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八篇)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0 17:49:45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八篇)
时间:2023-03-10 17:49:45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进入高三阶段,由于各学科知识量大幅增加、知识难度大幅提升,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尤其是数学课,习题量的大幅增加会使学生明显感到学习压力骤然增大,觉得数学科的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进而放弃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如何上好高三数学复习课就成为众多数学教师和家长关注的问题。

高三数学复习课一般采用对复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罗列整理、例题讲解、变式巩固、归纳小结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标准和考纲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基础之上,优势在于知识系统性强、能突出复习的重点和便于操作,但也存在学生自主复习、主动探究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本身就缺乏对数学知识的系统了解,更不可能主动去整理每章节的知识要点和重点,只能依靠教师去总结罗列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笔者认为,新课标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课模式应该体现在:第一层次是学生在头脑中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简单再现;第二层次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融入了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得学生达到对知识理解的加深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三层次解决相应问题中“容易出错和被忽略的问题”,加深印象,尽量在今后的学习中减少和避免类似的错误。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教师有意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易犯的错案→学生自己评价判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纠正错误、解决问题。这样的“三部曲”就很好的避免了教师主观以自己手(口)展现学生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积极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防止教师的“包办”和“灌输”。在这样的课堂上复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复习”,它不是把上过的课再上一遍,让学生体验到的也不是把走过的路再走一遍,而是有所创新,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似曾相识的新路,并从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它是一个达成新知的连接点,用前瞻的眼光去回顾和总结“过去”,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

一、复习内容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二、复习重点

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运用及其用向量知识,实现几何与代数之间的等价转化。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回家做作业。其具体步骤是:①相应知识的系统梳理;②典型例题的摘录;③搜集平时作业,测验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错误;④提出针性训练的练习题;⑤准备思考题,以及家庭作业。学生的准备可以从中选择一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选。

2.学生可以分为出题组、答题组和归纳组(每组3~4人),三个小组又可构成一个大的探究组,各小组的角色在其过程中可以互换;教师从旁引导,控制教学节奏,并有机、适时地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部分作相应的释疑,最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和表达最完整的归纳展示给学生。

出题组: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出题意图后,可以自编或在课本、资料中寻找适当的例题。

答题组:迅速给出题目答案或解题思路步骤(由学生自己讲解),同时确立该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和方法,并互相讨论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和容易忽视的问题。

归纳组:对照相应的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以书面的形式给出,可充分利用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3.教学中教师按上述环节顺序,让每一环节准备相同内容,学生自己选择一人担任主讲,其余同学组成评议组,主讲讲解完后,由评议组补充、完善或评价、矫正……。

4.教师控制教学节奏,并有机、适时地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部分作相应的释疑。

5.在学生自己完成这一复习环节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的精选题例题的讲解,同样采用启发讨论式,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问题的解答。

6.课尾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结(最好由学生自己完成),并评选本课“主讲明星”与“最佳评议”。

四、案例分析及其反思

1.让学生走上讲台,既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满足其表现欲,尝试成功感,又让学生亲历知识掌握的构建过程。

2.由于要自己完成课前的准备作业和讲解内容,迫使学生进行章节的全面复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这一复习环节,却真正达到了学生自觉地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流程,培养了学生口才、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促使学生的个性达到良性的发展。

4.由于改变了课堂的传统座位排法,学生得到了互相帮助的机会,学习较差的学生能直接得到学有余力的同学的帮助和指导,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调动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互帮互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打破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单调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己变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对一类问题有根本性地掌握,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以组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联想,探索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背景,领会问题的实质,进而找到相应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进一步完善、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5、教学模式恰当,引人入胜

“探究讨论式”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本课探索“向量的应用”却颇有难度,尤其是几何与代数之间的问题转化。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复习旧知识,预备铺垫,接着设计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代数求值问题。教师在思想方法上的点拔,思维层次上的递进,让学生分享自己成果的乐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楚,层次转换自然,点拨及时,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6、体现先进理念,合作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知识的重组或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也是二期课改成败的要害。本课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者适时点拨,发现问题,培养探索精神。从轻易混淆的性质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出现迷惑,接着,对向量平行充要条件的研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概念的辨析,使学生对向量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推出综合应用题,过渡自然,符合认知规律。同学探究,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攻克难点,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展示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到爱好盎然而布满探索求知的愿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快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熟知,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好说难做。如何落在实处,本课做了有益的尝试。案例的设计,具有时代气息,以问题为先导,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境界。教案的设计说明,体现了教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变单一的传授方式为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

复习课上都有一个突出的矛盾,那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教师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例2和例2的变式1的探究,因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在两种方法会得出两个相反的答案这一点上搁浅受阻(这一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这里教师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交流“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中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主要是二元均值不等式。它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从较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实现对基本不等式几何背景的初步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运用作差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同时,介绍并渗透分析法证明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证明。

