了美好的秋天。全文分“言传的声音”“意会的声音”两部分来描写。黄叶、蟋蟀、大雁、田野是大自然中发出声音的物象,道别、告别、叮咛、歌吟是发出声音的内容,都传递着对秋的情感,声音是表达这些情感的媒介、手段。当充分感受对秋的这份独特的情感时,一切尽在不言中,意会的声音便在“每一片叶子里”,“每一朵小花上”,“每一滴汗水里”,“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回响。

本课是一首诗歌,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因此,我在教学时没有讲对内容的理解与评析,而是体现诗歌特点,帮助学生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童趣,读出诗歌的韵味。基于此,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以想象为手段,将学生带入秋的世界感受秋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赞美、不舍之情。

2.模仿诗歌,提供句式,通过声音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独特的情感。

其中,模仿诗歌形式,提供句式,通过声音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独特的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的核心是作者对秋的情感,表现形式是大自然中秋的声音。本文有时一篇现代诗歌,因此我采用“想象画面,朗读课文”的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情境,走进秋天——朗读想象,寻找秋天——模仿写话,分享秋天”三个教学板块,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走出文本,层层递进。围绕“听(想象)——读(想象)——说(想象)——写(想象)”这一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展开教学,将想象贯穿整堂课,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不失童趣。

主要分了三个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1.游戏导入

自然界中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四段声音依次是:风吹树林的声音、风声、蟋蟀的叫声和雨声。)

2.展开想象

同学们说得真好,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3.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听到这些美妙的秋天的声音,就写了这样一首诗,你们想听一听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12课《听听,秋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听不同的声音,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对于声音有个更具体的了解,从而对听听秋天的声音课文有大致的印象。

(二)朗读想象,寻找秋天

1.老师配音示范朗读,读完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课文,并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具体写了几种秋天里的声音。读完之后引导学生归纳四种秋天的声音(黄叶道别、蟋蟀告别、大雁叮咛、田野歌吟)。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读中寻找秋的声音,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中感受秋的声音,感受秋的美好,激起学生对秋天的喜爱。

2.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品读各小节,交流各自脑海中的画面以及各种声音都在诉说着什么。(三)模仿写话,分享秋天

要求学生先读后写,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的语言与大自然的声音交相辉映,必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的想象都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钥匙。每一位同学的想象不同,感受就不同,表达能力不同,效果就不同。

(四)课堂小结

在学生的朗读中结束课文,使学生再次感受秋天你的美好。

说课稿幼儿园篇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9----60页,“小小图书馆及练一练1~4题。

“小小图书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做好铺垫。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十分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又有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迁移来突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聪明、活泼,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设计好各种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用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师用具:教学课件,口算卡片,计数器,小棒。

学生用具:小棒、计数器。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书中的《小小图书馆》这一生活情景,贯穿全课又增加了“送小动物回家”“小小书签“等生动有趣的情境,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感受数学的美,数学的乐,数学的无穷魅力。

2、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我鼓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孩子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互教互学互长,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提供思考讨论的平台,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安排了两次合作交流,一是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各自的算法,二是小组同学共同完成“小小书签”,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课堂评价,使评价成为推动教学的“加油站”.

《新课程标准》在学生评价中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学中我注重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用一颗爱心使课堂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大家看这里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图书馆图片)同学们喜欢去图书馆吗?为什么?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丁丁和笑笑经常到图书馆去借书看,你们瞧!(出示借书图)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借书,管理员阿姨都做了统计你想了解吗?(出示表格)观察表格你从这幅表格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表格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此先将表格怎么看告诉学生)。再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根据教材情境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提出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2.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如果你们是管理员你想知道哪些情况?(提出减法问题)根据提问板书三个问题

师;你们能把数学信息和问题都表述出来说得很完整。这几个问题正是管理员阿姨要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帮她解决吧!

[:注重语言习惯的培养。继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限制提问范围,因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单只是让学生面对情境提出问题,更深入的是在活动中进行质疑、交流,限制提问范围,避免偏离主题的现象,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

二、探究――合作――交流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你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这道题

1、怎样用算式表达呢?汇报33-7=

2、师:33表示什么?那7呢?

