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11)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独具匠心、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妥善处理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激发造型创意、延续民族风格、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多半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筑以泥土砖木结构为主;欧洲国家多处于丘陵地带,建筑以石拱廊柱构造见长。人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配搭以及营建中起主导作用,人们的语言、习俗和情趣等,共同凝结为民族意识,渗透于建筑的每一条肌理、每一个细节之中,最终固化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文化认同。
建筑在实用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文化象征意涵,常常和特定的民族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建筑设计建造者,在把握本土与外来关系之时,对这一点尤其需要精思熟虑,尊重建筑的“本土性”。“本土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全球化时代中的各个民族,汲取外来建筑精华为我所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拿来”不是照搬照抄,不是贪大求洋。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借鉴外来建筑优长,在洋为中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
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许多固本出新的成功案例无不诠释着这一朴素的道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孔子研究院、苏州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设计,不仅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宏壮观,还结合时代需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或吸收地域文化,或融入民居特色,为文化传承留下宝贵的建筑范本。除场馆类建筑外,民居建筑亦如此。像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红河元阳哈尼族民居改造、湖州安吉景坞绿色农居、山东凤凰措的翻建项目等,力求把古典民居的韵致和现代生活理念密切结合起来,妥善处置私家房舍宅院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把当下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古典山水园林之中,在市井的喧置之地开辟一方闹中取静的洞天,让人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建筑属于复杂的造型艺术。外形美观大方、结构精确合理;布局舒展流畅、内饰优美和谐;既尽可能开掘实用空间,又赏心悦目、给人以安全舒适之感,是基本诉求。除了建筑语言要协调不“乱搭”外,还要充分考虑如何与周边建筑以及环境相协调。一座好的建筑,一定非常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关系。比如苏州博物馆,白墙黛瓦和山水园林等元素,使建筑融入文脉传统和地理环境,玻璃、钢铁结构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满足现代博物馆实用需求,立体几何形天窗与斜坡构成极具识别度的屋顶造型,整座建筑与周遭环境和谐天成,又透露出鲜明简洁的现代感。在与时空环境“协调”“对话”基础上形成的造型差异,使建筑的艺术个性经得起端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建筑为追求“网红效应”,有的作异好奇、贪大求怪,有的结构扭曲、意象混乱,既不美观又不实用,既造成浪费又破坏公众审美口味。
社会急需且期待给人以美感与震撼的新颖创造。在科技高度发达、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设计与建设者的艺术个性,让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竞相迸发,建筑行业才能涌动蓬勃朝气,不断实现当代建筑营造的突破。
推动当代建筑固本出新,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拿出高远的眼光、见识与情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用造型生动、风格多样的新型建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开辟适宜空间,树立鲜明文化地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我们时代的标志性文化遗产。
(摘编自云德《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
材料二:
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演出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摘编自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材料三:
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仿若湖光山色中的一颗明珠。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330亩,地上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2002年8月,泉城广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国际艺术广场”称号,泉城广场成为中国第一家获此荣誉的城市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将近四十米的泉标;采用天蓝色为主调,明珠镶嵌其中,构成了一个隶书的“泉”字,造型流畅别致,如水翻腾,而后一泻而下,再现了“趵突腾空”的绝美画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不高,是当今造型丑怪的新建筑不断出现的深层原因。
B. 从本质上说,当代文化地标不是建筑概念,应是创新、创意的策源地,从而能承载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
C.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应当与地理环境和谐相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给人艺术的感受。