进一步通过探究几何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通过应用问题的解决,明确解决应用题的一般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性目标。借助例1,引导学生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体会和与积的相互转化,进一步通过例2,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并用几何画板展示函数图形,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变式训练完善对基本不等式结构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但是,倘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几何图形中的相等或不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并选用合理的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另外,尽可能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做好铺垫。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a,b0同时又要注意区别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例题落实学生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而对于“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进一步强化和应用,将放于下一个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能很好地展示几何图形,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教学中需要有具体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生成,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所以,借助于几何画板软件来加强几何直观十分必要,同时演示动画帮助学生验证基本不等式等号取到的情况,并用电脑3d技术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又一几何背景,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实际的问题情境出发,以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为着手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探求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并进一步给出几何解释,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明确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应用价值。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时刻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六、教法和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6个教学环节,强调过程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动观察、分析、感知、归纳、探究等思维活动,从各个层面认识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其几何背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不等式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本上,充分展示基本不等式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再创造的过程。

同时,以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赋予学生直观感受,便于观察,从而把一个生疏的、内在的知识,变成一个可认知的、可交流的对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并注意等号取到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节教学措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

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

[案例分析](主要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

答:从问题的目的来讲,教师提出的问题缺少目的性或者说太过于开放,没有一定的指向性,教师要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开放了,但是在开放的基础上,没有了指向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只是讲出自己看见的,但与本课的教学却是没什么关系的一些零碎信息,教师在学生表现出这一倾向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纠正,而是任其发展过了五分钟还是没讲到教师所讲的点上,这样虽说有了开放性,有了民主性,但是对本课的教学失去了可用性。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

2.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理解充要条件意义及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命题条件的充要性的判断.

讲、练结合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案

一、复习回顾

本节课将继续研究命题中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二、新课:§1.8.2 充要条件

问题:请判定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

(2)若ab,则a+cb+c;

由上述命题(1)的条件判定可知:

续问:请回答命题(2)、(3).

答:命题(2)中因:ab

讨论解答下列例题:

(1)p:(x—2)(x—3)=0;q:x—2=0.

(2)p:同位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

(3)p:x=3;q:x2=9.

(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

;q:2x+3=x2 .

,充要条件(二) 人教选修1—1

所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2)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师:再解答下列例题:

生:

故“x∈m或x∈p”是“x∈m∩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即如果pq且q

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五、课后作业

2.预习:小结与复习,预习提纲:

(1)本章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章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分别是什么?

§1.8.2 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那么p就是q的既充分又必要条件,

即充要条件.

教学后记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六

摘要: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由于时代的快速变迁、知识经济的来临、全球化的课改风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能使现存的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脱胎换骨”,并重新思考现代教育的新方向。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数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应当通过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数学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了解数学在推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价值。事实上,教材后面的“阅读与欣赏”,提高了学生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这种数学素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味,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特别是以统计作为整合的突破口,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溶入到数学课程的各相关部分。

二、新理念呼唤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1)课堂上的主持人。大家看电视时会发现,一场精彩的演出中,主持人虽然是贯串始终,但是并不是大包大揽,由自己亲自表演的。他们用简洁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话语,串起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可以说课堂也可以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或是设悬,或是点拨,或是指导,而不必长篇大论,大包大揽,把思考,讨论,研究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培养出富有创新性的人才。

(2)独具慧眼的发现者。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欣赏的水平不同,基础不同。在老师眼里,可能存在文化成绩上的“差生”,因此往往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学生失去学习的宽松环境,对自己缺乏信心,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担负慧眼独具的发现者。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尽力为他们搭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采用赏识成功的方法,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利用他们尝试成功喜悦的契机,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3)热情的观众。一场激烈的球赛,总少不了热情的拉拉队,他们的呐喊助威给球员们带来了动力和激情,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有这种热情,球员们都会有无穷的动力。同样,作为当今的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他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教训或教师的责问,是理解和支持。我们教师就要做好热情的观众。在课堂上,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艺。精彩时报以掌声,给予充分的肯定,失误时,评论切磋,提出中肯的意见。不因为学生一两次的失误而对他丧失信心,当老师对学生充满信心时,也正是学生发奋拼搏大步迈向成功的时候!

