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十五篇)

2023年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十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14:45:12
2023年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十五篇)
时间:2023-03-21 14:45:12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一

【例1】下面对《滚绣球》一段文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 ]

a.第一句是说人的生死全由鬼神掌握着,谁该生,谁该死,如日、月分明。b.第二句用设问询问天地为什么混淆了盗跖、颜渊,第三句用对比揭示不公平的社会现状。第四句指出这种状况是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敢坚持正义造成的。c.第五、六句愤怒谴责天地失掉职分就不该“为地”、“做天”,为后面“天地”被窦娥冤情感动使其实现三大誓愿做了反衬。d.第七句窦娥面对法制黑暗的现实,无法申冤,只感到无限委屈和悲伤。精析 本题考查对《滚绣球》剧情的理解能力。b项第二句应是用反问句指斥天地为什么混淆了坏人和好人。c项应结合剧情理解第五、六句。第五、六句虽然否定了“天地”,但后面天地又使窦娥实现三大誓愿。这说明窦娥的冤情实在太大,把天地鬼神都感动了,原剧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其道理恐怕也就在这里吧。答案 b【例2】《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请思辨各组中的加粗词,选出与现代汉语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

[ ]

a.鼓三通,锣三下,行动些,行动些;不提防遭刑宪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精析 本题考查思辨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能力,同时,考查对词类活用的思辨能力。a项中,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锣,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锣;行动,快走;不提防,不料想;b项中,生,深深的;埋怨,同于现代;合,该;糊突,混淆;c项中,行(h2ng),这边,那边;推辞,同于现代;主意,意思,想法;d项中,咱,吧;说话,话可说;陌、阡,与现代同。答案 a

练习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嗟(jiē)怨 罪愆(yún) 衔(xián)冤b.亢(kàng)旱 刽(guì)子手 提(dī)防c.湛湛(zhàn) 阡陌(mò) 偃(yàn)旗d.鼓三通(tōng) 苌(cháng)弘 盗跖(zhí )2.对加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我媳妇儿

[ ]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③⑤⑥d.⑦⑧⑨⑩3.选出不是两个错字的一项

[ ]

a.有日月朝暮旋,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辩,可怎生胡突了盗跖、颜源?b.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确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c.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d.天也,你错看贤愚枉作天!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二煞】你道是暑气喧,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到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4.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6.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答:________。 

参考答案

1.b(a项“愆”应读“qiān”;c项“偃”应读“yǎn”;d项“通”应读“tòng”。)2.c(①中的“生”意为“甚、深”;④中的“咱”相当于“吧”;⑦中的“荐”意为“祭,超度亡灵”;⑧中的“每”同“们”;⑨中的“断送”意为“发送,指殡葬”;⑩“兀那”是“那”的意思。)3.a(a项中错别字有四:“旋”应为“悬”,“辩”应为“辨”,“胡”应为“糊”,“源”应为“渊”;b项中有二:“作”应为“做”,“确”应为“却”;c项中有二:“夕”应为“歹”,“谓”应为“为”;d项中有二:“看”应为“勘”,“作”应为“做”。)4.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 苌弘杜宇 邹衍 孝妇5.d(表现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6.不能。因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容变动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3)梳理课文结构  

(4)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折

【知识链接】

一、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本学案“拓展阅读”可查阅“宫调”知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④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自主学习】

一、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几首元曲,请默写下来。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注音

罪愆(    )看觑(    )提防(    )蓦过隅头(    )无捱无靠(    )

孛老(    )秀闼(    )田畴(    )鳏寡孤独(    )燕侣莺俦(    )

䦶䦷(    )撚断(    )浣纱(    )红鸾天喜(    )前合后偃(    )

恓惶(    )讼庭(    )错勘(    )杳无音信(    )苌弘化碧(    )

盗跖(    )勒死(    )邹衍(    )古陌荒阡(    )亢旱三年(    )

缥缃(    )亲家(    )当垆卖酒(    )刽子手(    )

2、整体把握

(1)再读课文,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2)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折戏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表现了窦娥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3)窦娥发了哪三桩誓愿?发的三桩誓愿化用了哪些典故?

