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一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 )条 ( )条 ( )条 ( )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6、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 )
2、画一画。
(1)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
认 识 线 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
量线段 画线段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二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习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平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三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线段的特征。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四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平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为您服务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五
认 识 线 段
国师街二校 殷婕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认识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吗?今天米奇和唐老鸭来到我们班了。(出示米奇和唐老鸭)
过几天就是米奇的生日了,唐老鸭准备送他一份礼物。可是在唐老鸭送礼物时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去米奇家走哪条路近呢?(出示路线图)为什么?
讲授:这条直直的路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的学问可多啦!想和线段交朋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提问:把它放在桌上。仔细看看线是什么形状的?
启发: 你能想办法把这条弯线变直吗?动手试一试。同桌互相看看。
提问:你们是怎样把弯线变直的?
小结: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弯线就变直了。大家一起拉拉看。
提问:拉紧后的线和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呢?
讲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反复说线段]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能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能看成线段吗?
仔细看,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刚才老师用手捏住的线的两端在这里用两条短竖线表示,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呢?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条线段,想一想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把你想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
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理由。
质疑:把线段变长,改变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小结: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不管是什么方向,不管有多长,都是线段。
⑴①谈话: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线段可多啦。这条直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这条边,从这儿到这儿,就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你来指一指。
那么,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
②请你拿出直尺,请你同桌之间指一指,哪儿可以看出线段,端点在哪儿.
③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请你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一看。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课本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找到了身边的这么多线段。(板书:找)
⑵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游戏吗?看老师这张纸。把它对折,打开。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
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展示学生的方法)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你们的手真巧,折出了这么多线段。(板书:折)刚才在折线段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⑴谈话:想动手自己画一条线段吗?看老师画,如果你看得认真,一会儿就能画出比老师画的更好的线段。教师板演,边画边讲画法。
学生动手画线段。
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⑵引导:如果没有尺子,想想看,还能用哪些工具画线段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物体直直的边画线段。(板书:画)
谈话:线段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围成许多图形。快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⑴问: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谁来指一指。
⑵独立数出其他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并填空。
⑴问:你能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动手试一试。
⑵问:想一想,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启发: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动手画一画。[指名学生演示画法]
讲解:只要有两点就可以画一条线段。
问:再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谁来扮演线段,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的特征呢?[学生说线段的特征]
我们这节课还一起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大家都和线段交上了朋友。
唐老鸭也在大家的帮助下选择了直的那条路到了米奇家。如果把这条弯的路,也像弯线那样拉直,它会比直的怎样呢?长多少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认 识 线 段
找
直直的 折
端点 端点 画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六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
(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七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我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在总结线段的特征时,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回答出来“直”的特点,“两个端点”不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可能是我在教学“两个端点”的过程中没有引入好强调的还不够!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
3、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处理给出四个点问能画出几条线段时,没有讲解到位!没有能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4、重点没有突出到位!还需努力!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八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习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习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九
本节课学习的是线段,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引导学生找问题,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并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选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认识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十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十一
: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认识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习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总结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及不足篇十二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