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二地理资源跨区域调配篇一
主体地理思想——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国土整治范畴,对一个地区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基于先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点事件的“现场”,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必修ⅰ”和“必修ⅱ”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ⅲ”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必修ⅲ”第一章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其中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是在前三节基础上的递进、深化。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第一部分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所以与第二部分合并在第一课时中。第二部分又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个模块。根据与学生生活的贴切程度和参考鲁教、人教版教材,本节课创造性利用教材,选取“西气东输”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从知识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学生已学习了我国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区域经济状况等知识,对我国资源的调配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虽通过不同渠道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此工程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
从心里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合适。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及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和实施路线;学会分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经济、环境、社会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重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学会分析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知识的迁移。此前提是学生必须通过“西气东输”的案例的真正消化理解,才能掌握分析方法,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定为难点)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讲授、解释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供西气东输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教学材料准备和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西气东输的背景资料,如目前的工程状况以及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的影响等。课前进行预习,填写导学案。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广西)
[教师讲述] 西气东输已经进入广西,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们将会深切感受到这种国家大型工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大型工程就叫做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并且以西气东输为例。
[目标展示] 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哪些?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出示图片] 教材27页,图1-22“我国西气东输路线布局示意”
[合作探究]结合我国行政区图,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终点、途经行政区、所经地形和所穿河流。
[教师归纳]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客观评价,并对阐述不清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并板书。
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图文,并从中提取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结合中国行政区图、地形图以及“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的原理,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并作汇报。
“西气
东输”概况
高二地理资源跨区域调配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5.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学生齐唱环保之歌《我爱您,妈妈》“我悄悄献上一束鲜花,献给您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我生命,您把我从小养大,妈妈啊,我爱您亲爱的妈妈……”
(师问)歌中的“妈妈”指的是谁?
(生答)歌中的“妈妈”指的是养育我们的土地。
教师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二、新课教学
(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教师:多媒体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这些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承转)我们身为中华儿女,祖国的土地资源有何特点呢?
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
(屏幕显示)教材p68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师问)这些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
(生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师问)我国土地资源如此丰富、齐全,对我们来说是有利条件还是不利条件呢?
(生答)有利。
教师总结:如此丰富和类型齐全的土地资源,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请大家观察各类土地所占比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教师总结:咱们十分需要的耕地、林地比重小,咱们不需要的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这样的土地构成结构合理吗?
大家请看我国人均耕地状况。屏幕显示图3.8《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均耕地很少。
(二)地区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结合此图并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p71“活动2”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耕地--气候湿热,地形平坦。
林地--降水较多,山地地区。
草地--降水较少。
难以利用土地--气候恶劣,干、寒。
(师问)我国季风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却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难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分布不均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又一特点。大家想一想,这是优势还是劣势呢?
(生答)劣势。
大家知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结合图3.10,你能说出水田和旱地分别位于哪个地区吗?
(生答)水田--湿润区;旱地--半湿润区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
秦岭-淮河一线。
(2)大致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相一致?
800mm.
(3)造成我国耕地南北差异的成因是什么?
南方降水多,属湿润区;北方降水少,属半湿润区。即气候差异(降水差异)造成了农作物品种的差异。
(承转)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生产能力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读图3.1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中的漫画:
第一幅图:人口增长,非农业用地增加,造成耕地减少→加剧人与耕地的矛盾。
第二幅图: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荒漠化加速。
第三幅图:由于人类滥伐森林,加剧了水土流失。
第四幅图:人们不当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又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本p72图3.12,明确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完成p74“活动3”,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有总量丰富、类型齐全的优势;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及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劣势。因此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土地资源。
四、课外活动: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调查实践:
l.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2.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课后习题
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高二地理资源跨区域调配篇三
使学生熟悉有关西气东输的具体知识,同时明确管道运输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共性及其特殊性,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板书] 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原因:
2.项目: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二、西气东输:组成、起点、终点、经过地区。
“西气
东输”
的原因
[视频播放]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原因)
[出示图片] 图片1“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图片2“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图片3“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片4“煤炭、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图”
[小组分内容合作探究]
(1)结合图片1、2,讨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第一组学生完成)
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最后一章的第一节,和后一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起说明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必修的总结。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必修三为区域地理,每个区域都是自然和人文的综合体。对一个区域的认识和开发,必须要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理论知识。而本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是必修三的总结。要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必须要对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建设和发展知识做了解。学生以前所学的自然、人文知识及区域知识,在这一节中能得到综合的应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在必修三中有一条主线,就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区域发展,是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课标理解
“新课标”: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这一“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我认为应该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分析资源跨区域调整的必然性
②理解西气东输的三方面原因
③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我国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德育目标
①学会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②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与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①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②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③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本节介绍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理论性较强。涉及区域的相关内容,学习时要联系区域的相关知识及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东西几乎跨越了我国的整个大陆,涉及的省区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从西到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准备在学习本节前,先让学生复习初中的我国新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疆的资源优势及经济状况,以及我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及资源状况。本节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先自主的探究问题,通过观察图像、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必修三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了大量的案例,我们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
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个人体验就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主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就是把学生分成几组,组织学生充分讨论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引导他们学会合作交流。指导分析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一起通过对比分析、延伸分析等方法,对整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得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的方法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达到课标要求。
主要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一、导入的设计
[提问] 同学们,知不知道现在家里做饭用的燃气是什么吗?(天然气)
这些天然气来自哪里?(我们新疆)
那把天然气从我们新疆输送到长江三角洲的工程叫什么?(西气东输)
[追问] 西气东输是我国四大工程之一,其他三个工程是什么?
(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提问] 四大工程中有三个工程涉及的都是资源的怎样利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讲述]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会给区域带来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一步步导出本节课的主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到非常自然,也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是如此紧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读图] 课本p88,图5.1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提问] ①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在哪?
②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③沿途经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
④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
⑤沿途的景观变化如何?这种变化属于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⑥沿途有哪些生态问题?
(① 主管道: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全长4200千米。
② 管道运输的优点:运具和运线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好,昼夜不停。
③ 沿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属于西部经济带: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属于中部经济带:山西、河南、安徽
属于动部经济带:江苏、上海
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郑州、南京、上海
④ 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⑤ 自西向东水分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出现有规律的经度地带性变化,从森林景观——草原景观——荒漠景观的变化。
⑥ 途中的生态问题:西段大致和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接近,存在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区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西气东输路线示意”图,复习了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让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一概况,为后面的教学作好知识铺垫。让学生知道,西气东输工程连接了我国东中西三个大经济带,这必将给我国三大经济带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讨论]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气东输?
(每组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根据每组的观点,作出适当的评价,以肯定为主。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西气东输的原因作适当的讲解。)
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
[展示] 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
原因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展示]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讲述] 通过比较很明显,我国以煤炭为主(69%),天然气站占有量很小(2.7%)。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展示]
[讲述] 而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
[展示] 天然气的常识
[讲述] 那我国为什么一开始不开发天然气,而大量使用了煤炭呢?
[展示] 比较煤炭和天然气的优缺点
[讨论] p90“思考”题
[讲述] 我国一开始没有大规模使用天然气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开采、贮运的技术难度大,而且成本高;而煤炭开采成本低,贮存、运输方便。而现在由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及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天然气的使用量得到大规模的提升。
原因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展示]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