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感恩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一
一、问题行为表现:
博文同学个性鲜明,从接班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了她。她的举止行为与众不同,与同学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经常发生矛盾,解决问题常常是使用武力。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坐姿永远是懒洋洋地摊在座位上,影响老师讲课。而且在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时,也常表现出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对她的种种表现,我曾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效果不是很好。
记得一次上课正上到激情澎湃处,咦,那边有人趴在桌上!定睛一看,原来就是她,我顿时火冒三丈我昨天刚刚跟她交流过,本想她在表现上会有一个哪怕是短暂的改变,而现在,她竟睡意朦胧!我努力压抑自己的怒火,冷静下来,放下音调,缓和语气,尽可能平等地用心灵去对话。可她竟然仍是吊儿郎当地站在那里,靠着桌子一言不发。回到办公桌前,我默默地坐在那里,内心却如翻江倒海。
还有一次,她因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与同学发生了冲突,吵起架来,当问起她吵架的原因时,竟然强词夺理。我气愤地问:“能解决问题吗?”她竟然理所当然地说:“当然。这样同学才会怕我,才不敢招惹我。”
二、行为原因剖析:
通过对博文的观察我也发现她的个性偏激,自制能力差,做事缺乏耐心使得她执拗、任性、自大,这些心理障碍直接损害了她本应和谐的人际关系,损伤了她与同学间的友谊,使得她在班集体中渐渐失去了朋友。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也发现他的家庭环境很好,父母对他管教很严,但是只重视对他的成绩的管理约束,其他方面尤其是物质上比较放任。父亲经常出差在外,他经常与母亲独自在家,母亲对于孩子过于溺爱造成了他过于乖张的性格。他在母亲的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习惯了索取,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自己的要求,而他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缺乏感恩之心。渐渐地就造成了他唯我独尊,恃宠而骄的性格。
博文虽然知识积累已经有一定程度,但是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这就折射出他本身最需要的内容就是感恩教育。作为班主任,我会努力把“感恩教育”作为教育他的切入点,对他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他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该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并以此增强他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努力提升他的思想道德素质。当然博文并不是一个特例,他代表着现代孩子们的共性,新时代的孩子们多是缺少感恩的心的。
三、辅导策略:
(一)、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班级感恩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有关公民道德的相关材料,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自身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通过板报、宣传栏等,用活泼的版面、立意鲜明的内容,刊出本班、身边的、社会上的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感恩”的形象,体会感恩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向学生积极宣传感恩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唱《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次,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的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可以通过诵读《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等经典,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教育学生从爱父母做起,学会做人。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关于感恩教育的好书,如《英雄女孩》、《冠军妈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故事》等等。读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关于感恩的读后感。
相信在这样充满感恩的浓烈氛围中,一定会让博文感受到爱,也会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爱。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爱
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深化和推进感恩教育。营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充分接受感恩意识的熏陶,逐步培养和形成感恩思维和习惯。
对于博文让他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计划到策划到执行,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爱。
三、促进家校互动,引导自觉行为,让学生回报爱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注重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形式,让家长理解当前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努力形成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在活动中,引导家长注意做好“感恩”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不再一味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超越爱的边界,剥夺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表达感恩的机会。同时,要求家长善于将感恩教育与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提醒孩子给老师送一张自制的小贺卡,说声:“老师辛苦了!”;在重阳节来临时,让孩子为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小礼物等,将感恩教育于细微之处。相信在于家长的不断配合之下,肯定能让博文具有一颗感恩之心,越来越懂得爱,能够回报他人爱。
感恩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二
这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但带班没多久我就发现在班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每天家长背着书包接送学生上下学,给学生大量的零花钱,学生用这些钱买零食、买玩具,而家长稍微有一点没顺学生的意,就会出现大吵大闹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班小艺身上尤为明显,小艺的爸爸早逝,妈妈一个人靠给别人踩鞋邦挣钱养活他,但他却不能感受妈妈对他无私的爱。记得一天早上,他妈妈送他到大门口买早餐,买了早餐后又要求给他5元钱,妈妈问他:“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他说:“你别管我,快点给我,不给我就不去上学。”他妈妈一听,马上从兜里掏出5元钱给他。我看到这一幕,感觉到这种现象非常严重,心想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这样的现象是不对的。
