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梦想的力量》教案(3篇)

2023年《梦想的力量》教案(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9 06:45:12
2023年《梦想的力量》教案(3篇)
时间:2023-03-29 06:45:12     小编:zdfb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梦想的力量》教案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刘澜。”这里同样提出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为此我们应明确如何把握略读课文,我认为:

1、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受之以法,循法而学。

2、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放开,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

3、略读教学作用应该多重: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度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

《梦想的力量》教案篇二

12月13日上午,在我校进行了全镇指导性听课、评课活动,本人受益匪浅。

本节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我设计了五大环节: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2、快速浏览,体会情感(抓住字、词、句去感受瑞恩的善良、坚强和执著)。

3、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4、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5、师生互动找寻收获。

因课堂教学任务比较繁杂,因而忽视了阅读的训练,只是让学生朗读一遍之后,抓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快速浏览课文,找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这样,课堂上前后只朗读了两遍课文。在交流学生最“感动的”部分时,也并没有根据教材的需要,进行朗读的`指导,总之,课堂上忽视了阅读训练,所以造成“不能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影响了学生对情感的体会。

另一个问题,挖掘教材时并没有真正地给学生创设真正的意境,因而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丰富的创造思维。例如:假如小瑞恩和他父亲再次来到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组,你作为一名主持人准备向他们问些什么?这一环节的创设,只是追求了形式,忽略了意境的创设,让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感觉,收不到真正的效果。假如在课堂上创设意境,找同学分别扮演小瑞恩和他的父亲,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不同角度去采访,深刻的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也从中获得了思想教育。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自己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作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通过派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感悟。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课堂教学,创设意境也是尤为重要,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情感升华的主题,这里必须作到真实、有意义。

《梦想的力量》教案篇三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我却在具体执教中犯下了前置性作业与教学设计“两张皮”现象和课堂缺失读声等错误。自责至今,反思如下:

首先,教学设计和前置性作业“两张皮”现象,令我追根溯源。

课的设计应当是和前置性作业一致的,目标达成样题的检测也应与之前的两项相互照应。集体备课的时候,我的前置性作业设计方案里就因为没考虑课文的预习,而是重在启发对梦想这一话题的思考与交流,而受到了批评。陈珂老师及时明确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三个原则:一针对读准确文章,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弄懂词意上设计题目一;二是针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挖掘,课文主要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上设计;三是拓展延伸,或者发掘文本内涵。如今想来那样确实太天马行空了,背离了文本教学的主旨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明确目标,我重新设计了前置性作业,后经陈柯老师电话指导,删繁就简确定下的前置性作业和目标达成样题就切实可行了。

然而,我对前置性作业的认识还不够准确,教学环节设计上我才横生出许多枝节,以至于抢夺了学生朗朗书声的空间,混乱了学生的思路,这就是我自责最深的地方。

过去的一周里我也用心备课了,却只是备在自己的思维局限内,如果我懂得舍弃,学生交流的目标将专注,思考的切入点将更准确,是我的天马行空混乱了这一节课。在上课中,我一步步迷了路,以至于慌乱。慌乱使我失去了常态课下的机智灵敏,这节课不如我常态课灵动。

其次,生本小组的建设还需努力。

哪里有漏洞,哪里就有发现。

我对生本理念很有感悟,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偷懒取巧,缺失对生本小组组建后的培养,总是课堂上随机点拨,被课堂观察的状态下,我本人已经失去了点拨能力的时候,生本小组研讨就缺失了主心骨,课堂研讨就会有无效现象,学生倾听会有游离状态的出现。当小组成员用具体详实的数据谈课堂中对某小组抽样观察后发现的问题时候,我羞红了脸。

张瑜老师和王坤老师给出具体对策的时候,我感激万分,并痛下决心:1、一定要用心培养小组长,使其具备主持交流的能力;2、设计前置性作业要删繁就简,检查回馈一定要及时,重视对学生作业的二度加工3、教师课堂用语要有点石成金的妙用,还要通过评价体系进行引领。

痛定思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迫在眉睫,争取更多机会历练,同时期待小组成员任喜梅老师同一课题下的精彩呈现,我将虚心学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