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河道治理方案设计篇一
作者:祁伟洪 叶晓东 尹华
来源:《华东科技》2013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中作者就当前城市河道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防洪标准低,水体污染,河道淤积,河床形态,面减少,护岸结构不稳定等方面展开叙述。通过研究表明,通过科学规划的发展,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注重对生态的理念,研究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城等方式来治理河道是可行的。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治理;生态景观
滨水是城市最为宝贵甚至稀缺的空间。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堵合理。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近自然的需求。
护岸生态化、景观化。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据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各异的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
通过比较水系治理实例,充分反映出传统水利建设和生态水利建设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建设成果。
案例1综合治理理念是注重河道行洪、排涝等本身的功能,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护岸多采用直立式设计,走向笔直,护坡结构坚硬,材料为浆砌块石,没有亲水互动的连接段、平台和栈道,层次不清,没有注重生态合理性。
通过对河道水系治理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结果的迥异,充分暴露出传统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河道原有形态,无法满足人水和谐相处的要求。而生态水利的优势就日趋明显,既实现工程安全,又紧随自然和谐的景象,顺应自然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方案设计篇二
;整治原则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供水安全、 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2)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整治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自然性: 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4)地域性: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 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治理方法
(1)护岸工程
河道护岸工程是防止城市河道崩岸的有效措施 ,在抗洪和维护河势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河道水下护坡工程 ,诸如丁坝、 抛石、 沉排、 沉笼等 ,水上护坡结构主要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 现浇混凝土护坡、 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 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岸坡、 维持河道稳定的作用;然而 ,一些传统的护岸结构严重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 ,忽视了河道的其他功能。
.植物护岸
植物护岸是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的护岸工程,其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植物护岸的目的就是形成以植被为重要组成的保护河坡的生态系统 ,即生态河堤。国内多条河道的治理都使用了这一技术 ,如在吉林省西部嫩江流域治理工程中 ,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许晓鸿等人提出了以当地的牛毛草、 草地早熟禾、 翦股颖等多种草本植物为护坡植物 ,河柳等灌木为迎水坡脚防浪林的植物护岸技术。国外加拿大、 德国、 日本北海道都曾采用草芦苇护坡,通过在堤坡上钉一排排桩 ,桩间栓夹带草芦苇种子的棕榈绳 ,草芦苇在棕榈绳中发芽 ,土堤上生根 ,逐步繁殖 ,对岸坡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瑞士苏黎世州米勒河采用了编柴施工法进行植栽护岸 ,即将柳条扎成捆 ,制成编柴 ,将一捆或数捆编柴横放在岸边 ,并以木桩固定 ,最后将沙土覆盖其上 ,待柳条生根以加固河岸。
.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
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技术起源于日本,广泛使用于堤防的迎水面和背水面 ,高水位或低水位。绿化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 保水材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是绿化混凝土的骨架 ,其原材料是一般的粗骨料、 细骨料、 粘结剂、 减水剂和水 ,其
中 ,粗骨料通常是碎石子 ,石子粒径控制在 13~20mm之间 ,细骨料通常为增强粗骨料之间的黏性而采用水泥胶浆和高炉矿渣微末 ,水泥为一般的硅酸盐水泥及矿渣水泥;保水材料常用无机人工土壤、 吸水性高分子材料、 苔泥炭及其混合物;表层土铺设在多孔混凝土表面 ,形成植被发芽空间 ,同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绿化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以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通水性;2)具有大孔隙 ,无论水上和水中均能生长植物 ,甚至有动物的生存空间;3)可以降低护坡造价 ,根据佐藤道路株式会社的介绍 ,可以节省 10 %~30 %的工程造价;4)机械化作业可缩短工期 ,同时可保证工程质量。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技术在日本早已大量使用 ,在我国的应用才刚刚起步 ,如江苏省水利厅以生态理论为基础 ,研发了生态型混凝土护砌材料 ,在江苏吴江东开发区的庞山中心河、 治太重点工程太浦河蚂蚁漾段堤防的护岸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 ,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 ,近年在我国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阳河 ⅳ标段、上海市嘉定区虬江河道等河道生态治理中也得到了应用。
.土工合成材料护岸
土工合成材料产品主要由聚丙烯、 聚乙烯、 聚酯、 聚酰胺、 高密度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等原材料组成。在我国城市河道护岸工程中 ,应用较为广泛的土工合成材料种植基可分为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等。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主要由镀锌或喷塑铁丝网笼装碎石、 肥料及种植土组成 ,比较适合于流速大的河道 ,抗冲刷能力强 ,整体性能好 ,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 ,同时能满足生态型护坡的要求 ,即使进行全断面护砌 ,生物与微生物都能照样生存 ,铁丝网笼可以做成不同形状 ,既可以用作护坡 ,又可以做成砌体挡土墙。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 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等形式。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聚乙烯、 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和种植土、 草籽等组成 ,固土网垫是由多层非拉伸网和双向拉伸平面网组成 ,多层网的交接点经热熔后粘接 ,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 ,该网垫质地疏松、 柔韧 ,有合适的高度和空间 ,可充填并存储土壤和沙粒 ,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均衡生长 ,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 草皮、 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护坡结构现在运用较广 ,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围海大堤工程、 上海化学工业区围海造地工程的护坡均采用了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形式。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主要是通过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 ,并在边坡上植草固土 ,土工格栅是以聚丙烯、 高密度聚乙烯为原料 ,经挤压、 拉伸而成。设置土工格栅 ,增加了土体摩阻力 ,同时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也迅速消散 ,增加了土体整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而且 ,由于格栅的锚固作用 ,抗滑力矩增加 ,草皮生根后 ,草、土、 格栅形成一体 ,更加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如我国吉林省舒兰市金马镇拉林河新发护岸工程就采用了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技术。
