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两个孩子互相较劲美文摘抄 两个孩子相处之道(7篇)

最新两个孩子互相较劲美文摘抄 两个孩子相处之道(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6 12:39:31
最新两个孩子互相较劲美文摘抄 两个孩子相处之道(7篇)
时间:2023-03-26 12:39:31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个孩子互相较劲美文摘抄 两个孩子相处之道篇一

我在我家有三项记录——胡子第一、酒量第一、力量第一。而这力量第一则是来自较劲。

胡子第一这毫无异议,全家男子汉,就我一个络腮胡,胡子第一理所当然;酒量第一,也是有道理的,首先是有一定的量,最多一顿可喝一斤,并且喝急酒是无人能及的;力量第一则是靠强有力的体力取得的——背挑力量在300市斤以上,掰手腕、扭扁担,干活、跑步、运动耐力也是没有谁能及的。久而久之,我这第一也逐步渗入到我接触的社会与朋友圈中。

小时候,最常见的较劲方式就是斗谁跑的快,谁耐力好跑的远;要不就是斗谁跳的远,斗谁跳的高;游泳时斗谁先凫水到达赤水河对岸。在斗跳的远与跳的高时,我就曾经吃了不少苦头,常年膝盖和脚杆都是伤痕累累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较劲的方式已在发生变化。最常见的是掰手腕和掰板凳、扭扁担。这三种较劲的方式离不开本力与技巧,离不开腕力、臂力、耐力的有机结合。特别是爆发力往往是制胜的法宝。就拿掰手腕来说,首先是抢腕,抢腕成功就为胜利奠定了基础。假如抢腕不成功,而要取得胜利,就得靠耐力与爆发力的作用了。至于扭扁担较劲,关键在于手的握力,双手扭扁担时还需两手配合与身体正确的站立姿势,否则遇到对手时就会一触即垮。

几十年间,我就靠这本力加经验,战胜了不少对手而名声在外,也时常受到挑战,成绩嘛胜多败少,常常引以自豪。

在打工与工作中,咱还往往赌劲与称雄。这不,这东西你拿不起我能拿起,你拿不动我能拿得动。

还在当知青时,我曾经当过民工,搬运货物是家常便饭。给过往船只上下货、倒盐仓、翻榨皮、住榨机送料(甘蔗捆),没一样不是体力活,干这些活没觉得苦和累,反倒觉得是在你追我赶的较劲中度过的。通过劳动挣到了钱,衣服却不知磨坏了多少。

有一次,我家拉了煤,在将煤运回家过程中,我又开始与人较劲了。有人用筐装了一担煤块,几个人试了都没能挑起来,大家就鼓动我挑,我也是抱着试一下心理的。结果我做好姿势,把扁担放在肩上,用力一伸腰,只听咔嚓一声,木头扁担就折了,你说这担煤有多重呢!

在工作中,我也常常与人较劲。这不,在单位上班时,我虽是车间副主任,但大家都知道我的劲大,也有人想亲眼看看我的劳力究竟有多大,还有的人怀有其它目的。这事就发生在搬运深井泵电机与泵头上。一个九级深井泵头,接近300斤,二个人杠,后面一人不好开步。我二话没说,要求大家给我抬起来,个人杠着这泵头朝30米开外的运输车辆走去。而200多公斤的电机,则只有我和另一员工抬得起,下文便不用多说了吧!

要说较劲,没有能力是不成的。而这能力不外乎表现在体力与耐力二方面。这就像运动项目的跳高与马拉松一样:跳不过哪高度就跳不过;几十公里跑不下来就跑不下来。

记得一次与朋友比试提力,当时的方法是人蹲在磅秤上,双手分别抓住磅秤底盘下沿,用力向上使劲,谁反映在秤上重量大谁的力量就大,结果我提起了560市斤取得了胜利,但手指皮则拉开了口子。

当然,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比如从高处往下跳,比如单脚谁跳得远,比如谁在水下时间长,比如谁做的俯卧撑个数最多,谁引体向上个数最多等等。

