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江西导游词开头(十一篇)

江西导游词开头(十一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12:37:02
江西导游词开头(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2:37:02     小编:admin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一

三清山有着许多造型奇特,形神兼备的奇石,巨蟒出山、司春女神、猴王献宝、玉女开怀、老道拜月,都是三清山标志性的奇景。

栈道是三清山另一特色。阳光海岸位于三清山的东部,与三清山西海岸、三清宫两大景区形成一条海拔1600米的高空环型旅游线路,是观赏三清山东部瑰丽风光的最佳之处。其中叫绝的有以下几大奇观:日出、壮阔云海、百里松林、惊险刺激的索桥透明玻璃观景台、幽深峡谷、不同角度的东方女神和巨蟒出山等等。

西海岸位于三清山的西部,是三清山最为开阔的景区,平均海拔1600米。西海岸有四大奇观:高空栈道、云海、大峡谷、古树名木群。漫步在海拔1660多米的高空栈道上,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幽深的峡谷,远处是连绵群山,这种体验不容错过;西海岸的云海尤其壮观。除了普通的云海,还有轰鸣的“响云”、汹涌的“瀑布云”等;当你站在栈道上俯瞰大峡谷,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三清宫是三清山人文景观集中的景区,只有游览三清宫,才能发现道教文化在塑造三清山的品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清宫景区古建筑群的“先天八卦”布局方式非常值得细细玩味,它是整个布局的核心,其它建筑围绕这个核心往八方辐射,各占一卦的位置。三清宫景区的景点造型设计非常特别。这里的建筑规模都不大,但在造型上却有很高的造诣。风雷塔的设计、龙虎殿的选址等,都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运用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人文、自然景观浑然交融,不分彼此。

西华台景区位于三清山北麓,是宋明以来的登山石级古道,范围从汾水村至风门。西华台景区以田园风光和幽静古道为胜。步云古道早在唐代就是信州太守王鉴退隐之处,这里水转山环、梯田如画,岭上人家是畲族村寨,至今保持着非常淳朴的民风。

玉京峰景区是三清山最高而又最中心的景区,海拔1816.9米。所谓“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观山不至顶,总有些缺憾。只有站在玉京峰顶,俯瞰脚下千山万壑时,三清山的壮阔才会完整展现。除了顶峰的壮丽之外,玉京峰景区内的云海、雾涛、日出、日落,同样气势磅礴、绚丽多姿,玉京峰正是观日出、日落的绝佳位置。

三洞口景区位于三清山西部,最可观之处在于幽谷与瀑布。这里有三清山最大最深的沟壑飞仙谷,最深处垂直切割为1000米,是百川汇集之穴,形如迷宫八卦阵,地形复杂奇险,沟壑纵横交错,断层极多,人不能通行。这里也有三清山景区内最为奇特的瀑布“八祭龙潭”,龙潭瀑布高约30多米,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白龙闪耀。瀑布水帘中隐约可见一龙头,探首峭壁外,龙头、龙目、龙嘴惟妙惟肖。

玉灵观为三清东麓登山游人必经之路,休憩之所。观中有清泉一股,由石隙用竹管引入水池,供人引用,长年不竭。此处松篁茂密,景物清幽,于路转峰回处,有小石桥跨涧而过,古木参天,绿荫覆盖。林中鸟声唱和,令人尘烦尽洗。观南谷中,石峰石笋,拔地而起,高的有六七十米,低的二三十米,参差高下,蔚然成“林”,为三清山奇特的“石林景观”。人游其间,纵横交错,宽者如通衢,窄者如小巷,高如摩天大厦,细小者如碧玉琅矸,使人如同进入神话世界。

简单地游玩都需半天时间,若要细细观奇山,看云海,看日路,至少需要一至两天的时间。婺源与三清山相隔不远,如果到了婺源,去一趟三清山,是不虚此行的。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二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的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五百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历代诗人墨客,更是慕名而来,纷纷赋诗填词,历史上李白、白居易、岳飞、文天祥、苏东坡、李时珍 、徐霞客等均到过此处。庐山寺、庙、宫、观多达三百处,是我国佛教和道教的中心之一。庐山以避暑和冬游胜地享誉海内外,其各国风格的别墅为中国名山所罕见。

庐山,作为著名的世界遗产地,历经多年的开发建设,其在地理、资源和服务功能上的三大优势进一步显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峡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xx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类活动。长久以来,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庐山文化。作为大禹时所做的《禹贡》及稍后的《上海经》,均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公元前120xx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东晋陶渊明、谢灵运、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陆续来到庐山,进行了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陈三立、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续登山,写诗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灿若珠玑。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三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和你在井冈山相遇,相知,相识,我感到很高兴!今天这井冈山之旅就由我为大家做向导。我是##旅游行的##,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那么我就长话短说,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井冈山......

