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三年级课外阅读读书心得(大全五篇)

2023年三年级课外阅读读书心得(大全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2 10:00:24
2023年三年级课外阅读读书心得(大全五篇)
时间:2023-04-02 10:00:24     小编:admin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课外阅读读书心得篇一

《我的大学》是这三部曲中最后完成的一部,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等,这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作者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给他呵护,没有人给他引导,独自成长在一个底层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他的观察不成体系,甚至杂乱无章,但就是这样的观察使他倔强地成长了起来。作者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他会很早发现这位可怜的妈妈的厨房哲学,分给他的每一块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决定出去找点活儿干,自个儿养活自个儿。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躲在废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顿悟上大学的美梦而已,而他又动情地写道: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个成长片段。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年少单纯,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他生活在沙皇专制的时代,他那双敏锐的眼睛见证了当时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及思想真实底层民众庸俗、空虚、无奈、亵渎,同时又具有在苦难的洗礼中积淀出的善良、乐观、吃苦等美好的人性。

他们的丑陋与美好无掩无余地裸露在作者观察的眼睛里,对于人们那些粗俗甚至低级下流的举止,他流露出淡淡的悲伤和无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满眼都是善,所以,那些丑陋甚至不显得肮脏;他极力赞美人们的美好,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歌声,甚至是一点点美好的流露,在他眼里,这些美好闪烁着高贵的纯净的光泽他几乎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一讲到女人,他就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情绪激昂,从他那被打得残疾的身体里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痉挛。即使如此,我依然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凭直觉我知道他的语言很美;他的声音并不美妙,还略带沙哑,但语言十分动人,真像夜莺在歌唱。在他眼里,劳动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战斗,我真想跑上去,这两条腿的动物,亲吻他们,他们干活时那么机智灵活,真让我心驰神往,在简单的纯净的心里,他学不会去在意生活的艰辛,更多的他会直接发现苦难中的美丽,感恩它,赞美它,并在这些荡漾在苦难的河流中的真、善、美中寻找成长的底气。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只是一只空空的口袋里面没有善,同样也没有恶。成长的过程就是充实这只口袋的过程。当还不会辨是非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把恶当作宝贝珍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直接发现并深刻地记住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重重叠叠的抱怨,那是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变得成熟起来,不安分的心积极地追求如同世界般的复杂。当遇到麻烦甚至苦难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为苦难所累,而是为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所累。纵使世界万般复杂,我们时常会身不由己,但我们仍需要保持一份浓郁率真的心气,成长从这里开始,也必将在这附近达到它的极致。如果成长照应这个回环,我们会活得更洒脱而有意义。

作者从小渴求新知,追求自由,立志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为了追求他心中那个不太清晰却十分美好的前程,他迈力地积极探索。但成长中的人的招架能力毕竟有限,各种各样的思潮向他涌来,而他也越来越发现真正的生活现实。浩浩人流中的大多数人都遵循着狭隘的生活准则,先进分子的努力甚至不堪一击,他被卷入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的纠缠中,他在这个旋涡里情绪波动,惊恐莫名。纷繁的意念冲撞着他,无论如何也抓不到真正的要点,他觉得我就像被什么人拖到了一个阴暗的角落,让我饱览了大千世界的假、丑、恶,我受够了。这种混乱竟让他下了自杀的决心也许永远的退出是的解脱但他没有成功,他还要活下去,并且要好好地活。几乎每个人都有陷入混乱甚至濒于崩溃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不是终点,耐心坚持,耐心同周围的环境交流,总会找到突围的出口。

没有不止息的风,就看自己能不能顶风前行。穿过这段恶劣的天气,就迈上了成长高楼的新一层。《我的大学》作为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且很明显,小说的内容和结构的组织与安排没有经过谨慎细致的构思揣摩,仿佛缺乏一定的有机性和完整性,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存在的缺陷焕发着强烈的感染力,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用简洁优美的言语勾勒他的成长片段,在其中我们感到浓浓的真实和那些在灰色的环境中闪耀出的感人的光辉。成长的过程不是像白杨一样由时间直直地拉离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样清清爽爽地径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说人的思维是草,那么,成长就是这株草的幼芽在时间与空间里蜿蜒招展的结晶。

