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岗位分析过程阐述岗位分析的流程篇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过程的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键字: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学生主体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如何使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被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所掌握,并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服务,是当前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纵观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教学设计过程的研究状况,不难发现教学设计本身有一个演变过程,它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深度发展指教学设计过程的某些要素所涉及的研究的深化,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使得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更厚实,可选用的工具更丰富;广度发展指教学设计的程序从初始的媒体观到系统设计观的演变,反映了范式的变化。
1. 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前面已经提及教学设计本身就有一个演变过程,这里就来探讨一下范式的演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希夫曼教授于1986年撰文指出,人们对教学设计的领域有五种见解:即媒体观、初期的系统观、狭义系统观、标准系统观和教学系统设计观。纵观教学技术史,这些观点反映了教学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完整,从有序到整合的发展,颇有代表性。
持媒体观或初期系统观的人认为教学设计工作仅仅是媒体制作,是在学科教师确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之后的视听资料配套研制工作。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中,电教工作的地位基本就是这样的。
有些人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简单的过程,即:确定课程目的、分析教学内容、阐明学习目标、开发评价策略、选择媒体和制作媒体,这种见解是狭义系统观。在这些人看来,按这一模式设计教学,加强了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联系,而且有利于推广,可在短期内使广大学科教师学会教学设计。然而,这种观点与作法的局限是对需要分析和形成性评价两方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开展需要分析,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差距,对教育目的与社会需求是否吻合劳动人民不了解,容易导致教学设计工作者的盲目性;由于缺乏需要分析,形成性评价也没有评价基准。随着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深入,需要分析与形成性评价成了教学设计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一种标准系统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设计应是这样的过程,即:首先,进行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开发教学,包括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策略设计,媒体制作等;然后,对设计与开发成果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试用效果进行必要的修改;最后,对教学设计成果的实际使用情况作出总结性评价。这是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最多的教学设计类型。
由于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型说明的是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工作步骤,容易使人误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有序的,线性的过程。其实,要真正认识教学设计,应采用教学系统设计的观点。
教学系统设计的观点认为,需要系统分析至关重要。它要求教学设计者运用科学调查方法去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差距及其原因,强调“对症下药”。针对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重视各种教育理论与研究成果的应用,包括不同的学习理论和关于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本质的学说等。这也正是我们要整体把握的教学设计过程的环节的精髓所在。
教学系统设计观认识到,再完美的教学设计成果若得不到推广使用,其前期投入都是徒劳的。故在教学设计的同时,要考虑推行的研究,即如何使设计成果得到认可和采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运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媒体制作技能等,这些知识与技能不太可能由一个人所全部掌握,因此教学设计者需要协调包括学科教师、媒体专家、客户和试用学生等在内的各类人员的工作关系,做好咨询工作。显然,离开了科学的管理,整个教学设计项目难以运作。有效的管理是使教学设计工作的各方面相互配合,产生整体效应的关键。而教学设计者正是发挥这种关键作用的“工程师”。
综上所述,教学系统设计观要求教学设计者统揽全局,从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对环境、资源、文化、改革意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高屋建瓴,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成果。教学系统设计观已认识到,即使在教育机构中,教学设计也不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唯一手段,应通过系统分析来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取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它要求学生:(1)、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3)、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1)、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问题(或项目、案例)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它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这一核心。结束部分的教学评价也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
