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十三篇)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十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17:41:31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十三篇)
时间:2023-03-07 17:41:31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一

教学第二段时,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文中哪些话是写荷花的姿势?请用横线画出来。我叫了三名中下水平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都答错了,我赶紧叫成绩好点的学生来回答。我当时很郁闷,现在也很郁闷,这一简单的问题应该每个学生都答出来的呀?上学期我经常引导学生要观察植物的形状。(我课始就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平时说的形状就是这课书说的姿势。)学生为什答不出来呢?

让学生领悟荷花姿势美后,我问:文中第三段说,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而且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页很美。可是书中只写了三种荷花的姿势,请同学们看图,或者发挥想象,或者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荷花,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荷花的其他姿势。这个问题一提出,举手的人才五六个,而且说得也不是很精彩。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我引导的不够好吗?我该怎么样引导呢?

学习第四段时,我说:荷花的姿势太美了,作者都已经陶醉了,你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得吗?请你读一读第4段。读完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我问:假如你也是一朵荷花,在一池荷花里,看着你的脚下有有些什么小伙伴,它们会跟你说什么呢?你的小朋友——荷花,你会说什么呢?你看到了什么呢?

同学们陷入沉思,但是他们的答案并不精彩,想象并不够丰富。他们思维局限玉,小鱼或者,小蝴蝶跟我说什么,他们 的思想没有新颖。

怎样引导才能让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呢?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二

以“荷花”入文,应该说古今诗歌散文中是非常多的,爱“莲”之人多如牛毛。苏教版国标版十二册中,关于“荷花”的文章也有好几篇。比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二下)、《荷花》(三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下)。文人爱莲,世人也爱莲。而叶圣陶的《荷花》应该说是名篇了,短短三百余字,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荷花之美。叶先生的荷花既不是“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冷战。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也不是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是给人一种独特的陶醉。

《荷花》应该说是传统篇目,我们小的时候就学过,而这篇文章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不是前三段的,而是“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想到这里,我问自己是不是我的学生学习这课,这一段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永恒?我又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段在我的头脑中留下这么年没有忘记?

思考之中,我感觉到这是因为“陶醉”会让人终身难忘。何为陶醉?词典中说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感受之中就是陶醉。叶先生的确沉浸在荷花之中了,否则写不出这么美的文章。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如何让他们也陶醉呢?记得教我的老师是这样做的:

大声读,反复读,人人都能够高声背诵。老师弹着琴,让我们轻声背,反复练,并且参加学校朗诵比赛。看来,我以前的语文老师是花了代价的,从内心上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让美文走进了我的世界。现在看到荷花,我还会吟诵,因为童年的记忆没有消失。

今天,也应该让学生这样享受式的读,因为只有读,才能产生最佳的感受。

继续思考着这一课,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陶醉这个词还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陶醉是多好的事。人的一生,所看的景一定很多,所经历的事一定不少,让自己陶醉与其中的事肯定不是一件。陶醉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最美的,也最值得回忆的。陶醉的故事对于他人来说,其实同样是美的。如何把自己的陶醉奉献给世界?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陶醉用笔记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明白写作的价值,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因为收获的是陶醉,所以最幸福!因为收获着陶醉,所以最美!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三

以“荷花”入文,应该说古今诗歌散文中是非常多的,爱“莲”之人多如牛毛。苏教版国标版十二册中,关于“荷花”的文章也有好几篇。比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二下)、《荷花》(三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下)。文人爱莲,世人也爱莲。而叶圣陶的《荷花》应该说是名篇了,短短三百余字,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荷花之美。叶先生的荷花既不是“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冷战。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也不是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是给人一种独特的陶醉。

《荷花》应该说是传统篇目,我们小的时候就学过,而这篇文章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不是前三段的,而是“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想到这里,我问自己是不是我的学生学习这课,这一段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永恒?我又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段在我的头脑中留下这么年没有忘记?