恰好在今年的11月29日这天是感恩节,虽说感恩节是外国的节日,但是中国也设立自己的感恩节,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父母。借着感恩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以“感恩节”为契机,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想终于可以利用此次班队活动,针对班级出现的现象,让学生懂得去感受父母给予他们的爱,并学会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上课前我播放了一段感恩的公益广告,导入今天班队会的主题,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中长大,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没想到孩子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讶,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孩子兴致勃勃的议论着,小手终于举起了几只,我马上叫他们起来,原来他们回答的妈妈生日都是一些特殊的日子:不是跟自己同一天或者差几天,就是中秋节、国庆节这些中国传统的节日。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难道一些普通的生日你们就记不得吗?回去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有哪位家长不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呢?”不想有学生漠然地说:“爸爸妈妈他们知道是应该的,我们不知道也是正常的。”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接着我循循
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风雨无阻地带你看病,地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甚至还顶撞父母。看着孩子们不懂得感恩,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
二、诊断与分析:
“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
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孩子营造感恩这样的氛围。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
三、措施与评价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一)创设氛围进行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
(二)引导学生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实践引导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通过近期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许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我深信童心亦有感恩心,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之树常青常绿。
四、个人小传:
本人已有6年的教书生涯,也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个人鲜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感恩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三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把西方国家的节日传到了中国,“母亲节”就是其中一个,“母亲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课下我精心准备了材料。
上课前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们朗读了一首关于赞美母爱的诗歌,导入我今天班队会的主题,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妈妈的关爱中长大,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妈妈的生日?”没想到同学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讶,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学生兴致勃勃的议论着,小小手终于举起了几只,我马上叫起来他们,原来他们回答的妈妈生日都是一些特殊的日子:不是跟自己一天,就是中秋节等这些中国传统的节日。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难道一些普通的生日你们就记不得吗?回去问问自己的妈妈,有哪位妈妈不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呢?”我要求全班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自己妈妈庆祝!祝她们节日快乐!
不想有学生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家爸爸妈妈不是那样呢?他们做的都是应该的,照顾我们是他们的责任,等我以后长大了,做了爸爸妈妈肯定也会像他们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
我大惊,接着循循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风雨无阻地带你看病,衣不解带地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甚至还顶撞父母。
看着孩子们不懂得感恩,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
二、诊断与分析:
“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
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孩子营造感恩这样的氛围。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
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
三、措施与效果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一)创设氛围进行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
(二)引导学生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实践引导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通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许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树常青常绿。
感恩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四
一、案例描述: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把西方国家的节日传到了中国,“母亲节”就是其中一个,“母亲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课下我精心准备了材料。
上课前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们朗读了一首关于赞美母爱的诗歌,导入我今天班队会的主题,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妈妈的关爱中长大,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妈妈的生日?”没想到同学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讶,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学生兴致勃勃的议论着,小小手终于举起了几只,我马上叫起来他们,原来他们回答的妈妈生日都是一些特殊的日子:不是跟自己一天,就是中秋节等这些中国传统的节日。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难道一些普通的生日你们就记不得吗?回去问问自己的妈妈,有哪位妈妈不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呢?”我要求全班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自己妈妈庆祝!祝她们节日快乐!