井冈山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面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

井冈山市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五乡一镇、一个省属综合殖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间的茨坪盆地里,井冈山山地面积为总面积89%,森林覆盖率高达64%,有绿色宝库之称,全境有原始森林四处,面积近七千公顷,植物种类有三千八百多种,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种,木本植物八百多种,中国特有或世界衡有树种有观光木、鹅掌揪、香果树、银杏、黄杉、冷杉、中国台湾松、福建柏、银钟花等上百种。井冈山又是天然动物园,八百四十多种动物栖息在这里,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短尾猴、华南虎、云豹、大灵猫、原麝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种。由于动物资源丰富,1981年井冈山设立了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井冈山自公元前221年秦代设群县制起,即为九江群庐陵县属地,但茨坪的开发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则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属永新县、龙泉县(今逐川县)。直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1928年,这里才设独立的行政建制――新遂边陲特别区。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冈山管理局,1984年改为井冈山市。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家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因而井冈山以革命摇篮而饮誉海内外。1982年,这里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抨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园林城。

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30多外革命遗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国家级保护遗址10外,省级保护遗址2处,市级保护遗址17外。馆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和集纪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纪念碑于一体的井冈山烈士陵园详细记述了井冈山斗争的

井冈山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面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

井冈山市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五乡一镇、一个省属综合殖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间的茨坪盆地里,井冈山山地面积为总面积89%,森林覆盖率高达64%,有绿色宝库之称,全境有原始森林四处,面积近七千公顷,植物种类有三千八百多种,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种,木本植物八百多种,中国特有或世界衡有树种有观光木、鹅掌揪、香果树、银杏、黄杉、冷杉、中国台湾松、福建柏、银钟花等上百种。井冈山又是天然动物园,八百四十多种动物栖息在这里,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短尾猴、华南虎、云豹、大灵猫、原麝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种。由于动物资源丰富,1981年井冈山设立了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井冈山自公元前221年秦代设群县制起,即为九江群庐陵县属地,但茨坪的开发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则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属永新县、龙泉县(今逐川县)。直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1928年,这里才设独立的行政建制――新遂边陲特别区。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冈山管理局,1984年改为井冈山市。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家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因而井冈山以革命摇篮而饮誉海内外。1982年,这里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抨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园林城。

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30多外革命遗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国家级保护遗址10外,省级保护遗址2处,市级保护遗址17外。馆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和集纪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纪念碑于一体的井冈山烈士陵园详细记述了井冈山斗争的光荣历史。您欲探究中国现代革命史迹、追寻先烈光荣传统,井冈山将给您满意的答复。井冈山不仅革命遗址众多,而且风影非常秀丽,风景名胜区面积达213.5平方公里,分为茨坪、龙潭、黄洋界、五指峰、笔架山、仙口、桐木岭、湘洲八大景区,有景点60余处,景物景观270多个。雄伟的山峦,怪异的山石,参天的古树,神奇的飞瀑,磅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奇异的溶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四季咸游,春赏杜鹃、夏观去海、秋眺秀色、冬览雪景。是观光浏览、避暑疗养、科学考察、历史研究的好去处。难怪中国当代文豪、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遗址,浏览龙潭风景区后,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慨叹。

井冈山属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气温24℃,为最热月;一月平均气温3℃,为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雾日96天。冬温夏凉,暖秋爽,春夏多阵雨,秋冬多去雾。这里盛产各种山珍,其中竹笋、香菇、玉兰片、石鸡、石耳最享盛誉。这里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北经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赣州可能福建、广东、西经宁冈可达湖南郴州、长沙等地。光荣历史。您欲探究中国现代革命史迹、追寻先烈光荣传统,井冈山将给您满意的答复。井冈山不仅革命遗址众多,而且风影非常秀丽,风景名胜区面积达213.5平方公里,分为茨坪、龙潭、黄洋界、五指峰、笔架山、仙口、桐木岭、湘洲八大景区,有景点60余处,景物景观270多个。雄伟的山峦,怪异的山石,参天的古树,神奇的飞瀑,磅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奇异的溶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四季咸游,春赏杜鹃、夏观去海、秋眺秀色、冬览雪景。是观光浏览、避暑疗养、科学考察、历史研究的好去处。难怪中国当代文豪、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遗址,浏览龙潭风景区后,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慨叹。

井冈山属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气温24℃,为最热月;一月平均气温3℃,为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雾日96天。冬温夏凉,暖秋爽,春夏多阵雨,秋冬多去雾。这里盛产各种山珍,其中竹笋、香菇、玉兰片、石鸡、石耳最享盛誉。这里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北经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赣州可能福建、广东、西经宁冈可达湖南郴州、长沙等地。好了,现在车就来到了井冈山山脚下,让我们一起投入它的怀抱吧!!!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大观楼,原名锦水奇观楼,也就是高安古郡城的谯楼,古有“负山面江、胜概甚伟”之称。它座落在高安市城锦江北岸,现在高安市人民政府正前方。谯楼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原楼匾题“宋祀源流”。在元代兵祸中被焚毁。明朝万历中叶知县田一甲按明代风格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瑞州(今高安)知府石俊主持按原貌再次重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之大观也”之意改名为大观楼,1966年5月“文化_革命”期间,改名为“东风楼”,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复原名“大观楼”,一直沿袭至今。这座楼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炸毁,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县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冬(1946)进行了简易修复,

