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一
这就是哈拉哈河,我们进入依河而建的小镇伊尔施是阿尔山森工公司所在地。1999年没有建镇以前,3万人口的伊尔施还是一个村,阿尔山森工公司施业区面积却是48万公顷,应该是世界最大的了。
这座楼是森工公司总部,那面是杜鹃山庄。
大家请看那个亭子叫浩然亭,座落在小镇东山之上,名为东山公园。自治区政府于1992年立起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表彰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林业建设者。巍巍阿尔山,绵延几百里,构成了一片森林的海洋。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长期在这里进行掠夺式采伐,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解放以后,国家大力营造人工林,使森林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百万亩人工林,是人类生态建设史的奇迹。
阿尔山森林是花的海洋。各位请看,那是火红的百合,那是杏黄的金莲花,那是明黄色的野樱粟,那是粉红的柳兰,那是深红的野玫瑰,那是蓝色的剑兰。金莲花、野玫瑰、杜鹃花还是珍贵的饮品,带上一点,让记忆留香。
如果你在5月来阿尔山,会看到世界最美的杜鹃花。5月的阿尔山草未萌芽,叶未吐绿,还是冰雪世界,仿佛一夜之间,杜鹃花象大海涨潮般用花海淹没了大兴安岭。杜鹃花着在未萌叶的干枝之上,一朵花六个花瓣,花瓣薄如蝉翼,花朵只有钮扣般大。这么小的花儿却映红了大兴安岭,在白雪的映衬下如霞似火,花儿托着白雪,就象雪在燃烧。该有亿万花蕾竞相绽放呢,也许杜鹃花是地球上最大的花汛了吧?
据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代代传唱下来,杜鹃花还叫弘吉剌花,是蒙古人圣洁的母亲花。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妻子孛儿帖都生于弘吉剌部,就是现在阿尔山森林与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那是开满杜鹃花的地方。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首领,打猎时,看见一位来自森林草原地带的美丽新娘。她的肌肤象牛奶一样洁白滑嫩,她的脸庞象杜鹃花一样粉红娇艳,她的身段象白桦一样婀娜挺拔。也速该纵马把新娘抢来,做了自己的妻子,她就是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夫人。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长到9岁时,深爱着诃额伦的英雄也速该执意在诃额伦夫人出生的弘吉剌部为儿子订亲。长铁木真1岁的孛儿帖俊美聪慧,订亲后按当时风俗,正当杜鹃花开时节,铁木真住在孛儿帖家。少年铁木真与孛儿帖在白桦林中、杜鹃花丛骑马嬉戏,尽情享受森林草原地带特有的奇异景色,享受少年的乐趣。
生于弘吉剌部的诃额伦象杜鹃花一样美丽,也象孕育于冰雪之中的杜鹃花那样冰清玉洁,勇敢刚强。草原上流传着一首动人的赞歌:“贤德的诃额伦夫人,把聪明睿智的儿子,教育成一国之君。刚毅的诃额伦夫人,把承受真命的儿子抚育成天下之君。”和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一样,生于弘吉剌部的孛儿帖不仅生育了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个英雄的儿子,也是成吉思汗的重要扶佐。忽必烈的母亲和妻子也都来自弘吉剌部,因为成吉思汗有令:弘吉剌部的女儿世配皇子,男子世配公主,弘吉剌部成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重要依托。
各位,您现在知道杜鹃花为什么那样红,阿尔山姑娘为什么那么美,蒙古牧人为什么朝圣般来到阿尔山沐浴温泉了吧?
这里是安全沟林场,这里的温泉已经开发,修建了50米长、20米宽的温泉游泳池。
请大家看这两座石峰,一如下山猛虎,一如大象扇耳。它们可不象是在打仗,好象在商量政治解决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关系问题。谈判都谈成石头了,吃肉的还是吃肉,吃草的还是吃草,看来弱国无外交啊!