其实,较劲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不服气与不服输。当然这与个性有很大关系。几十年来服务二个国有企业,在多达十余个中层干部岗位上,从不讲条件,从不说困难,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这不但体现个人价值,同时不辜负组织希望,更是在与对手较劲。

在46岁时厂长硬把我推上企业公安科长位置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学工的(矿山地质专业)、没当过兵的、没接受过内保工作培训的,年过半百半路“出家”的我,在不信任人的较劲中走马上任了。就像在许多岗位上一样,较劲让企业内保工作成为省地县先进单位,同时也分别获得省地县先进个人称号。

当然较劲的个性,让我得罪了一些人,也让个别主要领导对我心存顾忌。因此,奋斗一辈子,到老就中层干部一个。

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还有一句叫“老马不死旧性在”,这二句话用在我的身上不差分毫。

原本在企业53岁一刀切下课回家休息了。这不,来了一个新领导,重新燃起我发挥余热的念头,不顾别人感受,通过短信和oa阐述我对企业管理的建议与难点、热点问题的意见。一片忠心、一腔热情没有得到理会,直到到点退休才从失望到绝望。这是自己在给自己较量啊!

退休了,结束了本该早就结束的较量(四十而不惑啊)。事实并非如此,较量还在继续呢!

一篇《上山下乡知青生涯》的回忆短文,让我重新在网上与反对者开始进行较量。

首先从解释与声明开始:“回忆短文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不代表任何人,没有政治目的,不靠收取稿费生存,不为写书出版扬名”。对别有用心的人是不起作用的,这些人先是质疑、诋毁,后是攻击、辱骂,什么难听就说什么!

没有理讲,没有退路,唯有奋起反抗,唯有以牙还牙、以恶治恶。其它咱不行,与人斗,与人较量咱并不陌生……。从小我就喜欢较劲,从小我就不服输,就像人们说的鸡公一样——好斗。

几十岁了咱还得斗下去。

两个孩子互相较劲美文摘抄 两个孩子相处之道篇二

不和回忆较劲美文

别和回忆较劲,因为我们不是它的对手。

“人只有学会遗忘,才比较容易活下去。”无论美好还是痛苦的过去,都会在脑海里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因为某件事某个人,又勾连起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每每流连其中,便牵牵绕绕走不出来。

美好的记忆固然美好,但更多的是那些遗憾的事、错过的人以及追悔莫及的行为。一位年轻的朋友在自己钟爱的户外徒步中遇难,韶华陨落,实在可惜。噩耗传来,所有身边的朋友都在捡拾记忆里关于她美好的点滴。我也是,脑海里都是关于她的记忆,心痛得无法自拔。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劝她不要一个人去冒险;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一定不会让她进入户外圈子;如果老天再給一次机会,至少我会和她做一次认真的`告别,有拥抱的那种;如果她能够再次回来……只可惜,这世上没有一棵树,能结出“如果”来。

也许,这些痛和伤都是无法回避的坎儿,也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吧。那位朋友在徒步路上的石头上,刻下了“live,love,give”——活过了,爱过了,付出过了。

这些是她的印记,也是我们的,抹不掉了。

两个孩子互相较劲美文摘抄 两个孩子相处之道篇三

为一块钱较劲美文

朋友双子约我去市区谈事,我在站牌下等公交,这时缓缓驶来一辆出租车,司机探出一张黑脸:“这个点等车困难得很,要不要坐‘回头的’?”

“回头的”就是顺风车,司机返程顺路捎客,10元一位。当我落座在司机身边,摸遍全身只有9元零钱,剩下的就都是百元面额了。我问他能否少一块钱,岂料司机的脸更黑了:“那怎么行,就10块钱还讨价还价,这做人呐,别太贪心!”

