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4篇)

最新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8 08:12:26
最新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4篇)
时间:2023-03-08 08:12:26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篇一

一、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推动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要求,是新阶段七里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破解“三农”问题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根本出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早日实现建设现代中心区的奋斗目标和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必须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市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促进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城市服务向农村辐射,形成城乡分工合作、三产融合、梯度跟进、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带动”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按照“一中心、两加快、三推进、六突破”的基本思路,实现“城区面积翻一番,农村人口减一半”总体设想。在工作中突出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科技项目

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村面貌,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城乡社会互通融合,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一中心”,就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功能,突出旧城改造,按照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准,加速推进现代中心区建设。“两加快”,就是加快彭家坪新区和“三滩”新城区建设,使“两区”成为七里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龙头,率先实现城市化。“三推进”,就是依托国道、省道沿线整体实现城镇化的思路,在水磨沟、西果园沟和黄峪沟三线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业小区建设,促进沿线人口向城镇集中,生产向二、三产业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六突破”,就是坚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力求在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减少农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达到八个一体化,即“统筹城乡规划,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统筹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要素配置,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社会管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民生建设,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统筹党的建设,推进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统筹组织保障,推进城乡领导机构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全面协调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解决五大问题:一是城市框架的拓展问题。坚持“西展南伸”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城市规划路建设为龙头,以各类网线延伸为辅,以集中连片开发为主体,不断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把城市框架向西扩展、向南延伸。二是旧城区的改造问题。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和成片改造的原则,包装、运作并引进一批大的整体开发项目,加快老城区的商业开发和房地产开发,尽快让旧城换新颜。三是坪台区的发展问题。加大对华林坪、五星坪、晏家坪、兰工坪等坪台区的改造力度,消除大面积的平房区和老厂区,彻底改变坪台地区的陈旧落后面貌。四是城市功能的完善问题。加快完善市政设施,以路网建设为龙头,尽快配套各类城市网线,不断提高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能力。五是城市品位的提升问题。坚持山、水、路、桥、楼“五位”齐抓,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并进,塑造高品位的城市形象。

(二)做到四个加快: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快。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两区”主要规划道路建设,尽快将“两区”发展的框架立起来。全力搞好水、电、气、通讯、排污、供热等配套建设,为全面开发打稳基础。二是在主导产业培育上加快。在彭家坪,围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紧运作城区大企业“出城入园”,定向引进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带动大规模的投资聚集。在“三滩”,围绕金融和商贸业加紧引进金融机构、公司总部、高档宾馆、商场、写字楼等项目,落实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世纪广场等项目,精心打造“三滩”新城区。三是在城中村改造上加快。在完成现有7个城中村改造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彭家坪7个村的改造,积极推行农村宅基地的整合开发,使彭家坪和“三滩”的所有村全部进入城市化发展轨道。

四是在城市化速度上加快。通过5-20xx年努力,“两区”规划面积20.75平方公里全部实现城市化,辖区3.8万农民整体转化为城市人口,建成主业突出、基础完善、崭新靓丽的城市新区,整个七里河城区面积将增加一倍,达到40平方公里以上。

(三)推进三个建设:一是推进小城镇建设。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对旅游资源丰富的阿干镇着力建设为旅游服务型城镇,对城市近郊的八里镇和西果园镇着力建设为商贸服务型城镇,对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彭家坪镇着力建设为现代工业主导型城镇,切实把我区四个镇打造为上承中心城市、下带广大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平台。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将阿干镇、八里镇、西果园镇等乡镇优先纳入新农村建设盘子,近郊村依托城市发展三产、旅游、休闲为主的城郊型经济;中心村整合土地、人口和产业,逐步扩大优势产业经营规模;纯农业村发展特色种养殖,切实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三线周边23个村全部完成新农村建设。三是推进工业小区建设。近两年,我区西果园镇大力开发荒山、荒沟,先后整理开发土地20xx余亩,建成了王家坪、晏家坪、周家山等工业小区,已初步形成规模。今后,继续沿三线扩大土地整理开发规模,力争再造土地5000亩,再建10个工业小区,加快三线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篇二