各位看这如茵绿草覆盖的大山,那几团树叫山丁树,构图多么简洁舒展。
秋天的阿尔山就象熟透了的妇人,有着丰满诱人的成熟美。金黄色帝王一般统领着阿尔山,白桦摇着灿烂的黄,稠李凝着醉人的紫,樟松仍傲然伸展着绿。秋天来吧!阿尔山会教会您成为摄影家。如果您带着孩子,十余种山果会把孩子的心拴在阿尔山大森林里。羊奶,果儿蓝紫,凝着白霜,状如羊奶,果肉红白紫相间,汁浓味甜。高梁果是一种野草莓,蔓如红丝般缀着果,香味飘得很远。山葡萄绿的如翡翠、红的如玛瑙、紫的如烟雾。托盘儿胭脂红色,甜酸。山丁子又甜又面。山樱桃熟的时候一趟沟都是红的,山川沟塘象挂满红灯笼,所以山樱桃又叫灯笼果。河边稠李,繁花似雪,果如黑珍珠,经霜更甜……还有金针、木耳、蘑菇、蕨菜,秋天会叫您成为美食家。
各位如果冬天来到阿尔山,就象来到童话般的冰雪世界。群山俊岭一片洁白,孩子们堆雪人、滑冰车、抽冰嘎,冬天是大自然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由于地热作用,我们多次不期而遇的这条哈拉哈河,在20公里的河段零下40度不冻,烟雾撩绕,牛儿从冰雪中走来,到河中吃鲜嫩的水草,有人悠闲地垂钓,树上凝成美丽的雾凇。
被誉为“中国滑雪第一人”的单兆鉴兴奋地评价了阿尔山冰雪资源的七大优势:优势之一,温泉与滑雪的完美结合世界第一,穿着滑雪板可以滑到城中洗温泉。优势之二,林海雪原、奇峰异池、冬季暖河、夏日冰川,其景观奇特度、愉悦度、科考度、完整度的组合世界第一。优势之三,雪量之大,雪期之长世界第一。滑雪可以从国庆节延续到五一节。优势之四,城在林中,雪在城中,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冰雪运动的完美结合全国第一。优势之五,夏季旅游避暑,秋季采风疗养,冬季冰雪赛事与观光,使旅游全年无淡季,资源无闲置。优势之六,有条件开展各种冰雪活动,称得上冰雪大全,全国第一。可以开展赏雪、戏雪、雪地足球、雪野探险等活动。优势之七,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独特的冰雪运动融合全国罕见。赛马、摔跤、射箭、狩猎等可在草地上进行,也有条件在雪地上开展。阿尔山曾是蒙古罕王、满清帝王的游猎处,发挥民族特色会今胜于昔,名扬天下。每年冬季,阿尔山都要承办内蒙古冰雪节,承办全国滑雪单项比赛,力争成为20_年冬奥会分赛场,队尔山的冰雪不仅是内蒙古的骄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将会为期不远
好吧,让我们还是回到阿尔山的现在吧,其它地方热浪格外逼人,阿尔山的夏季却如冰镇一样凉爽。有人风趣儿地说,大自然只给阿尔山女人一个月的美丽时间,只有一个月才能穿上裙子,她们象大兴安岭的花儿一样,特别珍惜夏天的阳光,展示她们夏天的美丽。也许阿尔山是全国不多见的不用空调的城市。不信您到所有的商店转一遍,都不卖空调。富有林区特点的木珠、山货倒是应有尽有。其实阿尔山的大森林就是最大的生态空调。阿尔山山中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边日出东边雨,有时还下起太阳雨,阿尔山夏季活泼俏皮的性格非常迷人。许多外地和阿尔山本地人说,“走遍天涯海角,阿尔山夏天最好”。是啊,让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拥抱着的感觉真好,在阿尔山才有最深切的体验。
这里是金江沟林场,向南5公里就是金江沟温泉。距阿尔山45公里,南北向排列7眼温泉,其中47℃的两眼热泉已被开发利用。在金江沟洗浴可以看到满天繁星、满目青山,冬天则能看到满地冰雪,沐浴其中,别有一番滋味。这些温泉边、山沟里有大量的蛇,有时人蛇同浴,却从未听说有人受伤。其中一种小花蛇被牧人奉为神蛇,为温泉带来神奇疗效。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二
车窗外是一幅幅山水长卷,这里距阿尔山市10公里,远山脚下出现了由马、驼组成的商队,从历史的深处向我们走来。
这就是哈拉哈河,我们进入依河而建的小镇伊尔施是阿尔山森工公司所在地。1999年没有建镇以前,3万人口的伊尔施还是一个村,阿尔山森工公司施业区面积却是48万公顷,应该是世界最大的了。
这座楼是森工公司总部,那面是杜鹃山庄。
大家请看那个亭子叫浩然亭,座落在小镇东山之上,名为东山公园。自治区政府于1992年立起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表彰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林业建设者。巍巍阿尔山,绵延几百里,构成了一片森林的海洋。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长期在这里进行掠夺式采伐,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解放以后,国家大力营造人工林,使森林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百万亩人工林,是人类生态建设史的奇迹。
阿尔山森林是花的海洋。各位请看,那是火红的百合,那是杏黄的金莲花,那是明黄色的野樱粟,那是粉红的柳兰,那是深红的野玫瑰,那是蓝色的剑兰。金莲花、野玫瑰、杜鹃花还是珍贵的饮品,带上一点,让记忆留香。
如果你在5月来阿尔山,会看到世界最美的杜鹃花。5月的阿尔山草未萌芽,叶未吐绿,还是冰雪世界,仿佛一夜之间,杜鹃花象大海涨潮般用花海淹没了大兴安岭。杜鹃花着在未萌叶的干枝之上,一朵花六个花瓣,花瓣薄如蝉翼,花朵只有钮扣般大。这么小的花儿却映红了大兴安岭,在白雪的映衬下如霞似火,花儿托着白雪,就象雪在燃烧。该有亿万花蕾竞相绽放呢,也许杜鹃花是地球上最大的花汛了吧?