D. 完美地融入公众生活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黄河长江流域和欧洲国家的建筑类型可以看出,建筑受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制约,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B. 借鉴外来建筑的优长,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是提升当代建筑营造水平的必经之路。
C. 通过苏州博物馆的实例可以看出,“协调”和“对话”不仅指颜色、造型、风格的搭配,还包括建筑与环境相映成趣。
D. 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文化地标才能将城市独特的文化灵魂和气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具备文化地标属性的一项是( )
A. 甲地,依托千年古刹、纵横交织的里弄和开阔的广场,实现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
B. 乙地,修旧如旧的老房子成为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C. 丙地,耗资8600多万元建成高达88米的世界最大女神雕塑,吸引众多网红打卡。
D. 丁地,以富有地域特色的“圆润双砾”的设计吸引各国乐团,为观众带来艺术盛宴。
4. 请结合材料一、二观点,根据材料三的介绍,分析泉城广场能够成为济南的文化地标的原因。
5. 材料一已被《人民日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栏目登载,请谈谈其入选的理由。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奈良成为日本文化的________ 之一。奈良正仓院珍藏了一把名为“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唐代琵琶。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该琵琶的紫檀面板上有一幅螺钿质图案,图案的下半部分为人骑骆驼弹琵琶。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胡人骑骆驼弹琵琶奔驰的图案,正是“丝绸之路”开拓以来,中亚、西亚人们争相进入中原的形象再现。图案的上半部分为五只祥鸟绕树飞翔,与弹琵琶图案结合,可谓______,让人感到琵琶声充盈整个画面,构成动静结合的美妙意境。可以说,这把五弦琵琶既是大唐"丝绸之路”_______的艺术写照,也是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显示了中国古代乐器的_______ 以及“丝绸之路”的广泛影响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发源地 相得益彰 崛起 精美绝伦
B. 发祥地 相得益彰 崛起 美轮美奂
C. 发祥地 天衣无缝 繁盛 精美绝伦
D. 发源地 天衣无缝 繁盛 美轮美奂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
B. 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艺品。
C. 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螺钿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
D. 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艺品。
20. 下列材料,可支持文中“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推断成立的一项是
A. 弹琵琶者卷发,鹰钩鼻子,鼻根与前额连在了一起,而唐朝汉人的鼻根是在两眼中间。
B. 弹琵琶者的琵琶为“五弦曲项琵琶”,《旧唐书·音乐志二》说:“曲项者,亦本出胡中。”
C. 弹琵琶者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
D. 石国胡人擅长音乐,周朴《塞下曲》有“石国胡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的描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 下面是光明中学60周年校庆公告的初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光明中学60周年校庆公告
金秋十月,光明将迎来建校60周年诞辰。更好地展示学校办学成就,表达广大校友的共同心愿,学校将以“聚力光明,励志复兴”为主题于2020年12月4日在龙城市复兴区人民路60号(本部校区),隆重举行学校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
诚邀社会各界宾朋光临,期待广大校友重返我校!
特此公示,敬祈传达。
光明中学
2020年9月30日
22. 第十四届全运会将于2021年9月15日至9月27日在陕西省举行。下图为第十四届全运会会徽,会徽取象传统礼天玉璧,玉璧为致敬上天礼器,寓意全国人民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庆祝第一个百年梦想的实现和第二个百年梦想的到来。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浙江省桐庐中学2021学年第一学期寒假作业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12)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进行控烟立法,控烟工作成效逐渐显现。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北京市控烟协会西太平洋地区“世界无烟日奖”,这是世卫组织授予中国的第一个控烟社会组织工作成就奖。
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介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5年来,北京市人口吸烟率从2014年的23.4%下降到2019年的20.3%,大约减少55万“烟民”。2019年,中国将控烟作为专项行动之一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计划到2030年将人口吸烟率降低到20%以下。
然而,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烟草消费量,令控烟工作任重道远。专家表示,无论多难,还是要通过加强执法和宣传来推动控烟,“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
北京市控烟协会秘书长崔小波表示,将强化社区控烟工作抽样调查和控烟指数的发布,每月通过“曝光台”对市民投诉最多的前10个单位进行曝光;加强社区控烟志愿者组织建设,使每一个街道都有自己的控烟志愿者。
(摘编自李德欣《室内吸烟“顽疾”如何治理》)
材料二
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吸烟可能有加剧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国内外最新研究显示,此次新冠肺炎患者中,吸烟男性患者重症比例明显高于非吸烟男性患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人们最好戒烟戒酒来抵御新冠病毒。
