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六篇)

最新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8 07:03:23
最新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六篇)
时间:2023-03-18 07:03:23     小编:zdfb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一

今年九年历史组是历年来实力最强的组合,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我和杨素丽、李秀清、商庆迪老师都有多年担任毕业班历史教学任务的经验,王丹老师是最年轻的教师,她虚心好学,经常跟踪听组内老教师的课。在集体备课中,我们都发挥各自的优势,集思广益,为备课组献计献策,使我们的集体备课能做到优质高效。除了组内备课以外,为了提高全区的历史教学水平,我们还承担了区内的备课观摩活动,敞开大门,随时恭候区内同行的光临指导。

这学期我们组的五位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四杯赛听课活动,只要与自己上课不冲突,我们都尽量去听。除了四杯赛以外,我们五人还互相听课,每次听完组内的课,都要相互讨论,提

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互帮互学中我们全组的教学成绩整体都得到提高。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抽象的历史更加鲜活,更加具体,我们还合理整合

网上资源制成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课件,基本做到每节课都有课件,使用课件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每节课我们都可以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源,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记忆,而且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了教学相长。

本学期学校没有订任何习题资料,我们就自制试题,随堂作随堂批,面批面改让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本学期全组分工合作共出配套练习题十多套,保证了巩固教学效果的需要。本学期我们共批了四次大型考试卷(三次月考、一次期中考试),本学期杨素丽老师还参与了市教研室考试说明的编写,加强了我校与市内名校的交流。

为了更好地把握中考方向,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不做井底之蛙,积极与市内名校进行试题交流。如我们与四十五中、吉大附中学等名校进行了试题交流,在试题交流中,我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身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每次考试成绩我们都有详细统计,包括每班优秀人数、中间人数、不及格人数、优秀率、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满分等。并分三个层次对成绩进行客观、认真地分析。针对历史学习成绩较差的个别班级和个别学生,我们都一起分析,找出原因,进行调整。我们还利用午休时间为个别学生单独补课,由于我们五人的共同努力,各班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都空前提高,成绩也稳步上升。与前几届相比,今年的九年级无论在及格率、优秀率、还是平均分方面都是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满分群体明显增加。相信20xx届中考我们在历史成绩方面会有一定的突破。

希望在期末区质量检测中,我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二

1、指导思想:有较强的“学为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较好的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教师的导学和督学作用突出,课堂效率较高。

2、内容设计:有较强的内容优化意识。在依托市学案的基础上,设计补充学案,补充学案环节清晰、任务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巩固措施:体现了很强的课内落实意识。每节课学生都有10-15分钟的自主巩固记忆时间,能保证让学生把复习的内容落实到记忆上。注意检查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板演、默写、互相检查、互相提问等多种检查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说出来、写出来、背出来、做出来,课堂效率非常高。

4、训练上:具有很强的模拟训练意识。训练采取限时训练、赋分训练、答题纸训练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分数意识和规范意识,仿真模拟效果较好。

5、批改上:批改细致入微,注意发挥批语的激励作用。教师注意在批改时给学生写批语,通过批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心理帮扶。批改时对错因的分析全面条理,并注意对学生的归类分析,以增强讲评和帮扶的针对性。

6、讲评上:具有较强的方法指导意识。注意审题方法和答题思路的分析;注意指导学生掌握看分答题等技巧;注意学生答题思路的展示及指导。

7、帮扶工作:注重对学生的课内帮扶。注意对边缘生和尖子生的课内指导与督促;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帮扶,以“体验高考”等具体措施,消除学生对高考的神秘感,并以轻松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进行心理减压。

1、继续加强集体备课,进一步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集体备课既要备内容,也要备形式、备课堂实施环节和程序。

2、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学案的功能,抓好市学案各版块内容的落实。应注意明确市学案和补充学案的主次关系,理清市学案和课本的先后关系。

3、注意复习内容的拓展和整合。要加强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加强与现实问题的联系。要注意拓展内容的题目化和答案化,切忌泛泛而问。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三