不想有学生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家爸爸妈妈不是那样呢?他们做的都是应该的,照顾我们是他们的责任,等我以后长大了,做了爸爸妈妈肯定也会像他们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
我大惊,接着循循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风雨无阻地带你看病,衣不解带地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甚至还顶撞父母。
看着孩子们不懂得感恩,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
二、诊断与分析:
“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
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孩子营造感恩这样的氛围。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
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
三、措施与效果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一)创设氛围进行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
(二)引导学生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实践引导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通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许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树常青常绿。
感恩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五
去年“三八妇女节”,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此课下我精心准备了材料。
上课前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们朗读了一首关于赞美母爱的诗歌,导入我今天班队会的主题,并且要求全班学生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自己妈妈庆祝!祝她们节日快乐!没想到同学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奇,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学生兴致勃勃的议论着,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我们每天都在妈妈的爱中长大,同学们谁来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妈妈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 ”
我以为听完我的话,学生会有很多话来说,出乎意料的是孩子脸上居然出现了一脸茫然的神情,甚至有些孩子说,没觉的谁爱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感动的地方,我大惊,接着循循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衣不解带的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不想有学生漠然的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做的都是应该的,照顾我们是他们的责任,等我以后长大了,做了爸爸妈妈肯定也会像他们这样啊。难道这就是
爱吗?那样的话,爱也太平淡了吧,哪有伟大之处啊!听着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还一天到晚抱怨家长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对。
看着孩子们逐渐丧失了“感动”功能,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
二、诊断与分析: “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
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孩子营造感恩这样的氛围。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感同身受。
三、措施与效果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
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我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学校教育中创设氛围实施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我具体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步从感恩父母开始,制作亲情小档案。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他们的年龄吗?你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哪一天吗?父母为你做过什么,你又为父母做过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从中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父母的恩惠。第二步学唱感恩歌曲、写感恩日记,发感恩短信,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在家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第三步发挥榜样的作用。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讲述感恩故事、搜集感恩名言等到一系列活动,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用身边人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中。
(二)在成人的示范作用下引导学生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
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在家长会上,我会要求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在不知不觉地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作为教师,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尊重、理解学生,敬重同事,谦虚友善,互相帮助。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的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为此我开展了许多班级活动,让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在校内,我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演讲、讲感恩故事、写感恩征文、感恩板报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在校外,我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让学生给老人们读书读报,打扫卫生;慰问交警,通过做好交通协管员,使学生知道交警的艰辛与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之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了,懂得了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通过这一年多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现在把“知恩”、“感恩”、“报恩”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而且能落实在行动中。许多家长欣喜的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的说声“谢谢”。这次青海玉树地震,同学们都将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全部捐出去,他们终于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福。平时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以前都是自己不懂事,不懂得珍惜,其实母亲是世界上最辛苦,最伟大,最可爱的人,我们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最好的成绩来回报她们!” 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相信学生会为我交一份满意的试卷。
