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
大家好,本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我选取的课题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垂线及其性质》。
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几何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推理证明的初级阶段,在本阶,段学生要在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积累直观经验,为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单元起始阶段,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知识,建立直观模型。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验证,理解垂线的两个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和“垂线段最短”;教学重点是学习垂线的画法和垂线的两个性质;教学难点是垂线段最短及简单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感受垂线的两个性质时,很难在直观上获得有效的感受,更谈不上操作验证。而垂线的两个性质又不能通过证明的方式得到,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课程的难度,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如果将信息技术恰当地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有效的直观感受,更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融合点一: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并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以跟帖留言的方式反馈给老师。
在学生预习这个环节,我就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用最常见的qq空间里的说说功能,发布预习要求,让学生跟帖留言,反馈学习情况。(出示图片)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对于基础的知识理解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几何语言的表述还存在障碍,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当的强化练习。
融合点二:课中,运用sart电子白板,带领学生回顾自学成果,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视频展示)课堂以问题驱动,层次分明地将学生自学的成果一一呈现,并引入重点内容。
融合点三:用展示画垂线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画垂线的方法。(学生总结:一、靠;二、移;三、画;四、标)(展示)
融合点四:运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演示。(视频演示)
融合点五:用几何画板演示垂线的两个基本性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积累经验,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事实。(视频演示)
融合点六:课堂反馈及时有效,运用现有在线技术,迅速收集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并做反馈。(视频演示)
融合点七:运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视频展示)
融合点八:课后微课拓展巩固。利用catasia studi 软件 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录制成简单的微课,供学生复习巩固拓展知识。(视频展示)
通过上述的融合,基本可以将我的课堂生动有效的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我所运用的信息技术,都是大家平时所熟悉的,希望能够给各位老师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也欢迎各位专家的批评和建议!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
(1)知识目标: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掌握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及其对应的焦点、准线。
(2)能力目标:通过对抛物线概念和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建立坐标系的能力,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形成学生对事物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德育目标:通过抛物线概念和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提问、讨论、思考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抛物线的定义及焦点、准线;
(2)利用坐标法求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
(3)会根据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1)抛物线的四种图形及标准方程的区分;
(2)抛物线定义及焦点、准线等知识的灵活运用。
启发引导法(通过椭圆与双曲线第二定义引出抛物线)。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原理,通过类比、归纳把新知识化归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二次函数与抛物线方程的对比,移图与建立适当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的归纳)。
利用多媒体教学
一、课题引入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提问学生:1、椭圆的第二种定义: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小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用课件演示)
2、双曲线的第二种定义: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大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用课件演示)
由此引出:到定点的距离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等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
是什么?
(以问题为出发点,创设情景,提高学生求知欲)
教师用直尺、三角板和细绳演示,学生观察所得曲线。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对抛物线的初步认识
物理中抛物线的运动轨迹;数学中二次函数的图象;生活中抛物线的实例(图片显示)等。
2.抛物线的定义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的内容:抛物线的定义,焦点、准线的意义及四种标准方程;
2、理解参数的几何意义(焦准距)
3、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是坐标系的适当选取。
课后作业:119页习题8.52,4
设计说明:学生在初中学习二次函数时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个抛物线,在物理的学习中也接触过抛物线(物体的运动轨迹)。因而对抛物线的认识比对前面学习的两种圆锥曲线椭圆和双曲线更多。所以学生学起来会轻松。但是要注意的是,现在所学的抛物线是方程的曲线而不是函数的图象。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的基础上,利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统一进行展开的,因而对于抛物线的系统学习具有双重的目标性。
抛物线作为点的轨迹,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充满了辨证法,处处是数与形之间的对照和相互转化。而要得到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必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还要依赖焦点和准线的相互位置关系,这是抛物线标准方程有四种而不象椭圆和双曲线只有两种形式。因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也是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素材。
利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通过类比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对比,启发学生猜想与概括,利用建立坐标系求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过程,真正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标准方程中的参数及其几何意义,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与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必须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标准方程求、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或根据后三者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特别对于一些有关距离的问题,要能灵活运用抛物线的定义给予解决。
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通过探索、观察、对比分析,自己发现结论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
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经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理解,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善取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我的学习体验,用自我的思维方式经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欢乐;经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我的想法,构成自我独特的学习方法;经过灵活、趣味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cai课件,每组学生一张学校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景,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教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忙教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教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简便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本事。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教师的哪个方向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学校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经过灵活趣味,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样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样走?确定胡教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简便、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很多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本事。
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
1、正确的观察课文插图,能看图找出课文中的语句。
2、理解句子意思,概括出句子主要意思。
3、会用“谁怎么样,把什么轻轻地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
:理解句子意思。
:第六句,正确的朗读课文。
:挂图打字课文
1、看(听)话写词语。
曹红蹲下去辫子绸带绑踩实
2、用词语说句子。
轻轻地
流畅地朗读,读出词语之间、分句之间的停顿。
1、慢慢读
2、提速读
3、常速读
4、流畅地读
1、图解句意。看图读句子,把写图意的句子画出来。
(1)看图1、一、二句
(2)看图2、三、四、五句
(3)看图3、六句
想象第七句
2、讲解句意。概括出句子的主要意思。
(1)、一天,曹红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概括成“四素句”——一天,曹红高高兴兴地上去。
概括成“三素句”——曹红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或一天,曹红上学去。
概括成“两素句”——曹红上学去。
(2)、曹红走过玉米地,看见一棵玉米倒在地上。
概括成“五素句”——曹红看见一棵玉米倒在地上。
概括成“四素句”——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3)、她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
试着概括成“三素句”:
(4)、一松手,玉米又倒下去了。
试着说说句子的主要意思——
(5)、怎么办呢?