成长在短时期内真的不具有有机性和完整性,尽管理想是牵引成长的一条线,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辽远而迷茫,有好多闪光的片段散落在这条线之外。只有当回首时,在得与失、喜与忧的反复回味中,我们才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自己拔节的声响,仿佛一条绳子自然而然地拉直。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此时作者已55岁。对于一个投身革命且年过半百的人,用笔真切地再现少年时代的生活,他笔下流出的全是记忆的精华,含着倔强而又谦诚率真充满智慧的气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心总被某种东西激荡着,思维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闪亮,我不能抑制自己,我要留住这些火花这些成长的箴言。我感到很幸运在上大学之前接触了这部书,又在大学的实际生活里反复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它们对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赶快留住它们,并把它们献给同我一路成长的人。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三年级课外阅读读书心得篇二

生活就像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要走进去,因此我们才不可避免的对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读完此书,心中隐约的明确,这是一本极度私密化的读物,也是予心灵深处的一份与“孤独”的共鸣。

1、谈书名

初看书名——《挪威的森林》,给人的一种清新、自然的视觉感受以及画面感。凭借我们的想象力,顾名思义的联想到自然绿色的生命力和美好。读完之后,不仅仅是富有美感的美好,而是无意识的接受和体验到更多元化的元素。带给我的更多是悲伤与无奈。

书名源自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歌词很通俗,描述了两人一次意犹未尽的邂逅,可终究不过一人醒来,一人离去。

书中作者将这感受具象化了。“海潮的清新,轻拂的风声,女孩肌肤的感触,尘土的气味,朦胧的夜色,缥缈的憧憬,以及童话般的梦境.”这些组成了渡边的世界。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朦胧且真实,撩人又莫名。

2、谈类别

《挪威的森林》有人说此书是一部恋爱小说,也有人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个人感觉以上的概括难以诠释这本小说的类别。作者本人曾明确的表态,该书有着他个人的主题构思和想法,也就是他个人的写作意识。但是,艺术创作理论告诉我们,在追溯艺术创作的本源地的时候,其归属并不属于创作者本人,而应该是归属于作品所处时代环境的创作活动当中。也就是说,在我们在对某个作品追根溯源的时候,尽管需要解析的往往并不是其作者本身的创作初旨,而需要自己的见解与感喟。

译者林少华说过,《挪威的森林》从内容或则性质来看,这是一部恋爱小说。从风格或则手法来看,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读完此书后我深感认同。

3、谈人物关系

本书所谓的主人公渡边是一个喜欢读书,音乐,思考,独处的男人,有着极度感性与理性的两面,执着于反复的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最要紧的一点是: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都极为真诚。

文中共介绍了四位与渡边相关的女性角色,直子、绿子、玲子和初美。这四位女性间色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初美,虽然文中描写初美的篇幅少之又少,但是我对于初美的印象始终是,娴静,理智,幽默,善良,穿着华贵而高雅。在我看来初美就是渡边心中最理想的女性。初美之所以是渡边心中最理想的女性,主要是因为初美是他“少年时代的憧憬”的象征。

渡边本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他向往纯真的一个男子,而代表纯真的人物都是同性且离他远去,文中另两个间色,木月和敢死队。木月的死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朋友的失去,而且意味着纯真客体的毁灭。之后初美也是一样,所以渡边在得知初美自杀后,同文中另一个间色永泽彻底绝交。正因为永泽缺乏纯真情怀,渡边从未向他交心。用村上春树的话说,永泽是一个在道德意义上破产的人。另外,渡边爱不释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也是个经历坎坷而始终不失纯真的典型人物。寻求纯真的过程,无疑就是精神成长的过程。

但是村上春树写作魅力不光如此,另一种看法则是渡边在文中其实并非主角,而是作为陪衬,引出有鲜明个性的一群人。渡边是敢死队的室友,是木月和永泽的挚友,是直子与玲子的慰藉,是绿子的爱情。渡边是陪衬,换成这种角度看待,也许这是渡边既有个性又没有个性的原因之一吧。

4、谈结尾

《挪威的森林》的结局不是最后一段,而是最开始的篇幅:渡边当了国际记者,在德国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想到那些死去、离去的人们,掩面而泣。于是渡边诉诸于文,写下关于直子的回忆。