三、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

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实现新转变,由重知识传播向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向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前一种过程教材已有所体现,但思维过程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2)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气氛状态两个方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气氛因素的积极作用,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3)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实际上,学生自主求知活动应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作适度点拨;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应放开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其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自觉构建认知结构和操作模式。

(4)应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数学教育应坚决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以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数学应用、数学交流、数学建模成为课堂的主流,要冲破以教材为本位的束缚,在课堂中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力度,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和能力的形成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成其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以及“单元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法”,甚至“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范例教学法”等等,这些古今中外的教学模式都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5)提倡合作学习

在学生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我们在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的同时,也要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学会学习。

(6)提倡多元化的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向开放的、多元化的方向方展。问题的解决要不拘泥常法、不恪守常规,善于开拓、变异、发散,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求得问题解答。所有这一切都为了形成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结语

总之,要结合《标准》的学习,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及时审视自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师生一起携手探究数学知识。我想,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感,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同步发展。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1.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3.关系推理指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纯关系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3)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完全归纳推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必须是该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否则,只要其中有一个个别对象没有考察,这样的归纳推理就不能称做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结论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那末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篇八

一、数学的“双基”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一)基础复习,要“细”; 力求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1、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与基础,课本中结论,定理与性质,都是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立足课本,迅速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强调课本的重要性,不放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

2、注意所做题目使用知识点覆盖范围的变化,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3、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复习,深刻体会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在函数的复习习过程中要重视函数概念的复习, 深刻体会函数的本质特征,学会函数的思维方式。

(二)对核心的知识要概括,解题的方法要概括,对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做一概括!

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注意每一模块复习完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网络图,其目的是一方面,所学知识层次清晰,知识的逻辑关系清楚,更重要的是,这个知识结构图也体现了学生应掌握的数学思维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将典型问题模型化,将通解通法固化在我们的解题思维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也是老师提高复习效率最应该做的事情。

(三)分层教学,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高三数学复习,绝不能等同高一,高二阶段,平铺直叙,对每章的知识结构,在复习开始与复习结束时都要能写出或说出各章节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特别要强调课本内涉及的内容与课外补充的内容,及高考考过的知识点,为此,师生要研究近三年的高考题目。例如:“函数”一章,课本目录:集合与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函数方程与零点。因为函数是高考的重头戏,函数知识与函数思想地位,需让同学们下大力气掌握,扩充内容:求函数解析式,函数值域,求函数定义域,函数图像及变换,函数与不等式,函数思想的应用;重点知识重点掌握,重点训练,也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方向,而对于集合,因为高考要求降低,就适当减少课时,针对性处理数学知识点。减少盲目性,在高三能帮助同学们居高临下复习,提高复习效果。

(四)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数学高三总复习要抓得住“魂”,要通过复习,确实把握学科的基本思想.

目前的高考,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考查,在知识交汇点设计试题。还考查中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而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是贯穿了整个中学数学的各个章节,比如方程有解,求的取值范围。就可以转化为求关于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并且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在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利用方程思想,同时还须注意通性通法的训练,淡化特殊的技巧;而作为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需要分章节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渗透与总结,暗线变明线,渗透变明确。先认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作用,以问题为载体,以方法为杠杆,再想办法应用于解题,例如在不等式的解法一章,首先强调化归思想,即大多数的不等式最终都转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再强调等价转化,即常说到的等价组,包括函数定义域,运算的等价性等等,这样将资料中的分式不等式,简单的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一块学习统一在数学思想前提中,便于很好的掌握,此外,可以开展讲座,集中学习数学思想与方法,加强理性认识,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 不断提高数学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应试技巧

第一、审题要准。最好采取二次读题的方法,第一次为泛读,大致了解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第二次为精读,根据要求找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

第二、算理要清。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每一种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还要明确这种运算的条件是否具备。

第三、跨度要小。解题过程(尤其是运算过程)的衔接要紧密,不要跳步骤。

第四:考虑要周。切忌思考问题丢三落四、想当然、麻痹大意,在平时训练时,出现此种情形,除性格因素外,要特别考虑一下在知识和方法上的缺陷。

(二)注意学生的书面表达。高考最终的成绩是由各个阅卷老师给出的总和,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是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进行的,因此书面表达又显得至关重要,(1)表述要全。到了高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试时,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表述上,导致79分的解答题中,几乎没有一个题能得满分,问题主要在于表述不够全面,术语不够准确,逻辑性不够严密,运算失误较多等。因此要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2)突出得分点和踩分点。不会做不等于得不到分数,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在高考前的这一阶段,对于解答题有必要向学生说明阅卷的评分情况是按步得分,按点得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题目中哪些是关键步骤,必不可少的。真正不会做也可以将一些条件进行一些简单的变形,或许也能得到一两分,不要小看它,可能是“万人之上”,同时书写要求做到简洁、明了。如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注意解决这一问题,它必是高考中分值的一个增长点。

对于上文提供的高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学计划方法指导相关内容,是不是感觉很关键呢?希望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