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教育漫话》读书报告(13篇)

2023年《教育漫话》读书报告(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30 15:18:36
2023年《教育漫话》读书报告(13篇)
时间:2024-06-30 15:18:36     小编:zdfb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一

一,“教育上难以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三点我非常赞同。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 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吗?

二,“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读一本好书,如拜一位名师。它为我的心灵输入的智慧与灵感之光,让我对以往,今后自己的教学产生深深的思考。

借鉴:“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如鼓励孩子爱上阅读,可以这样说:“刚才某项活动表现很好,奖励你去读会书吧!”孩子就会珍惜这个机会,爱上阅读,并且提高阅读效率!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二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虽然相隔几个世纪,但这本著作中作者阐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学校、家庭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有如聆听一场精辟的教育心理讲座。它让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教育理论书籍也可以这样生动!它饱含哲理而又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让我在敬佩的同时也深深感慨:教育孩子真是一项最需要技巧的工作。他提出的众多观点,仍适用于当今的孩子;他提出的一些疑问,也是我们现在同样面临的仍未解决的教育问题。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教育上难以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三点我非常赞同。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 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吗?

二,“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读一本好书,如拜一位名师。它为我的心灵输入的智慧与灵感之光,让我对以往,今后自己的教学产生深深的思考。

借鉴:“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如鼓励孩子爱上阅读,可以这样说:“刚才某项活动表现很好,奖励你去读会书吧!”孩子就会珍惜这个机会,爱上阅读,并且提高阅读效率!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三

洛克的全名是约翰洛克,是有名的英国资产积极思想家和教育家,

教育漫话 读书笔记

。1632年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严格的清教徒,内战中站在议会一边,他们父子关系极好,父亲对他的政治态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影响。1644年他入伟士敏士特学校受中学教育,那里的经院主义教育使他十分反感。他在《教育漫话》中反对机械的学习、反对靠文法学语文,就出自他的切身体验。1659年入剑桥大学攻读哲学、自然科学,深受培根和笛卡儿著作的影响,一度爱好化学和气象学实验。他喜神学,因无真正的职业性神职机会,转而习医,打算以医为业。16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洛克的著作有《文官论》《论自然的法则》《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论基-督教的合理性》《关于理解的指导》《自然哲学基捶。此外,他还为工业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了一份《工作学校草案》。

洛克的治学观点有唯物和唯心两重性。他着重研究了认识论。他在他的《人类理解论》第一卷中探讨了观念起源问题。他认为,观念和原则同艺术和科学一样,不是天赋的。心灵原像一块白板入一个暗室、一个空箱,或像一张白纸,其中没有任何字样、任何观念。他的装备和知识材料来自经验。人类的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发源于经验。人类的观念来源首先是感觉,此外还有反剩人类理解首要的机能是心灵能接受所感受的印象,这是外在的对象通过感官所造成的。或他本身反省那些印象时所造成的,

读书笔记大全

《教育漫话 读书笔记》,他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者,又是一个感觉论的二元论者。

洛克的教育思想除散见于《人类理解论》和《工作学校草案》以外,集中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教育漫话》先后译为法、荷、瑞典、德、意等国文字,在这部著作中,他详细审定了绅士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和方法。这部著作,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传统教育,提倡较广泛的、切合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在体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他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但也有反人民的因素,他提出的许多具体措施有很多正确的成分。

读书笔记:

一、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精神和知识的载体

有健康的身体方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身体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有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不善于用心的人,决不能遵循正当的途径;身体孱弱的人,即使有了正当的途径也决不能获得进展。

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有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弱,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根本方向改变;从根源上引导一下,河流的终极流向途径,就会截然不同。

我们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

第一件当心事,是儿童无论冬夏春秋,衣着都不可太暖。初生时,人的面孔同其他部位一样娇嫩,因为长期袒露,所以比其他部位更经受得起风寒了。

只有睡眠是儿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最能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