“我就那么一说,不行拉倒!”我感慨道,“就为这一块钱,人与人之间可就远喽……”司机也不答话,黑着脸继续开车。可当车辆驶至一商场附近,他竟熄了火吸起烟来:“我带你一个人过去亏大了,等等吧。”我不禁有点儿恼火:“你连一块钱都跟我计较,我凭什么陪你等客?你不走我下车坐公交了啊。”

“行,你把10块钱付了下车,要不咱打表走。”

“我看你一辈子也就是个拉车的命!”

我俩一番唇枪舌剑,各不相让。临了,他到底又拉了两个人。下车时,我望着他一张一张数票子,就为一块钱换开我的100元,再次气不打一处来:“像你这样做生意,小心开车掉沟里……”

我看到他脸都气绿了,心里特别高兴。

就在我缓步走进饭店时,从旁边突然冲来一个人,我一瞅正是那司机。我说:“你还想打人?我可报警啦!”可我没摸着手机,我的挂包正攥在他手里。原来,我只顾着较劲,掏出钱夹却把包落在了车里。司机下车抄近路才把我截住。

我的包里有3000元现金,还有资料、手机和各类卡。当他把挂包扔过来时,我有点儿感激也有点儿不解:“你一个一块钱都斤斤计较的人,怎么会……”

“一码归一码,该我的少一分不行,不该拿的一个子儿不碰,我捡到的东西多了!”他说完扬长而去,我傻愣愣地站了半天。

我把这事说给双子听。双子说,一块钱不大,也不算小,只是两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3000块不少,也不是很多,却度量了一个人的品行。人和人之间需要礼让才能更加和睦,关于这一点,是我和那位司机大哥都缺乏的。

我觉得双子说得挺有道理。

两个孩子互相较劲美文摘抄 两个孩子相处之道篇四

还有两个机会美文

年轻的杰克,正逢兵役年龄,抽签的结果,正好抽中下下签,最艰苦的兵种———海军陆战队。

杰克为此整日忧心忡忡,几乎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

深具智慧的祖父奥克托,见到自己的孙子这副模样,便寻思要好好地教导他。

老奥克托:“孩子啊,没什么好担心的。当了海军陆战队,到部队中,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内勤职务,另一个是外勤职务。如果你分配到内勤单位,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杰克问道:“那,若是被分配到外勤单位呢?”

老奥克托:“那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外土。如果你分配在本土,也不用担心呀!”

杰克又问:“那,若是分配到外土呢?”

老奥克托:“那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后方,另一个是分配到最前线。如果你留在外土的后方单位,也是很轻松的!”

杰克再问:“那,若是分配到最前线呢?”

老奥克托:“那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站岗卫兵,平安退役;另一个是会遇上意外事故。如果你能平安退伍,又有什么好怕的?”

杰克问:“那么,若是遇上意外事故呢?”

老奥克托:“那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受轻伤,可能送回本土;另一个是受了重伤,可能不治。如果你受了轻伤,送回本土,也不用担心呀!”

杰克最恐惧的部分来了,他颤声问“那……若是遇上后者呢?”

老奥克托大笑:“若是遇上那种情况,你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倒是我要担心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场面,可不是好玩的喔!”

两个孩子互相较劲美文摘抄 两个孩子相处之道篇五

初中生家长不跟孩子较劲 -资料

女儿听后把笔往桌子上一摔,哭了,我看她那可怜巴巴的样子,心里隐隐作痛,便自己倒了一杯水,又给她倒了一杯水,说:“孩子,是妈不对,妈妈今天身体有点不舒服,你正在写作业,我不该打扰……”

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女儿却哭着说:“妈,别说了,都是我不好,因为我前天数学小测试考得不好,心里一直觉得憋屈,我不该跟妈妈顶嘴。”

这两件事让我略有所悟。我觉得,女儿跟我顶嘴,无非是她内心情绪的发泄,或者是想证明一下自己长大了,检验一下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示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资料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采取针尖对麦芒的做法,愤怒地责骂孩子,不论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家庭的和睦都是不利的。

一般说来,孩子与父母顶嘴不会持续太久,家长应冷静对待,以退为进,最好暂时回避一下,或者用一种打趣的.口气问孩子:“这话是你打心眼里想说的吗?”当孩子平静下来后,再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谈,帮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孩子与父母顶嘴时,父母应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宽容他们的过错,接纳他们的不成熟,用博大的爱抚慰他们的心灵,这具有说教和惩罚都不具备的力量。

事实上,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爱,何必要和孩子硬碰硬呢?

