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一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做了哪些工作才把铁牛捞上来。
2、理解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道理。
3、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
实验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科学吗?爱科学吗?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科学的奥秘吧。
老师做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质疑:
怀丙和尚说他用什么办法能把大铁牛捞上来?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大铁牛“送回来”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投影)让生自由读文,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拴牛绑架)
2、指导朗读,注意:动词要读重音,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同学们合作学习,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把准备工作做好后,是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交流。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师做“捞铁牛”的演示:
(2)交流:课后思考·练习3中的语句。(出示投影)
①学生读这段话。
②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
向上拔
(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带点词语要朗读得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要读出味道来。)
4、师读第五自然段。
(1)引导质疑:怀丙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呢?
(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2)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自然段读一读。
5、师读第六自然段质疑:
“这样的办法”是指怎样的办法?
6、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了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来拔铁牛的,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
(如:潜水摸牛为的是更好的确定打捞办法;备船装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拴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用两只船是考虑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拴牛绑架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
师小结:从这些准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怀丙和尚以科学的态度做了细致、周密的思考和安排,说明他有聪明的才智。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写和尚是谁,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和尚的赞颂之情。)
2、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呢?
五、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投影)
六、延伸课外
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什么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要是现在呢?
(让学生明白,在当时怀丙和尚的打捞方法是最好的办法。现在科学的打捞办法有:浮筒打捞、浮吊打捞……)
板书设计
准备: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拴牛绑架怀丙和尚
文本框: 捞铁牛
利用浮力
打捞: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上拔出色的工程家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谁捞的铁牛?
⑵为什么捞铁牛?
⑶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
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学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1、轻声朗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2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3自然段:和尚做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第4自然段:和尚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拨起铁牛。
第5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回岸边。
第6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七只铁牛。
第7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
1、⑴浏览课文,看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怀丙)
⑵他是谁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最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出色)
2、⑴为什么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⑵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铁牛被水冲走)
3、⑴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⑵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⑶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⑷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读怀丙所说的话:(叫水送回)
怎么样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
4、⑴指名读有关段落。
⑵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①摸清地点;②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③并排拴紧搭架;④两头拴牢。
⑶你明白了什么?(这四项工作都是根据铁牛中的“笨重”进行周密考虑的。)
⑷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5、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⑴自由读。
⑵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⑶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⑷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⑸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总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水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我们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后来,他是怎样捞铁牛的?
二、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⑴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⑵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⑶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⑷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挂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⑴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⑵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三、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四、作业
1、动手做捞铁牛的实验。
2、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布置作业
1、读拼音、学词语
2、辨字组词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以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
向学生出示问题:1、谁捞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指导学生学习。
自学课文,轻声朗读,理清层次,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通过动手实验,体会浮力的作用,一千多年前怀丙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懂得做事要动脑、要运用科学。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三
课题10《捞铁牛》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讲提宋朝时发生的故事。有一次,黄河发大水了,河两岸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怀丙和沿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铁牛,从而说明他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目标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词.
4.朗读课文.能简述捞铁牛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1.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字卡,浮力实验器具,
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本课教学设计“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二.看书听朗读录音.三.布置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五.作业: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二.出示思考讨论题。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导拨。四.动手实验,加深理解。
五.总结课文五.作业。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第10《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自学要求: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汇报弄懂了那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宋朝、熟悉、出色。
3.分段,讲段意。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这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说明了什么?
2.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样?
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你觉得怎样?
4.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
1.第一个问题,抓住“议论纷纷”这个词进行导拨。
2.第二个问题,理解段共有四句话,按顺序讲了四项准备工作:(1)摸清铁牛沉在哪;(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3)拴船搭好架子;(4)下水把铁牛拴住。这四项工作都说明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3.第三个问题,分三步:(1)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2)水手们使劲划桨,用船把铁牛拖到岸边;(3)把水里的铁牛拖上岸。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其余的铁牛捞上来。追问:运回行吗?4.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怀丙指挥捞铁牛的过程理解。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1、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学生质疑: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可分四段。朗读课文(四人,每人一段)
学生质疑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议论纷纷,是说许多人在一起各说各的办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理解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引导读4—6自然段。引导感知怀丙懂得利用水的浮力。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增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举例说说小组讨论,自由叙述,如果发言遇到困难,可看课件,启发思维。从学生的发言入手,引导大家思考描述了景物的几个方面并板书相应的内容,充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同时训练学生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表现个性化的生活经历,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 作业设计(可附页)第一课时:继续读课文。找出文中四字词语,加以积累。第二课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摸清地点
备船装沙10.捞铁牛 准备工作并船搭架 铁牛被水冲走 怀丙叫水送回两头拴牢打捞铁牛 铲沙 划桨 拖上岸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四
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 本上。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词.
4.朗读课文.能简述捞铁牛的经过.
教学重点:
1.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媒体设计:字卡,浮力实验器具,字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看书听朗读录音.
三.布置自学.(字幕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汇报弄懂了那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宋朝、熟悉、出色。
3.分段,讲段意。(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可分四段。)
4.朗读课文(四人,每人一段)
5.学生质疑。
6.五.作业: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这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
二.出示思考讨论题。(字幕)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说明了什么?
