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内蒙古民俗导游词 内蒙古导游介绍通用(八篇)

2023年内蒙古民俗导游词 内蒙古导游介绍通用(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13:29:02
2023年内蒙古民俗导游词 内蒙古导游介绍通用(八篇)
时间:2023-04-01 13:29:02     小编:admin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内蒙古导游介绍篇一

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鄂伦春自治旗境内,诺敏河与毕拉河流域中上游,大兴安岭东麓献坡,隶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木管局毕拉河林业局,公园总面积为2208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3%,自然景观十分丰富。

达尔滨湖湖面方圆15平方公里,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湖深处有10多米,呈椭圆形,是由古代火山喷发的熔岩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湖面四周环山,层峦叠嶂。黑石砬子、褐石砬子,奇峰突兀,纹理斐然,还有红、黄、褐、绿等五颜六色的火焰石。湖畔奇石磷峋,在奇石块上披满藓苔,在断裂的石缝里长满了花草。湖的四周是浓密的原始森林,湖面四周还有粉红色、浅红色的水浮莲花、白色菱角花,湖面时而鱼跃。野鸡、鱼鹰、鸿雁、乌鸡、松鸡、啄木鸟、丹顶鹤、白天鹅盘旋于湖面、林间。达尔滨湖被人们誉为林海中的“天然公园”。

林海石瀑

我们前方一望无际的黑色石滩,就是被称为“林海石瀑”的火山熔岩石带,它绵延十几公里浩浩荡荡,我们看到它,就可以想象到当年火山喷发时火山熔岩滚滚流动的壮观场面。大家看到石海间婀娜多姿的落叶乔木,时黄菠萝树,在此地见到,可能与火山熔岩区地温较高有关。

兴安杜鹃林

现在,我们看到的灌木林就是脸面十几公里的兴安杜鹃林,它沿“林海石瀑”围成一周。每值五月中旬,姹紫嫣红的兴安杜鹃衬着尚未完全笑容的皑皑白雪,在这沉睡九万多年的玄武岩上怒放。红色杜鹃花和白色的积雪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地分布,宛若仙境。所以,这里也称“杜鹃花山谷”。每年的兴安杜鹃节,这里都有欣赏兴安杜鹃的活动。我们可以在此摄影留念、记录下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美景。

神指峡

穿过这片杜鹃林,约800米左右,我们就会看到大兴安岭一的一条大峡谷——神指峡。神指峡长约数千米,深30——50米,两岸宽约100——150米,时火山喷发时冲击出的沟壑。这两座突兀怪显的石峰,远远望去似首尾相连,又似相互对峙;瀑布由山石间飞流直下,毕拉河水从峡谷穿梭而下,注入诺敏河。峡谷两岸植被大多为针叶,阔叶混交林;河床遍布火山熔岩。这里河水清澈、水流湍急,水深1——1.5米。河水流动的声音,在数百米之外的都可以听得真真切切。

四方山

四方山位于诺敏镇西北30公里,毕拉河以南,诺敏河以西的群山之上。山体海拔933米,号称“大兴安岭的巨魁”;山顶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约300多米,由火山喷发形成方形;山顶平坦,林木茂密。站在四方山上,极目远眺,群山低首朝拜。本旗护林防火指挥部的瞭望台就设在这里,可以随时发现方圆百里之遥的火情,人称大兴安岭的“眼睛”。

天池

四方山有一泉水和雨水汇集的天然湖泊——“天池”。“天池”时一个长5米、宽30米的椭圆形湖。四周都是蜂窝状的礁石,为火山岩浆冷却后倾城的高耸石壁,象一堵石筑成的墙。池水碧绿幽深,看不到底,水平如镜,水面上映着蓝天白云,显得格外安谧宁静。环池四周树木葱茂,繁花似锦。听松涛滚滚,桦叶沙沙,蛙鸣鸟唱,时而飘来松脂和野花的芳香,身临其境,如同置身于传说中的瑶池仙境一般。

达尔滨湖别墅

下面我们将去我们下榻的住处达尔滨湖别墅,是在达尔滨湖畔建造的仿欧式建筑风格的木刻楞,它依山而建,由田园山庄的幽静,有鱼米之乡的享乐。内设有双人标准间、单间,在房间里可观赏湖光山色,聆听百鸟私语。希望您能在这里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内蒙古导游介绍篇二

;

本文以锡林郭勒地区游牧蒙古族为例,解读我国蒙族游牧生产生活民俗。首先界定了游牧的真正内涵;其次,阐述分析了游牧蒙族的服饰、饮食、出行、迁徙、居住、宗教活动、民族体育等风俗习惯;第三,提出保护民俗和信仰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

