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数学说课稿小学简单(七篇)

2023年数学说课稿小学简单(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6 13:32:53
2023年数学说课稿小学简单(七篇)
时间:2023-03-26 13:32:53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说课稿小学简单篇一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然后《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然后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然后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然后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后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数学说课稿小学简单篇二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活动角、一副三角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2、人们用线条创造了美,给大家以美的享受,你们有兴趣走进线的王国,去研究有关于线的数学问题吗?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另一把手电)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有什么想说的吗?(两端无限延长)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四、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板书:

图形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线段

都是

直的

2个端点

有限长

射线

1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那么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3)打开书16页,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并指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完成想一想

(1)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小组交流:哪条最短?你还能想像出连结a、b两点的其他线吗?那些线与线段ab相比,长度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

五、认识角

老师还要玩这两个手电筒,你再猜猜老师还会玩出什么?

1、拼成角。打开电筒。

2、你想象得出这个图形吗?(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3、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画角: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4、角是怎样组成的?

5、画角时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演示

6、学生练习画角(指导学生画不同方向的角)

7、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8、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9、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10、学生练习书写。

(三)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长方行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数学说课稿小学简单篇三

《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新授课。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的数学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性质,会用商不变性质,对口算除法进行简便运算。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根据前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其中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探究、发现、验证并运用规律,既让学生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一环节: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步骤,分别是激趣设疑和提出问题,我用狐狸兄弟烧饼广告展开:小白兔最爱吃烧饼了,这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的小狐烧饼公司,想买到好吃又便宜的烧饼。但狐狸兄弟们的广告,把它难住了,不知该买哪一家的吃。狐狸大兄弟的广告:240元可以买40个!狐狸二兄弟的广告:480元可以买80个!狐狸三兄弟的广告:4800元可以批发800个!狐狸四兄弟的广告:60元可买10个!狐狸五兄弟的广告:24元可以买4个烧饼!通过这五道算式的计算,学生发现烧饼的单价都是6元。这时狐狸六兄弟又贴出了广告:烧饼每个:(2413)(413)=( )元,用算式设疑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罢不能,在学习行为中遇到障碍时,让学生观察之前的5个算式,引导提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变?等数学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起到目标定向的作用。

第二环节: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规律,最后是深化理解规律。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故事情境中的前5个算式,以24040=6为标准,观察其余算式中的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并将他们板书:

24040=6

48080=(2402)(402)=6

4800800=(24020)(4020)=6

6010=(2404)(404)=6

244=(24010)(4010)=6

变 不变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单组同学探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倍数的情况,双组同学研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情况,再由集体概括出商不变性质,同时强调同时、0除外来完善概念。当然,根据不完全归纳提出的猜想不完全可靠,而对小学生来将,对提出的假设也只能另举例子来检验。于是,我通过让学生写例子验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最后我针对学生易错、易漏之处让学生通过判一判、填一填等即时练习深入理解规律。

判一判

35050=(35010)(5010)

7525=(754)(254)

36090=(360+10)(90+10)

9113=(912)(133)

填一填

20040=(20xx)(400 )

=(200○ )(405)

=(20xx) ( ○ )

= 50

=20

第三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商不变性质来解决3600600=等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0的除法,让学生所有学用,在口算是寻找最佳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共三道练习,第一道是口算,让学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进行简算,其中象750050=等学生易错的题目,通过学生提醒学生的方式,提醒学生在简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要去掉相同个数的0。

第二道练习是解决课刚开始时狐老六提出的问题:烧饼每个:(2413)(413)=( )元。

第三道练习属于开放性练习:24040=(200○ )(40○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五环节: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通过询问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进一步系统完善认知。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孕伏新知

简便计算 2000125=

数学说课稿小学简单篇四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 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1) 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 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 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 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准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 “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 特征 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让学生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深化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 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学生往里面倒水的形状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 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小学简单篇五

稍复杂的方程的教学任务

例1教学解方程ax±b=c及其应用(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

(1)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杂的方程。

(2)结合现实素材(足球上两种颜色皮的块数)引出,这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思考起来比较麻烦。

(3解方程的过程其实是由解若干基本方程构成的(y-20=4,2x=24),需要强调把2x看成一个整体。

(4)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如2x-4=20,关键是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方程数量关系,及简单方程式的解法,而且我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笨鸟先飞,让学生接触了形如:ax±b=c的方程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稍复杂方程式的数量关系式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根据应用题的题意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式。

1、我先用三(转自数学网 )个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进行数量关系分析,说出数量关系式,引入本节教学内容:

①母鸡有x只,是公鸡的2倍。公鸡有几只?