2.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样?
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你觉得怎样?
4.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
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导拨。
1.第一个问题,抓住“议论纷纷”这个词进行导拨。(议论纷纷,是说许多人在一起各说各的办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怀丙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他们送回来。”这说明他有心信,而且说话留有余地,并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2.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这段共有四句话,按顺序讲了四项准备工作:(1)摸清铁牛沉在哪;(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3)拴船搭好架子;(4)下水把铁牛拴住。这四项工作都说明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3.第三个问题,引导读4—6自然段。(分三步:(1)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2)水手们使劲划桨,用船把铁牛拖到岸边;(3)把水里的铁牛拖上岸。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其余的铁牛捞上来。追问:运回行吗?说明怀丙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4.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怀丙指挥捞铁牛的过程理解。
四. 动手实验,加深理解。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增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五.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六. 作业。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被水冲走
潜水找牛
备船装沙
准备工作
并船搭架
拴牛连架
打捞铁牛 铲沙 划桨 拖上岸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 、议论、和尚、船舱、拴住、潜到、沉没、绳子”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 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你们读了课题,会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 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止第六自然段)
(3) 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 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 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馅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 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3. 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 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 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 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 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 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书写生字词。
1. 师生交流书写生字词应注意的地方。强调:(1)要注意“陷”的写法。右旁是“ ”,不是“ ”。同学们回忆一下,含“ ”旁的有哪些字(陷、馅),它们的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带韵母ian和an)含“ ”旁的有哪些字(滔、稻),它们的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带韵母ao);(2)写“潜”字时要注意右边与“赞”字有点相似,右下是“日”不是“贝”。
2.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新词,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陷进、拴住、潜到、船舱、铲到。
二、 观察图画,引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怀丙和尚、水手、两只大木船、几只小木船、大鼓、旗帜)简单地说说他们在干什么。(怀丙和尚指挥水手们打捞起铁牛。)
2.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打捞第一只铁牛的经过?(第四、五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打捞其他铁牛的经过?(第六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 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交流。
(1) 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 交流:课后思考·练习3中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 学生读思考·练习3中的这段话。
② 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 学生读。
(4) 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 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 学生读。
(2) 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 习课文第四部分。
2.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 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 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六、延伸课外。
1. 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鸟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抱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抱?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鸟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 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七
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 本上。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八
西藏拉萨市第一小学 罗含情
课文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个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课堂实录
师:昨天,教师让你们预习了17课,哪位小朋友把生字读一下。
出示生字:宋 拴 陷 沦 尚 潜 舱 绳 绑 铲 拖
指名读生字
师:有一个字他读得很准,“铲”,但有一个字没读准,是“潜”,(跟老师范读)
师:课文里说“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中”那“潜”是什么意思?
生:游到水里去。
师:“陷”字怎么记?
生:先记左耳旁,再记刀字旁,最后……
师:你说得很准确。这个字跟“蹈”字有什么区别?
生:偏旁不同。
生:右边上面也不同。
师:把本子打开,把这两个字写一遍。
(生写生字)
师:同学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给大家在个故事好吗?
(出示课件,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课文事情的起因)
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河底的铁牛?
生:用起重机。
生:用直升飞机。
生:用专门抽淤泥的方法抽掉淤泥,再捞上来。
师:同学们所用的都是现代的工具,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有人把铁牛捞起来,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17课,大声地读,划出喜欢和不懂的句子。
(生读课文,师画铁牛)
师:一二自然段里有哪些不懂的?
生:什么叫“淤泥”?
生:就是河底的烂泥。
生:“是水把铁牛冲走了,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是谁说的?
生:是怀丙和尚。
师:那怀丙和尚是个怎样的人?从试试可以看出什么?
生:他非常谦虚。
师:我们用谦虚而自信地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师:水真能把铁牛送回来吗?请大家欣赏动画,看这个动画是讲什么内容?
(动画演示,师讲解捞铁牛的过程)
生:这个动画是讲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那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生:主要讲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请小朋友默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划出表示准备先后的词语。(生读课文划词语)
师:有哪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生:先 然后 再 又
师:从这些词,我们知道怀丙和尚准备工作做得有条有理,谁能用上这些词把第三自然段的意思概括地说一下。
(生练习说)(指名概括地说)
师:和尚做得准备工作做得有条有理,相信同学回去后能说得有条理。但对准备工作,你们有哪些问题?
生:为什么要在船上装满泥沙?
生:为什么要把两船拴得紧紧的?
生:为什么要用结实的木料搭架子?
生:为什么要用很粗的绳子?
生:为什么装泥沙而不装石头?
师:同学们的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生:因为铁牛很重,不用结实的木料会断的。
生:我能理解为什么用很坚固的绳子,不用的话,容易断。
生:装石头不容易铲,装泥沙方便。
生:我不同意,装石头比泥沙更方便。
师:因为黄河两岸都是泥沙,用泥沙更方便。
师:读第四自然段能解决剩下的问题。谁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请小朋友读这第四自然段(出示段落),看看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用自己喜欢的记号划出来。(生边读课文边划)
生: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去了。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级紧,铁牛上拔。
师:泥沙减少可以说成是“沙减”(师板书),那按老师的说法,接下来应该是怎样写?