解放后,于1963年9月由高安县人民检察院主持作了一次修复,20__--20__年为恢复大观楼原貌,又筹资500余万元重建。现大观楼三层,高20余米,宽16米,长60米。重檐高挑,金黄色琉璃顶,缀饰华丽,屹立江畔,宏伟壮观,是高安市著名的八景之首。登临楼台,可俯瞰全城,高安风光美景,尽收眼底。清同治《高安县志》有载:北宋大文豪苏辙“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诗:“苍然暮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归,何处酒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江来”。明代著名史学家陈邦瞻也曾游此楼留下“人烟双合市,春树万家深”的诗赞。明代诗人邹师鲁亦有诗云:“相传此地有丹雷,锦练长虹锁断舟,灯火万家环两雉,楼台千蜃映中流......”。明朝诗人熊茂松诗:“万井弦歌环卧阁,千家烟火入登楼”的赞句。1946年国民党高安县县长龙起凤(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题书“大观楼”匾,1958年,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曾书“大观楼”匾。1986年中国著名书法家黄天壁再书“大观楼”匾。1991年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又书“大观楼”匾。1983年5月,高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中国旅游大全》。千百年来,这座楼经过了多次重建、改建和维修,虽然风格各异,但一直屹立在锦江北岸,是高安市城始建最早,而仅存的一座古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好了,我们已经到了,大家请随我登楼。我们现在已经上到了露天观景平台。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小亭,中间这座楼阁就是陈设大观楼历代文人墨宝及大观楼由来的展厅。里面第一层是陈列了一些高安历次考古发掘的一些陶瓷精品(当然这些只是仿制品)、名人字画,二层就是陈列了高安的一个立体规划图。大家自已可以随处看看。在这里大家还可以凭栏远眺,滔滔锦江水一路向东流。说到锦江,它又名蜀江,俗称锦水,是赣江的支流,发源于宜春市慈化,向东流经万载、宜丰、上高、高安,由新建县汇入赣江。全长280余公里,高安境内78公里,江水清澈透明,常年可通航。在晋时,瘟疫流行,不少人染病而亡。于是有人向道士许真君求救,许真君给了画了符的水壶和竹子一枝,并叮嘱将竹子栽在江边,把符水倒在江的上游,这样,病人饮了江中的水,都能病除身健。消息传开,病人纷纷到江中取水喝,果然灵验,江水能消灾除病,其价值胜似金帛,“金”与“帛”合字为“锦”故将蜀江改名为“锦江”。所以咱们的这楼最早就是叫“锦水奇观楼”。锦江对面大家还可以看到一排欧式风情建筑,这是高安城市建设的一个亮点。

现在我们下到大观楼前继续参观,大家看到这一个石坊,叫“青宫大保坊”。清同治《高安县志》有载:在郡谯楼(即大观楼)前,“青宫大保坊”左,建有“状元台”,俯瞰锦江。寰春秋赴试,台前竖大魁字旗,郡守于此地饯行,明嘉靖甲午立吴山,敖铣等赴应变会试,太守朱鸿渐饯行,有巨鲤跃入吴舟,朱贺以诗明,年乙未山果及第,铣中二甲第三。遗迹今废。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青宫大保坊是吴山高中,官为探花、礼部尚书后兴建的。当然这也已经不是原来的了。

好了,我们的讲解就到这里了,现在大家自由活动一下,照照相,十分钟之后集合上车。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五

各位朋友:

(车上的导游欢迎词)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下.我是江西九_旅行社的地接导游员,我姓朱名军!和<<艺术人生>>的主持人同名!大家这次的江西之旅便由我负责!如何称呼我,我感觉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家感觉应该怎么称呼我?(给考官一个悬念,增强对自己的印象)小朱?呵呵,这个朋友讲的不好!特别是把朱字拉的那么长!叫朱导?这个也不可以,这样称呼我在无形中把我和您的距离拉远了!您是游客我是导游!看大家这样的着急,那我可以提示下!来我们江西可以按照我们江西的叫法!(停顿下)老表?对,这位朋友讲的非常好!离我们的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啦!呵呵,不难为大家拉!如果您认为您的年纪比我大,那您就称呼我为表弟,如果认为您年纪比我小,就称呼我为表哥!

中国有句话讲的非常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我们相聚在这部车上是我们修来的缘分!我将会用我的优质服务和我的完美讲解为您的江西之旅添砖加瓦!如果大家在旅游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我提供帮助或者对我的服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请您告诉我,我将尽我全力来为您解决!最后祝大家在江西旅游愉快!

(下车以后慢慢进入到景区)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景点是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西江第一楼之称的南昌滕王阁!现在我们大家跟随我进入到整个景区!现在正对我们的就是滕王阁了!它为仿宋建筑风格,采用明三暗七的建筑风格!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是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在当时的洪洲(今南昌)为官期间建造的!当时建造这个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李元婴吃喝玩乐,欣赏歌舞!此人在离开洪洲到山东时被封为滕阁,故这个建筑就被命为滕王阁!它的高度为57.5米,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战争,火灾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重建成于1989年重阳节的第29代滕王阁,!在重建时主要参考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所绘制的八副<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并参照了宋代的李明仲的<营造法式>!<滕王阁序>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被历史忘记,滕王阁又使<滕王阁序>在实在的载体中不断流传!

从远处看,滕王阁和它的压江挹翠两亭象中国的”山”字,从空中俯瞰,滕王阁又象一只展翅?傻拇笈?有可能大家有点疑问,为什么我们江南三大名楼中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都是楼,为什么我们这里被称为阁?答案就在我们的面前!大家请注意,在这个建筑下面有象征古城墙的两层,高度为12米!平地起高楼,我们这里的建筑是在这两层上建筑,所以就被称为阁了!这两层的台阶有89个,寓意着是在1989年重建!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数数看!