[新课标精神,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过去的应用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你想怎样算一算?听清要求再操作,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在算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来操作。做好后可以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

交流总结(课件出示4种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还有好多种),在这里特别强调竖式的方法。

都有谁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计算的你能在说说你的算法吗?教师课件演示过程(竖式是本课重点因此加以强调)。

师:从这些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先要求生总结师归纳)这些方法虽然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算理是一样的都是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前一位(就是十位)借1,十位上的1相当于个位上的10个,这样个位就够减了,助人为乐的十位就少了1个数。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开始独立操作,解决问题。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算法,通过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种算法多样化,重点突出计算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㈠现在用竖式的方法解决其他两个问题!汇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的原因,首先用自己尝试解决故事书还剩多少本?连环画还剩多少本?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竖式计算的过程,使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法得以巩固。]

㈡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三种书还剩多少本了,因为剩的书有限,我们每个人先选一种书看,看过之后同学之间可以交换,好吗?你们想看哪本书?(按照每个人的要求发给学生想看的“书”(准备好的图片)。

[:每种书打开后是不同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练习既新鲜又兴奋还很认真。这样安排让小小图书馆的主情境更加完整。]

1.“连环画”呈现的题目是:森林里有三棵大树得了病,请你当小大夫帮帮它们。

2.“故事书”呈现的题目是:发书签(每一个小组一张题卡每人一题看看哪组又对又快,获胜的一组发书签当奖品)

3、“儿童画报”呈现的题目是:爱心小行动,学生给小动物找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只要小动物手里的算式得数和汽车上的数字卡片相同,小动物就可以乘车回家了。

4、读书节活动:

[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有多种做法,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对本节课的重点有所突破]

四、总结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有那些收获?可以小结一下自己或班内同学的表现。

[:愉快地与学生分享这节课的收获,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最后提出希望,愿每一个小朋友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同时唤起了学生对下一次数学课的企盼。]

对于本课教学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说课稿幼儿园篇八

《门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

我所说的篇目是《门槛》,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是中国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记忆》和《门槛》是两首散文诗。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指出文章的精髓,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在鉴赏阅读中,教师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点,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这一鉴定主体的能动性,从多个角度进行鉴赏,用教师的“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掘,又以学生的“思”引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师生共同研读,尽可能充分解读出文章的情和理。

2、文章特点

《门槛》是屠格涅夫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为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代表作,它在艺术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所写散文诗的特点:简单而深刻,朴素而富有哲理,情、景、理、事配合默契,既含蓄,又明晰,既连贯,又跳跃,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这篇文章的象征手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环境刻画都运用得很好,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门槛》的主题隐蔽而不含混,含蓄而不晦涩,对指导学生写作很有帮助。文中所写的俄罗斯姑娘,是一个决心跨越“门槛”的女革命家,虽然她不像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姑娘一样美丽动人,含情脉脉,但却沉静、果敢、坚决、执着无畏,全身散发着动人的光彩与气质。她面对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从容、镇定、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内部结构,以及教材鲜明的文体特征和教材第四、五单元培养学生的目标,来确定此节课的目标。应该说,第四、五单元是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供的一组范文。《教学大纲》这样阐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能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基于单元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鉴赏其象征的手法,品味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德育目标:学习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坚定不移。

三、教学重点

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散文诗的语言特征和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确立如下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品读文章耐人寻味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这篇文章采用的是问答的手法,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对话的语气、语速、语调,读出感情,读出意蕴来,而这恰恰是学生最感头疼的问题,所以我把难点确立为:有感情地。准确地诵读。

五、教法、学法

《门槛》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另一篇中国现代作家韩少华的散文诗《记忆》,已经初步了解了散文诗的鉴赏方法,所以,学习《门槛》,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评品、讨论、心得交流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这堂课有两个关键:

一是诵读、评价、品味。《门槛》只四百来字,短小精悍,全文采用问答的手法,很适合诵读,但读好却难。我设想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特色,读出个性,读出感情,然后请学生评价诵读的感情基调把握得是否准确,问答者的语气、语速、语调处理得是否恰当,从评价中来明确人物品质,鲜明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并进一步理解文中“门槛”、“大楼”、“阴森的黑暗”、“俄罗斯姑娘”的象征意义,以及环境渲染对刻画人物、凸现主旨的作用。屠格涅夫的《门槛》风格冷峻、凝重,结构严谨、自然,意味隽永,感情浓厚,是屠格涅夫散文中的精品,但由于它属于外国散文,又与我们所处的年代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会有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易快,读时要认真揣摩人物的感情、品质、个性,以及文章深厚的意蕴。主要的鉴赏过程以诵读来贯穿,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是学生作心得交流。以“门槛”为话题,说说“门槛”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学习这篇文章之后的心得体会。要求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最深的体味、最精彩的语言来阐释“门槛”,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

