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8篇)

2023年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1 08:55:03
2023年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8篇)
时间:2023-12-21 08:55:03     小编:笔尘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爱莲说教学反思篇一

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爱莲说教学反思篇二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教学反思篇三

《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知识与能力:

1、反译并熟背课文;。

2、了解衬托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初步感受“莲”的形象。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6、课文总结。

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众。

全面掌握文章内。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对比烘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习完成背诵任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爱莲说教学反思篇四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习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习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习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习过程:1.出示学习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教学反思篇五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习惯有关。

爱莲说教学反思篇六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两个观点: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1、托物言志;2、衬托(正衬、反衬)。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种修辞手法:(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教学反思篇七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习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平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为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筛选了周敦颐的'生平资料,菊、牡丹的相关典故补充。原本设想通过这些内容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和主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堂课,我在市北实验中学上过,在礼嘉中学也上了,因为都是借班上课,所以学情上都是模糊的、未定的,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尽量创设循序渐进的课堂进程。但是,出来的效果差异非常大。礼嘉的学生整堂课45分钟,仅仅完成了两部分内容,勉强完成对“菊”“牡丹”意象的理解,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学生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讨论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而市北实验初中的那堂课,学生在我的带动下,自然生成的一些内容,虽然也只有部分同学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但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备课的过程: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适合上意蕴深厚的文章,几次开课我都选择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感觉自己更适合讲故事。这次张老师点名要求上《爱莲说》,对我来说,前几天的准备过程,我一直处在混沌的状态,总是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上课思路。教案反复修改了很多遍:

第一次,我想解读花语,想层层剥开表面,探究其内在。但是过于华丽的课堂教学语言,让第一次试上遭遇滑铁卢,学生根本无非理解我的问题。

第二次,我想“文”“言”并重,开头设计了好多文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试上后,发现容量的庞大,让学生无法集中思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开展。

第三次,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礼中的学生,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家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

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板书的设计,也正如张老师说说过于凌乱,学生在你书写的时候,并不知道你的目的,虽然最后能明白你的意图,但是之前的板书指向性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科学、美观的体现。按照张老师的提示,现将板书重新用表格表示:

努力在尝试和挑战中逐步提高!

爱莲说教学反思篇八

以往教学,只要是文言文,一般都设计两课时,今天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完成,将本节课的的得失。

总结。

如下:

一、预习落地掷地有声。

本课在教学之前,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查阅资料,了解“说”这种文体及作者基本情况;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搜集整理文中文言现象;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上课时我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了检查,检查时采用小组之间相互提问质疑,疏通课文的词句,同学争相回答,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完成了文言文中字词积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置突破难点。

本课中“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是难点,通过问题设置来突破难点。问题:作者究竟喜莲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出,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写了对莲的喜爱。有同学提出:作者写莲,更像是写人?我追问:写的是怎样的人?同学回答,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写的是君子,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独立高洁,美名远扬,自尊自爱。也有同学说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这时将对比与衬托的区别给学生讲了一下,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由此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了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的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质疑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

课后练习丰富积累。

课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同花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几个学困生,课堂上不能加入小组合作讨论,以后课堂上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做为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堂上朗读形式单一,对第二段应做重点指导的,指点不到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