(1楼门口)大家现在看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主席同志的亲笔手书,在重建滕王阁的时候送给我们江西!__在1989年和1989年来我们这里参观时,在这里久久观赏,并和我们的导游员一起吟诵了<滕王阁序>!

(进入到1楼)现在我们到的位置就是这个建筑的第三层,也是我们滕王阁的序厅!请看我们的正前方,有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是根据明朝的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而创作的!它将不同的时间空间人物和故事集合在同一个画面上,体现出历史的厚重!它主要介绍我们滕王阁的来由!描写的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在前往当时的交趾(现在的越南)探望被贬职的父亲在江西马当山处遇到大风,幸遇中原水神的帮助而抵到当时的洪洲,在不明白当时举办滕王阁高会主要目的(阎都督准备在此会上炫耀其女婿的文才)而在众人的半推半就中写下了生命的绝唱<腾王阁序>!王勃写完这个诗文离开洪洲在海上就遇海难! 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江西井冈山导游词 ·南昌市导游词 ·九江市导游词

(进入到2楼)现在我们来到就是第4层”人杰厅”!这里主要描绘的是江西从先秦以来的历代名人!一共有80位!虽然他们的时代,服饰,地位,年纪,职业,性格和人品不同,但和谐的统一在同一画面!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就简单介绍其中的几位!第一位是我们左边的张天师,着道袍的这位!道教的始祖东汉的张道陵,虽然不是江西人,但是一生都和江西发生过极其密切关系。他创办“五斗米道”之前,做过九江令,创办“五斗米道”之后,又在龙虎山炼过丹。目前道家的影响在海外特别大,特别是日本韩国人对道家非常有兴趣!第二位就是在张天师旁边的和尚-慧远和尚,晋武帝太元六年(381年),慧远和尚奉道安之命,来到庐山宣扬佛法。而庐山的清幽安宁、云雾缭绕、曲径通峡的风景,在慧远心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奇幻的境界。时隔五年,慧远在庐山创建东林寺并结白莲社,自此一住三十余年,四处讲学,直至圆寂那一天,而庐山的跣骞取⑹?沤у却υχ加凶潘?簿?捣ǖ暮奂!k?园琢?缥兀?仙τ?季煌磷冢小斗ㄐ月邸返染5卷50本,逐渐开佛教一派山门——净土宗。慧远首结莲社,使佛教取得了平民信仰的形式,开始在平民中传播,可以这样讲:慧远的最大贡献是他将复杂的佛家进行了改造,走入到了老百姓家中!在我们现在看到的拐角出就是有名的”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和陈蕃关系非常好,平时不接待宾客的陈蕃,居然破例在太守府中为徐孺子特备一榻,徐来则张之,徐去则撤之,是为“徐孺下陈蕃之榻”所由来!后来人们就把有贵宾来安排住宿称为”下榻”.不知道在看的过程中有没有看到有一位特别的人物在这里?(停顿下)有朋友已经指出来了,他就是严嵩,明朝人,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专国政达20年之久,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_臣之一。为什么他的画象在这里?主要是我们这里不以人品而以其文品来评论!王廷相语曾经这样评论他的文才:“诗思冲邃闲远”,“文致明润宛洁”王世贞的评论他“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表示不能因人废文,来肯定他“独为迥出”的文学功力。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六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容易晕车的。

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十分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

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继续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

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嬉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

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

进到楼阁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非常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

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边有两条小溪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条溪流。在两条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条堤坝,两条堤坝的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形,两条溪流的出水口像龙头一样。这里的人把它们叫做“双龙戏珠”。

接着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一个商人的家里,这间房子很大,但大门不能对着街道上,因为在古代,如果没有做官的话,家里的大门是不能对着街道的。那时商人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个院子,大门就在院子里面,再从院子的侧门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这些木雕上的人头都没有了,因为在以前的一个时候被挖掉的。

参观完商人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当官人家里,屋顶有一大块长方形的天窗,长大约有4米,宽大约有2米,这种东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们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时我们看到很多农作物:大冬瓜、茶叶、辣椒、黄瓜、丝瓜等。

下午我们又到了晓起村,这里主要以樟树为主,到处都能闻到樟木味,这里的木雕没有被破坏掉,因为这家的兄弟俩很聪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扑上,上面写着“_万岁”五个字,这样人们就不敢破坏这个雕刻了。

在返回黄山的途中,我们看见了农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们一下子冲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进打禾机里面,很快,这些稻谷都脱了出来。这样又能帮助别人,又能觉得开心。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七

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詹导。欢迎你们到龟峰游玩。希望我的服务能让您多一份欢乐,也希望你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龟峰景区位于弋阳县城南部四,五公里处。我们穿过锁春洞,只要坐几分钟的观光电车就会到达景区。

大家请跟我来。大家看,这就是驼背迎宾龟。驼背迎宾龟在绿树成荫的树林上特别像一只巨大的乌龟在欢迎着每一位游客。你瞧,它低着头,驼着背,正在欢迎我们呢!