为什么要这样来组织整个的课堂教学呢?首先,这是新教材的要求,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那么,语文课上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触摸一篇文章的灵魂与精髓,并从中受到正面的教益,碰撞出灵感火花,而且要让他们不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风采。其次,叶圣陶先生说过: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总是要离开老师的,不可能永远牵着他、抱着他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传授他们自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隐去传授者的身份,让学生完全丧失对教师的依赖性而变成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双促双发,让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再次,我们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审美眼光和生活积累,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就已经学过《荷塘月色》这类难度较高的散文,只要能够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探究兴趣,加以适当的引导,他们完全能自己解读出这篇文章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及设想

(一)导入新课:现在正热播的大型历史剧《康熙王朝》中有这么一片段:少年天子康熙受了鳌拜的气,愤然冲出乾清宫,他忘了乾清宫有一个高高的门槛,所以意外地摔了一跤,康熙爬起来后下旨魏东亭砍掉了乾清宫的高门槛;上学期我们学习的鲁迅《祝福》中也有这么一个场景:祥林嫂为了洗脱自己嫁过两个男人的罪孽,到庙里去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踏。同学们,这一砍一捐人物的命运就有了天壤之别,人生中有多少高低不一的门槛啊,面对这些门槛,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就让我们到屠格涅夫的《门槛》中去寻找答案。

[设想]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所以一堂课的导语也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使课堂快速进入预定轨道。好的导语有下列特征:首先要充满磁力,那就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被教师牵引;其次,是有亲合力,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之感到亲切;最后要有张力,导语设计的目的不在于导语本身,而在于把课堂引入预定轨道。所以这堂课我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影片片断和学习过的课文场景作导语,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又耐人思索。

(二)提示相关材料,学生作好诵读的准备。投影显示:作家和作品背景材料。

[设想]学生对外国作品的写作背景一般不太了解,教师提供作家和作品背景介绍能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感情,读出意蕴。

(四)品评鉴赏。请学生评价诵读,并在评价中深入鉴赏文章的语言,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1、文中叙述的人该怎么读?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弄明白这个问题来明白文章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环境中所出现的“门槛”、“大楼”、“阴森的黑暗”有什么象征意义,它们对表现女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2、文中问者的问语该怎么读?为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问话者对姑娘所持的感悟,以及姑娘所选道路的艰苦。

3、俄罗斯姑娘的回答怎么读?如何评价她这个人?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提示学生注意姑娘答语的特点,理解文中三个省略号的言外之意,体味对姑娘的神态描写,正确理解姑娘的象征意义,归纳出她高尚的品质。

4、请学生用自己学习过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姑娘的敬仰之情。

5、正确理解对姑娘的两种不同评价。

[设想]这个鉴赏过程不必遵循1、2、3、4、5的顺序,要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鉴赏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鉴赏课文,边读边赏,学生有鉴赏不到的,教师予以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具体说,就是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引导、暗示,不断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播放朗读录音,进一步明确课文的读法。

(六)引申拓展,心得交流。教师重申“门槛”的象征意义,以 加深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要求学生以“门槛”为话题,说说现实社会中有些什么门槛,如何看待门槛。

[设想]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分析归纳更在于准确、熟练,甚至巧妙地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思维训练与表达训练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又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第六个环节正可以让学生闪现自己思维的光华,展示自己语言的风采,而且使《门槛》一课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大有裨益。

(七)总结全文,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励学生。

[设想]让课堂在意味盎然的思考中开始,在充满希望的激励中结束。

《门槛》是一首散文诗,它结构精彩,意蕴深远,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很容易打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共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教师教学时要在“新“、“趣”、“情”、“思”上多下功夫,求新、激趣、动情、导思,真正让学生得到熏陶,学到知识。