(生回答师板书:船浮——绳绷——“牛”拔)
师:请小朋友用为“因为……所以……”来说说事物的变化。
生: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向上浮。
生:因为船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
生: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牛拔。
(欣赏动画)
师:牛能向上拔,靠的是水的浮力。
师:那么刚才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装沙,能解决了呢?
(生答略)
师:围绕打捞的过程,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生小组讨论)
生: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把牛拖到了岸边。
师:不仅借助水的浮力拔“牛“,还借助水的浮力“划牛”,“拖牛”。我们再读读怀丙和尚说的那句了不起的话——
(生齐读)
师:未来的小怀丙就在你们中间,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学科学,用科学。
作业:
1、思考,如果你在那个时代,还可以用哪些更好的方法打捞铁牛?
2、收集有关利用水的浮力的故事。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九
教学要求:
1、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2、 学习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所作的准备工作及他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3、 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所作的准备工作及他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如:透明圆底玻璃杯、方形小木头、小铁块、棉线。
铁牛简笔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初步认识铁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简笔画里画得是什么吗?
生:铁牛。
师:你们知道铁牛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吗?
生:拴浮桥。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吧?
生:想。
师:那么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有关铁牛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里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大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真的有办法,那么他是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捞铁牛》
〔让学生看图,点出课题,导入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你了解到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过程。
师: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第二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宋朝。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生:河中府城外。
师: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怀丙和尚。
师:故事发生的原因?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二自然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三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桌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概括这一段段意。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可以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生:课文中运用了“先……然后……再……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师:你说的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我们来体会一下准备工作。(师用投影片分步演示)
师:和尚先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生:请一个水手潜到河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里。
师:然后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生:准备两只大船,把船里装满泥沙。
师:第三项准备工作是什么?
生:把两只船并排拴在一起,搭上一个结实的架子。
师:又做了什么?
生:请一名水手用绳子把铁牛拴住。
生:(兴趣盎然地看着演示过程)
师:刚才我们演示了四项准备工作,都看清楚了吗?那如果换一换顺序可以吗?比如说先写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再写划过去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船很大,单独划比较好划。
生:我同意这个意见,要是先把两只船挂在一起,划起来就非常吃力。
师: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这样写很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
师:谁再来把这一段读一读,同学们再来体会一下这一段是怎样做到言之有序的。
〔这里强调训练“言之有序”这个重点,目的不在于反复讲,而在于让学生多体会。〕
生:(读第二段)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就提出了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第三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这一段一共三个自然段,老师请三名同学读,谁愿意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哪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生:第4、5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师:现在你们知道那和尚是利用什么把铁牛拔出来的吧?
生甲: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
生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同学们都了解到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那么你了解水的浮力吗?。
生:不了解。
师:下面老师做一个实验,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水的浮力。
师利用一杯水和一个吊着棉线的小木头做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水的浮力。
(用做实验的方法演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解水的浮力。)
六、拓展延伸
师:一个学生在打乒乓球时,一不小心把乒乓球掉进了一个小洞里,他想把球捡起来,可是洞口太小了,手伸不进去,他应该怎么办才好呢?请你想一个办法帮帮他。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能力,以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捞铁牛的原因
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捞铁牛的过程
八、作业练习
反思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而不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捞铁牛》时,就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先……然后……再……又……)接着通过覆盖式投影片按顺序分步演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体会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进而总结出:写文章应做到“言之有序”。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2.落实目标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
语文课应该以读为本,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这节课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便落实了“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读”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总之,教学中始终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立学习的机会,如在第二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多读,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进而达成目标。在教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十
(本教案第二课时参阅了重庆李向红老师的部分内容)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自读本单元的导读部分。通过读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本组的训练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这组课文的方法:要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2、明确了本组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捞铁牛》(板书),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捞)?围绕‘捞’字,同学们想弄懂《捞铁牛》一课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后,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教师梳理,并归纳为四个问题:1.谁捞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4.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这课学习的目标。下面,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请同学们自已读课文,读后找出和“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对应的段落,并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这几个问题排序。(指名同学到黑板上为这几个问题排序,明确事情发展顺序的意义。)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同桌齐读两遍,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在本上抄写一遍。
5、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资料或同桌讨论解决,再不能解决作上记号。
6、同学们到黑板上自由默写生词。个别容易写错的,老师及时纠正(如:淤、舱等)。
7、给生字组两个新词写在课堂本上。
8、布置作业: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捞铁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体叙述了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拖回岸边的经过。)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画出这句话。
3、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给“出色”、“工程”、“专家”标上“△△△”
4、“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
5、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从文章的哪些方面能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专家? --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6、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设想出色(叫水送回) 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 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7、八只大铁牛被水冲进了黄河。而怀丙却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8、指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想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9、可是,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的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每只铁牛重26.1吨,最重的有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先进的起重设备,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怀丙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如“先”)。读后,指名学生说出怀丙和尚为此做了几项准备工作?同桌齐读后共同讨论,各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四步(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意思接近即可。
10、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行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 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 并船搭架:(1)、保持平衡(举划船的经历说明),(2)浮力大且一致(接触面积大浮力大)。 粗绳拴牛:保证牢固。 --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1、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捞铁牛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边读边画出文章中表示捞牛动作的词,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进行换词指导:“铲”与“撒、掀”、“拔”与“提、拽”等的不同。
1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指导理解这种因果关系)。
13、观看课件,理解“铲沙拔牛”的经过。
14、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
1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真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 --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6、男女分段展开朗读比赛。体会怀丙的聪明才智。
17、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一千多年前,怀丙就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 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8、其实,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人物有许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呢?(《曹冲称象》,上一册积累运用上的《挑水过桥》等)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出对怀丙敬佩、赞叹的语气。
19、讨论: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其他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吗?要是现在呢?