接下来,朋友们请跟我走,别走丢了。往前看,一位老人站立在丛林之上,身披一件长袍,下巴拖着长长的胡须,威风凛凛的。这就是老人峰了。我们再往左边瞧,老人似乎又变成一位武士,身披盔甲,佩带钢枪,全副武装,像是要参加激烈的战斗。回过头来往右看,武士又象是一位背着沉重竹篓的村姑,慢慢地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最后往后看,村姑变成了一位国宝——大熊猫,它活灵活现的,憨态可掬,可爱极了。看到这里,想必都知道这座山的名称了吧。没错,这就是老人峰的四看奇景。

我们再往前走,现在来到三叠龟山下,遥遥远望,看到三只龟叠在一起。最下面的那只龟叫大力龟,中间的那只叫绿毛龟,最上面的就叫小胖龟了。相传,这三只龟跟着妈妈去游玩,路过东海,龟妈妈就被东海龙王给抓去了。三只小龟就爬到这座高峰上等妈妈,就这样,等呀等呀,等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乌龟们慢慢的就变成的石头龟了。

好了,本次游缆就到这里了,请朋友们自由活动四十分钟,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乱扔垃圾。

2、要注意安全。

3、不要破坏文物。

四十分钟过后,我们在停车场集合。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八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游览入口] 请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桥、石碣、牌坊、柳堤、楼阁、古树误....田园般的景致充满了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就是我们李坑的水口。说到水口,我要告诉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个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景观和风水的重要体现。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道沿着这乡间小道去探寻-下李坑水口的奥秘,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书桥]“不嫌慢步观山景,何妨小坐听溪声”。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饱经风雨的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归养,适闻父丧弃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遂决意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磁,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李侃归隐后,“当题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飞琼”指的就是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弯碧水,由碣顶奔腾直下,哔哗的溪水,宛如一道飞泻的白玉,真是美不胜收。

[至牌坊处]“美景不胜收,转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约王时,理氏商孙理徴,因直言约王的戏暴无道而被处死,其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选。选难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大家看,这里是座门庭坊,号左春坊,对面那座号右春坊,两座对称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一点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竖坊是为了纪念旌表有德行的人,这两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孙子。李芾和他的孙子都是翰林出生,过去祠堂里有块,区题“祖孙翰林”指的就是他们祖孙俩,有句老话叫“翰林不开坊,开坊无抵挡”,李芾祖孙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元军已兵临潭州城下,李带誓死保卫潭州,战至最后,以身殉国,成为我们南宋时期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赠为端明殿大学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尽忠报国之举,在李坑村头建了一座忠观阁,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孙也不愧名臣后裔,登进士,人翰林,仕途春风,官至礼部侍郎。因礼部官员通称“春官”故这两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无尘神仙境,圣地有缘翰墨香"。清静之地,并不清静,过去常有莘莘学子来此烧香叩拜,祷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词,文昌阁是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坑村的文昌阁始建于南宋初年,当年李侃归隐后,在此建阁,整日读书习文,邀友讨究诗赋,归隐生活,道遥自在,以至元代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的婺源太白曹门人汪泽民站在文昌阁前,睹物思人,感叹不已。“建阁区月,星阁高隐”。“高隐”是对侃公的尊称,也寄托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文昌阁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镜明出资三千两规银,对文昌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进士,潘超、赵文元、李昭炜、江峰青来文昌阁助兴捧场,并当场为文昌阁提对作诗,这些精美的“诗”、“对”可惜都已遗失,只留下李昭炜的这幅“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的对子,对子表达了李昭炜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家乡学子共勉的良好愿望。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阁名气大振,远近闻名,于是就有了“+亩祠堂、八田阁”的说法。村里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以此为骄傲。现在我们进文昌阁里看看。

[至文昌阁内]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关文昌阁历史变迁的简介,背面是我们李坑自宋至清担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传世著作目录,中堂上这幅清式魁星点斗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颗星都主管着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举神笔,左手执一方墨斗,只要他这轻轻一点(叫做“魁星点斗"),被他点中者就将迎来大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脚下鳏着的这条鲤鱼经他这么一点不就跳过“龙门”,成龙了吗?

这幅图除讲述了一个道教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外,还是一幅隐字图,你们看!魁星右手高举的神笔,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笔-左脚后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竖弯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边的“斗”字吗?这幅魁星点斗”图,真是设计巧妙、形态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请随我上楼参观[至二楼],这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过去读书人常来此烧香叩拜,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举中榜,一旦科举及第,便会千里迢迢赶回还愿,诚心可鉴。这里还有我们李吭村18位进士中的8位进士画像,大家可随意看看。登高望远,观景怡情,请各位随我一道上三楼观光,从高处领略下我们李坑的水口风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浅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宁静的乡村景象,而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虽说走着舒坦,却总让人有一种岁月月悠悠的感觉,总让人想起当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经商和进京赶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见的乡间道路。据说,徽州人都有一个爱家乡、造福乡里的习惯,一且他们做了官或经商发了财,便会回乡资助公益事业,修桥、铺路、造祠、建亭,善行义举无不乐施。就这样,婺源境内几乎所有的乡间道路,都是青石铺就,曾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头,石路跟到头,出门脚无泥,来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门想歇息,不远找路亭"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常识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间,各种路亭、桥亭、岭亭随处可见,三里一亭、五里一루.段路便有一亭,这些连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为过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场所,也为进山耕作、砍柴的农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许多路亭里有干柴、简易灶,可供路人热饭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庄的路亭,还由村里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请人或轮流烧茶待客,这在民间叫“施茶",可惜今天我们已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了,据说这种做法已延续了好几百年。