早起顶有益于健康。

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

孩子年龄增长,自由便随之而来,无须永远受人监护。这时,学校家长最要紧的是给孩子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好习惯,这是最要紧和最可靠的。一切告诫与规劝及原则的重申,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形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

孩子的饮食宜极清淡简单,两三岁前,应该禁止肉食。三四岁以前完全禁止肉食,一切疾病定可以大大避免,而健康与强壮的体制基础也一定可以确切地奠定下来。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四

一、洛克印象:

洛克的全名是约翰洛克,是有名的英国资产积极思想家和教育家。1632年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严格的清教徒,内战中站在议会一边,他们父子关 系极好,父亲对他的政治态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影响。1644年他入伟士敏士特学校受中学教育,那里的经院主义教育使他十分反感。他在《教育漫话》中反对机械 的学习、反对靠文法学语文,就出自他的切身体验。1659年入剑桥大学攻读哲学、自然科学,深受培根和笛卡儿著作的影响,一度爱好化学和气象学实验。他喜 神学,因无真正的职业性神职机会,转而习医,打算以医为业。16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洛克的著作有《文官论》《论自然的法则》《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论基督教的合理性》《关于理解的指导》《自然哲学基础》。此外,他还为工业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了一份《工作学校草案》。

洛克的治学观点有唯物和唯心两重性。他着重研究了认识论。他在他的《人类理解论》第一卷中探讨了观念起源问题。他认为,观念和原则同艺术和科学一样,不是 天赋的。心灵原像一块白板入一个暗室、一个空箱,或像一张白纸,其中没有任何字样、任何观念。他的装备和知识材料来自经验。人类的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 发源于经验。人类的观念来源首先是感觉,此外还有反省。人类理解首要的机能是心灵能接受所感受的印象,这是外在的对象通过感官所造成的。或他本身反省那些 印象时所造成的。他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者,又是一个感觉论的二元论者。

洛克的教育思想除散见于《人类理解论》和《工作学校草案》以外,集中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教育漫话》先后译为法、荷、瑞典、德、意等国文字,在这 部著作中,他详细审定了绅士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和方法。这部著作,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传统教育,提倡较广泛的、切合实用的 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在体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他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但也有反人民的因素,他提出的许多具体措施有很多正确 的成分。

二、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精神和知识的载体(摘录)

有健康的身体方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身体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有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不善于用心的人,决不能遵循正当的途径;身体孱弱的人,即使有了正当的途径也决不能获得进展。

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有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弱,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根本方向改变;从根源上引导一下,河流的终极流向途径,就会截然不同。

我们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

第一件当心事,是儿童无论冬夏春秋,衣着都不可太暖。初生时,人的面孔同其他部位一样娇嫩,因为长期袒露,所以比其他部位更经受得起风寒了。

只有睡眠是儿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最能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

早起顶有益于健康。

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

孩子年龄增长,自由便随之而来,无须永远受人监护。这时,学校家长最要紧的是给孩子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好习惯,这是最要紧和最可靠的。一切告诫与规劝及原则的重申,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形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

孩子的饮食宜极清淡简单,两三岁前,应该禁止肉食。三四岁以前完全禁止肉食,一切疾病定可以大大避免,而健康与强壮的体制基础也一定可以确切地奠定下来。

孩子的卧床,应该是坚硬的,宁可用絮绒,不可用羽绒。硬床可以锻炼身体;至于每夜睡在羽绒被褥里,那是消融体魄的,是虚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这种不 经意的舒适,会潜移默化地削弱人的体质,引起许多疾病。况且习惯睡硬床的人,外出旅行等能够适应不好的睡眠条件。将身体习惯为随遇而安,是人的一种大幸, 也是成就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良好强健的心理素质:人生海洋中冲浪的坚船(摘录)

心理强健的主要标准: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能不顾自己的好恶倾向而严格顺从正确的理性指导。能在理性航标的指引下,毅然与愿望背道而驰。

