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五篇)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8:57:38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五篇)
时间:2024-03-20 18:57:38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一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二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三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

二、解题,简介作者

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

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

(2)组词练习:衣()()入()()

依()()人()()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组词练习:日()()()目()()()

(2)指读三四行诗句

四、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

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

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

诗中的尽是多少

(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

(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

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还得怎么样

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

(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5)指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划出停顿处

2、练习朗读

3、指读评议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点

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五

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挂图、画纸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