.土壤生物工程护岸
目前 ,在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较为常用的是土壤生物工程护岸技术。该技术从最原始的柴捆防护措施发展而来 ,经过多年的研究 ,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土壤生物工程护岸技术的原理 ,是利用植物对气候、 水文、 土壤等的作用来保持岸坡稳定的 ,其主要作用包括降雨截留、 径流延滞、 土壤增渗、 土层固结、 根系的土壤增强、 土壤湿度调节、 土体支撑、 负重和风力传递作用等。常用的土壤生物护岸技术主要包含土壤保持技术、 地表加固技术和生物—工程综合保护技术。这些技术在欧美国家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如美国伊利诺斯州的鸦河流域(crow creek wes)的保护、 加勒比地区的圣拉西亚岛西海岸公路(west c oast road)的建设项目 ,英国约克郡戴尔斯三峰地区(three peaks)的国家公园自然环境恢复项目 ,美国新泽西州雷里坦河的保护工程等。我国于 90 年代引进土壤生物护岸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性能土壤固化剂 ,并在北京市城市水系治理工程中的昆玉段河道改造工程河底固化、 钓鱼台国宾馆湖底固化、 永定河堤防加固等工程中采用了土壤生物工程护岸技术。
(2)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拦截、 河床的清淤处理、 有源活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并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道污水治理关键要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同时,必须提倡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的排放和处理。在保证一定水质的基础上,采用河流生态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美化环境。将环境工程中的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河道综合整治中,是城镇河流特别是受污染河流整治的重要方向。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廉,还可以结合景观改善河道及其周边休闲场所的建设等优点,故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有:土壤渗滤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 稳定塘技术、 人工浮岛技术等。
.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ⅰ.流域内污废水的集中处理
实现流域内污废水的达标排放。从根本上截断外部输入源。使水体失去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相对于点源来讲。非点源污染不仅量大而且较难控制。可以通过控制氮肥施用量。平
衡氮、磷、钾的比例,有机肥还田,发展“微生物菌肥”和农业农田灌溉节水等方式加以控制。
ⅱ. 恢复和重建滨岸带生态系统
一是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这是从迁移、转化途径上控制陆域地表径流营养物入湖的最后一道防线。二是恢复和重建湖泊滨岸水生植被。通过物理阻滞作用促使污染物沉积并大量吸收营养盐。三是改造入湖河口生态与环境。充分发挥入湖河口自然净化作用。
.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ⅰ.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与水中微生物、藻类等生物共同作用的水生植物,根据其自身特点。将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如n、p、重金属污染物等吸收在根、茎、叶等不同部位。从而既提供自身的营养需求。又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通过促进根际微生物的活动可加速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目前国内外研究并广泛应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人工湿地技术
湿地土壤是固相和液相组成的疏松多孔体系。含有大量的胶体颗粒。它们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对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具有重要作用。在湿地处理系统中物理作用只要是沉淀、过滤和吸附。可去除固体悬浮颗粒:化学作用主要是对重金属与填料反应得以去除:生物作用比较复杂,主要是水生植物和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人工湿地技术的不足在于当进水悬浮性污染物及有机物浓度过高时易产生堵塞和严重厌氧化而造成植物根系腐烂最终死亡。
前置库技术
受保护的湖泊水体上游支流利用天然或人工库(塘)拦截暴雨径流。工艺流程如下:径流污水——沉砂池——配水系统——植物塘——湖泊。水生植物是前置库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水体和底质中吸收大量氮、磷满足生长需要。成熟后从前置库中去除被利用。
水生植被恢复技术
所谓“水生植被恢复技术”并非要再造原有植被。而是根据现实的湖泊生态与环境需求。并结合残存的水生植被基础。在已经被破坏的湖泊环境基础上重新设计和构造良性湖泊生态。该技术必须以削减水体的营养负荷为前提。否则人工恢复的水生植被无法维持稳定状态。
水培技术
利用富营养化水在种植槽中无土栽培经济作物。借助植物发达的根系。对流入浅水中的悬浮物进行过滤。这些悬浮物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类、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构筑起一个生物相对丰富的生态系统。该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可以生产出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植物或观赏植物。并通过堆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该技术的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土壤病原菌和害虫对作物的侵染。故无连作障碍。同时节省劳动力。
生态浮岛技术
植物净水工程的一种。是绿化技术与漂浮技术的结合体。植物生长的浮体一般是由发泡聚苯乙烯制成的。质轻耐用。岛上植物可供鸟类休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环境。同时能吸收引起富营养化的氮和磷。与人工湿地技术相比生态浮岛技术最大优点在于不另外占地。较适合我国大多数河流无滩涂空间利用的特点。
综上所述。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低投资、低能耗:处理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更大的相融性:无二次污染:能实现水体营养平衡。改善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水体的各种主要污染物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其中处理有机污染的最大优势在于植物能同化大多数的化合物为co,或作为细胞骨架。即使一些环境污染物在植物内大量积累也能通过转移植物而清除。
ⅱ.生物调控技术
生物调控技术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是利用营养级链状效应。在水库中投入选择鱼类。吞食另一类小型鱼类。借以保护某些浮游动物不被小型鱼类吞食。而这些浮游动物的食物正
是人们所讨厌的藻类。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运行成本低。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适当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