我们在教养子女中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精神在最孱弱,可塑性最强的时候,没有让他们习惯于约束,服从于理智,没有按应该形成的样子 去塑造。对子女本能的爱常常成为溺爱,没有规则的约束,形成了不良习惯,以后便成为一块变形砖,没法子派用场。幼儿要母亲的奶头,儿童要糖果,青年要爱 人……人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欲望,这不是错处。错的是欲望脱开理智,产生不适当的欲望,或对正确的欲望产生不适当的度。如儿童就要爱人,便不适当;要 把所有的糖果都归自己,便不适度。不适当和不适度放纵下去,就成习惯,遗害无穷。

从摇篮中开始,就要培养孩子这样一种习惯:去争取自己该得到的东西,不是争取自己想 得到而不该得到的东西。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违原则屈从,他们就会学会得不到也能心理平衡,他们就不会有非分之想,以及为达到非分之想而哭闹,正象他们不会哭着要月亮一样。

管教儿童,要从极小时开始。你要在孩子长大后服从你,首先要他在儿童时服从你。随着孩子的长大,你就要以理服人,假以词色。如果再强力迫胁,则必然招 致失败。方法正确,小时孩子是你的“仆人”,大了成为你的朋友;方法不当,大了以后会成为你的“敌人”,会厌恶你,可能心里会暗暗划算:“爸爸,你什么时 候才死呢?”

另一方面,要警惕一种相反的倾向:儿童被管束太严,精神沮丧颓唐,失去活力和勤奋,那样更糟糕。放荡的青年,常生龙活虎一般,精神饱满。一但上了轨道,常常可以变成一些能干伟大的人物。

心情沮丧的儿童则不然,他们的态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易振作起来,作出什么事业。

要避免上述两方面的矛盾,需要一种重要的技巧。谁要找出这样一种方法:一方面使儿童的心情安逸、活泼、自由,同时又能使他们抑制非分的欲望,这就算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诀了。

对儿童奖励与惩罚都要慎用。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知错改错,这主要体现在心理的认知上,如果不能触及心理,这种惩罚便是无用的,如果使被惩罚者不但未感羞愧,而且产生反感,那就是一种彻底的失败。

四、知识和技能教育

读书、写字和学问,是必要的,但却不应该成为首要的事物。如果有人不把一个有德行的人或者有智慧的人看得远比一个大学者更为可贵,那么他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家伙。

学问当然得有,但应该放在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对本质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是大有帮助的,然而我们也得承认,对本质不良的人来说,学问就只会促使他们变得更加愚蠢,或者变成更坏的人。

阅读……儿童到了能够说话的时候,就应当开始学习阅读。

一定要多加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工作,也不可让他把读书看成一项任务。

让他们自己向往学习,追求学习如同追求另一种游戏或娱乐。但决不可把学习当作他们的一项任务,也不可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烦恼。

儿童的身上,是不应背负任何工作之类的严肃事情的,因为他们的心智和身体都承受不了。

不要强迫儿童学习,也不要因此斥责他;要尽可能地诱导他去学习阅读,不要把学习作为他的一种工作。宁可让他晚一年学会阅读,也不可让他因此对学习产生憎恶心理。

当这些温和的方法使得他逐渐能够阅读时,便应当为他选择一本浅显、有趣而又适合他的能力的书,让他在阅读中得到乐趣,从而吸引他,使他能够从读书的辛劳中得到回报,不过所选的书不应在他的头脑中充塞纯粹无用、华而不实的东西,或者打下邪恶与愚蠢的基础。

每一个儿童去阅读他完全不能理解的章节段落,其中能有什么乐趣、能受到什么鼓励呢?

