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孟子读后感作文800字(4篇)

最新孟子读后感作文800字(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19:26:31
最新孟子读后感作文800字(4篇)
时间:2023-03-07 19:26:31     小编:zdfb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孟子读后感作文800字篇一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孟子读后感作文800字篇二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作文800字篇三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

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 “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

《孟子》中除了阐述其修身治国的大道理,还记录了一些发生在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小的故事,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师友之道》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作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对中国的影响长达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窥豹摘录下自己浅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是阐述怎样施行仁政治国平天下,还是做人处事,他都能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

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次诵读都会使人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它可以平和我们烦躁的内心,可以让我以圣人的精神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做的更好!

孟子读后感作文800字篇四

孟子与孔子一样,出身也是贫贱,孟母对孟子教育很用心。孟子以孔子的弟子自居,传播儒家思想,“夫子好辩”,辩论是为了正人心,辩论的对象主要是墨家的“兼爱”,墨家主张爱所有人,孟子认为爱人应从父母开始,爱所有人即“无父”,另一个辩论对象是杨朱,杨朱主张“利己”,孟子批评他是无君。

孟子事过三个君主,藤文公,梁惠王和齐宣王(取了丑女无盐)。滕文公很礼遇孟子,但孟子想去大国施展抱负,当梁惠王来请时,便去了魏国,当时梁惠王已当了50年国君,被齐所败,主将庞涓战死,一心想着复仇,称霸,孟子失望的离开。齐宣王刚继位,血气方刚,孟子建议他攻打燕国平乱,但齐宣王只关心能从燕国获得多少利益,孟子只有离开,新的燕王即位联合五国把齐打得差点灭国。孟子回到祖国邹国后,不问政事,从事教育工作。

当时候许行的农家思想主张人人自己生产,自己种田,消灭交易中的欺诈和不平等,孟子批评他说他根本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商品质量有好有坏,价格自然不同,所有相同尺寸的鞋子都卖一个价格是很虚伪的。实质上孟子也批评了近代的共产主义,严重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不符合人性。

孟子提倡性善,告子说天生无所谓善恶,“食、色,性也”,只有基本欲望,善恶是后天养成的。

从宋代朱熹定四书,就奠定了孟子的地位,元人40年后重开科举,封孟子为亚圣,可见古代国君并没有那么专制,对孟子民贵官轻的思想也接纳。朱元璋把孟子赶出孔庙,制定《孟子节文》,把不利专制的思想都删掉,但《孟子节文》只流传了。现代人也是追求功利,蔑视仁政,但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皇帝无不是儒家的典范,实行德治名扬千古,而攻城略地、穷兵黩武的并不能青史留名。

读《论语》觉得孔子与弟子们温文尔雅,好学而谦虚。但读《孟子》就觉得孟子好辩,自命不凡,有拯救万民的勇气,却没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点违背孔子说的“不固”。就拿对待小人来说:孔子说自己正言正行,时时学习反省,没有过多的时间指责别人,当然对他们也不能像爱护亲人、礼敬君子那样;而孟子就说我对人有仁有礼,别人自然也这么对我,如果有人对我无礼不仁,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如果不是,就当他们是禽兽,对于禽兽就不要跟他们计较了。这个思想与孔子的差别是,假定自己高人一等,因为获得了优越感,才宽容别人。但事实上,谁能保证自己做得都是对的呢?

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有很多辩论。告子的思想更接近当代的想法,儒家传到荀子就已经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孔子就更不谈性善性恶的问题,反而王阳明很推崇那个良知,把它当成所有事情判断的依据。我觉得,首先善恶就很难分辨,杀一头牛吃是善的,杀一个善人是恶的,杀一个恶人是善的,但又不知怎么分辨杀的人到底是善还是恶。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要遵守大多数人订立的契约,以求相亲相爱,太平无事。于是才有了法家,用法来裁定一个人。无端探求人的本性又有什么意义?孔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却要探求这个人类未知的难题,光凭几句辩论又有什么结果,只能证明谁口才好而已。告子说人性如激流的水,哪边缺堤就流向哪边,孟子说水向下流,善就如水向下,这个反驳得很在理,但谁说人性就是水了?即使人性是水,怎么知道向下流的水不是恶?各种乱比喻,教人无从信服。

不过如果以社会契约作为人行事的准则,作为善恶的标准,则容易流于权力责任的思维方式。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解释孟子的善。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欲”是否生而知之?告子说“食,色,性也”。这个是人类的原始欲望,但除此之外呢?礼义廉耻、仁义道德,是不是生来就有的呢?在自己没成为父母前,怎么知道要孝顺父母?在自己没成为长者前,怎么知道要尊敬长者?孔子也说“不知礼,无以立”,可见这些还是学了礼后才知道的。像西方的教育,就没有孝顺父母的概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私之心,也人皆有之。就看你所处的那个社会,觉不觉得对方自私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如果自私是普世价值观,也未尝不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