ⅲ.生物膜技术
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生物膜的过滤作用及净化作用。人工填充滤料和载体。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附着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生物膜技术因其降解能力强、接触时间短、占地面积小以及投资少等特点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应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多种生物膜技术对污染严重的中小河流进行净化并获良好效果。我国在此方面还只是处于试验阶段。没有真正的工程实践。目前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浮流净化法、砾间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净化法等。
ⅳ.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可以将受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物。对部分无机污染物如氨氮进行还原从而去除。为了充分发挥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和转化方面的作用,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补充污染物高效降解微生物:可以使用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菌群:也可以从受污染水体和底泥中分离筛选后富集培养。再返回受污染水域: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菌的接合转移。二是为土著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可以激活生长代谢缓慢或处于停滞状态的土著微生物。使其重新具有污染物高速分解的能力。
ⅴ.仿生植物净化技术
以重建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为基础,用具有很强弹性、韧性和柔性的材料仿照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沉水植物轮藻设计而成。仿生植物以河道中原有的天然生物菌群作为种源。在填料丝表面经过生物的自然富集形成生物膜。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该技术在有效净化污染水体的同时还具有如下特点:不影响河流的航运和泄洪等功能: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适合河流复杂多变的水流条件;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化学与生物稳定性强。不溶出有害物质:价格便宜。便于安装。
(3)蓄水减渗工程
①. 硬化处理
采用硬质护砌的方式进行减渗,如混凝土衬砌。其优点是减渗效果好,且抗冲刷能力强。缺点是生态效果差,有损河道水与地下水的联系,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复合土生态减渗
又称为掺混料生态减渗。复合土生态减渗具有减渗效果良好,有一定抗冲性,天然生态,就地取材造价低等优点,能充分利用当地河床质,与天然河道浑然一体。缺点是当湖区水头较高时,减渗层土体颗粒在垂直水头压力作用下,可能造成流土型渗透破坏,减渗层土体带入下部的卵砾石中,从而可能导致减渗层土体的破坏。另外,还需对现状河床质及减渗源料土进行详细的试验分析,控制其级配,且施工需现场碾压压实,碾压压实密度对减渗层渗透系数影响明显,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施工减渗效果控制较难。
.复合土工膜减渗
优点是减渗效果好,且当湖区水头较高时,与复合土生态减渗方案相比,无减渗层土体颗粒流失、减渗层土体有被破坏的可能,适用于湖泊中部深水区的底部减渗。同时,由于其渗透系数小,适用于水质净化的人工湿地的底部减渗,可防止再生水下渗进入地下含水层污染地下水,减轻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缺点是土工膜为非天然材质,隔绝了河道地上地下的连通性,且土工膜较为脆弱容易损坏,适应地形变化的能力弱,因此不宜用在湖泊浅水区、种植区等需要种植、扦插水生植物的区域、岸坡等地形变化起伏处及需设亲水平台、栈桥的港湾区。
. 膨润土防水毯减渗
膨润土防水毯具有减渗效果好,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较硬化处理及土工膜减渗小,防水毯自身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不易受损坏,且受损后能自身修复,适应地形变化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湖泊浅水区,岸坡,种植区及港湾区。
. 黏土减渗
采用黏土作为减渗层。优点是减渗及生态效果良好,缺点是受黏土资源限制,且取土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4).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景观建设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域沿岸带及水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道空间与平面、 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整治,做
到到提高城镇水系防洪排涝和供水标准与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河道景观工程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河道平面修复
过去在河道平面设计时,一般采取拓宽断面、 裁弯取直、 修筑高堤等措施,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洪涝灾害的问题,但却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在满足安全行洪断面的条件下,改变过去裁弯取直的办法,随着地形、 层次的变化“易弯则弯,易窄则窄,易宽则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 同时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这种“袋囊状”的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景观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意义。
.河道断面修复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河道的断面恢复要综合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水及生态景观的功能,不断优化断面设计,最终达到良好的生态河道体系。河道系统中一片草地、 一块林地、 一座山丘、 一个岛屿都可能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在恢复中应采取多种工程和管理措施,维持河道断面的自然性状。目前国内外典型的河道断面形式主要有: 矩形断面、 梯形断面、 复式断面和双层断面。
.生态河堤工程
生态河堤建设是目前国际上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新趋势。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 环境科学、 生物科学、 生态学、 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 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 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体和土体、 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生态河堤不仅可发挥涵水保土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大气、 水体和土壤的质量,进而将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沿岸景点的建设将增加周边环境的文化氛围,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对城镇生态建设、 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