《门槛》教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屠格涅夫的生平创作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熟读并能达到背诵; 2、能力目标:把握“门槛”、“俄罗斯”、“姑娘”等的象征意义。体味散文诗中饱含的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品味隽永的富有哲理的语言,逐步提高散文诗的鉴赏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门槛》一文,启发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执着勇敢、百折不挠、坚定不移。 二、重点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捕捉《门槛》一文多种象征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和作品的含蓄美、崇高美; 2、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对该散文诗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总会碰到许多的门槛。小时侯学走路会遇到门槛,现在考大学也是一道门槛。在面对门槛的时候,我们是退缩还是前进呢,是勇于跨越还是选择等待呢?屠格涅夫的《门槛》给了我们明确答案。 散文诗例如<<海燕>>

二、 让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用心灵去轻轻触摸那道“门槛”。

1、 读得怎么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老师精彩的朗诵。

2、看来很多同学仍陶醉其中,入境很深,现在请你们自己品读、品读,看看能品出些什么?

3、能否请同学们谈谈对作品的初步理解?

三、 看来你们对文章内容有各自的理解,但要完全吃透文本就必须先从作者和写作背景入手。所谓知其人,才能读其作,才能论其事。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成果怎样?哪个小组主动向大家展示你们小组的课前准备工作.

1、 作者(其他组和教师补充) 屠格涅夫和巴金

( 巴金翻译了)《门槛》

2、 背景(其他组和教师补充)

3、 背景联系:19世纪俄国革命就好比中国20世纪初的民主革命,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为了推翻满清政府,抱着“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之心,不顾一切,奋勇前行。有的革命者甚至众叛亲离,忍受着敌人、甚至亲人朋友给他们带来的一切痛苦和打击。

鲁迅在《药》中塑造的夏瑜的原型秋瑾,虽是女流,却不让须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显示了她坚定的革命信念。

四、 1、了解了作者和背景,我们再从文本入手。本文很明显是散文诗,散文诗往往通过塑造形象来体现文章的主旨,那么文中塑造了几个想象?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个?

2、既然文中最主要的形象是“俄罗斯姑娘”,那为什么不以“俄罗斯”姑娘为题,俄罗斯姑娘和“门槛”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你们是怎么想到的呢?

五、 (象征)

其实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了,还记得吗?(《白杨礼赞》)

1、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象征 忽明忽暗、忽远忽近的火光象征改革道路曲折而艰难,但光明的前景始终存在。

五、(对话描写)

那么文中的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分别象征了什么呢?我们先从全文最有特色的对话描写即八问八答中去找。

1、 这一系列的问答大致可分几层意思?每一层分别讲了什么? 或者说娘姑面对的考验来自哪些方面?

(必须抓住关键字词)

a、来自敌人的考验 (表现姑娘坚定的信念)

b、来自亲友的考验 (表现姑娘不怕孤独)

c、来自自身名利和死亡的考验 (不计名利、不怕牺牲)

d、来自信仰的考验 (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插入: 姑娘对声音的回答都是很干脆,坚决的,惟独有一处姑娘却作了停顿,你们发现没有?她是在什么情况下停顿的呢?这里的“犯罪”我们应作如何理解呢?

俄罗斯姑娘的停顿(“埋下了头”):“犯罪”着种说法对一个志清高洁的“俄罗斯”姑娘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她既然决定投身革命,就必然为现存的法律制度所不容,就必然被说成犯罪。”

六、原来俄罗斯姑娘象征了为沙皇专制而英勇斗争的革命者,那么革命者设置的一道门槛,就是革命者面前的一切阻碍。

3、 理解了“门槛”的象征意义,其他形象所象征的意义就比较容易了——

大楼:革命者追求的崇高而伟大的革命事业。

声音:革命事业的考验。

咒骂者:市侩与庸人。

回答者:崇敬革命者的人民群众。

4、可见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一系列形象的塑造歌颂了

革命者为了崇高的理想无私无畏的精神。

六、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a----旁白 b----声音 c-----姑娘

要求:朗诵者对所担当角色的心理、情感、态度的把握,由此表现在语音、语速、语调诸方面的处理上。

如:对白中的标点符号

又如:对白中的穿插描写

七、 读写结合

1、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俄国还是对中国的民主革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1980年,中国已远不需要革命了,为何中央领导在全国青年代表会上还要号召全国青年再读《门槛》;1985年,80多岁的巴金又为何重译《门槛》?(同学可讨论,各抒己见)