吸烟有哪些危害,此前已普及过相关知识,但很多人未必知道吸烟与新冠肺炎的关系。钟南山院士团队的科研论文显示,1099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其中吸烟患者137例,重症人数为29人,重症比为21.2%;非吸烟患者927例,重症人数为134人,重症比为14.5%。美国学者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呼吸病学》发表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性别差异和吸烟倾向》中,也认为感染新冠肺炎的男性比例更高,且男性吸烟者更易发展为严重肺炎,死亡率更高。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新冠肺炎患者中的吸烟者更容易发展成重症患者。一方面,经常吸烟者易伤害到其呼吸系统,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脆弱的肺部很难再承受新冠肺炎的袭击。另一方面,吸烟与心脏病、糖尿病等有重要关系,新冠肺炎患者伴有其他疾病时容易转为重症。
这也意味着长期吸烟的新冠肺炎患者,不仅自身可能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而且也增加了救治难度。笔者以为,我们应当以抗击疫情为契机,加快推进控烟戒烟。
虽然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好转,生产生活逐步走向正常,但我国仍面临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引起零星散发或局部暴发的双重风险,防控任务依然艰巨。因此,控烟戒烟也应该纳入防控疫情的“组合拳”中。首先,要以疫情为由引导吸烟者及时戒烟。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吸烟者逾3亿人。吸烟者不仅伤害自身健康,而且制造的二手烟容易对身边人造成伤害。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向老百姓宣传国内外有关疫情的最新研究结果,以增强吸烟者的危机感、责任感。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人的卫生习惯已得到很大改善,这说明疫情是能唤醒人们的健康意识的,那么也希望能唤醒吸烟者的戒烟意识。
其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控烟工作。压缩吸烟空间,减少吸烟危害,创造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出台公共场所禁烟地方性法规,无烟城市立法正在提速升级。而且,深圳等地通过“电子眼”等技术手段控烟。
近年来,我国控烟已取得积极成果,以北京为例,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率大幅下降,成人吸烟率也在下降中。但已经立法控烟的城市中有的存在控烟发展不平衡,有的存在法规落实不到位等各种问题,还有很多城市至今尚未立法控烟,那么,各地应当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加快推进控烟戒烟。
(摘编自丰收《以抗疫为契机加快推进控烟戒烟》)
材料三
卷烟危害大部分人已知晓,其实电子烟也有危害。美国已有37人因为与电子烟相关的疾病死亡,超1800人因使用电子烟导致肺部受损伤。不少人并不知道电子烟的危害而继续吸电子烟,因为商家都以电子烟不含焦油、悬浮微粒等有害成分为卖点大肆推广,打着“戒烟神器”“清肺”“年轻”“时尚”“潮流”等旗号销售。
所以,要想让人拒绝使用电子烟,首先要对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规定,依法全面治理电子烟不实宣传。其次,电子烟作为新兴产品,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也比较晚,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应加快普及的速度和范围,揭穿把电子烟包装为科技时尚消费品的谎言。其三,坚决禁止向未成人销售电子烟。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该规定需要有效落实。其四,在立法层面把电子烟明确纳入控烟范围。目前,深圳、杭州等城市在地方立法中已经把电子烟明确纳入控烟范围,但还需要其他城市跟进,更需要国家层面加快立法控禁电子烟。
笔者希望“初中生电子烟使用率显著上升”能引起有关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高度重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正视电子烟危害,遏制未成年人吸食电子烟现象,必须果断对电子烟说“不”。
(摘编自张海英《“按下卷烟浮起电子烟”控烟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制定了控烟条例并严格执行,目前已减少了55万烟民,因此被授予“世界无烟日奖”。
B.我国的吸烟者中现在吸卷烟的比例已经下降至3.9%,这说明控烟宣传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
C.材料二列举了大量数字,旨在使读者明白吸烟与新冠肺炎的关系,认识吸烟对身体的危害。
D.商家都打着“清肺”“时尚”等旗号向学生销售电子烟,违反了控烟条例,应当受到惩罚。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使用电子烟的初中生比例明显上升,通过立法禁止向青少年售电子烟可谓当务之急。
B.为降低人口吸烟率,北京、上海等多城市立法,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C.我国超半数吸烟者在20岁前就开始吸烟,这与未能让初中生远离烟草和电子烟颇有关系。
D.电子烟是新兴产品,因此有很多人对它的严重危害并不太了解,很容易受到引诱而吸食。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常吸烟者更易遭受新冠肺炎的袭击,是因为他们的肺部已经受到烟的侵害,变得脆弱了。
B.作者认为我国目前疫情防控形势虽然好转,但仍然应该把它与控烟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C.有心脏病、糖尿病的吸烟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更应做好自我保护,不然后果更为严重。
D.欲做好控烟戒烟工作,使人们真正远离卷烟、电子烟,应借助包括电子眼在内的科技手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证的。(4分)
