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一
1、熟悉歌曲,随乐合拍地做拔萝卜动作。
2、掌握角色名称并创编角色动作。
3、感受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拔萝卜》的音乐;老公公,老婆婆,小花狗,小花猫,小弟弟,大萝卜等头饰。
活动过程:
一、随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入场。
二、带孩子做日常生活模仿动作。
三、欣赏歌曲《拔萝卜》,并提问:
1、今天我们来听一段音乐,听了猜猜看:音乐里说了什么?(拔萝卜)
2、谁在拔萝卜呀?(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猫、小花狗)根据幼儿讲述,依次出示图片
四、分段听音乐,学动作。
1、我们先听见谁第一个出来拔萝卜?(老公公)老公公是怎么过来拔萝卜的?大家一起学一学!老公公是怎么拔萝卜的?大家一起学一学!萝卜拔起来了吗?(没有)怎么办?(叫老婆婆)怎么叫老婆婆?(幼儿学)
2、放音乐第一段幼儿做一遍,
3、依次让幼儿做2、3、4、5、段音乐动作,模仿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等角色
4、音乐有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一共有几段?(5段)
5、我们连起来学一学,好吗?(放音乐,幼儿完整表演)
五、教师做老公公,听音乐完整表演游戏。
六、再次出示大萝卜,提问幼儿还能请哪些动物来拔萝卜。
七、幼儿扮演各种动物拔萝卜。
八、“宝宝们,让我们拉着大萝卜回教室吧”幼儿在拔萝卜的音乐声中退出活动室。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二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随乐合拍地做拔萝卜动作。
2、掌握角色名称并创编角色动作。
3、感受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拔萝卜》的音乐;老公公,老婆婆,小花狗,小花猫,小弟弟,大萝卜等头饰。
活动过程:
一、随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入场。
二、带孩子做日常生活模仿动作。
三、欣赏歌曲《拔萝卜》,并提问:
1、今天我们来听一段音乐,听了猜猜看:音乐里说了什么?(拔萝卜)
2、谁在拔萝卜呀?(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猫、小花狗)根据幼儿讲述,依次出示图片
四、分段听音乐,学动作。
1、我们先听见谁第一个出来拔萝卜?(老公公)老公公是怎么过来拔萝卜的?大家一起学一学!老公公是怎么拔萝卜的?大家一起学一学!萝卜拔起来了吗?(没有)怎么办?(叫老婆婆)怎么叫老婆婆?(幼儿学)
2、放音乐第一段幼儿做一遍,
3、依次让幼儿做2、3、4、5、段音乐动作,模仿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等角色
4、音乐有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一共有几段?(5段)
5、我们连起来学一学,好吗?(放音乐,幼儿完整表演)
五、教师做老公公,听音乐完整表演游戏。
六、再次出示大萝卜,提问幼儿还能请哪些动物来拔萝卜。
七、幼儿扮演各种动物拔萝卜。
八、“宝宝们,让我们拉着大萝卜回教室吧”幼儿在拔萝卜的音乐声中退出活动室。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三
活动目标:
1、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2、能够根据故事情节模仿各种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活动准备:
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老鼠等手套娃娃若干;萝卜胸饰若干;《拔萝卜》伴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教师出示萝卜头饰,引出故事主题。
教师:看,这是什么啊?(教师出示萝卜头饰)教师:这个啊是昨天有一个老公公种的一个萝卜,老公公每天都给它浇水、施肥,萝卜越长越大。后来啊老公公想把萝卜拔出来,可是怎么拔也拔不动,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呢?那好,现在啊,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就是有关这个萝卜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
二、展开部分
(1)教师操作手套娃娃,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正确回答。
教师:老公公萝卜呀拔不动,我们看看,老公公会用什么办法拔萝卜呢?(老婆婆、小姑娘、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教师:最后萝卜拔出来了没有啊?那是怎么样拔出来的呢?有谁一起拔的啊?
教师:这么多人,人多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啊?
(2)再次讲故事,请个别小朋友用手套娃娃进行故事表演教师:那好,那我们现在也一起来拔拔这个萝卜好不好?我请一个小朋友来用手套娃娃表演。
(教师请个别小朋友上来表演,请小朋友试着和老师一起讲,主要掌握“来拉,来拉”“‘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这两个句子)教师小结:恩,人多的力量真是大啊?那小朋友想想再拔一次这个萝卜啊?那好,现在啊,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个萝卜拔出来!(教师引导全部小朋友一起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三、结束部分
教师引导全部幼儿一起表演故事。
教师:这么大的萝卜,小朋友们有没有拔出来啊?萝卜拔出来了小朋友们开不开心啊?
