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识记字词。
(2)分析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读文知意,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母爱的深沉和质朴,同时能够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感悟父母之爱。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难点是:体会母爱的深沉和质朴。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赏析法。
1、读书指导法:授课过程中采用朗读正音正字,速读把握主要内容,精读品味语言。
2、赏析法:重在对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行赏析品味。
读书法:朗读、速读和精读。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分析和品味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方面。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辅助环节
1、导入:由童话《白雪公主》中令人憎恶的王后,即白雪公主的后母这一形象引出所学课文《后母的三巴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出示学习目标
(1)读文识记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深沉和质朴。
(3)分析文中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其作用。
(二)先学后教环节
1、自学指导一(比一比谁读得准)
任务:勾画并识记重点字词
方法:学生朗读正音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看大屏幕回答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避免学生默读课文带来的课堂沉闷气氛,同时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听读纠错,达到正音的目的。)
2、自学指导二(比谁概括简洁)
任务:明确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以及对我的影响
方法: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并用原文语句回答对“我”的影响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指名回答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结合所找的语句,即对自己的影响,体会到“后母”的打完全都是母爱的特别体现。)
3、自学指导三(比谁找得快而准)
任务:找出文中对“后母”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方法: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并做好批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指名回答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后母”的言与行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小组的交流,体会人物动作的简单而近乎粗暴,语言朴实而不容抗拒。而这些恰恰体现出了“后母”的善良和严厉,爱得特别而真切,深沉而质朴。)
三、当堂训练
父母教育和关爱子女的方式各不相同,运用语言描写再现生活中的某一情境(先确定情境再进行语言描写)5分钟后班上朗读,同学点评。
(本文人物语言鲜明,结合实际学生进行练笔。为了节省时间,提高练习效率,我采用的是分组分任务进行写作。给出五个情境:如贪玩不写作业;与同学发生了冲突;顶撞了长辈;成绩提高了;成绩后退了。这样学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用在选择上,而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练笔。)
四、检测
1、给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烙( ) 薅( )草 一da( ) lie( )
2、后母的三巴掌给我带来深刻的教益,试补全下列语句。
后母的巴掌如——,吹走了我的偷盗之心;
后母的巴掌如——,冲走了我的冷漠之心;
后母的巴掌如——,锻造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山的那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篇一课文本课是初中语文课文学习的第一篇,需要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让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从小学刚进入初中,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对生活与人生要有个初步的定位。本单元都是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憧憬 体验 思考。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琐事,引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本单元有现代诗, 小说,散文,而《山的那边》是一篇现代诗,重点是通过意象“山”(困难)和意象“海”(理想)之间的奋斗过程领悟出只有百折不饶的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的哲理。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需要教师深入讲解。充分根据本课的特点与学生的情况我会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
第一、让学生假想自己身处山区,时时刻刻都在渴望着大山之外的世界,各自叙述自身的情感变化。从而导出文中“我”在不停的追寻过程中的心态,使学生与文中“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共鸣同时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第二、让学生讲讲关于诗歌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诗歌的语言的特点,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体会
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激励学生为理想而奋斗。
因为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反复的阅。
首先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其次让学生分别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指导。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首先提出问题,在上一小节小结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有关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并且用词语概括出来。即 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向往)
2、 哦,山那边是海吗?(疑惑)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失望)
4、 妈妈那个海呢?(困惑)
5、 在山的那边,是海!(肯定,坚决的肯定)
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的要求。
具体分析课本之中的富有内涵的字词句,进行深入讲解,掌握比喻与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如:
1、“铁青着脸” 拟人手法。失望、沮丧。因为“我”的心情不好,觉得山在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3、“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有活力。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学生得到理解,进一步梳理作者在追寻“海”的过程内心情感 由向往疑惑希望 ,“海”具体又是什么,从“山”到“海”的曲折过程引出本文的写作意图即困难克服之后理想的实现。
1、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再次阅读本诗
2、通过本诗的学习,谈谈自己心中的“海”是什么?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收获,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结出,“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感悟转化成追求理想的过程。
从而延伸出,想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牢牢记住本诗中的“海”
整个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实践中。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课的设计主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课本的题材方面的思考,诗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有的节奏韵律,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有因为诗歌隐忍含蓄的表达哲理,必须具体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与教的完美结合。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扩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深入讲解,对学生的课堂压力比较大,并且任务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维休息的空间。 板书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区,而是生活在周围满是大山的山区里,你会想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家新的诗歌,感触一个山里的孩子的内心感悟和成长历程。”
1、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借此扫清文字障碍,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感受“山”“海”之行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有关“山”“海”外观的语句。
(2) 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如无数座相连的山,海涛汹涌的大海等,使学生对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2个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余学生做评价、指正。教师适时指导朗诵,包括读音、停顿等。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我”小时候为什么想见山那边的海?见到了吗?