教学方法

其实教师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责任是让儿童养成习惯,而不是怒气冲冲地向儿童灌输规则,规则对人生的指导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至少对儿童没有用处,因为儿童根本记不住规则。

在儿童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儿童所学习的东西本身都很困难,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于尽可能让一切事情变得容易,而尤其是在语言的学习上,最没有理由为难儿童。

儿童的心智是狭窄与脆弱的,通常一次只能容纳一种思想。一个儿童的头脑里一旦有了什么想法,马上就会被这种想法填满,尤其是在带有情绪的时候。

儿童的心智天生就是散漫不定的。只要是新奇的东西,都会吸引他们;无论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他们都急于要去尝试,过后却很快就腻了。

要想让儿童的心灵接受你的教导,增长知识,就应该食使之保持安以平静。你不可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灵上写上美观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可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美观平整的文字。

不在意、不经心、不稳定、易走神,那都是儿童本身固有的缺陷,因此,只要没有发现他们是故意所为,便应温和地予以提醒,假以时日逐渐地克服。

儿童对导师具有的敬畏心理,应该经常通过导师对儿童表现出来的慈爱与善意来得到缓和,这种关爱之情能够激发他们去尽自己的责任,使他们乐于服从导师的指令。这样,儿童与导师相处的时候才会感到轻松自在,而惟有这样的心态之下,心灵才能接收新的信息,接纳那些印象。

洛克在外语学习、写作、人文教育课程、语言表达能力、自然科学、出国学习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论述,阅读之后都会有一定的启发。

五、赏识教育读书

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学生,把握不好尺度,则“宽严皆误”。这的确是一门学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 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 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

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 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 抓、去取。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 活动,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虽然常听到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的行动。

试想,如果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

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地夸奖和赏识他们,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 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 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 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 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实际上,“惩罚”教育也好,赏识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教育漫话》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1.《教育漫话》教师读书笔记

2.《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

3.《迷恋人的成长》读书笔记

4.中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5.《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2)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五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六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七

关于洛克的《教育漫话》,《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洛克曾先后担任过沙夫茨别利伯爵和爱德华·葛拉克的家庭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为洛克绅士教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绅士,洛克将这些信札加以整理,于1693年公开出版了《教育漫话》一书。

《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并总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英国业已形成的绅士教育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较之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富有时代感和实际意义,更能适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对绅士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话》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洛克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论,对教育在绅士培养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在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洛克坚持“白板论”,认为儿童的天性就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涂写和塑造。虽然他也承认有一些凭借着天赋的才力和体质做出伟大事业的人,但他认为这类人为数极少,就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的发展决不是由先天秉赋所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使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而且对于国家的幸福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的途径问题上,出于对当时英国学校中重视古代语文,轻视实际知识,重视形式,轻视内容,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不满,洛克认为绅士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而断然否定学校教育。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它的确反映了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的阶级偏见。当然,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确思想。

在绅士教育内容上,良好的教育便是使儿童成长为绅士,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什么是绅士?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一言以蔽之,绅士必须具备上层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举止;具有经营工商业的知识技能和机敏自信;具有清晰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等多种个性品质,勤奋勇敢,足智多谋;在与人交接上,进退得宜,举止适度,仪态高雅,通晓世故,善于处理公私事务。所以,培养绅士即是要培养既能满足个人幸福生活需要,又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资产阶级事业家。绅士的教育目的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新人培养规格的要求