两个孩子互相较劲美文摘抄 两个孩子相处之道篇六

美文阅读跟自己较劲

“多大年纪了,还跟自己较劲!”这是我耳边经常听到的劝告,满满的都是关怀,我理解关爱却不能接受现状,因为“放下前”总需一番挣扎。“较劲”多么形象的表述,那种“违和”的感觉比“纠结”还要更深一层。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总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尽心竭力,久而久之如负重的赑屃,死心塌地驮着石碑,以为这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今,我是卸掉石碑的赑屃,总得寻着重物方不至于死去。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已年过半百,去学我并不喜欢更不擅长的开车,不是较劲是什么?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瞬息万变的规则变迁,谁还敢,谁还能不再学习新的东西?除非你想被社会淘汰!不会atm刷卡你不方便取自己的工资;不会滴滴打车,出租车擦肩而过不会为你停留;不会微信聊天,你便被甩在朋友圈外……我不想辛苦一辈子,却没能力享受新的生活。

学开车的过程中,我不怕辛苦,不怕流汗,但我受不了学不会记不住的难堪;我第一次体验到一个“差生”反复训练却没有效果的沮丧;品尝了比年轻人学得慢记不住而被教练忽视的落寞……我有过无数次放弃的念头,但我流过泪后告诉自己不能退缩。“倒库、侧方、坡道起步、曲道行驶、直角转弯”,每个项目我都反复练习,好不容易凭借个人努力拿下了“科二”,却又在“科三”路考时“出师未捷”。从早晨6点耗到中午1点,我终于坐在了科三的考试车上,头天雨中强化训练,加重了感冒,考试排在最前考在最后,筋疲力尽,原本就不熟练的路考,加上前一个人没过,更让我紧张无比,出错已是必然。

我没有搭乘高价黑车,独自走在回驾校的路上,并非只是怕挨宰,而是“跟自己较劲”。旁边呼啸而过的重型卡车,仿佛碾压着我的心脏,刺耳的喇叭声,加重内心的恐惧。这是一条下坡路,大车一辆接着一辆,忽然觉得,此刻这条下坡路就是我未来的人生之路,不管我愿不愿意下坡,我都得“往下出溜”。旁边是轰隆而过的车辆,前方是看不见底的路,头顶是布满阴云的天空,我恐惧而坚定地走着,走着……人只要活着,就得接受老之将至的恐慌,恐慌过后才会从容走到人生的尽头。学车的艰难过程,一次次打击着我,似乎真的在证明———我不行!许多人不会理解我为什么要坚持练车,因为“车”是我从小就恐惧的无法驾驭的“庞然大物”,学车对我来讲,就是“挑战不可能”;学车,还让我体验到许多人情事理,知道自己处在最“尴尬的年龄”,知道自己离开熟悉的环境,再没有得心应手的从容自信。

人生的下坡路啊,真的挺难走。

“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的尘埃之中。”不知何时,我那颗曾经年轻的心丢失了;不知何时,我时时提醒自己老了;然而,我越是退缩,内心越不快乐,身体也松松垮垮少了精气神儿。如今再去读塞缪尔·乌尔曼的《年轻》,突然有一种自我救赎的相遇。“在你我心灵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年轻是什么?就是还怀有梦想,还拥有激情,还热衷游戏,还喜欢漂亮,还要周游世界,还想活出人生意义。其实,驾照能不能最终拿到,我最终敢不敢开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表明我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在适应新生活中磨炼自己的心智;在改变心态中愉快接受新的生活。

如此“较劲”,不也挺好?