20、布置作业:
(1)填空:课后第二题。
(2)小试验:
找一大盆作黄河,泡沫塑料做小船,砝码当铁牛,准备好绳子和沙子回家做这项实验后,写出实验经过。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2.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二、教学重点:怀丙和尚捞铁牛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 捞铁牛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老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
1、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用“ ▲”标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地点的词语。
(2)、用自已的话说说事情的原因。另外你还读懂了什么。
(3)、用“-”画出第二自然段中的反问句。
(4)、用“~”画出怀丙和尚说的话。
(5)、谁能说说捞铁牛有什么困难?和尚对这件事怎么看?你能把和尚说的这句话读出不同的语气吗?
通过上面课文的学习,你是怎样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是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的?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读课文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收获?这段写什么?
1、怀丙和尚为什么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2、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整件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演示多媒体(四项准备工作动画片)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2)检查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精读课文
(1)出示第三段课文的(多媒体)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数数这段有几句?
(2)划出每句重点词,想想每句说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多媒体
(1)讲读第一句
①出示第一句话,并给“潜、摸”作上重点记号(多媒体出示)
②多媒体演示“潜水摸牛”动画过程。
③小结、归纳,多媒体出示“潜水摸牛”字样。
(2)对于第2、3、4句的教学方法同上,其中“装满”、“结实”、“很粗”、“紧紧”这些词作注重记号,先后打出“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多媒体演示字样。
四件事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用直线连起来。
(3)出示练习: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排列序号。
第一步 潜水摸牛
第一步 备船装沙
第三步 并船搭架
第四步 牛架相栓
(4)齐读课文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3.演示打捞铁牛动画片。
(二)精读课文
1.出示第4、5、6段课文(多媒体出示)
要求: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分小组议一议。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汇报)
3、师进一步 (1)为什么船会上浮?(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船身变化。
(2)为什么绳子越绷越紧?(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绳索、铁牛。
(3)为什么能把铁牛拔起?这与前面的准备工作有没有关系?
(4)为什么不把铁牛“载”上岸,而要“拖”上岸?(演示动画片)
(5)从拔铁牛到拖铁牛,这都是靠什么呢?(水的浮力)
4、演示(多媒体出示)
(1)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先让水手们 ,接着 ,最后 (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捞牛的三个步骤)。
(2)出示(多媒体)
船越( ),装的沙就越( ),船的重量就越( ),船身就下沉的越( ),离铁牛的距离也就越( );铲去黄沙,船身渐渐上( ),离铁牛的距离越来越( ),所以绳子越绷越( ),因此,铁牛被( )出了淤泥;最后又将铁牛顺水拖回,这些都是利用了水的( )( )。怀丙和尚不愧是( )( )( )工程家。
6、师小结:
(1)读完了课文,我们知道: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原来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它们送回来。
(2)你觉得怀丙和尚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话呢?(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3)如果是你,你用什么办法打捞铁牛呢?
(2) 你从哪些地方觉得怀丙和尚是“出色的”工程家?
三、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怀丙和尚将八只大铁牛捞起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2、捞铁牛利用了水的哪一有利因素?
3、学习了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观察自然课中的一次小实验,按照“先……然后……再……又……”这样的顺序练习写一段短文,注意写清实验的过程。
3、回忆自已亲自做过的一次小制作活动,注意想想制作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制作的过程是怎样的,制作后自已有哪些收获,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捞 铁 牛
︱
黄河 发大水—冲走—铁牛
怀丙找“牛”—准备工作—第一步 潜水摸牛
第一步 备船装沙
第三步 并船搭架
第四步 牛架相栓
拴“牛” 出色的工程家
捞“牛”经过 铲沙拔“牛”
划浆拖“牛”
送回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对浮力的认识及利用
四、教学对策:借助多媒体显示,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变无声为有声来解决难点。
五、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建立供对比模型,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实质性认识水的浮力的目的。
2.借助多媒体显示,以便教师根据课文文字叙述更好地讲解学生形象地感知捞铁牛前的四项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经过。
3.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功能、教学时效。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怀丙和尚为什么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2、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整件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同时演示多媒体(四项准备工作动画
片)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2)检查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精读课文
1)出示第三段课文。(多媒体)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数数这段有几句?