5、谈主题

作品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刻画了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的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作品同时也描述了,当面对成长的痛苦,我们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痛苦,都想有人来分担我们的痛苦。对于迷茫,我们也想通过与人的交流消除迷茫。因此,我们才寻求理解与被理解。可是,完全的理解与被理解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痛苦别人不可能完全体会,我们也依旧在寻求理解和被理解的道路上迷茫。并且,越是寻求百分百的理解,其实也就与成长的主要方面所抵触:“我们不能寻求这种相处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别人面前隐藏些东西。”因为孤独是不可避免的,是无可奈何的,是每个人最终都要经历的。这也就是渡边与人格格不入的原因。

6、谈感受

本书读完我个人所体会到的是,在长大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在长大,我们在不断地明白这个世界,在知晓这个世界,而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来适应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变化的过程哪有这么容易!我们必须放弃一些,忘记一些,改变一些,适应一些:但是其中有很多我们是不想做的,不愿做的,甚至不得不违心去做的。所以我们看到: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维的话却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说的谎话却多了,幼稚的想法少了,生活给我们的压迫却多了,对事情单纯的看法也渐渐变少了。

但是我们仍要成长,不要去过分改变自己。做好真实的自己才能不惧“孤独”。

三年级课外阅读读书心得篇三

最近几年确实很难完整而又快速地读完一部小说,不是因为自己无法集中精力来阅读,就是因为小说本身没有独特的吸引力,无病呻吟,不知所云。也难怪,在网络时代,快餐类的小说越来越泛滥,内容越来越肤浅,思想性就不可避免地一落千丈,让人难以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震动。阅读一部好的小说,仿佛成了一件难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追风筝的人》,其简洁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不忍释卷,一周之内就字斟句酌地读完了22万字,字里行间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让我掩卷深思。有人说,阅读一部好小说会余音绕梁,让人陷入到小说的情景中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这部小说后的几天时间里,我的思绪依然还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被故事深深地震撼了。

《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少爷出生在一个颇有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富人家庭,他与一起长大的仆人哈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善于追风筝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言听计从,宁愿自己受到伤害,也要拼死保护少爷。但是当哈桑受到强权的伤害时,阿米尔少爷却因懦弱害怕而逃避,背叛了两人之间纯真的友谊和兄弟之情。虽然心中充满了愧疚,但为了掩盖自己的心虚,阿米尔少爷将哈桑赶出了家门,从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见。阿米尔少爷举家迁往美国,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内心深处的愧疚越发不可收拾,尤其是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他的情绪几近崩溃的边缘。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虽然九死一生,也依然义无反顾。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复杂,平铺直叙而又纵横交错,轻描淡写却又引人入胜,从中能感到作者的举重若轻,也能感受到情节安排的游刃有余。小说对兄弟、父子、情侣、朋友乃至同乡的情感描写恰到好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小说仅仅是上述情节故事,可以算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却很难称得上优秀。而让小说增添厚度的是故事所发生的环境——动荡的阿富汗,政治博弈极其复杂,种族倾轧异常惨烈,先是苏联的入侵让人民流离失所,后有塔利班统治让百姓民不聊生,恶劣的环境极大地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和现实意义,也让主人公的赎罪之旅充满了艰辛和曲折,对主题的渲染大有裨益。作者也通过这部小说,将这样一个充满悲剧、梦魇和动荡的阿富汗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了解了阿富汗悲剧的根源,告诉世人一个真正的阿富汗,正如出生于阿富汗的美籍作者卡勒德胡赛因所说:“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一部极具艺术性和文学性的政治史诗。

再回到故事中来,追风筝的人看似是指仆人哈桑,因为他是一个追风筝的好手,每次都能帮助阿米尔少爷追到风筝——在阿富汗,这种断线的风筝象征着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哈桑身上,展现出了质朴、忠诚、坚毅和勇敢的品质,这就是哈桑的风筝,不仅让主人公阿米尔少爷自愧不如,也让读者为之动容,当哈桑被种族主义者杀害在街头时,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痛涌上了心头,就像一件美好的东西被打破后带给人刹那间的思想空白,在阿富汗,现实就是这么残酷。透过哈桑的高贵品质,折射出的是阿米尔少爷心里的阴暗,阿米尔由于自己的懦弱、背叛、谎言而背负了羞耻、内疚、自责,虽然已经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也不得不重回依然动荡且处处充满危险的阿富汗,走上一条自我救赎之路,成为一个追风筝的人。

