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六篇)

2023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5 16:39:58
2023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六篇)
时间:2023-03-15 16:39:58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简单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课文含义,提炼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体会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课文是一首诗歌,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内容,明白秋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秋天热爱与赞美之情。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原野,和大自然尽情地拥抱,这节课,我们再去重温一下那美好的时光,好吗?

2、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一)指名读第1节,其他同学评议。

1、说说秋天与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

太阳更红更娇

2、生答,师板书:

空气更甜更好

(二)秋风是秋的使者,秋风来了,秋天也就来了,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

1、自由读一读第2小节

2、你知道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吗?

生自由说

3、那么秋风所到之处都留下什么痕迹?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上节课留的作业——画秋天,大家都画了吗?指几名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图画。

4、学生自由说出秋风所到之处的变化。(看图说话)

5、同学们画得好,说得更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3—5小节看看课文中的秋色图吧。

6、生自由读(3—5)小节。

7、女生齐读第3小节。

a、问:秋风来到哪里?(田野)

b、田野发生了什么变化?

c、指名说。(理解:羊肠小路、肥膘)

8、男生齐读第4小节。

a、问:秋风又来到哪里?(果园)

b、果园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c、指名说。

d、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果园的变化?谁能说秋天里还有哪些水果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指名说。

9、全体学生齐读第5小节。

a、问:这次秋风又来到哪里?(山坡)

b、山坡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c、说一说:“一曲酒歌在心里酿造”是什么意思?

10、师范读第6小节

a、刚才同学们把秋风所到之处的变化说得真精彩,秋风吹到哪里,哪里就发生了变化,田野里、果园里、山坡、高高低低的庄稼啦,果树啦都显得很整齐,错落有致,所以在这里把秋风比作什么?

b、这些丰厚的礼物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怎样得来的?(农民种出来的)

c、有首古诗写得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丰收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它。

d、指导有感情地读。

(三)合作探究,回顾前文

1、学完这几个小节后,大家找到了“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的原因了吗?

2、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师贴图片。

4、小结

过渡: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觉得秋天怎样?你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师板书:迷人的景色,丰收的景象。

(四)引导体悟升华情感

1、指名读,评议。

2、为什么要捡黄叶珍藏呢?谁来说一说。

3、那么,你还可以说出用什么留住秋天?

4、齐读。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这首诗写出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写得真好,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把你眼中的秋天描绘出来好不好?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美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学会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秋天的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起在“多彩四季”的美景中徜徉,这里有朱自清热情赞颂的《春》,有老舍笔下温晴的《济南的冬天》,还有梁衡所描绘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那么本单元课文里有没有对秋的描写呢?

(生背诵《三峡》中写秋的语句)

你还知道哪些写秋天的诗词?(生背诵)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配乐《秋日的私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文。

4、说说初读后,你感受到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结合生发言板书:

栖息在农家里露珠、稻香、瓜果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冷雾、白霜

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蟋蟀(叫声)、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

诗歌每节以相似的句子结尾,构成了一唱三叹的美,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三幅多彩的乡村秋景图。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乡村秋景”呢?(讨论板书)5、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表现秋天,那么所有这些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

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指导朗读:停顿,节奏,轻重,缓急,语调语气

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6、那么你们能将这首优美的诗歌背诵出来吗?

当堂背诵,指背,齐背

总结:秋已不在作家笔下,而在同学们心中,因为作者的诗已经与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尽情地体验,有感情的诵读融合在一起了。

1、何其芳用独具的慧眼发现了秋天特有的美景,写出了动人的诗篇,抒发了热爱秋天的情怀。我们每一个同学同样也拥有着一双能发现美的慧眼,你注意观察过秋天的景象吗?在你眼中秋还美在何处?

(生交流)

2、我们不但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要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

3、全班交流,评点。

角度:

1、秋天特有的景物及特点

2、修辞手法的运用

3、融情于景,寓理于景

同学们笔下的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更多的美吧。

比较课文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1课时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秋天》文章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前面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那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感受了老舍先生那温晴的冬日,体验了梁衡先生那充满张力的夏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悟秋天的气息。

1、走进作者

2、教师范读,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a、字音挑错

b、用“/”画出每句诗的朗读节奏。

c、何其芳的《秋天》给我们描绘了那几幅画面?

3、导读提示上说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你们能从诗中找出作者都描绘了乡村秋天哪些特有的景物吗?

4、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5、品读探究:

a、为什么说只“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

b、诗的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是谁在游戏?为什么说是“游戏”?请你谈谈“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在和人和船在游戏。写出了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

c、“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点出那是夏天特有的景物。而笛声的不知踪影,却暗含着秋天已经来临。)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一句中作者用了“梦寐”一词。作者用它要表达或者预示什么呢?(对美好秋天的期盼和丰收的喜悦的心情)

6、三幅画面能否打乱,为什么?(不能,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丰收时特有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

7、朗读

1、用何其芳的《秋天》中所描绘的乡村秋天特有的景物,按自己的喜好,写一写我们理解的秋天。

例如:夕阳落日的余辉洒向大地,也缓缓照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个身体粗壮结实,赤裸着上半身的农家汉子,背着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走在小道上。夕阳的余辉照在他蜡黄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乡间田野独特的泥土味,农夫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农家小院里,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预习《古代诗歌四首》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渔家打鱼(归泊)图牧羊女思恋图

(丰)(乐)(恋)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春天、冬天的美,现在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来领略一下秋天的美。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图画,看看秋天是怎样的色彩。