(2)、怎样才能见到“海”?见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时候和长大后所说的“山”“海”一样吗?“我”爬山看海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感悟诗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读文悟意境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海 比喻
爬山 比喻
象征手法
重重困难 理想境界 艰苦奋斗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马》和《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狼》同属于第六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布封的《马》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语言文字优美,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在无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订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味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家马”与“野马”的对比贯穿文章始终。通过品读分析,得出“野马比家马更美”,并探究概括出两种马的特征。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家马的苦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后半部分疑难重点句深入品读探究,进一步感受家马被人类摧残、劳役,沦为人类恶性的奴隶的悲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另外一处对比是描写“野马”外形美部分,作者把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对比,盛赞马的高贵姿态,突出野马的外形的美,从而反衬人类扼杀了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在教学中,把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疑难句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做为本课的难点。采用一课时完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语言文辞优美,含义深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和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听背景音乐二胡曲《赛马》,问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然后用幻灯片打出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出示课题及作者,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各方面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文章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础。其次,感知文章,把握主题。第一步,在二胡曲《赛马》的背景音乐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第二步,然后检查学生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读通文章,并画出自己喜欢语句,作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即采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疏通字词,本文生字词较多,须落实。这是读通课文的前提。第三步,接着课堂提问:①文中为我们介绍了几种马?②这两种马各有什么特征,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第四步,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读,主体思维,组织语言回答。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可点名让学生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较难,可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重点词句回答。因答题信息较广,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后共同汇总归纳的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学生充分交流反馈后归纳,用幻灯显示出来)。第五步,紧接着提问: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作者布封也与我们一样,在文中,无不显现出他对“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再次,质疑探究,深入品读。在学生基本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重点词句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达能力。出示四个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稠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家马的苦难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家马”部分的几个句子是难点,只有品读这几个难句,才能深入领会家马的苦难,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及本文主题。让学生细读,从读中品,从品中读,教师可巡视并寻机参与其中点拔引导。回答前两句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整理出第3题答案,最后用幻灯片归纳打出。对比是本文最为突出的写作方法,最后一题培养对这种手法的把握能力。接着,赏析语言,积累迁移。
1、赏析精美语言。用“我喜欢 一句,因为 ”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预习的圈点批注充分准备)。再由文本迁移,通过问题的思考,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有人说,马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本文谈谈的你的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延伸练习(课外小作文)。
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请抓住其特征(可仿照文中用对比手法),并在描述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家马:勇毅、驯良 ——同情
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质)
野马 豪迈、犷野、一无所畏、和平(美德) ——欣赏
最匀称、最优美(美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习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 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通过对比“火花”与“星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谓知彼,首要的就是了解教材和学生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书写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小学教材中接触的现代诗歌较少)(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打好基础、做好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吸收能力有限,简单介绍诗歌常识即可)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教学过程要明确实习课标的要求》。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感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好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及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及诗歌常识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发挥理想、想象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难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讨论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考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步骤1:由“梦”说起,老师有感情的说:“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我们会编织美丽的梦想,你们童年时都有过哪些梦想呢?今天能告诉我吗?”
步骤2: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此环节的目的是激活课堂,使学生进入自主角色) 步骤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展示图片(有一位诗人叫王家新,他从小生活在大山里 作者儿时的梦是什么呢?)
出示课件,明确学习目标
展示课件,朗读生词,点评(此环节是为落实知识目标)
简单介绍诗歌相关理论
步骤1、欣赏品读诗歌第一节,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①指名朗读诗歌的第一节学生评议,开展比较读,比赛读的活动(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准确把握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
②教师发问:朗读诗歌第一节,你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习品读诗歌.
③播放课件,听读课文,体会意境(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步骤2、欣赏品读第二节
①老师范读,学生仿读,生生评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②学生配乐朗读;
③老师发问,你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④教师点拨,学生评议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以读促读,以读悟情,在读中比较,在读中品味,并领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意识,同时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师提问:你们通过读、听发现两节诗中“山”与“海”有什么不同含义吗?
(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习象征的手法,体会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从而把握诗歌主题,感受作者的信念并陶冶情操)
2、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品味揣摩诗歌的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讨论 (此环节的意图是为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促进学生体会主题)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1、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重重困难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象征手法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