哈桑将风筝交到阿米尔的手中,知道真相的阿米尔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对哈桑越来越冷淡疏离,不仅如此,他还想将哈桑赶出家门,幻想哈桑的离开能够将自己的懦弱一起带走。

阿米尔将自己的手表放在哈桑的床上,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表,而善良的哈桑知道是阿米尔做的,怕他被父亲责骂,就承认是自己偷的,哈桑和他的爸爸心灰意冷的离开了那个家。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从此这对小伙伴形同陌路。“世界上的罪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的时候,就剥夺了别人得知真相的权利”阿米尔知道自己所犯的罪,就算多年后他与父亲搬到美国,成为一名作家,与往事再无牵绊,也难逃往事留下的阴影。直到阿米尔的叔叔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已经死在了塔利班的枪口下,只留下了一个儿子,阿米尔应该回去将自己的侄子带回,这是他重新做回好人的路。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打动人心,让人震撼,大概是因为其能直指人性的深处,并折射出我们内心中的那个小我,那个背叛朋友的我、那个践踏亲情的我、那个不知感恩的我、那个自私自负的我……进而让我们深感自责和内疚,心中涌起了赎罪的冲动,也许人生就是在这样一种“犯错和救赎”的循环往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实现人性的升华。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可能因为自身所处的环境做过一些难以启齿的事。但是我们应该像阿米尔少爷那样,勇敢地透视心中的那个我,勇敢地走上自我救赎之路,勇敢地去追逐心中的风筝。这与中国古语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只是中国贤人劝诫大家要自省、思过,避免下次再犯,而小说却鼓励我们不仅要勇敢地面对,还要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过错,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我的救赎。

优秀的作品总会给人向上的力量。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曾经的罪责,还要积极地放飞自己心中的风筝,使自己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让善良、正直、诚实、担当等优秀的品质在空中高高飘扬,让其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黏合剂和润滑油,让这个世界少一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多一些坦诚相待、真诚友善、互助互爱,让真善美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到处弥漫着爱的味道。

三年级课外阅读读书心得篇四

当我在图书馆再次看到《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时,内心有着莫名的期待,学生时代曾在校图书馆借阅过这本书,只是时间太过久远,对于故事情节与人物描写早已模糊不清。而当我再次手捧有些厚度的书时,嗅着淡淡的书墨香怀着激动的心情缓缓读来。

这本书是由中国回族女作家,霍达在1988年发行的一部畅销小说,后被原作者改编成同名电影。本书主要写的是一生爱玉如命的玉匠师傅韩子奇曲折的人生故事。韩子奇从最初跟随穆斯林巴巴一起奔赴穆斯林圣地——麦加的路上,行至北京玉品制作人梁亦清奇珍斋时,因同为穆斯林相怜相惜,在奇珍斋暂作休息。为梁师傅制作玉器的精湛手艺深深折服,因不小心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玉碗而立下志向拜梁亦清为师,通过跟随师傅3年精心研究学习,加上他自己的聪慧和悟性,最终练得了与师傅一样的制玉手艺。后梁师傅因一件未完成的“郑和下西洋”大件玉器制品突然殁去。梁家突发变故,奇珍斋被老谋深算的“汇远斋”老板吞并。为了抵债,不得已将奇珍斋转给落井下石的汇远斋老板。韩子奇为了报仇潜伏到“汇远斋”当了学徒。

3年后,学成归来的韩子奇出于报师恩和重振奇珍斋,娶了梁师傅的大女儿璧儿,挑起了梁家的重担。经过十年苦心经营奇珍斋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天星。后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至伦敦。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不顾姐姐反对执意离开,与姐夫一起前往英国。在伦敦,亨特的儿子奥利弗爱上了冰玉,但奥利弗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

战后一同回国,姐姐君璧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之间产生爱情,因楚老师系汉族,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天星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没能和自己喜欢的同事结婚,而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晚矣。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已经物是人非。

至此,整个故事留给读者一片唏嘘。无疑,这本书讲述的是真正的悲剧故事。我的心在为韩之奇与梁冰玉之间的真爱无果难过;为天星与同事之间的恋情因其母阻挠致使爱情夭折伤心;更为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真爱无终而悲痛。不由令人慨叹:爱情虽万般美好,但其在诸多现实问题面前均变得无足轻重。这本书里的故事如此,现实中也更是如此。唯美的东西往往如昙花一现,不会久远,一旦遇到阻力便化做烟消云散;相反那些平淡无奇的东西则恒久弥香。