(2)划出每句重点词,想想每句说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多媒体
(1)讲读第一句
①出示第一句话,并给“潜、摸”作上重点记号(多媒体出示)
②多媒体演示“潜水摸牛”动画过程。
③小结、归纳,多媒体出示“潜水摸牛”字样。
(2)对于第2、3、4句的教学方法同上,其中“装满”、“结实”、“很粗”、“紧紧”这些词作注重记号,先后打出“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多媒体演示字样。
(3)出示练习: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用直线连起来。
第一步 备船装沙
第二步 潜水摸牛
第三步 牛架相栓
第四步 并船搭架
(4)齐读课文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3.演示打捞铁牛动画片。
(二)精读课文
1.出示第4、5段课文(多媒体出示)
要求: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分小组议一议。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汇报)
3、师进一步 (1)为什么船会上浮?(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船身变化。
(2)为什么绳子越绷越紧?(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绳索、铁牛。
(3)为什么能把铁牛拔起?这与前面的准备工作有没有关系?
(4)为什么不把铁牛“载”上岸,而要“拖”上岸?(演示动画片)
(5)从拔铁牛到拖铁牛,这都是靠什么呢?(水的浮力)
4、演示(多媒体出示)
(1)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先让水手们 ,接着 ,最后 (分别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捞牛的三个步骤)。
(2)船越( ),装的沙就越( ),船的重量就越( ),船身就下沉的越( ),离铁牛的距离也就越( );铲去黄沙,船身渐渐上( ),离铁牛的距离越来越( ),所以绳子越绷越( ),因此,铁牛被( )出了淤泥;最后又将铁牛顺水拖回,这些都是利用了水的( )( )。怀丙和尚不愧是( )( )( )工程家。
5、出示板书(多媒体出示)
潜水摸牛
备船装沙
准备工作 并船搭架
牛架相栓
捞铁牛利用浮力
(怀丙)铲沙浮船 聪明智慧
打捞过程 划船拖牛
拖牛上岸
6、师小结:
(1)读完了课文,我们知道: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原来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它们送回来。
(2)我们该怎样读怀丙和尚说的话呢?(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3)能举例说说人们怎样利用水的浮力吗?
(4)今天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打捞铁牛呢?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习,点拨解疑。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 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 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4、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5、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6、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7、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过渡语: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详写和略写)
7、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引申提高,鼓励创新
1、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铲掉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向黄河铲入16船泥沙,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讨论,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概括:①污染河水 ②可能造成水道阻塞 ③浪费泥沙 ④不方便,不快捷)
2、那么就当时的条件水平,你是否想到改进的方法,既能捞铁牛,又环保、又方便?
(再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①准备四只大船,两两并船搭架。 ②泥沙装入大麻袋,装到两只并好的船上。 ③水手们只需将装有泥沙的大麻袋搬到另外的两只船上。④将铁牛拖回岸。⑤船循环往复,就能很快捞回八只大铁牛。)
3、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结合课前查阅、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教师也可适当介绍几种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等)
五、总结、谈话、鼓励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他几次利用水的浮力?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2、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说明了什么?( 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你会怎样评价他?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六、朗读课文。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十四
(本教案第二课时参阅了重庆李向红老师的部分内容)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自读本单元的导读部分。通过读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本组的训练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这组课文的方法:要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2、明确了本组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捞铁牛》(板书),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捞)?围绕‘捞’字,同学们想弄懂《捞铁牛》一课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后,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教师梳理,并归纳为四个问题:1.谁捞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4.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这课学习的目标。下面,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请同学们自已读课文,读后找出和“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对应的段落,并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这几个问题排序。(指名同学到黑板上为这几个问题排序,明确事情发展顺序的意义。)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同桌齐读两遍,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在本上抄写一遍。
5、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资料或同桌讨论解决,再不能解决作上记号。
6、同学们到黑板上自由默写生词。个别容易写错的,老师及时纠正(如:淤、舱等)。
7、给生字组两个新词写在课堂本上。
8、布置作业 :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捞铁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体叙述了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拖回岸边的经过。)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画出这句话。
3、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给“出色”、“工程”、“专家”标上“△△△”
4、“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
5、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从文章的哪些方面能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专家? --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6、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设想出色(叫水送回) 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 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7、八只大铁牛被水冲进了黄河。而怀丙却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8、指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想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9、可是,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的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每只铁牛重26.1吨,最重的有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先进的起重设备,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怀丙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如“先”)。读后,指名学生说出怀丙和尚为此做了几项准备工作?同桌齐读后共同讨论,各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四步(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意思接近即可。
10、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行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 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 并船搭架:(1)、保持平衡(举划船的经历说明),(2)浮力大且一致(接触面积大浮力大)。 粗绳拴牛:保证牢固。 --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1、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捞铁牛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边读边画出文章中表示捞牛动作的词,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进行换词指导:“铲”与“撒、掀”、“拔”与“提、拽”等的不同。
1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指导理解这种因果关系)。
13、观看课件,理解“铲沙拔牛”的经过。
14、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
1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真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 --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6、男女分段展开朗读比赛。体会怀丙的聪明才智。
17、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一千多年前,怀丙就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 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8、其实,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人物有许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呢?(《曹冲称象》,上一册积累运用上的《挑水过桥》等)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出对怀丙敬佩、赞叹的语气。
19、讨论: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其他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吗?要是现在呢?