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其次,还应尊重学习主题本身内在逻辑集体系特征。建构主义教学目标的编写应有一定的弹性、可变性;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传统目标分析过度抽象、过分细化、过分分散、过分单调的逻辑关系,而应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景与学习环境中体现学习知识,对所学知识结构的详细分析,将有助于设计更合理的真实任务与真实的学习环境,减少非学习范围的错误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哲学的.角度看学习者是内因,外界影响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课堂中,教师实施同一教学,但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对于学习者得分析,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景问题与学习资源。
学习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会体现教学目标,如何来体现,这需要我们对学习内容做深入的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这样,在后面设计学习问题(任务)时,才能很好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如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的方式提供,而策略性知识,则可以通过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来体现并展开。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与客观注意不同,建构主用问题来驱动学习,而不像原来那样充当概念、原理的例子,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的一个应用。提出学习任务,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与焦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其他辅助设计使得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使得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现实的可能,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而设计学习情景则是要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情景背景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智力模式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学习者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信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可以以学习资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
知识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认知工具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表述问题,更好地表述学习者所知道的知识以及正在学习的客体,或者通过认知工具自动实现一些低层任务或代替做一些任务来减轻某些认知活动。最终,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搜集并处理解决问题所必需的重要信息。认知工具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
岗位分析过程阐述岗位分析的流程篇二
工程巡检岗位职责
一、岗位目标: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装饰装修制度及公司的管理制度把控好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做好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工程铭牌及卫生等的管理。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岗位职责:
1、熟悉本人负责的所有工地的施工情况,并作详细准确的记录。
2、负责对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的检查与执行,促进现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3、贯彻执行文明施工、安全施工有关规定和制度,消除隐患、杜绝事故发生。
4、参与工程的技术交底。
5、工程进场施工时检查工人是否统一着装,工程铭牌张贴是否准确到位。材料摆放是否整齐干净。如发现违反公司规定的行为应及时提醒,对方拒不改正的开据工程罚款单。
6、工程进场施工后检查工程材料质量及品牌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填写进场材料验收单。
7、工程施工过程中检查施工人员是否遵守工地管理制度。对违反行为进行提醒后拒不改正的开据罚款单并上报工程部。
8、监督所有工序是否按施工流程施工,作业质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巡检过程中如发现工作流程及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开据施工整改通知单,并报到工程部。
9、参与隐蔽工程验收。核实隐蔽工程量,填写隐蔽工程验收单。施工方签字确认。
10、参与防水工程验收。核实防水工程量,填写防水工程验收单。施工方签字确认。
11、监督作业进度是否符合开工前拟定《施工进度计划表》的进度要求,督促施工方做好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协调工作,以保证施工作业按时完工。
12、监督施工人员现场作业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到位,巡检人员如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指出并与施工人员一起消除隐患。如施工方拒不改正的,巡检人员开据罚款单并上报工程部。
13、参与工程的中期验收。
14、核实中期工程量并由施工方签字,以此作为施工方申请中期施工款项及公司付款的依据。
15、参与工程内部预验收,检查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指出,填写整改通知单并上报工程部。
16、参与工程竣工验收。
17、协助配合其他部门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18、保守公司的商业机密。
岗位分析过程阐述岗位分析的流程篇三
一.产前工作准备
3.检查是否悬挂工艺卡片,排拉是否按工序流程安排
二.制程控制中工作内容
2.测量、记录烙铁温度1次/4h;
3.确定有合格的首件、样板;
8.不合格品是否有标识,不合格品数量和现象应准时记录;
10.巡检员对异常现象进行确认:
10..1 若异常现象巡检员能够立即判定原因,并能够解决,可与生产主管一起制定纠正措施并执行,巡检员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确认,验证数量不少于订单量20%,无问题方可正常生产。
10.1.2若巡检员不能立即判定原因,则立即通知品质工程师或品质主管。
10.1.3 品质工程师或品质主管根据不良现象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工程与生产等部门相关工程师在接到通知后,十分钟内必须到达现场,组成异常处理小组对不良问题进行分析。
作日内给出预防措施。巡检员跟进改善措施施行后的100套(若批量小于100件则需跟进同型号下一批次的生产),以确定改善措施是否有效。如果措施有效,对此不良问题结案,必要时将措施纳入相关作业文件;如改善措施无效,责任部门重新制定改善措施,知道跟踪验证有效为止。
10.2 品质异常停线的处理 10.2.1 生产线停线的时机
a、当制程异常的不良率达到或超过已生产数20%时;
10.3如在订单交期或其它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不合格半成品可做“例外放行”处理,在《异常联络书》中注明,并经总经理批准,同时对不合格半成品明确标识,并做好记录以便可追溯。对有潜在的安全及功能因素有致命影响的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予以例外放行。
11.物料、半成品、成品摆放是否有落实状态标识
13.任何操作、包装、储存不能影响品质.