四、活动延伸
将手套娃娃放进语言区,幼儿可以在那里继续边用手套娃娃自己表演并讲述故事情节。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学习简单的角色对话,丰富词汇"拉"、"拔"
3、"初步感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感受同伴间相互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背景图及各角色图片各一张(可粘贴);
2、各角色的挂饰各一张。
3、《拔萝卜》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听故事的愿望出示萝卜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萝卜是长在什么地方的?"等待孩子的回答。老师给予肯定回答
二、播放课件,分两段欣赏故事、
1、带着问题观看课件"拔萝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播放故事开头至"拔牙拔,可是他拔不动"请幼儿回答刚才的问题。
2、萝卜拔不动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让我们继续观看课件,看看老公公是怎么做的?请了谁来帮忙?
继续播放课件至结束
三、利用教具,一边复述故事一边提问
1、老公公一个人拔起来萝卜了吗?他找了谁来帮忙呀?(老婆婆)老婆婆是怎么回答的?
幼儿学老公公和老婆婆的动作
2、老公公和老婆婆两个人有没有把萝卜拔出来?他们请了谁来帮忙?小姑娘是怎么回答的?
3、老公公、老婆婆和小姑娘有没有把萝卜拔出来?他们请了谁来帮忙?小黄狗是怎么回答的?
4、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黄狗有没有把萝卜拔出来?他们请了谁来帮忙?小黄狗是怎么叫小花猫来帮忙的呀?小花猫是怎么回答的?
5、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黄狗、小花猫有没有把萝卜拔出来?他们请了谁来帮忙?小花猫是怎么叫小老鼠来帮忙的呀?小老鼠是怎么回答的?
6、大萝卜有没有拔出来?是被谁拔出来的呀?他们高不高兴呀?
7、为什么老公公一个人拔不动萝卜,很多人一起就把萝卜拔出来了呢?
四、表演故事
请小朋友表演故事。请一组小朋友们带上挂饰,设计情景。教师和小朋友一起讲述故事,再一次感受作品。
教学反思:
一、目标反思针对我的三条目标,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完成目标。
目标1:倾听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我在环节【二】中体现,由于故事较长,我采用分两段欣赏。
目标2:学习简单的角色对话,丰富词汇"拉"、"拔"。这一环节是重点,我用图片作为更深层的理解,而图片教具,我用了动感的,可以拉起来的萝卜,孩子们看到萝卜动了,给故事增添了趣味性。在环节【三】中作为重点理解。
目标3:"初步感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感受同伴间相互合作的快乐。这一目标,我在环节【三】的结尾通过提问启发的方法,让幼儿自己猜测道理,又通过游戏,更深刻的感受了乐趣。可以说,三个目标全部完成。
二、提问反思本学期,语言教研组的侧重点放在了提问上,所以我在设计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试图将问题精简。但是由于故事较长,有个让我困惑的地方就是:我的第三个环节中,由于故事情节的重复性,我的提问也是不断的重复,是不是显得很冗杂?可以更精炼而准确吗?
三、教学效果反思从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来看,孩子是快乐的,活动气氛也比较轻松,但在最后一个环节时,想让每个孩子参与进游戏中来,所以请全班孩子来表演游戏,感觉不是很成功。第一:孩子没有用故事中的语言对话来进行表演。第二:表演就是要省略旁白的部分,而我在表演的时候,成了第三次讲故事,影响了孩子们游戏看快乐情绪。有待提高。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四
昆虫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大馅饼这个故事发生在有趣的蚂蚁家族,借助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更多的了解,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了解蚂蚁家族团结合作的搬运过程和有趣的分工情况,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带领幼儿用报纸当作大馅饼,学习有力的吆喝声,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把握得比较合理,但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1、第一环节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我没有引导好,当幼儿回答蚂蚁在搬石头时,我没有很好引导,导致幼儿以为真的是大石头。其实我可以引导他们,“这真的是大石头吗?”引出这是一片香肠,不是石头。
2、在讲述第三张图片时,应该重点讲述,上课时我有点急,“蚂蚁为什么要吆喝着把大馅饼运回洞?”这个问题我没有抛出去,导致这张图片没有讲透,还可以让孩子学习蚂蚁们的吆喝声“嘿哟,嘿哟”。
3、讲述故事时,我一张张地出示,让孩子一张张地看,一张张地讲,让他们猜测下一张图片的事情,幼儿不太会猜对,有点难度,其实,可以把图片一起出示,让幼儿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概念。
4、最后环节游戏《运馅饼》,让幼儿切身体验小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将分工与合作在游戏中体现出来。游戏,能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但是我在游戏前没有讲清楚游戏规则,导致孩子都拿着刀,不知怎么玩了,要是能讲一下6人一组,二人当兵蚁,四人当工蚁,那么他们就清楚了。可能是用了玩具刀的缘故,导致孩子对刀非常感兴趣,看起来也有点危险,刀可以不用。《运馅饼》的儿歌一时半会不大可能学会,我想:不要也可以,就让他们一边搬大馅饼,一边吆喝:“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就可以了。
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留给我的启示会一直引领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与长进的。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五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后来我尊重了小林的已有发展水平、能力和经验学习方式,才使小林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兴趣的满足,使他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第一层次),逐步得到提高。
二、方法应灵活多样。
在《指南》中说“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指南》,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当小林在开始活动时,我首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看看小林是怎样进行尝试的,当发现他有困难时,我进行了指导、帮助。一开始,我从预定目标出发,想转移小林的兴趣,但这个困难实在是很大,于是我用了示范的方法进行帮助,但这个效果也不大,最后我支持了小林的要求,先让他用调羹来舀,从小林原有的能力上逐步进行提高,这样既保护了小林尝试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小林手的灵活控制能力,这样和乐而不为呢?