【关键词】

蒙古族;民俗;游牧

蒙古族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等地。蒙古族因地域分布广泛,生业形式多样,而以草原游牧业为主的蒙古族现在仍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地区的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与干旱草原区。本文主要是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几大蒙古部落的蒙古族为主,结合历史文献、前人研究成果及调查了解的内容简要做一介绍。

一、“游牧”概念界定

人们对游牧社会有一个误解,认为游牧是相对农业而言是一种原始的人类经济生产方式,在人类文明史上属于由“渔猎”到“农耕”的中间进化阶段。事实上,游牧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高度技术性的理解与掌握,对环境的一种精巧设计和适应。游牧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环境存在有多样性的问题。

世界游牧包括九大游牧类型,分别是——蒙古草原游牧、西藏高原游牧、中亚山地游牧、苔原森林游牧、西亚山地草原游牧、阿拉伯沙漠游牧、东非草原游牧、西非稀林草原游牧、安第斯山高地游牧。

本文所涉及到的仅仅是蒙古草原游牧中的一小部分——锡林郭勒草原。锡林郭勒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占地面积20.3万平方公里,面积广大,人口稀少,从东北向西南,草原类型丰富,分别为半湿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在这些草原上生活着四个蒙古族部落,分别为乌珠穆沁部落、阿巴嘎部落、苏尼特部落、察哈尔部落。

历史上,不管是哪一个游牧部落,单一的畜牧经济不可能满足他们生活的必须品,他们需要用畜产品同相邻的农耕民族交换必须品,包括金属工具、粮食、衣物、装饰品等,或者通过战争的途径获得。

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在这种游牧生业背景下所产生的蒙古族民俗事项。

二、服饰

现在我们所能考查到的关于蒙古族服饰最早的记载就是《蒙鞑备录》中的一段记载:“(妇人)所衣如中国道服之类,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又有文袖衣,如中国鹤氅,宽长曳地,行则两女奴拽之。”[3]这段文字中提到了“顾估冠”,在实际的考古发掘中都曾出土过,但是只剩下一个桦木的框架。

另外,《蒙鞑备录》中还有一段记载:“其俗多不洗手,而每拿攫鱼肉,手有脂腻,则拭于衣袍上。其衣至损不解浣濯,妇人往往以黄粉涂额,亦汉旧妆,传袭迄今不改也。上至成吉思,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顖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这段记载中提到的其实是一些生活习俗和蒙元时期蒙古族的男子发饰等。其实将这段话放在这里,就是说明发饰其实也是配合他们的衣冠的。

姑姑冠这种装饰都是蒙古族贵族妇女的头饰,而且其“大忌人触”就是一种禁忌习俗。这些头饰不见于清代蒙古族头饰,更不见于当代。

当代的蒙古族服饰,具体的分类也非常多,在外人看来,他们大同小异。但是这里面的学问也非常之多,比如根据一个领口或是袖口,甚至一个纽扣都可以去辨识不同部落的服饰。值得注意的是妇女的头饰是白色的纱巾裹头,年龄不同,她们绾结的方位不同,中年妇女在后,而老年妇女在侧。总体上来讲,蒙古族的正式服装都讲究“穿靴戴帽”。就是说,如果仅穿了蒙古袍是不正式的,必须得戴帽子或是头饰,还必须得穿蒙古靴。因此很多蒙古男人都有一双十分考究的马靴。

三、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重要是以“红食”、“白食”为主。所谓“红食”就是各种肉类,但主要是牛羊肉;所谓“白食”,就是各种奶食品,牛、羊、马奶的副产品。

牧区的蒙古族非常纯朴好客,有客人来,他们都会端上奶茶和奶食,有时甚至端上肉食。夏季中主要是吃奶食的季节,喝奶茶和酸马奶,吃奶酪等。

吃肉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胸叉肉上的肉必须给最长者或是最“贵”者吃。肋条必须啃干净才能扔掉,否则就是暴殄天物。吃羊的舌头必须把舌尖割下来扔掉,若是吃了舌尖,尤其是妇女,就要变为长舌妇,家里就要起争执等。

到了夏季,奶食是经常能够吃到的。蒙古族的奶食的种类非常全,包括奶酪、黄油、白油、奶皮、酸奶等等。

牧区因为距离市场较远,牧民吃蔬菜不太方便,但是在夏季有很多野菜可以吃。那些野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比如黄花和野韭菜。黄花生长在水分条件好的地方,而野韭菜是生长在半干旱草原地区的。苏尼特羊肉出名,就是因为苏尼特草原上野韭菜是一种主要的牧草,有大面积的分布,羊吃了这种草,肉质坚实而且味道鲜美。