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其实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全局。?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所以,我特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一总结如下。

1、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中的内容,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形式是指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高中历史有别于初中历史的最大地方,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事物脉络的掌握,如果只知道事件的发生而不知道事件背后的深刻背景,是不符合历史教学的目的的,但是,传授历史理论,分析事物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难顺利完成的内容,因为学生一般只对具体的事件感兴趣,一遇到史学理论,则开始表现出畏难的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先会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一个问题发散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再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逐步深化和升华主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既看到了树木,也不会忽视森林,完成了由浅入深的学习。

2、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不仅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使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反溃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既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一个细化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困惑"留给学生 轻易得到的,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现象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按部就班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进行着讲授,但教学成绩总是不见提高,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都失去了兴趣,这一度让我很迷茫。在新课改精神的影响下,我逐渐开始改变这种授课模式,不再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而是首先给学生展示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时,我首先向学生列举了很多史实,告诉他们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些具体表现,学生在对历史发出感慨的时候,都产生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下,学生们的答案越来越接近我想听到的答案,当答案最后揭晓的时候,很多学生的脸上表现出的是喜悦满足的表情,这让我感觉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学虽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如果能在其中体会到成就感,也就接近了教学的实质。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作为毕业班教师,每一步都认真制定计划,认真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经常听校内老师的公开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注重以人为本和以德为本,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九年级历史的老师,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为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效果、教学质量,在认真专研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认真编写教案和学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1.注重新教材的讲授,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并紧密结合学案,落实基础知识。

九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依据每课教学需要认真制作课件,运用直观的图片、文字资料,图言并茂,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自己得到认识和结论,这是达到理解和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3.加强习题训练和学法指导,以巩固基础知识。

练习中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做题过程中关注提高答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做题,加强学生思维和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审题时抓住关键词和限制词,问啥答啥,加强答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一方面熟悉和掌握开卷考试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中考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备战中考。总之,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动脑筋,教法学法根据课时和课型需要而变化,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计划不能得到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不少,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绩拉开了差距,小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成绩不好。

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针对性、阶段性目标的完成,为明年中考尽全力。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五

近年来,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长期以来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 、年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以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往往得不到切实的落实。因此,需要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

13—15岁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中初中一年级(13、14岁)时尤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少年处于半幼 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的特点,另一方面 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身心正在发生着很大变化。从表面看,他们仍然以学习为主导活动,但是和小学比较 起来,在学习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本质不同的新的特点。

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他 们开始对一些抽象材料感到兴趣,但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与他们知识经验相距很远的材料感到困难;掌 握概念时,常带有具体性,依靠直观感性支柱,并用一些日常概念解释科学概念。具体到历史学习,除具有 上述特点外,又有其特殊性。初一学生对于各种事件或现象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步完善起来,开始能理解一些较 大的时间单位,如“纪元”、“世纪”等,但常常不很精确,往往会把一段较长的时间知觉为较短的时间,把 遥远的过去和现代之间的距离缩短。此外,他们不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 缺乏深度和广度。他们绝大多数喜爱听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战争故事等)。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为 他们所关心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在学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时,学生会对“战”(即军功)的标准发生浓厚的兴趣,有学生提问:如果 杀了诸侯,军功和杀普通士兵是否相同?如果杀了很多人,人头怎么拿回来?类似的例子在初一教学中不胜枚 举。由这些事例不难看出,学生虽然开始进行思考,但思维方向或是穷究细枝末节,流于琐碎肤浅;或是偏离 主题(有的偏离是极具独创色彩的,也是有创造意义的),不能从大处入手,抓住问题的关键。他们往往出于 个人喜好和自发的意识就事论事,还不能由具体事件提升一个层次分析较抽象的问题或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 质,也不能把问题联系起来考察。这说明学生自觉思维水平还较低。

