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篇一
这个文学家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又常挂于嘴边的鲁迅。对于他的生平经历、作品等,我很早便知道了,但还是仔细搜阅了一遍,只为一点——他值得我们铭记。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是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志》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弃医从文。代表作品有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做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1927年改为现名。鲁迅写这些作品时正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受到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曾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这样的处境下,他曾说:“这是我不愿意想到日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这10篇作品,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
虽然是回忆文章,但都反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朝花夕拾》充满了个性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的批判与嘲讽,可以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韵味更为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实的鲁迅。
《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历程,追忆了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第一篇作品《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儿时保姆长妈妈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指斥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中描述的“无常”形象爽直而公正,受到民众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而“公正的裁判在阴间”。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父亲的病》揭示了“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这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
《琐记》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力欲望。
《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这位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这3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作者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的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把这个农村妇女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情和惊喜神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的惟妙惟肖。
《范爱农》中写范爱农得知恩师被杀后,违逆众人意见,反对法抗议电报的细节,把他极度悲愤的心情和倔强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这些作品在写做手法上,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写的绘声绘色,构成了富有情趣的风景画,成为令人神往的儿童乐园。在叙事、议论中常插入相关故事。如《狗。猫。鼠》中串入德国童话狗与猫成仇的故事和日本“猫婆”的传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串入“美女蛇”的传说,增添了阅读趣味。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人朋友师友的诚挚怀念,寄予了现实的思考。长妈妈、父亲、范爱农以及藤野先生等,都是鲁迅描写的对象,他们给予了他成长中的慈爱与亲情。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
与美好回忆的同时,也有鲁迅对那些摧残、扭曲人类的封建就旧理论、旧道德、旧制度的批判性审视。《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被鲁迅斥责为“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见鲁迅在夹叙夹议中显露出最为深沉的悲怆。
抒情的柔和与深沉的悲怆,构成《朝花夕拾》这一回忆性散文的精髓,似乎也概括了鲁迅之不平凡的一生。
毛泽东曾经对他评价: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是热忱的空前的名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名族新文化的方向。
翻开《朝花夕拾》的纸页,每一个字都清晰的映入眼帘,直抵心底。每一个字都倾注这作者的情感,时而化为尖锐的利剑刺向新中国的敌人。
作者的音容笑貌、品德精神扩散在纸页里,化为柔和而深沉的悲怆,我现在十分确定这便是鲁迅的一生。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篇二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
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
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
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完几页我就开始晕了,可是不看不行,我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看不懂的地方就到网上去找意思。在网上听他们说;“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我倒没感觉出来。不过他写的故事虽然现代人很难读懂但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
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想玩都不能玩。即使有纷飞的大雪,过不了一会就进了下水道。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
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
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
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
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篇三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
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
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读后感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
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
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
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
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
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
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
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篇四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他的文章,却并没有感到有太多隔阂。朴实的文笔,真挚细腻的情感,让我感觉好像是在听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老爷爷将往事娓娓道来。
读了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它给我的感触非比寻常。《朝花夕拾》是鲁迅在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压迫是写的。它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这本书中有10篇散文,每一篇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每一篇都记述了一个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篇文章叫《狗·猫·鼠》,作者在一开始就说明自己是仇猫的,好像是作者真的恨死了猫,想把天下所有的猫都赶尽杀绝一般。但在后面的文章中,我明白了作者是在将猫比作当时所谓的“正人君子”,与其说作者是仇猫,倒不如说是憎恶猫的性格和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的“正人君子”一样,“幸灾乐祸,慢慢的折磨弱者”,又“有这么一副媚态”,尤其是“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令人厌恶,强烈讽刺了“正人君子”的行为。
又想起幼年时救养一只可爱的隐鼠的遭遇和感受,表现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则写了作者小时候与保姆长妈妈的有趣故事,她“生的黄胖而矮”,唠叨,“满肚字都是麻烦的礼节”,还是杀害鲁迅的所爱——小隐鼠的人,却“有伟大的神力”,买来了作者梦寐以求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到”,表现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崇敬与真诚深切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则在一开始就说要“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那些反对白话,提倡复古的人的抨击。还为当时孩子们读的书感到可怜,他们想读的书他们却无法得到。
这是多么悲哀呀!而作者也对小时候读的《二十四孝图》中的一些故事感到反感,它们将“‘肉麻当做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 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表现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令人发指。
《五猖会》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对赛会的热切期盼与渴望。好不容易等来一次盛会——五猖会,一大清早就起来,“我笑着跳着”,非常高兴。准备出发时,父亲却逼着我去背《鉴略》,要“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这书虽然“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然而我一字不懂”,就只是硬生生地背下了,并不理解意思。虽然背下来了,但去看赛会的兴致却荡然无存。
这表现了当时封建教育的不合理,不教授儿童所感兴趣的,而是教授儿童所不能理解的,将儿童的天性抹杀掉了,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无常》也是在描写关于迎神赛会的,它描写了“活无常”这一形象,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他,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总是去勾摄恶人的魂“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表现了大家对无常的喜爱。
奇怪了,这一阴间的鬼,何尝能得到众人的喜爱?倒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公正的裁判在阴间”造成的。这篇文章嘲讽了打着“正义”、“公理”旗号的“正人君子”,令人感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们学过的课文,至今我都对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到羡慕,而他后来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却并没有太多的乐趣。尤其是当鲁迅问寿镜吾老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时,寿镜吾老先生的不耐烦以及后文提到的同学们读书时没有停顿,不理解文章的意思都表现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愿望。
《父亲的病》写了作者儿时为父亲找医生看病的事,写了当时几位“名医”的开方、态度等作风,表现了他们行医不认真,巫医不分,不救人命,只要人钱等令人愤慨的行为,读起来令人又气愤又难过,同时也表现了鲁迅对父亲的爱。
以上七篇作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代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与人们的生活。而后三篇作品《琐记》、《藤野先生》与《范爱农》则表现了鲁迅青年时前往南京、日本求学以及回国后的一些经历。
《琐记》描写了作者因不堪偷盗的流言蜚语,离开家乡前往南京求学。描述了在雷电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生活,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实在令人惊讶,而且当时作者在读《天演论》时,就有一位本家的老辈认为作者有点不对,表现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老化以及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
作者不顾老辈的反对,仍然阅读《天演论》,表现了作者对新思想与真理的渴求。《藤野先生》记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老师的故事,藤野先生对作者并没有偏见,且对作者关爱有加,非常的真诚,这与他在仙台受到当地学生的侮辱与歧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但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片段令我气愤无比,那就是在看影片时,日本人枪毙中国人时,日本学生欢呼起来,让我真想揍他们一顿。我想,这也应该是作者最终弃医从文,认为医治人们精神上的麻木远比医治肉体上的苦痛重要得多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范爱农》描写了作者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刚开始作者认为他是极其可恶的,因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但到后来这意见却越来越淡薄,最后终于没有了,最终倒好像生出了些同情与敬意。其实我认为范爱农是一个很有正义感与血性的人,他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但在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实在令人同情。表现了作者对范爱农这名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
读完了《朝花夕拾》,我对当时的社会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更为鲁迅先生所折服,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