②甲数是x,是乙数的2倍。乙数是多少?

③ 足球上的白色皮共x块,是黑色皮的2倍。黑色皮有几块?

2、然后再把第三小题进行改编,即教学例1: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比黑皮的2倍少4块。黑色皮有几块?

3、再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该如何写?让学生进行尝试,并分小组研究讨论。把本节教学内容引向高潮和深入。

4、然后再让学生尝试列出方程式并尝试解答,小结解答的方法,总结解答的经验教训,思考解答的步骤及验算方法。

5、再对本课的另外两个复习题进行改编,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和训练。反馈练习:

①母鸡有30只,比公鸡的2倍少6只。公鸡有几只?

②甲数是17,比乙数的2倍多5。乙数是多少?

6、巩固练习。

数学说课稿小学简单篇六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例尺》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教学比例尺的认识。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因此可以把它理解为比的应用。但另一方面,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成比例的,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都可以列出比例式来求解。因此,教材把比例尺安排在比例教学之后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本节知识为第一个例题。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能力,我课前准备了: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应用比例尺相关计算时,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大块。

第一大块:导入激趣

上课开始,教师给学生出示一把装在套中的尺子。问学生这可能是比例尺吗?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此时,教师诡秘的笑笑,说,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了,这样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接着借助成语:以_____当_____。让学生填空,学生可以天马行空,任意填写,这样和后面的比例尺不谋而合,为后面学习做好准备,为学生在意义建构和后面的计算做好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第二大块:感受比例尺

在这一大块我安排了画画比比、再画再比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画画比比

此处我设计情境:全市体育教学能手评选要在我们龙山小学举行。要求把我们龙山小学的操场平面图绘制出来。我们学校操场长100米,宽80米。我们该怎么办?这里,我是不做任何要求,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逼着学生去思考该怎么画?怎么画操场才能不变形?

这里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

最后让学生把操场平面图画在练习本上。

照样子画操场是同学们在美术课上再熟悉不过的举动,但以此为本节新授内容的开始,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比例尺。

教师挑选两幅作品,利用实物展台进行展示。

全班学生进行评价:

1、谁画的更像一点?

2、分析画的不像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这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一样”会导致比例失调从而不像。

理解了上面的问题,问学生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算一算这两幅图的长和宽分别缩小了多少倍?然后,学生独立计算,展示计算过程。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教师在设计圈套,引着学生往里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仍会笑眯眯的接受着、享受着学习数学的.快乐……

接着,教师进行点拨:从上面的计算结果来看画的不像的图是因为长和宽缩小的比例差距较大,所以比例失调,看上去画的不像。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分析画的“像与不像”使学生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再画再比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画的更像?引导学生说出:长和宽缩小的比例要保持相同就可以画得更像。然后课件展示准确的平面图。并提出问题:请你帮帮老师算一算长和宽分别缩小了多少倍?

通过学生计算,引导小结:当长和宽缩小的倍数相同时,操场的平面图就十分逼真!由此可见,为了能反映真实的情况,画图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比例尺。随机板书课题:比例尺

从画操场———————提出问题到“比比谁画的像”———————=分析问题再到“如何画的更像”————————解决问题。教师都是置学生于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第三大块:结合实际,理解比例尺

这里我设计了“说一说”“算一算”“辨一辨”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说一说

首先告诉学生课件展示的长方形是按缩小100倍来画的,我们就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这里多指学生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刚才的两幅图的长和宽的比例尺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小结:一幅图一般只有一个比例尺,当长和宽的比例尺不一样时,所画的操场就会失真。

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然后进行小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

第二个层次:算一算

课件出示我校附近的平面图,菜市场距离我校的直线距离约300米,可在这幅图上只画了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是多少?做题时要注意什么?从这个比例尺上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比例尺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意义时,运用实例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口脑并用,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为下面多种角度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

第三个层次:辨一辨

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地图中的比例尺,全班交流,引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充分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比例尺表示的意义。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第四大块:实际应用

我设计了基本运用和拓展延伸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应用,我设计了三个基本的求比例尺的问题。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加明确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2、拓展延伸,出示一张老师的照片,让学生猜测比例尺,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求照片的比例尺。

通过练习,既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五大块:总结全课:

老师拿出一开始的拿的尺子,问学生这是比例尺吗?学生哈哈大笑。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的疑团,也概括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反应出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突出了比例尺的特点,便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学习内容。

数学说课稿小学简单篇七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的认识,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下载

3、圆锥的认识(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