根据《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中共黑河市委、黑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意见》和区委、政府小城镇建设会议精神,为进一步统筹全镇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镇化作为促进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不断释放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巨大潜力。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打破农场与地方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

二、总体思路

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核心,以规划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配套政策为保障,创新工作机制,落实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区域城乡规划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六个一体化”。围绕打造西岗子小城镇(2万人口规模)、构筑中心村(西岗子村、坤站村、曹集屯村)、建设新农村(1个示范村,4个试点村)。

三、工作重点

重点抓好西岗子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互促互动的城乡发展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科学制定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全镇体系规划及中心镇和重点建设的新农村规划,做好一个城镇、三个中心村(西岗子村、坤站村、曹集屯村)和五个重点建设的新农村(坤站村、曹集屯村、东岗子村、西沟村、杨树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20xx年度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乡镇路网建设。计划完成1.3公里白色路面,由于镇内1.3公里断头路年久失修,一直没有硬化,严重制约了城镇的交通、运输,阻碍了经济发展。五月份开始实施此项工程,预计10月末可完工。

2、加快公用设施建设。利用镇东侧1200平方米闲置地带,建立休闲广场一座,安装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3、加快亮化工程建设。根据城镇规划发展和需要,西岗子镇今年计划安装路灯44盏,安装后可覆盖主街,解决夜间行人安全问题。

4、加快自来水设施建设。西岗子自来水设施多年没有更换,整修,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五月份计划修建泵房一座,

更换部分管道。

5、加快绿化工程建设。为彻底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改变镇容镇貌。西岗子镇决定在主街两侧进行绿化。

(二)推进产业、人口聚集

1、产业向园区聚集。建立产业发展集中区,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产业向园区聚集。突出重点产业,形成产业优势,依托镇资源、区位、环境、人文和产业基础,确定镇产业发展重点。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在镇东北侧建立物流集散基地一处,缓解黑河市物流压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民就业。加大土地流转规模,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

2、人口向小城镇和新农村聚集。发育产业吸纳人口聚集。通过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有地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中心镇和新农村农民进入企业,增加人口规模。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鼓励社区服务、家政服务、餐饮、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人口进入镇务工,扩大城镇规模。大力发展农技、种子、农资、农机、防疫等农牧服务业,增强人口聚集能力。按照城乡一体化工作方案,优先规划和建设中心村,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屯、拆除空心村、迁移深山村,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

(三)整合公共社会资源

1、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通过走访、调查。西岗子镇利用

小学空地建立幼儿园一处,解决入托难的问题。

2、推进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努力构建覆盖城镇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镇卫生院配套功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镇医院要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基础配置和医疗能力建设。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确保参合率达100%。

3、完善其他社会服务体系。统筹组建镇村社区,实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集中为农民和非农业户口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处理解决社会综合管理各项事业。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城镇建设规划为平台,加大对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发挥以点带面示范作用。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平台建设,不断扩大数字电视入网率。加强农村综合文化站、农村休闲广场建设。

(四)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建设

1、健全城乡就业体系。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用工信息、教育培训和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对城乡失业人员和不充分就业人员实行统一的就业扶助体系和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转为城镇户口后的居民可安排公益岗位、享受创业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相应政策。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中心镇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施保,探索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统一镇医疗保险制度,对由农业户口申请登记转为非农业户口居民,在医疗保险方面享受城镇相应人员同等待遇。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

3、加强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创新型、发展型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三个代表”责任区等活动,推广“专业合作组织+支部”、“协会+支部”等多种模式,建立实体型、产业型党组织,探索建立乡村社区党组织。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公益性设施建设。推进村务公开,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推行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把区域城乡一体化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列入镇党委、政府委重要议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力推进。

