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一
1.使学生理解,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
(1)
(2)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4)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商不变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工效(个)
10
20
30
40
50
60
……
时间(时)
60
30
20
15
12
10
……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运走的吨数
10
20
30
40
剩下的吨数
90
80
70
60
总吨数(和不变)
100
100
100
100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当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3.分别概括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总价(元)
1。2
2。4
3。6
4。8
6
7。2
支数
1
2
3
4
5
6
单价(元)
1
2
4
5
10
支数
100
50
25
20
10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二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三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习题13.8 1-4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四
1、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
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内 容 结 束 ]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五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
活动四:想一想
p26页第1、2、3题
关系式:x×y=k(一定)
课后反思: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观察,弄清题意。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
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六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如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说明确实把知识学好了,会用了
用函数观点处理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教学时应注意分析的过程,即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看成什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考查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此外,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法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象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ⅱ. 新课讲解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 n,那么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画积为 0.2 m2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清利用图象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分析: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两个变量,然后看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关系,若是则可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回答
[生](1)由p=得p=
p是s的反比例函数,因为给定一个s的值.对应的就有唯一的一个p值和它对应,根据函数定义,则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s= 0.2 m2时, p==3000(pa)
当木板面积为 0.2m2时,压强是3000pa.
(3)当p=6000 pa时,
s==0.1(m2)
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 0.1 m2
(4)图象如下:
(5)(2)是已知图象上某点的横坐标为0.2,求该点的纵坐标;(3)是已知图象上点的纵坐标不大于6000,求这些点所处的位置及它们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要提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两支双曲线、它们要么位于第一、三象限,要么位于第二、四象限,从(1)中已知p=>0,所以图象应位于第一、三象限,为什么这位同学只画出了一支曲线,是不是另一支曲线丢掉了呢?还是因为题中只给出了第一象限呢?
[生]第三象限的曲线不存在,因为这是实际问题,s不可能取负数,所以第三象限的曲线不存在
[师]很好,那么在(1)中是不是应该有条件限制呢?
[生]是,应为p= (s>0).
做一做
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ω)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
(1)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此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 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师]从图形上来看,i和r之间可能是反比例函数关系.电压u就相当于反比例函数中的k.要写出函数的表达式,实际上就是确定k(u),只需要一个条件即可,而图中已给出了一个点的坐标,所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填表实际上是已知自变量求函数值.
[生]解:(1)由题意设函数表达式为i=
∵a(9,4)在图象上,
∴u=ir=36
∴表达式为i=
蓄电池的电压是36伏
(2)表格中从左到右依次是:12,9,7.2,6,4.5,3.6
电源不超过 10 a,即i最大为 10 a,代入关系式中得r=3.6,为最小电阻,所以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r≥3.6这个范围内
2、如下图,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2)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要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只要把a点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k1,k2,求点b的
坐标即求y=k1x与y=的交点
[生]解:(1)∵a(,2)既在y=k1x图象上,又在y=的图象上
∴k1=2,2=
∴k1=2,k2=6
∴表达式分别为y=2x,y=
∴x2=3
∴x=±
当x= ?时,y= ?2
∴b(?,?2)
ⅲ.课堂练习
1.某蓄水池的排水管每时排水 8 m3,6 h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m3),那么将满池水排空所需的时间t(h)将如何变化?
(3)写出t与q之间的关系式;
(4)如果准备在5 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时的排水量至少为多少?
(5)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 12m3,那么最少多长时间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解:(1)8×6=48(m3)
所以蓄水池的容积是 48 m3
(2)因为增加排水管,使每时的排水量达到q(m3),所以将满池水排空所需的时间t(h)将减少.
(3)t与q之间的关系式为t=
(4)如果准备在5 h内将满池水排空,那么每时的排水量至少为=9.6(m3)
(5)已知排水管的最大排水量为每时 12m3,那么最少要=4小时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ⅳ、课时小结
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具体步骤是:认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ⅴ课后作业
习题5.4.
§ 5.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一、1.例题讲解
2.做一做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节
四、课后作业(习题5.4)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掌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多媒体课件.