20、布置作业 :
(1)填空:课后第二题。
(2)小试验:
找一大盆作黄河,泡沫塑料做小船,砝码当铁牛,准备好绳子和沙子回家做这项实验后,写出实验经过。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十五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 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 覆盖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潜”读去声。“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 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3) 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 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 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比较句子: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河水冲断浮桥,铁牛都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也”换成“都”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单就一句话说,“也”或“都”都可以,意思也明白。但就联系课文和故事来说,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如果不用“也”而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是被冲走这一件事。
3. 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4. 指导读句子:“人们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
5.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怀丙站出来说话了,你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他当时胸有成竹,所以才主动要求打捞铁牛的。
——他是一个虚心的人,明明胸有成竹,却还说“试一试”。
6.比较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要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还”换成“要”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还”常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怀丙的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铁牛被冲走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 的是水。用“还”很自然。如果用“要”,就不一定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7. 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 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表示捞铁牛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 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 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 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3、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 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 交流: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 学生读这段话。
② 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 学生读。
(4) 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 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 学生读。
(2) 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六、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七、 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八、延伸课外。
1. 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保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 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九、板书
捞铁牛
怀丙 聪明 了不起 谦虚
潜水找牛
准备工作 装沙上船
拴船搭架
拴牛连驾 科学成就
铲沙下船 浮力 人民的智慧
打捞工作 拖牛靠岸
拖牛上岸
十、布置作业
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十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2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的字要注意“淤”的读音,读“y ”而不是“y薄r?蠡嵝吹淖种幸?注意“潜”的读音,读“qi?醤”而不是“qi n”。要注意“绑”的写法。“和尚”的“尚”要读轻声。
2.阅读教学
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先找出重点词语,再组织语言表达。准备工作的要点是:(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在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至于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几项准备工作,为减少理解上的困难,可在学完第4自然段后再回过来想想、说说。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想一想这段课文涉及到哪些事物,把它们找出来(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再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会发现“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被往上拔”的因果关系(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才把铁牛一点一点地往上拔)。从对捞铁牛过程的具体记叙中,感知怀丙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学生理解了在打捞过程中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第3自然段),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为的是更好地确定打捞办法。为什么船里要装满泥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拴紧、跨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为什么要用两只船?是考虑铁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为什么铁牛和木架用绳相连?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准备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3.朗读指导
要以3、4自然段为重点。第3自然段的朗读,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学生通过自读和互读,还可体会到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第4自然段的朗读,可抓住重点词语想想事物间的联系,再在试读中体会怎样把这种联系读出来。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说话”。本题目的在于积累词语,练习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注意“潜泳”中“潜”的读音和写法。在练习写话时,要先把课文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再练习写话。
参考例句:
出色:他把这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议论纷纷:大家对他的做法议论纷纷。
(2)“讨论交流”。这道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感悟段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体会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课文为什么只具体写捞第一只铁牛的情况?
2.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对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应让学生懂得叙事要有详有略,这样才能重点突出,避免繁琐。对于第二个问题要纵观全文来思考。
从课文前面讲的和尚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指挥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与能力,是了不起的人。这样必然引起人们对他的姓名与身份的关注,因此课文最后做了交代,说明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是当之无愧的。可见,这样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相关资料
1.怀丙和尚
北宋出色的工程家。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据史书记载,怀丙和尚聪明善思,曾多次解决当时谁也解决不了的工程难题。真定十三级宝塔,中间的柱子坏了,宝塔向西北倾斜,怀丙和尚另做一根柱子,把坏柱子换下,把宝塔扶正了。赵州石桥歪斜欲倒,怀丙和尚说,往桥下石头中灌铁,可以扶正。乡民们踊跃捐助。怀丙和尚在石头上凿洞,熔化铁水灌入其中,果然扶正了石桥。
2.黄河大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的锚用。宋末,浮桥被金军烧毁。后来,大铁牛渐被泥沙埋没。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吨,最重的达45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1991年12月8日,黄河大铁牛复制品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1992年11月26日,这些复制品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博览会大厦展出。
3.河中府古代府名,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管辖稷山、运城、芮城等县。府治在今山西省的永济县。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十七
教学要点: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 本上。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十八
《捞铁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令我十分兴奋的环节。
一、“老师,我有问题。”
当我出示课题后,学生的小手马上举起来,显得十分激动。“你有什么问题?”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们。有的问:“是谁从哪里捞铁牛呀?”有的问:“这是件很困难的事吗?他是怎么捞的?”有的问:“为什么要捞铁牛呢?”我高兴地说:“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如果我们再开动脑筋,通过自己读书,不用老师讲,我们都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真的吗?”学生有点半信半疑。“当然是真的!你们是天才!”我十分肯定地点点头。课堂顿时活跃而轻松起来。学生边读边想边画;边看课件演示边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很好地解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二课时,我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怀丙明明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可后面却说‘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这不是矛盾吗?“我听了没有急于回答他,而是让学生找到怀丙说的话,理解”送“的含义再反问学生:“你们觉得矛盾吗?”有的学生似乎不知道怎样回答,有的学生很快地回答我“不矛盾!”“你是怎么理解的?”我连忙追问。然后引导学生从第四自然段捞铁牛的过程中找答案,最后学生自己弄明白了:是因为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才把铁牛拖上了岸,所以说是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
二、“老师,我有办法。”
学生从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上铁牛这件事中获得了启发,学生在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赞叹的同时,如何撞击自己智慧的火花呢?我这样引导学生“除了怀丙的办法之外,现在的你,还有什么办法吗?”学生创新的思维一下被点燃了,纷纷举起手说“我用起重机。”“我用吊车。”“我用直升飞机拉。”还有的学生说:“我看,根本就要改造那座桥,也用不着笨重的铁牛。我们的桥梁建设者们有的是建造方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如:建造水上房屋,让水上汽车在水上行驶……“几十双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师里一会儿安静,一会儿有热闹起来,太美妙了!