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滨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 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手段。作为河陆生态系统的连接地带,缓冲带对保持河道的生态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a对地表径流可以起到滞缓作用,调节入河( 水体)的洪峰流量;b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并对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起过滤和拦截作用; c植物吸收、 土壤吸附溶解态的污染物;d促进氮的反硝化作用。城镇是人口大量集中和工业规模庞大的地方,势必会产生许多生活和工业垃圾,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将会随雨水直接进入地表或地下水,形成新的非点源污染,导致水环境恶化。滨岸植被缓冲带的建立,不仅可以吸收径流中的有机成分,减少进入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对于营造滨岸景观、 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持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河道治理方案设计篇三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由于缺乏自然水源补给,污水厂排放的中水成为主要的河湖水源,加之多源径流污染,导致氮磷营养盐超标、生境缺损、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等问题,于是水体污染黑臭、富营养化、藻类爆发频繁出现,导致河道成为了城市的“露天排污道”。
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导致各地民怨不断。治理修复水生态、净化回用水资源、确保生态水的质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整治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重点,更是构建美丽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的举措。
山东恒远利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环保”为己任,改变传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生态治理方式,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交叉学科”手段,系统整合多项技术,对城市污染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建立起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河道生态综合治理整体解决方案。做为国内城市生态治理解决方案提供商,我公司依托全面的技术优势,可以提供项目咨询、工程设计、设备制造、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的一条龙综合服务,从而系统地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我公司提供的生态综合治理方案分为四个技术环节,可以实现闭环衔接,达到消除污染、变废为宝、生态循环的效果。
零扩散疏浚技术
受污染湖泊河流,大量重金属、有机质等沉积到水体下底泥中,我公司通过高精度、零扩散的整套设备不仅实现了水下底泥精确疏浚,并且消除了传统疏浚带来的二次污染。
1、零扩散,无二次污染
新式疏浚方法可根据疏浚要求选用多种设备组合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环保疏浚盒可将水下待疏浚区域密封,通过渣浆泵产生的负压作用将底泥吸入密封设备内。整个疏浚过程对底泥及水体扰动小,基本无二次污染物产生。
密封设备可以与多种清淤船、挖掘机、长臂吊车配套使用,实现不同工况下的“零污染”疏浚。
2. 疏浚效率高
其核心设备采用美国技术,由机械机构和疏浚盒内射出水流同时扰动河底底泥,负压作用直接将底泥抽出,避免了传统搅吸头作业大量抽水做无用功,从而使其疏浚效率比传统疏浚方法提高30%。
3. 定位精度高
从美国引进高精度水下传感器及rtk定位系统。rtk基站固定在岸边,可覆盖半径10公里的施工区,移动端固定在施工船上同时接受基站及gps卫星信号,使施工船舶水面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高精度水下传感器弥补rtk系统水下定位不足的缺陷,可对水下施工点进行精确定位。系统配备可视软件,船员在船舱中即可直观掌握水下施工点的详细状况。
此系统定位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可以免受浪涌、天气等不利条件的影响。
4. 可控分选
此功能适用于被重金属污染的底泥及生活水源地清淤。施工过程中依靠高精度的定位装置可精确控制施工深度,其核心设备可对施工区域内的物质进行有效分选,如重金属底泥清淤施工,只清理施工区域内含有重金属的底泥,不含重金属的砂石经高压水流清洗后,留存在河底原位净化水质。
底泥脱水净化技术
底泥通过疏浚系统运至下一环节的底泥脱水干堆环节。经净化处理的水达到排放标准后回到河湖内,同时对脱水后的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
目前针对底泥的脱水净化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
1、土工管袋法
土工管袋底泥处理法,可实现原位脱水,减少底泥体积和含水率,便于后续的资源化利用。
清淤系统将河底底泥通过管道混合器与相应的药剂充分混合后冲入土工袋中。清洁达标的水从土工管袋中渗出,固体颗粒留存在土工管道中。
此工艺全封闭式施工,不易形成二次污染,并可实现底泥的无害化处理。
2、机械脱水法
机械脱水法可实现整个脱水工艺的模块化设计,实际中可以根据泥性及工况条件,选用不同的模块。
疏浚设备将底泥输送至泥沙分离机,可将底泥中的河砂按需分离用于销售或土木施工。分离后的泥浆充入沉降箱进行初步脱水,清洁水流排出,底部浓浆加入药剂充分混合后,进入离心机或板框压滤机等设备进行脱水。脱水后的底泥可由输送带或运输车输送至指定地点进行后续处置。
此方法具有工艺紧凑、吞吐量大、功耗小、减量明显的优势。
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脱水干堆的底泥经处理后,重金属及有机质与药剂发生反应,进行固化。同时因大量的底泥占用土地,长期存放风吹雨淋仍是污染隐患。我公司经过长期科研攻关,研发的底泥协同固废生产陶粒轻骨料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优选择。通过高温焙烧将底泥变为具有广泛用途的陶粒轻骨料,并将底泥中的有机质和重金属固结在陶粒内部,彻底解除了二次污染的隐患。
生态修复技术
利用底泥生产的陶粒因具备多孔、质轻、保温、隔音的特性,具备广泛的用途。例如超轻通孔的陶粒由于孔隙分布均匀,渗透能力强、吸水性强,可用于微生物、绿色植物的栽培,进而应用于浮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的建设,既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还可净化各种水系,是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理想方式。
同时,通孔陶粒可广泛应用在城市街道铺设、绿化带建设等市政工程,能吸收并锁住大量雨水,且可吸附尘土,是消除城市内涝,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环境的明智之选。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如将水体治理-底泥资源化-生态修复运用等闭环衔接,既能消除污染变废为宝,又能改善民生美化环境,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河道治理方案设计篇四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河道人为破坏的影响较为严重,垃圾的倾倒及污水的排放,使当前河道中的水质不断恶化,不仅水生物在不断的减少,而是河道淤堵的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防洪功能的发挥,同时大规模的采砂活动,使河道堤岸失稳的情况严重。同时由于雨水多少的原因,也会导致河道内发生洪水及泥石流灾害,或是河道干涸,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产用水需求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使河道治理更具有迫切性,因此,需要对河道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河道的功能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所需要排出的废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之监管方面的不完善,所以导致大量废水未经处理即排人河道当中,使河道内的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城市的形象受到较大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方都加大了对城市河道治理的力度,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不仅使河道的防洪、排水和排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的环境。河道治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的专业较多,所以需要从全方位对于河道治理进行考虑,不仅要使河道的功能性得到快速的恢复,同时还要使河道满足人类生存的要求,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载体。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使我国的水资源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大量使用,又进一步与水中的生物进行氧气的争抢,加速了生态系统恶化的程度,再加之人类活动的增多,也使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加强河道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我们应该先从源头抓起。河流在山涧中汇集而成,而一旦遇到暴雨或者连续的阴雨天,雨水就会顺流而下,而河流两边的松散尤其颗粒大的固体物质就会随着雨水直接进入河道,长年累月可以使河床抬高,而部分大颗粒就会在河道当中形成堆积,挤占河道,从而迫使河流改道泛滥。我们针对这一情况应在保持现有良好植被,进一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禁止乱砍乱伐,新建工程务必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只有河道源头的植被增加了,才能更好的涵养水分,缓解水流的速度,而且对于土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泥土不易被雨水冲走。