(4)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3、具体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合作探究】

窦娥曾指天骂地,为什么在临死前还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

【过手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楔子(xiē)   盗跖(zhí)   嗟怨(jiē)    应验(yìng)    前合后偃(yǎn)

b.罪愆(qiān)  亲家(qìn)   衔冤(xián)   连累(lèi)     湛湛青天(zhàn)

c.恓惶(qī)    错勘(kān)   亢旱(kànɡ)   主角(jué)     鳏寡孤独(ɡuān)

d.埋怨(mán)   尸骸(hǎi)   提防(tí)     变徵(zhǐ)     哥哥行(há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忤逆   昭障   披枷带锁    意兴阑珊  b.痊济   寒喧   当垆涤器    插科打诨

c.嫡亲   顷刻   燕侣莺畴    金榜提名  d.症候   造孽   苌弘化碧    杳无音信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直接)

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处罚)

b. 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炒哄我(岂敢)

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真的、确实)

c.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连,介词)

你老人家放精细些(聪明)

d.只合把清浊分辨(会,应当)

不提防遭刑宪(料想,想到)

4.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5、最能体现课文主题思想的一句唱词是()

a.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b.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c.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d.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不明不暗负屈含冤。

6.对文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是(   )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后来应验。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同时紧紧扣住“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7、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               ,                       。

《窦娥冤》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二、

2、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2)第一场面:解赴刑场(哭诉场面)-----怨

第二场面:诀别婆婆(诀别场面)-----悲

第三场面:刑场三愿(发誓场面)-----恨

(3)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典故:望帝啼鹃、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

(4)不行,第一桩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是要楚地抗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3、窦娥的性格特征及意义。窦娥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善良质朴、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形象,她默默承受现实的苦难,不惜自我牺牲,对亲人充满了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同时她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如开始寄希望于官府能还她清白,但是当她认识到现实官府吏治的黑暗本质后,她的思想性格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第三折中,窦娥在赴刑场途中咒骂天地“怕硬欺软”、“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对所谓的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天地的咒骂,实际是对整个不合理社会的咒骂,表明无情的现实使窦娥醒悟,她要向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抗争。临行前的三桩誓愿,更展示了她不甘屈辱的刚毅性格。

《窦娥冤》这部作品通过塑造窦娥这样一个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女子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在封建制度下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的控诉与抗议,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璀璨夺目的瑰宝。

【合作探究】

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给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只是临上刑场时,她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于是,在《滚绣球》中,她猛烈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处都是。窦娥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斥骂,实际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过手训练】

1、a   2、d     3、d       4、b       5、a       6、c

7、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亢旱三年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三

《窦娥冤》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 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 品味戏曲的语言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 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 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 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 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 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 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 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 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 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 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五

《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黑暗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 糊突(混淆) 勘(核查、查验) 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 哥哥行(那边) 落的(落得) 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 委实(确实) 湛湛(清明)青天 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 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 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 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剧情发展 窦娥性格

一、押赴刑场指天斥地 刚强、坚贞宁折不弯

二、婆媳诀别诉说冤屈 善良、纯朴开始觉醒

三、感天动地三桩誓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在前一课时初步通解文字、了解剧情和初步把握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以曲词为主来鉴赏课文的语言,鉴赏剧作借助想象、夸张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深刻批判的艺术手法,并更深入地把握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杂剧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念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其中曲词和念白是剧中的人物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曲词和念白。《窦娥冤》第三折中,由[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等十支曲子构成的一套剧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窦娥这个无辜的弱女子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的感情,推动了剧情向高潮的发展。“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表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 

1.简析[端正好]一曲:怎样理解曲词中的“没来由犯正法,不提防遭刑宪”这两句话?这支曲子在全剧中起什么作用?

