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六篇)

2023年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4 19:49:37
2023年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六篇)
时间:2023-03-14 19:49:37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篇一

1、了解课文以小见大、从切身体验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的阅读文章及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的方法,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3、感受我终于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的态度。

1、教学重点: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学难点:

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写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胆小怕事到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转化过程,从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但是有些事情,不管过去多长时间,却永远也忘不了。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令你难忘的事吗?(引导学生谈)这些事情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你。尽管有些事情可能给你带来过辛酸和痛苦,但同时也许给你带来过启发与深思,有些甚至会成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宝贵财富。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一件难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读课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试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题小组合作,将疑难字词分头查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二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结果与小组交流,共同完善。两个问题都学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

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1、字词方面还有疑难吗?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幻灯片)

2、读读写写用用:

训诫 陡峭 嶙峋 啜泣 着眼 纳罕 凝视

小心翼翼 头晕目眩

3、解释: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4、提问第二个问题。

明确:文章写了我童年时父亲帮我脱险的一件事。

教师进一步启发:能说说我是怎样脱险的吗?

明确: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下悬崖的。是啊,对困难、对问题都需要一点点去解决。今天,老师就把这篇文章交给大家,请大家一点点去解决你认为应该解决的疑难,去理解你认为应该理解的道理。

三、速读课文

要求(幻灯片):

用你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1、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

2、发现精彩的字词句段。

3、发现你认为有争议、值得探究的问题。

(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去发现)

(提示:把你的发现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如果属于疑难问题,可以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四、指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的发现与全班同学共享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谈,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教师可以以发现者的身份提出重点问题)

1、如果学生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写的精妙,如: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的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啜泣、恐惧、纳罕等语句写出了我爬上悬崖时的恐惧与害怕,开头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觉到写出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心理描写的段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记下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如果有的学生发现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争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

3、如果有的学生对父亲的做法产生异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帮我脱险那一段,理解父亲是如何进一步让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的,从而认识到正是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才使得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疑难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对最后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八岁时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从而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谈一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吗?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明确: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对待困难只要不畏惧,一点点克服,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是一个强者。

五、大家谈体会

脱险的经历,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你读了以后,有何感想?用简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谈感想,小组长归纳汇总,并有代表性的感悟写到黑板上。)

(齐读,进一步感受。)

六、归纳小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正是由于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波折,我们才一步步快速长大起来,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会得到生活丰厚的回报。

七、推荐作业

1、一篇作品:课后阅读《盼望》,注意与本文比较着读,也许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2、一个活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1、导入:

由学生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入手导入课文,目的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2、整体感知:

扫除字词障碍,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工具书,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疑难:二是从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抓取主干,概括要点。

3、发现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把课本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去发现文章的疑点,挖掘文章的亮点,探究文章的异点。本环节中教师的思维要紧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但要适时调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让学生网教师设计的套子里钻,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学生自己学习与探究的基础上,把学习的结果与大家共享,交流体会,交流问题,共谈收获。收获可以从不同角度谈,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学习: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学生确立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浅显的故事,对初一学生来讲,读懂并不难,但读到什么程度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是从知识水平,还是从生活阅历讲,学生有各自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个考虑,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放手把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 读懂文章。

就这节课的设计来看,有几个问题还值得探讨:

1、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没有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因此,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显得有点杂乱无章。

2、这节课设计有两个优点:一是我爬上悬崖时的心理描写,对这个点的处理,使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我当时的惊恐、紧张、害怕;二是父亲帮我脱险时的语言描写,原计划是分角色朗读,但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得恰到好处,只好布置学生可下降对话编成课本短剧。

3、和学生共同学了了这篇文章以后,也许学生对怎样去阅读类似的文章把握了一定的技巧,但总感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散、乱之感,平平淡淡,缺乏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篇二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整体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索。

这一设计的优点: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角度的阅读探索。这样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缺点是学生的体验不给深刻,生活阅历少,解释不到位。还的老师的引导。

二、 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这一过程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的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问题的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

3。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改进建议:

1。多给学生指导如何复述,抓住记叙的要素,抓住关键的词语,关键的句子。

2.让学生多读课文,创设情境多角度理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角色朗读。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