据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代代传唱下来,杜鹃花还叫弘吉剌花,是蒙古人圣洁的母亲花。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妻子孛儿帖都生于弘吉剌部,就是现在阿尔山森林与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那是开满杜鹃花的地方。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首领,打猎时,看见一位来自森林草原地带的美丽新娘。她的肌肤象牛奶一样洁白滑嫩,她的脸庞象杜鹃花一样粉红娇艳,她的身段象白桦一样婀娜挺拔。也速该纵马把新娘抢来,做了自己的妻子,她就是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夫人。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长到9岁时,深爱着诃额伦的英雄也速该执意在诃额伦夫人出生的弘吉剌部为儿子订亲。长铁木真1岁的孛儿帖俊美聪慧,订亲后按当时风俗,正当杜鹃花开时节,铁木真住在孛儿帖家。少年铁木真与孛儿帖在白桦林中、杜鹃花丛骑马嬉戏,尽情享受森林草原地带特有的奇异景色,享受少年的乐趣。
生于弘吉剌部的诃额伦象杜鹃花一样美丽,也象孕育于冰雪之中的杜鹃花那样冰清玉洁,勇敢刚强。草原上流传着一首动人的赞歌:“贤德的诃额伦夫人,把聪明睿智的儿子,教育成一国之君。刚毅的诃额伦夫人,把承受真命的儿子抚育成天下之君。”和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一样,生于弘吉剌部的孛儿帖不仅生育了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个英雄的儿子,也是成吉思汗的重要扶佐。忽必烈的母亲和妻子也都来自弘吉剌部,因为成吉思汗有令:弘吉剌部的女儿世配皇子,男子世配公主,弘吉剌部成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重要依托。
各位,您现在知道杜鹃花为什么那样红,阿尔山姑娘为什么那么美,蒙古牧人为什么朝圣般来到阿尔山沐浴温泉了吧?
这里是安全沟林场,这里的温泉已经开发,修建了50米长、20米宽的温泉游泳池。
请大家看这两座石峰,一如下山猛虎,一如大象扇耳。它们可不象是在打仗,好象在商量政治解决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关系问题。谈判都谈成石头了,吃肉的还是吃肉,吃草的还是吃草,看来弱国无外交啊!