([端正好]一曲,可看作[滚绣球1和以下各支曲子的引子。“叫声屈动地惊天”,正与剧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相合。“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2.重点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口译这支曲子。

(2)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支曲子集中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这支曲子写窦娥蒙冤赴刑时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曲词中,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

3.对比赏析[耍孩儿]至[煞尾]等四支曲子,鉴赏曲词,领悟剧作采用超越现实的手法进行构思的艺术魅力。

(1)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曲词。

(2)试各用4个字为“三桩誓愿”拟一个名目。

(3)历史上关于一些冤狱的传说,多半是“一人一事”,为什么剧中要连写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的名目分别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课文中连写三桩誓愿,是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更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一个苦度青春的少妇被吞噬、毁灭了,但是,一个传诵千古的艺术形象却屹立起来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催人泪下,令人钦敬。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四)总结

关于主人公形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小结,见前面的分析。

关于关汉卿剧作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 

1.抄写二至三则最喜欢的曲词,反复吟诵。

2.就课文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写一则五百字以内的短评。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六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旧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现在的三折,众所周知第三折是全剧的*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3.理解窦娥的反抗性格及其在*部分的充分表现,体会浪漫主义手法在本剧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的认识。

教法:

1、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直接体验,加深理解。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分析、感悟具体情境,最后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主张“指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讨论法,朗读法,研究性阅读法。

二、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目的和要求,我把本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五个环节分别为:(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

2.关汉卿其人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3.元杂剧基本知识: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关于宫调。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

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作答。

1.理解本色的语言风格。

①:语言的适俗性。如:[滚绣球]中窦娥指天骂地,毫不遮掩、毫无顾忌,酣畅淋漓,用最通俗、最简洁、最激厉的语言发泄出自己满腔的愤怒,诅咒了颠倒黑白的黑暗社会。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与雕琢,使观众听来也不由怒火中烧,热血上涌。

②语言的个性化。[滚绣球]中窦娥冤的语言深沉悲亢,塑造了坚强善良的窦娥形象

③语言的浅显化。[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是窦娥去法场路上嘱咐婆婆的话,全是日常口语,非常朴素,如泣如诉,具有真情实感,听来真切感人,使人落泪。

2.采取全班参与,分组朗读的方法初步阅读课文,重点了解第三折中的结构。

探究明确:第一层:(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3.按三层划分得出三个剧情画面,即

押赴刑场鸣冤

婆媳诀别诉冤

三桩誓愿发誓

环节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

有矛盾才有戏剧,为重点把握戏剧体裁提出两个讨论性问题。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环节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

通过教师指引对全文再次分析阅读特别是对《端正好》、《滚绣球》、以及后来窦娥的三桩誓愿的研究探讨

提出讨论:你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明确:善良而富有反抗性的底层妇女形象。

环节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之前讨论相结合,对三大奇愿的认识和全文的总体把握。

明确:①: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三大奇愿也反映了窦娥冤屈之大。

②: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板书设计:关汉卿个人简介、元剧基本知识介绍、第三折剧情场景分析、全文总结。

四、作业:1.背诵第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曲。

2.第三折中的剧情表演。巩固知识、发挥想象、置身其中、切身体会戏剧的艺术魅力。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七

内容感知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共四折。课文节选部分包括“楔子”和一至三折。“楔子”像是一个序幕,它交代了剧情的起因。第一折中,赛卢医为了赖账要勒死蔡婆,张驴儿父子出场解救蔡婆,竟然要求蔡婆婆媳纳他们父子为接脚丈夫,窦娥不从。第二折,张驴儿要挟赛卢医给了毒药,放在羊肚汤里想毒死蔡婆,不料被张老儿误吃致死,随即引出造成窦娥之“冤”的关键性人物——桃杌。桃杌要严刑拷打蔡婆,窦娥被迫蒙冤招供。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窦娥冤》主要矛盾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昏官桃杌。桃杌是黑暗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他是剥夺了窦娥生存权利的关键性人物,因此可以说这部剧作主要表现了以窦娥为代表的善良、哀告无依的普通百姓与掌握着百姓生杀大权而草菅人命的封建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认识到窦娥所面临的对立面之强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的强烈与彻底。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提防(dī)生埋怨(mán)

错勘贤愚(kān)甘霖普降(lín)

叫屈衔冤(xián)湛湛天空(zhàn)

荒阡古陌(mò)前合后偃(yǎn)

杳无音信(yǎo)罪愆(qiān)

嗟怨(jiē)暑气暄(xuān)

亢旱三年(kànɡ)盗跖颜渊(zhí)

鳏寡孤独(guān)