具体到历史教学目的与要求,初中教学大纲进一步指出: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 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 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一学生的实际水 平与这些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欲尽快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指导,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养成自觉的思维习惯。

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大体包括掌握概念、比较对照、抽象概括、辩证分析等能力。

(一)掌握概念 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成人或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 封不动地“交给”他们,而是通过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掌握。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难度依次 递增:具体实物——空间形式——数概念——社会性事物概念,多数的历史概念就属于后者。而且初一阶段 ,学生对那些用直观现象作支柱的概念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则比较困难。初一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不完全 具备时,却要从最遥远陌生、最抽象难解的概念,像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奴隶社会等学起,不论是对教师的 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相当的难度。如果教师重视不够或教学方法不当,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影响他们学习 历史的兴趣和效果。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形成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 学生的经验,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概念。

初一学生学完奴隶社会的历史后,多数人对“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产生疑问,理由是:原始社会 人人平等,财产平均分配,而奴隶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和剥削压迫的现象,怎么能说是进步了呢?有位老师这样 讲道:原始社会时,生产工具落后、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每天能获取2条鱼,刚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过 了很长时间,他们学会了织网,发现捕鱼快而且容易,就学会了捕鱼,每天可捕10条,除了每天吃的2条外,余 下的8条就成了剩余财产。为占有剩余财产,部落内部开始互相争夺。你们想想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生:力量强大的人能抢到更多的财产。

生:出现了财产分配不均,人剥削人的现象。

师:对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你们怎么评价呢?

生:奴隶社会更进步,因为捕鱼的数量增加了。

生:出现了剥削和不平等。

生:部落领袖占有一部分后,剩下的分到每个人头上,可能也比以前多了。

师:以前有没有这种可能?

生:没有。到奴隶社会才出现了这种可能。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产品数量。

师:进一步说就是生产力。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看生产力水平的高低。那么哪个社会更进步就不用 我说了吧!

个体掌握概念必须以对事物感知及表象为基础,否则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掌握概念。具体直观的材 料,正确的语言指导,都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概念的距离感。上述以浅显易懂的捕鱼为例,将艰深的历史概念、 历史规律化解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于教学中,抓住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的契机,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揭示概念的特征,使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诚然,这些概念的掌握 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可以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发展不断加以充实改造、逐步深化。如对原始社会和奴隶 社会本质的认识,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水平。所以,初一时,让学生在所能理解的程度上初步形成、掌握历 史概念,无疑会为日后的加深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

(二)比较和对照 这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要求学生从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事物中抽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深入了解事物的特点,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 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但对具体问题的比较分析往往由表层开始,教师要随时将学生回答中的精华提取出 来,沿着既定方面深入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推动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向高水平发展。

以东汉的统治一课为例,为使学生掌握黄巾起义的几个特点,教师这样小结:我们已学过几次较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绿林赤眉饥民bao动,仓猝起义。黄巾起义与这两次有什么 不同呢?

生:这次起义反对的是外戚、宦官的统治,和以前两次不一样。

生:外戚、宦官也是欺压人民的,代表的也是封建统治阶级。

师:外戚和宦官专权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那么这是相同还是不同呢?

生:是相同的。我觉得这次起义人数多达几十万,而且遍及全国,影响很大,是不同之处。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加起义呢?

生:准备充分。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nb

sp;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传言。(课上已分析过其中意思)

师:很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

生:他们准备起义的方式与众不同。

师:有什么不同?