两个孩子互相较劲美文摘抄 两个孩子相处之道篇七

较劲的人生美文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默片时期的著名影星阮玲玉事业辉煌、情路坎坷,一生凄美短促,令人唏嘘。1994年,一位初出茅庐的女演员在话剧舞台上主演了阮玲玉,并且获得了中国戏剧的最高奖――梅花奖,她就是徐帆。当年的徐帆与阮玲玉有着相仿的年龄却迥然不同的心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阮玲玉》,徐帆仍是主角。

1987年,20岁的武汉姑娘徐帆凭借扎实的戏曲、话剧功底,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7班。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次与高校联合办学的表演集体,徐帆和她的同班同学胡军、陈小艺、何冰、江珊、王斑、李洪涛、韩青等人,一起接受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苏民、郑榕、顾威、蓝天野等的亲自授课,并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1991年毕业后,徐帆等优秀学生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始了自己的舞台表演生涯。

杨澜:非常高兴你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前演阮玲玉和今天演阮玲玉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徐帆:20年前我还年轻,对于阮玲玉的理解不是发自内心的。而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了一些对表演本身的理解,我觉得比以前要成熟得多。

杨澜:1994年你大学毕业才3年,第一次排阮玲玉的戏就在人民艺术剧院担当主角,配戏的全都是成名成腕的人物,如谭宗尧老师、濮存昕老师、杨立新老师等,导演又是林兆华和任鸣两位大师。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徐帆:意味着这是一个机会,如果事情做好了,还有第二个第三个机会,如果做不好,就再也排不上了。所以那个时候我是十分求上进的,另一方面胆子也大,什么都不怵。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前两年,作为新人,徐帆只在《李白》《哈姆雷特》《鸟人》等话剧作品中出演一些小角色,同时也出演了《大撒把》《海马歌舞厅》等影视剧。1994年,徐帆被委以重任,在话剧舞台上扮演阮玲玉这个经历坎坷、情感复杂的一代名伶。这对于27岁的徐帆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杨澜:就阮玲玉这个人物本身,你对她的理解与20年前相比有了什么不一样?你曾经说,那时候虽然演阮玲玉得了“梅花奖”,但是你一直不明白她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为什么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今天,在你有了20年的生活阅历以后,你对她有了更深的理解吗?

徐帆:我能理解一些了。20年前,我觉得她就是要死。一个人想自杀,别人怎么拦都拦不住;她要想活,你就算让她死也死不成。可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现在我觉得,虽然是她要死,但死的时候也有很多无奈。

杨澜:她希望有人拦下她?

徐帆:我觉得,如果她有能跟她沟通的人,有能为她疏导的人,会好一些。尤其是她旁边那些至亲的人,他们都没有做到。

杨澜:你觉得她是在一种巨大的绝望中自杀的,她对人绝望了?

徐帆:她真的是对人绝望了。她被人盯死了,那时候面对这种被人盯死的情况,只有死路一条。

杨澜:可以看出来现在你对她当时的那种心境有了更多、更成熟的理解。但是这次扮演阮玲玉,你在形体、语言、年龄感等方面可能又要面对一种新的挑战了。

徐帆:从年龄上来说的话,我不担心。我恰恰觉得这是我跟阮玲玉之间的一个缘分。

杨澜:为什么这么说?

徐帆:因为20年前,我有她的年龄,没有她的经历,所以这缘分还没尽。20年后,我虽然没有她那个年龄了,但是我有了她的那份经历和心境。

杨澜:所以在心里其实更靠近了,是吧?

徐帆:对。

徐帆从学校毕业不久,没有经历彩旦、刀马旦那样的演出历练,就直接出演了大青衣类的角色,这在年轻的女演员中并不多见。当然,对于徐帆来说,这并不是幸运,而是和她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

杨澜:你从小对舞台就不陌生,父母都在戏曲行业,他们曾经让你在11岁的时候就自己决定要不要考戏曲学院。这对于一个小姑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决定。那个时候舞台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

徐帆:漂亮。

杨澜:是它的繁华?