5.如果你所在的社区要建设无烟社区,请你依据上述材料向社区管理者提一些建议。(6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然像有一双手从我脑后伸过来,不由分说地为我关闭了世界的音响,只留一个水与鸟的音频。啊!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百鸟的流啭飞鸣,顷刻间被放大许多倍,种种的高歌浅唱像刚刚洗濯过似的清晰亮丽,升腾飞舞,喧闹着整个苍穹。你听,大天鹅的鸣叫时而像射出的金箭一样尖锐,时而像诗人的孤吟一样低沉;无数的凤头百灵,仿佛已被天空融化,在一片蔚蓝中显现凄清的美声,你却看不见它们飞翔的影子;还有尖尾鸭飞翔时“嗖—嗖—”的声音,像是谁在弹拨绷紧的弓弦,而后,水面上便立起无数挺拔的羽尾,搅着一朵朵小浪花,原来是它们扎进水里找到食物,完成了一个优美的倒立;细听,在草丛和芦苇的深处,藏着一部柔柔的摇篮曲,唧唧喳喳,无始无终,那是刚刚出壳的雏鸟在向父母要吃食,它们必须在夏天长大,然后跟随父母飞到南方过冬。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段中第一个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而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B.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C.这末一句又击中了我——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动了回家的念头。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19.比喻具有相似性,通感具有转移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草丛和芦苇的深处,藏着一部唧唧喳喳、无始无终的柔柔的摇篮曲,那是刚刚出壳的雏鸟,他们必须在夏天长大,然后跟随父母飞到南方过冬,是它们在向父母要吃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闭眼单腿站立并不复杂。它通过测量人体在没有任何可视参照物的情况下,仅依靠大脑前庭器官的平衡感受器和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来维持身体重心在单脚支撑面上的时间,以反映平衡能力的强弱。
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动作,① 。如果你坚持不了6秒,代表你的平衡力已经相当于快70岁的人;如果能够保持在一分钟以上,说明平衡感是优秀的。
平衡能力好,身体的协调和反应能力会越强,身体更健康。随着年纪的增加,② ,需要注意及时地进行锻炼,来维持好的平衡感,延长自己的寿命。
该动作在练习的时候,③ ,慢慢延长站立时间;还须要闭上眼睛,因为调节平衡并不能靠眼睛来协调,而是调动大脑来对身体各个器官进行调节。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从第一段中提取相关信息,以“人体”为开头,为“闭眼单脚站立”下一个定义。(4分)
浙江省桐庐中学2021学年第一学期寒假作业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13)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词语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更广。眼下我们正处于一个乐此不疲发明各种网络缩略语的时代。比如“awsl”之类的高频网络用语被大量使用。“awsl”,源于“啊,我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表达了年轻人在感受到“惊讶、兴奋、快乐”等各种喜爱之情时的强烈情绪。除“awsl”外,还有“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sk”(生快,即生日快乐的缩写)、“ssfd”(瑟瑟发抖)等一系列按照同样方式创造出来的缩略语词汇,往往是年轻人在弹幕或其他网络环境中使用。
人们初一接触网络缩略语,往往感到不知所云,一旦了解其涵义又感觉有趣,甚至耳目一新,拓展了对汉字汉语的认知界限。就像很多机构都有简称一样,语言变化过程就是越来越简便快捷,当一个长词用多了,就会以缩减省略的形态出现,通过一串简单的字母符号就能清晰表达一种真实状态或个体体验,这是汉语发展的规律。
另一方面,网络缩略语的形成与互联网的特性密不可分。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模因”概念: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模因从一个大脑传递到另一个大脑的过程变得极为简单,甚至可以用“病毒式传播”来形容。网络传播的特点就是不断复制扩散,而复制过程中往往会再创造,比如“awsl”在传播过程中又衍生出“阿伟瘦了”“啊我睡了”等近十种脑洞大开的解读。网络复制的简单便捷,以及在复制过程中的创新再造,使更多的网友由被动受众与旁观者变成直接参与者和行动者,最终成为一场集体娱乐的狂欢。
网络缩略语的流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达出年轻人情绪外泄与自我张扬,他们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在的娱乐。当某种流行语在一定的群体中开始流行的时候,从众心理会让更多的人接纳并使用这些流行语,以表明自己与时代潮流同步,同时避免被同一群体所排斥,这种自我认同的强烈愿望使其更愿意投入到流行与时尚之中。反之,那些不使用流行语的人会面临某种压力,被别人视为跟不上潮流,甚至可能被边缘化。
如今网络用语特别是缩略语已经在向网下扩散,不断“进军”人们的语言体系,已开始融入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不过,网络用语的生命力目前还难以得到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已经消失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如莫言所说:“语法变化非常缓慢,而词汇却像一潭活水,会不断地有新词语产生,也会不断地有过时的词汇被淘汰消亡。”
在宽容对待网络用语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力戒和淘汰其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甚至肮脏丑陋的东西,网络流行文化的底线就在这里——不滥用、不恶俗。
从更大的视角看,因为技术的进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进入泛娱乐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的交流工具越来越依赖网络,不可避免地会把娱乐属性摆在前面,因为它传播更加高效,更加直指人心。但只要不滥用不恶俗,不论喜欢与否,那都只是演进的一级台阶。
(摘编自微博考试研究所《网络用语演进》)
材料二
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经历了从“舶来品”到“本土化”的发展路径;它呈现给公众的样态,从起初的“多语码化”发展为当下的“多模态化”;它不再是当初网络达人、“大虾”等“小众”的专利,而成了网上网下的“大众”所共用、共有、共享的语言产品。
在网络语言正全面走进现实语言生活的背景下,不少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在反映时下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带来不小冲击。尤其是部分网络流行语在非理性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叛逆、污损等亚文化色彩,极易影响青少年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养成。
