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浣溪沙》课后反思 浣溪沙教案及反思(三篇)

最新《浣溪沙》课后反思 浣溪沙教案及反思(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3 16:59:08
最新《浣溪沙》课后反思 浣溪沙教案及反思(三篇)
时间:2023-03-23 16:59:08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浣溪沙》课后反思 浣溪沙教案及反思篇一

《浣溪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怀。上阕主要是对意境的品味,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词中的景,我采用了听、读、想象结合的方法,通过范读、欣赏音乐、想象画面等途径,学生还是比较到位地融入了情境。而对于下阕的抒情,确实是教学的难点,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去感受、表达和感悟的目的。用姜老师的话说,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而如何把这样说理性的抒情内容上得“有理有趣”,正是我最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鉴于以上要求,我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反观我的课堂,下阕的教学完全是“植入式”的,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所以孩子的感悟不深,课堂也出现了“万马齐喑”的现象。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为要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情有趣”,可以从以下方向去努力。

一.通过课前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都有好胜之心,在预习时抛下一两个能勾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不仅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方向,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更能让课堂中的学生思想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气氛也会随之热烈起来。

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在教学《浣溪沙》时,我也运用了对比欣赏的方法,把陈著的《续侄溥赏酴劝酒》和白居易的《醉歌》拿来与苏轼的词对比,意在突出苏轼对于“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殊解读,体会苏轼豁达的襟怀。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原因是,这三首诗词的解读,完全是我一个人在做,我把我的理解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而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品析。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融入音乐、录音、录像、动画等,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品读的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沉浸于古诗词的美好境界,达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古诗词教学课堂更加“有理有趣”,任重而道远。

《浣溪沙》课后反思 浣溪沙教案及反思篇二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我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其中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语文味十分浓厚。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目标落实地扎实而有序。既有朗读方法的细致指导,如:音调的问题,语速的问题,边读边想象等,还有学习诗词的方法指导。我在指导学生二次阅读时问道:“怎样才能达到读得抑扬顿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理解诗词的方法,并在接下里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我还出示了的苏轼和其他诗人一些代表这种人生态度的诗句,如《卜算子》《念奴娇赤壁怀古》《龟虽寿》《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对这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最后的引读升华主题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没完成。学生的情绪没有带动起来,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没有达到高潮。再者时间的分配不够科学,前面的导入课题花时间过多,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语言也较繁琐,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检测、仿写这一环节没有得到落实。

《浣溪沙》课后反思 浣溪沙教案及反思篇三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与欧阳修相提并论的著名词人。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这样称赞他的词:“晏元献、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然而他的词大多数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以小令见长,纯净雅致、雍容和缓,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因此颇有花间遗风,然大抵因晏殊少年英才过早入仕,深谙封建社会为官之道,虽有一腔才华,却不如范公、欧公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以自己的一腔热情忠君爱民,践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谱写出一曲曲为官的正气歌和风骨颂,他的一生太过平坦,永远奉行中庸之道,因而没有太高的政治建树,但他不嫉贤妒能,重视奖掖后进的品德也为世人所歌颂和赞赏。大抵因为常常沉醉于这种封建士大夫的享乐生活,他的词有美无思,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也被教坊冷落,逐渐散佚了。唯有这首《浣溪沙》因为道出了自然理趣和人事变迁而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讲授这一节课时,先给学生介绍晏殊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以及艺术成就,接着导入新课,康桥朗诵的视频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也在对其本人的经历和词风的理解基础上,能够模仿着去朗诵。自读了之后,教师做简单指导,如第一句读出那种叙事的平和语调,第二句读出那种物是人非的惆怅,第三句读出那种韶华流失的感慨和渴望与旧人重聚的希望,下阕一字一顿读出花落的无奈,第五句读出似曾相识、惊讶疑虑,最后一句读出寂寞孤独惆怅之感。很多人都知道在宋朝的时候有一项巨大的改革就是庆历新政,一共历经了一年零四个月,虽然它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它的出发点却是好的。