14.客户对产品标准变更要求需及时反馈到生产线,从而达到标准的统一
岗位分析过程阐述岗位分析的流程篇四
检验岗位职责(质量意识考核 20分)
1、遵守指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指挥、坚持岗位
2、工作必须做到,认真公正、准确、及时,树立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思想,增强责任心,把好质量关。
3、按图纸工艺标准对产品进行把关检查,从产品的零部件到下料、组对、成品加工、试压、清磨、打砂、喷漆全过程检验。 4、按规定进行不合格产品的识别,报告和处理不合格品,按产品加工工序把好关口,防止未经处理的不合格品转序。
5、按规定表格的所有内容填写质量记录,不得有漏报漏填,并对检验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负责。
6、热爱产品质量检查工作,敬岗爱业有责任心,为人正派诚实。 7、检验员要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出现质量问题后,能及时制定改进方法,引导并监督操作人,今后不再重复发生同样的质量问题,并督促直接责任班组和责任人在规定时间内将不良品修复,按时发货。
质检员的奖罚制度
4、整体组对加工成活后,操作人和班长对首件成活按图纸设计要求、工艺要求进行自检、互检,确认后报检,由检验员进行全方位检查,合格后填写首件报检单,由检验员签字、,班长签字、操作人签字确认,首件未报检出现质量问题由主任、班长负责,检验员首件成活有问题未检验出来造成批量错误,扣检验员10分/件。 5、质检部积极配合生产部,在搞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按期完成,出厂前的产品做最后确认,填写检验记录,并在发货单上签字,未检验发走的活件,检验员不承担责任,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发货人承担质量责任。
6、普通质量事故,质检员月5次免于处罚,但必须做好不良记录,分析不良原因,想出解决办法。
7、首件检验合格后,在全检过程中,检验员出现部位漏检发到客户的,其相关责任确定如下,生产操作人、检验员按制度标准扣分,这样操作者才会更认真工作,检验员才能尽职尽责。
9、产品到客户,因产品各方面的某种缺陷而造成产品不能使用的,产品能返回修理的,扣检验部长15分/件,不能返回需重新制作的扣检验部长25分/件,相关责任的确定如下,生产操作人和检验员按条文扣分,车间主任扣15分/件,质检部长、车间主任、班长必须填写书面检查,未填写书面检查的再扣15分/次。 质检部长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手段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不断的提高质检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提升企业信誉,减少企业损失。
岗位分析过程阐述岗位分析的流程篇五
;□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高职学院 裴明华 安峻成内容摘要:本文从顾客满意角度入手,具体分析如何提高顾客满意整个过程,并提出abup顾客满意策略,以期阐述顾客满意在企业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顾客满意 abup满意策略
随着近几年来市场环境发展趋势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变,而现代消费者不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补充,而更喜欢实现梦想、期待更多的乐趣,以达成自我设计或选择的生活方式。影响消费者满意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顾客服务的角度来对顾客满意加以分析。顾客所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服务期望,他们不仅要获得实体产品,更要在获得实体产品的同时获得心理满足。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是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来设计和规划,分析和了解顾客的购买行为和给顾客提供更大的价值和满意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理念,提高顾客满意与忠诚的顾客满意战略将成为获取长期性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
顾客满意过程分析
服务是将商品和顾客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在营销过程中了解顾客心理,采用有效的方式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或劳务,从而打动顾客、使他们心情愉快,感觉舒适和便利,以满足其情感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提供单纯例行性的劳务。笔者对服务的定义是:在购买前、购买中、使用、购后行为中,通过履行一系列职能满足顾客的期望。服务是一个主观范畴,它取决于顾客对服务的预期质量和实际体验质量(即顾客实际感知到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对比。从公司内部来看,服务过程是整个公司都参与的,是公司为了其产品和顾客需求间不断保持匹配而采用的方法。从外部来看,企业应关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的全过程,通过互动沟通了解顾客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使顾客成为服务营销的参与者,从而及时改进自己的服务来满意顾客的期望,所以营销服务的实现是设立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活动。
在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营销过程中,理解和把握顾客的消费心理、购买行为以及评价过程是企业研究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前提。顾客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购前阶段、购中阶段、使用阶段和购后阶段的四部分组成。
购前阶段
购前阶段是从消费者意识到某种服务需要开始到消费者购买之前的一系列活动。其主要活动内容有认识问题,产品及其相关信息收集、搜寻、分析、方案评价(即决定购买与否,购买什么类型的产品,购买的数量地点、时间等)过程。认识问题是购买者对某一问题或某种需求的开始,当人们意识到现实情况与预期境况之间的差异时,便会产生需求的冲突,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刺激都可以引发需求。当消费者的需求被唤起之后,便可能去收集相关信息,以寻找一种能有效满足需求的途径。这种途径可以来自很多方面如人际来源、广告、促销、大众媒体、经验来源。但顾客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进行方案选择的余地会大大缩小,而且即使在消费阶段得到了优于预期的服务,顾客仍会产生不满足的感觉。消费者在收集到了充足的有关服务产品信息之后,就要对各种不同方案进行综合的评估做出理性的判断,但顾客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肯定他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因为大多数服务都非常抽象,很难描述。消费者只有根据对产品颜色、包装、价格等因素的观察或想象来预计期望。而有些消费者已经对品牌形成了忠诚,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不会考虑其他品牌,在购前阶段是比较单一的。营销人员应该了解消费者在购前所期望达到的满意程度,有针对性的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满意或超出服务满意,这样便可以在营销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购中阶段