微博作者橙子辅导指出,对于网络流行语要有所区分,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带有粗鄙化、低俗化倾向。针对后者,无论是公民还是媒体从业者,都应自觉抵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客观来说的确丰富了我们的词汇。”微博作者橙子辅导说道,应该秉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去看待。总的来看,低俗负面的语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有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邹煜提到,流行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潮流,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社会大众不可能也没必要穷尽所有信息。对一些‘热词’,大家有陌生感也很正常。”
流行语反映时代变迁,并不是时代的全部,更不是我们生活的全貌,它只是反映了某些侧面。专家们表示,语言本身具有反向塑造作用,当我们选择语言时,语言本身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面对形形色色的流行语,切不可盲目跟风。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娱乐性的网络缩略语通常出现在弹幕或其他网络环境中,它们往往是由年轻人按照相同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B.网络缩略语形成并流行,根源在于符合年轻人情绪外泄、讲究简单便捷、从众心理突出、乐于创新的群体特点。
C.网略缩略语的出现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因为语言变化逐步走向简便快捷,长词使用多了就会缩减成字母符号的形态。
D.网络缩略语的出现,客观上丰富了我们的词语,反映了我们生活的某些侧面,我们应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它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得以迅速传播,其使用群体已经由网络达人、“大虾”等扩展到网上网下的大众。
B.网络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经典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C.网络语言在流行的同时,也经受着时间的淘洗,只有那些积极健康,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词汇才会最终长期流传下来。
D.网络语言的净化需要专业媒体人士乃至大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也离不开管理部门的监管引导,这是语言发展应遵循的规律。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2020年的网络“全民流行语”呈增多态势,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后浪”“直播带货”等,都为大众所熟知,在全社会流行。
B.近些年,“中国梦”“新常态”“打虎拍蝇”“供给侧”“双循环”等一批政经领域的主流文化词汇演变为大众生活流行语。
C.直接表达情绪的“压力山大”“我太难了”等容易成为潮流,含蓄表达的“双节棍”“网抑云”等让不少人感到难懂甚至陌生。
D.“汉语盘点2020”公布的五大候选国内词中,“口罩”“抗疫”“逆行者”“健康码”等4个词与抗疫相关联。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得出哪些语言发展规律?(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奥运五环下见证的是____________、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是生命的奇迹。我们或许没有思考到残缺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体会过拥有残缺的苦楚;我们或许没有体会到残缺带来的不便,因为我们从不曾经历过这种困难;我们或许不知道接受残缺的过程多么痛苦,因为我们从没有过这种____________的人生境遇。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痛苦过后选择了一条____________的挑战之路。
残奥会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也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越是走近他们,他们的事迹就越能深深地震撼和打动我们。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所说,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而且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课。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国家、一项伟大的事业,只要足够自信、自强、拼搏、奋进,就能劈波斩浪,____________。
折翼的天使,也能飞翔。精神不倒,便有奇迹。在残疾人运动员身上,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的种子,其实是那么的倔强和美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兢兢业业 难以启齿 艰苦卓绝 志得意满
B.自强不息 难以言表 艰苦卓绝 得偿所愿
C.兢兢业业 难以言表 筚路蓝缕 志得意满
D.自强不息 难以启齿 筚路蓝缕 得偿所愿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残奥会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也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越是走近他们,越是被深深地打动和震撼。
B.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越是走近他们,他们的事迹就越能深深地打动和震撼我们。
C.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越是走近他们,越是被深深地震撼和打动。
D.残奥会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也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越是走近他们,他们的事迹就越能深深地震撼和打动我们。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套嵌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有何相似性?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伴随着“西北暖湿化”等话题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关于气候变化“利大于弊”,西北地区“大漠变良田”,气候变化让“西北地区再回大唐盛世”话题也一度火热。气候变化真的能为西北地区带来更多益处么?