感恩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六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感恩意识淡薄、玩世不恭、只图享受、不会做人,漠视父母和老师的关爱,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
创意:把感恩教育分成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次进行,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刻骨铭心的效果。
做法:针对大部分学生类似以上不良的行为习惯,我在班里进行了感恩教育。
一、 认知层次(引“感恩教育”于主题班会中)
周一班会,我与班委成员组织设计了一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整个活动过程由甲乙两个主持人引领全体学生完成。班会的第一个内容非常感人,它起到了快速烘托气氛、提升感情的作用。王帅同学家庭贫困,开学之初,母亲为了给他凑够学费,累的晕倒在地,当王帅满怀不舍离家时,母亲把手心里攥皱了的几毛钱也递给了她,嘱咐他在学校不要委屈了自己的身体未等讲完,全体学生随着王帅的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接下来的歌曲欣赏《懂你》、配乐诗朗诵《妈妈,我的亲娘》、说给父母的心里话等环节,每个学生都表现得身心投入。
二、 情感层次(融“感恩教育”于成长反思之中)
班会结束后,每天一篇感恩日记不可缺少,每节一首感恩歌曲唱响课前。
学生的感恩日记里,记满了对同学、老师、父母的感激与爱。有的学生写到:通过感恩,我懂得了宽容。当我生病时,是我的同学端来了热水,递来了药片,送来了温暖,我不应该时常记恨他们的一时疏忽与过错;还有的学生写到:老师,您对我们严爱有加,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人,您的爱是细微的。我永远忘不了您那充满激励话语的纸条;忘不了暖气片跑水时您与我们抢险的身影。
三、实践层次(入“感恩教育”于人心中)
到了学生离校回家的日子,我就嘱咐他们在家懂事孝顺,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给长辈洗发洗脚、剪指甲,观察一下父母的手,并写出观后感。我还联系部分家长,要他们配合我的工作,多给孩子创造报恩机会,在生活中尽量创设一种有利于孩子发生感恩行为的环境。 学生周日返校后把他们的收获写成了日记,交了来与我共享幸福与喜悦。
3、此次活动不仅教育了孩子,也使社会各界意识到,这样的德育活动会使孩子受益一生,应大力推广。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要通过多开展一些有意义有实效的活动来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感恩教育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篇七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们习惯了索取,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甚至以死相逼。面对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的现实,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不得不开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面对一点点挫折,就那么轻易那么草率的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想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现在的许多孩子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的帮助,甚至连一声“谢谢”也不会说,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悲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提醒他们,引导他们,继而唤起那已被一层层习惯与世故压在灵魂最深处的善良本性与感恩之心。因此,我针对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感恩教育,是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品性教育。由于人们的道德是
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的,因此,在实施感受恩教育过程中,我通过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受恩教育:
一、认知。通过开展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如讲述感恩故事,搜集感恩名言,收听感恩新闻等到一系列活动,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用身边人去感染学生使用权学生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中提高对感恩的认识,从而达到了提高感恩意识的目的。
二、情感。通过反思成长的历程,写感恩日记,反思回味有恩于己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报恩意识。还通过学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爱的奉献》、《父亲》、《母亲》等歌曲,诗歌朗诵《父母爱》、《爱》等,排练课本剧《爱在我们身边》等活动,教育学生在得到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去回报爱,给予爱,并感受生命因为有爱而美好,生活因为有爱而幸福。
三、实践。通过家长会与家长联合,激发学生将感恩意识和感恩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在生活中尽量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感恩行为发生的环境。如要求学生写完家庭作业给父母检查,父母给予鼓励和表扬,老师多用学习的突出表现来表扬某人的体悟父母哺育、培养之恩。这样的教育迎来了学生心灵的震憾,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回报,感恩的种子由此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这样快乐和幸福,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亲朋的帮助,激励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鞭策自己改掉恶习,用行动来回馈恩人,经过这一个月的
实践后,家长们一致反映自己的孩子变懂事了,能干了,勤奋了,会体贴父母了,能帮助家长做家务了,发现他的孩子长大了。孩子们变化太大了,听到他们满意的回馈和欣喜的讲述,我觉得我十分幸福和自豪,其中让我感到最欣慰的是班里孙飞同学变化,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从前班里上课爱说爱动,爱接话,嬉皮笑脸的孙飞同学,让人谈之色变,闻之心烦,他的行为及其散漫,每天早晨从家出来一路观景溜弯儿之后才能踩着“电门”走进教室,上课经常扰得四邻不安,老师讲课总是接三扯四。在家更别提了,调皮捣蛋,不用心写作业,由于爷爷、奶奶疼爱他,就与长辈顶撞,经常向父母要钱买零食,父母不给,就打滚,爷爷、奶奶只好给钱。长期以来,助长了许多恶习的形成。可是在进行感恩教育和感恩行动过程中,我发现他的感恩思想蹦发出希望的火花。
记得那次在开展《感恩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之后,课余写作业时,我听他说:“我可要好好学习了,不然对不起我爸我妈。”简单的话语和思想的微小变化,可以看出感恩意识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萌芽,因此我十分惊喜,便小心谨慎的培植这棵幼芽。在全班同学面前我表扬了他“孙飞”同学能化感恩为动力,用实际行动去努力学习,以此来作为对父母的回报,希望同学们都能以此作为动力,用我们的行动去取得优异的成绩,作为对父母和老师的回报”。我的鼓励和表扬赢得了每一名同学的掌声,此时在第一颗幼小的心灵深处感恩的种子已经发芽。
变化全在细微中,孙飞同学的内心深处那颗萌动的幼苗终于开花、结果了。在一次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他不再迟到了,不再与同学争执不休,不再让父母为乱花钱、懒惰、不完成作业而发愁,他由一个行为及差、习惯及坏的学生变成一个有自尊,有上进心,懂感情,重情意的优秀学生。他学会了体量别,学会了帮助别人,学会了施恩于一草一木,学会了报恩。在班级劳动中抢着干脏活、累活,在扶贫活动中,把自己的零用钱捐给贫困生。他的改变,使我体会到感恩教育的成功感。
情感教育高于一切,情感教育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长期实施感恩教育,使我们这个班集体成绩不断提高,我希望那首《感恩的心》能唱响整个校园。
当今社会人与人的感情淡薄,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在校学生,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
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当这熟悉的旋律回响在耳旁,你是否可以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某种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