课后反思:
下课后,我很激动,也想了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学生一提问我生怕浪费了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涉及到质疑问题总是放不开,可今天,使我感到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我想教学的任务其实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那么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都不指责、批评他们,而是加以鼓励与引导,使他们充分享受参与的乐趣,让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活跃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从心理学角度讲,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放飞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本课教学中,学生大胆设想的捞铁牛的方法以及他们想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奇特想法就得到了老师的高度夸赞,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在这种想像思维的对话中,放飞了儿童的创造天性。
从这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充满疑问的课堂,只有那种给足学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十九
一. 文章概述:
这篇课文记叙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经过,赞扬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二. 文章结构: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捞铁牛这件事的起因。第一自然段写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第二自然段写重修浮桥需要把铁牛找回来;在人们想不出办法的时候,有个和尚说他能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捞铁牛的经过和结果。第三自然段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第四自然段写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第五自然段概括地交代“用同样的办法”把另外的几只铁牛都拖了回来。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这个和尚名叫怀丙,赞扬他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
三. 分析讲解
1. 生字:
(1)字形:在学习本课生字时同学们要注意下面这些字的字形。
悉:上边是米字加一撇,下面是心,此外它的读音也要注意,应读“xī”,不读“xì”。组成词语:悉心、熟悉。
浮:注意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氵”旁,表示与水有关,组成词语:浮力、漂浮、浮水、浮游等。右边也读(fú)孚,是起表音作用的。
此外下面这些字要注意运用形旁与它们的形近字相区分。如:拴——栓、洪——哄、跨——挎、绑——帮、桨——奖
(2)字音
本课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潜(qián)到水底、陷(xiàn)在河底
(3)词语解释:
浮桥:用并列的船或筏,上面铺木板而成的桥,因浮在水面而得名。
议论纷纷:人们对事、对人的好坏是非发表各自的看法。
水性:指游水的技能;也指江河湖海的深浅、流速快慢等特点。课文中指后者。
潜:隐在水面下活动。
绷:把绳子拴得紧紧的。
出色:格外好,超过一般的。
2. 理解课文
○1了解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黄河附近的河中府城外有一座浮桥,它是两岸居民的交通要道。河两岸有八只拴桥的大铁牛,一次黄河发大水,冲了浮桥,也冲走了这八只大铁牛,铁牛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需重修浮桥,就必须捞回八只大铁牛。可是,你知道每只铁牛有多重吗?(七八万斤,大约是30只大象的重量,可见要捞回铁牛非常难。) 可见,要捞回铁牛很不容易。人们在议论纷纷,如果你在他们中间,你们会说什么呢?
这时,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说出了他的看法,请你把怀丙的话读一读。
“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那么和尚是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为了捞铁牛,怀丙让人做了哪几步准备。
我们来一起看看怀丙做的这些准备。
请同学们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连起来读一读。
○2体会捞铁牛的过程。
怀丙是怎样指挥水手捞铁牛的呢?请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怀丙让水手做了哪几件事?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体会和尚的出色。
铁牛终于被捞上来了,可见捞铁牛是件不容易的事。学到这儿你们有什么感受?
相信同学们都对和尚能够捞起铁牛很佩服。他之所以能够捞起铁牛与他所做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请同学把第3、4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结合第4自然段的内容,想想和尚是靠什么捞起铁牛的?
这时,岸上的人们又会说些什么?文中是怎样评价他的?
要让你来捞铁牛,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二十
《捞铁牛》教学反思
我对《捞铁牛》文本的解读与执教
上学期我刚刚执教完北师大版三年级的《捞铁牛》一课,对于本课的解读我定位在怎样捞上,在捞的过程中渗透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即体现和尚的智慧同时又有科学知识的渗透。对于怎样捞铁牛一部分,仅仅限于弄懂捞铁牛的过程我认为这样处理比较浅浮,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则是训练的重点,语言叙述的严密性与条理性是学生学习语言、训练运用语言的良好范文,这才应该是本课语言学习的重点。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初步读书整体感知捞铁牛的原因等,精读细品捞牛的过程。在捞牛的过程中采用学生熟读了解作者的叙述语言,借助图表等方式学生分步叙述内化语言,学生采用讲解员等方式向大家介绍怀丙捞牛的过程运用语言,抓住叙述条理清楚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学习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在我执教的这堂课上此环节整整用去了三十几分钟,最后我仍没有摆脱课程适度拓展的理念给学生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在当时有没有更好的捞牛的方法。(这一环节是参考的有关资料,其实就是这一环节让我有了新的思考,这样的环节是否精彩,这样的课堂环节是否有效)。
我所听到的公开课《捞铁牛》
在某一次较高层次的公开课中听到的《捞铁牛》的教学设计如下:
1、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谁捞铁牛?为什么捞?怎样捞?铁牛怎样掉到河里的……(学生为了提问题而提问,看似学生真实读书的痕迹,其实是大多数是无实效问题)
2、 再读课文解决问题。学生再一遍读书轻松自如的按照老师板书的问题一一回答,最后老师保留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捞?