在绅士培养的途径上,洛克坚决主张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而只能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进行。当时上层子弟所就读的文法学校是古典主义的,只教授一些希腊文和拉丁文方面的知识,而不注重治事处世的胆识和方法的训练,不注重道德、礼仪和谦顺行为的培养,因而是不实用的。文法学校中的众多学生良莠不齐,其家庭习惯和父母的人品也非常复杂,小绅士在此“日与顽童为伍,斗骗欺诈,无所不学”,就会与之同流合污,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会使性格变得粗鲁、乖戾,不仅不能养德,而且反遭败德之害。文法学校学生人数众多,教师难以进行个别的细致考察,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而且,小绅士在外也容易在与没有教养、没有德行的下贱仆人的经常接触中学到粗鄙的“言词、诡计与恶习。”所以,洛克极力主张,凡是有经济能力请得起家庭教师的家庭,应不惜重金聘请具有良好品格,具有丰富的社会实际经验和良好的文化素养的人作为家庭教师,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洛克坚信:“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刚毅,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一个重大贡献,即是提出了一个包容体育、德育、智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洛克对体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时那种把人的身体视作囚禁灵魂的囹圄,因而无视身体健康,反对体力锻炼的经院主义教育统治之下,洛克的体育思想无异于石破惊天,令人耳目一新。洛克成为第一个提出了精密的体育理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克强调道德教育要及早实践,对儿童要及早管教,强调以道德教育统领其它各育,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规范的践履,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儿童内在自律的转化,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视通过学问和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思惟能力,后来出现的所谓“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明显受到了洛克思想的影响。洛克强调智育的实际效用,反对空疏无用坐谈玄远的经院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充分表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人的尊重。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八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九

本学期有幸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新书《我的教育心》,该书以自传体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忧虑。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李老师的形象,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也犯过错误,也曾无意中对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但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关心、爱护学生,不断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他能把教育中的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全书中贯穿一个主题:反思、乐趣。

我认为李老师最宝贵的教育财富不仅是他的反思力,更是他永远保持的一颗纯净的童心。翻开《我的教育心》一书,习惯性地先浏览了一遍插图,于是发现里面近一半的图片是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玩”在一起:刚参与工作时与学生在郊外,把语文课搬到油菜花地里,和学生一起用身体把“一班”二字写在风雪峨眉山上,和学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探险,甚至和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掰手腕……李老师一张充满童真的笑脸笑得比学生更灿烂。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这正是李老师的教育,他说:对学生严格要求,前提是要和学生建立感情和信任,只要孩子和你有了感情,嬉笑怒骂皆成教育。

有时我们老师也会开玩笑地说,和孩子们的斗争又开始了。李老师也有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这是一场持续终生的“战争”,敌人当然不是学生,而是我们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难。如果真正爱孩子,就在研究他们。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因为爱孩子,我们就会想:怎么才能不辜负孩子的爱呢?那就要把他们教好。怎样才能把他们教好呢?那就要动脑筋研究教育。每遇到一个难题,就把它当成课题来研究,长期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工作,就会有起来越丰富的智慧。要乐于和后进生打交道,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教育智慧,同时体验了教育幸福。

由此可见李老师是个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积极的教育状态,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一位老师的一生是一个故事,精彩与否全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告诉同行: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感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当我阅读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我的教育心》,教育的幸福方式,依然是反思,却让我有了具体的思考。李老师在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人一种平和的状态,这样的工作心态,来源于李老师善于撰写反思。

李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样有不得不迎接的检查,同样有多样的评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育学生,完成学校的多种任务的过程。我们学习名师魏书生、朱永新、李镇西……如此多的名师,教学特色不同,教学方法不一,若是我们一一模仿,最终仿效不成。教育者所需要的是要领悟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万变不离其中。教师要保持高昂的状态,不断调整,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展现出精彩的一面即可。

李镇西有写随笔的习惯,看到他的一本本著作,就能够体会日积月累的作用。他的创作,均来自于小事的思考,来自于自己的见解表达。

教师要乐于调整自己的状态,让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生机。教师要乐于从著作中反思点精神类的东西。因为这样才足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要能够从紧张的工作中,找出快乐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学习的快乐。

李老师书中提及“班主任要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说这句话,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如说所作,则需要有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以往学习教育名家的方法,对于丰富自己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作用。“永远保持现有的纯净的童心,还要有爱心,善于积累智慧。”积累好词佳句是学生阶段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我在读书的时候,习惯于积累我觉得有价值的语言。这些语言看似简单,细细体会,蕴含着哲理。我们隔几日便取来读一读,思考片刻,便觉得又有新的收获。