2.多音字

教学资源集散地。">

二、字形

教学资源集散地。"ole=>

三、词义

1.重点词

亲眷:亲属。

嗟怨:叹息埋怨。

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尸骸:尸体。

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2.近义词

提防·防备

都有防备的意思。提防:小心防备。多用于口语中。如:“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防备: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灾祸。如:“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

顷刻·立刻

都表示时间短暂。顷刻:形容极短暂的时间,是名词。如:“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立刻: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是副词。如:“请大家立刻到会议室去。”

嘱咐·托付

嘱咐: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如:“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托付: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如:“我已经托付朋友去办理这件事了。”

伏侍·抚养·扶养

伏侍:同“服侍”,伺候照料。如:“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抚养:爱护并教养。如:“抚养孩子成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扶养:养活。如:“我们都有扶养残疾人的义务。”

3.相关成语

顺水推船:也写作“顺水推舟”,比喻顺应形势行事。

忍气吞声:忍气,受了气而强自忍受。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形容受了气能勉强忍着,不敢发作。

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现在用来形容怀有极大冤屈。

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现在用来形容冤屈极大。

四、文学常识

1.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2.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在角色上,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五、名篇名句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剖析:课文一开始就紧扣“冤”情,起笔突起。“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直指元代的社会现实。元王朝是我国历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窦娥冤》就产生在这个时期,在剧本中窦娥进入了公堂,便受到官吏的严刑逼供。糊涂的官吏,听信流氓的诬告,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一审定案,不再复审,说明当时的法律是十分野蛮、不合理的。窦娥的无辜受戮,更是当时吏治黑暗、冤狱遍地的艺术概括。窦娥将“将天地也生埋怨”,实则是对元代统治者的埋怨与指责。

2.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剖析: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大堂之上,*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更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3.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剖析: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重点语段

1.“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至“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剖析: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这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

2.“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至“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剖析: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称。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主旨探讨

有关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2.本文是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一个悲剧。元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盘剥,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用本色语言状千古奇冤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问题探究

问题:《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最能反映劳动人民不幸遭遇及其反抗精神的悲剧,窦娥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让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这样是增加了作品的批判力量还是削弱了人物遭遇的可信性?

导思:探究此问题有利于我们了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加深我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上,窦娥的鬼魂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品里发生了,并且显得那样的合情合理,一点也看不出有牵强的痕迹,以至我们读了之后,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反而更加深切地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

探究:(1)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对窦娥形象的塑造所基于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中反映出的元代社会现实——奸猾刁钻之徒横行,贪官污吏当道,贫困百姓负屈衔冤而无处伸张。

(2)借阅有关记载元代社会情况的图书,了解元代对汉人实行种族歧视,社会黑暗,冤狱遍地的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伸张的正义作者只有寄希望于来世,寄希望于天神和鬼神,这正是反抗精神的体现,不是迷信和荒诞。

(3)借助其他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了解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积极意义。比如《牡丹亭》《聊斋志异》《哈姆莱特》等,历史典籍如《后汉书·孟尝传》中对上虞寡妇冤狱的记载。

(4)在分析比较、品味鉴赏之后,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联系社会现实,改写窦娥的遭遇,用今天的法制途径为窦娥寻找一条伸冤之路。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八

(网友来稿)  

课时3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4)宫调:乐音七声:宫、商、角、 、  、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作者关汉卿