成立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政府副镇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村屯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西岗子镇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唐广海、秦铁峰;副组长:纪永华梁伟、石伟;成员:夏学成、李志超、韩雪奇。办公室主任:郝华。成员单位:卫生院、电业所、城建所、中小学、各村屯。职责任务:按照省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确定工作思路、指导原则,制定推进措施。统筹协调领导帮建工作。指导各专项推进组开展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果。

(二)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强公共财政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和引导。设立县级财政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口部门上级资金支持,增加社会性关键项目和非建设性项目投入,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农村公共事业等项目,确保区域城乡一体化工作顺利推进。

(三)落实责任,强化考核。把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街道办事处和政府有关部门,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齐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科学制定全镇区域城乡一体发展化评价考核体系,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落实。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部门、村屯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城乡居民对城乡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以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自觉把各项工作融入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战略中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氛围。

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篇三

为了深入推进全乡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金昌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xx—20xx年)》,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乡总面积449平方公里,辖12个村,97个社,有5787户,22113人,其中劳动力14235人,总耕地面积50800亩,人均2.35亩,属河水、泉水、井水混灌区。受土地、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有限的萤石、泉水和人力资源。20xx年,我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乡镇”。

近年来,我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目标,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劳务产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绩。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以胡萝卜为主的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反季节日光温室达到1856座,食用菌棚达到1984座,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5%;规模养殖户达1520户,新建羊、牛、猪、鸡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金鳟鱼、虹鳟鱼、七彩鲑养殖户达到98户,年产鲜鱼40万公斤,特色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3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6个,引进蔬菜新品种123个,农业实用新技术18项,新建食用菌菌种场1个,培育农产品运销大户35户,常年从事农产品贩运的人员达到200多人。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围绕萤石和蔬菜两种资源,先后建成了培霖化工有限公司、泰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祁源矿业有限公司、绵兴酒厂等重点企业。农民工培训与劳务经济成效显著,累计培训农民2100多人次,输转劳动力3.75多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010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拓宽改造乡政府驻地主街道1公里,配套完成道路、上下水、电网、通信等基础工程,拆迁改造镇区沿街铺面64间;完成村级道路铺油硬化32.54公里(包括焦新公路11.5公里),道路通达率达75%;新修维修支斗渠13.6公里,完成防洪工程1 .1公里,渠系水利用率大大提高;架设人饮工程16.6公里;建成小康住宅651套,其中二个新农村示范点118套。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 %以上,农村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总体思路

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的思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因地制宜,走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非公经济、劳动力转移“三条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沿泉种菜着力提高蔬菜品质,沿滩养菌着力提升种植水平,沿山养殖着力扩大小区规模;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做长产业链条;培育新型农民,着力输转富裕劳

力;加强集镇改造,着力发挥中心村优势;抢抓政策机遇,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管好社会事务,着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三、主要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四年的努力,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非公经济比重大大提高;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增加值达到10414万元,年均递增8.7%;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5812万元,年均递增11%;工业增加值达到5795万元,年均递增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2元,年均递增8.6%。示范点水磨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乡平均增幅。

——村镇体系基本完善。切实抓好村镇规划,构建小城镇发展基本框架,完善中心区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暖、通信等基础设施,集镇生产中心、生活中心、服务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道路、水利、人饮、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有长足发展,通村油路达到100%;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率达到50%;安全饮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混合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平方米,加

快农宅建设特别是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新建暖廊房、安全水、卫生厕、太阳能(或沼气)“四统一”的节能环保型农宅1050套,农村生活、居住长期保持明显改善。加强集镇村庄周边环境整治,基本实现三化(硬化、绿化、美化)目标。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以上;实现农村五保、低保、特困户救助全覆盖;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以上;村村有活动场所、卫生所、文化室;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基层管理民主和谐。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85%的村达到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 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80%的村建成文明和谐村,90%以上的农户为“十星文明户”或“文明信用户”。