实际上,以“暖湿化”为基础理解西北地区现在和未来生态的变化远远不够。在看似“繁荣兴盛”的表象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除“暖湿化”以外,冰川融化也是导致西北一些地区水资源增多、湖泊“复活”、绿洲面积扩大的重要原因。长期来看,冰川融水量会① 。覆盖率低、以小冰川为主的流域,冰川融水量的拐点已经出现。当冰川消融越过拐点,将不再具备水资源调节的功能,② ,西北干旱区将会出现区域性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加剧主要依赖冰川融水供水地区的干旱风险,甚至引发生态乃至社会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仅用“暖湿化”这一简化的概念无法全面地描述西北地区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将面临的气候风险和潜在危机。③ ,不能只一心期待“西北暖湿化,荒漠变良田”,理性、科学地正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当前危机,积极为下一次极端事件做好准备,才更为紧迫。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B.需要更理性地看待“西北暖湿化”的概念
C.西北暖湿化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D.冰川融化的问题不可小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寒假作业1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患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道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
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蓝。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彩。
民法典是一部树立法治大国形象、提升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大法。法典是人类法律文明的一面镜子。在古代世界,每一种发达的法律文明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法典,如巴比伦的《汉漠拉比法典》、印度的《摩奴法典》、希腊的《德拉古法典》、罗马的《查士丁尼法典》、中国的《永微律琉》等。当今世界,一个法治大国不能没有反映其显赫成就的法典。中国民法典作为21世纪全球最新的民法典,是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民法问題的新回应,是对世界既有民法典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的新突破,饱含着对世界民法发展普遍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到创见。因此,民法典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留下华彩篇章。
(摘编自人民网《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有删改)
材料二:
加强民法典的宣传教育要充分认识民法典重大意义。实施好民法典,是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晨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规范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基本法律,规定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各项制度,保护着人民的合法权利。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民法典调整着民商事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交易关系,对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要及时修改民事法律、保证民法典的统一性。我国采取的是先制定单行法、后制定民法典的思路,民法典的出台,使原来制定的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等单行法同时废止。有些规范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要依据“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及时修正和废止。要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利用法律解释来完善民法典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民事立法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
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要保障民法典的实施。“徒法不足以自行”,民法典不只是调整民事主体关系的法律,也是行政机关执法的重要尺度,是衡量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行政机关的公权力不得侵犯人民的私权利。有权利就有救济,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各级司法机关必须依照民法典进行民事审判活动,公正司法、提高审判水平和效率。
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通过社区、工作单位、传统煤体和网络媒体等多渠道的持续宣传,让大家了解民法典、遵循民法典、运用民法典,形成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________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民法典的编撰也体现了近些年来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的成果,比如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等。当然,同日新月异的民法实践相比,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还不完全适应。这就要求理论界加快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民法理论体系。
(摘编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法典的关键在于“民”,这要求我们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人民群众才能拥有更多的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B.民法典为社会的合作共治提供大量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产生最优的效果,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
C.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即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民法典,彰显其正能量。
D.古代文明社会都有代表其法律文明的最高成就的法典,如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摩奴法典》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的每段论述都是以总分的方式展开,从四个不同的角度阐释民法典,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民法典是一部树立法治大国形象、提升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大法这一核心观点。
C.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论证力度,思维缜密,语言精确。
D.作者在论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时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强调民法典要真正为人民服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法典激励公民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调动自己的主体意识并积极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治理成本。
B.法治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属性,而秉持“民商合一”传统的民法典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C我们要运用法律解释来完善民法典体系,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D.只要我们开展民法典的普法工作,对其进行多渠道的持续宣传,就能营造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谈论民法典。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请完成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填写,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再次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谈到他照看动物的往事,并且透露出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话语间流露着对动物的不舍与对故乡的依恋。