在对中小河道进行治理时,我们需要根据河道的不同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对于河道断面较窄的地方,则需要进行拓宽处理,而对于曲折较大的要河段,则应该进行取直处理,对于堵塞地段,应进行有效的疏通。做好护岸工作,对于冲撞严重的河道,需要采用于砌块石来进行护岸,而且需要立砌,保持砖面的平整度。对于一些堤坝由于受到冲击性较大,所以需要将砂石用铁线网罩住,对于冲刷严重的河段,则需要采用浆砌石来进行护岸,但由于这种护岸比较容易在受到冲刷时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其基础需要进一步加深。而对于冲刷特别严重的河段,以上各种方法已无法有效的抵抗冲击力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需要采用铁丝石笼进行护岸。可以利用分块拼装法及整体铺盖法进行,这两种方法都能起到护岸的,有效的避免了大较大冲击力下对河岸所带来的侵蚀。
2.3 在河道上游建立闸坝
通过在上游建立闸坝,可以在雨季时将水资源有效的存储起来,或进行分流,而对于旱季时,可以进行开闸放水,不仅有效的保护了河道的安全,同时也使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的需求,保证了两岸百姓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2.4 使用科学技术
水力学技术是指利用水力构造控制水体的状态。在水系河道治理中,水力学方法主要包括:引清调水、筑坝造流水位以及水力造流,道内的污染物稀释、提高水质等作法,也可以采取机械除藻的方法。气浮法除藻技术是一项生物促进技术,也是国外比较流行的治污技术之一,通过对自然并可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先进成套设备。ploche系统除藻法:plocher能量系统是德国专利,无需基建投资,效果理想且无副作用。磁法除藻法:该技术只用于饮用水管道内除藻,未见物的生理功能,提高生物氧化效果,促生剂中含有生化酶能用于河、湖水华控制。超声波除藻法:超声波杀灭藻细胞技术,在某些景观小水体中有应用善竞争性地抑制了耐污型微生物。
3 河道生态化建设是未来河道治理的方向
1)具纵向成带现象,但物种的纵向替换并不是均匀的连续变化,特殊种群可以在整个河流中再出现。
2)生物大多具有适应急流生境的特殊形态结构。表现在浮游生物较少;底栖生物多具有体形扁平。流线性等形态或吸盘结构;适应性强的鱼类和微生物丰富。
3)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制约关系复杂。一方面表现为气候、植被以及人为干扰强度等对河流生态系统都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表现为河流生态系统明显影响沿海(尤其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
4)自净能力强,受干扰后恢复速度较快。新兴河道治理生态化建设为解决传统河道治理中带来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方向。
当前我们处于21世纪,科学技术得以快速的提升,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河道治理的新方向即是生态化建设。因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等于在不断的失去生存的基础,所以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需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使水资源、土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得到统一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将会导致各类连锁反应发生,并产生反馈的效应。
4 结束语
河道的治理和改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在治理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有效的协调,加快对河道治理的力度,从而使其更好的为人为的生活和发展服务,发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河道治理方案设计篇五
大自然的产物河流为地球上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据统计全球约10%的面积属于河流,在水资源总量中河流占比为0.1‰。虽然其占比微乎其微,然而在为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中提供了必不可缺的物资条件。
河流与人类社会发展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河流不仅可为人类生存发展、农田灌溉以及养殖业等提供水资源,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功能从而满足人们对宜居生活的要求。然而,随着工业原材料和大机器时代的出现,世界范围内的河流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与城镇化的推进,河流中被排入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堆放等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河流水质不断下降[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统计资料,目前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已受到河流污染的严重影响,并已成为人类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质持续恶化以及河道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在我国河流中也同样存在。中科院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约436条大中型河流均受到一定的污染,其中受污染河流占统计数量的82%以上,全国5个主要大尺度流域的受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据报道,部分地区的河流水质已无法满足饮用水要求。由此表明,解决我国河流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刻不容缓的地步。
近年来,为保护河流水体环境和生态自然条件,我国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河道整治项目并提出了水污染防治措施[2]。在河道治理措施及方案优选方面许多专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为河道整治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探讨分析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及其建立原则,不仅可为治理效益评价和整治方案的优化决策提供理论参考,而且有助于实现人水和谐相处及河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
生态河道概述
西方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逐渐开始重视本国河流的水污染问题,并从多方面整治河道。随着生态环境学的提出和应用,许多地区逐渐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作为河流生态治理的依据,在该背景下下“近自然河道”的理念被提出应应用于河道整治。基于生态学理论许多学者提出了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生态河道治理概念为:在确保河流安全的情况下,为实现人类社会与河流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保证河道的生态系统平衡,有必要建立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开放的生态系统[3]。