生:通过治病来传教。

生:用太平道。

师:实际上太平道是——

生:我想出来了,起义是利用宗教形式为掩护进行准备工作的。

师:很好。(然后简要归纳一下)

在这个教例中,第一个学生匆忙回答,只看到表象的不同;第二个学生思考较细致,教师再由此提问,帮 助学生澄清认识,得出这几次起义貌异而质同的结论。然后再启发学生寻找不同之处:(1)发现原因,找到特点 。(2)指明根据,强调十六个字,让学生再加强记忆和理解。(3)教师再发问,发现第3个特点,至此达到教学目 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问答,教师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由教师说教式的灌输,由表及里,逐 一地整理,归纳,条理清晰,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学会了一些归纳方法。诸如 此类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教师多加留意,经过多次类似反复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抽象概括 概括是人们探索周围世界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思维过程,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历史学习中不 可或缺的素质。可是初一的多数学生不论是阅读、听讲或看电视,往往只抓一点或几点,从一个方面来评论事 物。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的反应是各式各样的,但还不能从整体来思考、回答,多半只能抓住个别 枝节发表感想,而对较抽象或复杂的材料,就常常有瞎猜乱碰的情况,历史课中更为常见。这是由于他们的抽 象概括能力还较低的缘故。教学中,教师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在学习汉武帝大一统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措施,而对盐、铁官营体会不深。教师就从盐、铁在古代的重要性说起,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政府要把这 两项权力收归中央?”

生:汉代生产越来越多采用铁制工具,而且人不吃盐不行,盐、铁都是生活必需品,需要量很大,获利多 。

生:商人掌握很多盐、铁却不卖,导致价高,使得国家收入少。

生:专门经营盐、铁的商人经济力量雄厚,可以卖土地田宅,组织军队,像一个小诸侯国,长久下去,会 威胁国家。

生:价钱太贵,老百姓吃不起盐,买不起铁制工具,不满情绪增长,引起bao动,影响政府统治。

生:实行盐垄断,对军队的士兵影响最大,吃不到盐,没力气,身体素质差,战斗力下降。

生:冶铁集中到商人手中,兵器和生产工具都少,对作战和农业生产不利。

生:经营盐、铁需要很多人,聚集在一处,又拥有经济、军事实力,有可能发展为豪强势力,与中央政府 对峙。

师:大家说得很好。盐、铁私营对政府有这么多不利影响,所以要收归中央。那么盐、铁官营有什么作用 呢?

生:不仅经济上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更重要的是能抑制商人势力,削弱豪强力量,稳定汉朝的统治。

以上内容要求教师清楚地了解盐、铁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回答,达到认识 盐、铁官营必要性的目的。学生则跳离教材,从多种角度对内容材料提炼加工,以他们已有的知识为依托,合 理地想像、思考、分析,最后做出推论。它比教师直接讲给学生,记忆结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是由学生 共同讨论完成的过程,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同时概括能力也得到了训练,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 到了发展。学生具备这种素质,对各科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辩证思维 初中的学习活动日益需要学生具有新的思维形式,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以运 动、变化、发展的思想处理具体问题,即辩证思维。从总体上说,初一学生能初步掌握它,但由于他们缺乏对 事物本质深入、辩证的了解,所以辩证思维水平不高;同时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思维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辩 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起了限制作用。所以他们虽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规律的各种形式, 但只是良好的开始。有统计资料表明初一学生辩证思维正确率为37.94%,如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评价历 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像秦始皇、曹操、唐玄宗、武则天、隋朝修大运河等),学生能初步掌握,形成正确的认 识,并逐渐形成一分为二、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尚 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适时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我所教的北京师大附中初一数学班的学生很有数学天赋,数学 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普遍较高,对数字特别敏感。小学时已学过分数概念,都能算出1/15>1/30。但在学习汉 初休养生息政策,讲到高祖定租税为十五税一,景帝减为三十税一时,马上有学生举手:“我认为三十税一不 比十五税一少”。全班学生愕然,他接着说:“汉景帝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基数大,三十税 一也比较多。”

师:大家怎么认识呢?