合上这本书后,我的泪水淌满两腮,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为韩新月的早逝而深感遗憾和痛惜。韩新月,这朵聪明、漂亮、尚未盛开、浅尝爱情滋味的花骨朵儿,刚入北大不久,便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最终如冬日一朵还未绽放的花儿,被命运的狂风骤雨给摧残得过早凋谢了。我之所以哭,是因为她生命的短暂,初尝人生爱情的甜蜜,生命便迅速枯萎败落。正所谓:花开未盛时,殒落令人伤,不禁令人惋惜连连。

细想之下,也没什么可哭的。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终极意义又在哪里?无非有信仰,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无愧于自己的内心。佛曰: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生老病死皆自然规律,早逝也未尝不是另类痛苦的解脱。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家庭、婚姻、事业、爱情等等皆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因而,不用祈求什么永恒,珍惜身边现有的美好就好。

这本书的另一大看点是作者关于穆斯林葬礼仪式的重笔描写,韩新月的葬礼上,先是由其姨母代替其母为其“小净”、“大净”作净仪:即用清水为亡人净身洗礼,亦称“浴礼”,俗称“洗埋体”“埋体”即亡人遗体;接着穿克凡:即亡人净仪后穿的殓衣;三是作殡礼:殡礼,阿拉伯语称作“者那则”,即为亡人向真主祈祷的集体礼拜,俗称站“者那则”。最后是殡埋:殡礼结束后,就将亡人抬至墓地,下土落葬。穆斯林有抬送亡人的美德,一般由男性穆斯林集体肩扛,送至墓地。穆斯林认为抬送亡人可以消去自己的罪过。

从这些描述我似乎有些明白宗教信仰的魔力所在。曾经几年前,我曾前往青海塔尔寺旅游时,看着那些身着普通衣衫的淳朴藏民,上至须发皆白的老人,下至几岁的顽童,无论年纪大小,皆极尽虔诚地三步一跪、四脚朝地匍匐的情形,当时我真的无法理解,一种信仰竟可以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那该是怎样大的魔力?自此,我终于理解,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种追求和信仰做精神支柱的,而这种信仰和追求就是人活下去的灵魂和动力。

总而言之,霍达写的这本《穆斯林的葬礼》书,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曲折,虽然至始至终贯穿了人生的诸多悲剧,但依然令人一旦捧起,便手不释卷,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三年级课外阅读读书心得篇五

小时候,我很爱读一本《365天童话》,而对安徒生所写的《海的女儿》留下深刻印象。美丽的小人鱼最后应嫁给英俊的王子,两人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才渐渐地明白自己所幻想的结局可能也仅仅存在于美丽的童话中而已。今天,我再次读到这则故事时才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

《海的女儿》是一则爱情故事吗?有可能。那么她仅仅是一则孩子们喜欢的童话爱情故事吗?不一定。当然,这则故事最打动人的一定是小人鱼那纯洁而又崇高的爱情观。

每次重温《海的女儿》,我便愈发感激安徒生,感谢他为我们的心灵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栖息地。虽然这是一个让人伤心落泪的悲剧,但给那些依旧默默固守美好价值观的人以无比坚强的信心:这个世界上仍然有一种崇高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相信,去盼望。

在小人鱼公主身上,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寻觅已久的率真品质。这种感觉在我们生活的年代里显得那么珍贵,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如嗅芝兰,久久回味而唏嘘不已。小人鱼有五个姐姐,她们喜欢的是“用她们从沉船里所获得的最奇异的东西来装饰她们的花园”。而小人鱼喜欢的却是“像高空的太阳一样艳红的花朵”和“一个美丽的大理石像”这尊石像代表一个美丽的男子。和几位姐姐们喜好追求物质享受相比,她要追求的却是光明和爱情。当她遇到了自己深爱的王子,并且费尽周折救起了落海遇险的他之后,自己却“远远地向海里游去”,“好使谁也看不见她小小的面孔”。她并没有想让王子感激自己从而最终爱上自己,只是“决不能让他死去”而宁愿让自己“非常的难过”。