生态河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具有微生物、动物、植物等较为丰富的物种,通过多种复杂的生物链作用系统内的各类物种能够实现物质的交换与能量传递,从而确保了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稳定。河流的外界环境与内部体系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作用关系,外界的降雪、降雨等作用可补给河流水资源,从而确保了水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外,人类社会活动作为外界条件开发利用水资源。所以,外界条件与河流水系间具有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作用关系,在长期作用下处于动态平衡。
我国河流分布较为广泛且南北地区气候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不同流域的水环境受污染程度不尽相同,从而使得河道治理模式多种多样,对于具体的河流应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宜的治理模式[4]。结合我国河道治理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资料,提出河道生态治理存在的不足。
1)河道淤泥堆积、防洪能力差。
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发现,辽河流域许多河流的两侧河堤规模较小、形式单薄,甚至未采取相应的护岸措施,大部分河道均为达到河流防洪标准和设计要求。许多具有航运能力的河道,河岸、河堤长期的在风浪侵蚀和行船影响的作用下均受到一定的破坏,部分河段存在大面积坍塌现象。另外,许多河道两岸水土流失严重、岸坡植被较少,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在降水径流作用下地表土壤被冲刷进入河流,不仅抬升了河床的整体水位,而且在河低淤积甚至可造成河道的堵塞。野蛮式的开发建设为城市河道较为常见利用模式,由此进一步侵占了河道宽度,加之生活垃圾及城市污水的随意排放使得河流水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上述各因素不仅严重影响着河道的泄洪能力,而且给河道生态治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水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固体垃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化工原料等污染物在处理不达标或未处理的情况下被排入河流,这不仅打破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平衡,而且使得河流水质不断下降[5]。
3)护岸形式结构单一。
为确保城市河道防洪安全,通常会对城市河段两岸作加固处理,从而实施相应的护岸措施。然而实地调研发现,许多河流的护岸形式往往采用较为单一的现浇混凝土、干砌或浆砌石结构。这些护岸形式以保护河道防洪安全为主要目标,但是阻断了河流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交流,对水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等生产条件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4)人为的改变河道形态。
防洪功能仍然为现阶段河道治理最主要的目标,因此在治理过程中为保证河岸安全采用大量的块石堆砌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另外,尽可能的以直线型河流走势替代原先的弯曲河道,对河道原有的平衡与功能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6]。
2.2生态河道治理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河道治理,不仅要满足传统的泄洪安全要求,而且要考虑河道的娱乐、生态景观等功能作用。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始终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保护水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河流的生态修复与自我调节能力。
1)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并将认为是最基本的原则,尽可能的维持河流的原有自然形态和原始属性。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充分发挥河流的自我净化、自我清洁的功能作用。对于部分临河建筑物可按照水利工程防洪要求的水位、宽面宽度进行拆除,划定河道蓝线与扩宽河道,确定保护范围与管理区间,应尽可能的避免使用水泥或浆砌石等硬化措施作为河岸护坡形式,所选择的护坡材料应有利于提升湿地和植被率、提高河道的垂向连通性、有助于坡面植被的生长与修复,河道治理的选择应考虑河道的亲水性和多样化原则[7]。
2)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现代化生态河道治理中可持续发展属于河流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河道整治必须考虑的重点内容。因此,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类发展与河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河流的整体生态环境,河流生态治理必须要有能够保证河道正常流通的水容量与水源[7]。
3)植物合理配置措施。
实践表明,将足够的树木种植在河道附近不仅能够提高河流的调节能力,而且可有效改善河道的水体环境。树木在调节区域小气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树木的枯枝落叶可增大降雨径流时间和土壤入渗量,在保持水土和拦蓄径流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另外,河岸植物还可与水系统中的动物、植物产生交换,有利于增大水体的物种多样性和河流的净化能力。
4)协调统一性。
在生态河道治理中还要考虑艺术设计、生态学及美学等多学科理论,从而使得治理后的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协调统一,并为附近居民提供宜居的自然环境[8]。
“重建设、轻治理”的传统治河理念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河道治理的要求,因此应明确生态河道的治理目标、详细内容并改变传统的理念方法,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和治河体系,可从三个方面建立河道治理模式。
1)河道治理机构。
我国河流分布范围广泛且大小河流众多,因此治理过程繁琐且难度高,需要城建部、环境部、水利部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这就要求在治理过程中各部门应具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目标,在河道治理中充分融入生态治理、环保理念[9]。
2)河道治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制度是保障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基础,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理制度是保证各项治理措施步入正规的重要依据,在河道治理中真正落实各项措施。
3)治理措施。
不同区域的河流其治理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就是以轨迹化、数量化、流程化标准实施治理措施。轨迹化是指为便于查询追踪应建立河道治理台账,并确保资料的完整性;数量化是指为使得治理效益更加应量化河流治理标准;流程化是指需要建立标准的河道治理流程,从而避免工作疏忽和人为随意性干扰[10]。另外,为确保各项生态治理措施落实的到位并发挥其功能效应,河道治理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对治理工作人员及其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并实施奖励惩罚制度[11]。
河道治理方案设计篇六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命脉,不仅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等功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仍然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
城市的景观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污染源的侵入,如天然降雨、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入,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