3。必需多鼓励。

4。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都很恰当。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对人物的刻画,感悟故事内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全班交流的方式,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揣摩。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不足的是学习语文没有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没有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改进的建议:运用语言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提高。

通过这次培训,我懂得了反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思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后思进”只有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发展,才能成为一名新时期的合格的教师。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篇三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复述课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1.多角度的复述课文。

2.理解故事表达的哲理。

1.以“父亲”的视角复述课文。

2.领会文章中的哲理。

1.查词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三遍。

2.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此项作业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

2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往往能获得一些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多角度复述】

(一)快速浏览,提炼要素。

1.对初中生默读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5分钟看完。请你注意计时,结果你用时____________分,速度为每分钟___________字。

2.默读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意抓主要内容。本文为记叙文,默读时要注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请在默读过程中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一座山的悬崖处;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等五个小伙伴;

起因:孩子们想玩新花样一起去爬悬崖,而我一直有病。

过程:“我”在悬崖上十分恐惧,父亲赶来教给“我”下来的方法。

结果:“我”终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不能总结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发生,对这个故事的情节影响不大,所以这个要素可以省略。而“一个闷热的日子”却是个重要要素,因为它烘托了人物烦躁的心情,为下文孩子们爬悬崖的情节作铺垫,因为夏日闷热带来了烦躁,为了排解烦躁,才会想找些新花样来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悬崖,而且悬崖上又比较凉快。

“地点”不能总结为“费城一座陡峭的悬崖”。因为文中写到,这座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层楼高,孩子们都能顺利攀爬,只是因为“我”体弱胆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认为它是险峰,所以它不应该被认为是陡峭的悬崖。可是却可以总结为“垂直的悬崖”,因为文中第7节有这样客观的描写。

(二)分组复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为四组,第一组以“我”的视角复述;第二组以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以父亲的视角复述。全班带着任务再次浏览课文,先复述给同学听,再推选一位同学复述给全班同学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复述得好。在开始准备复述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复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复述过程中覆盖到记叙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复述;

3)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

4)注意不同视角复述的差别。

2.分组汇报:

第一组从“我”的视角复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学生按照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的前三条复述,教师按照前三条的要求点评。

2)讨论:“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经验是什么?

【明确】

文章第18小节写道“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是爸爸对我的鼓励。第22小节“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从“我”的实际行动的角度写“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办法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第23小节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应了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义是分解困难,克服一个个小困难,最终就能取得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筛选信息并出示板书)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揣摩杰利的性格。

1)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是杰利去找父亲的还是父亲去找杰利的?

【明确】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最好设计为是杰利去找父亲的,因为文章第13节写道“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体情况,正因为他很担心“我”,才会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没有。杰利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因为他本性善良,是不会让“我”父亲四处乱找的。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表现杰利的同情心。

②学生复述可以在杰利回家后的内心矛盾上加以展开,如担心“我”是否已经回家了。还可以描写一下父亲得知孩子情况后的表情变化和行为表现。如先紧张后平静,因为开始父亲得知这样一个消息时有些担心,但很快地变得从容而镇定了。联系下文情节还可以补充父亲在杰利来时正在准备晚饭,在忙乱之中父亲还不忘带上手电筒等。

2)讨论:杰利和文中别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明确】

杰利虽然一开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后来他又和父亲一起来找“我”,说明他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义感、有责任心这些词来形容杰利。因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孩子是不会丢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从文本出发,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总结:杰利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角度复述,理解“父亲”的性格,评价“父亲”的教育方法。

1)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把“父亲”角度的复述当作全知全能视角复述,一开始就把“我”改为亨特,然后其它内容都和原文一样。这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的区别。全知全能视角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而用“父亲”的视角叙述是第三人称视角,他了解的内容要从杰利到他家时开始,前面发生的事情要由杰利转述。可以对父亲的心理活动加以想象,补充。

②第四组可在此基础上加工,对父亲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后的心理进行描写。父亲的心情既慌张、生气又有点儿高兴。父亲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忙乱、焦虑,后来逐渐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么体弱也敢爬悬崖比以前有进步,又慢慢想到这也是个锻炼孩子能力和胆量的机会,于是有点高兴。

2)讨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父亲处理事情镇静而富于智慧。他能给予“我”最贴心的安慰。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还用手电筒帮“我”照路。他能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他没有直接到悬崖上去把孩子抱下来,而是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他为我分解了困难,设定了一个“我”力所能及的目标——石架下面的岩石,“我”小心翼翼的试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这让“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又“乘胜追击”,为“我”设立了另一个“落脚点”,让“我”信心大增,就这样,在父亲的帮助下,最终“我”爬行了悬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亲抓住了这个时机教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教子有方:①抓住时机,展开教育

②给予安慰,给“我”信心

③让“我”独立解决问题,教“我”方法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类:个别同学的家长说,那我早就吓死了,我还能知道怎么办呀?

