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篇一
“24时计时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教材涉及的另一个内容是,通过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计算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习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习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呈现的是三位同学来到壮观漂亮的天文馆前的情景,呈现的信息是售票处天文馆的开馆时间,还有一张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报。这一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2、能正确地把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能够准确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更好的实施教学,应作以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钟表模型学具。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谈话引入:小明、小芳、小华三个好朋友都是天文爱好者,星期天他们一起去参观天文馆,在门口遇到了一些问题,你能帮帮他们吗?引导学生交流情境图中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感兴趣的问题:15:00是几时?&
nbsp;15:45是几时几分?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多长?等问题。
指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15:00是几时?”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看到15:00就知道是下午3:00,连15:00这样一种新的计时方法都能看懂,海报上的其他时刻,你们也能
看懂吗?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好吗?学生进行自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这一环节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的体验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
1、认识24时计时法
结合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记时法,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投入到富有挑战和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比较中达成共识,得出“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名称。并说说为什么不叫25计记时法或26时计时法,强化一天24小时。
在讨论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时,适时结合钟面,结合学生的作息习惯,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计时法的记时规律,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通过对0时的讨论,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
并让学生在对喜欢哪种记时法的讨论中明白,使用两种记时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记时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规律
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计时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述互换的方法,提高熟练程度,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联系的认识。
本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引导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索两种记时法,在教师有条理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梳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联系点。辅助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重难点。
3、学习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结合提出的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多长?引导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寻找解决方法。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计算出正确的时间,都给予肯定。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由于直接计算的方法更直接,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这一算法,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
这一环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集合集体的智慧,探究到解决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生活,应用拓展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结合书中的“自主练习”,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拨一拨、算一算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即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相转化以及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力求简洁明了,体现主要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梳理知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篇二
“小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读写、数位、四则运算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小数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有不少学生已经认识并会读写小数,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起始部分,是今后继续学习小数意义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必备知识。
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注意体现“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课程理念,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选取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拟定了以下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小数并体验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会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与整数的比较,知道小数的组成,能熟练说出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各是多少。了解小数的十分位、百分位。
3、通过模拟购物的情境,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会熟练说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提高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小数。
多媒体播放明明妈妈买水果的录像:电子称上依次显示出:3.25、0.8、2.7这些数,并适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的区别,引出小数,板书课题。这样引入使学生知道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环节二、师生交流,认识小数。
这个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借助经验,读写小数
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读写小数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先试读这些小数,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反馈、纠正和同伴互助、讨论汇报得出读写小数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的进行小数的读写。这样教学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步:比较迁移、认识小数
此环节我采用对比迁移的方法,先让学生观察小数与整数的区别,很自然地引出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地教学。并借助整数的数位迁移到小数部分的数所占的位置也有名字,从而告诉学生2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这样设计既沟通了整数与小数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蕴含着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三步:模拟购物、理解小数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根据三年级孩子喜欢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环节,让学生理解用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首先多媒体出示部分商品及价格,要求学生先读出这些小数,接着进行小组
合作。要求各组选出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核对员,另两位学生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购物时要说出物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说对了,就把相应的图片送给他)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在汇报的基础上进行
交流、概括。得出结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环节三、指导看书,培养习惯
课堂上我及时指导学生看书,并让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填一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节四、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课堂训练。依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因为这节课是起始课,基础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把教材练习十八的第1题、第3题、第5题作为基本练习题。通过这个练习,巩固新知,使学生熟练地读写小数,掌握小数的组成。
(2)趣味练习
这个练习借助动画,加上童声配音,使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会把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又会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3)拓展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进一步的认识小数。我设计了拓展练习。出示三张数字卡片,让学生用这些卡片组成小数,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以上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会新知的同时,形成技能。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环节五:梳理反思,全课总结。
课堂总结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和学习方法后,我进行及时总结,总结中有知识的概括,有数学思想的渗透。既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关注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活动经验。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捷性。整体来看,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附板书设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3.252.70.8……都是小数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25读作:三点二五