徐帆:尤其是戏曲。我觉得我妈妈一上台,头上永远金光闪闪,戴的耳环、穿的衣服都很好看,做什么动作都像飘起来,那种感觉太吸引人了。

杨澜:都说学戏的孩子很苦,你那时候觉得苦吗?

徐帆:不觉得。

杨澜:不觉得?

徐帆:我不觉得,但我妈妈觉得我苦。我妈妈自己练功的时候从来不觉得有多苦多难,后来她去看我上课,哭了一个礼拜,等我星期六回去的时候,她眼睛肿得跟桃似的。

杨澜:为什么呢?你在练什么呢?

徐帆:练毯子功、翻跟头这些动作,我妈说她自己练的时候不觉得苦,我练的时候她就觉得苦。

杨澜:看不下去,心疼女儿了?

徐帆:对。

杨澜:但你那时候选了大青衣,是你选的还是老师给你选的?

徐帆:老师选的,我不想演青衣。

杨澜:为什么?你想演花旦?

徐帆:我想演花旦,花旦多活泼呀。但是老师――我觉得老师眼睛真毒――一眼就看出我不那么活泼,觉得我不是那块料,所以我只能演青衣。

杨澜:其实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你主演的那部电视剧《青衣》,省剧团的那种生态、一个人经历的那种坎坷、对于舞台的向往,甚至有点偏执的那种分寸感,你都把握得特别好。

徐帆:对,我想那可能也是我的人生。

杨澜:有时候跟自己挺较劲的,然后也跟所有的人较劲?

徐帆:我在别的方面不怎么较劲,我就是在演戏这方面死较劲,而且是越来越较劲。因为当你知道好的东西是什么样的时候,就想把那些不怎么好的在自己身上归置得更好一些。

1994年,徐帆成功出演了话剧《阮玲玉》,成为了当时引人注目的实力派青年女演员。她扮演的角色或许并不是最漂亮的,但总是最让人揪心的。一系列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女性人物,在徐帆的表演之下深入人心。尤其是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徐帆扮演的母亲向失而复得的女儿下跪道歉,这段表演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更让无数观众瞬间泪崩。

杨澜:其实认真地看,无论是你在舞台上的角色,还是在影视剧当中的角色,基本上都是青衣的路子,命运坎坷,戏份很重,内心很丰富、很矛盾。

徐帆:我对我演的所有人物都不会过多地去分析,我都是从自身出发。当时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很多人的反应是,母亲怎么能给孩子跪下呢?觉得妈要有个妈样,是不能给孩子下跪的。但是他们在看的时候也挺感动的。我在看这些评论和议论的时候,觉得他们是没有温度的“妈”,或者是没有温度的人。因为我觉得,我只有这样,心里才能够放下来。

杨澜:才能把这么多年的负罪感表达出来?

徐帆:我觉得如果我不这样的话,我再怎么跟她说以后慢慢对她好都来不及。慢慢对她好,那个时间多长啊,没准过两年我就死了呢?我还来不及对她好,我就没了,那更可惜。

杨澜:所以跪下去的这个动作,并不是剧本里有的,也不是导演要求的,是你认为在那个时候非跪下去不可?

徐帆:我必须跪下。

杨澜:但是后来金马奖的评委说,徐帆在这个桥段上的表演过于戏剧化,你心里服气吗?

徐帆:我不服气。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他们想的去做,但是对不起,这个角色是我来演,她必须要按照我的想法呈现出来,如果不跪,这个人物不成立。

徐帆与冯小刚,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工作上的伙伴,他们合作的`一系列影片,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对于冯小刚的电影,徐帆有着独特的发言权。正在热映的影片《私人订制》引发了观众的巨大争议,冯小刚的这部作品可谓是毁誉参半。

杨澜:你看《私人订制》了吗?

徐帆:看了。

杨澜: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呢?

徐帆:我觉得非常好。

杨澜:好在什么地方呢?