各位看这如茵绿草覆盖的大山,那几团树叫山丁树,构图多么简洁舒展。
秋天的阿尔山就象熟透了的妇人,有着丰满诱人的成熟美。金黄色帝王一般统领着阿尔山,白桦摇着灿烂的黄,稠李凝着醉人的紫,樟松仍傲然伸展着绿。秋天来吧!阿尔山会教会您成为摄影家。如果您带着孩子,十余种山果会把孩子的心拴在阿尔山大森林里。羊奶,果儿蓝紫,凝着白霜,状如羊奶,果肉红白紫相间,汁浓味甜。高梁果是一种野草莓,蔓如红丝般缀着果,香味飘得很远。山葡萄绿的如翡翠、红的如玛瑙、紫的如烟雾。托盘儿胭脂红色,甜酸。山丁子又甜又面。山樱桃熟的时候一趟沟都是红的,山川沟塘象挂满红灯笼,所以山樱桃又叫灯笼果。河边稠李,繁花似雪,果如黑珍珠,经霜更甜……还有金针、木耳、蘑菇、蕨菜,秋天会叫您成为美食家。
各位如果冬天来到阿尔山,就象来到童话般的冰雪世界。群山俊岭一片洁白,孩子们堆雪人、滑冰车、抽冰嘎,冬天是大自然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由于地热作用,我们多次不期而遇的这条哈拉哈河,在20公里的河段零下40度不冻,烟雾撩绕,牛儿从冰雪中走来,到河中吃鲜嫩的水草,有人悠闲地垂钓,树上凝成美丽的雾凇。
被誉为“中国滑雪第一人”的单兆鉴兴奋地评价了阿尔山冰雪资源的七大优势:优势之一,温泉与滑雪的完美结合世界第一,穿着滑雪板可以滑到城中洗温泉。优势之二,林海雪原、奇峰异池、冬季暖河、夏日冰川,其景观奇特度、愉悦度、科考度、完整度的组合世界第一。优势之三,雪量之大,雪期之长世界第一。滑雪可以从国庆节延续到五一节。优势之四,城在林中,雪在城中,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冰雪运动的完美结合全国第一。优势之五,夏季旅游避暑,秋季采风疗养,冬季冰雪赛事与观光,使旅游全年无淡季,资源无闲置。优势之六,有条件开展各种冰雪活动,称得上冰雪大全,全国第一。可以开展赏雪、戏雪、雪地足球、雪野探险等活动。优势之七,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独特的冰雪运动融合全国罕见。赛马、摔跤、射箭、狩猎等可在草地上进行,也有条件在雪地上开展。阿尔山曾是蒙古罕王、满清帝王的游猎处,发挥民族特色会今胜于昔,名扬天下。每年冬季,阿尔山都要承办内蒙古冰雪节,承办全国滑雪单项比赛,力争成为20_年冬奥会分赛场,队尔山的冰雪不仅是内蒙古的骄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将会为期不远
好吧,让我们还是回到阿尔山的现在吧,其它地方热浪格外逼人,阿尔山的夏季却如冰镇一样凉爽。有人风趣儿地说,大自然只给阿尔山女人一个月的美丽时间,只有一个月才能穿上裙子,她们象大兴安岭的花儿一样,特别珍惜夏天的阳光,展示她们夏天的美丽。也许阿尔山是全国不多见的不用空调的城市。不信您到所有的商店转一遍,都不卖空调。富有林区特点的木珠、山货倒是应有尽有。其实阿尔山的大森林就是最大的生态空调。阿尔山山中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边日出东边雨,有时还下起太阳雨,阿尔山夏季活泼俏皮的性格非常迷人。许多外地和阿尔山本地人说,“走遍天涯海角,阿尔山夏天最好”。是啊,让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拥抱着的感觉真好,在阿尔山才有最深切的体验。
这里是金江沟林场,向南5公里就是金江沟温泉。距阿尔山45公里,南北向排列7眼温泉,其中47℃的两眼热泉已被开发利用。在金江沟洗浴可以看到满天繁星、满目青山,冬天则能看到满地冰雪,沐浴其中,别有一番滋味。这些温泉边、山沟里有大量的蛇,有时人蛇同浴,却从未听说有人受伤。其中一种小花蛇被牧人奉为神蛇,为温泉带来神奇疗效。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三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初建时较为简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1920xx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
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大家请看,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礼拜殿,系水磨青砖的中式建筑,面积有25间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时容500人进行礼拜活动。殿后的墙壁上,镌刻有1920xx年担任绥远都统的甘肃回族人马福祥题写的“认主独一”、“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14个正楷大字,笔势圆润饱满、端庄有力。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风格独特,而且比较优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值得继承和借鉴。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1998年-20xx年社会各方集资实施了一、二、三期改扩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焕然一新,愈显神圣风姿。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四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初建时较为简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1920xx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
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大家请看,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礼拜殿,系水磨青砖的中式建筑,面积有25间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时容500人进行礼拜活动。殿后的墙壁上,镌刻有1920xx年担任绥远都统的甘肃回族人马福祥题写的“认主独一”、“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14个正楷大字,笔势圆润饱满、端庄有力。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风格独特,而且比较优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值得继承和借鉴。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1998年-20xx年社会各方集资实施了一、二、三期改扩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焕然一新,愈显神圣风姿。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五