乐于反思,收获乐趣,是我从李老师的书中又一次寻到教学快乐的方法。李老师的书中还提到“这个幸福……是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

是的,乐于反思,收获乐趣;乐于反思,收获教育的幸福。乐于积累,教育生活平和,又流有缓缓的幸福!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十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十一

本学期有幸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新书《我的教育心》,该书以自传体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忧虑。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李老师的形象,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也犯过错误,也曾无意中对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但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关心、爱护学生,不断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他能把教育中的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全书中贯穿一个主题:反思、乐趣。

我认为李老师最宝贵的教育财富不仅是他的反思力,更是他永远保持的一颗纯净的童心。翻开《我的教育心》一书,习惯性地先浏览了一遍插图,于是发现里面近一半的图片是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玩”在一起:刚参与工作时与学生在郊外,把语文课搬到油菜花地里,和学生一起用身体把“一班”二字写在风雪峨眉山上,和学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探险,甚至和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掰手腕……李老师一张充满童真的笑脸笑得比学生更灿烂。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这正是李老师的教育,他说:对学生严格要求,前提是要和学生建立感情和信任,只要孩子和你有了感情,嬉笑怒骂皆成教育。

有时我们老师也会开玩笑地说,和孩子们的斗争又开始了。李老师也有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这是一场持续终生的“战争”,敌人当然不是学生,而是我们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难。如果真正爱孩子,就在研究他们。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因为爱孩子,我们就会想:怎么才能不辜负孩子的爱呢?那就要把他们教好。怎样才能把他们教好呢?那就要动脑筋研究教育。每遇到一个难题,就把它当成课题来研究,长期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工作,就会有起来越丰富的智慧。要乐于和后进生打交道,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教育智慧,同时体验了教育幸福。

由此可见李老师是个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积极的教育状态,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一位老师的一生是一个故事,精彩与否全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告诉同行: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感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当我阅读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我的教育心》,教育的幸福方式,依然是反思,却让我有了具体的思考。李老师在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人一种平和的状态,这样的工作心态,来源于李老师善于撰写反思。

李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样有不得不迎接的检查,同样有多样的评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育学生,完成学校的多种任务的过程。我们学习名师魏书生、朱永新、李镇西……如此多的名师,教学特色不同,教学方法不一,若是我们一一模仿,最终仿效不成。教育者所需要的是要领悟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万变不离其中。教师要保持高昂的状态,不断调整,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展现出精彩的一面即可。

李镇西有写随笔的习惯,看到他的一本本著作,就能够体会日积月累的作用。他的创作,均来自于小事的思考,来自于自己的见解表达。

教师要乐于调整自己的状态,让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生机。教师要乐于从著作中反思点精神类的东西。因为这样才足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要能够从紧张的工作中,找出快乐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学习的快乐。

李老师书中提及“班主任要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说这句话,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如说所作,则需要有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以往学习教育名家的方法,对于丰富自己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作用。“永远保持现有的纯净的童心,还要有爱心,善于积累智慧。”积累好词佳句是学生阶段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我在读书的时候,习惯于积累我觉得有价值的语言。这些语言看似简单,细细体会,蕴含着哲理。我们隔几日便取来读一读,思考片刻,便觉得又有新的收获。

乐于反思,收获乐趣,是我从李老师的书中又一次寻到教学快乐的方法。李老师的书中还提到“这个幸福……是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

是的,乐于反思,收获乐趣;乐于反思,收获教育的幸福。乐于积累,教育生活平和,又流有缓缓的幸福!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十二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我很认同这本书作者的大部分观点。作者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书中传达的教育理念质朴而真实,从个体经验到群体现象,从经验分析到学术解析,覆盖了很多家长及老师们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并且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简单、生动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在以下几点我感受颇深,分享一下给大家参考。

我们在儿童期间能给予孩子什么?