徐帆:我觉得它有电影之外的电影的感觉,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说。

杨澜:戏外戏,戏中戏?还是说他对这个社会某种心态的关照让你觉得非常好?

徐帆:他有这种关照,但是我觉得这是戏外的一种,电影之外的电影。

杨澜:你最喜欢的桥段是哪一段呢?

徐帆:我都挺喜欢的。

杨澜:你觉得他的喜剧风格在发生变化吗?在这部电影出来之前,有些人说,你看,随着王朔和冯小刚这些人年龄的增长,他们当年的这种靠语言形成的喜剧风格要慢慢落伍了,你觉得这部电影证明了这些人的判断是准确的吗?

徐帆:不准确,我觉得有很多中国人喜欢一窝蜂。这个东西赚钱了,就都去做一样的事情。我觉得冯小刚应该遵循他自己幽默娱乐的方式,你坚持下来就是你的,不再跟别人划等号。有些人一会儿追求这个,一会儿追求那个,永远没有他自己的东西。其实我在看《私人订制》的剧本时是很担心的。

杨澜:担心什么呢?

徐帆:我怕它跟《甲方乙方》太像。但是这部片子出来我看到了之后,我真的踏实极了。我所有的担心都在观众看这部片子之前。

杨澜:所以老婆就是负责担心。冯小刚身处北京这样的成长环境,小时候有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后来又跟王朔等人合作,都让人感到他身上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气质,好像是特别调侃、浑不吝。其实在骨子里呢,他还是一个蛮有美学追求、挺古典的一个人,这么说你认为对不对?

徐帆:对,也是追求完美吧。他是古典,我觉得他在导演这个行业挺奇特的。他是美术出身,能画两笔,而且画得还不算太差。

杨澜:所以你也挺欣赏他的这些才华?

徐帆:对,我以前不懂这些,所以他会跟我讲,慢慢儿我就能有自己的直觉了。他在音乐上也挺有两把刷子的。有一次,我们在美国开车玩儿,他特别喜欢听交响乐,一路上听得我要疯了,我说你能不能关了呀,我不喜欢听这个,我觉得那时候听轻音乐会松快点儿,他就特别想听。说完之后他就停了,过会儿说:我可以再听一小会儿吗?我就想,人家都依我一会儿了,我再依他一会儿呗。

杨澜:所以他有一种内心的追求,是挺古典的那种?

徐帆:对,可是我觉得特别神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两个人相互转换了。

杨澜:他更像你了,你更像他了?

徐帆:他更像我,我更像他了。

杨澜:你怎么像他呢?

徐帆:现在来说的话,我年龄大了,脾气大了;他年龄大了,脾气好了。我慢慢地能够说了,他相反地不怎么说了。

杨澜:这是两个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徐帆:我觉得这是我们俩的互换,我不知道怎么就成这样的情况了。

杨澜:我是觉得你比前些年要轻松一些了。

徐帆:对,真的是这样。

杨澜:今年年底,一方面你这边在准备着《阮玲玉》。另一方面呢,小刚导演也在《私人订制》和春晚之间来回奔波。所以你们是不是基本上碰不到彼此了?

徐帆:我有好几天没见到他了。我也觉得很心疼他,我说我们家这个人,就是忙忙忙,开会的时候也是,我说你怎么那么多会呀,半年把一辈子的会都开完了,真是有些心疼。

杨澜:其实我在小刚做完《夜宴》的时候跟他做过一个采访,他曾经说到有一件事情对他的生活,或者是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在拍《大腕》的时候,他的心脏出过一次很大的问题,几乎让他怀疑是不是生命要走到尽头。那件事情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徐帆:那天其实我不在现场,我特别后悔为什么就那天我没过去。其实最让我紧张的是,这个事儿之后,我们一直都小心翼翼地别让心脏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一次我们跟中国电影代表团去美国,住到酒店里,有一天晚上他心脏不舒服了,他说你赶紧打电话叫人上楼,心慌得不行了。我就问打电话我怎么说呀?因为之前所有人都跟我说在美国很方便,你要什么就打电话,说就行了,问题是我拿起电话说什么呀,我不会说英语,我说的都是中国话,一句英文都不行。

杨澜:他应该有个紧急的翻译?