牧区的蒙古人过去也都是好猎手,在冬天的季节他们也会猎黄羊和狍子等动物来补充食物。但是有些动物他们是绝对不猎取的,比如鸿雁等飞禽。现在因为环境变迁,野生动物稀少,蒙古族越来越少打猎了。

四、居住

牧区牧民仍旧喜欢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简易轻便适合迁徙移动的生活。我们在乃林高勒河谷见到的几乎全部是蒙古包。

“蒙古包”也称毡帐或是毡庐。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从北朝时期的陶俑就能见到十分生动的“蒙古包”的形象[5]。

北朝时期有两件骆驼佣,均是骆驼驮着顶毡和“哈那”墙(木制的围墙)。在唐朝的一尊三彩骆驼佣上驮着的除了以上提到两种蒙古包的建筑构件,此外还有一捆“木棍”,其实那是“乌尼”杆,也就是搭建蒙古包顶棚的“椽子”。

围绕蒙古包也有许多的禁忌或是民俗事项。蒙古包的门朝东南开,进入蒙古包时不能踩门槛。蒙古包内西北方向是正位,是放置神龛的地方,每一个蒙古包里都在那个位置上挂有成吉思汗的画像或是供奉成吉思汗的塑像。蒙古包的正中有火塘,或是火撑子,蒙古语叫火撑子为“陶勒嘎”。在蒙古族看来,火是圣洁的,是给予他们希望的,因此人不能从火塘上跨过,那样就玷污了火的圣洁。

五、出行

蒙古族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热爱马,马不但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地位的象征,因此马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的蒙古族牧民也仍然喜欢养马,少者数匹,多者上百匹。即使是上百匹马,也不算多,相较过去的规模也已经缩小了很多。过去他们出行多仰仗马匹或是在迁徙时牛的作用也很大,可以用来拉勒勒车。

在夏季,牧民仍喜欢骑马放牧,他们骑在马背上进行一系列的生产活动。马鞍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民族的典型随葬用品。锡林浩特地区和镶黄旗地区都曾出土过金马鞍,但都是作为明器来随葬的。

勒勒车也是蒙古族迁徙游牧的重要的交通工具,每到转场时,牧民会将一组勒勒车连缀在一起,由一头温驯并有力的大犍牛拉着,赶着他们的牧群,慢悠悠地走在草原上。勒勒车上放着他们的蒙古包,以及其他所有家什,有时还有一个装着大型木桶的水车也在行列里。路程远的转场有时得两到三天甚至更多时间。

但是现代蒙古族牧民家庭大多都有定居房屋,也都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迁徙时就再没有上述那样的景观了。少数的勒勒车都进入博物馆了。

养马的重要性就在于,如果驯马的话还得依赖于已经训好的马。草原上的马都处在一种半野生的状态,如果马驹长大到三岁左右就是驯马的最佳时期,太小时驯马,马的身体还未长成;太大了,又很难驯服。

驯马,就得在马群中把从未近人的小马用套马杆套住,套马绝对是技术活,精彩但危险。牧民策马飞驰,身后一窜尘土飞扬。被套住的生个子马,不备鞍,就那样骑上去,叫骑骣马。就看那马前撅后跳,但是牧民始终不撒手,颇为惊险,如是三番五次,马就被驯服了。

初夏,剪羊毛也是牧民重要的生产活动。剪羊毛时,几家人联合在一起,一家一家地剪,这样就使得劳动时热闹而高效率,也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好场合。

六、宗教活动、娱乐事项

我们见到得最多的宗教活动就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活动。在农历的五、六月间,各地这样的活动很多,届时还有规模大小不等的那达慕大会等等。

锡林郭勒盟地区最有名的敖包是位于贝子庙后面山上的额尔敦陶勒盖敖包,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祭祀,成为当地最大的敖包祭祀仪式。届时,有周边地区的数万民牧民前来赶会,当地政府会举办大型那达慕大会。

在那达慕大会上,主要是进行传统的“男儿三艺”的表演,包括骑马、摔跤、射箭。骑马比赛一般是在一早进行,因为那是一天中天气较凉爽的时候,马的状态容易发挥到最佳。而摔跤比赛是时间最长的。蒙古族的摔跤比赛又叫做博克,它是一种不分量级,不限时间的比赛。赛者双方本着“愿摔服输”的原则,使得比赛的氛围激烈而不失礼节,成为一种看似野蛮而实则文明的比赛。射箭也是非常精彩的一种比赛或是娱乐项目。

诸上,蒙古族民俗事项等都是在游牧这样的生业方式下产生的,现代的生活方式日益冲击着那些传统。作为一种民俗和信仰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易在短时间内被冲击和改变,但是也在 “现代文明”背景下潜移默化地变迁,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面对正在消逝的一种文明形态,我们作为历史文化工作者有义务去记录和保护,因为它是我们文明的重要基因之一!