第二类:大部分同学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下来,因为他们平时是很强调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锻炼。

第三类:叫110。

分析讨论:第一类家长的表现显然有些无能,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第二类家长的表现比第一类好,能让孩子独立锻炼。不足就是没有指出孩子用什么方法锻炼,如果能适当地做些方法指导,孩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能够改变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叫110,似乎是一种保险的方法,但其实是费时,费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决问题应注意轻重缓急,按照事情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去区别对待。先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告诉他解决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家长、孩子都解决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这件事家长和孩子自己能解决就没有必要求助110了。

相信同学们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亲的处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独立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文章中作者领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个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这篇课文时写下的,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先复述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由于复述的角度单一,我又没有做有效的指导,学生对复述课文这个教学环节不感兴趣。所以第二、三次上这篇课文时我放弃了复述这个环节,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最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复述这种能力学生就没有得到锻炼。最近一次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课后练习里有明确的复述要求。相关研究也指出,复述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复述,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研究复述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复述的方法,提高复述的能力。这种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有意避开的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复述有兴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这种多角度复述的方法,并且在复述过程中穿插对课文重点研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完成了教学重难点。

在进行以复述为中心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复述方法指导

在第一组复述课文用的是详细复述,看似要求最低,难度最小,但实质上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得并不出色,记叙的六要素,学生一般都能在复述中涵盖,但是还不够流畅,由于是第一个汇报发言,多少还有点儿紧张。在复述指导是可以预先引导学生找出故事发展的线索:冒险——遇险——脱险;找出时间转换的词语,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编写简单的复述提纲。这样第一组的复述就会更流畅一些,为下面变换人称复述打好基础。

二、灵活运用多种复述方式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视角复述都属于变换人称复述,如果第三组已经能够出色的完成从父亲的视角复述的任务,那么还可以考虑让第四小组尝试创造性表演复述,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三、关于复述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复述这一教学方式,而且复述的是一篇记叙文或者说是一个故事。在学习结束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来总结一下复述记叙文的方法。如:熟读课文找出记叙六要素;编写复述提纲,找出记叙的线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说而不是背诵原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篇四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在师生基于课文的互动方面,显得轻松、自然,同时重点突出、富有成效。在很多互动问答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就会有清晰地了解,同时,关于文章的主人公、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过程等信息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

这种方式可能也是语文教师们驾轻就熟的讲课习惯,操作起来也并不难。但是,这样一来,教师的话又难免多了起来,教师还是不免要重复学生的话、重复自己的话,多说很多话。

这种情况与我这学期想要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要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去讲课。教师课堂语言简洁,不重复学生,也不自我重复,不满堂问,一节课的问题超过十个就重上。用大块儿的学生活动时间、用有变化的学生活动形式,大大提升课堂上学生的训练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少,但是学生活动充分,是更有意义的做法。

我仍旧是改不掉语文教师惯常会犯的毛病——磨叨起来没个完,好像是得了“说话狂热症”一样。做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不行的,表面热闹,慢慢地会越来越肤浅。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自己学会安静,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堂训练的机会。一个语文教师喋喋不休的课堂,怎么能够走得更远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种人生智慧。我既然决定学习余映潮先生,我既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那么我必需要一步一步地行走下去才可以啊!下一步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朴素、有效、丰富而美!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篇五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是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学情估计不足,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我不忍打断他们,导致教学任务在落实的过程中不很到位,最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引导不够。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为了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和领悟生活的能力,但在这个设计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以上是我在这节课完成后的一点思考。

通过这堂课,我明白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贯彻一个宗旨——训练学生的能力,时时刻刻不忘训练学生,多考虑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篇六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故事情节复述问题。上节课末尾请同学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王伟钊一直在举手,可是,还没等叫到他就下课了。看着他失望的表情,我说:“下节课一上课老师就叫你复述!”