(6)她想起辫子上的蝴蝶结,就很快地解下绸带,再扶起玉米,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还把玉米根上的土踩结实。
a.看图3,写出写图意的句子:她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
b.补充分句(根据图画和句子中带点的词推想):
(),
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
()。
c.理解每一分句的意思:
她想起辫子上的蝴蝶结。——她想起蝴蝶结。她很快地解下绸带。——她解下绸带。
她扶起玉米。——她扶起玉米。
她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她把玉米绑好。
她把玉米根上的土踩结实。——她把土踩实。
d.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用下面的连贯动做演示句意。
想起解下扶起用绑踩
·用关联词和动词按先后顺序组成一句话。
关联词动词
想起
↓
就解下
↓
再扶起
↓
用、绑↓
还踩
e.概括出这句话的主要意思:
她把玉米绑好。
(7)、曹红看了看绑好的玉米,理了理辫子,飞快地向学校跑去。概括成四素句:曹红()()()。
概括出每一句话的主要意思。概括成三素句:曹红()(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曹红上学去。
曹红()上学去。
(),曹红()上学去。
(2)、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曹红走过(),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3)、曹红向学校跑去。
曹红()向学校跑去。
曹红(),()向学校跑去。
2、照样子写句子。
(她)(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
()(),把()轻轻地()。
()(),把()轻轻地()。
8、上学路上
看见??
扶起来
曹红上学去倒下去向学校跑去
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五
探究三角形这堂课其实就是重点解决三角形按角分类三种三角形的认知和探究。在实行教学方法时,我实践探索运用了hands on的形式。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分一分,猜一猜,画一画活动,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
学习
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 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 表1 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 表2 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 表3 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三) 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1.
数学《方向与位置》的说课稿
2.
《小数乘法意义》数学说课稿
3.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4.
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5.
《比的意义》数学说课稿
6.
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
8.
怎么写十几减九的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六
1、知识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在学习中提高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4、教学重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与含义。
5、教学难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6、对教材的处理: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了解后,将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理解算式本身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带学生去老师家做客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本节课我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5分钟的新课准备、15分钟的新授和20分钟的巩固练习。下面我详细的说明一下这三部分。
(一)新课准备。
1、导入:
“应数学王国国王的邀请,我们今天要到数学王国去做客,去数学王国的路比较远,所以得乘车去,可是这一路上他们遇到了许多的数学问题,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
由于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是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数学王国游览记”的故事情境,以此引出新课的学习。
2、复习:
“在上车之前,司机叔叔想看看我们有没有资格去数学王国,所以要考我们10道口算题,大家有没有信心通过?”在此环节我用10道口算题复习了学过的10以内的加减法,用开火车的形式是要考察一个小组的掌握情况,用直呼的方法是为了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对孩子口算能力的一个训练。
(二)新授。
1、说一说:
“有谁坐过公共汽车?谁来说一说坐车时都需要注意些什么?”此环节是配合“知荣明耻,文明出行”的主题活动来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根据图意提数学问题:
“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此处初步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能力目标。
3、学生独立完成说想法: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此处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老师也能够了解学生对连加、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
4、试一试:
“现在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口,可是门上有密码锁,它的密码分别是四道数学题,我们得把题做对了才能进去,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此处设计了一个密码锁,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第一题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教具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第二题上升一个难度,让学生边说边算。第三、第四题再提升一个难度,让学生直接计算。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帮助孩子从直观到抽象,初步训练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孩子的计算能力。(三)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
“进入了数学王国,看到了一棵大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棵树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吧。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都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在这个环节中,我进一步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即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所学新知,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2、计算:
“现在我们来到了数学河,河里的鱼都是数学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奇怪的数学鱼吧。”这部分的计算题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允许借助学具操作完成有关计算。3、我是小小统计员:“渡过了数学河,我们就来到了图形之家,图形们听说我们的到来都非常高兴,让我们来统计一下都有哪些图形来欢迎我们了,看看谁是一个合格的统计员。”此环节初步培养了孩子整理数据、统计数据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给图形分类的意识。
4、说一说,填一填:
“来到了机灵狗的家,机灵狗请我们吃樱桃,可是樱桃好象不够,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请你解答一下这道数学题。”“从数学王国回来之后,我想给机灵狗写信,可是我不知道邮票够不够,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请你解答一下这道数学题。”此环节巩固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最后,欢迎各位评审老师指导,帮助我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七
1、教学内容: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75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材与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的理论依据,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3、教材重点:
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类推及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5、过程与方法目标:
是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6、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三、说教法
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等教法。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发现、操作体验、合作交流,有顺序的观察题、对比分析、概括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妈妈给三个儿子分苹果的故事。妈妈分别给三个儿子分得苹果的1/2、2/4、4/8,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看谁分的多,妈妈是不是偏心。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苹果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体验,形象感知。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因此我让学生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代替苹果分别折出1/2、2/4、4/8,并用彩色笔涂上颜色。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再请学生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使1/2=2/4=4/8这个结论让学生自己“做出来”,而不是老师讲出来。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原有的一个整数对应一个大小的习惯性思维,初步体会到分数“形变值不变”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深入探究,得出规律。