刚才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画,它是由画家和摄影师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秋天独特的魅力,那么诗人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何其芳。(课本注释划记)

何其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文艺评论家。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他19岁就读于北京大学,24岁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发表《汉园集》,这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那么他在25岁的时候凭借其成名作《画梦录》蜚声文坛。补充一个课外知识点: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三个人是中国现代派诗群中的杰出代表诗人,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下面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这些生字词的读音应该怎么读?我们来用“开火车”的形式回答。(明确答案之后,学生齐读)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现在大家一起朗读整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我们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注意停顿,正确划分朗读的节奏)接下来大家听一听别人是怎样朗读的,听的时候大家用笔划出朗读的节奏。(明确答案之后学生再读诗歌,效果比第一次朗读有进步)

何其芳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呢?(全班齐答)

第一小节:露珠、镰刀、背篓、瓜果

第二小节:渔网、芦蓬、小桨、白霜

第三小节:蟋蟀、溪水、牧羊女

诗人选取了很多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那么,诗人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写入诗歌呢?

明确:这些都是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诗人描摹秋天,抓住这些富有秋天特征的代表性景物来体现秋天,这对我们写作是不是一种启发呢?我们可以学习作者这种写法。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农家丰收图

第一小节展现的是农家丰收的画面,诗人选择了两个典型的场面去描写,一个场景是“山中伐木”,另一个场景是“竹篱间背瓜果”。

“山中伐木”,我们只听到丁丁的伐木声从幽谷中传来,这声音把清晨的露珠给震落了,通过听觉和视觉,我们能感到有人在山中伐木,可这一切又显得那么幽远,令人觉得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竹篱间背瓜果”,这个劳动场景是写农民们已经将稻谷收割完毕,正放下手中的镰刀,用背篓去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看来这是喜人的收成!瓜果长得十分肥硕,又大又饱满,连镰刀都饱食了稻香(拟人、味觉),诗人虽未写出农民丰收时的心情,但是我们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他们轻松的步履和脸上挂着的微笑。

栖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概括了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了,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过渡:在第二节诗当中,诗人将视角转向了渔家的生活。在我们印象当中,渔民是比较辛苦的,常常是早出晚归,风吹日晒的,有时候甚至要冒生命危险,当然这样的渔民是迫于生计。那么,如果是有粮食的丰收作为保障,渔家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霜晨归渔图

秋收之后,渔民也过上了闲适的生活,打渔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你看他们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却不再关心是否能捞上鱼来,收网的时候,哪有鱼儿的踪影,只网住了一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虽然一无所获,可他们并不懊恼,依然在晨霜中轻轻地摇着小船归来。

游戏: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而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渔人的那份闲适。

少女思恋图

与夏天相比,秋天少了一些热闹和喧嚣,却多了几分幽静和清远,蟋蟀在空旷的草野中鸣叫,清冽的小溪中,石头露出了水面,如此幽静的秋景,怎能不勾起心怀恋情的牧羊女美好的回忆呢?她不禁想起了火热的夏天,从牛背上传来的笛声,让人心潮澎湃。可是现在,笛声没有了,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思念。

梦寐: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牧羊女陶醉于夏天“笛声”的神态,她可能正望着羊群,或者远方正出神呢?写出了少女的情怀。也表现出了秋天如诗如画、如痴如梦的神韵。

过渡:诗人通过这三幅精美的图画,向我们展现了美丽迷人的乡村秋景,营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似乎远离尘俗的秋天的氛围,令人向往,引人入胜。这首诗的创作手法也是值得称道的,作者在每节诗的最后一句,都点明了“秋天”这个主题,起到了一咏三叹的效果。不仅点明了主题,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秋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1、熟读课文直至成诵;

2、选取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散文,60字左右;

3、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2、3题任选一个写在你们的随笔中)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好。

4、能用“……像……”说句子。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1、演示课件:演示课件,出示相关内容的风光图片: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秋天。

(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秋天,激发学生更多了解秋天的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启发谈话。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迷人的景象中走进《秋天》吧!(板书课题)(导语运用得很好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进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自然段?

2、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2、小组合作读,要求读正确。

(自主读书是一种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引导有目的地读,与人合作地读,会提高读书的实效性。)

1、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认读。

2、借助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老师领读。愿意当教师的同学到前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同学认读。

4、交流识字经验。把自己好的识字记字方法讲给同学听。

5、多方式检查读。组词、说句,进行巩固练习。

(多识字有助于学生提早阅读,但不可加重学生的负担。在识字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激发识字的兴趣,学习好的识字方法,进而全面提高识字的能力。)

1、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3、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多种方式地朗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在轻松的氛围中,相互促进。)

1、出示要写的.字:当、塘、稻、梧、桐。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写时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同桌互相评价。

(观察与分析字形是写好字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这种能力要逐步地加以培养。在此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5、展示好字,及时表扬与鼓励写的好的同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轮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4、挑战读,向你认为读得好的同学挑战,看看谁读得更好。

(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提供例子,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应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逐步获得富有个性的朗读感悟。)

1、(去)课件出示秋天的画面,启发学生谈感受。

2、师引读课文:天那么高,那么蓝。蓝天下……稻田旁边……一片一片的黄叶……有的落到……有的落到……稻田那边飞来……

3、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4、背诵展示。比一比谁背得有感情。

(背诵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背诵。)

1、出示要写的字:铺、爬、旁、蓝、望。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同桌评价。

(要加强学生之间写字互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可以像学习伙伴那样画秋天,用落叶做书签,还可以写句子、儿歌、小诗赞美秋天,等等。在班会上我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