(1)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关汉卿散曲中,像《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极端张扬自我、追求个性自由的宣言书: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宿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撅竹,打马藏图;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楼、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会玩府游州!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侯,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新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三、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四、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    怨天    (窦娥指斥天地)       见蔡婆    遗嘱    (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五、 布置作业: 1、 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 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检查: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 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 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1)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2)词语玩味:没来由:这三个字更贴近窦娥的身份,虽是口头白话,但比“莫须有”之类的文人白话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没来由”对于窦娥是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际讽刺,诬陷可以得逞,王法,还有什么尊严?不提防:窦娥纵然再小心再谨慎,也难以提防歹人的暗箭中伤,可见世道的险恶。动地惊天:窦娥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希冀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也会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3)讨论:有人说窦娥的“鸣冤”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样看?窦娥的“鸣冤“不是哀婉的哭泣,起句便发起了对黑暗势力的冲击,有动地惊天的舞台效果,创制了一种特有的气氛——愤胜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刚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这是窦娥在临遭极刑前的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不单是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着巨大的悲痛,不甘蒙冤受屈的多种情愫,让观众心中更有一种复杂的伤痛心绪。3、 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      怀疑质问      揭露黑暗      彻底否定       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 阅读第二场 1、 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师生活动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 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4、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5、 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 ”,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 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三、阅读第三场戏 1、 窦娥的三桩誓愿分别是哪三桩?其实质分别是什么?明确: 血溅白练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三年干旱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2、用了哪些典故? 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东海孝妇 3、 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4、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四、 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尤其是最后三桩誓愿,更是窦娥个性的最高展现,是全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五、 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      怀疑质问                     怨(反抗精神)                  彻底否定 揭露社会                哀告走后街     (悬念)  (怕见蔡婆)———善良  见蔡婆      遇见蔡婆       (巧合)      悲(温顺善良)                      三桩誓愿      实质                           典故 血溅白练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六月飞雪)三年干旱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东海孝妇)               第  三   课   时重难点提示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2.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3.《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4.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5.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6.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九

《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四)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9.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十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

二、赏析第二个场景:

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

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样与窦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同时善良的被毁灭,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三、赏析第三个场景:

(教师:窦娥满含冤屈,走上了法场,她多么不甘心平白受冤,多么想昭示冤情,多么想惩罚世道,那我们再来看看窦娥走上断头台时说了些什么)

1、学生明确,主要讲了三桩誓愿,是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赏析“血溅白练”:角色朗读宾白,齐读《耍孩儿》唱段,思考:窦娥要血溅白练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说明自己的冤屈。②让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落红尘,她发这誓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3、赏析“六月飞雪”:学生角色朗读宾白部分,思考:窦娥要“六月飞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让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②让白雪裹尸,洁白不染。

4、引导学生分析“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所隐含的其他意思。

学生明确:表明了她与要与那污浊的社会最后的决裂,也表现了她品格的高洁。

5、赏析“亢旱三年”:学生自由讨论:窦娥要发下“亢旱三年”的誓愿?

学生讨论明确: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不可搜刮。同时更突出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之深。

6、学生欣赏视频,感知窦娥的冤屈。

7、学生讨论:前后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

学生明确: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8、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学生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四、总结窦娥的形象: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和摧残的、善良孝顺、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五、学生讨论:根据结尾安排“三大誓愿”的情节,探讨本剧的浪漫主义手法。

六、概括主题:

学生明确: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七、分析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九、作业: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十一

《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画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 :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 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  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  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血溅白练长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附:板书

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知道其冤屈)

誓愿六月飞雪(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恨(全剧高潮,反抗顶点)

亢旱三年(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十二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十三

学法建议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本文的重点有如下几点: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本文是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对"滚绣球"一段,直反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重难点提示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

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2.《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  2教时。

导入新课

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释疑解难

1.关汉卿的作品有何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析津志·名宦传》),他多才多艺,且不满元朝黑暗现实,终身带仕,一生从事戏剧活动,流传较广的作品还有《救风尘人《望江亭》、《单刀会》等,他的剧作具有强烈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受损害的人们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又总是那样卑以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他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复杂深邃的

内心世界。其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2.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3.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典型题例

例1  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解答〕d。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例2《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解答]《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这些,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

例3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

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

[分析] 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解答] c

知识掌握

1.下列人物和典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望帝啼鹃   苌弘化碧   六月飞霜   亢旱三年

a 杜宇 苌弘  窦娥  东海孝妇    b 邹衍 苌弘  杜宇  于定国

c 杜宇 窦娥  邹衍  于定国      d 杜手 苌弘  邹衍  东海孝妇

2.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 ⑧倘秀才 ⑨叨叨令⑩正旦⑾正宫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⑾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⑾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刽子磨旗、提刀:摇旗;②锣三下科:戏剧称角色动作叫"科",又称"介";③行动些:行动起来;④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这边那边,这里那里;⑤不提防遭刑宪:拷打;③兀的不痛杀我也:这;①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往往