活动1
问 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知识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 ∵r=5,i=2,于是
2=k5 ,所以k=10,∴i=10r .
(2) 当i=0.5时,r=10i=100.5 =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 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 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如下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图:
物理学中的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根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揭示“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用“杠杆定律”中杠杆平衡的条件去理解实际问题,从而建立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②学生能否面对困难,认真思考,寻找解题的途径;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师:“撬动石头”就意味着达到了“杠杆平衡”,因此可用“杠杆定律”来解决此问题.
生:解:(1)根据“杠杆定律” 有
fl=1200×0.5.得f =600l
当l=1.5时,f=6001.5 =400.
因此,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牛顿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即不超过200牛,根据“杠杆定律”有
fl=600,
l=600f .
当f=400×12 =200时,
l=600200 =3.
3-1.5=1.5(米)
因此,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如长1.5米.
生:也可用不等式来解,如下:
fl=600,f=600l .
而f≤400×12 =200时.
600l ≤200
l≥3.
所以l-1.5≥3-1.5=1.5.
即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生:还可由函数图象,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
师:很棒!请同学们下去亲自画出图象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用橇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生:因为阻力和阻力臂不变,设动力臂为l,动力为f,阻力×阻力臂=k(常数且k>0),所以根据“杠杆定理”得fl=k,即f=kl (k为常数且k>0)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o时,在第一象限f随l的增大而减小,即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师:其实反比例函数在实际运用中非常广泛.例如在解决经济预算问题中的应用.
活动3
问题: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又当x=0.65元时,y=0.8.(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0.3元,电价调至0.6元,请你预算一下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人多少?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各部门,经常遇到经济预算等问题,有时关系到因素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往往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得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师生行为:
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
教师应给予“学困生”以一定的帮助.
生:解:(1)∵y与x -0.4成反比例,
∴设y=kx-0.4 (k≠0).
把x=0.65,y=0.8代入y=kx-0.4 ,得
k0.65-0.4 =0.8.
解得k=0.2,
∴y=0.2x-0.4=15x-2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5x-2
(2)根据题意,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入为
(0.6-0.3)(1+y)=0.3(1+15x-2 )=0.3(1+10.6×5-2 )=0.3×2=0.6(亿元)
答:本年度的纯收人为0.6亿元,
师生共析:
(1)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知y与(x-0.4)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把x-0.4看成一个变量,于是可设出表达式,再由题目的条件x=0.65时,y=0.8得出字母系数的值;
(2)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
活动4
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体积y(m3)是密度ρ(kg/m3)的反比例函数,请根据下图中的已知条件求出当密度ρ=1.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v的值.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现物理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师:若要求出ρ=1.1 kg/m3时,v的值,首先v和ρ的函数关系.
生:v和ρ的反比例函数关系为:v=990ρ .
生:当ρ=1.1kg/m3根据v=990ρ ,得
v=990ρ =9901.1 =900(m3).
所以当密度ρ=1. 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气体为900m3.
活动5
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重点掌握利用函数关系解实际问题,首先列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 析式,再根据解析式解得.
设计意图: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结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
师生行为:
学生可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收获,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
反比例函数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为讨论物理中的一些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用数学模型的解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浅显易懂,同时不仅要注意跨学科间的综合,而本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也尤为重要,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三)
1.
2.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 用撬棍时,为什么动 力臂越长越省力?
设阻力为f1,阻力臂长为l1,所以f1×l1=k(k为常数且k>0).动力和动力臂分别为f,l.则根据杠杆定理,
fl=k 即f=kl (k>0且k为常数).
由此可知f是l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k>0时,f随l的增大而减小.
活动与探究
学校准备在校园内修建一个矩形的绿化带,矩形的面积为定值,它的一边y与另一边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下图所示.
(1)绿化带面积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该绿化带的长不得超过40m,那么它的宽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x(m) 10 20 30 40
y(m)
过程:点a(40,10)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说明点a的横纵坐标满足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代入可求得反比例函数k的值.
结果:(1)绿化带面积为10×40=400(m2)
设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 ,
∵图象经过点a(40,10)把x=40,y=10代入,得10=k40 ,解得,k=400.