经过购买前的一系列准备,消费者的购买进入实际购买阶段。购中服务是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如商品的选择、讨价还价、支付、接受送货、安装、调试等各环节,以及在这些环节中,通过与企业的产品(如产品的款式、陈列能否给人以愉悦感,是否方便选购;产品说明书是否能够使顾客了解产品的相关内容,便于迅速决策等)和人员、相关环境的接触中感受到的价值。产品的属性是否能满足顾客的感官需要将直接影响到顾客是否真正采取行动购买该产品。同样,顾客在购买无形的服务时,也希望能从感官刺激中寻求到某种东西,顾客期望五星级酒店的外形设计能独具特色,期望高格调的餐厅能真正提供祥和愉悦的气氛。人员的行为也同样重要,服务人员的行为举止甚至穿着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的感知。服务人员的表情愉悦、专注和关切可以减轻必须排队等待服务的顾客的不耐烦感,可以平息技术上出现问题的埋怨或不满。环境因素是也是消费者所直接能感受到的,良好的环境会顾客感到舒适、兴奋,顾客在购物中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来自服务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先入为主的顾客,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还需在导购、收款、送货、安装、个人形象、购物环境上提高顾客满意,努力实现顾客可能感受到的服务。具体来看如果顾客在购买的过程中产生了不满情绪,会影响整个消费活动的价值。甚至可能会改变购买决定,终止购买行为,使企业在消费者购买之前所做的努力前功尽弃。
使用阶段
顾客在购买过程结束后进入到了具体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顾客在使用或利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的价值,包括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一般对于有形产品,在产品完成之时,产品对于消费者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决定。要提高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首先需要是产品具备满足顾客需要的属性。这种属性除产品质量、性能、款式、品牌、包装外,还应包括产品的使用说明、维护、升级及使用程序等信息。比如,家用计算机拥有很多对顾客具有较大使用价值的功能,但是,由于没有提供足够的简便、易懂的使用说明,顾客从来不知道或不会使用,而使其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由于计算机维护说明书过于专业化顾客无法或需要付出较大成本(如请专业人员)去排除、纠正使用中出现的小小故障或操作失误,以至严重影响顾客的使用价值。企业应该在顾客使用过程中,关注使用的便捷,给顾客以使用指导,及时解决顾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顾客使用价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产品的自身属性、使用中的相关问题,还取决于与使用有关人员、形象、环境等因素。我们认为顾客的使用(消费)过程,是通过满足物质需求来满足精神需求的过程。所以要达到顾客满意,就必须在最大可能地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使其获得尽可能高的精神价值。而有些服务则与之不同,它具有不可分离性的特点,即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服务人员向顾客提供服务时,购中阶段和使用阶段二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服务的这一特性表明,顾客只有而且必须加入到服务的生产过程才能最终消费到服务。例如,顾客在理发时,理发师为顾客完成理发的服务,就是购买过程中和使用服务的结合。
购后阶段
顾客在购中和使用过程结束以后就进入了购后阶段,这个阶段由于产品的属性、服务是否满意、人员的形象、企业形象在消费者的脑中已经形成,购中和使用则检验是否满足消费者预期的期望,通过售后服务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消费者的购后评价决定了是否再次购买该品牌,消费者的不满意将直接导致消费者以后不再购买该品牌的产品,并且把有关该品牌的消极评价传递给其他消费者,反之也将传递给其他消费者。对顾客而言,一项消费活动的结束,不是追求价值的终结,往往是追求新的价值的开始,他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已进行的消费活动与其他消费相联系。企业应对售后顾客服务高度重视,设立有效的投诉、抱怨传递渠道及建立管理这些投诉、抱怨的组织。为了保证该渠道的畅通,一方面,企业应建立相关组织包括在服务现场设立投诉专柜,安排解释质疑的专家,使顾客的不满呼声得以发泄,并对不良的服务质量进行补偿,另一方面,还应对顾客的投诉做出实质性的答复和补偿,并将改进结果及时向顾客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渠道的通畅。企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关注和培养顾客使用后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abup与顾客满意策略
abup顾客满意策略,首先从顾客的消费过程出发,通过顾客的购前满意、购中满意、使用满意和用后满意来策划营销策略。即对影响顾客各个消费阶段的产品属性(包括产品性能、质量、款式、价格以及产品信息等)、服务(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以及促销、渠道等与顾客整个消费活动有关的一切服务)、人员、形象和环境的各种策略进行整体策划。abup顾客满意组合与现有的理念满意(ms)、行为满意(bs)、形象满意(vs)的顾客满意策略有所不同。ms、bs、vs的顾客满意策略,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以企业为出发点的传统理念。从目前企业的现实实践中也可以看到,许多企业虽然也经过周密策划,制定出一整套所谓的顾客满意战略,但一般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大多流于形式。顾客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为的满意与否,是通过企业的具体产品、服务、人员、形象和所营造的消费环境来体验的。因此,企业的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应该具体体现在顾客消费过程中的产品属性满意、服务满意、人员满意、形象满意和环境满意中,而不是阅读或欣赏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行为规范的策划文案。而abup顾客满意组合策略,则结合企业所能够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分析目标顾客消费过程中的价值追求和满意属性,制定具有具体针对性的策略,通过有效满足顾客在各消费过程中对消费满意的追求,来实现顾客满意。从根本上体现了顾客本位的基本理念,有助于顾客满意战略的实施。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