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⑦    c①③⑤⑥d②③④⑥⑦

4.对元杂剧四大家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的主要作品除了《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作品外,还有著名的《桃花扇》。

b.《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他的《天净沙·秋思》也是元曲中的小令珍品。

c.郑光祖的代表作品是《清女离魂》。

d.《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

能力提高

5.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理解正确的项有(不限一项)(      )

a.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显示窦娥冤情的深重和其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b.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剧作家虽然同情窦娥的不幸遭遇,但又无法实现其愿望,只好用迷信的手段处理剧情,使其冤情感动天地,从而得以深刻地体现。

c.意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暴露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无处申诉、昭雪的现实。

d.窦娥的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与刚强的性格产生了惊天地动鬼神的超自然力量,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舞台上得以应验,伸张人间正义,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昭雪冤情,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6.阅读《滚绣球》,完成文后题目。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出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③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①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①[滚绣球〕是(2分)(     )

a词牌 b宫调 c曲目 d曲牌

②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a、合       b、糊突

c、错勘     d、怎生

③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3分)(    )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④这节文字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请各用二个字来概括(4分)

⑤清指出文中几处与原文不符的地方并加以改正(4分)

延伸拓展

7.阅读下面两段文,选出关于这两段文字的正确说法(   )

①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②讨租讨租,要帐要帐,我有四件宝贝身边藏,一支香来一支枪,一个拐子一个筐,见了东家就烧香,见了佃户就放枪,能拐就拐,能诓就诓。

a.上面两段话分别出自《窦娥冤》中的窦娥和《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之口。

b.《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元末明初人;《白毛女》的作者贺敬之,是当代剧作家。

c.《窦娥冤》是杂剧,属于戏曲,悲剧;《白毛女》是歌舞剧,也是悲剧。

d.上面两段话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呼告、对偶、谐音双关、借代等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十四

《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三)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

一.教学导入  :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预习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盗跖(zhi)嗟怨(jie)前合后偃(yan)

b.罪愆(qian)衔冤(xian)湛湛青天(zhan)

c.错勘(kan)亢旱(kang)苌弘化碧(chang)

d.埋怨(mai)尸骸(hai)哥哥行(hang)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对下列加黑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4.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四.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五.赏析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六.作业 布置: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二三部分,归纳人物、主题

教学步骤 

一.处理课后作业 一三(略)。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抽读)。

2.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起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3.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提示: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为后文的反抗精神起积淀作用。)

4.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5.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6.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三.赏析第三部分: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提示: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4.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5.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6.“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四.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五.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七.作业 布置:

课后练习二、四。

窦娥冤答案 窦娥冤课文讲解篇十五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8号考生,张莎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新教材选取了《窦娥冤》一、二、三3折。《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含冤被杀的悲剧结果,深刻揭露了元代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与混乱,歌颂被迫害的妇女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所以,今天我以第三折带全剧的方式来讲述本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1、(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知识。

(2)把握主人公形象。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贪腐的黑暗现象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3、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古典戏曲创造出来的千百年来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个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我由祥林嫂、别里科夫、葛朗台三个不同文学人物的死亡联系到窦娥蒙冤被杀,让学生受到强烈地心灵震撼,不由自主的进入课文情境。

【设计原因:好的新课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创设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件事情?

(2)从窦娥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窦娥的呼喊,哪些是让人为之动容的?在她的身上发生过怎样悲惨的故事,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并明确以下内容。

(1)本文主要讲述的事件是:张驴儿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妇窦娥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两个逼婚被窦娥识破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的过程。第三折是整个剧本的高潮。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但坚持自己无罪;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不忍婆婆受刑,便招认了被诬陷的罪行,最后被问成死罪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2)让人为之动容的是:【滚绣球】一曲中,窦娥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以上节选的内容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是充斥着不公平,惨无人道,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让人最为震撼的是:无论社会有多么黑暗与龌龊,终究还会有正义的存在。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再接着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2、教师需要点拨、肯定、补充、明确具体内容。

(1)【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官污吏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2)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还表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敢于反抗,可她为什么要忍受这不白之冤?这体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还体现在哪里?

(3)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

(4)三桩誓愿—应验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现实主义的大师关汉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无稽的情节呢?而且“亢旱”受害者只会是百姓,窦娥是善良的,那么她为什么让楚州百姓为自己的冤屈受苦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