刚才我们走进路亭,亭子上方有“见田”二字,什么意思呢?说来话长,这是李坑这支李姓氏族,当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风水术语。相传宣宗的孙子李京,在唐朝灭亡后隐居饶州昌水,为求子孙世代兴旺,决定请人帮助选一块风水宝地择居,结果“得乾九二之占”即所谓的“见田吉”称李氏子孙迁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兴旺。因此李京后代笃信“九二在田”之占,三个儿子分别迁往祁门浮溪新田,婺源严田和浮梁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兴旺,被称为“三田李”。这里顺便说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后代,李鸿章也曾与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炜过宗亲,但无结果。当年李洞由新田迁居这里,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见田吉”择居而取的村名

对面小溪旁那座旋转的小水车,我想很多人在电影中都曾见过其实在当地叫“水碓”,过去村民们用它来春谷,把稻谷加工成米,他们利用小溪水流做动力,驱动水车转动,从而带动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难想象,过去的农家就是利用这样的原始加工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一带小溪边有五支水确,忙起来日夜不停,十分热闹。

[双桥叠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桥叫“彩虹桥”。因桥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横卧溪上,故名“彩虹桥",其实这座桥不是专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来补风水的风水桥,早在明朝景泰年间,村里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资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岗岭桥,解决了村民过岭进庙的问题。而为什么后来在这座桥的后面又建了一座桥呢?说起这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堪舆大师、李坑人李景溪。据《婺源县志・方伎》篇记载,李景溪精通堪舆,曾著《阳宅秘诀》和《雷选心法》二书传世,他依据风水学理论“水养财"之说,认为一村水口,为一村风水命脉所系,水口紧,则村安财旺,而李坑“地户”不济(紧),则需补风水以护卫乡里,于是便差人在这里筑碣建桥,拦财锁气、提“卫乡”于桥之上,以示建桥之用意。从此,村里又多了一道景观,谓之“双桥叠锁"。

[至李坑村ロ]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内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径直村庄,透过树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见。村口,是村庄的象征,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出门远行,家人总是恋不舍地送至村口,干叮万嘱,依依惜别。出外多年的游子返乡回家、只要见到村口,便会激动不已,格外亲切。在村口种植樟树,是徽州人的习惯,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庄。因此村民们从和植樟树、爱樟树、敬樟树到神化樟树,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大家看!树底下搭建的这庄神龛,就是村里人用来祭拜樟老爷的樟神庙庙”,村里如果有小孩病难养家里人就会用红纸写小孩的生反八字贴在德树上,说是将小孩过寄给樟树老爷,可治病消灾保平安。到今天,村民们依然还是这样做的,由于对樟树的过份崇拜和信率,民间衍生出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叫“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我们们也来试一试。

[进入李坑村]有人说,来到李坑,就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秀丽的画画卷,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流过,小溪两岸是一栋栋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桥凌架于溪上,古朴、灵秀而典雅,为我们展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画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眼前的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话叫“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当年李氏先祖选择在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这句风水术语,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奇托在村址的选择和布局上呢?

大家看!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独特?说到徽派民居,我想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徴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叶,由在苏浙一带经营盐业的徴商吸取杭州、场州一带的建筑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风”溶合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外部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内部特征三间五架加天井;精华部分是“三绝"(砖雕、木雕、石购)。你们看!风火培两头的装饰部分各不相同,头是“中斗”.俗称“文头",一头翘首直刺苍穹,形似雀尾,“叫鸣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俗称“武头"。一文一武,文武兼备备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徴派建建筑的一个小常识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门鼓是开在武头方向的,因为人们相信,武能镇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头”其后,指望文振家声,在古徽州由于深受理学文化思想影响,朱子格言,始终是每个家庭恪守的箴言“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务本、读书人仕,方可振家声,知晓了这么ー个小小的常识,今后遇到这种徽式建筑,就能从风火墙上的装饰判断出大门的朝向。也许有些朋友要问,为什么在婺源的每个村庄,都能见到不少这样样建筑气派、雕刻精美、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谈到明清时期,雄居东南、称中国商业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历史上曾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业俊オ,他们“商贾四方”,以自己的勤劳和才智,为李坑续写了最辉煌的一页。下面请随我一道;去参观一下清乾嘉年间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九

永新县地处赣西边境,罗霄山脉中段。总面积2195平方公里,辖10个镇、13个乡、2个场,总人口48万。南、西、北三面为低山区,中、东部多丘陵、岗阜和谷地,禾水流贯中部。永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永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20xx年),始置永新县。北宋名相刘沆、元代明儒谭天如等历史名人皆祖籍永新。上世纪50年代授予将军卫的有42位,同一时期担任省委书记或省长的有4位,"两院"院士2位。贺子珍、贺敏学、贺怡三兄妹的革命传奇故事广为流传,为全国第四大将军县。

永新交通便捷,特产丰富。浙赣铁路分文线经永新直达文竹镇,319国道和省道穿境而过,距赣粤高速公路65公里,距井冈山机场75公里。主产水稻、蚕桑、烟草、油茶、杉、竹等,工业主要有电力、电子、化工、服装、皮革、建材、茧丝绸、食品、矿产和木竹加工等。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

永新县是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所在地。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湾改编"旧址群、中共湘赣省委旧址和红军湘赣军区总指挥部旧址、七溪岭战斗指挥、龙源口桥、毛泽东旧居、宋塔、红枫湖、梅田洞、碧波崖等革命旧址、古迹胜景。