这一节环节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既然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那这三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之间藏着什么秘密呢?你们能找出它们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么规律变化吗?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得出什么规律,反过来从右往左又得出什么规律。然后请学生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有了这些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再总结出规律。最后学生们会概括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老师板书)预计学生不会把相同的数中的0除外,因此我会问同时乘和除以0也可以吗?让学生思考并得出0不能作为分母不能作为除数,所以0要除外,最后让学生重新完整的叙述一遍,老师揭示课题。最后提出问题,我们刚才是借助图联系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性质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呢?启发学生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练习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填空外,我还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填图题、并要求学生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数的题目。题型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练习难度的层次性。数学题目经常出现有些学生吃不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为此,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数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几?难度的加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等都有了明显提高,真正把培优补差工作落到了实处。
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八
大家好!
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是怎样上《通分》这一堂课的。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通分”第一课时。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 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 借助投影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 运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 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第(3)题是为例2学习异分母分数的比较作准备,并通过 和 的比较,设置悬念,引出今天的内容。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 和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采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练习十九第2题和练一练1,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
(3)在教学例2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想应该先通分再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学通分的过程,学生已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而且例2的最后一步的关系符号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习十九第1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习十九的第四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九
栽蒜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从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开始,让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这个活动,通过学生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对于本节课学习的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虽然难度比第一学段有所提高,但只要通过栽蒜苗的数据记录过程,学生将得到的数据画在格子上,出现格子不够的情况,自然就需要改变原来1格表示1个单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难点。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根据目标,结合实际,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体会和理解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由于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是一致的,相对来说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障碍。但本节课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因此只要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信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与灵活性。
由于本节课需要学生课外实践、观察,课堂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结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时,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说一说,议一议,积极探索;在合作与交流中,画一画,评一评,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突破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这个难点。
(一)创设情境,引人课题
播放课件,观察蒜苗15天的生长过程。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渗透一些实践活动,在教材中纳入一些活动性的课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对于这种活动,学生不仅是喜爱的,而且是投入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可以获得同步发展。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1、说一说,汇报蒜苗第15天生长的高度。
2、填一填。小组每个同学完成第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统计表。
3、试一试。给学生每人一张方格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拿起笔画起来,画着画着,就会有学生发现格子不够,他们会自己选择方法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
4、评一评。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晰怎样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有的学生会想出在上面增加格子,但数据太大时,这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的学生会想出用两个竖条表示一组数据,但又不方便观察;有的会想出用一格代表两个单位或三个单位等等多种方法,如果学生能说出要看具体数据的大小和画条形统计图的方格来定时,那就是本节课最理想的生成了。这一环节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学生思维。
5、根据交流结果,修改完善统计图。问题都解决了,让学生自己着手根据讨论结果完善统计图。
以上是探究新知环节,也是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因此,我在突破难点教学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这个环节里,不是把这一做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活动,思考解决办法。
(三)综合运用,拓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堂和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并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归纳梳理,课后延伸
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让学生梳理和归纳本课的知识内容,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为了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还安排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从而也很好地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通过本节课实践和学习,我预计学生都能根据数据的需要选择一个方格表示多个不同的单位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美丽的条形统计图,较好的解决问题。
课前调查时我发现学生栽蒜苗的实践活动没有进行,没有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曾想用口算比赛或者其他方式代替栽蒜苗这一内容,后来反复读教材,我的理解是当学生有了蒜苗长得越来越高的经验,他们在读数的过程中,将这个高度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不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吗?如果他们把读出的数理解成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不就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吗?他们通过实验得到的一些体验有助于识图能力的提高,统计意识的形成。这不正是数学关注的吗?因此,我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一起观看蒜苗十五天的生成过程,以此弥补学生没来得及栽种蒜苗的不足,把我自己的学生种后数据交给学生,当我与上课班级学生在观看课件时,我从学生的表情中读出了欣喜,为上好本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格子不够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自己的认知,师生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突破了这节课教学重难点。这些知识不是老师告诉学生去做,而是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思维。
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
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习;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练习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
今天的课肯定也存在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等等也还有许多不够的地方,对学生的评价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