三、介入之前,要学会积极等待。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小林在我转移他的兴趣时,追随了我,那么可能小林的困难就不
存在了,他的兴趣将因着一次的活动而告终,值得庆幸的是小林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尊重并支持了小林的选择,这样才更好地让小林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困难,产生了矛盾冲突,从而进行了自我调整,自己来想办法尝试解决。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分析的能力,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能力、特点,及时调整目标,进行支持、合作、引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六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后来我尊重了小林的已有发展水平、能力和经验学习方式,才使小林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兴趣的满足,使他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第一层次),逐步得到提高。
二、方法应灵活多样。
在《指南》中说“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指南》,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当小林在开始活动时,我首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看看小林是怎样进行尝试的,当发现他有困难时,我进行了指导、帮助。一开始,我从预定目标出发,想转移小林的兴趣,但这个困难实在是很大,于是我用了示范的方法进行帮助,但这个效果也不大,最后我支持了小林的要求,先让他用调羹来舀,从小林原有的能力上逐步进行提高,这样既保护了小林尝试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小林手的灵活控制能力,这样和乐而不为呢?
三、介入之前,要学会积极等待。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小林在我转移他的兴趣时,追随了我,那么可能小林的困难就不
存在了,他的兴趣将因着一次的活动而告终,值得庆幸的是小林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尊重并支持了小林的选择,这样才更好地让小林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困难,产生了矛盾冲突,从而进行了自我调整,自己来想办法尝试解决。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分析的能力,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能力、特点,及时调整目标,进行支持、合作、引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七
一、班级中区域活动的情况:
因为教室的局限性,小班的区域活动多少会受到一些阻碍,比如:区域的摆放不能长时间固定、区域的占地面积较小、区域材料投放的局限等等。
但是,老师们还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较好的区域环境,这学期,我们也可以从各个班级的区域中看到老师们的创设与理念的转变。
班级中的各个区角是孩子们最喜爱玩的地方,但是因为他们是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欠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发挥它的正确作用,从而使孩子们乱玩,什么都学不到,或许还会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月区域活动的创设:
在活动中,我们是在观察孩子的同时,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及时给予帮助解决。活动结束后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
这次的区域我们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删减和扩充。比如把建构区进行了扩充,把原来的娃娃家也纳入到了建构,为孩子们的建构成果提供了保留和展示的空间。另外把阅读区撤掉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就这样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的规划,今天是我们新区域的第一次展示,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了重新布置之后不合理和欠缺的地方。
三、本月区域活动的重点:
(一)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势:
● 活动目标明确
我们区域活动多样化、目标详细化。
五月份的常规目标是:1、引导幼儿利用手中的区域牌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这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五月份的活动目标是:1、角色扮演: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习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关爱;2、建构区:在搬运、取放、堆叠平衡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3、探索区:尝试用瓶盖蘸上颜料盖印,感知数量的一一对应。
● 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 及时的评价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二)区域中感到的困惑:
1、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2、活动内容: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区域中的不足之处: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我们设置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八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开展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了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学习,我省开展了幼儿园区角活动评比.三月份我们铁东区选取了8所幼儿园参加评选,教工幼儿园和旭虹早教幼儿园被省里抽检.这次活动从去年开始就进行了,我们除配合市初检外,还多次下到幼儿园进行指导. 通过这次检查指导,使我对幼儿园活动区的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升.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教师活动前的用心准备使我很受触动
准备是第一环节,其中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材料的准备。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教师充分利用特定的空间和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比如“巧手区”:使用汤勺勺豆子、系鞋带、编辫子等;“益智区”:用小木棍排序粗细长短、加减编应用题等;“表演区”:蚌壳做成沙球,竹块做成快板等进行打击乐等。教师的用心准备给孩子提供了创造和学习的空间。
二、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与指导使幼儿玩得开心
组织与指导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在这个环节里,活动完全是自由的。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在活动中教师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使区角活动变得更有兴趣性和教育意义.幼儿玩得非常开心!
