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 初中数学教案六篇(优质)

2023年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 初中数学教案六篇(优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9 11:47:18
2023年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 初中数学教案六篇(优质)
时间:2023-03-29 11:47:18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教案篇一

从不同方向看

本节在介绍不等式的基础上,介绍了不等式的解集并用数轴表示,介绍了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以及什么是解不等式。

2.使学生育能够借助数轴将不等式的解集直观地表示出来,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忆给学生介绍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2.教会学生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数轴的重要性,培养其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推断而获得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

重点

1.认识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2.将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难点

学生对不等式的解是一个集合可能会不太理解。

由于受方程思想的影响,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接受和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建议教师能结合简单的不等式和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不等式的解可以是一个集合,并组织学生讨论举例,加深理解。

另外,应在本节的过程中让学生能理解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让他们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新课导入

1.回顾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什么是不等式,以及有关数轴的知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等式的定义,并基本说出数轴的三要素是: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能将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创设情景:我们现在知道了不等式的解不唯一,那么我们如何将不等式的解全部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不等式的解集

1.讲述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x+2>5,并说出-3 、-2 、 3.5 、 7中哪些是不等式的解,哪些不是?-3 、-2不是不等式x+2>5的解,3.5 、 7是不等式的解。

2.给出“解不等式”的概念,并就上述例题由不完全归纳法给出不等式x+2>5的解集是x>3 。

3.将x>3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以此图为例讲述在数轴上表示基本不等式的方法:(1)在数轴上找到3;(2)向右表示比3大的点;(3)空心点表示不含有3,所以有下图。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x ≤ 3,并找学生上台板演。

4.就学生在黑板上的板演,指出画图应注意的.事项,并让学生观察前后两图的区别。

通过对比两图的不同,发现区别是大于和小于导致图上所取的方向不同,有等号和没等号导致空心和实心的区别。

5.给出适当的例题,巩固本节内容。

本课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并教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了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使课堂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着眼在为学生个性品质的优化创设最佳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是数学思维活动。

初中数学教案篇二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投影仪.

一、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解答过程按课本.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篇三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分组复习旧知。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初中数学教案篇四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平方差分解因式;知道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是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平方差特点的辨析,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训练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分解因式时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法或已经学过的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确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

(一)引入新课

大家先观察下列式子:

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探索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或者与同桌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①有两项组成,②两项的符号相反,③两项都可以写成数或式的平方的形式。

提问1:能否用语言以及数学公式将其特征表述出来?

初中数学教案篇五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思考: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吗?

如果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你能列出方程吗?

(板书:二元一次方程)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x,y,记做x?,若未知数设为a,b,记做

?y?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a?3b?20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a?4a?5a?0a?100

b?3b??1020b??b?6033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独立完成课本第81页课内练习2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何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10?xx?10①x?5?4y②x?10?4y③y?④y?44

(3x?7是方程2x?y?15的解。()(2)多选题:方程

y?1

x?7

(4)判断题:方程2x?y?15的解是。()y?1

是方程2x?3y?5的一个解,求a的值。(1)已知x??2

y?a

y?1

初中数学教案篇六

这堂课为章节复习课,教师可以先从总体知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所学的知识,要知道本章主要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及其表示方法、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即二次函数的应用。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二次函数;

掌握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会用数表、图像和表达式三种表示方法来表示二次函数,并会相互转化;

会画二次函数,能利用二次函数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灵活应用二次函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认识二次函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从特殊函数到一般函数的过渡,注意找函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树立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尝试、猜想和发现的精神;

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改变过去只利用数式,而忽略图形的思想。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y= 的图像及性质;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ⅰ.知识复习

师:这堂课是这章的总结课,下面我们来看这章整体知识框架图:(幻灯片)

观看这章的知识整体框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能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2.日常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的样子?

3.你知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吗?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同学们,想想你们学习本章的收获是__________。

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上面的问题。

ⅱ.典型例题

要求:(1)请提供四条信息;(2)不必求函数的解析式。

解:(1)2月份每千克销售价是3.5元;(2)2月份每千克销售价是0.5元;(3)1月到7月的销售价逐月下降;(4)7月到12月的销售价逐月上升;(5)2月与7月的销售差价是每千克3元;(6)7月份销售价最低,1月份销售价最高;(7)6月与8月、5月与9与、4月与10月、3月与11月,2月与12月的销售价相同。

(注:此题答案不唯一,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只要是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并且叙述正确即可)

讨论:

生:对于这类问题,我常感到无从下手。

师:要重点看一下横轴与纵轴分别是哪一个变量,然后再看一下它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例2:(北京石景山)已知:等边 中, 是关于 的方程 的两个实数根,若 分别是 上的点,且 ,设 求 关于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的最小值。

解: 是等边三角形, 。

不合题意,舍去, 即

又 ,

又 ∽

设 则

当 ,即 为 的重点时, 有最小值6。

讨论:

生:这个题目包含的内容较多,我感到难度很大。

师:本题涉及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如何入手呢?

师:要认真分析题目,明确每一条件的用处。

例3:某校初三年级的一场篮球比赛中,如图2-2,队员甲正在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高 ,与篮球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m,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m时到达最大高度4m,设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篮圈距地面3m。

(1)建立如图2-3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问此球能否准确投中?

解:(1)

根据题意:球出手点、最高点和蓝圈的坐标分别为 。

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代入 两点坐标为

将 点坐标代入解析式;左=右;所以一定能投中。

(2)将 代入解析式: 盖帽能获得成功。

讨论:

生:此球能否准确投中,与二次函数的知识有何联系,我不大清楚。

师: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蓝圈可以看成一个点,所以此球能否准确投中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看一下该点在不在抛物线上即可。

例4:如图2-4,一位篮球运动员跳起投篮,球沿抛物线 运行,然后准确落入篮框内,已知篮框的中心离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球在空中运行的最大高度为多少米?

解:(1) 抛物线 的顶点坐标为(0,3.5)。

∴球在空中运行的最大高度为3.5米。

(2)在 中,当 时,

又 。

当 时, 又

故运动员距离篮框中心水平距离为 米。

讨论:

生:我对运动员距离篮框中心水平距离有点迷惑。

师:运动员距离篮框中心水平距离,就是过蓝框向地面做垂线,垂足与人的站立点的距离。

例5:已知抛物线 。

(1)证明抛物线顶点一定在直线 上。

(2)若抛物线与 轴交于 两点,当 ,且 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若(2)中所求抛物线顶点为 ,与 轴交点在原点上方,抛物线的对称轴与 轴脚于点 ,直线 与 轴交于点 ,点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过点 作 ⊥ ,垂足 在线段 上,试问:是否存在点 ,使 若存在,求出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 ,

∴顶点坐标为( )∴顶点在直线 上

(2)∵抛物线与 轴交于 两点,∴ 。

即 ,解得 。

∵ 或 当 时, (与 矛盾,舍去), 。

当 时, 或 。

(3)∵抛物线与 轴交点在原点的上方,∴

∵直线 与 轴交于点 ∴设 ,则

解得 。

当 时,

当 时,

∴ 或

讨论:

生:抛物线顶点在直线 上如何证明?

师: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以求出吧?

生:只要用公式即可。

师:将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代入直线的解析式,如果适合直线的解析式,则点在直线 上;否则,点不在直线 上。

ⅲ.课堂小结

我们这堂课主要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及其表示方法、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即二次函数的应用。

板书设计:

小结与复习

一、知识回顾 例2 例3

二、典型例题 例4 例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