——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全乡所有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主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抓好重点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一)调优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根据地理特征、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特点和已有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以“精耕细作、高效节水、有规模的集约经济”为目标,按照“沿泉种菜、沿滩养菌、沿山养殖”的思路,调优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形成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有力、增效促收明显、生态节水环保的产业带和生产基地。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依托

红庙墩、北泉、双磨街、河滩、杏树庄、梅家寺、陈家寨等村的泉水资源,着力发展高原无公害蔬菜和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提高设施档次和管理水平”的原则,改变“小而全,百花园”的分散经营状态,逐步扩大现有基地规模。力争到20xx年,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再增加1000亩,日光温室再增加400座。食用菌生产基地:结合干旱缺水的实际,依托、楼庄子、水磨关、南沿沟等村的荒滩优势,发展节水农业,在巩固已发展起来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推广立体栽培、二次发酵等食用菌种植技术。力争到20xx年,新建食用菌棚200座,改建立体栽培棚200座,二次发酵棚200座。规模养殖生产基地:依托杏树庄、南沿沟、陈家寨、骊靬等村的草场资源,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培育以养猪、养羊、养牛、养鸡为主的养殖大户,建设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不断改良引进新品种,并通过发展配套饲草业,提高养殖效益。力争到20xx,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300户,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10个,工厂化养殖企业1个,牛、羊、猪、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0%、80%、80%、70%。另外,利用泉水资源,发展以金鳟鱼、虹鳟鱼、七彩鲑等为主的渔产业,每年发展养鱼户10户。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建设,力争用四年的时间建成日光温室、食用菌、露地蔬菜、舍饲养殖等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2个;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每年至少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性好的胡萝卜新品种3个,其它蔬菜新品种15个,推广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从根本上解决胡萝卜等蔬菜品质退化的问题;积极推广应用日光温室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食用菌立体栽培技术、二次发酵技术,提升特色产业种植水平;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组建农产品质量专业检测站1个,并逐步完善农产品检测网络;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注册认证,在巩固好胡萝卜、西芹、花椰菜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蔬菜品种的基础上,力争到20xx年,甘蓝、白萝卜、大白菜、青笋、西甜瓜、陇椒等10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原产地注册;积极申报完成露地蔬菜出口备案工作,年出口蔬菜10000吨,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加大有机肥使用量,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物理、生物防病虫技术,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扶持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围绕高原无公害蔬菜和金鳟鱼养殖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胡萝卜汁生产线、胡萝卜丁生产线和金鳟鱼加工生产线上规模、上水平,让其发挥真正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力争用4年时间建成2家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蔬菜保鲜、贮藏和加工企业,1家500万元的食用菌深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新建3个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培养运销大户8户;进一步拓宽蔬菜市场销售渠道,每年选优扶强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各1个,组建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营销网络,让特色农产品种得出,销得掉,大大提高附加值;整合各类资源,聚集民间资本,再建集清洗、分级包装、批发为一体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3个,并完善配套设施。

四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同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聘请农民技术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有偿服务,弥补县乡两级农技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聘请15名农民技术员,全方位做好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努力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效益;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致富带头人。积极引导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大增长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聚合民间资本,吸引外来资本,重点发展以氢氟酸、氟化盐、氟涂料、氟灭火剂等氟产品为主的萤石深加工项目,延伸氟化工产业链条。力争20xx年建成泰琦化工高分子冰晶石项目,四年内再建3-5个以氢氟酸为基础原料的下游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企业内的小循环,产业中的中循环,区域间的大循环”的要求,引导新办企业向园区集中,把萤石产业的发展自觉融入到循环发展的轨道,实现资源互补、利益互惠的目标。以集镇为中心,引导发展现代商贸业和仓储物流业,每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0户。