3、 三读课文解决怎样捞。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读文,学生看捞铁牛的录象,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录象捞牛过程,讨论怀丙出色在何处。
4、 讨论有无更好的捞牛方法。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捞铁牛?相信你们一定比怀丙更聪明,小组讨论讨论。
生:四人一组讨论,教师巡视。
……
生1:用吊车….(学生汇报现代工具)
师:在当时没有这样的先进工具,再想一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同桌说说。
生:同桌第二次讨论
…….
生2:我认为可以再找两条同样的船,把泥沙铲到另外两条船上,这样来回倒,捞剩下的铁牛只用这些泥沙,防止铲到河里污染河流。(听课教师报以掌声)
师:你比怀丙聪明多了,并且还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掌声鼓励。
生3:那样用泥沙多麻烦,干脆直接放大水桶装水更方便。
生4:装水还要弄桶或改造船,往船上装石头更好。
生5:装石头还得搬运,直接找人就可以了,直接走上船更方便。
……
师:同学们积极发言,想象丰富你们都比当时的怀丙聪明多了,长大后一定更优秀……
我对这一环节的质疑
当我执教本课时处理完怎样捞即训练完语言后用时三十几分钟,然而这位老师用了近十五分钟,采用了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处理其他的捞牛方法,并且赢得了听课教师的掌声,疑问一这样的环节用时如此长精彩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教学实效?质疑二学生真的比怀丙聪明,我在课上的结论却是怀丙的确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因为他等因地制宜实现了“他们是被水冲走的,我还会让水把他们送回来。”质疑三怎样捞用时甚少深入的语言学习与理解太少,然而所谓精彩的环节费时过多,这样的语文课怎样评价?质疑四:怀丙不够聪明不及我们同学,价值趋向与文本解读是否有问题。
《捞铁牛》教学反思
《捞铁牛》是一篇经典的叙事记叙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段落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这也是叙事记叙文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述形式。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当我出示课题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显得十分激动。有的问:“是谁从哪里捞铁牛呀?”有的问:“这是件很困难的事吗?他是怎么捞的?”有的问:“为什么要捞铁牛呢?”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从心理学角度讲,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教学时,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了字词的任务后,又在小组中参照书中所写完成了“捞铁牛”的流程图,我以为这样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了,于是说:“怀丙是聪明机智的思考周密,安排详细,他能让水把铁牛送回来了。你们说他的方法好不好?满以为学生会齐答:“好”,学生提出了问题:“铁牛那么重,船能把它拉出来吗,水有那么大的力量吗?”面对这样的置疑,我想实践是最好的说明,于是我和学生马上在班级中找来一个大水盆,并装满水,找来两个小塑料盆当船,又找来一些小东西作为沙子,拿一把锁当铁牛。我们一同按照流程图完成了这次实践,当学生看到“铁牛”被拉起来时他们沸腾了,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能动地探索客观世界,造改客观世界的活动学生把年学到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写出来画出来,做出来等。这就是我们所学的“实践”。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深入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学生对捞铁牛的方法产生怀疑时,实践是验证的最好方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从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上铁牛这件事中获得了启发,学生在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赞叹的同时,如何撞击自己智慧的火花呢?因此在总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怀丙想的方法如此巧妙,准备工作周密,打捞过程有序,所以我们说他是“出色的工程家”你们佩服他吗?可我相信你们中肯定有比他更出色的。学生创新的思维一下被点燃了,纷纷举起手说“我用起重机。”“我用吊车。”“我用直升飞机拉。”还有的学生说:“我看,根本就要改造那座桥,也用不着笨重的铁牛。我们的桥梁建设者们有的是建造方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如:建造水上房屋,让水上汽车在水上行驶……“几十双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师里一会儿安静,一会儿有热闹起来,太美妙了!
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学生一提问我生怕浪费了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涉及到质疑问题总是放不开,可今天,使我感到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我想教学的任务其实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那么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都不指责、批评他们,而是加以鼓励与引导,使他们充分享受参与的乐趣,让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活跃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二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 ) 拴( ) 陷( ) 论( )
送( ) 栓( ) 滔( ) 轮( )
绳( ) 绑( ) 铲( ) 拖( )
蝇( ) 梆( ) 产( ) 施( )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装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铁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二、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捞铁牛板书设计篇二十二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三课时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 (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 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 色 的 工 程 家←┘
(略)
(主要安排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