滴水壶景观挂于美林乡敖包梁一侧的石崖立壁上,高约30米,因雨水渗水积在山腹汇集而成,长年滴水不断,峭壁顶上一块壶型巨石凌空悬卧,斜坠如倒水,故得名滴水壶。
滴水壶一年四季,变幻莫测,春秋两季,滴水不止,一里之处就可听到叮咚悦耳、有韵有致的滴水声。夏季的滴水壶最为壮观,此时滴水壶水量充沛,形成了小瀑布,从崖顶上一泻而下。这珠玑的组合,水流的跌落,虽没有“忽闻雷声殷前川”的雄姿盖世,却有“温柔是我力是我”的生动秀美。远远望去,洁白水帘,飘飘然然,扬扬洒洒,如绸缎飘舞,如仙袂飘举,如淑女浣纱,好一幅美妙的水景图,让人陶醉。冬季滴水壶则结成数丈冰挂,似壁银帘,重新回归渲泄后的平静和爆发后的沉默中。滴水壶的四周也充满生机和惊奇,滴水壶川沟谷狭长,宽约30米,周围天然次生林资源丰富,针阔树种繁多,秋霜过后,黄、绿、紫、红,各色纷呈,绚丽多彩。
内蒙古河套平原(河套灌区)导游词三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
黄河在此先向东北流,后转向东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六
青石板上的远祖大脚印
游客一到嘎仙洞口,就会看见洞口两侧耸立的青石板直冲峰顶,像刀劈斧削似的。游客脚下的大青石板上,留下不易发现的一厘米深的大脚印。
游人到此,观看这个大脚印都要叹为观止,是哪代人在石板上踩下的大脚印呢?传说在很久以前,被人们称为“天神般的首领”嘎仙,一天打猎回来,得知有个九头魔鬼满盖偷占了嘎仙洞,嘎仙带着巨大神箭赶去。九头魔鬼见嘎仙带着巨大神箭赶来,便说:“这个仙洞已经归我啦。”嘎仙打量了一下,说他是个蠢笨废物。九头魔鬼一听把自己说成个废物,便提出要与嘎仙比武,谁把挡在洞门的这块大石头扔得远,胜利者就是仙洞的主人。九头魔鬼先举起挡在洞门的那块大石头,运足了力气,扔在甘河边上。嘎仙轻轻地把那块巨石托回来,一跺脚,扔到甘河对岸那座岭上,不偏不倚,直立在山岭顶上,嘎仙站在这块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个大脚印。九头魔鬼服输了,又提出比箭法,要射刚才扔过去的那块石头的正中心。九头魔鬼弯弓搭箭,可因九个脑袋行动各异,连射三箭也没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还射出一个圆洞。九头魔鬼一看吓坏了,撒腿就跑。从此,鄂伦春人把石洞叫做仙洞,那座射穿的山峰叫窟窿山。
石缝菠萝树——大自然精灵的千古造化
嘎仙洞口上方南侧石壁的缝隙中长出一棵黄菠箩树,树身与主干瘤疤盘结,枝干虬曲苍劲,蟠折交错,如龙腾飞、如蛇爬行,千姿百态。据说此树是阿里河林区唯一的一棵种树。每逢阴雨连绵季节,树叶间便开出金黄色花朵,可称为奇中之奇。老百姓说它是精灵鬼仙,而且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说是一个古代猎人上山打猎,不小心碰在树枝上,造成双目失明。从此,猎人再也无法以猎为生,后来天上的月亮仙子知道后,十分同情这位善良小伙子,就偷偷下凡给这位小伙子治眼睛。眼睛治俞后,小伙子睁眼看见美丽善良的姑娘,便向她求婚,于是俩人就结成了夫妻。可好景不长,月亮仙子的母亲知道女儿犯下天规,十分恼火,派雷公传月亮仙子回宫。雷公驶云来到月亮仙子与小伙子的家传娘娘令:“月亮仙子快速回宫”。月亮仙子知道母亲不同意自己的婚事,便对雷公说:“我已和鄂伦春人结为夫妻,决不回去。”雷公回到天宫将此事禀报娘娘,娘娘听后大怒,下令派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
在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回宫时,小伙子挺身而出。眼看仙妻要抓回到天宫去,急忙上前拦救,被雷公一掌击在嘎仙洞石壁上,石壁被击开一条长长的石缝,血淋淋的尸体被击在了石缝里。月亮仙子悲痛欲绝,扯掉自己衣裙上的黄飘带扔下,飘带落盖在丈夫身上,尸体顿时化做了一棵黄菠萝树,傲然挺立在石缝隙里,留下了“救媳妇化做仙树”的佳话。
熊亲戚的传说与仙洞养育人与熊
沿着嘎仙洞口往里走,到达中部光线就黑暗起来。快到顶部时,只有用火把、手电照在洞壁上,可以看见上面有几个小洞,自上而下向上延伸。冬天洞中温暖如春,夏天凉爽宜人。
传说此洞是仙人与熊同居生儿育女的地方。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鄂伦春妇女到河边打水,被公熊抓进洞中,把她被进洞中用大石头挡住洞口,不让她出来。从此,公熊白天出去给她觅食,晚上就和这位妇女住在一起。后来,这位妇女怀孕了,生下了一半像人、一半像熊两个孩子,孩子们常常跟着熊出外觅食。一天,公熊领着一个孩子上山觅食事,这位妇女突然听到洞外有人行走声,于是她喊了一声,猎人听到喊声后,知道洞里面有人,过去将她和孩子救了下来,妇女带着孩子一起骑马跟着猎人回到自己的家。后来,随公熊的那个孩子成了熊,随人的那个孩子成了鄂伦春人了。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老人们说我们鄂伦春人的祖先跟熊是亲戚呢。自古以来,鄂伦春人很尊重熊,不杀它,即使无意中打死了熊,也要举行风葬仪式要说是“弄错了”,而决不说“杀”字,以求得熊的宽恕。
1980年7月30日,人们在嘎仙洞内的斜阳中发现壁上刻有一些道痕,剥掉笞衣,才发现北魏第三代皇帝拓拔寿派中书侍郎李敞,当年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石刻祝文开头一行有“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七月甘五日”(公元443年)字样。祝文通篇是歌祖先之功德,乞神灵之赐福。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七
新石器中、晚期,今锡林河水库西侧发现有人类活动遗址。先后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证明距今4000~6020_年以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涛游猎养畜和原始手工业生产。阿巴哈纳尔部:“汉,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为突厥所据.[1]