引导:说明这篇文章有现实意义。那么就请同学门挖掘一下《门槛》究竟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a、人生道路上的一道道门槛

b、一个人从事一种事业就象跨进一个门槛

c、一个国家也要迈过一道道门槛

2、 看来你们的想法很多,那就请你们也将“无形”化为“有形”,以“门槛”为题,自选角度,写一段文字。

屠格涅夫《门槛》原文及赏析

我看见一所大厦。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

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

“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作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

“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头。

“我也甘心……去犯罪。”

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简析】

从视觉形象来说,这里有“一座大楼”,有一道敞开的“窄门”,门里有“阴森的黑暗”,有“高高的门槛”,还有一位“俄罗斯姑娘”。

从肤觉的感受来说,黑暗中散发着“寒气”。

从听觉的角度来说,大厦里传出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然后是一连串的对答……

随着阅读进程的展开,读者从多种感官中体验着这首散文诗对心灵的撞击。屠格涅夫似乎把每个人都带到了这座令人颤栗的“门槛”前,来聆听那近乎严酷考验式的问询。然而,令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那“门槛”内传出的“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的信息。此外,还有“疏远”、“孤独”和“准备牺牲”。作家极尽渲染之能势,几乎用尽人们可以想象到的所有表现残酷的词语。其目的却在于衬托那位站立在“门槛”前,就要走进来的俄罗斯姑娘。

姑娘,对这一切都“知道”,并“准备好了”。其坚毅与果决已经着实令人钦佩了。可更深一层的痛苦亲戚、朋友的打击,姑娘也能“忍受”。为了把姑娘的形象刻划得更深刻,文章写道:“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灭亡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尊敬地怀念你。……”但无论如何,姑娘还是要走进这革命的“门槛”。她真的走进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当然这是意料之中的)。我们说,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又的确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圣人”啊!这是作家的赞叹,也是每一个读者的由衷的赞叹。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其表现含蓄与深刻的功力简直是无可限量的。作家对象征性物象的选择显示着作家所独有的创造性。一个“门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门槛”隔开了两种人生;一个“门槛”考验着革命者的勇气和真诚;一个“门槛”检验着一个战士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命价值的判定。“门槛”作为一个可视而又寓含深广的象征符号,它所启示给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当是无法穷尽的。象征具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围绕着“门槛”作家还设计出一系列的象征符号,诸如“女郎”、“重浊的声音”、“犯罪”、“傻瓜”、“圣人”等,也都赋予了相应的含义。因此,整篇散文诗的意韵是极其丰厚的。

《门槛》教案4

马新平教学要点:1、理解本文运用象征的方法生动、深刻的揭示主题的写法。2、学习运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学习革命者为了正义和真理,不畏艰险,义无返顾的崇高精神和品格。4、把握形散中的“形式灵活”的特点。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是为了纪念俄罗斯女革命家薇拉·扎苏里奇而写的。薇拉·扎苏里奇1878年行刺彼得堡行政官,不幸被捕牺牲。当时,屠格涅夫正旅居国外,消息传来,他悲痛万分。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醒之后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字:kǎnzhuózēngshūqīmǐnzàn槛浊憎疏亲戚怜悯暂时2、思考:1)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2)作者采用了什么形式来组材?3)主题是什么?三、精读课文,简单分析:1、分角色朗读2、分析:1)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女革命家的形象。2)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的?——文中的女郎不怕“寒冷,饥饿,憎恨,嘲笑……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甘愿忍受“一切的痛苦”和“一切的打击”;不要别人的“感激”“怜悯”不要“名声”甘愿去“犯罪”,献出自己的青春,去作“无名的牺牲”……从女郎铮铮有声的答话的语调中可以看出,她有着铁一般的决心和意志。在这位女革命家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3)作者刻画这个女郎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借这个形象的刻画,赞美了革命家的凛然正气,讴歌了革命家的博大胸襟与崇高心灵。五、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形散中的“形式灵活”1、全部用对话的形式,站在一道门槛前。2、用梦的形式写,写梦的情景。3、用象征的手法。4、主题明确集中。六、完成练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