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爱莲说》这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从两个谜语入手导入新课,引出莲花,然后让学生欣赏两幅莲花的图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咏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教师正音,学生听录音朗读,然后全班朗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几个问题:文中写了哪些花?作者最喜欢什么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不禁使我感到很欣慰。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找到了。那他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有些难度,所以我就采取了连线的形式,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快速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思索问题、发现问题。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平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习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习表达。
平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习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习着去思考、学习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习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平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整堂课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真正明白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佳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习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平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席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平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两个观点: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1、托物言志;2、衬托(正衬、反衬)。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种修辞手法:(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平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平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习,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习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平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为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筛选了周敦颐的生平资料,菊、牡丹的相关典故补充。原本设想通过这些内容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和主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堂课,我在市北实验中学上过,在礼嘉中学也上了,因为都是借班上课,所以学情上都是模糊的、未定的,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尽量创设循序渐进的课堂进程。但是,出来的效果差异非常大。礼嘉的学生整堂课45分钟,仅仅完成了两部分内容,勉强完成对“菊”“牡丹”意象的理解,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学生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讨论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而市北实验初中的那堂课,学生在我的带动下,自然生成的一些内容,虽然也只有部分同学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但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备课的过程: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适合上意蕴深厚的文章,几次开课我都选择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感觉自己更适合讲故事。这次张老师点名要求上《爱莲说》,对我来说,前几天的准备过程,我一直处在混沌的状态,总是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上课思路。教案反复修改了很多遍:
第一次,我想解读花语,想层层剥开表面,探究其内在。但是过于华丽的课堂教学语言,让第一次试上遭遇滑铁卢,学生根本无非理解我的问题。
第二次,我想“文”“言”并重,开头设计了好多文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试上后,发现容量的庞大,让学生无法集中思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开展。
第三次,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礼中的学生,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家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
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板书的设计,也正如张老师说说过于凌乱,学生在你书写的时候,并不知道你的目的,虽然最后能明白你的意图,但是之前的板书指向性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科学、美观的体现。按照张老师的提示,现将板书重新用表格表示:
努力在尝试和挑战中逐步提高!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习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平稳期,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席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平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考虑到,《爱莲说》作为经典文言文文本,含有众多考点,以应试为出发点,就应重点强调其知识性与文本性,以串讲为中心,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学生没有机会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教学之中,这就是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单一化、模式化的文言文诵记过程。
根据几位专家的意见与点拨,我想,如果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本次培训课的讲授及课后的专家点拨,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九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十
以往教学,只要是文言文,一般都设计两课时,今天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完成,将本节课的的得失总结如下:
本课在教学之前,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查阅资料,了解“说”这种文体及作者基本情况;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搜集整理文中文言现象;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上课时我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了检查,检查时采用小组之间相互提问质疑,疏通课文的词句,同学争相回答,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完成了文言文中字词积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中“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是难点,通过问题设置来突破难点。问题:作者究竟喜莲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出,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写了对莲的喜爱。有同学提出:作者写莲,更像是写人?我追问:写的是怎样的人?同学回答,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写的是君子,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独立高洁,美名远扬,自尊自爱。也有同学说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这时将对比与衬托的区别给学生讲了一下,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由此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了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的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质疑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课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同花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几个学困生,课堂上不能加入小组合作讨论,以后课堂上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做为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堂上朗读形式单一,对第二段应做重点指导的,指点不到位。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一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
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爱莲说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二
过去,在教文言文时,我往往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爱莲说》)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刚学的《陋室铭》。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力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 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