她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她的母亲告诉她,只有人类才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小人鱼公主却始终对爱怀有坚强的信心,仍旧要“牺牲一切来争取他和一个不灭的灵魂”。她的想法那么单纯:“为了和他在一起,我永远牺牲了我的声音”。“我要照看他,热爱她,对他献出我的生命”!小人鱼打动我的还有她的善良。当老巫婆告诉她“当你穿过我的森林回去的时候,如果珊瑚虫捉住了你的话,你只须把这药水洒一滴到它们的身上,它们的手臂和指头就会裂成碎片,向四面纷飞了”。可小人鱼认为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当王子把另一位公主误认作当初救他的人,并且最终与其订婚后,她知道自己的幻想破灭了,自己也将会在婚礼后的第一个早晨变成海里的泡沫。在那个宣布订婚的晚上,“她知道这是自己看到他的最后一晚。为了他,她离开了家庭,交出了自己美丽的声音,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苦痛,而他却一点也不知道”,她在舞会上依旧“笑着,舞着”,因为她不想让心中深爱的人不开心!她最终没有听从姐姐们的劝告,“她把这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再一次把她模糊的视线投向这王子,然后她就从船上跳到海里,她觉得她的身躯在融化成为泡沫”。为了所爱之人的幸福,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正是小人鱼公主的善良所在。小人鱼有美丽的皮肤、美丽的眼睛、美丽的声音、美丽的身材,还有美丽的心灵。她追求的不是外表的美,而是要拥有永恒的灵魂。

这则故事为什么偏偏要以悲剧收场?我在《夜行的驿车》一文中找到了答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安徒生曾经无奈地拒绝过一位美丽女子的爱情。他想,如果自己让这种爱燃烧起来,那么他的心将容纳不下它。这爱会给他带来那么多的苦恼和喜悦、眼泪和欢笑,他是没有力量去经受住它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意外的。他生怕因爱情,让那五彩缤纷的一连串童话黯然失色。他告诫自己:“只有想象中的爱情才能天长地久,才能永远围有一圈闪闪发亮的诗的光轮。”此后,他和那位女士再没见过面,但是终生互相思念。无怪乎安徒生逝世前曾对一位青年作家这样说道:“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要说,是大得过分了的代价。为了这些童话,我断送了自己的幸福,我错过了时机。”安徒生正是为了对人类的热切的爱而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安徒生究竟因为什么而如此热爱人类?读了安徒生的自传《我的一生》,我们就会一目了然。安徒生是穷苦人出身,一生都在为穷苦人说话。他同情那些身遭不幸的人,为他们点燃黑暗人生里的一盏盏路灯。他虽然在年轻时饱受苦难的折磨,但在晚年时他却说“我一生的经历宛如一幅浓艳的、美丽的油画舒展在我眼前,激励着我的信仰。我感到我是幸运之子,有那么多高尚、心肠好的人都曾深情地、诚恳地待我。那些辛酸、悲惨的日子本身也就孕育着幸福之芽!当我们朝着上帝奋进时,心酸与痛苦在消失,留下的就是一片美好的风景,人们把它视为阴暗的天空中的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我这一辈子的经历将向世界证明,有一位可爱的上帝,是在指引着万物去完成美好的心愿。”安徒生原来是出于自己首先是被爱了的深切感受,才会借着童话这个载体,不断向我们播撒爱的讯息。《海的女儿》这个沉重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正是寄托了安徒生本人对人间深切的爱!

小人鱼追求的就是“灵魂”!“在三百年以后,你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故事《光荣的荆棘路》所表述的;“人类啊,当灵魂懂得了它的使命以后,你能体会到在这清醒的片刻中所感到的幸福吗?在这片刻中,你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所得到的一切创伤,即使是你自己所造成的,也会痊愈,恢复健康、力量和愉快……这条光荣的荆棘路,跟童话不同,并不在这个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

《海的女儿》揭示生命的意义:追求自己的“灵魂”人与人之间充溢着真善美的爱!爱是一扇窗,打开后既有春风,也有秋雨;爱是一盏灯,驱散黑暗,温暖心灵。少年人会从爱情里找到爱,中年人可以从友情中发现爱,老年人能够从亲情中感悟爱。爱之伤不在于因爱而受苦,而在于不再相信。爱之痛不在于有所失去,而在于不再盼望。爱的意义不在于为自己得到,而在于为他人奉献。爱的内涵,付出了才会懂得。爱的全部奥秘,就是永远的相信并对此永生不悔!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