【注释】

[3][南宋]孟珙.蒙鞑备录.菁斋点校笔记小说丛刊·蒙鞑备録.

【作者简介】

相关热词搜索:;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内蒙古导游介绍篇三

大家好!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界河。中俄界河旅游区与俄罗斯赤塔州的五个市区相邻,与俄罗斯隔河相望,区内有两个一类口岸,即黑山头口岸和室韦口岸。黑山头口岸位于额尔古纳市政府所在地拉布达林镇西30公里处。额尔古纳市境内西部、北部,中俄边境线长671公里,蜿蜒曲折的额尔古纳河勾划出了中国雄鸡状版图上的巨冠轮廓,河的西岸为俄罗斯联邦,东岸为内蒙古自治区纬度的县级市——额尔古纳市。

界河风景区远离都市喧嚣和工业污染,处于草原和森林的衔接地带。界河旅游区内,河道蜿蜒曲折,滩岛星罗棋布,河滩两岸溪流纵横,沼泽处处,灌木丛生,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游人沿界河中心岛(中国领土)柳丛和水草穿行,会不时惊起水鸟振翅飞上天空。中心岛是集特色餐饮和娱乐、住宿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场所。俄方小镇近在咫尺,房屋街市历历在目。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俄罗斯人在河边劳作、垂钓、游泳,戏耍的孩子们向游人挥手致意,偶有中、俄边防军巡逻艇与游艇擦舷而过。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内蒙古导游介绍篇四

大家好!我叫钱心妤,今天我将带大家到内蒙古领略一番那里的独特风光和民风民俗。一会我们到了景区呢,大家就可以体验一下蒙古族的下马酒,参观一下蒙古包,品尝一下蒙古的美食。请大家在旅途中注意安全,不要乱丢垃圾,大家跟我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呼伦贝尔人欢迎宾客都必用美酒相待,以表达自己好客的心情。据说,下马酒是从成吉思汗时代传下来的。其饮法是:首先用左手端乘酒银碗,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称为“敬天”;然后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地面,称为“敬地”;再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前方平弹,称为“敬祖先”;最后双手端碗,一饮而尽,当然如果你实在不胜酒力,也可用唇抿一下再交还到主人的手中。意为“苍天永安、大地永安、人生永安快乐”之意。大家要记住这些步骤,不要失了礼貌。好,我们就要到目的地了。

到草原了,这几位朋友就是蒙古居民。你们也看到了,这些圆形房屋就是蒙古包,也叫毡房。蒙古包建筑奇特、明快,既实用又美观。草原辽阔,风雪大,圆形蒙古包阻风力小,包顶不积雪;由于逐水草而居,经常迁徙,蒙古包拆、搭方便,省时省力。

跟我来,我们一起进入蒙古包。大家或许对蒙古人的服饰感兴趣,我来介绍一下。服装大体分为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四个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男子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的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或礼帽。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穿长袍时腰带是必备的,靴子尖稍向上翘起。

现在,我们不要辜负了蒙古好友的一番好意,来品尝品尝草原的美食。蒙古主要饮食有烤羊腿、手抓羊肉、奶菜、哈达饼、肉干、马奶酒等等。来说说手抓羊肉,相传它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冷吃、煎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大家慢慢品尝。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内蒙古导游介绍篇五

星期日,我又一次来到了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交汇处的内蒙古博物院,这是我第三次来这里了,但是,这里的各种展品还是深深地吸引着我。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体验了远古的神秘,明白了抗战的艰难,在这里,我受益匪浅。

神秘的远古自然——远古世界

我们先来到了“远古世界”展厅,这个展厅主要向游客们展示了远古时代的各种生物,比如说:恐龙、乌龟、猛犸象等。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锡林郭勒盟的查干诺尔出土的查干诺尔龙,这个恐龙身长26米,有12米高,重达40到50吨,是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条恐龙站在这个展厅中央的一块大石头上。由于体型巨大,它整整占用了两层展厅。它真是一个大块头啊,如果它还活着的话,那我们在它的眼里一定奇小无比。世界上竟然存在着这么大的动物,这真是一个奇迹。