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供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2)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整治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自然性: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4)地域性: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河道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物理方法:
①引水换水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黑臭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②底泥疏浚“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2.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3.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4. 生态湿地修复法:
生态湿地具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的功能,使污染水体流过生态湿地逐步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标准。但是生态湿地要求面积大,净化效率低。目前,在上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区不具备建造大型生态湿地的条件,而且对于重污染水源无法治理,甚至会使生态湿地遭受破坏,植物死亡产生腐蚀质,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
5. 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在人为的干涉下,在一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经过原位培育,增加微生物活性能力,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目标是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方法很多,如建造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生物滤床、生物激活剂等,但其核心内容就是利用载体将有益微生物培育成优势群落,激活其活性能力。由于水体污染成因不同,有害物质的成份也多样性,在治理污染水体的技术上采用单一的技术是很难治理污染的水体,必须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性的技术。在实践中将物化(人工增氧)和微生物栽培技术相结合,整治景观河道是比较理想的方法。这在国内外已有很多案例。
河道治理方案设计篇七
1.物理方法:
①引水换水 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黑臭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2.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3.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4.生物方法:
bacto-zyme 1011系列生物复合酶 是一系列天然有机的、含多种酶类的复合产品,并结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质及无机营养物合成的一种复合酶类净化剂。
河道治理方案设计篇八
;总结河道治理误区 道明今后治理方向来源:河道治理500例概况世界上大部分河道治理都经历了从“被动防御,抵抗洪水”到“科学规划,依法治河”两个阶段。对天然河流的人工改造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估计的破坏。国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抵御洪灾建造了大量的硬质挡墙和护岸,污染物无序排放也造成了严重的河道污染,河道传统开发治理模式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20 世纪90 年代,很多西方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的做法进行了反思,逐步对遭受破坏的河流自然环境重新进行修复,在欧洲,许多国家正积极拆除60、70年代建设的钢筋混凝土河堤,修建生态河堤,进行污染治理,恢复河道形态。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河道生态治理的理念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我国大部分河道治理公司初涉其中,经验不足,容易出现很多误区。1.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大部分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沿线点源和面源的排入。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时,有些设计往往只关注生态措施的应用,而对引起水质恶化的源头未采取措施,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治标而不治本,采用再多的治理措施也达不到好的效果,水质仍会继续下降,水生动植物难以存活,生态系统无法在此环境下构建成功,强化净化措施的作用有限且费用较高,无法体现河道生态治理的精神和目标。因此,在设计时应分析河道的主要污染来源,并对主要污染源采取截流纳管、就地处理、沟渠净化、湿地净化等措施,有效降低入河污染物量后再开展生态治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2.不重视河道的流通问题“流水不腐”体现了流动水体的净化能力及水质维持能力。但是,有些设计不重视河道的流通问题,对断头浜或者不流通的水体,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生态护岸、植物构建、强化净化等生态措施,以期达到水质改善的目标。这些措施可能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其稳定性不能保证,且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量较大,运行费用高。强力造流曝气机,超大流量循环活水浮水喷泉式曝气机,增氧造景故设计时应积极探寻水体流动的方案,如水系沟通,利用涵管、新开挖沟渠等连通水系;水体循环,采用循环泵、搅拌机等改善水体流态,将水体循环流动起来;合理调度,利用外河水位差使水体流动,充分利用流水的自净能力及水质维持能力改善水质。3.过度强调陆域景观设计陆域景观能充分展现河道的治理效果,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而水生态系统位于水下,肉眼难以判别其水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好坏,也无法判定水质改善程度。所以,有些设计过度强调陆域景观设计,将生态治理的资金大部分用于陆域景观的建设,将陆域绿化带设计的主题鲜明,美仑美奂,而忽视水下生态的构建,本末倒置,偏离了河道生态治理的总目标。我们是在治河,还是在搞绿化?我们要认识到陆域景观园林化和景观化并不意味着生态化,思想要从“注重景观”转变到“生态与景观并重”,加强陆域及水域生态理念的体现,特别是要发挥陆域绿化的生态拦截缓冲功能。4.河道本底调查不全面传统的河道治理本底调查主要收集水文、泥沙、地质、规划、征地移民、地形等方面的资料。河道生态治理除以上资料外,还需要对河道的污染源、水质、水生态、底泥、陆域植物群落、水工构筑物调度运行等资料进行收集,必要时还需对水质,水生态、底泥等开展补充监测和调查。目前,大部分河道生态治理时很少对河道本底进行全面调查,至多收集水质方面的资料,对其余资料收集较少,或者收集不到相关的资料,而补充调查费用较高,建设方不愿意承担。因此,河道本底资料不全面,很难对河道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诊断,无法说明生态系统受损及缺失的主导原因,则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可行性好的生态治理方案。5.忽视其他生境的构建目前,从事河道生态治理的设计单位大部分是水利行业的,许多单位尚未配套生态、环境专业方向,或者有从事生态、环境设计的人员,对河道生态治理内涵理解不够深刻,部分设计人员认为河道设置了生态型护岸就是进行了生态治理,配上植物治理后就是生态河道了,其他的均按照规划断面进行设计,忽视其他生境的构建。有没有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们知道河道生境包含平面形态、断面形式、护岸材料、河底生境等,这些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连续而多样的生境基底,为水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生态护岸只是河道生境构建的一部分,重视它的建设而忽视其他与之密切相关的生境的构建,达不到生境多样的目标,水生动植物生存仍会受到较大限制,制约了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构建。6.生态护岸与周边功能定位不符生态河道建设中,采用了许多新型建筑材料来替代传统的水泥和混凝土构建护岸或挡墙,在提高河道美观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水陆系统的交互性,体现了新材料的生态亲和性。亲水性材料多种多样,主要有天然材料(木桩、柳枝、土坡等)、生态织物(生态袋、椰壳纤维毯等)、格宾网,土工合成材料(土工格栅、土工网等)、多孔性生态砌块等,这些材料外形及特征均不相同。