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倍数与因数的题目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3篇)

倍数与因数的题目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14:10:04
倍数与因数的题目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3-04-01 14:10:04     小编:zx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倍数与因数的题目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篇一

本单元主要采用的小组或同桌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而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有些知识就必须由教师来教学,很直白的告诉学生,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能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的,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在让学生去交流时一定要明确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很困难,因为很多学生都会无序的去找,这样就造成遗漏。

一、“自然数的定义”让我困惑。

老教材里只说像1,2,3,4,5,6......这样的数叫自然数,而新教材则把0也放进去了,接下去又说研究(零除外的)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让我有点搞不清楚。又如书上什么地方都没出现素数的说法了,试卷联系上却有了,要不是新老教材都教过,对什么是素数可要去大查一番了。

二、为什么本册书上在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我的头脑也许还受以前书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似乎只有谈到了整除,才有资格说到“倍数与因数”,但是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没体会到书上在这里不提整除到底好处在哪儿,而作业中却出现了,到底是教呢,还是不教。真感到困惑。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来自第一范文网。

倍数与因数的题目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2、3、5倍数的特征,以及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能够准确判断2、3、5的倍数和公倍数,能够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目的。

3、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总复习安排的“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以习题的形式呈现本学期的知识内容,包括倍数与因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程、相遇问题等。通过这些题目的复习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梳理各知识间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复习的目的除了要达到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会应用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由于本领域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数与代数”将分几节课进行复习。本节课复习的重点是倍数与因数。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为期末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包括了认识自然数与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2、3、5倍数的特征,找因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概念纷繁复杂,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记忆起来较为困难,若单纯的以知识点的方式进行复习,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感。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在复习中将这几个知识点的复习以具体的数学问题方式呈现,给学生创造出特殊情境,使学生既易于接受又便于掌握,也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

1、倍数和因数

师:(出示集合圈)根据所示集合圈,你能说出我们要填哪些内容吗?

师:所示集合圈要求我们分别写出30以内2和3的倍数,中间的交集部分应写哪些数?

师:同学们还记得2和3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1:2的倍数个位是0、2、4、6、8。

生2: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为了准确填写集合圈,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在分别找出30以内2和3的倍数时,应先将2和3的公倍数填在交集内,交集内的数不应在其它集合圈中重复出现。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所示集合圈填写。

师:同学们还记得5的倍数的特征,在填写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2和5的公倍数的末位数字为0。

生:任何自然数都有因数1,1是所有自然数的最小公因数。

2、找数

师:(出示书中问题:94页第2题)怎样找出这个数呢?

生:根据这个数是5的倍数可判断这个数的个位数字应是“0”或“5”,所以这个数可能是15或60。

师:一个两位数分别是2、3、5的倍数,这个两位数最大和最小分别是多少?

生:可以确定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它的个位数字应为“0”,又是3的倍数,所以它的十位数字应是3的倍数,因此这个两位数最大应为90,最小应为30。

3、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出示书94页3~4题)按材料的要求进行填写。

(学生独立开展练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师:刚才我们在这些练习时,基本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1:主要是列举的方法,先列举出各数的因数,然后可以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的公因数。

生2:求公倍数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先列举出各数的倍数,然后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这样就能得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还可以利用哪些方法直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说明: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利用短除法得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同时也可以得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解决实际问题

师:(出示题目)两根木条分别长18厘米、12厘米。现在要将它们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且无剩余,每段最长是多少厘米?

(设计说明:要将每根木条截成长度相等的木条且无剩余,每段长度就应是12和18的公因数。“最长”应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利用短除法可得(12、18)=2×3=6(厘米)。当然,这一题的内容超过教材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五、教学反思

“数与代数”的复习课,目的就在于对“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进行再认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是复习课,内容就应是含概量多,书中问题少,想通过仅有的几道复习题让学生们掌握所有知识点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几个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在填写完2和3的倍数集合圈时,增加了填写2和5的倍数集合圈,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机会再尝试一次如何填集合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己总结出2和5的公倍数的特征的机会。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如在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用列举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让学生尝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的方法,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在知识梳理的同时,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如引导学生分别填写“30以内2的倍数,30以内3的倍数”集合圈和“18的因数,24的因数”集合圈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交集部分是共有的,这样学生可以对公因数、公倍数的概念会有更深理解。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自己回顾和整理所学的内容,整节课,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的内化。本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环节设计,让学生体会了“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知识”的应用价值。

倍数与因数的题目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篇三

课题:

课时安排

第六课时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 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不够全面仔细,有一定的分析交流能力,但在归纳能力上比较欠缺。因此,在本节课中,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这既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又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师:我们前面研究了自然数的特性,认识了奇数和偶数。(出示:1,2,409,89,24,362,10389)在这些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师:下面,我们共同做一个关于奇数和偶数的游戏。(板书:奇数和偶数,并出示圆盘指针)。

师: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转动指针,停转后指针指几,就从下一格起数几个格,数到哪一格,就得到哪一格的奖品(教师边说边演示)。

师:谁想第一个来试一试?

师: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这几位同学得到的都是糖,为什么得不到学习用品呢?

师:问题提的真好,有思考价值。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真有意思,研究完今天的问题你们就知道了。

(在课题前补充板书:有趣的)

师:下面,我们就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研究有关奇数和偶数在计算中存在的规律。

师:请每个小组都拿出实验报告单(学生拿出课前的实验报告单,见如下)。

师:观察加法算式中的数,你发现什么?

师:从图中任意取两个数相加,你又发现什么?

师:如果任意写出两个偶数相加,那么是否能验证你们发现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观察讨论、验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偶数+偶数=偶数。在研究中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或联想到了什么?

生:奇数+奇数有没有规律?奇数+偶数呢?

师:请同学们大胆地推想一下,然后再举例验证。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为什么得不到有价值的学习用品了吗?

生:因为糖所在的位置都是偶数,第一次转后指针如果指2,从3开始再数2格是4,偶数+偶数=偶数。第一次转后指针如果只3,从4开始再数3格是6,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位置上只有糖,所以我们得不到学习用品。

师:通过研究讨论我们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师:我们运用研究、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到关于奇数和偶数在计算中的规律,下面我们再来试一试。

1、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29+15 368+134 262+1025 11387+131 10389+2004

2、试一试,填一填。

你发现了什么?在空格内填上适当的数

方格中共有()个数

这些数中奇数多还是偶数多?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

偶数- 偶数=( ) 奇数-奇数=()

偶数-奇数=( ) 奇数-偶数=()

①列表法②画图法

2

4

南岸

1 35 北岸

摆渡次数

船所在的位置

1

北岸

2

南岸

3

北岸

4

南岸

……

……

个性化教学思路:

当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时,我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因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所以,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形成与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