二是引导发展各类专业社。坚持“大小项目一起抓”,依托蔬菜种植基地和城郊优势,发展蔬菜运销、鲜食花菜腌制、客运出租、货运出租、沙石料运销、废旧物品收购、家政服务等各类专业社30个,力争使每个社都有一个以上项目。巩固现有的项目户,在正确的利益导向下,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积累的项目户二次投资,扩张规模,提升层次,并带动没有项目的农户积极寻找项目,每年发展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的项目大户100户,使项目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把培训转移农民作为“扩大分子、缩小分母”,“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坚持培训、创业、就业三位一体,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三策并举,大力实施农民创业行动,促进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篇四

为了深入推进全乡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金昌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xx—20xx年)》,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乡总面积449平方公里,辖12个村,97个社,有5787户,22113人,其中劳动力14235人,总耕地面积50800亩,人均2.35亩,属河水、泉水、井水混灌区。受土地、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有限的萤石、泉水和人力资源。20xx年,我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乡镇”。

近年来,我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目标,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劳务产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绩。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以胡萝卜为主的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反季节日光温室达到1856座,食用菌棚达到1984座,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5%;规模养殖户达1520户,新建羊、牛、猪、鸡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金鳟鱼、虹鳟鱼、七彩鲑养殖户达到98户,年产鲜鱼40万公斤,特色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3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6个,引进蔬菜新品种123个,农业实用新技术18项,新建食用菌菌种场1个,培育农产品运销大户35户,常年从事农产品贩运的人员达到200多人。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围绕萤石和蔬菜两种资源,先后建成了培霖化工有限公司、泰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祁源矿业有限公司、绵兴酒厂等重点企业。农民工培训与劳务经济成效显著,累计培训农民2100多人次,输转劳动力3.75多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010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拓宽改造乡政府驻地主街道1公里,配套完成道路、上下水、电网、通信等基础工程,拆迁改造镇区沿街铺面64间;完成村级道路铺油硬化32.54公里(包括焦新公路11.5公里),道路通达率达75%;新修维修支斗渠13.6公里,完成防洪工程1 .1公里,渠系水利用率大大提高;架设人饮工程16.6公里;建成小康住宅651套,其中二个新农村示范点118套。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 %以上,农村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总体思路

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的思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因地制宜,走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非公经济、劳动力转移“三条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沿泉种菜着力提高蔬菜品质,沿滩养菌着力提升种植水平,沿山养殖着力扩大小区规模;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做长产业链条;培育新型农民,着力输转富裕劳

力;加强集镇改造,着力发挥中心村优势;抢抓政策机遇,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管好社会事务,着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三、主要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四年的努力,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非公经济比重大大提高;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增加值达到10414万元,年均递增8.7%;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5812万元,年均递增11%;工业增加值达到5795万元,年均递增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2元,年均递增8.6%。示范点水磨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乡平均增幅。

——村镇体系基本完善。切实抓好村镇规划,构建小城镇发展基本框架,完善中心区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暖、通信等基础设施,集镇生产中心、生活中心、服务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道路、水利、人饮、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有长足发展,通村油路达到100%;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率达到50%;安全饮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混合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平方米,加

快农宅建设特别是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新建暖廊房、安全水、卫生厕、太阳能(或沼气)“四统一”的节能环保型农宅1050套,农村生活、居住长期保持明显改善。加强集镇村庄周边环境整治,基本实现三化(硬化、绿化、美化)目标。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以上;实现农村五保、低保、特困户救助全覆盖;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以上;村村有活动场所、卫生所、文化室;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基层管理民主和谐。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85%的村达到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 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80%的村建成文明和谐村,90%以上的农户为“十星文明户”或“文明信用户”。

——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全乡所有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主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抓好重点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一)调优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根据地理特征、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特点和已有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以“精耕细作、高效节水、有规模的集约经济”为目标,按照“沿泉种菜、沿滩养菌、沿山养殖”的思路,调优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形成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有力、增效促收明显、生态节水环保的产业带和生产基地。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依托