十百
分分
位位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初步认识》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篇三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由于在家里受到娇惯,独立做事少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时间观念淡薄,不知道珍惜时间,学习、生活懒散、松懈。然而,这些学生面对的社会,将是越来越讲究效率,快节奏运行的,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保持课内与课外教育的一致性,特意结合第五单元时、分、秒的内容设计珍惜时间这一节课,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同时把道德行为进一步深化。
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班队活动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活动的目的,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明白道理。
本次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亲身体会,自主发现
(三)依托生活,自主探究
(四)实践应用,寓练于乐
(五)文化熏陶,情感升华
注意从学生的出发,因此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再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行为知识,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活动过程。同时,课堂教学流畅、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的氛围,渗透守时、惜时教育。抓住他们的好奇心,通过动手、合作、体验学习等学生比较感觉兴趣的活动,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达到活动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1、活动开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现实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
2、通过故事《一分钟》提出问题,鲜明地揭示教育主题,指导学生讨论完成,引起共鸣,深化道德认识。使学生懂得对于他们来说,一分钟也很珍贵。从小树立时间观念,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成为时间的主人,养成惜时的好习惯。
3、拓宽知识、深化明理,为了深化主题教育,巩固教学要点,在学生有了一定认识、初步明理的基础上,记格言,用格言做书签,
4、让学生在积极、多元的评价中建立信心、感受成功。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老师亲切的鼓励、由衷的赞叹能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探索,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给予他们肯定的暗示、无穷的力量。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参与着教学活动。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篇四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提示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测量地砖的边长。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砖,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
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边长乘以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2.讨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得失八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前面“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因此对周长的理解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注重发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
“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标准一主线六原则一跟踪”。
“三标准”是指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
“一主线”是指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应围绕一条核心、主线设计课堂教学,即“举三归一、以一反三”。
“六原则”是指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六个习惯为课堂呈现方式和操作原则,即: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知己知彼、集思广益、要事第一、不断更新。
“一跟踪”是指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的课后跟踪。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篇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算分如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作一下自我介绍?(由学生自愿上台介绍)
这时师肯定:面对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错!我们跟人打招呼就应该这样正面对着别人。还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作一下自我介绍?(再请一位学生上台自我介绍)
师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对着大家,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老师站在一侧说:你能转过身来让老师认识一下吗?并问其他学生: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侧面)。
这一课前谈话的设计,不仅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而且能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首先谈话:以前上课都是一个老师在讲,今天这节课我们改变一下方式,老师准备请张老师跟我一起来和同学们上课,大家欢迎吗?(欢迎)那么请看录象,从而引出张老师上课的导入片段:美术上画同一物体杨桃,却得到了不同的画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观察物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从而导入新课。
1、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的书柜。提问:你能指出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我组织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书柜并讨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哪里是上面。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一般情况下,有门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侧面,柜顶上的一面叫上面。
(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练习
播放录象:生活中有许多类似图书柜的物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他的正面,哪里是他的侧面,哪里是他的上面。下面我们就来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由我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并谈谈是如何思考的。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拼出图形。
(这样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体现了从直观逐步抽象过度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抛出疑问洗衣机,冰箱的上正面、侧面和上面是相对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变而改变,那么长方体模型我们该如何确定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呢?接着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由于观察的方法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对其进行观察的指导。我就适时请出张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示范、指导,并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说出下面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接着由张老师作出总结并提问:桌上这个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各是什么颜色的吗?改变它的位置你还能说出来吗?最后再由张老师来总结:观察者的位置不变,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到的图象也会发生改变。
4、练习
首先播放录象: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在小组里说说理由后组织学生下位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
最后由张老师总结:观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不但解决了本课的一大难点,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活动。
(1)观察文具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文具盒,先坐着观察,再站着观察,然后下位从不同方位观察并思考: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两个面?在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2)观察正方体。
观察正方体,从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从它的.侧面看呢?上面呢?为了能准确的研究,先请张老师进行观察前的指导然后再组织学生按老师示范的方法观察、活动。最后还是由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从正方体的每一个面观察得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3)观察两个正方体。
同桌两人合作,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同桌两人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然后由张老师总结。
(4)游戏拍照片。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和右侧面;(3)粉笔盒的正面和左侧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该站在粉笔盒的哪面拍呢?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再组织学生活动验证。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请大家课后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看看各能看到几个面,说给别人听一听。说到这里老师想到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想一想,也可以请教你 的爸爸妈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篇七
1、说课内容: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1)运用分数的初步知识,通过把长度单位分米改写成用米表示的分数,把货币单位几角改写用元作单位的分数,说明这些分数还可用小数来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2)初步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一位小数读、写法。
本课题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4、教学目的:
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而确定的:
(1)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5、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例1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接着让学生尝试学习例2,迁移类
推出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数含义。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一看,价签上的数,你见过吗?