很多人都说,晏殊是这场改制中的幕后领导人,要说起晏殊和庆历新政的关系,还要说晏殊的一生了,晏殊五岁就会作诗,他一生不论是在做官还是做人的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神童,在年少时期就已经被人举荐给朝廷了。他主要是为朝廷引进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范仲淹就得到过晏殊的提拔,其实晏殊他的女婿也和这场新政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他的女婿是当时和范仲淹一起提出这场新政的富弼,富弼当时写了一篇文章给晏殊看,晏殊特别喜欢,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用而且可靠的人才,便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范仲淹看到富弼之后特别高兴,他觉得他们两志趣相投,并且也觉得富弼是一个有用之才,就带着他一起进行这场新政。然而富弼是当时的宰相,他和范仲淹走得很近,就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宋仁宗觉得他们结交朋党,历代的皇上是特别不乐意看到这种状态的,而且当时庆历新政已经遭到了一大批的反对派的反对,所以借由范仲淹和富弼等人的关系,来结束了这场新政。总的来与晏殊和庆历新政没有特别必然的联系,反倒是他的女婿,和这一场新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庆历新政的背景是相当复杂的,北宋宋仁宗庆历年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表面上一片太平盛世下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危机,而且这样的危机已经威胁到北宋政权的统治根基,概括起来这些危机总体来说一是积贫积弱,二是内忧外患。正因为如此,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一就是积贫积弱,这是导致北宋中期社会危机重重的根本原因。北宋开国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灭亡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避免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但代价就是政府允许这些开国功臣的子孙以恩荫的方式入朝为官,进入北宋中期的庆历年间,这种恩荫做官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仅导致正常科举的官员没有职位安排,而且导致大量的冗官,造成中央财政的极大困难。

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二就是内忧外患,北宋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很严重,而政府又不加以抑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很重,失去生活保障,因此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政府只好疲于应付。而且当时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夏、辽国不断对北宋构成威胁,而北宋的几场对外作战都以失败告终,最后都以贡献大量岁币了结,这就造成冗费现象。

为了应对这样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因为元昊前来求和,双方的矛盾有所缓和,北宋朝廷于是有精力开始对内改革。于是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开始着手改革,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措施,称为条陈十事,这构成了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便是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澄清吏治,包括明黜涉、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冗员现象提出的。二是富国强兵,具体内容包括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这主要是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和冗兵现象提出的。三是厉行法制,这是针对当时朝廷政令朝令夕改,威信不高的情况提出的。

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便是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可以看出,这十项改革措施针对性非常强,可以说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非常具有可行性,可以说就是完全针对北宋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提出的,而且在改革初期,范仲淹等人也是切实贯彻执行的,因此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时间朝廷风气为之改变,一派政治清明,欣欣尚荣的局面,受到百姓的欢迎。但是这十项措施并不完全实施,所遇到的阻碍非常巨大,虽然只是封建体制的自我改良,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还是失败了。

本词没有背景,但从晏殊一生的经历来看,他门下的弟子才华出众者甚多,如范仲淹、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他们大都在朝廷为官,也许经纶之余总有闲情,欣逢俊侣、共酌春酿、同品新词的聚会,愉快之情总是令人难忘的,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门下之人相继被贬,那么再也没有那种众星拱月般的存在感了,再也没有那种饮酒作乐的欢愉生活了,于是孤身一人在这暮春时节伤春悼时,独自哀伤了。

上片词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自饮自吟,借酒消愁愁更愁,眼前的孤单寂寞可触,可见,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一个层面。第二句运用互文的修辞,天气和亭台都和去年是一样的,然而物是人非,看着夕阳缓缓沉下,不觉暮年已至,更觉韶光易逝,聚散无定。

下阕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感慨。花落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因此无可奈何。燕归来是失而复得的补偿和心灵上的慰藉,然而昔人已杳不可寻,空留景色依旧,可去年亭台的欢聚又在何处?花开花落和燕子归来意味着春秋的更迭,年华的流失,岁月不居,又怎能不益发觉得这萦绕梦魂的思念度日如年啊!这是词人的第三层感慨。然他的忧郁终无人能解,只好独自一人顾影自怜徘徊在这绿肥红瘦香消玉减的小路上了。

学生在理解了词的意思之后就是感悟赏析了,感悟这首词讲了什么?描绘了什么样的意象?想表达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核心的问题。亦可以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说说词中的炼字炼句,主旨情趣等等,学生在经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之后,纷纷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再赏析到最后的名句时,时间不够,最后留作学生自己下去之后查阅的一个难点,留待下节课的交流,学生兴趣盎然,顿觉这节课的点拨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心理。

这一节课,读花去了很长时间,尤其是学生有感情的朗诵,选取了两组,男女生,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感情,并且配合默契,确实在朗诵上能够渐入佳境,因此慢慢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尤其是在理解了之后身临其境去品味的时候确实能够在读上出彩,读出了味道,自然也就品出了味道,诗歌的美也自然把握得比较到位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