红庙墩、北泉、双磨街、河滩、杏树庄、梅家寺、陈家寨等村的泉水资源,着力发展高原无公害蔬菜和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提高设施档次和管理水平”的原则,改变“小而全,百花园”的分散经营状态,逐步扩大现有基地规模。力争到20xx年,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再增加1000亩,日光温室再增加400座。食用菌生产基地:结合干旱缺水的实际,依托、楼庄子、水磨关、南沿沟等村的荒滩优势,发展节水农业,在巩固已发展起来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推广立体栽培、二次发酵等食用菌种植技术。力争到20xx年,新建食用菌棚200座,改建立体栽培棚200座,二次发酵棚200座。规模养殖生产基地:依托杏树庄、南沿沟、陈家寨、骊靬等村的草场资源,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培育以养猪、养羊、养牛、养鸡为主的养殖大户,建设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不断改良引进新品种,并通过发展配套饲草业,提高养殖效益。力争到20xx,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300户,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10个,工厂化养殖企业1个,牛、羊、猪、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0%、80%、80%、70%。另外,利用泉水资源,发展以金鳟鱼、虹鳟鱼、七彩鲑等为主的渔产业,每年发展养鱼户10户。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建设,力争用四年的时间建成日光温室、食用菌、露地蔬菜、舍饲养殖等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2个;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每年至少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性好的胡萝卜新品种3个,其它蔬菜新品种15个,推广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从根本上解决胡萝卜等蔬菜品质退化的问题;积极推广应用日光温室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食用菌立体栽培技术、二次发酵技术,提升特色产业种植水平;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组建农产品质量专业检测站1个,并逐步完善农产品检测网络;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注册认证,在巩固好胡萝卜、西芹、花椰菜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蔬菜品种的基础上,力争到20xx年,甘蓝、白萝卜、大白菜、青笋、西甜瓜、陇椒等10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原产地注册;积极申报完成露地蔬菜出口备案工作,年出口蔬菜10000吨,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加大有机肥使用量,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物理、生物防病虫技术,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扶持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围绕高原无公害蔬菜和金鳟鱼养殖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胡萝卜汁生产线、胡萝卜丁生产线和金鳟鱼加工生产线上规模、上水平,让其发挥真正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力争用4年时间建成2家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蔬菜保鲜、贮藏和加工企业,1家500万元的食用菌深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新建3个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培养运销大户8户;进一步拓宽蔬菜市场销售渠道,每年选优扶强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各1个,组建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营销网络,让特色农产品种得出,销得掉,大大提高附加值;整合各类资源,聚集民间资本,再建集清洗、分级包装、批发为一体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3个,并完善配套设施。

四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同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聘请农民技术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有偿服务,弥补县乡两级农技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聘请15名农民技术员,全方位做好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努力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效益;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致富带头人。积极引导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大增长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聚合民间资本,吸引外来资本,重点发展以氢氟酸、氟化盐、氟涂料、氟灭火剂等氟产品为主的萤石深加工项目,延伸氟化工产业链条。力争20xx年建成泰琦化工高分子冰晶石项目,四年内再建3-5个以氢氟酸为基础原料的下游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企业内的小循环,产业中的中循环,区域间的大循环”的要求,引导新办企业向园区集中,把萤石产业的发展自觉融入到循环发展的轨道,实现资源互补、利益互惠的目标。以集镇为中心,引导发展现代商贸业和仓储物流业,每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0户。

二是引导发展各类专业社。坚持“大小项目一起抓”,依托蔬菜种植基地和城郊优势,发展蔬菜运销、鲜食花菜腌制、客运出租、货运出租、沙石料运销、废旧物品收购、家政服务等各类专业社30个,力争使每个社都有一个以上项目。巩固现有的项目户,在正确的利益导向下,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积累的项目户二次投资,扩张规模,提升层次,并带动没有项目的农户积极寻找项目,每年发展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的项目大户100户,使项目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把培训转移农民作为“扩大分子、缩小分母”,“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坚持培训、创业、就业三位一体,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三策并举,大力实施农民创业行动,促进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