生:我认为三十税一还是比十五税一少。如果收获30斤,高祖时交2斤,景帝时交1斤,相对来说,农民的 负担还是减轻了。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前一个学生跳出了固有概念,能联系到汉初的经济发展,进而从农民税粮绝对数增加的角度置疑设问。应 该承认,这个学生的论据并不充分,汉代的粮食产量不可能增加得如此迅速(有史料证明)。但不可否认,这 个问题的提出需要有较敏捷的反应和求异思维,很有独创性,表明他初步具备了发展、联系看问题的能力。老 师并不立即作答,而让全体同学思考。另一名学生从农民税粮相对减轻的角度分析,使全班同学豁然开朗,对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是一个极小的例子,但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思考中闪耀着辩证思维的火花 。只要有正确的教育影响,初一学生是会逐渐对理论性问题,对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材料感兴趣的。久 而久之,一旦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了发展,就会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从而把握客观事实本质和内在规 律性的联系。这将对青少年时期的思维发展乃至一个人的终生思维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以上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教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师生相互间的问答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的必要途径。高质量的问 题是教学方法得以切实贯彻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右逢源,使学 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也有向“最近发展区”延伸的可能。提问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这种 需要越强,思维积极性就越高;相反,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针对初一学生喜爱听故事、争强好胜,逐渐对需要 动脑筋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教师编写相应的教学方案,唤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根据要求 学生掌握事实材料、组织分析材料或综合评价材料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此外,问题容 量要大,教师多问些“你们怎么认为?”“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等,面向全体学生,以求调动更多的同学参 与积极思考。还有,答案应容纳较大的思维空间,而不要仅仅回答“是”或“不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 控制得当,有较高的驾驭教学的水平,及时调整“前进”方向,不致与教学目的有太大的偏离。

(二)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鼓励学生自信。

自信是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我们的中学生往往自信不足,缺乏进取的勇气,教师 也

常常轻率地否定学生的不同意见,压抑学生个性。长此下去,学生思维依赖性很大,求异思维得不到良好发 展,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帮助学生,他们往往认为问题是自己亲自发现 解决的,因此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后遇到问题时就有勇气独立思考,形成良性循环。有调查材料表明 :世界著名人士的成长全是由于后来的教导和关注而发展了他们的能力的。可见,教师的信任、关心、鼓 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传授知识要与问答讨论相结合。

中国历史的教学内容上下五千年,丰厚博深,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与之相比。一节课时间跨度短则 数十年,长则数百年,上千年。知识点多,知识的讲授就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课堂上老师总是那么匆匆忙忙 地讲授,学生总是那么囫囵吞枣地听讲。殊不知,不理解的记忆基本上等于无效记忆,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 ,教学内容越多,越不能忽略学生的思维活动,越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虽然,就课上时间之充裕,师生交 流之频繁,问题讨论之细致,我们不可与美、日等国相比。但对整册教材内容全局分析,合理分配后,教 师精选一些关键问题在课上讨论回答还是行得通的。当然不可能节节如此,像知识性内容较多的课型如文化史 等,还应以教师讲授展示为主。

当然,强调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思维能力能简单地由教师“赐予”,它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 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教材内容等等。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提供 他们一把金钥匙。在拥有高质量教师的同时,也把学生造就成高质量的“教师”。这大概就是德国教育家第斯 多惠所说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吧。希望广大同行共同努力把发展学 生思维能力的研究再向前推进一步,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笔者在北京二中、北京师大附中和北京四十六中教学实践期间,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金昊、张增强 、杨子坤、白幼蒂和丁大成等诸位老师的关心与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490页。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494页。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504页。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499页。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502页。

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第2页。

吴凤岗:《少年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载《山西教育》1979年第3期。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90页。

据历史教学法前辈张守常先生所授整理而成。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90页。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68页。

以本杰明·布卢姆为首的芝加哥大学调查组在调查100个世界著名人士是如何成才时的发现。见《对 于促进儿童创造力因素的分析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年第4期。

gerald. l& daniel.m.f:teachinghistoryandthesocial studies in secondary schools chapte r 1,planningforteaching excellence, pitm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p.1968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篇六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教学的时候,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

2.细致批发学生的作业,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语,使学生作业不仅仅巩固所学知识,更成为了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朋好友。

3.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 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不断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改进、完善积上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随朝到明朝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5.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高分不多。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