师:“老师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不要啰嗦。”“王伟钊!”

王伟钊:57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在费城,我和五个小伙伴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鲜的游戏,于是决定去爬悬崖。另外五个小朋友都爬到了崖顶并且“迂回家了”,而我体弱多病又胆小,爬到一半的时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来。杰利把我的爸爸找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悬崖。

师:他复述得怎么样?六要素讲全了没有?

生:讲全了。

师:但王伟钊复述的过程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其他小伙伴是“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回家”。(生笑)要注意啊!

师: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有名字的有几个?

生:一共有7个,我和五个小伙伴(有名字的是内德和杰利),还有我的父亲。

(师板书人物的名字)

师: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呢?

(生七嘴八舌)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一次课文,特别注意从对话中体会你喜欢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用一些关键词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征。

生1:我最喜欢的是“父亲”,因为他没有直接把“我”抱下来,而是鼓励我自己爬下来。

师:从“父亲”的做法,你能看出什么?这位父亲很懂得——

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师板书:父亲——懂教育)

生2:我最喜欢作者,因为他很勇敢。

师:作者很勇敢?他是一开始就很勇敢的吗?

生:不是,作者开始很胆小,在父亲的鼓励下变得勇敢。

(师板书“我”——胆小-勇敢)

师:“我”并非一个一贯勇敢的孩子,小伙伴最初提议爬悬崖时“我”还“一时拿不定主意”,但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爬下悬崖,慢慢变得有信心,勇敢起来。还有吗?

生3:我喜欢内德。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很有想法。

(师板书:内德——勇敢,有想法)

生4:我喜欢那些小伙伴们,他们都非常的活泼、勇敢。

(师板书:小伙伴们——活泼、勇敢)

生5:我也喜欢父亲,他不仅懂得教育孩子,而且性格很沉着,大气。

(师补充板书:沉着,大气)

生6:我喜欢杰利。因为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不仅鼓励我去爬悬崖,而且在我遇到困难时帮我请父亲来帮忙。

师:别的小朋友都走了,杰利却去请我的父亲了。这说明杰利怎么样?

生:讲义气,热心帮助别人……

生2:杰利见义勇为。

师:大家说得不错,杰利很讲义气,热心帮助遇到困难的我。但我们能说杰利是“见义勇为”吗?见义勇为是什么意思啊?

生:不能用见义勇为,不合适。

(师板书:杰利——讲义气,热心)

师:同学们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概括总结出来了,很不错,现在老师带同学们来拍一场三幕剧。同学们看看课文,我们课文里有三个对话比较集中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10至第13段,第三部分是第16至22段。我们就把这每一部分看成一场戏的一幕,老师做导演兼旁白,请同学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联系到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用独具个性的语调和表情来“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首先请全班同学来给每一幕定个标题。第一幕(1~6)

生:爬悬崖前

师:好,爬悬崖前,这是个时间状语形式。那后面两个小标题我们统一都用跟悬崖有关的词语来命。

生:第二幕,爬悬崖;第三幕,悬崖脱险

师:“脱险”这个词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课前自读提示里有。

师:这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课前的阅读提示会告诉我们许多信息。

师:我们准备开拍了。第一幕有几个人物?按他们的出场顺序来说。

生:内德,有个孩子,杰利,和我。

师:王伟钊来扮演内德吧,庄健鹏,有个孩子;张创豪,杰利。有点瘦弱的“我”,就由朱俊东来扮演。

(师读旁白,生读对话,有人笑。)

师:好,我们这场戏的第一幕落幕了。我们一起来开个总结会。来看剧本——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时间已经过去57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闷热”?

生(七嘴八舌):因为那天他爬悬崖了。

师:“我”难忘的仅仅是爬悬崖的经历吗?

生:不是。还有“我”在悬崖上学到的东西。

师:“我”学到了什么?课文哪里提到了?