徐帆:不是不是,是因为半夜了,人都睡觉了,所有的方便都是针对会英文的人。

杨澜:是的,所以那一刻你恐慌了?

徐帆:连a、b、c、d都不会说的人,你就是一个哑巴,对于你来说是无奈的,没有办法,你跳楼都比叫人快。

杨澜:那怎么办?你这时候怎么办?

徐帆:我就没有办法了,我只能跟他说,我现在号号你的脉,看看你一分钟多少下。号完之后我跟他说还行,八十几下,其实他是一百二十多下。我说你慢慢的,现在不慌,找不着人也没关系,大不了也就是心脏跳得快和慢的事儿,正常的也就是七十几下,你比七十几下多十几下其实是正常的。

杨澜:你真会演。

徐帆:我没办法了。

杨澜:但是你肯定非常镇定。

徐帆:我必须先把他的心理安抚下来。

杨澜:是对的,是对的。

徐帆:真的,后来加上我带的速效救心丸,吃了5粒,所以也就慢慢地好了。谁都说出国好,我说出什么国呀,我当时想,就北京待着是最好的。

身处浮躁的影视圈,徐帆一直以清醒、冷静甚至警惕的态度来面对她并不熟悉的人和事。然而这两年,观众却能看到徐帆正在以一种开放的、轻松自如的心态来面对媒体、面对生活。受影片《唐山大地震》中李元妮这个角色影响,徐帆发起了一项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m”计划,对那些在灾难和痛苦中心灵受到打击与伤害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他们走出阴影、健康成长。在这项活动中,徐帆也首次带领自己的宝贝女儿亮相,从电影里到生活中,母亲这个身份,带给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成长。

杨澜:《唐山大地震》以后,我看到你在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益活动,也能够非常公开地表明自己母亲的身份了,你觉得这是不是你的转变?

徐帆:我觉得是。其实每个人都要成长,可能那个时候,刚刚做母亲,还不能够接受很多具体的事情。现在是随着孩子一起成长。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是孩子帮我化解的。

杨澜:比如说什么样的事情,是孩子能够教你的?

徐帆:比如说,我女儿学校允许她们带吃的东西去,那我们就会给她带一些好吃的。她每次回来,我们说:哟,都吃完了?她就会说:什么呀?都被谁谁谁拿去吃了,我都没怎么吃着,我才吃了一个。我说那你为什么呀?她说别人喜欢吃,就拿了。我说明天你别呀,我们这带给你吃的,你给她吃两个就行了,不要都给她了。她说,好的。第二天我没问她,第三天我说怎么样?她说还是她们吃得多。我说为什么呢?她说今天又多了两个同学喜欢吃,所以她们就吃得多了。后来我就观察她的态度,她对我说这件事情的态度,她觉得很好啊,她并没有觉得她吃了多大亏,我就觉得我女儿比我强。

杨澜:她有一种跟人分享的快乐。

徐帆:我觉得这样其实也是她培养我。

杨澜: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回到你自己吧,20年了,那个舞台上的徐帆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徐帆:我觉得不变的是坚持,改变的是自如。

杨澜:舞台下的徐帆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徐帆:改变的是温暖了吧。我觉得确实是跟我女儿有关,原来所有的东西都说得头头是道,特别有理,有理有据有结论,就什么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做了母亲以后,很多的东西在真正发生了之后,你就不那样想了。

杨澜:柔和、温暖、感性。那最大的不变又是什么?

徐帆:不变的,我觉得就是生活态度吧,没有变。

杨澜:还是挺认真的那种?

徐帆:我觉得你可以做到自如的认真,也有可能是拘谨的认真。但是我现在就是做到了自如的认真,所以我觉得还挺好的。

杨澜:非常感谢你接受我们的访问,谢谢,谢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