辽为上京道西境,金为北京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入于蒙古。”康熙六年(1667年),栋伊思喇布初授札萨克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康熙五年(1666年),色棱墨尔根亦来归。
康熙六年(1667年),诏授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旧牧地给阿巴哈纳尔。栋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领九,驻乌勒陀罗海(《大清会典》作阿尔噶灵图山)。色棱墨尔根掌右翼,佐领七,驻昌山(又名永安山)。阿巴哈纳尔左翼设旗,自康熙六年(1667年)至公元1946年,12代札萨克共执政280年。
民国20_年(1933年),锡林郭勒盟建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贝子庙地区被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控制。民国20_年(1938年),驻贝子庙日本军队组织伪锡林郭勒盟政府、伪旗政府。
民国35年(1946年),内蒙自治运动联合会转移到贝子庙,锡盟分会和政府组织工作队在阿巴哈纳尔左旗改造旧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阿巴哈纳尔左旗支会隶属锡林郭勒盟分会。
民国36年(1947年),在贝子庙成立了中共锡(锡林郭勒)、察(察哈尔)、巴(巴彦塔拉)、乌(乌兰察布)工委。民国37年(1948年),阿巴哈纳尔左旗归中部中心旗工委。
1949年,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中部联合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1952年5月26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电准,中部和西部联合旗合并,统称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原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庙由贝子爵管辖,故得名“贝子庙”。
1953年9月15日,经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相当于苏木级),统称西部联合旗锡林浩特人民政府。1956年7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部联合旗改称阿巴嘎旗。同年8月21日锡林浩特受锡林郭勒盟直接领导,苏木级建置不变。
1959年4月15日,锡林浩特升格为旗(县)级浩特,盟直接管辖。
196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锡林浩特改设为阿巴哈纳尔旗。1979年12月14日,阿巴哈纳尔旗的“哈”字为“嘎”字。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巴嘎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县级)。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八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
黄河在此先向东北流,后转向东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西山嘴以东,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又称三湖河平原,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3一15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属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势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黄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渠引水,发展农业。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匈奴人(归属存在争议)生活在河套。春秋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
西汉时,前120_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0_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
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光绪年问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后,1951年建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现共有灌水干渠5道,排水干渠13道,支、斗、毛渠纵横交错。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万亩,已开垦近50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国和自治区重要粮、糖基地,被誉为“塞上谷仓”、“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已进行综合治理。
篇二:河套平原导游词范文
河套地区在清代属鄂尔多斯诸旗,因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至民国为绥远省。河套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和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何丙勋在《河套图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胜也。河流自西而东,至灵州西界之横城,折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至[url]府谷[/url]之黄甫川,入内地迂回二千余里,环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不过,现在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境内许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状态。