神奇的太空世界——飞天神舟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飞天神舟”展厅,这里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飞天之路。刚进展厅,我们便看到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飞船从内蒙古升空,航天员在内蒙古着陆。”由此可见,内蒙古在我国航天事业上的重要地位。这个展厅首先介绍了宇宙的形成,然后,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各种飞行器,以及科学家们所付出的艰辛地努力。从祖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对接,祖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航天之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载着一颗颗卫星,带着一艘艘飞船飞上了广袤、无边无际的太空,它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那些辛勤工作的“幕后英雄”们,谱写了一曲飞天的乐章。

勇敢的成吉思汗——草原天骄

一提到成吉思汗,人们一定会想起毛泽东“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诗句。但是,当我来到“草原天骄”展厅,却看到了成吉思汗的勇敢、睿智和善于用人的一面。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成吉思汗的智慧和他的蒙古军队的强大。成吉思汗这个卓有见识的军事家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为他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军队;他之所以拥有最先进的武器,是因为他善于用人。他每攻下一个国家,就会把这个国家的能工巧匠留下来给他制造兵器,你说,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能不强大吗?成吉思汗这个聪明的军事家留下的,是惊人的智慧。

此次的内蒙古博物院之行,又一次开拓了我的视野,又一次丰富了我的知识,又一次增长了我的见识,使我受益匪浅!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内蒙古导游介绍篇六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逐渐被定居轮牧所替代,住上了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了适应游牧时的生 活环境,他们倒场放牧时,仍需住在蒙古包里。蒙古族的服饰艳丽美观,别具一格。 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蒙古人最隆重的礼节就是放五茶。五茶的含义是:献哈达,喝奶茶,尝鲜奶,摆羊背子,敬美酒。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蒙古族崇尚白色,白色在蒙 古族的礼仪中,显得十分庄重:迎接尊贵的客人,首先必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随后递给客人的是一种洁白的精制奶食。用“白”来祝福民族的健康与兴旺。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进入蒙古包前要把马靴放在门外。入包时,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包边。离包时走原路。告别主人时,主人返回蒙古包后, 再上车或上马。

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则缚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 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烟袋或手指指人,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妇女坐月子, 满月前不能进家串门,他们在门口做的标记是:生男孩的,门的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门的 左边挂的是红布。严禁客人打骂狗。对拴有红布的牲畜,绝对禁止使用。参观宗教仪式时应注意:不要鲁莽介入;参观时不妄加 评论,不喧哗;不模仿;不吸烟,不走动。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内蒙古导游介绍篇七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内蒙古导游介绍篇八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敖鲁古雅鄂温克民俗旅游区。

旅游区位于根河市境内,面积40平方公里,分1个主体区、6个分区,主体区位于根河市西郊的敖鲁古雅部落内,由3个鄂温克猎民家庭组成。6个分区分别由4个猎民点和位于根河市郊的2户林区家庭示范户组成。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我国后一个游猎民族的代表者,仍保留着传统、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政府将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森林文化、驯鹿文化、饮食文化、狩猎文化以及传统的“瑟宾节”和宗教活动、婚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等,同现代旅游相结合,开展了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家庭游。

游人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俗旅游区可与猎民同吃同住,还可参与猎民的生产生活,捕鱼、狩猎,饲养驯鹿,在原始自然的生态中居住“撮罗子”,使用桦树皮制作的生活用品,体验真正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生活。驯鹿是非常可爱的森林动物,有一首《猎乡驯鹿赞》的散文诗描述道——“……驯鹿啊驯鹿,你热恋那碧野山峦,你酷爱这雪原林莽,你忠于那牧养你的主人,何曾辞负重捐躯、血流汗淌!你恪守那集体生活的原则,更具有那举世推崇的母爱心肠。

你吃的是地衣(苔藓)、枝草,而挤出的是奶,是浓缩了的营养!你的伴侣们都和你一样,是那么的忠诚重义、淳朴而善良。马头、鹿角、驴身、牛蹄——人们说你和你的家族成员是“四不像”,这不是对你们的嘲讽和中伤;诙谐并非挖苦,那正是对你们亲昵的赞扬!你们独特的容貌,正是世间选美难得的靓帅榜样。你们何止有足以倾国的仪表,你们那甘于奉献、饱含挚爱亲情的心灵,更焕发着辉映宇宙万物的异彩奇光!”“瑟宾节”是什么样的节日呢?“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

每年6月18日到19日,鄂温克族自治旗群众都要欢度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瑟宾节”,数以千万计的各族民众兴高采烈地参加节日期间举行的赛马、夺宝、抢枢、搏克、拉棍、拔河和赛骆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该节日现已成为当地主要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