思考之中,我感觉到这是因为“陶醉”会让人终身难忘。何为陶醉?词典中说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感受之中就是陶醉。叶先生的确沉浸在荷花之中了,否则写不出这么美的文章。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如何让他们也陶醉呢?记得教我的老师是这样做的:

大声读,反复读,人人都能够高声背诵。老师弹着琴,让我们轻声背,反复练,并且参加学校朗诵比赛。看来,我以前的语文老师是花了代价的,从内心上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让美文走进了我的世界。现在看到荷花,我还会吟诵,因为童年的记忆没有消失。

今天,也应该让学生这样享受式的读,因为只有读,才能产生最佳的感受。

继续思考着这一课,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陶醉这个词还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陶醉是多好的事。人的一生,所看的景一定很多,所经历的事一定不少,让自己陶醉与其中的事肯定不是一件。陶醉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最美的,也最值得回忆的。陶醉的故事对于他人来说,其实同样是美的。如何把自己的陶醉奉献给世界?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陶醉用笔记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明白写作的价值,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因为收获的是陶醉,所以最幸福!因为收获着陶醉,所以最美!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四

西周教指站语文教研活动如期开展。我执教的是《荷花》一课。虽然也上过许多公开课,但这一次却给我与众不同的感受。

感受一:互动式的对话研讨。这是一种答辩式评课方法,执教老师坐在台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台下老师针对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等进行讨论、协商、指正。这种短兵相接的评课方式,改变了以往教者教,评者评的情况,使评课在答辩中更热烈,更有效。不过我想如果在开始前,让大家分小组先讨论一下,整理出问题与思路的话,氛围应该会更好些。

感受二: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操作性。从我自己的教学实际看,我很少注重教学目标的定位,总觉得心里有数就行了,反正教学目标不就是那么几句套话嘛!所以备课时,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教学设计,包括课件的制作。而这一次在唐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教学目标的问题。台下我深深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过渡导语,每一个问题,每一次练笔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像靶心,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射中它啊!

感受三:经典的束缚。“冒”是《荷花》一课重点感悟的词,在历来的教学中,已经被演绎成了经典。一般步骤如下:1、读句子,哪个词用得好?2、冒可以换成什么词?3、比较这些词,感悟“冒”的精妙。

然而,在课堂上,教学到这一环节,我却遭遇了失败:学生虽然绞尽脑汁换了许多词,但感觉越换越离谱,到比较词语时更是语塞。至此,我只好草草收场,白荷花始终没能顺利地冒出来!

经典遭受失败,原因很多,首先要检讨自己课堂调控能力不好,启发不到位等。但也留给我一个思考:选入课文的大多是经过专家推敲、考证的语句,用词准确生动,我们让学生比较,揣摩是有道理的。但学生毕竟不能达到的这样的高度,很多时候他们知道文中用词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好。就这个“冒”字为什么好,我们许多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我们又何必为难学生呢?语文是含蓄的,模糊的,隽永的,学会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后,当看到荷花那亭亭玉立的身姿时,如果他们的心中会自然想到这个“冒”字,我们的教学就留有痕迹了。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一次教研活动,留下这么多的遗憾与思索,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和价值吧!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五

叶圣陶先生写的《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文章语言文字优美,意境也美。而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荷花的美丽,如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换词。通过与“长”“伸”“钻”“探”“抽”“挤”等词的比较,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出“冒”字用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还写出了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拟人手法的运用还表达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多媒体里出现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正在盛开的,将要盛开的,含苞欲放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随风摇摆,生机勃勃,学生也像叶老一样被陶醉了。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课文第四小节中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作者站在荷花池边,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他动情的描述也打动了我们。如果此时,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孩子们有的看到了游人荡舟荷叶间,听到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有的想到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正在翩翩起舞。

这节课,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六

叶圣陶先生写的《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文章语言文字优美,意境也美。而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荷花的美丽,如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换词。通过与“长”“伸”“钻”“探”“抽”“挤”等词的比较,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出“冒”字用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还写出了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拟人手法的运用还表达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多媒体里出现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正在盛开的,将要盛开的,含苞欲放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随风摇摆,生机勃勃,学生也像叶老一样被陶醉了。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课文第四小节中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作者站在荷花池边,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他动情的描述也打动了我们。如果此时,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孩子们有的看到了游人荡舟荷叶间,听到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有的想到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正在翩翩起舞。