三、活动后的总结评价恰当好处
总结评价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也是区域活动的结束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其参与再次活动的欲望。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评价中很注重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教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总结,有全班进行的,由分组讨论的,还有让幼儿自己评价的,也有老师指点迷津等。 幼儿的自主评价和教师的全面评价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区域活动的过程感觉很完整。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如何进一步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更好地为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是我们幼儿教师努力要做的.作为教研员我们要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平台进行展示和交流,不断地进行研究,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学习和发展.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九
1、资料
2、投放材料:找图形
3、活动目标:每组学会轮流玩玩具,学会新玩具的玩法。
4、活动过程:经过上周的情况,我觉得每组人轮流玩玩具会更好,这样就每个人可以玩每种玩具。
第一组:数字口袋
第二组:找规律
第三组:拼图
第四组:小猫钓鱼
第五组:找图形
第六组:多功能包
教师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十分钟交换玩具。
5、反思
这种轮流的方式好,但也不是对每位幼儿,有些幼儿早能掌握,比如谢静,她玩的玩具都能掌握的很好,而且每次都能很早的掌握。有些幼儿不能掌握的很快和还好,比如李欣,她拿到玩具不知道怎么玩,要看到别的幼儿玩她才会去看看玩玩,而且玩了一会就不去玩了,就开始打扰别的幼儿了。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十
201x年4月1日,在抚宁县榆关镇中心幼儿园,幼儿组市级骨干教师开展了《幼儿园教学评价》学习研讨活动。在本次活动中,高静老师进行了《幼儿园教学评价》专题讲座,崔洁老师上了一节大班《梅花》活动课,大家将教学活动评价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研讨。
高静讲座的主要内容:
一、共同学习《纲要》教育评价内容
二、共同学习《纲要》组织与实施中的教学评价内容
三、教学评价理论知识概述
(一)概念辨析:评估、评价、教育评价、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公正性原则。4.有效性原则。5.以学为本原则。6.多元化原则。7.教育性原则。
(五)教学评价的过程:1、明确教学评价的问题。2、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3、确立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的范围,列出评价指标,制定评价的标准。4、收集信息。5、分析信息。6、反馈信息。7、调整与改进。
(六)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呈现出下列一些新的基本趋势和特点
(四)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其基本表现
五、共同学习有代表性的教学评价表
(一)理论专家提出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二)有专家引领并进行实验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三)园所进行实验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四)我市区的幼儿园教学评价表
六、共同学习专家文章: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反思性评价
崔洁老师的《梅花》活动课
崔洁老师心思细腻、心灵手巧,她的活动课有很多环节让人深有体会:请幼儿闻花香会提前在假花上喷上香水;请幼儿观察梅花后将梅花粘贴在衣袖上以免乱放;请幼儿做小魔术师点击鼠标开出朵朵梅花(课件美观、易操作);幼儿做好的梅花图教师准备好裱画的底版;作品完成了一起合个影留个纪念……
活动课结束后,全体教师针对活动进行了研讨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研讨氛围十分热烈。由于时间关系活动结束时大家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本次活动引我深思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深感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评价影响的重要。
新《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新《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贯彻、实施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的素质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上,而教师的专业素质集中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上,这也正是当前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强调的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幼儿园教学评价我深深感到教师对自己专业化的认识与自我提高的意愿对于幼教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二:深感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当“教育的不平等、不公平”很早出现在耳边的时候,我没有太大的感触,只是想国家大、很多地方穷,应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可是这次活动亲历在抚宁县榆关镇中心幼儿园的活动室,我深深体会了什么是教育的不平等。4月1日,还没到停止供暖日期的时候,这个幼儿园的活动室已经没有了暖气,冰冷透骨了。难道几天的供暖都做不到吗?这仅仅是“穷”的问题吗?
最后的反思:我们,到底可以为幼教做点什么!?可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十一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
幼儿园活动拔萝卜教案及反思总结篇十二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