近年来,该县按照"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构想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永新"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良好。20xx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1.0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7747万元,三次产业产值比例由1997年的53:27:20调整为39:32:29;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引进了海天药业、鑫阳光制革等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总量同比增长21%,工业总产值达8.2亿元,同比增长8.7%;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扶持壮大了蚕桑、果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总产值达8.98亿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5亿元,年均增长9.5%。

崛起的永新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便捷的程序、更加周到的服务,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大展宏图。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十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游览入口] 请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桥、石碣、牌坊、柳堤、楼阁、古树误....田园般的景致充满了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就是我们李坑的水口。说到水口,我要告诉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个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景观和风水的重要体现。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道沿着这乡间小道去探寻-下李坑水口的奥秘,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书桥]“不嫌慢步观山景,何妨小坐听溪声”。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饱经风雨的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归养,适闻父丧弃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遂决意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磁,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李侃归隐后,“当题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飞琼”指的就是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弯碧水,由碣顶奔腾直下,哔哗的溪水,宛如一道飞泻的白玉,真是美不胜收。

[至牌坊处]“美景不胜收,转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约王时,理氏商孙理徴,因直言约王的戏暴无道而被处死,其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选。选难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大家看,这里是座门庭坊,号左春坊,对面那座号右春坊,两座对称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一点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竖坊是为了纪念旌表有德行的人,这两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孙子。李芾和他的孙子都是翰林出生,过去祠堂里有块,区题“祖孙翰林”指的就是他们祖孙俩,有句老话叫“翰林不开坊,开坊无抵挡”,李芾祖孙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元军已兵临潭州城下,李带誓死保卫潭州,战至最后,以身殉国,成为我们南宋时期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赠为端明殿大学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尽忠报国之举,在李坑村头建了一座忠观阁,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孙也不愧名臣后裔,登进士,人翰林,仕途春风,官至礼部侍郎。因礼部官员通称“春官”故这两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无尘神仙境,圣地有缘翰墨香"。清静之地,并不清静,过去常有莘莘学子来此烧香叩拜,祷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词,文昌阁是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坑村的文昌阁始建于南宋初年,当年李侃归隐后,在此建阁,整日读书习文,邀友讨究诗赋,归隐生活,道遥自在,以至元代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的婺源太白曹门人汪泽民站在文昌阁前,睹物思人,感叹不已。“建阁区月,星阁高隐”。“高隐”是对侃公的尊称,也寄托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文昌阁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镜明出资三千两规银,对文昌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进士,潘超、赵文元、李昭炜、江峰青来文昌阁助兴捧场,并当场为文昌阁提对作诗,这些精美的“诗”、“对”可惜都已遗失,只留下李昭炜的这幅“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的对子,对子表达了李昭炜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家乡学子共勉的良好愿望。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阁名气大振,远近闻名,于是就有了“+亩祠堂、八田阁”的说法。村里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以此为骄傲。现在我们进文昌阁里看看。

[至文昌阁内]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关文昌阁历史变迁的简介,背面是我们李坑自宋至清担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传世著作目录,中堂上这幅清式魁星点斗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颗星都主管着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举神笔,左手执一方墨斗,只要他这轻轻一点(叫做“魁星点斗"),被他点中者就将迎来大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脚下鳏着的这条鲤鱼经他这么一点不就跳过“龙门”,成龙了吗?

这幅图除讲述了一个道教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外,还是一幅隐字图,你们看!魁星右手高举的神笔,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笔-左脚后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竖弯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边的“斗”字吗?这幅魁星点斗”图,真是设计巧妙、形态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请随我上楼参观[至二楼],这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过去读书人常来此烧香叩拜,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举中榜,一旦科举及第,便会千里迢迢赶回还愿,诚心可鉴。这里还有我们李吭村18位进士中的8位进士画像,大家可随意看看。登高望远,观景怡情,请各位随我一道上三楼观光,从高处领略下我们李坑的水口风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浅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宁静的乡村景象,而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虽说走着舒坦,却总让人有一种岁月月悠悠的感觉,总让人想起当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经商和进京赶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见的乡间道路。据说,徽州人都有一个爱家乡、造福乡里的习惯,一且他们做了官或经商发了财,便会回乡资助公益事业,修桥、铺路、造祠、建亭,善行义举无不乐施。就这样,婺源境内几乎所有的乡间道路,都是青石铺就,曾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头,石路跟到头,出门脚无泥,来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门想歇息,不远找路亭"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常识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间,各种路亭、桥亭、岭亭随处可见,三里一亭、五里一09.段路便有一亭,这些连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为过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场所,也为进山耕作、砍柴的农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许多路亭里有干柴、简易灶,可供路人热饭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庄的路亭,还由村里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请人或轮流烧茶待客,这在民间叫“施茶",可惜今天我们已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了,据说这种做法已延续了好几百年。

刚才我们走进路亭,亭子上方有“见田”二字,什么意思呢?说来话长,这是李坑这支李姓氏族,当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风水术语。相传宣宗的孙子李京,在唐朝灭亡后隐居饶州昌水,为求子孙世代兴旺,决定请人帮助选一块风水宝地择居,结果“得乾九二之占”即所谓的“见田吉”称李氏子孙迁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兴旺。因此李京后代笃信“九二在田”之占,三个儿子分别迁往祁门浮溪新田,婺源严田和浮梁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兴旺,被称为“三田李”。这里顺便说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后代,李鸿章也曾与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炜过宗亲,但无结果。当年李洞由新田迁居这里,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见田吉”择居而取的村名