这节课,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七

《荷花》是一篇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课文,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关于植物的课文,平时对植物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所以教学导入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荷花的感性认识。再出示有图片资料或其教学手段来展示一幅幅荷花图。让学生充分了解荷花,体会荷花的美。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教学时可以在初读时大致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抓住描写荷花的重点段落(第二—四段),反复朗读课文,重点学习。作者在描写荷花的时候,由荷花的形状写到荷花的颜色,由荷花的整体写到荷花的局部,条理清楚,语言朴实,给人以一种美的感觉。教学时,要抓住作者对荷花各部分的描写和想象,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喜爱荷花的感情。

1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冒”字用得好在哪里。“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想象它们都有怎样的姿势?把语句描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说出自己的想象,可不受课文内容的局限。再如,“一大幅活的画”想象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一难点,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荷花的样子。

再引导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感受荷花、荷叶的各种美妙的姿态,体会一大池荷花的动态美,从而理解“活的画”的意思。从中也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荷花的语言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幅美妙绝伦、动感十足的画面。对于第四段作者的想象部分,可以提出,“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想些什么?”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把自己也比作一朵荷花,并把她当作有感情的人来想象,才能体会到作者出于对荷花的深深情感,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去了。最后一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是作者沉醉其中,忘我心境的真实写照。从而让学生懂得富有感情、充满想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章的重要内容。

2朗读指导,加强理解。本文语句优美,富有韵律,感情充沛,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把荷花的优美姿态表现出来,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写出了花的各种优美姿态,在读的时候,注意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强调荷花长势的不同特点。其中,“两三片”“全”要读得重一些,体现开花大小程度的对比;“有的”“有的”可以拉长读,体现出各种花姿态的多。在语调高低不同的变化中,体现荷花的动态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以作者的亲身感受写出来的,要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把自己当作一朵美丽的荷花,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而在教学时只有在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图画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才能进一步体会、发现、探索大自然的美丽。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八

《荷花》是苏教版第六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中,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杜桂梅老师说:“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学,旁观者式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的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的学习。”因此,在课开始时,我用课件播放音乐,播放“荷花的风姿”资料片《采莲》为背景的音乐,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为学习课文铺垫蓄势。

语言是一种财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重视积累好词佳句,优秀诗文,就会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我以第二自然段为语言训练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重点词“嫩黄”、“饱胀”、“挨挨挤挤”,以及重点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和“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理解这些词句的时候,运用朗读、表演、画画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准确,并对这样的语言进行品味、积累。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荷叶美在哪里,怎样读出荷叶的美来;荷花美在哪里,怎样读出荷花的美来等等。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赏荷叶、荷花之美,引导学生有感情、有技巧的朗读,这些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例如我启发学生:“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发言。要求统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子:“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学生们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例如:

学生1:“荷花,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

学生2:“荷花,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学生3:“荷花,你的魅力让我终身难忘。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与你天天做伴!”

……

学生们在放飞想象的翅膀的时候,不仅丰富了想象力,培养了创造力,而且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1、 课的节奏比较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多。

2、 有些程序还是摆脱不了“引导学生按部就班”的形式。

3、 有些语言比较成人化。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九

《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按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又回到看荷花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上完后感觉比较成功,因此记下了些许点滴。

《荷花》是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记叙文,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一毅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同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所以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的是美读法教学,在合适的地方配上了写话指导。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一是在教学第2段时,抓住“冒”字,首先让学生给“冒”字换一个词,带入文本中读,再提问,为什么文章要用“冒”字?而不用别的字?接下来,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对这个字理解。同时,在学完这一段后,我还让学生边读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来读,从而进行三个“有的”句式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不断对话,在读中逐步感悟。

其次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处进行适当的写话指导如文中第四小节中有这样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落在我的肩膀上,仿佛要与我比一比,谁才是这最美的。小鸟飞过来,绕着我打转,唧唧喳喳地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了大荷叶上,抬着头,看着我,它一定在想,要是我也变成这样一朵美丽的荷花该有多好啊!”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十

《荷花》是苏教版第六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中,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杜桂梅老师说:“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学,旁观者式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的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的学习。”因此,在课开始时,我用课件播放音乐,播放“荷花的风姿”资料片《采莲》为背景的音乐,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为学习课文铺垫蓄势。