B.“我凝视浮桥,跳望……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可以看出作为战士的“我”热爱战争,期待着战争的爆发。
C.小说主体部分的对话围绕“动物”展开,老人在战火中失去了家园,又失去了动物,战争的野蛮和罪恶可见一斑。
D.“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老人似乎已经陷入绝望,似乎想以尽快中断谈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带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B.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是通过一个老人流离失所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切的苦难。
C.小说渲染敌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但结尾却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
D.《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展现“人的精神的尊严”
8.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9.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领后宫,生寿王瑁,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待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上欲废太子,九龄谏曰:“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由此观之,不可不慎。”上不悦。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邦令。自是谏争路绝矣。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进,专给唯诺而已。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共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相逼,辄以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上尝陈乐于勤政楼下,垂帘观之。兵部侍郎卢绚横过楼下,绚风标清粹,上目送之,深叹其蕴藉。林甫乃召绚子弟谓曰:“尊君素望清崇,今交、广藉才,圣上欲以尊君为之,可乎?若惮远行,则当左迁。不然,以宾、詹分务东洛,亦优贤之命也,何如?”绚惧,以宾、詹为请。林甫恐乖众望,乃除华州刺史。到官未几,诬其有疾,州事不理,除詹事、员外、同正。
林甫薨,制削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除名,流岭南及黔中,近亲及党与坐贬者五十余人。
(选自《通鉴纪事本未·李林甫专政》,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B.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C.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D.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伺候,伺机候问,文中指李林甫向皇上身边的人打听关注皇上的一举一动。
B.庙社,宗庙社稷。借指国家朝廷。韩愈《元和圣德诗》:“来献阙下,以告庙社。”
C.补阙,谏官名。掌讽谏,有左右之分,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
D.左迁,降职。《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左降、左黜、左转均同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林甫心思狡狯,他通过结交妃嫔宦官,得到升迁的机会,仕途顺遂。
B.李林甫心胸狭隘,他记恨张九龄的劝谏,寻找各种时机,中伤张九龄。
C.李林甫言辞无礼,他暗示谏官禁言,并且以立仗马的比喻来威胁官员。
D.李林甫口蜜腹剑,他起初会向皇帝器重的官员示好,等到位势相通,便会用计除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4分)
(2)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4分)
14.“昔晋献公……由此观之,不可不慎。”此处张九龄采用了哪种说理方法?请推断并概括原文中所省略的文字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子 规①
吴融②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子规:杜鹃鸟,传说蜀国国王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帝不已。②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写亡国之君化身为鸟,离开故土,长年飘零,为后文抒写悲慨之情做铺垫。
B.颈联写子规栖身雨中绿树,月挂中天,夜晚漫长难耐,鸟儿急切盼望第二天的到来。
C.尾联如同特写,湘江水逝,暮日将沉,子规声声叫唤,船行水上,更增行人愁怅之情。
D.全诗借物抒情,重点描写子规凄切啼声,抒发诗人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
16.本诗颔联手法丰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演奏后听众的反应,加上景色烘托,来间接表现音乐强烈的感染力。
(2)《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并非说这“三人”一定都比“我”优秀,而是不管他们优秀与否,自己都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这与《(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仁》)两句,说的道理相似。
(3)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原因众多,其中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例如我们现在一直强调保持社交距离,实行“动态清零”的政策,而非等到疫情扩散再来补救,就与《(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六十四章)的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___________,总是___________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___________。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___________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谈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摘自《苏东坡传》)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概而论 徒劳无功 轻而易举 杞人忧天
B.一概而论 徒劳无益 一蹴而就 悲天悯人
C.一般而论 徒劳无益 一蹴而就 杞人忧天
D.一般而论 徒劳无功 轻而易举 悲天悯人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B.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人间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C.像这样的人物,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D.人间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 ① ,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颜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语言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摆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 ② 。
③ ,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通过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
B.通过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被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
C.通过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被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
D.超声波扫描技术的利用,使得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