对面小溪旁那座旋转的小水车,我想很多人在电影中都曾见过其实在当地叫“水碓”,过去村民们用它来春谷,把稻谷加工成米,他们利用小溪水流做动力,驱动水车转动,从而带动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难想象,过去的农家就是利用这样的原始加工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一带小溪边有五支水确,忙起来日夜不停,十分热闹。

[双桥叠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桥叫“彩虹桥”。因桥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横卧溪上,故名“彩虹桥",其实这座桥不是专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来补风水的风水桥,早在明朝景泰年间,村里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资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岗岭桥,解决了村民过岭进庙的问题。而为什么后来在这座桥的后面又建了一座桥呢?说起这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堪舆大师、李坑人李景溪。据《婺源县志99方伎》篇记载,李景溪精通堪舆,曾著《阳宅秘诀》和《雷选心法》二书传世,他依据风水学理论“水养财"之说,认为一村水口,为一村风水命脉所系,水口紧,则村安财旺,而李坑“地户”不济(紧),则需补风水以护卫乡里,于是便差人在这里筑碣建桥,拦财锁气、提“卫乡”于桥之上,以示建桥之用意。从此,村里又多了一道景观,谓之“双桥叠锁"。

[至李坑村ロ]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内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径直村庄,透过树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见。村口,是村庄的象征,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出门远行,家人总是恋不舍地送至村口,干叮万嘱,依依惜别。出外多年的游子返乡回家、只要见到村口,便会激动不已,格外亲切。在村口种植樟树,是徽州人的习惯,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庄。因此村民们从和植樟树、爱樟树、敬樟树到神化樟树,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大家看!树底下搭建的这庄神龛,就是村里人用来祭拜樟老爷的樟神庙庙”,村里如果有小孩病难养家里人就会用红纸写小孩的生反八字贴在德树上,说是将小孩过寄给樟树老爷,可治病消灾保平安。到今天,村民们依然还是这样做的,由于对樟树的过份崇拜和信率,民间衍生出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叫“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我们们也来试一试。

[进入李坑村]有人说,来到李坑,就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秀丽的画画卷,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流过,小溪两岸是一栋栋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桥凌架于溪上,古朴、灵秀而典雅,为我们展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画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眼前的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话叫“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当年李氏先祖选择在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这句风水术语,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奇托在村址的选择和布局上呢?

大家看!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独特?说到徽派民居,我想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徴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叶,由在苏浙一带经营盐业的徴商吸取杭州、场州一带的建筑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风”溶合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外部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内部特征三间五架加天井;精华部分是“三绝"(砖雕、木雕、石购)。你们看!风火培两头的装饰部分各不相同,头是“中斗”.俗称“文头",一头翘首直刺苍穹,形似雀尾,“叫鸣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俗称“武头"。一文一武,文武兼备备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徴派建建筑的一个小常识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门鼓是开在武头方向的,因为人们相信,武能镇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头”其后,指望文振家声,在古徽州由于深受理学文化思想影响,朱子格言,始终是每个家庭恪守的箴言“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务本、读书人仕,方可振家声,知晓了这么ー个小小的常识,今后遇到这种徽式建筑,就能从风火墙上的装饰判断出大门的朝向。也许有些朋友要问,为什么在婺源的每个村庄,都能见到不少这样样建筑气派、雕刻精美、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谈到明清时期,雄居东南、称中国商业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历史上曾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业俊オ,他们“商贾四方”,以自己的勤劳和才智,为李坑续写了最辉煌的一页。下面请随我一道;去参观一下清乾嘉年间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江西导游词开头篇十一

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詹导。欢迎你们到龟峰游玩。希望我的服务能让您多一份欢乐,也希望你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

龟峰景区位于弋阳县城南部四,五公里处。我们穿过锁春洞,只要坐几分钟的观光电车就会到达景区。

大家请跟我来。大家看,这就是驼背迎宾龟。驼背迎宾龟在绿树成荫的树林上特别像一只巨大的乌龟在欢迎着每一位游客。你瞧,它低着头,驼着背,正在欢迎我们呢!

接下来,朋友们请跟我走,别走丢了。往前看,一位老人站立在丛林之上,身披一件长袍,下巴拖着长长的胡须,威风凛凛的。这就是老人峰了。我们再往左边瞧,老人似乎又变成一位武士,身披盔甲,佩带钢枪,全副武装,像是要参加激烈的战斗。回过头来往右看,武士又象是一位背着沉重竹篓的村姑,慢慢地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最后往后看,村姑变成了一位国宝——大熊猫,它活灵活现的,憨态可掬,可爱极了。看到这里,想必都知道这座山的名称了吧。没错,这就是老人峰的四看奇景。

我们再往前走,现在来到三叠龟山下,遥遥远望,看到三只龟叠在一起。最下面的那只龟叫大力龟,中间的那只叫绿毛龟,最上面的就叫小胖龟了。相传,这三只龟跟着妈妈去游玩,路过东海,龟妈妈就被东海龙王给抓去了。三只小龟就爬到这座高峰上等妈妈,就这样,等呀等呀,等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乌龟们慢慢的就变成的石头龟了。

好了,本次游缆就到这里了,请朋友们自由活动四十分钟,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乱扔垃圾。

2、要注意安全。

3、不要破坏文物。

四十分钟过后,我们在停车场集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