语言是一种财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重视积累好词佳句,优秀诗文,就会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我以第二自然段为语言训练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重点词“嫩黄”、“饱胀”、“挨挨挤挤”,以及重点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和“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理解这些词句的时候,运用朗读、表演、画画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准确,并对这样的语言进行品味、积累。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荷叶美在哪里,怎样读出荷叶的美来;荷花美在哪里,怎样读出荷花的美来等等。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赏荷叶、荷花之美,引导学生有感情、有技巧的朗读,这些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例如我启发学生:“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发言。要求统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子:“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学生们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例如:

学生1:“荷花,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

学生2:“荷花,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学生3:“荷花,你的魅力让我终身难忘。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与你天天做伴!”

……

学生们在放飞想象的翅膀的时候,不仅丰富了想象力,培养了创造力,而且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1、 课的节奏比较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多。

2、 有些程序还是摆脱不了“引导学生按部就班”的形式。

3、 有些语言比较成人化。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十一

本来早上并未打算讲《荷花》的,想着周五了,把第4课的阅读课讲了吧。回办公室途中,看到师傅再讲第3课,遂决定走进去仔细听一节。

本是自己设计了板书的,看了程姐的板书就改用程姐的,因为师傅的板书条理清晰,内容涵盖丰富。真真的好极了。第一节课听完,第三节课乘着热乎劲回班就讲。

“想到春天就想到燕子,看到池塘就会想到什么植物?”生:“荷花”“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我,走,去荷花池那游一游。”

找生读第一段后再找生读第二段,“读完这一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生:“叶子很多“,”哪看出来的?生:“挨挨挤挤的”“还有圆、大。他说是碧绿的大圆盘。“荷花还很美。黄色的、花骨朵、小莲蓬。”“同学生说的都对。第二段分别从荷花的.样子、姿态描写出荷花的多和美。(板书)“同学们看,泡泡里说冒字用得好。哪好?体会出什么了?”生:“冒说明荷花出现的突然,而且叶子很多,荷花从叶子中长出来。”第二段讲了荷花的静态美,第四段荷花随风起舞了,那是“动态美。”

为什么一池荷花成了一大幅活的画?孩子们的答案更是出奇,“因为荷花很美,而且荷花还具有动态美。非常有生命力,所以说他像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段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他把自己当成了荷花。”如果你是荷花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会和谁聊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大胆假设。

最后,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自己的感想。为什么我忘记了自己在看荷花?生“因为我陶醉在荷花里了,荷花太美了。”

一节课学生思维很活跃,各种我以为比较难的点,在他们看来都成了小菜一碟了。只是“冒”这个字孩子们体会出了生长的突然,并未感受到荷叶的多,这是花与叶对比而来的。看起来稍复杂一点。课后练笔处理的仓促,下次改进,调节时间。整篇文章先从荷花的样子、姿态。描写出荷花的静态、动态美。然后加入想象与感想。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十二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上完《画杨桃》一课,感觉今天的课堂上同学学得特别认真投入,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我想,今天能收获这难得的一点喜悦,可能缘于以下几个方面吧。

导入环节,我说:“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杨桃吗?”有四五个同学举手。我接着问:“那吃过杨桃的举手?”有两个人说吃过。于是,我就请他们介绍杨桃的样子和味道。因为绝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没见过杨桃,所以大家听得格外认真。接着,我说:“大家想看一看杨桃吗?”大家齐声说:“想”我请大家打开课文,仔细观察插图。继而,请大家阅读课后的“资料袋”,读后请大家交流了解到的关于杨桃的信息。大家兴趣高昂,发言踊跃。从谈“杨桃”入手,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通过这一环节的有效教学,小朋友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了,由此我感到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比教师平淡的叙述效果好得多。

在初读课文时,我布置的三个自读课文的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么做、怎么说?”3、提出不懂得问题做上记号。用五分钟时间完成。在孩子们读书的过程中,我随机给予个别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或提示,帮助他们真正做到[ ]带着问题来读书。五分钟时间到了,可是还有大部分同学没完成好,于是,我又给了他们三分钟时间。后来,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发现以上几点要求大部分小朋友都完成得不错。