2、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说
1、这些老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啦!
2、读小数
这些小数你会读吗?
大家读的都很好,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可以结合25、25来读)
3、现在会读了吗?
再读:出示6张幻灯片。
4、同学们读的都很好,那这些小数表示的价钱到底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填表)
5、同学们能很快的把小数转化成几元几角几分,反过来把几元几角几分化成小数还会吗?
二、结合元角分理解小数的意义
1、1角=()元
2、借助课件理解意义:
因为1元=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1角用分数表示是
1/10元,写成小数是0.1元。
3、学生数算理。
4、有了这个经验,6角呢?
6角=()元
9角=()元
51分等于几元几角几分?
7分呢?
15分呢?
小结:大家借助了1元=10角1元=100分这样的实例得到1角=0.1元1分=0.01元,现在你能借助手中的米尺来发现这里面的小数吗?
三、结合长度单位来认识小数
1、1、3米和1、30米有什么不同?
2、介绍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3、介绍刘徽
4、练习
四、全课小结,回顾开头,宣布歌唱比赛的结果。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篇八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即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是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以两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的笔算乘法的算例和计算法则作了铺垫。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29182102020360xxxx800
教材主要介绍整百数乘一个数,就是用百位上的数去乘这个数,乘得数就是几百,所以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两个“0”。教材的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有序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说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的算理,学会整百数乘一个数的口算方法。
2、能指出乘法算式的两个因素。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
1、迁移法。
2、发现法。
3、练习法。
4、目标教学法。
(一)复习铺垫
从口算6道题入手,复习100乘以一个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通过口算,归类小结,沟通旧知,激活思维。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当学生处在急于求知的状态时,及时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
(三)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1、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2、认识乘法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两个因素。
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学生完全可以从整十数的口算中得于迁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先让学生编出几道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题,试着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思维,因为材料来自于学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的解决了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四)练习设计
1、看卡片说得数:
在于人人参与,人人掌握算理、算法,面向全体,避免“两极分化”。
2、直接写得数:
这一层次的训练,要求人人动笔,算的又快又对,提高口算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题量的练习,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3、题组练习:
通过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或缩小的题组练习,既巩固了乘数是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引活了知识。
4、综合练习
这个层次的练习集旧知识、新知识、扩展性知识为一体,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五)做目标检测题,及时反馈纠正。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得知自己所学知识的正误和能否及时获取矫正性的信息,通过做目标检测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且及时进行调控,查漏补缺,努力使每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
(六)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作出本课的小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篇九
我讲的这课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购物》,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是旧中引新。讲授新课时,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一)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及本班学生特点,坚持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这一基本原则,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小组探讨学习的方法解决本课内容。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课
1.情境导入教学例1: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从图上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说明图意.
2、老师提出问题:
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
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再说一说怎样列算式,为什么,教师板书
3、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总结方法,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请学生说一说那种方法更好。引导学生观察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4、学生提出问题,其余学生练习
5、小结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反馈做试一试:
第1、2题由学生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第4题先找学生说一说,再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小结 学生说收获,教师总结,布置作业,下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篇十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主要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还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获的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游戏教学法:在练习的时候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结合学生积极进行少科院研究,引出买书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解决买书中的数学问题:24×2,24×10,24×12并引导学生解决,既复习巩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为缓解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讲一讲,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然后由学生代表讲讲算法。(转化为加、拆数——连乘、乘加、乘减、笔算这几种)
3、呈现算法,突破难点
学生的方式多样为建立与笔算乘法的联系我首选了这样的算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三)联系实际,理解算理
结合复习导入部分的买书,让学生理解算理。第一步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是旧知,我就一笔带过;第二步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得到是几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从而突破难点。第三次联系导入部分的买书,让学生理解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然后通过个别说,同桌互说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考虑到学生在45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别加进闯关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关:填空我能行
第二关:计算我能赢
第三关:错题我来改
第四关:问题我来解
第五关:拓展我最行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扶到放,让学生逐步掌握并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回顾,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受到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