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课件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二)研读课文
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c.重点体会: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课下读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编辑短评:本课重点突出“中华不振”的体会,逐层深入,由词句──内容整合──资料补充,为体会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了很好的铺垫(王贺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 、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是:
4、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学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故事、名言只能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2)对词语的理解。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x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1、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学生可以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书写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指点。课文中生词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体会,还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抄写、积累下来。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还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5、课文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一是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安排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要了解的人物。在活动之前,应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怎样与长辈进行沟通,怎样设计提问。
另外,《同步阅读》中选编了两则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和《周总理的睡衣》,选读课文中选编了一篇关于小仲马的故事《真实的高度》,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大江歌罢掉头东》注释
大江: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据《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都说是在看墙壁。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要深入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 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
12岁那年,周恩来来到沈阳,下火车时,伯父和他有一段对话。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读好对话。
1.学生练习对话
2.出示对话,指名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告诫)
为什么?(不解)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气愤)
那又是为什么呢?(打破沙锅问到底。追问)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无奈)
(朗读时,注意说话的语气。指导点拨时,提示语可以灵活穿插,或提到前面)
对话中,伯父告诉少年周恩来“中华不振”;对话中,也可见少年周恩来对这件事的关注。
3.不仅如此,他还始终忘不了,经常想:(出示)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1)指名读。明确对话与心里想的话在朗读时语气是不同的。他疑惑不解——一直想不通,自言自语。
(2)设计引读: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三、 学习第二部分(7--9自然段)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体会到“中华不振”呢?,
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1、 交流: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逍遥、玩乐。巡警狗仗人势,做洋人的走狗。)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 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从妇女的外貌和行为写出她的可怜、穷苦。(当时,大多数中国的百姓都是衣衫褴褛的)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想象:洋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心理。
(洋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的过失而心存内疚或惊慌。在他看来,轧死中国人是不需要负责的,是无关紧要的。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于情于理,巡警局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可是,他们……
这正验证伯父说的“没处说理去”。)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紧握着拳头——愤怒,不敢怎么样——无奈。敢怒不敢言)
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四、学习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他的志向多么远大啊!)
2.训练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同学们读书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而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他说:“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有前途!”他的胸怀是多么博大宽广啊!)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1.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读<选两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女生)
3.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男生)
4.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5.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读出周恩来的坚定。读出周恩来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导读通)
(好哇!为了中华的振兴!有志气的大应该向周恩来学习啊!)
再次读好“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读好)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五、阅读链接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也一直朝着这个志向而努力。在东渡日本留学前夕,他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 指名读诗。
2. 理解诗歌的意思。
我东渡日本,精细地研究各种科学来拯救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我刻苦钻研学业,学成拯救祖国的本领后,要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理想无法实现,像陈天华那样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六、课堂总结
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或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惑呢?
有疑惑,书会读得更多;有启发、有收获,书会读得更好!
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课堂反思:
这次的设计在大环节上与前次大同小异,关键是在细节上的修改。特别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把学生在交流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内容时提炼成板书:妇女 哭诉;洋人 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围观的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这样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思路清晰了很多。不过据听课老师的反映,这堂课与第一课时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导入有点突然。指导过程中的朗读训练还不够。于是,我又进入了细节的雕琢时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意图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3岁的周恩来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位伟人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年龄微笑思索恩情其中浓眉大眼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