所以我想在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给孩子们充分的读书时间是十分必要的,当孩子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以后,之后的学习才会轻松,他们才会有学习兴趣。同时,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 ]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

本课有两处语言非常有特点,即老师和同学的两次对话。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在文中划出这两处句子,然后,我将他们呈现在小黑板上让他们比较、朗读。小朋友通过比较,发现标点不同,语气也不一样。在朗读中体会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前后心情的变化:之前,孩子们自以为是,得意洋洋,语言中带着嘲笑,而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觉得不好意思,很惭愧,说起话来支支吾吾了。

这一环节的处理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情绪的变化,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心理,在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在读中深化自己的理解。

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了这段话之后,我就请小朋友把老师的这段话与课文开头爸爸说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了样。”进行比较: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实事求是”的道理。接着再思考:老师的话那几句更父亲说的不一样?通过读书比较,理解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意思及道理。

比较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而且有效地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老师说的话,领悟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文本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灵活整合,往往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孩子们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讨论,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或自己的感受。有个孩子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次,在做课堂作业本时,看题目是“收藏屋”,并且下面有一条长长的横线,于是根据以往经验,想当然的就把文中的好句给摘录下来了。可是后来检查时仔细读读“收藏屋”下的子题目才发现要求收藏的是文中的好词,嗨,白忙一场!在孩子们交流后,我将《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入,孩子们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结果会不一样”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时时注意将学语文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学生一定会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简单篇十三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上完《画杨桃》一课,感觉今天的课堂上同学学得特别认真投入,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我想,今天能收获这难得的一点喜悦,可能缘于以下几个方面吧。

导入环节,我说:“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杨桃吗?”有四五个同学举手。我接着问:“那吃过杨桃的举手?”有两个人说吃过。于是,我就请他们介绍杨桃的样子和味道。因为绝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没见过杨桃,所以大家听得格外认真。接着,我说:“大家想看一看杨桃吗?”大家齐声说:“想”我请大家打开课文,仔细观察插图。继而,请大家阅读课后的“资料袋”,读后请大家交流了解到的关于杨桃的信息。大家兴趣高昂,发言踊跃。从谈“杨桃”入手,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通过这一环节的有效教学,小朋友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了,由此我感到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比教师平淡的叙述效果好得多。

在初读课文时,我布置的三个自读课文的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么做、怎么说?”3、提出不懂得问题做上记号。用五分钟时间完成。在孩子们读书的过程中,我随机给予个别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或提示,帮助他们真正做到[ ]带着问题来读书。五分钟时间到了,可是还有大部分同学没完成好,于是,我又给了他们三分钟时间。后来,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发现以上几点要求大部分小朋友都完成得不错。

所以我想在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给孩子们充分的读书时间是十分必要的,当孩子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以后,之后的学习才会轻松,他们才会有学习兴趣。同时,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 ]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

本课有两处语言非常有特点,即老师和同学的两次对话。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在文中划出这两处句子,然后,我将他们呈现在小黑板上让他们比较、朗读。小朋友通过比较,发现标点不同,语气也不一样。在朗读中体会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前后心情的变化:之前,孩子们自以为是,得意洋洋,语言中带着嘲笑,而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觉得不好意思,很惭愧,说起话来支支吾吾了。

这一环节的处理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情绪的变化,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心理,在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在读中深化自己的理解。

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了这段话之后,我就请小朋友把老师的这段话与课文开头爸爸说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了样。”进行比较: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实事求是”的道理。接着再思考:老师的话那几句更父亲说的不一样?通过读书比较,理解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意思及道理。

比较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而且有效地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老师说的话,领悟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文本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灵活整合,往往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孩子们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讨论,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或自己的感受。有个孩子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次,在做课堂作业本时,看题目是“收藏屋”,并且下面有一条长长的横线,于是根据以往经验,想当然的就把文中的好句给摘录下来了。可是后来检查时仔细读读“收藏屋”下的子题目才发现要求收藏的是文中的好词,嗨,白忙一场!在孩子们交流后,我将《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入,孩子们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结果会不一样”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时时注意将学语文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学生一定会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