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陕西省)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洛水(河南省)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
自元代起,“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南,黄河沿岸地区。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九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
黄河在此先向东北流,后转向东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西山嘴以东,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又称三湖河平原,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3一15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属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势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黄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渠引水,发展农业。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匈奴人(归属存在争议)生活在河套。春秋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
西汉时,前120_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0_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
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光绪年问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后,1951年建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现共有灌水干渠5道,排水干渠13道,支、斗、毛渠纵横交错。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万亩,已开垦近50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国和自治区重要粮、糖基地,被誉为“塞上谷仓”、“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已进行综合治理。
篇二:河套平原导游词范文
河套地区在清代属鄂尔多斯诸旗,因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至民国为绥远省。河套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和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何丙勋在《河套图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胜也。河流自西而东,至灵州西界之横城,折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至[url]府谷[/url]之黄甫川,入内地迂回二千余里,环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不过,现在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境内许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状态。
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陕西省)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洛水(河南省)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
自元代起,“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南,黄河沿岸地区。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十
新石器中、晚期,今锡林河水库西侧发现有人类活动遗址。先后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证明距今4000~6020_年以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涛游猎养畜和原始手工业生产。阿巴哈纳尔部:“汉,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为突厥所据.[1]
辽为上京道西境,金为北京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入于蒙古。”康熙六年(1667年),栋伊思喇布初授札萨克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康熙五年(1666年),色棱墨尔根亦来归。
康熙六年(1667年),诏授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旧牧地给阿巴哈纳尔。栋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领九,驻乌勒陀罗海(《大清会典》作阿尔噶灵图山)。色棱墨尔根掌右翼,佐领七,驻昌山(又名永安山)。阿巴哈纳尔左翼设旗,自康熙六年(1667年)至公元1946年,12代札萨克共执政280年。
民国20_年(1933年),锡林郭勒盟建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贝子庙地区被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控制。民国20_年(1938年),驻贝子庙日本军队组织伪锡林郭勒盟政府、伪旗政府。