有些设计在河道穿越农村段采用较为刚性的护岸材料,使河道看起来较为生硬,与周边地块景观不相容;而在城镇区域的护岸中使用柳枝等材料,虽然生态性较好,但是城镇人口密集,安全性相对较差。因此,我们在选用护岸材料时,一定要先掌握河道周边的地块功能,选择与之能配套的护岸材料,才能凸显出河道的生态性。7.不根据水质随意配置水生植物相邻河道的水质及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受入河污染源不同、河底地形各异及人类干扰等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有些设计人员对于同一个地区内的河道,不管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不考虑其水质、水生态现状的差异和对现有植物的保留及保护,配置的水生植物基本是一致的,无针对性的配置水生植物,无法体现河道生态治理的特点,不利于植物群落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构建。这样满河布置,合适吗?8.完全排斥使用硬质挡墙传统河道治理中硬质挡墙的使用,阻隔了水陆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从生态角度讲弊端较大。但是,硬质挡墙结构安全性好,占地面积小,优势也很突出。河道生态治理是在确保防洪安全性的前提下实施生态措施的,防洪是河道的基本功能,护岸结构稳定性是第一位的。河道生态治理中如遇到河道窄、过流量大的河段,为了确保护岸安全,无须完全排斥硬质材料,可适当使用硬质挡墙或硬质材料与生态材料组合而成的挡墙结构。同时在局部河段设置生态补偿区,适当放宽河道,采用亲水性好的生态型材料建设护岸,使该段河道的水陆物质能量交换集中在该区内予以补偿。观点我国传统的河道治理一直以“除水害、兴水利”为目标努力,主要是对河道进行清淤、建设或者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大坝,新挖河道,辅以河道岸坡的水土保持等一系列工程措施。虽然能满足人们对于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娱乐、航运等多种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河道生态治理的理念是大势所趋。问题、误区很多,但共同努力、共同总结,坦然面对出现的误区,避免让他人重复误区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全国各地在河道生态治理的探索中,也有比较好的案例与探索,为生态河道建设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也为我们的误区敲响了警钟。但工程设计上依旧还有误区存在,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需不断深入研究,营造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生态河道。
相关热词搜索:;河道治理方案设计篇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城市河道普遍存在淤积、污染等现象,许多河道失去了饮用水源甚至生活用水的功能,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可以说对河道的生态治理日益紧迫。城市河道的水质治理已经在治理中,但城市河道水环境系统应该具有的生态效应和周边居民及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往往被忽视。因此,治水和景观生态设计要有机结合,以新的理念和观念重新审视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造。一方面注重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岸线景观,营造出具有视觉效果和优良体验的生态环境。
一、辖区河道现状及特点
文峰街道辖区内近期整治的有四条河道,分别是油坊沟(蟒蛇河至青年路一段,辖区河道总长2.7km)、前进河(蟒蛇河至铁家港一段,辖区河道总长1.06km)、铁家港(西环路以东至油坊沟及西环路以西,辖区河道总长1km)、小一沟(体西路至串场河一段,辖区河道总长1.7km)。四条河段的问题相对雷同,都存在水体污染、河岸坍塌、淤积严重,且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等问题。
二、河道治理目标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八大重点之一。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着力解决水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刻不容缓。
治理最终效果为两岸和河面无杂草、无垃圾、无病死动物、无漂浮物、无违章构筑物,河道水质明显提升、截污能力明显提高、河岸绿化明显提高、河流生态明显改善
三、治理对策
(一)水环境治理传统工程措施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水质,采用传统的水体置换和引水配水的工程,使水流动起来。另外采用河道疏浚工程、防护工程、清水平台、保洁码头、消防码头、截污工程、排涝控制等措施进行系统深入的水环境治理。工程主要采用了点截污和大截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并将其接入污水管网,另一方面在河道两岸布置截污干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并送往污水处理厂。对于沿河两岸的企业和居民区不仅要将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业素质、规范,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往河道内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陋习。
(二)水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措施
在疏浚、引水、截污等工程后,投入景观桥及栈桥工程、绿化及水上生物工程进行生态治理。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及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生物等,可以去除水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可得到恢复,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变清。
四、生态景观设计与效果
(一)绿化景观工程
通过绿化景观工程,从上游的景观到中游缓坡草坪、草地疏林、鲜花盛开,直到下游的通幽小径,植被搭配动静相结合、疏密对比,配合水景,给整个河道绿化空间创造了活力。沿河景观带更是形成一条连续的河岸廊道,给市民提供了便利。
(二)植物配置规划
植物配置应以本地植物为主,根据不同的类别和习性以及不同的景观效果进行合理配置,景观布置应结合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在河岸的许多景观小品多采用当地材料结合轻钢结构,对整体景观环境影响较小;
树种选用以本地适生树种为主,包括竹柳、落雨杉、美人蕉、水生鸢尾等。一方面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城市景观。
(三)乡土文化与适应过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塑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形象。盐城城市中的河道也当如此,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同时展现出不拘一格的河道设计。当地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与设计的启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停留在传统的设计形式中,生态设计正是以当地自然过程为依据包括其中的地形、土壤、植被、水等,将这些具有特征的自然元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更加有利和完善地设计出能被时代和历史所接受的东西。
通过对辖区河道整治工程中在生态修复以及河床、驳岸及绿化设计方面所作的生态型改造尝试,可以有效地改善河道的环境和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以人为本的治河理念和生态驳岸的设计原则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了借鉴。
随着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提高,人工建设和修复的生态河道越来越受推崇。它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生态效果,把受人类干扰和破坏的河道修复成为水体与土体,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近自然状况的生态河道。只有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出和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的策略,构建出人水和谐的河道景观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