生:最后一段,我难忘的是“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师:请同学们好好研究一下最后一段,把“我所学到的经验”读出来。

生齐读: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板书:闷热——学到的经验(难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评一下刚刚几位同学的表演。评价之前,我们要先了解那些台词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辅以怎样的表情说出来。内德说的那句话“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的,应该读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是“玩弹子游戏玩厌了”,突然想出一种新鲜的游戏。应该读出惊喜、灵光一闪的感觉。

师:分析得非常好。刚刚张创豪表演的“惊喜”的感觉差一点。再看第二个人物,“有个孩子”,他说的话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很着急。

师:你从哪里看得出他很着急?

生:我们现在就去爬吧的“现在”,还有“飞跑”。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啊,真不错,找得很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里边为什么要提到“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啊?不说不行吗?

生:不说不行。这里告诉我们作者体弱多病,后面别的小伙伴都能爬上悬崖就他爬不上就比较真实,让人相信。

师:那这里提到就是提前做什么?

生:铺垫,伏笔。

(师板书:有病——铺垫,伏笔)

(第二幕开拍。“我”仍由朱俊东扮演,其他两个人物另选。)

师:好,第二幕中的“其中一个孩子”那句“再见”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高兴。

师:这里跟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高兴”的心情是一样的吗?看到别人被困在悬崖上却无动于衷,反而“哈哈大笑”,这叫做什么?一个成语。

生:幸灾乐祸。

师:第三幕剧情有点复杂了,特别是“我”的心理变化值得好好揣摩。父亲刚来时,我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爬下悬崖有没有信心?哪里能找到根据?

生:没有信心。“我”刚开始时是“哭着”说话的。表示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师:很棒。同学们已经学会从课文中捕捉那些微小的信息了。后来呢?

生:后来慢慢有点一点点信心,因为文中说“这‘似乎’能办得到。”接下去,“我‘顿时’有了信心”,再到后面的“信心大增”,“我”的心理活动一直在变化。)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朱俊东要好好体会这些微妙的变化哦,用不同的语调和表情把它表现出来。

(板书:没信心(哭)-有一点点信心(似乎)-有信心(顿时)—信心大增)

(第三幕开拍。找一个看似沉稳点的男生扮演“父亲”。)

师: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各位演员的表现。

雷雨洁:我觉得罗培彬(扮演父亲)读得不好。第21段的那句“很好”应该读出很惊喜,都要叫出来的感觉,因为父亲之前并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做得到。

师:雷雨洁读书非常仔细,我们看看这句“很好”后面怎么说的,“父亲‘叫’到”。的确应该读出非常惊喜要叫出来的那种感觉。罗培彬,要好好修炼哦!

梁楚君:还有父亲在18段说的话,应该用一种很平静很沉重的语气读出来。刚刚罗培彬读得太随便了。

师:父亲的这句话,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气?沉重不太合适,换一个词?

生:沉稳。

师:非常棒。应该是一种沉稳的语气。当然,同学们只有十一二岁,想要读出中年男人的沉稳是很难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靠近这种感觉。来,大家一起体会一下——

师:我们看22段,我爬下悬崖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呢?

生:我先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了,然后开始啜泣。

师:啜泣什么意思?前面出现过这个词吗?

生:啜泣的意思是抽抽搭搭地哭。前面出现过。是我被困在悬崖上,感到十分害怕的时候。

师:那两次啜泣分别是怎样的原因?

生:第一次是太恐惧了;第二次是太高兴了。

师:第二次的啜泣同学们觉不觉得奇怪?明明爬下悬崖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哭啊?你尝试过或者见过这种场景吗?

生:喜极而泣。

师:同学们文学素养非常高,成语运用很恰切。就是喜极而泣。人在欣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用哭泣来表达。看来,“我”实在是感慨万千。

师:三幕剧圆满落幕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让老师们叹为观止。关于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父亲来救我时,刚开始为什么说“晚饭做好了”这么随便的话啊?

师:你希望父亲说什么?“天哪,孩子,你怎么在那儿啊!”(师扮一惊一乍状,生笑)

生:这样说一句很随意的话目的是为了让“我”平静下来,不要太紧张。太紧张的话很容易出事的。

生2:我想问,杰利到底算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他自己不救我就算了。去叫父亲也叫了那么久,也许他跑去哪里玩去了,很久之后才想起来我还在悬崖上才去叫父亲的。

(下课铃声响起)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了。请同学们以“杰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在读书笔记本上。下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