∴函数表达式为y=400x .
(2)把x=10,20,30,40代入表达式中,求得y分别为40,20,403 ,10.从图中可以看出。若长不超过40m,则它的宽应大于等于10m。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八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每次拿的支数
10、5、4、2、1
拿的次数
总支数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
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一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和()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九
: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4页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题:
(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①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⑨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②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①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二、导入新课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样的变化.关系怎样?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这个表,然后每四人一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所需的加工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回答上面的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10 × 60 =600。
30 × 20 =600。
40 × 15 =600,
“这个积600。实际上是什么?”在“加工时间”后面板书:零件总数
“积一定,就说明零件总数怎样?”在零件总数后面板书:(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门可以看出。表中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所需的加工时间是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3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都等于600,即总是一定的:我们把这种关系写成式子就是:每小时加工数×加工的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2.教学例5。
用小黑板出示例5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先填写下表。
(1)理解题意,填写装订本数。
“谁能说说表中第一栏数据的意思?”(用600页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练习本15页,可以装订40本。)
“这40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用600÷15)
“如果每本练习本是20页,你能计算出可以装订多少这样的练习本吗?如果每本是25页呢?……请你把计算出来的本数填在教科书第23页的表中。”教师把学生报出的数据填在黑板上的表中。
(2)观察分析表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本数)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每本的页数 装订的本数
15 40
20 30
25 24
一’然后让学生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1.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会判断
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发现有些同学判断时还不够准确。这节课我
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三、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的两个表:
表1 表2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表,然后根据两个表所提的问题,分别在教科书上填空。订正时。指名说出自己是怎样填的,教师板书:
在表l中: 在表2中:
相关联的量是路程和时间. 路程随着相关联的量是速度 路程随 时间变化,速度是 和时间,速度随着时间变化
一定。因此,路程和时间 ,路程是一定的。因此,速
成正比例关系。 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然后提问:
(1)从表1,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教师: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速度
教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2.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师: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比较——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填,并说一说为什么。
2.做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最后订正。
五、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二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学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2、过程与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境。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学生准备:复习正比例关系,预习本节内容。
投影片3张,每张有例题一个。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会学数学了,这是因为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下面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这节课我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研究比例的另外一个规律。
2、导入: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这些相关联的量之间有的是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成其他形式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二、创设情景引新:
(出示:十二个小方块)
师:同学们,这十二个小方块有几种排法?
(生答后,老师板书下表的排列过程)
每行个数1234612
行数1264321
师:请你观察上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生:……
师:这两种量这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出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自学探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再选出一位组员作代表进行汇报。
a、表中有哪两种量?
b、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变化?
c、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讨论……
生反馈:……
师:能不能举出三个例子
生:1020=6002030=6003020=600……
师:这里的600是什么数量?你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生:……
[板书出示: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2、自学例5:
(1)出示例5:
师:先请同学们按要求在书上填空,并说说是怎样算的?根据什么?
生:……
师:模仿例4的方法,提出三个问题自己学习例5(出示三个问题)
生:……
3、讨论准备题:
(1)请你根据例4的方法,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2)请你举例说明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比较感知特征
综合例4、例5、准备题的共同点师:比较一下例4、例5和准备题,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三个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
五、引导概括意义
1、概括反比例意义。
学生在说相同点时老师边引导边说明。当学生说出三个特征后,教师板书这三个特征。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正比例的意义猜测一下,符合三个特征的二个量叫做成什么量?相互这间成什么关系?
生:……
师:请阅读课本第十六页,同桌互相说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学生互相练习……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两种量如果成反比例必须符合哪三个条件?
生:……
师:例4、例5和准备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生:……(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纠正)
师: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生:……[板书出示y=k(一定)]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
(学生读题、思考)
师: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
师:哪位同学说说,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生: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要用的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案例分析]: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对研究的过程做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同时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三
由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明确: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2.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表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1.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有联系的,逐步感受数学内容的系统性;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
1课时
课件
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什么叫正比例函数?它与算术中的正比例有怎样的关系?
2.在上一学段,我们研究了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两个量
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四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