作者在书中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时代发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可保障他们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习惯、自由、平等”。

习惯,对于社会人来说十分重要,好的习惯的重要的培养时期是少儿时期,怎么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成为家长们任重道远的话题。作者认为习惯的培养首先不是在于改造,而是在于接纳,让孩子们认识到习惯的好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但由于儿童年幼知识不足的前提下,各种“马虎”的行为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我们需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马上立即变得不马虎,并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标记“马虎、不认真”的标签,使得孩子潜意识降低自我认同感,阻碍智力发育,批评的方式更不可取,会给孩子一种负面的影响,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伤害。而是应该建议孩子合理进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好的习惯。

自由,自由是指多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中国教育多年热衷讲纪律、讲严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长错把控制欲当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认知,所谓的经验来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着“枷锁”长大,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失序、怯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在特定的条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机会,比如零钱、作息计划、新事物探索等,通过锻炼,孩子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自觉和自主意识,同时也获得自尊感和责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强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平等的成长环境。很多家长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期间,很多时候表现出长辈姿态,和孩子有限的相处中,多半是“检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较武断,常常以当年自己的云云,来鞭策孩子或者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不仅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也会对孩子的自信心有打击,我们应该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长大,自尊心也会慢慢成长,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对待。很多时候家长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们,能更多的自主选择、处理的机会。

书中多次提到家长需要完善自身,不发脾气,不提倡严厉教育,发脾气和严厉教育的后果会给孩子在儿时性格塑造时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性,对今后的性格和对生活、对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尽量避免。事实上,发脾气不但没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对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克制脾气的方式:

1、半小时方式

不要马上发火,一切等半小时后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静后再处理。

2、分散注意力

火气一起来,赶快把意念转移到身上的某一处,注意力关注身体的反应,想象有一股纯纯的气体再慢慢消磨怒气,慢慢散开。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篇十三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我很认同这本书作者的大部分观点。作者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书中传达的教育理念质朴而真实,从个体经验到群体现象,从经验分析到学术解析,覆盖了很多家长及老师们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并且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简单、生动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在以下几点我感受颇深,分享一下给大家参考。

我们在儿童期间能给予孩子什么?

作者在书中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时代发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可保障他们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习惯、自由、平等”。

习惯,对于社会人来说十分重要,好的习惯的重要的培养时期是少儿时期,怎么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成为家长们任重道远的话题。作者认为习惯的培养首先不是在于改造,而是在于接纳,让孩子们认识到习惯的好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但由于儿童年幼知识不足的前提下,各种“马虎”的行为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我们需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马上立即变得不马虎,并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标记“马虎、不认真”的标签,使得孩子潜意识降低自我认同感,阻碍智力发育,批评的方式更不可取,会给孩子一种负面的影响,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伤害。而是应该建议孩子合理进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好的习惯。

自由,自由是指多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中国教育多年热衷讲纪律、讲严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长错把控制欲当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认知,所谓的经验来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着“枷锁”长大,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失序、怯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在特定的条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机会,比如零钱、作息计划、新事物探索等,通过锻炼,孩子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自觉和自主意识,同时也获得自尊感和责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强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平等的成长环境。很多家长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期间,很多时候表现出长辈姿态,和孩子有限的相处中,多半是“检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较武断,常常以当年自己的云云,来鞭策孩子或者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不仅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也会对孩子的自信心有打击,我们应该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长大,自尊心也会慢慢成长,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对待。很多时候家长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们,能更多的自主选择、处理的机会。

书中多次提到家长需要完善自身,不发脾气,不提倡严厉教育,发脾气和严厉教育的后果会给孩子在儿时性格塑造时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性,对今后的性格和对生活、对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尽量避免。事实上,发脾气不但没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对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克制脾气的方式:

1、半小时方式

不要马上发火,一切等半小时后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静后再处理。

2、分散注意力

火气一起来,赶快把意念转移到身上的某一处,注意力关注身体的反应,想象有一股纯纯的气体再慢慢消磨怒气,慢慢散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