民国35年(1946年),内蒙自治运动联合会转移到贝子庙,锡盟分会和政府组织工作队在阿巴哈纳尔左旗改造旧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阿巴哈纳尔左旗支会隶属锡林郭勒盟分会。
民国36年(1947年),在贝子庙成立了中共锡(锡林郭勒)、察(察哈尔)、巴(巴彦塔拉)、乌(乌兰察布)工委。民国37年(1948年),阿巴哈纳尔左旗归中部中心旗工委。
1949年,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中部联合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1952年5月26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电准,中部和西部联合旗合并,统称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原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庙由贝子爵管辖,故得名“贝子庙”。
1953年9月15日,经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相当于苏木级),统称西部联合旗锡林浩特人民政府。1956年7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部联合旗改称阿巴嘎旗。同年8月21日锡林浩特受锡林郭勒盟直接领导,苏木级建置不变。
1959年4月15日,锡林浩特升格为旗(县)级浩特,盟直接管辖。
196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锡林浩特改设为阿巴哈纳尔旗。1979年12月14日,阿巴哈纳尔旗的“哈”字为“嘎”字。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巴嘎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县级)。
内蒙古导游词100字篇十一
青石板上的远祖大脚印
游客一到嘎仙洞口,就会看见洞口两侧耸立的青石板直冲峰顶,像刀劈斧削似的。游客脚下的大青石板上,留下不易发现的一厘米深的大脚印。
游人到此,观看这个大脚印都要叹为观止,是哪代人在石板上踩下的大脚印呢?传说在很久以前,被人们称为“天神般的首领”嘎仙,一天打猎回来,得知有个九头魔鬼满盖偷占了嘎仙洞,嘎仙带着巨大神箭赶去。九头魔鬼见嘎仙带着巨大神箭赶来,便说:“这个仙洞已经归我啦。”嘎仙打量了一下,说他是个蠢笨废物。九头魔鬼一听把自己说成个废物,便提出要与嘎仙比武,谁把挡在洞门的这块大石头扔得远,胜利者就是仙洞的主人。九头魔鬼先举起挡在洞门的那块大石头,运足了力气,扔在甘河边上。嘎仙轻轻地把那块巨石托回来,一跺脚,扔到甘河对岸那座岭上,不偏不倚,直立在山岭顶上,嘎仙站在这块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个大脚印。九头魔鬼服输了,又提出比箭法,要射刚才扔过去的那块石头的正中心。九头魔鬼弯弓搭箭,可因九个脑袋行动各异,连射三箭也没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还射出一个圆洞。九头魔鬼一看吓坏了,撒腿就跑。从此,鄂伦春人把石洞叫做仙洞,那座射穿的山峰叫窟窿山。
石缝菠萝树——大自然精灵的千古造化
嘎仙洞口上方南侧石壁的缝隙中长出一棵黄菠箩树,树身与主干瘤疤盘结,枝干虬曲苍劲,蟠折交错,如龙腾飞、如蛇爬行,千姿百态。据说此树是阿里河林区唯一的一棵种树。每逢阴雨连绵季节,树叶间便开出金黄色花朵,可称为奇中之奇。老百姓说它是精灵鬼仙,而且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说是一个古代猎人上山打猎,不小心碰在树枝上,造成双目失明。从此,猎人再也无法以猎为生,后来天上的月亮仙子知道后,十分同情这位善良小伙子,就偷偷下凡给这位小伙子治眼睛。眼睛治俞后,小伙子睁眼看见美丽善良的姑娘,便向她求婚,于是俩人就结成了夫妻。可好景不长,月亮仙子的母亲知道女儿犯下天规,十分恼火,派雷公传月亮仙子回宫。雷公驶云来到月亮仙子与小伙子的家传娘娘令:“月亮仙子快速回宫”。月亮仙子知道母亲不同意自己的婚事,便对雷公说:“我已和鄂伦春人结为夫妻,决不回去。”雷公回到天宫将此事禀报娘娘,娘娘听后大怒,下令派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
在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回宫时,小伙子挺身而出。眼看仙妻要抓回到天宫去,急忙上前拦救,被雷公一掌击在嘎仙洞石壁上,石壁被击开一条长长的石缝,血淋淋的尸体被击在了石缝里。月亮仙子悲痛欲绝,扯掉自己衣裙上的黄飘带扔下,飘带落盖在丈夫身上,尸体顿时化做了一棵黄菠萝树,傲然挺立在石缝隙里,留下了“救媳妇化做仙树”的佳话。
熊亲戚的传说与仙洞养育人与熊
沿着嘎仙洞口往里走,到达中部光线就黑暗起来。快到顶部时,只有用火把、手电照在洞壁上,可以看见上面有几个小洞,自上而下向上延伸。冬天洞中温暖如春,夏天凉爽宜人。
传说此洞是仙人与熊同居生儿育女的地方。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鄂伦春妇女到河边打水,被公熊抓进洞中,把她被进洞中用大石头挡住洞口,不让她出来。从此,公熊白天出去给她觅食,晚上就和这位妇女住在一起。后来,这位妇女怀孕了,生下了一半像人、一半像熊两个孩子,孩子们常常跟着熊出外觅食。一天,公熊领着一个孩子上山觅食事,这位妇女突然听到洞外有人行走声,于是她喊了一声,猎人听到喊声后,知道洞里面有人,过去将她和孩子救了下来,妇女带着孩子一起骑马跟着猎人回到自己的家。后来,随公熊的那个孩子成了熊,随人的那个孩子成了鄂伦春人了。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老人们说我们鄂伦春人的祖先跟熊是亲戚呢。自古以来,鄂伦春人很尊重熊,不杀它,即使无意中打死了熊,也要举行风葬仪式要说是“弄错了”,而决不说“杀”字,以求得熊的宽恕。
1980年7月30日,人们在嘎仙洞内的斜阳中发现壁上刻有一些道痕,剥掉笞衣,才发现北魏第三代皇帝拓拔寿派中书侍郎李敞,当年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石刻祝文开头一行有“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七月甘五日”(公元443年)字样。祝文通篇是歌祖先之功德,乞神灵之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