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四年级(五篇)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四年级(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8 13:28:47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四年级(五篇)
时间:2023-03-18 13:28:47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平均数教后反思篇一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课件、统计。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

看一下评委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学后记:第一题学生讨论十分激烈,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下水是会有危险的,因为深水区可能会超过145厘米。由此强调,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的中间。

平均数教后反思篇二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索,实践和思考的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创新,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统治者”、“管理者”。

基于这些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采取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直接参与到概念出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而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教师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享学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其次才以引导者出现,善于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再及时给予点拨,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为了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在概念的再认识过程中,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抽象概括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开始通过问题情境,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的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接下来出示的问题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没有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本节的课题,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比较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平均数,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新知介绍这个环节上,我感觉自己讲的较多,因为概念相对较难理解,所以唯恐学生自己理解不透,这是以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特别是问题2招聘员工这个问题,设计上与课本有所不同,我的设想是经小组讨论后,决定录用谁,各小组给出权重,并计算验证是否合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深对权的理解,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成功,用自信蕴育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当然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平均数教后反思篇三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下面我主要从本节课的优点、存在问题和我的收获三方面来谈一谈对本节课的反思内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不管是探索新知部分还是练习巩固部分,都为“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难点展开,力争每个教学内容都踩在教学目标的点上。

二、练习安排充分让学生参与,并加入判断题练习。练习1:笔筒操作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练习2:估算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注重学生动脑思考根据平均数的规律解决问题;练习3:判断对错,注重学生的动口说,让学生的学习外显于语言;练习4: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注重学生的独立动手解题能力。总之,练习的设计充分让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都得到巩固、深化。

三、问题设计细化,引导自然到位。上这节课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断修改,问题的设计都在不断改变、改进,总在思考,某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提出,学生会更明确,引导会更到位,对问题的揣摩细化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例: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运用移多补少法求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用移多补少法,因为还没学,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再总结出移多补少法。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引导提出呢?我反复揣摩、思考,最后对学生提出: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4名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知道要用移多补少法。确实,问题设计细化,能够使引导自然到位。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不要急于求成。

本节课在教学“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时,经讨论、探究得出4名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接着让学生讨论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圈个数间的关系。学生说到:7是中间数、7比9小比6大。学生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把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说的很清楚了,但作教师的却还不满足,总想让学生总结的和老师教案所预设的准确的数学语言一样,实际上,又喊了两个学生总结,也还是不能像老师所想像的一样能够准确运用难度较大的数学语言。其实这时,学生表达完正确的规律意思后,教师接着出示准确的数学语言规律,让学生大声读一读,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不应急于求成。因此,有难度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循序渐进。

二、 在教学过程中没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本。

由于上课时使用的预案是多次修改后形成的,所以在上课时感到自己的思想不够灵动,不敢对教案擅自改动,一旦教学实际与原来的教学设计有出入,心中就有些紧张着急。

在进行练习2时,请学生估测三条丝带的范围,学生估测的数值不对,不符合平均数的规律。这时,教师就有些紧张,因为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对此题的估测会出现问题。其实,这时,教师正好可以借机再强调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估测,这样,既能起到强调难点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解答此题,使难点迎刃而解。结果呢,教师因为教学实际和教学预案不一样,一着急,草草了事,这一环节就略显紧张和不踏实。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后反思篇四

1。 在备课方面,准备不够充分,备课太粗糙,一些预设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比如在讨论王云投中的7个和平均成绩7时,没有作出预设,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作出精准而具有引导性的反应。课上题与题、话与话之间的过渡语准备不足,习题出现的有点突兀。

2。 在上课方面,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不够活跃,可能由于自身有些紧张,让部分学生过于拘束,气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讨论,蜻蜓点水般跳过了本节课的难点,致使有些同学不会用适当的语言去解释后边游泳池和平均寿命两道实际问题。这一段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说,去解释,当然,在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简单,没有更深入的去说,当学生说到平均数只是一个平均水平,仅此而已,还需要再补充:有些数比平均数高,有些数比平均数低。

另外,在比较投球比赛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说透,在学生达成共识,没有争议时,还可以继续问,让生生之间互相争论,缓解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要给学生任何赞同或不赞同的意见,让生生互动。在讨论中得出答案。

综合一整节课,节奏稍微有些快,当学生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此停止,立马公布答案,导致有些反应慢些的学生思维跟不上。以后上课要收弛有度,快慢得当。

平均数教后反思篇五

本周,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和布置下,学校老师同心协力高标准的迎接了20xx年上半年视导听课组的检查。我也在学校安排下,向领导和老师汇报了一节数学公开课。

通过对这节课的自我反思,我觉得,虽然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高效的课,也是得到了老师和领导的认可,但是,细细进行分析,还是能找到很多的漏洞和遗憾。

首先,在进行本节平均数的处理中,我觉得还是没有将问题更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将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归纳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相互协作,相互竞争,共同解决。

其次,对本节课的课本知识的挖掘,就像教研员刘朝红老师说的那样,没有将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加入到学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去。还是只是谨慎的遵循着课本原有的知识布局,按部就班的上课,谨慎有余,创新不足。

另外,对课堂的预见性不足,没有更好的在已有知识解决的前提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认知力。

综上来看,学校在鼓励进行课堂改革的过程中,虽然我的确在课堂教学和教学成绩上也取得了一些收获,但是,对教材的挖掘、创新我差的很远,把握课堂改革的能力我差的很远。课改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希望我的课改能少走点弯路,别耽误了我的学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